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嘉興的歷史文化

嘉興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2 15:16:39

① 誰知道嘉興各行政區的歷史文化包括它們各鄉鎮的歷史或各鄉鎮的特...

我表示長這么大,我還沒去過外面的世界

② 嘉興傳統文化是什麼

(一)、船文化
2000年開始,嘉興市開始舉辦南湖船文化節,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01年以紀念建黨80周年系列活動為契機,第二屆南湖船文化節盛況空前,影響深遠。市委、市政府指出舉辦要力求創意、策劃和組織上要賦予新意,走出一條具有嘉興特色的辦節新路,貼近經濟、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努力辦成藝術的盛會、群眾的節日,為推進建設新嘉興的偉大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而嘉興船文化博物館座落在嘉興市水西門外京杭大運河之畔,主體建築猶如一艘泊港的巨輪,很有特點,登船的弦梯緊傍輪側,轉動的水車使人想起古代車輪舟。裡面有各種的船的模型,詳細地介紹了船的歷史。這無疑促進了文化的傳承。
(二)、粽子文化
嘉興是中國「粽子之鄉」,粽子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嘉禾之民種稻食米,講究精耕細作、食不厭精。作為「嘉湖細點」典型代表的嘉興粽子更是內外兼修。包粽子、吃粽子,留在每一個嘉興人的兒時記憶中,小小粽子,亦是維系親情、友情等人間真情的紐帶。作為全國粽子產業的『領頭羊』,嘉興有義務更好地弘揚、發展粽子文化。作為全國粽子產業的『領頭羊』,嘉興有義務更好地弘揚、發展粽子文化。」嘉興粽子產業造就了嘉興的粽子文化,而粽子文化的發展,也必將更好地促進粽子產業的進一步繁榮。
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有利促使企業加強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嘉興粽子(「五芳齋」牌)自2003年5月通過地理標志注冊登記、加貼標志後,銷量增長迅速,在牢牢佔領國內市場的同時,進一步拓展了國際市場,順利地打進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家的市場。
(三)、茶文化、
桐鄉素有「杭白菊之鄉」的美譽。桐鄉有理由為自己是杭白菊之鄉感到驕傲。杭白菊是中國最著名飲品。在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為消費地區。
但是,沒能打造出世界名杭白菊的遺憾一直令這個杭白菊之鄉感到失望。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桐鄉杭白菊生產面臨的挑戰與一系列桐鄉其他工業所面臨的一樣:過度競爭問題、在國外市場價格提不上去和利潤微薄問題以及品牌弱等問題。
引起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很簡單:過度市場分割。問題始於杭白菊園。桐鄉中部、南部和西部都有杭白菊種植區,有大約10萬杭白菊農從事杭白菊種植,但大部分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茶園。把小杭白菊園連成大片杭白菊園的計劃受到土地法規的制約,因為土地法規只賦予農民耕種權,不能出售土地。結果是,桐鄉杭白菊生產工業化程度遠遠落後於經濟。對分散在各處的數以萬計的杭白菊園進行質量監控幾乎是不可能的,杭白菊出口商不斷因此遇到杭白菊質量不符合外國安全標準的麻煩。如果杭白菊質量不能得到普遍提高,杭白菊將繼續在市場上賣不到好價錢,而這首先需要進行杭白菊園和杭白菊加工企業兼並。在桐鄉,數以千計的杭白菊商和品牌激烈競爭導致市場份額細碎,利潤微薄。但是,要想達到品牌知名度目的,還要進行杭白菊園工業化並採取更為高超的營銷手段。

春牛會
亦稱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傳久遠普遍,打春已成為立春的代名詞。嘉興舊時舉行此儀式甚為隆重,延續至清末。據清代《古禾雜識》等書記載:官府先於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乾地支,用不同顏色彩繪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縣率士紳乘轎列隊、鳴炮奏樂至東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遊行返署。在東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農民攜農具到場,覓少年兒童作搖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壯年抬之,百餘人列隊疾駛過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拋牛,以擲中者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員持彩杖將牛打碎,名曰「鞭春」,鄉民競拾土塊用以圍桑樹根,說是可使桑葉茂盛。嘉善的春牛會與嘉興不同,立春日由官府舉行儀式,鳴炮奏樂至校場,迎事先准備好的一頭健壯活牛回府,並在場中向牛祭拜。這一風俗反映了封建社會對農業的重視,以牛作為農業的象徵,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豐收」之意。
甩火把
又稱「燒田蠶」、「放宵火」、「照田蠶」、「田柴之會」,一般均在農歷元宵節(正月十五)黃昏時舉行。農民用稻草紮成小把,由青少年高舉,點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搖下;也有在田中燒茅草、英白草、荸薺葉的;有的持著火把在田中邊跑邊喊:「我家田裡三石六,你家田裡三蚌殼,我家田裡白米堆,你家田裡礱糠堆」俚歌,反映了小農經濟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會刀耕火種的遺風,流傳至後代含有祈求豐收兼有娛樂之意,同時認為燃火把火堆可殺滅越冬害蟲。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禎《嘉興縣志》載:元宵前後「鄉人束芻木杪,揚以緋帛,高樹田間,至夜鳴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燒田蠶」。解放以來,此俗仍未廢,公社化時期,有些生產隊的青少年也燒火把,娛樂之意已為主。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才漸廢,然海鹽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雜草堆子夜間燒之,已不限於元宵夜。
祀田蠶與齋天
兩者均為遠古遺風,都以天(眾神)為祭祀對象,都是不屬於宗教信仰的民間祈豐收活動,是遠古文化現象的「化石」。
祀田蠶 清末明初尚在嘉興、桐鄉、海寧等縣郊區廣泛流行。其儀式在曠野舉行,每次要進行兩、三天,程序甚為復雜。凡農桑歉收之年,於冬季選祭地,次年農歷二月吉日搭祭台,供祭品祭眾神。祭台前以長木梢作骨,外扎稻草成寶塔狀,曰柴寶塔,高數米,四周用繩固定,送神畢由強壯農民拉倒柴塔,按倒地方向卜豐歉,祭祀長達一晝夜。除祭神外,還有奏樂、唱書、送龍舟等項目。儀式中必有神歌先生主持唱神歌「贊符官」,並由主東君(鄉村長老)操辦。這是源流古者在佛道教興起前就有的民俗活動。解放前後只在郊區建設鄉一帶流行,其保留的遺風已不完整。
齋天 即祭天,是大規模的祭祀儀式,祈求上天給予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活動。此俗古老,盛行於殷周,為中原文化現象,清以後逐漸消亡,現在已少見,唯嘉善留存有「齋天」活動,保留了古代農業社會的遺風。嘉善王家埭等地近年還在春秋季舉行「齋天」一兩次,每次、都是全村出動,各戶准備香燭祭品,在村中通宵祭祀,燃燭誦經直到天明。其特點是,請道士先生主持贊神,此道士先生不是道教的道士,實際是民間贊神歌手,儀式中由其請神、「發遣」、「燃香橋」、領祭、唱長短篇的贊神歌送神,其格制保留遠古之風,整個祭祀活動由老年婦女組織的庚申會負責,婦女起主要組織作用,為別的風俗活動所少見,學者認為「恐與古俗有關」。
祭田祖
民稱「祭田公田婆」,實際是古代祭後土之遺風。解放前農村有此習俗,有的地方田邊立小廟曰田祖廟,於廟前致祭;有地方徑於田邊祭之。此活動大都在清明前後、插秧前後、夏至時及秋收開鐮時舉行,備線香、黃紙、肉飯等拜祭,致祝禱及叩謝之辭。清明時曰「許願」,插秧時曰「嘗甜頭」,秋收時曰「還願」。夏至時祭者穿蓑戴笠,禱雨水充足;秋收時插黃熟稻穀於供飯上,有薦新享神之古意。清同治、光緒年間,溫、台、紹移民來嘉興墾荒者漸多,在余新建翻田廟,常年供田神,今其地稱翻田廟村。
慶作物生日
舊時民間相傳花果糧菜均有生日,民俗學家以為此是古代對作物崇拜的表現,解放前嘉興有此風俗。古時各地均以農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嘉興府志》載,是日「俗以為百花生日」,並說:「花朝日晴,則百果多實」。舊時民間於是日多用紅紙或紅布條系於花盆或花莖枝上,以示慶賀,亦有的用紅紙制旗幟、紙傘插於花盆中。嘉興郊區王店一帶多於是日吃糖糕和甘蔗。農村還有於該日為桃樹做生日的習俗,都由婦女在果上貼紅紙,裹以稻草,於枝叉里壓石頭,扶樹唱:「桃子今年多哦?多呃!桃子今年大哦?大呃!桃子今年蛀哦?弗蛀!桃子今年脫哦?弗脫!」甚動聽,唱畢舉小竹刀向樹砍一刀。砍樹的本意是用威脅的手段迫使果樹多結果實。馬來西亞、日本以及我省的東部等地,均有用刀斧砍果樹(僅為動作並非砍斷)的儀式,嘉興風俗與之如出一轍,都是來源於古代的巫術催生儀式。民間認為,農歷正月初七為菱生日,初八為稻生日,初九為豆生日,初十為棉花生日,有「七菱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說,以各日晴好為豐收之兆。
開秧門與關秧門
插秧是稻作的開始,第一天插秧稱為開秧門,最受農家重視。舊時此日飲食較豐盛,農民在家中設三牲祭「田土地」,食團子、糕,寓家庭團圓、農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鯗魚,並擲鯗魚骨作卜,以之卜雨晴。開秧門時,農民頗多忌諱,如插第一行秧時不得開口,不互傳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別人身上等。插秧至田頭有餘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糧(實亦供耘田時補株用)。
插秧結束日稱為關秧門。是日必須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來不及亦須請工幫助,如至天黑則認為不吉。嘉善一帶有請田歌手於是日唱歌風俗。請人種田的則須於關秧門日辦一桌酒菜,吃「關秧門酒」。關秧門後,出嫁女回娘家省親,民諺雲:「插好黃秧,看望爺娘」。
搶水與祭車神
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雲:「小滿動三車。」水車例於小滿時啟動。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行於海寧一帶,有演習之意。多由年長執事者約集各戶,確定日期,安排准備,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動,燃起火把於水車基上吃麥糕、麥餅、麥團,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群以擊器相和,踏上小河漢上事先裝好的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車神亦為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舊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求雨
舊時天旱無雨,各地都有求雨之舉。古時嘉興一帶求雨,以「龍」為對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對傳說中的龍的祟拜。其儀式有請龍、曬龍(如祈求無效就把龍王塑像抬出來曝曬)、還龍(如下雨則舉行龍會送其還廟)等。嘉興城郊多在三塔的順濟龍王廟舉行求雨活動,後來偶像轉換,有些地方也向「劉猛將」、「關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帶抬劉猛將出巡,沿海灘至乍浦陳山龍揪泉邊,以魚蝦投泉祭神;烏鎮一帶抬關羽部將周倉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於烈日中;嘉善大雲、惠民等則曬龍王神牌;海寧斜橋等地則由僧尼捧觀音木像,敲木魚磬鈸沿街求雨。舊時民眾求雨反映了對自然的依賴和無奈,官府及迷信職業者則用以愚弄群眾,擴大迷信,甚至藉機斂財,成為惡俗。
掃晴
舊時逢積雨,農家婦女剪紙為女形手持掃帚,懸於屋檐下求晴,稱為掃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為傳說中的土地之神,祭社為對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傳,為中華民族的古老習俗,至春秋時,各地都於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戌日舉行祭祀,載於《詩經》、《禮記》等古籍。據西漢《淮南子》等書記載,每逢社日,四鄰結社祭祀社神,占卜來歲豐歉,伴以歌舞,並一起聚餐。此俗近現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鹽一帶仍保留遺俗,稱做社,亦名結社。清《平湖縣志》載,「春分社,田家醵錢為會,牲醪祭神,以祈豐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錢為會……以祈豐年」。其大致格局較古時相似,所祀神靈則由社神變成龐雜神靈體系。現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農歷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舉行,稱「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稱「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歷法,其儀式特點是以古老的宗教職業者「太保先生」為贊禮人。結社一般以自然村為單位,七、八戶至二、三十戶結合,各戶輪值為社主,亦 稱當社,負責置祭品、酒禮、 禡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雜孔子、玉帝、觀音、關公、財神等,唯無佛像)、香箔等,社日抬著奏樂至附近社廟祭拜,次日分享酒肉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為聚會所進行活動,以太保先生為贊神人。致祭中,太保領路,領眾行禮,唱「請符官」請神,中間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鑼鼓書」娛眾,稱「說因果」,「封神榜」、「說唐」、「說岳」及才子佳人書目皆有,已非遠古內容。復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紙錠、神媽,太保致詞,結束儀式。做社風俗中,太保處於突出地位,太保當系古太卜的傳訛。我國自殷商時即有太卜,歷代專管卜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師的變形,即所謂溝通鬼神者。做社與卜巫結合,其時必在上古,遺傳至今。至現代平湖仍有以太保為職業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一軍」首領太保阿書,全國屬罕見。平湖現代多已只做春社,四鄉出產生薑,秋天姜熟時亦做社,稱「青姜社」,不供「神媽」。解放以後,廟宇多廢毀,做社儀式改在社主家舉行。1962年前後,此俗終於消失。
養豬羊祭祀
舊時嘉善等地於除夕夜,在豬舍置方凳擺香燭致祭,名「齋豬欄」;桐鄉百桃等地初養羊或養羊中遇羊病弱時,備蛋魚肉等請棚頭神,均表現了小農祈禱養畜平安的願望。
息夏
舊時農歷六月初六,農事稍閑,農民於是日休息,食餛飩、南瓜等,出嫁姑娘於是日回娘家探望。現時耕作制度改變,農村多於「雙搶」結束後才休息。是日舊俗「浴貓狗」,現時有的地方仍說是日為「貓狗玀玀生日」。

③ 嘉興本地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的優勢

嘉興市境地處太湖流域,水鄉澤國,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時地跨吳越,史稱「吳頭越尾」,因此兼有吳「泰伯辭讓之遺風」與越「夏禹勤儉之餘習」。楚並越後,又接受了百餘年楚文化的影響。自秦(前222)實行郡縣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興一直歸屬會稽吳郡,語言亦屬吳方言區,故民間習俗以吳俗為主流,江南水鄉特色鮮明,有別於省內山區、半山區。西晉末與北宋末,國家二次動亂,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帶來了中原文化,優勢互補,使嘉興民風融合了中原風俗的成份,獨特性與多元性並存。 嘉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中國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此孕育了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源頭之一。嘉興歷代名人輩出,僅近現代就涌現出了文壇巨匠茅盾、國學大師王國維、新月派詩人徐志摩、漫畫家豐子愷和張樂平、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師。 嘉興自古為富庶繁華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嘉興承載著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輻射、蘇南開放型經濟和浙南民營經濟的交匯影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目前所轄縣(市)均進入中國百強縣前30強和「浙江省小康縣」行列。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15.30億元,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 嘉興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環境優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嘉興的自然風光以潮、湖、河、海並存馳譽江南,境內有革命聖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寧錢江潮、「江南水鄉古鎮」嘉善西塘和桐鄉烏鎮,以及海鹽南北湖、平湖九龍山等一批著名景點,構成了獨有的江南水鄉特色。目前全市擁有國家AAAA級景區4個,AAA級景區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

④ 嘉興風俗習慣

1、嘉興禾幫菜

浙江餐飲一度引領全國餐飲潮流,嘉興只是浙江的一個小角,但餐飲卻是重頭,與上海、杭州、蘇州為鄰,嘉興餐飲卻不為上海本幫菜、杭州杭幫菜所同化,個性、特色是嘉興餐飲最大的特點。用嘉興當地大廚的話說,可獨成一幫,就叫「禾幫菜」。

2、馬家浜文化

嘉興是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境內馬家浜文化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44];同時也是吳越文化的傳承地 。

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改革發展的實踐,嘉興既凝煉了「崇文厚德、求實創新」的人文精神,又彰顯了「越韻吳風」、「水鄉綠城」的文化底蘊和生態特徵,歷史文明與現代文明在這里相互融合、交相輝映 。

3、嘉興人愛講嘉興話

嘉興話,俗稱「嘉興閑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嘉興話和北部吳語中的其他方言如蘇州話、上海話、湖州話、紹興話、杭州話等基本能互通。

嘉興話擁有29個聲母,具有全濁音。嘉興話擁有43個韻母,具有入聲韻。嘉興話擁有7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4)嘉興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嘉興的著名人物:

嘉興歷代名人輩出。西漢有辭賦家嚴忌、嚴助,南晉有小說祖師干寶、唐朝有名相陸贄、宋代有皇帝趙昚 、元代有大畫家吳鎮、明清之際有思想家呂留良;

近現代涌現出晚清大儒沈曾植、國學大師王國維、文壇巨匠茅盾、新月派詩人徐志摩、漫畫家豐子愷和張樂平、藝術奇才李叔同、最早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朱生豪、數學家陳省身、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新中國第一代西醫金學曙等一大批名家大師。

《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的1800名全國名人中,嘉興佔了80餘人;清代浙江共出進士2800多人,嘉興就有695人;現有嘉興籍「兩院」院士39名。

⑤ 嘉興的歷史有幾年了

歷史沿革
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期,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雲角逐。戰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兩漢時煮海為鹽,屯田為糧。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三國吳黃龍三年(231年)「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縣為禾興縣,三國是赤烏五年(242年)禾興縣改稱嘉興縣。兩晉、南北朝時,嘉興得到進一步開發,「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隋朝開鑿江南河,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灌溉舟楫之利。唐天寶十年(751年)析嘉興縣東境及海鹽、崑山等縣部分轄地置華亭縣。唐代嘉興屯田27處,「浙西三屯,嘉禾為大」,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的說法。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領嘉興、海鹽、華亭3縣,是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因吳越王錢元瓘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升郡為府,後改嘉興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嘉興軍為嘉興府安撫司,旋升為嘉興路總管府。宋元時,嘉興經濟較發達,被稱為「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生齒蕃而貨財阜,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外貿頻繁,海運興隆。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縣,嘉興府下轄7縣。此後四五百年內嘉興府縣體制基本未再變動。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漸繁榮,棉布絲綢行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王江涇鎮的絲綢有「衣被天下」的美譽,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紗」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絲綢「日產萬匹」,名聞遐邇。明弘治《嘉興府志》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府」,「江東一都會也」。清朝初期,清政府進行了賦稅改革和整頓,並多次對杭州灣沿岸海塘進行修築,嘉興社會經濟不斷好轉,市鎮更加繁榮。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後,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佔領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後復稱嘉興縣。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閉幕,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1937年11月5日,嘉興被侵華日軍佔領,慘遭踐踏達8年之久。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設嘉興縣、嘉興市均隸屬嘉興專員公署,期間撤並頻繁。1983年8月,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設嘉興、湖州市,嘉興市設城區和郊區,下轄嘉善、平湖、桐鄉、海寧、海鹽5縣。1986年11月,海寧撤縣設市;1991年6月,平湖撤縣設市;1993年5月,桐鄉撤縣設市; 1993年11月,城區更名為秀城區;1999年6月,郊區更名為秀洲區;2005年5月,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1985年1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嘉興市區及所轄嘉善、桐鄉、海寧縣被列為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至1988年嘉興市及所轄5縣(市)均被列為經濟開放區。經過20餘年的改革開放,嘉興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日漸成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重鎮、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鄉的文化名城。

⑥ 嘉興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文化古城的原因

嘉興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文化古城的原因
1、嘉興發掘的馬家浜文化遺址,證明了嘉興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古人類活動的區域,有著令世界矚目的史前文明。
2、嘉興古稱檇李,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主戰場。檇李之戰就是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發生的著名戰役。浩瀚太湖,浪花淘盡英雄,諸如越王勾踐、吳王夫差,名將范蠡、伍子胥……
3、三國時期嘉興是東吳糧倉,孫權改名為禾興,至今人們還常以「嘉禾」代稱嘉興。
4、隋煬帝楊廣的一大歷史功績是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嘉興是蘇杭結點,運河催生了沿線兩岸後世的繁華以及多少民間史話。
5、錢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傑作,嘉興的鹽官自古就是觀潮勝地,唐宋以來人文璀璨、遍地芳華。
6、嘉興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水鄉,千年古鎮世界聞名,諸如烏鎮、西塘、鹽官……
7、嘉興人才輩出、星光燦爛,諸如:唐朝大臣陸贄,元代大書法家吳鎮,明代思想家呂留良,明清之際歷史學家查繼佐,清代浙西詞派創始人朱彝尊,近、現代有商務印書館張元濟、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國學大師王國維,藝術家、教育家李叔同(弘一法師)、文學巨匠茅盾、新月派詩人徐志摩、漫畫宗師豐子愷、數學家陳省身、武俠小說家金庸……
8、1921年7月,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遊船上完成,使得嘉興成為了我黨的誕生地,成為了開天闢地宏圖偉業的起源地。
綜上所述,嘉興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文化古城。
-----------------------------------------------------------------------------------
滿意即請採納,謝謝!

⑦ 嘉興新塍的文化歷史

新塍古稱「新城」,歷來為嘉興西部重鎮。形成於唐代會昌元年(841)。新塍之名始見於宋代周輝《清波雜志》「紹興處,曾魯公丞相權嘉禾新塍稅」的記載。明清時,新塍既已成為秀水縣四大鎮之冠,是嘉興西北區域內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新塍也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古鎮,是中國共產黨浙北革命斗爭的主要活動地區。
古鎮地處江南水鄉,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該鎮枕河而建,市河新溪自西向東貫穿市鎮,西接嚴墓塘,東連新塍塘,全長1680米,街衢臨河而建,形成以市河為軸線,兩街夾一河的布局。市河兩岸老街是嘉興現存較具規模、保存較完整的古鎮街區,民居依水造勢,鱗次櫛比,布局規整精練,「人家枕河,小橋流水」,延續了水巷、街巷組成的江南水鄉傳統格局。臨街建築多為兩層磚木結構建築,排門式店鋪,布局嚴謹對稱,風格樸素簡潔。幾座較好的建築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前廳後堂模式,布局多天井、院落、石庫大門,門樓、梁枋雕刻精細、繁縟,封火牆多帶地方特徵的觀音兜構築。白牆黛瓦、河埠駁岸、小橋流水人家相互映襯,輪廓優美,色彩淡雅,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江南古鎮風情。
現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許家故宅)、吳家浜遺址,文物保護點沈本千故居。其他還有能仁寺、蠶王殿、問松橋、觀音橋、鳳鳴橋、小靈鷲山館圖泳刻石、小蓬萊等文物古跡,保存較完整的規模較大的傳統民居有吳潤昭私院、朱氏老宅、豐樂街西小橋弄2號舊宅、西南大街249號舊宅等。
傳統文化以信仰佛教文化為主,每年的「三月半迎神賽會」最具規模。還有傳統民俗節日——鰲山燈會和傳統製作工藝紙涼傘等。

⑧ 嘉興的人文特點

秉禮勤勞——嘉興介蘇杭間,「土膏沃饒,風俗淳秀」,「不憂凍餒」。「其俗少陰狡」,「能秉禮義,務耕織」,「尺寸之土必耕,機軸之聲不絕」。
秀慧工巧——嘉興「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僅表現在人的聰慧文雅上,而且表現在精於勞動製作。歷史上,嘉興的農業、手工業技術水平高,且多創造。元代,除絲綢製品以外,漆器和金銀器皿都精美絕倫,如傳世的西塘派剔紅漆器,朱碧山銀槎杯都是國寶,形成了「百工技藝與與蘇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學——嘉興自古「罕習軍旅,尤慕文儒」, 「文賢人物之盛前後相望」,「在宋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興於學,處廛者亦類皆鴻生碩彥」。 「衣冠之物,煥然可觀」。「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孫讀書」。
進取求新——嘉興因地處兩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並蓄的特質,樂於接受新生事物,適應潮流,開通風氣。南宋時嘉興成為畿輔之地及 「龍興之地」,嘉興人抓住這個機遇「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時期文學藝術的開宗立派,也是這種進取求新傳統的延續。
嘉興民間習俗與當自然地理條件和民風民性有著巨大的關系,是當地民風的在生產、生活等社會實踐中的特定表現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間文學的一種重要載體。這些風俗習慣有的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約定俗成的。
嘉興民俗大致可以分為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禮儀習俗、歲時習俗、廟會習俗等幾大類。由於嘉興古代農業發達,稻作習俗和蠶桑習俗最為普遍且最具特色。
香樟為常綠喬木,樹冠廣展,枝葉茂密,綠蔭蔽日,氣勢雄偉,為優良的庭院、行道樹種。香樟植物全身均有樟腦香氣,可提取樟腦和樟油,供工業及醫葯等用,木材堅硬美觀,是良好的傢具用材。樟樹廣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嘉興種植也比較普遍,而且還存有百年以上的大樹,市區內列入大樹、名木檔案的樟樹有90株。

⑨ 嘉興地名的歷史及由來

嘉興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源在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長江下游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馬家浜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嘉興是吳越爭戰之地。

嘉興秦時置縣,稱由拳。三國吳時,更名為禾興,後稱嘉興,地名已有1700多年。隋鑿江南運河,穿城而過。至明代,嘉興已有「江南—大都會」之稱,歷來被譽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

閱讀全文

與嘉興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