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曲中學的歷史沿革
河曲中學創建於抄1958年,當時是河曲縣河曲中學(現巡鎮中學)分校,只設初中班,校址在縣城東北角。
1960年單獨設立,校名定為河曲二中,校址遷往距城7里的大營盤,有3個年級9個教學班。
1962年9月,學校遷回縣城舊址,調整為4個教學班。
1963年學校改稱河曲縣城關初級中學,設3個教學班。
1968年,「文革」前的初中生畢業完畢。
1970年1月,改為高級中學,招收高中學生,學制2年,定名為河曲城關中學。
1980年,又開始招收初中學生兩個班,成為全縣唯一的一個完全中學。
1990年起,高中實行6軌制。
1991年6月18日更名為「河曲中學」。
1996年,初中開始由兩軌制改為4軌。
⑵ 河曲縣白樸公園的歷史意義
白樸:漢族,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後行蹤不詳。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
河曲縣把公園建成遍植松柏、花草的大型公園,取名「白樸公園」,借「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這位河曲古代文化名人,打造河曲的旅遊文化品牌,而文筆塔和碑廊就是白樸公園里的主體建築。
⑶ 河曲民歌的簡要介紹
河曲民歌流行於河曲縣及晉西北,輻射晉、陝、蒙三省(區)交界地域。河曲位於山西省西北部回,東答界偏關、五寨,南界岢嵐、保德,西、北隔黃河分別與陝西、內蒙相鄰,是一個一雞鳴三省的特殊地區。由於地處黃河彎道,河曲歷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貧瘠,旱澇無定,老百姓災難深重。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形成了當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內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帶打短工、拉長工的走西口生活生產方式。由這種年復一年的離妻別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產生了詠嘆人間離苦、別緒、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當地人稱之為山曲。
⑷ 河曲的歷史沿革
河曲,春秋為晉邊地,戰國屬趙,漢及唐時屬太原。
五代十國時北漢劉崇置雄勇鎮,屬嵐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建火山軍,治平四年置火山縣,後廢。
金貞元元年置河曲縣。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火山州,後更名隩州。
元憲宗七年省入保德州。
明洪武十四年復置河曲縣,六年省,十四年復置,屬太原府。
清雍正二年改隸保德州。
民國三年置道,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廢道,直屬山西省。
清順治二年(1645年),縣境東西廣97公里,南北袤180公里。舊治在太原府西北480公里。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遷治河保營,東抵五寨縣界分對坡村100里,至五寨縣治215里;西抵黃河岸陝西府谷縣界2里;西北抵蒙古邊界3里;南抵保德州界朱家村130里,抵岢嵐州界石佛河鋪170里,至岢嵐州治250里;東南抵岢嵐州界長流溝170里,至岢嵐州治190里;西南抵保德州界西庄村100里,至保德州治130里;北抵偏關縣界關河70里;東北抵偏關縣界西溝鋪73里,至偏關縣治80里。抵朔州界120里。
清乾隆四十八年以前,蒙古草地案件,歷來由陝西辦理。因近河蒙、漢民交涉之案,每就近赴河東呈報,山西廳縣代為訊辦。以後陝省逐相推委。清乾隆四十八年,經詳定界限,自河岸以西50里至十里長灘歸河曲管。遇有呈報蒙、漢民交涉案件,先詳請神木部郎飭,准格爾貝子委蒙員,押解蒙人來河,會同審辦。遂定為例。民國七年,該代管地正式劃歸河曲。
1949年3月,樺林堡一帶48個自然村,10472口人的舊地劃歸偏關。1950年6月,河西十里長灘東南至黃河岸130個村莊,13174口人屬地劃歸為內蒙准格爾旗。至於保德、五寨、岢嵐交界村莊亦有12個劃出。遂成的境域。
2000年,河曲縣轄:城關鎮、樓子營鎮、劉家塔鎮、巡鎮鎮、樹兒梁鄉、南墕鄉、寺墕鄉、五花城鄉、鹿固鄉、新窯鄉、舊縣鄉、葛真龍鄉、沙坪鄉、社梁鄉、紅崖峁鄉、土溝鄉、單寨鄉、前川鄉、陰塔鄉、沙泉鄉、趙家溝鄉。
2000年,河曲縣總人口13881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9052 樓子營鎮 9605 劉家塔鎮 7806 巡鎮鎮 14089 樹兒粱鄉 5613 五花城鄉 4067 鹿固鄉 4160 寺也鄉 4131 南也鄉 2865 單寨鄉 3287 土溝鄉 4078 前川鄉 3423 紅崖峁鄉 2336 舊縣鄉 8133 抄坪鄉 3712 新窯鄉 4973 社梁鄉 2489 葛真龍鄉 2747 沙泉鄉 5541 陰塔鄉 4128 趙家溝鄉 257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河曲縣區劃調整(缺資料)。 河曲戰國屬趙,一名林胡,又曰儋林。漢屬太原,為河西郡宣武縣地。西晉末劉淵據離石,其地屬淵。南北朝時屬北魏。唐隸太原,為嵐州宜芳縣地。五代北漢劉崇置雄勇鎮,屬嵐州。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建火山軍,同下州,領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槔、護水六寨。慶歷初增領下鎮寨。治平四年置火山縣,熙寧四年廢,屬代州金貞元元年(1153年), 置河曲縣。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州,後更名隩州。興定二年(1218年)九月改隸嵐州。四年遷治黃河灘許父寨。元憲宗七年(1257年)省州縣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縣。六年省,十四年復置,隸太原府,別號熒台。編戶7里。清朝仍舊。順治二年改為5里。東西廣97里,南北袤180里。舊治在太原府西北480里。雍正二年(1724年),改隸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遷治河保營。
民國三年(1914年)置道,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1937年,全省劃為七個行政區,河曲屬第二行政區。1940年2月解放,屬第二游擊區行署二專區。次年8月屬晉西北行署二專區。1943年11月,屬晉綏邊區行署二專區。1945年9月,屬晉綏邊區雁門行署二專區。次年6月雁門行署撤後直屬邊區行署。
1949年2月屬陝甘寧邊區晉西北行署二專區。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設興縣專員公署,河曲隸之。1952年,劃歸忻縣專員公署。1959年1月,河曲、偏關、保德合並為「河曲縣」,駐巡鎮。同年7月1日又分三縣,恢復原建置。此段屬晉北專員公署。1961年,晉北專署撤,河曲復歸忻縣專員公署。1967年屬忻縣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屬忻縣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改為忻州行署,河曲仍隸之。
⑸ 河曲縣的著名人物
馬驥良,河曲縣陰塔村人,曾任陸一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浙江省軍區政治委員,中共浙江省委常委。
任景德,河曲縣巡鎮河北村人,曾任共青團中央常委兼辦公室主任,國家計委委員兼辦公廳主任、國務院審計署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顧問。
劉耀,河曲縣城關人,中國法醫學會理事長,《中國法醫學》雜志主編,亞太地區法庭科學會副理事長,世界毒物學家學會會員和中國地區代表。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雷鳴山,河曲縣城關人,國務院三峽辦資金計劃司司長,北京市政協委員。
張少華,河曲縣城關北元村人,少將,總政治部老幹部局局長。
李榮,河曲縣走馬梁村人,北京301醫院普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韓福柱,河曲縣石板溝村人,現為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製造工程研究所博士、副教授。
韓恩厚,河曲縣石偏梁村人,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中科院金屬研究所黨委書記,國家973首席科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兼職研究員,200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燕治國,河曲縣樓子營村人,國家一級作家,省文聯副主席。
武衛政,文筆鎮南元村人,現為《人民日報》社教科文衛部主任。
張美蘭,河曲縣龍灣村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山西戲劇家協會理事,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山西省政協第五、六屆政協委員。
劉鐵鑄,河曲縣南沙窪村人,現為山西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曲家。
王掌良,河曲縣曲峪村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二人台表演藝術家。
許月英,河曲縣文筆鎮南元村人,國家一級演員,忻州市文聯副主席,二人台表演藝術家。
苗俊英,河曲縣陰塔村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戲劇二人台協會會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關寶英,河曲溝兒窪村人,亞洲名模,曾獲亞洲化妝模特大賽亞軍。
李飛,河曲縣唐家會村人,一級戰斗英雄。
王海元,河曲縣曲峪村人,中共「十大」代表。
王六小,河曲縣曲峪村農民,中共「十一大」代表。
李振富,河曲舊縣紙房溝村人,紙房溝村支書,縣政協副主席。1989年獲山西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1995年獲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
苗混瞞,河曲縣舊縣小五村人,全國戶包治理小流域創始人,山西省特級勞動模範,全國第六、七屆人大代表。
馬世奎,河曲縣王家山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佳師德標兵。
張榮生,河曲縣蒿梁村人,山西同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河曲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1996年獲國家輕工業部「全國勞動模範」, 200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⑹ 河曲縣的情況
河曲概況
河曲縣地勢東高西低,東部最高達1500多米。西部黃河沿岸僅800米左右,境內丘陵起伏,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於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較嚴重。
河曲縣氣候干寒,年均氣溫8.8℃,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460毫米,霜凍期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下旬,無霜期150天左右。
全縣現有耕地 35.87萬畝,糧食作物以穀子、糜子、高粱、小麥、玉米等為主。經濟作物有辣椒、線麻、芝麻、花生、大蒜等。造林面積25萬多畝,木材總儲積量達六萬多立方米,育苗面積五千多畝。主要樹種有楊、柳、榆、槐等。果園面積1.3萬多畝,年產量300多萬斤,主要種類有蘋果、梨、葡萄、大棗、沙果、核桃等。
河曲縣境內礦藏豐富,主要有煤、硫磺、鐵、錳、油頁岩、鋁土礦等。其中以煤儲量最大,約 119萬億噸,其次是鐵約15億噸。工業有煤炭、硫磺、火電、化工、機械等生產行業。
河曲縣特產海紅果,俗名"小果子",為河曲縣特產。河曲栽種此果歷史悠久,產品行銷全國各地。
河曲,春秋為晉邊地,戰國屬趙,漢及唐時屬太原。五代十國時北漢劉崇置雄勇鎮,屬嵐州。宋太平興國七年建大山軍,治平四年置火山縣,後廢,金貞元元年置河曲縣。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火山州,後更名澳洲。元憲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復置河曲縣,六年省,十四年復置,屬太原府。清雍正二年改隸保德州,民國三年置道,屬雁門道,民國十六年廢道,直屬山西省。 河曲是一座集黃河自然奇景與黃河人文奇景於一體的前年文化名城。沿西線黃河從北到南,奇景迭出。彌托洞與石經禪院位於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黃河絕壁上。上下層層下跌,彼此間棧道、獨木橋相連。峭壁底處是洶涌澎湃的黃河水,咆哮萬端;高處是釋迦牟尼、地藏菩薩、四大天王、八洞神仙,案作佛龕雲端,祥和寧靜。
娘娘灘,位於縣城東北7.5公里的黃河中流。島上綠樹參天。碩果滿枝,居住這三十多戶黃河人家。相傳漢文帝和其母薄太後被呂後誣貶於此,故作「娘娘灘「。與此遙相呼應的,還有上游不遠處的另一小島太子灘。曾建廟其上,以祀黃河。明正統年間被毀。近年來太子灘上出土的北魏瓦當,上書「萬歲富貴」。
河曲縣城,象眾多緊傍黃河的縣城一樣,民風淳厚,建築古樸,每日,黃河濤聲伴隨小城人家酣然入夢。縣城標志性的建築,是位於城東大墩梁的狀元塔。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塔,原本為佛教聖物,從明代以後,塔的功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埋葬佛骨(舍利),變成了點綴風景、平衡地運、昌盛文物的建築物。太原的雙塔如此,河曲狀元塔也如此。狀元塔高31米,形似狀元郎的如椽巨筆。高聳入雲。日出黃河狀元塔長長的倒影,穿越黃河,可以直達黃河對面的內蒙古的大口村。巧的是村口有一塊巨石,恰似一個大硯台。所以每當日升時,山西狀元郎的椽筆巨影,就想飽蘸了蒙古巨硯中的精氣,開始書寫黃河的又一頁精彩篇章。狀元塔如此惟妙惟肖,性神兼備,昌盛的河曲文風,翻開舊志,科考應試,河曲人屢屢中榜。除此之外,九曲黃河還養育了又一代才華橫溢的民間藝人。
狀元塔,傳說是為了平衡地運的。清初河曲很窮,民謠說:「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撿苦菜。」為了翻身,縣吏鄉紳請來了堪輿家。相傳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走不出要害所在。走到日落黃昏時,踏上了大河堤壩。突然見發現對面一條黑龍,虎視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氣。對岸的內蒙古大口村,位於一條形似黑龍的長溝溝口。地貌古怪,陰氣習習,狀如黑龍血盆大口。又如此異獸酣卧睡側,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財?縣吏鄉紳決定在城頭建塔鎮妖。31米高的狀元塔,不久就直插雲天。椽筆倒影,又如一體條縛住黑龍的長索,越過黃河,鎮在怪獸的頭上,鎮住妖氣。說來也巧,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狀元塔後。翌年筆一年興旺,竟成了南來北往的晉商必經的水陸碼頭。駝幫滿載著中亞、新疆、內蒙古的毛皮由此赴中原;馬幫,滿載著南方的精綢茶葉,由此赴西北。小小的河曲縣城,經常是客商雲集貨棧爆滿。南來北往的商人見多識廣,吃了鄭州豫香樓的黃河大鯉魚,但他們萬萬沒想到,在河曲這個小地方,竟有天下黃河任何一處望其項背的鯉魚美食極品——黃河石花鯉魚。這種珍品鯉魚,獨產在河曲西南方向的天橋峽中。上下里許,激流緩水,魚種各不相同,歷來是皇家貢品。石花鯉魚赤眼金鱗,脊樑上有一條紅線,肉雪白個大體重,食之味美,素負盛名。每年解凍開河時方可捕到,所以叫「開河魚」。數量級少,成為鯉魚中的極品。那些吃過鄭州、濟南鯉魚宴的巨商,品嘗到石花鯉魚後,無不感嘆:黃河美食出河曲。
--------------------------------------------------------------------------------
2 河曲概況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話兒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
一曲《走西口》,唱出黃河兒女的辛酸;一曲《走西口》,傾倒了天下錚錚鐵漢;一曲《走西口》,使天下人都知道,黃河拐彎處,有一座叫河曲的古城。河曲的民歌藝術,可以說在山西獨領風騷。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二人台」,一丑一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潑,深受山西、陝西、內蒙等地群眾的喜愛。「二人台」的劇目中有一百多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走西口》、《探病》、《掛紅燈》、《打金錢》、《栽果樹》、《掏碳》等等。這些名曲,有多以歌頌黃河兒女愛情生活為主,有濃郁的的方特色和黃河風情。「山城廟會流水板整日不息,城鎮戲場二人台至晚尤唱。」古時河曲城好戲連台的繁榮局面,至今讓後人津津樂道。(太原道註:有關《走西口》及二人台,參見本站山西名歌欄目)
河曲戲劇藝術的興盛和繁榮,歷史上有以為代表人物,那就是元代大戲劇家白樸。白樸,子仁甫、太素,號蘭谷先生,生於1226年,卒於1312年,澳洲(山西河曲)人。為元曲四大家之一。它的作品大多以表現男女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為主,如《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蘇小小月夜錢塘夢》、《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等等。其中的不少佳作,至今仍是戲劇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漫步河曲縣城,我很想找到一些有關大戲劇家白樸的文化遺跡。盡管歷史上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但到如今卻蹤影皆無。正當我滿懷惆悵之際,廣播里突然又想起了婉轉明快的二人台。此時,我終於悟到:河曲人早把白樸先生的文化精髓,溶到那令人百聽不厭的民謠小曲中,他們真正從精神上繼承和廣大了先生的思想。由此我想到了時下的一種怪現象:山西個別縣,為利用名人效應,招引遊客,不息捕風捉影,攀拉早已作古的歷史名人為鄉賢,造祠建堂,樹碑立傳,而未曾傳其精神。從這一點上來講,朴實的河曲人要比他們高尚的多,高明的多。一曲多情的二人台,立刻是人們聯想起了,歷史上第一位創作「梁祝」的大戲劇家白樸。一脈相承,一水相同,河曲的文化藝術,如同黃河一樣,盪氣回腸,長流不息。
河曲概況:
河曲縣總面積1327平方千米。 總人口14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文筆鎮。郵編:036500。代碼:140930。區號:0350。拼音:Hequ Xian。
行政區劃:
河曲縣轄4個鎮、9個鄉:文筆鎮、樓子營鎮、劉家塔鎮、巡鎮、鹿固鄉、前川鄉、單寨鄉、土溝鄉、舊縣鄉、沙坪鄉、社梁鄉、沙泉鄉、趙家溝鄉。
文筆鎮 所轄行政村為:科村、焦尾城、坪泉、在東梁、北元、南元、唐家會、鐵果木、船灣、沙畔、岱嶽殿、鄔家沙梁、蚰蜒峁、廟龍。
巡鎮 所轄行政村為:河南、河北、河會、樊家溝、五花城堡、五花城村、鋪路、夏營、狗兒窪、雙廟、黃柏、侯家溝、上榆窪、下榆窪、呂家也、桃山、小埝也、楊家寨、沙坡子、大埝也、火石樑、小榆嶺、曲峪、陽面、上庄、石梯子、赤泥也、田巨峁。
樓子營鎮 所轄行政村為:樓子營、河灣、羅圈堡、娘娘灘、馬連口、梁家磧、高峁、吳峪、大峪、天窪、大塔、上南溝、下南溝、柏鹿泉、大榆林、柏樹條、柏窪。
劉家塔鎮 所轄行政村為:劉家塔、董家莊、郝家溝、前大窪、後大窪、路鋪、陽爾塔、萬斛、崔家第一、李家第一、長尾溝、董家沙也、石城、坪頭、樹兒梁、臭兒窪、仁義庄、下鄧草也、中鄧草也、鮑龍咀、上鄧草也、龍灣、沙咀、山莊頭、碓臼也、黃尾、串家窪、紅米梁、東梁、上養倉、下養倉、馮家莊。
舊縣鄉 所轄行政村為:舊縣、旺山、龍門溝、火山、沙萬、走馬梁、菅家溝、王翼庄、苗辛庄、小五村、紙房溝、楊家溝、丁家溝、楊家窪、小五家也、上炭水、硬地峁、范家梁、鋪溝、河畔、何家也、劉元頭、閻家也、大王家也、下炭水、何塔。
--------------------------------------------------------------------------------
3 河曲概況
六固鄉 所轄行政村為:金鹿固、石仁村、下榆泉、上榆泉、白家也、南沙窪、蒿梁、莊子、王寺峁、楊喬窪、大村、小埝、堯坡、喬鹿固、祁家也、向陽坡、寺也、城塔、寨上、辛莊子、邊家溝、駱駝也、大梁、陽坡泉、磁窯、也頭、輝塔。
前川鄉 所轄行政村為:前川、星佐、七星、雨淋梁、後川、蒼爾坪、桑卜梁、鄭家窪、奪印、沙坡、鞏家梁、牛草窪、南也、馬家也、石家莊、前溝、後溝、劉家沙也、上溝庄、下溝庄、史家山、大陰梁。
土溝鄉 所轄行政村為:土溝村、河岔、黑豆窪、鋪路、兔坪、上庄、新堯圪洞、寨窪、村溝、榆立窪、石家梁、王家山、馬圈窪、石堯窪、潘家山、前下庄、後下庄、橫梁會、岳家山、俊梁、俊河、榆立坪。
單寨鄉 所轄行政村為:單寨村、龍腦角、西坡、狄家窪、火山、太子居、水溝、文武坡、團峁、新村、上打回頭、下打回頭、王龍家咀、後石板溝、陽曼梁、前石板溝神堂峁、東、會胡家坪、紫河、西紫河、紅崖峁、馬東坪、草家坪、後窯峪、沙宅、前窯峪、高家梁、瓦窯坡。
沙坪鄉 所轄行政村為:沙坪、劉家溝、前麻地溝、後麻地溝、徐家也、翟家溝、武家莊、趙家嘴、磚窯溝、石偏梁、疙達、六家寨、杜家梁、郭家莊、巨寶溝、郭家也、葛真龍、深也、范家也、百家嘴、張家也、西山、夏也、白道反、高石崖、黃反咀、井灣子、丁家窪、胡坪嘴、木瓜梁、喬家溝、未沙坪、許家坡。
社梁鄉 所轄行政村為:社梁、楊家也、尖山、韓家灣、香山樑、黃沮、圍坪、堡宅梁、井峪溝、榆卜咀、新堯、李家居、田家崖、賈家山、裴家甲、劉家溝、郝家也、柳家甲、木柯橋、井溝、軍池、趙元頭、百里也、沙也、賈家峁、窨子。
沙泉鄉 所轄行政村為:朱家川、前紅崖、寨坡、蘆子坪、鋪上、大耳、沙泉、高坡、石坡、石溝塔、坡底、天窪、杜家山、舍科也、神樹咀、青陽塔、石營溝、川口、翟家窪、前劉家山、後劉家山、陰塔、後紅崖、高家會、澗溝、石棱、雙神堂、東新堯、寺家溝、南後溝、戲皇。
趙家溝鄉 所轄行政村為:趙家溝、未善坡、閣老殿、賈家山、水泉、金家溝、張家塔、丈尾塔、王家溝、前泥彩、中泥彩、圪遼居、前磨地塔、後磨地塔、葫蘆山、龍王塔、孫家溝、槍佛也、書石也、東也、黑大耳、白草坡。
歷史沿革:
?年,河曲縣轄:城關鎮、樓子營鎮、劉家塔鎮、巡鎮鎮、樹兒梁鄉、南墕鄉、寺墕鄉、五花城鄉、鹿固鄉、新窯鄉、舊縣鄉、葛真龍鄉、沙坪鄉、社梁鄉、紅崖峁鄉、土溝鄉、單寨鄉、前川鄉、陰塔鄉、沙泉鄉、趙家溝鄉。
2000年,河曲縣總人口13881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39052 樓子營鎮 9605 劉家塔鎮 7806 巡鎮鎮 14089 樹兒梁鄉 5613 五花城鄉 4067 鹿固鄉 4160 寺也鄉 4131 南也鄉 2865 單寨鄉 3287 土溝鄉 4078 前川鄉 3423 紅崖峁鄉 2336 舊縣鄉 8133 抄坪鄉 3712 新窯鄉 4973 社梁鄉 2489 葛真龍鄉 2747 沙泉鄉 5541 陰塔鄉 4128 趙家溝鄉 257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7年3月6日,河曲論壇農農整理
⑺ 河曲河燈會的歷史淵源
放河燈的習俗起源於印度。據說在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佛教信徒每年於七月十五日舉行孟蘭盆會,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孟蘭,在梵文中是「倒懸」的意思。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河曲河燈會,也稱河曲河燈節,其記載最早可見1573年-1620年(明萬曆)《河曲縣志》: 公元1500年(明弘治13年),知縣李邦彥率眾祭奠大禹(據《禹貢》記載,禹曾親臨河曲治理河道。 ),放河燈。後發展為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辦,歷時三天。在黃河邊漂放河燈,通過各種祭祀形式,祈禱神靈消災免難、風調雨順。 歷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貧,災禍不斷。為了謀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產生了催人淚下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沒有回到家鄉,為了悼念遠去的親人,祈福未來,人們舉行了一系列的儀式,河曲河燈會就是這些儀式中比較獨特的並逐步延續下來的古老習俗。
古時漂放河燈,由黃河船工組織河路社舉辦,僧人誦經、八音吹奏鼓樂,以超度死於河中的亡靈,當時被稱為迎神送鬼節。公元1795年(清乾隆16年),縣城西門外黃河古渡口建禹王廟,搭古戲台。從此,漂放河燈上升為規范的祭祀活動,並代代相傳,一直保持著一定的禮儀程序。到了20-21世紀,河燈節已成為具有豐富民俗內容的民間活動。河曲河燈會的產生與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印證著黃河文化的內涵。它和當地人民的思想、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是當地民風鄉情的縮影。河燈節已成為晉、陝、蒙交匯地區影響很大的民間節目。
⑻ 河曲民歌的歷史淵源
山曲屬山歌體裁。它形成於何時尚無確定,但在山曲基礎上形成的二人台,據考已有二版百年左右權的歷史。方誌中就有明代河曲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婦老盡歌謳的記載,足見其歌唱傳統的久遠。河曲縣歷來以農耕為本,歷史上十年九旱,飢荒嚴重,交通閉塞,逐步構成了漢族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從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河曲民歌這一珍貴的藝術品種。它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傳唱與孕育期,久唱不衰。
⑼ 河曲歷史上出過名人嗎
白樸(122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牆記》等。
苗朝陽(1544—1629),字應葵,別號慎齋。世居山西省河曲縣舊縣城東苗家溝柏園村。明代官吏。 其父苗鳳,業儒不就,以善瘡療聞名。萬曆四年(1576)三十二歲中舉人,萬曆五年(1577)成進士,授河南新葵令,又調繁杞。後選取黃門給事,升兵科給諫,累遷太僕寺少卿,調應天府府丞。因不滿朝政,於萬曆二十一年辭官告歸,時年五十。先生生平直方磊落,最疾諂諛之士,酷好圖書,著有《元白草家訓之》存笥。尤其以編篆縣志,為歷史一大貢獻,河曲縣志明代以前史料,全賴慎齋得之。崇禎元年暮春竟左胯痛不能行,卧不能起,卒年八十有四。
黃宅中(1796 - 1863年) 字惺齋,山西省河曲舊縣城人,高祖以下世為縣學生。家有田百畝,以耕讀為業。承庭訓,七歲授毛詩,15歲六經四子書皆成誦,並學作詩文。20歲為稟生,尢喜讀宋五子書。23歲為舉人,27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年,授福州海防同知,署邵武府知府。任內廉勤,有令名。道光十五年以母喪歸,三年後父又喪。道光二十年起,用為湖南永順府古丈坪同知,後權守常州、德州、衡州及永順府、寶慶府。道光二十四年,升貴州大定府知府。1851(咸豐辛亥年),護理貴四道。時年57歲,左腿痛於風濕,陳請病歸未准。1852年(壬子)秋九月,奉旨授浙江杭嘉湖道。11月,卸事自黔起程。1853年(癸丑)夏四月,行次陝西長安縣,疾益劇,奏請開缺,回籍調理。獲准歸里後,杜門謝客,專事著述,自號「農庄病叟」。其歷史功績史書多有記載。
趙淵(1857—1913)
⑽ 山西省河曲縣又名什麼縣啊
山西省河曲縣又名文筆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