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優雅的城市,泉州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等。
1、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
「南樂」乃就流傳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樂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古代大多稱「弦管」;「郎君樂」、「郎君唱」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還有稱「錦曲」、「五音」等。
南音起源於前秦,興於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國最古樸的樂種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導樂器——琵琶,未隨時代演進,仍保持唐時的大腹短頸,彈奏上還是用橫抱撥彈。
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泉州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
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台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4年泉港區榮獲國家「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
3、泉州拍胸舞
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等,是一種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傳統舞蹈,廣泛流傳於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台灣等地區。
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部門單位的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
「拍胸舞」成為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是古閩越族舞蹈之遺存。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② 泉州的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區3.泉州拍胸舞專鯉城區4.梨園戲泉州市屬5.高甲戲泉州市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市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縣9.泉州花燈泉州市10.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縣11.惠安女服飾惠安縣。
③ 泉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把你們知道的寫下來。
泉州的歷史文化遺產,你可以把他的資料好好的看一下,就能夠知道有哪些內容,你可以記下來
④ 泉州名勝古跡有什麼
泉州的名勝古跡有如下幾個:
一、天後宮,原名天妃宮。在福建泉州市南門。現存大殿、後殿、兩翼亭子及東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時原貌,布局構築頗堂皇。
⑤ 泉州歷史的文物古跡
泉州文物古跡很多,列為保護單位的有60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25處。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北宋泉州知州事蔡嚷依靠民間資助建成的我國古代第一座梁式跨海大石橋,
建於1053-1059年,橫跨泉、惠之間,雄峙洛陽江出海口。長834米,寬57米,洛陽橋獨創「型基礎」,上築船型橋墩,可減少上游江水和下游海潮的交相沖擊。墩的最高兩層條石向左右挑出,以加寬墩面,減少石樑跨度。洛陽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俗名五里橋,橫跨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的海灣上,為南宋初(1138年)僧人祖派始建,知州事令矜(1151年)完成。橋全長2255米,寬5.3米,中亭石柱刻「天下無橋長此橋」聯句。安平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屈斗宮宋代瓷窟,在德化城關。窟基57..1米,有17間窟室,出土6000多件器物,為德化約200處古瓷窟之典型。德化是有名的「瓷都」,歷宋,元,明清,外銷瓷器綿延不斷,遍及世界77個國家和地區。
泉州山川秀麗,是個旅遊勝地,2003年榮鷹「國際花園城市」稱號。同年評出」十八景區「,即開元寺,天後宮,府文廟,塗門街,東湖公園,西湖公園,清源山,仙公山,安平橋,深瀘灣,鄭成功史跡,蔡氏古民居,洛陽橋,崇武古城,黃金海岸,清水岩,牛姆林,岱仙瀑布。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也正在積極申報聯合國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
⑥ 泉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 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地方戲曲由成熟,而趨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現了諸如鄭成功等許多吒風雲的時代英雄人物,促進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對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同時期封建 政權實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體現出本土特色,地方戲曲等又有了新的發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無數英才俊傑,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從唐至清一千多年間,見載史書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們中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歐陽詹、王慎中,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李贄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政績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現了新的景象。「五四」運動後,群眾性文化迅猛發展,首先是學校,而後走向社會。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泉州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起而應之,掀起了群眾性的文化運動。特別是「9.18」事變後,泉州人民同仇敵愾,進步團體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舊劇改革尉為風氣,救亡戲劇不斷上演,抗戰歌曲響徹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譜寫了革命文化光輝篇章。
⑦ 泉州還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泉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下:
1、南音:
起源於福建泉州,以閩南方言演唱的,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傳統古樂。南音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傳統的、古老的民族唱法。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北管:
一種傳統民間絲綢竹音樂廣泛傳播於泉州泉港區,福建省,中國北方管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古代音樂活化石」和「姐妹花」,被稱為「天子」的聲音。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3、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劇種之一。梨園戲起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它又被稱為「閩浙之聲」,「模仿南宋戲曲,唱和讀調」,被稱為「古代南戲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提線木偶:
木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木偶戲。在表演中,表演者用繩子拉木偶。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古稱「掛絲木偶」,又稱「絲戲」,俗稱地方民間儀式,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地區的古代罕見的傳統戲曲。
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起源於福建泉州,起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場化裝遊行。高家戲的傳統劇目有900多部。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⑧ 泉州有什麼古跡
清源山 開元寺 崇武古城 府文廟 西湖公園
深滬灣 牛姆林 清水岩 天後宮 五里橋
東湖公園 洛陽橋 黃金海岸 仙公山 蔡氏古民居
岱仙瀑布 鄭成功史跡 塗門街
泉州十八景簡介
清源山 開元寺 崇武古城 府文廟 西湖公園
深滬灣 牛姆林 清水岩 天後宮 五里橋
東湖公園 洛陽橋 黃金海岸 仙公山 蔡氏古民居
岱仙瀑布 鄭成功史跡 塗門街
塗門街
又叫「土門街」,因傳儲存、輸送建造東西塔土石方而得名。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東湖公園
址系古泉州八大勝景「東湖荷香」遺址。唐時湖面40餘頃,有東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勝概。因唐姜公輔、韓愈、歐陽詹等曾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東湖公園以閩南建築文化為特色,中心湖為主體,環湖布置人文景觀。構建星湖荷香、祈風閣、七星拱月、二公亭、東湖亭、波恩亭、攬古亭等靜區;兒童樂園、雙舟朝陽、遊船碼頭為動區。精築刺桐瑞林等20多處植物山石景觀攬翠全園,以石雕、石刻突現閩南石文化。既有泉州歷史文化內涵又有時代新潮氣息,風格獨特。曾三次獲省「環境優美獎」,還被評為「市民喜愛十佳建築」、「泉州十佳夜景」。1998年以其典雅秀麗、玲瓏多姿的江南園林風格而入選百家中國名園。
五里橋
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經13年建成。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樑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1980—198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蔡氏古民居
⑨ 泉州文化遺產有哪些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區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4.梨園戲泉州市5.高甲戲泉州專市6.泉州提線木偶屬戲泉州市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縣9.泉州花燈泉州市10.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縣11.惠安女服飾惠安縣。
⑩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有哪些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 泉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面積11220.5千方千米。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區,石獅、晉江、南安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5縣。人口654.62萬(未含金門縣)。通行閩南方言。泉州為著名僑鄉、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在宋元時期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素有「海濱鄒魯」之譽,人文薈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長期在這里交流匯聚,造就了燦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戲、南音、南少林為代表的輝耀古今的文化遺產和大量世人罕見的中外歷史文化瑰寶。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開元寺、老君岩、清凈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等中世紀世界幾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陽橋、安平橋、崇武古城等傳統建築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風石刻等見證著宋元時期泉州與外國商人友好交往的遺址,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墓、著名的民間信仰宗廟天後宮、德化屈斗宮古窯址等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到處彌漫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古樸幽雅,中世紀宮廷音樂「活化石」南音,被海外遊子視為最親切的鄉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鯉城木偶頭、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產,聞名遐邇,是饋贈親朋摯友的上乘禮品,遠銷海內外。
泉州是我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達600多萬人,港澳同胞68萬多人;在台灣漢族同胞中,有44.8%約900多萬人祖籍泉州。長期以來,泉州的廣大海外鄉親和台胞愛國愛鄉,為我市的各項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