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袁姓發展歷史

袁姓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2 13:41:07

㈠ 袁姓的歷史發展


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謚號胡公,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這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請他賜予他們袁姓名字。
袁葵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孩兒永記袁葵的恩德,世代稱己是袁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丁當鄉及雲南省富寧縣的瑤族袁氏,在當地皆屬大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袁氏,相傳至今。

㈡ 姓袁是怎麼由來的

一、出自媯姓,為帝舜之後,其始祖是袁濤塗。
關於袁姓之由來,唐代林寶所著《元和姓纂》認為出自「媯姓,舜後陳胡公滿之後。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孫庄伯,生諸,字伯爰,孫宣仲濤塗,以王父字為氏。字或作『爰』、『轅』,其實一也。」南宋人鄭樵將袁姓列入「以字為:氏」類,其《通志·氏族略》載:「袁氏,亦作『轅』,亦作『爰』,媯姓,舜後陳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世為陳上卿。」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相傳,早在人類的洪荒時代,黃帝作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主要活動在今黃河中下游地區。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陽。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高陽繼承帝位,這就是顓頊帝。顓頊的兒子窮蟬時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窮蟬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橋牛,橋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華,冀州人。曾經在歷山種過田,在雷澤捕過魚,在黃河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多種手藝,又在負夏趕集做過小生意。舜的父親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親死後,瞽叟續弦娶了後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歡後妻所生兒子。他的後妻也討厭舜,象在父母的寵愛下,變得狂傲驕縱。他們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於死地。而舜每到大難臨頭時,都能逢凶化吉。事後,他順從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誠篤小心,從不懈怠。 舜20歲時,有孝順之名。30歲時,主持中原部落聯盟事務的陶唐氏帝堯,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諸侯領袖讓賢。四方諸侯領袖覺得他們德行不高,難擔重任。堯就讓他們盡量推薦賢人。四位向堯推薦虞舜,堯說:「我聽說過此人,他到底怎麼樣呢?」四位都說:「他是盲人的兒子,父親心不向善,母親言不及義,弟弟倨傲無禮,他卻能夠和睦孝順,把一個家庭處理得井井有條,沒有什麼差錯。」帝堯答應試試他。
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觀察他怎樣治家;又使9個兒子與舜共處,觀察他怎樣處世。舜住在媯水轉灣處,家居行為認真不苟,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身份高貴而驕傲,侍奉舜的親人,能遵守為婦之道;堯的9個兒子也都更加友愛。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能讓出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人能讓出自己的住所;在黃河岸邊做陶器,黃河沿岸出產的陶器沒有粗製濫造的。一年之後,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兩年後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堯於是賞給舜細葛布衣和琴,又為他建築倉庫,送給他牛羊。瞽叟和象並不因舜成為帝堯的貴婿而有所收斂,仍然想法設法謀害他,以奪取其家產。可是舜都巧妙地擺脫了災:難,仍然孝順瞽叟,友愛弟弟。堯對舜十分滿意,就讓他用心宣揚五種倫理,這五種倫理都為人民所樂為。堯又使舜擔任各種公職,他把事務都處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國都四門接待賓客,四方的賓客如歸,一片和睦,從諸侯國遠道而來的賓客都肅然起敬;堯又使舜進入原始山林川澤之地,在暴風雷雨中,舜能夠不迷失方向。堯經過3年之久的考察,認為舜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足以託付天下,就著意栽培他。20年後他從帝位上退下來,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視天下。舜30歲時被重用,替堯辦事20年,50歲時代行政事。8年後堯去世,舜為堯守喪 3年。
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能把天下交給他,於是一反常道,傳給了舜。堯在世時權衡了很久,這樣說道:「把天下傳給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處,只有丹朱痛苦;傳給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處。總不能拿全天下的痛苦,去造福一個人。」帝堯三年喪過後,舜為了要讓位給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諸侯來朝見天子的,不去朝見丹朱而去朝見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頌政德的,不歌頌丹朱而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吧。」於是回到首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有虞氏帝舜。舜61歲時,正式登上帝位,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時,死於蒼梧之野(今湖南、廣西、廣東交界處)。葬於長江之南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舜的兒子商均也不賢,舜於是早作打算,立禹為繼承人。禹登帝位後,封商均為諸侯,封於虞(今屬河南),以供奉先人祀典,其服飾、禮樂都獨自擁有,並用客人的身份朝見天子,天子也不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臣下,表示不敢專有天下。由於舜曾在媯水邊居住,其子孫便以地名為氏,形成媯姓。夏朝時,夏王曾封舜之後虞思、虞遂官爵。到商朝時,已湮沒無聞。虞遂的後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負責陶器的燒制),生下兒子名滿,他是帝舜的嫡系子孫。到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大封宗族子弟和異姓功臣,並追封五帝時名君、名臣之後時,就把媯滿封到古陳氏部落故地,建立陳國,都宛丘 (今河南淮陽),讓他承襲帝舜的祭祀、香火,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就是陳國的開國始祖,史稱陳胡公。
陳胡公卒後,子申公犀侯繼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襲國君之位,是為陳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為陳國卿士。靖伯庚的9世孫,也即陳胡公的第11世孫名諸,字伯爰。伯:爰的孫子宣仲濤塗因功受封陽夏 (今河南:太康),成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為氏,形成爰姓。由於在上古時,爰、袁、轅、(氵+袁)、榱、援同音通用,後來因傳寫不同,一姓分為6家,爰姓也作袁、轅、漬、榱、援姓,相互混用。如濤塗字仲,死後被追謚為宣,故稱宣仲濤塗。但當時人又把袁姓始祖稱做轅宣仲、轅濤塗,《左傳》中把轅濤塗的兒子寫成袁選,孫子寫成袁僑,即是證明。《北史》載,北魏人李繪同南朝梁大臣縱論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出自黃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繪道:「兄所出雖遠,當是共車千秋分一字耳。」
魯僖公四年、陳宣公三十七年(前656年),諸侯霸主齊桓公為獨霸中原,率魯、衛、宋、鄭、陳、曹、許等諸侯聯軍擊潰蔡國軍隊後,進兵討伐楚國,兵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轅濤塗率陳國軍隊從征。楚國在嚴加防範的同時,派使臣屈完到聯軍帳中與齊桓公當面理論。齊桓公被駁得理屈辭窮,又見楚兵防守嚴密無隙可乘,便與楚國訂立盟約。諸侯國聯軍罷兵回國,將經過陳國和鄭國邊境,轅濤塗怕齊軍過境給陳國增加物資供應方面的負擔,就與鄭國領兵將領申侯商量,最好讓齊軍繞過陳、鄭邊境,從東夷部落穿過。申侯當面答應,背後為了取悅齊桓公,把轅濤塗出賣了。申侯提醒擠桓公說:轅濤塗的計策不可行,經過幾番征戰,大軍已經很疲憊了,如果兵出東道,一旦遭到敵人進攻,恐怕要受損失,不如從陳、鄭兩國邊境經過保險。我們鄭國願意供應糧草,保證大軍平安歸國。齊桓公聽後,覺得此計甚妙,為嘉獎申侯,就把齊國以前侵佔的虎牢之地歸還鄭國。他認為轅濤塗不忠於霸主,就把轅濤塗抓了起來,押送齊國。第二年,齊國又指使魯國的叔孫戴伯率諸侯軍隊討伐陳國,陳宣公被迫屈服請罪並訂立和約,齊國這才把轅濤塗放回。
轅濤塗為了國家利益而受此磨難,使陳宣公深受感動,任命他的後世子孫代代為陳國上卿。魯哀公十一年、陳(泯+曰)公十八年 (前484年),濤塗裔孫轅頗為陳國司徒 (官名。掌土地和人民,負責田地管理和征發勞役),因事被國人驅逐,逃往鄭國,隨他同時逃難的還有其族人轅糠。鄭被韓國所滅,轅頗裔孫又為韓國人。秦滅韓後,他們又為秦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轅頗的裔孫轅告率眾避難於河洛之間 (黃河、洛水之間地區,今河南洛陽、偃師、鞏義一帶)。到了漢代,轅告的少子轅政,將「轅」去掉「車」旁改從袁姓,因此有人把袁政奉為袁姓的立姓始祖。
二、賜姓改姓
據《明史》等載,明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之年收養了數百個老百姓忍痛遺棄的幼兒。災荒過後,他又讓百姓各自把孩子領回去。袁縣令離任時,這些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懇切要求這些孩子隨袁葵姓,請他一一賜予他們名字,袁葵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外姓的加入,擴大了袁姓隊伍。
三、少數民族袁姓
隨著歷史發展,原是漢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數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滿族、蒙古族、瑤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廣西隆安縣丁當鄉及雲南省富寧縣的瑤族袁姓,在當地屬大族。據河南省《魯山縣志》和《周口市志》載,回民在魯山縣定居為元末明初,此後人口不斷發展,今已遍及魯陽、下湯、熊背、董周、張店等19個鄉(鎮),袁姓在此地屬大戶;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歷數代。
袁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地一大望族,陽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以陳留郡最望。此後,遷徙各地的袁氏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發展形成了當地的一大望族。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後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過不斷的繁衍、發展,成為當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袁姓南遷始於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於宋代以前,宋代以後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在廣西、雲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為之一變,士族門閥制度徹底被掃盪干凈,「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在這個歷史轉折中,自東漢末年至唐代,興盛了幾百年的陳郡袁氏早已湮沒無聞。

㈢ 袁姓最早出自何處

百家姓,袁姓排在第59位,袁姓起源有三大說法:

袁姓起源參考之一

歷史來源

出自「媯」姓,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

家族名人:

袁紹 (?~202) 字本初,東陽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人。曾起兵討董卓,後據河
北,與曹操戰於官渡,大敗,發病而死。

袁崇煥 (?~1630)字元素,明東莞人。有膽略,好談兵。萬曆進士,天啟間以御清兵著
績,累官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崇禎時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聞警入援京
師,遭讒而被磔於市。

袁枚 (1716~1797) 字子才,號簡齋,清錢塘(今浙江省杭縣)人。乾隆進士,由翰林為
知縣,後棄官,築隨園於江寧城西,以吟詠為樂,世稱隨園先生。論詩主性靈,品評古今,
時有新解。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袁世凱(1859~1916)字慰廷,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清末,為李鴻章所賞識,戊戌政變,
因告密而得寵,山東巡撫,進直隸總督,嗣官外務部尚書、軍機大臣。辛亥革命事起,以內
閣總理大臣,挾北洋兵力,與民軍議和,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先生力辭大總統讓之,遂為民
國首任大總統。後謀行帝制,孫中山先生號召全國聲討,憂憤而死。

地望分布:河南汝南郡,河南陳郡,江蘇彭城郡。

袁姓起源參考之二

中國河南省的汝南縣,地處中原之中,素有「天中」之稱,傳說是炎帝神農氏教天下百姓學會播種五穀的地方,袁姓就發源在這里。

袁姓,是舜的後裔。西周初年,周武王把舜的後裔媯滿封於陳地,建立陳國。媯滿死後,他的十一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伯爰的孫子濤塗,以祖父字爰,作為自己的姓氏。爰、轅、援、古時通用,所以爰濤塗又寫作「轅濤塗」。秦朝末年,轅濤塗的後裔告避難遷徙於河、洛之間,告的兒子政將姓氏「轅」字的「車」旁去掉,就是現在這個袁。袁政就是袁姓的立姓始祖。

作為中國大姓之一的袁姓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其中袁安是汝南袁氏官職最高、年代最久的一位人物,他的家族是汝南最興旺的一支。袁安的後代有的遷徙到河北一帶;有的分散到江淮間;還有一支居住在襄陽,也就是湖北一帶。

袁姓在歷代出了不少名人,三國時期的袁紹、袁術;南北朝時代的袁山松、明代「公安詩體」的創始人袁宏道、清代詩人袁枚等。

袁姓起源參考之三

袁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三,在台灣排名第八十九位。袁姓出自媯姓,是古帝王舜的後代。舜的裔孫媯滿被封於陳,死後謚號陳胡公,因此又叫作胡公滿。胡公滿的後代中有一個叫諸的,字伯瑗。伯瑗的孫子濤塗,用自己祖父的字作為自己的姓,因此姓瑗。因為瑗與袁同音,經過一斷時間的演變,產生了袁姓。發展與演變:袁姓得姓以後,開始主要在其發源地,河南發展,有一部分發展到了江蘇。三國時,袁姓由於戰亂而分布到山西,湖北,陝西等地,唐朝時開始遷入福建,南宋時期,袁姓開始遷入廣東,並於清代遷徙到台灣。袁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汝南,汝陽,陳郡,陽夏,彭城,淮南,安陵,揚州,壽春,河東,東光,襄陽,京兆,華陰等。

您自己看看吧

㈣ "袁"姓的來歷

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五四。

㈤ 袁姓的由來

袁姓,主要源自媯姓,是中華民族的姓氏之一,其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0.54%。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舜帝後裔。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

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

袁隆平


(5)袁姓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袁姓的其他由來傳說

1、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

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2、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內容。

他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拔氏後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別,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姓



㈥ 袁姓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源流一

袁氏族徽
出自姚姓,即為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姚姓媯姓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斗無行陣,頭別沖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這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請他賜予他們袁姓名字。
袁葵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孩兒永記袁葵的恩德,世代稱己是袁氏。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內容。他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拔氏後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別,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聯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到了唐朝時期,稱之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記錄其後裔在宋、元時期的稱「禿馬敦(禿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則中記作「吐麻(禿馬)」。在都播(都波、禿馬敦、禿巴思、吐麻、禿馬)族人的蒙古化衍遷過程中,第十一姓即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始祖乞顏部姓氏,亦稱乞引氏、乞元氏。其後裔自謂源於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漢姓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顏部中還有一個分支,即呼熱特氏族,在明朝時期即多冠漢姓為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丁當鄉及雲南省富寧縣的瑤族袁氏,在當地皆屬大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袁氏,相傳至今。

㈦ 袁姓歷史

姓氏起源
媯姓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古帝王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庄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 。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軒轅
2.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少數民族
3.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雲:"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斗無行陣,頭別沖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雲:"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拓跋
4。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皇姓拓跋改為漢字元姓,成為當時天下第一姓。其後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傳至今。
外族
5.來源來自外姓和少數民族的改姓。東漢末,分布在近四川東部及重慶一代的板楯蠻,有杜、朴、袁三大姓巴夷王。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的血緣交流。清朝初滿洲八旗中有袁姓,世居沈陽。到清末民初,旗人融化入漢族,袁姓旗人同樣也回歸了漢族,但其族人中已經混合了滿族的血液。
遷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閩、粵袁氏於清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
[編輯本段]名人
歷史名人
袁崇煥:明薊遼督師,袁崇煥殺毛文龍,殺毛文龍是與滿清議和的條件之一,將之比作秦檜殺岳飛,實乃姓「袁」的恥辱!!!1630年(崇禎三年),被崇禎帝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磔」死。當時北京百姓恨之入骨。 北京滿學學會會長閻崇年則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為了統一事權,是為了抗金大業,除掉了驕橫不法,抗拒議和、跋扈一方的毛文龍,對明朝是有利的,袁崇煥殺毛文龍體現了「大智、大勇」 袁盎:漢楚人,太常。 袁安:東漢司徒、思想家。 袁紹:東漢,諸侯;鄴侯。 袁術:東漢割據軍閥。 袁樞:南宋史學家。 袁嵩:東晉史學家、文人。 袁枚:清代詩人、文學家。素有」南袁北紀」,南有袁枚北有紀曉嵐。字子才,號簡齋,乾隆年間中進士,曾做過江寧、沭陽等地的知縣,自父親去世以後,再沒有做過官。他的詩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派。著有《小蒼山房集》、《隨園詩話》等。 袁天罡:唐代著名預言家、道士。 袁世凱:清代,中國北洋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一位總統、坐過八十三天中華帝國皇帝。 袁宏道: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 袁宗道: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明代文學家,明湖廣公安人。 袁中道: 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頭居士』,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 袁嘉穀:清代文人,狀元出身。 袁翔甫:清代詩人,從事主持過早期上海的新聞工作。
當代名人
袁義達 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創始人,中國姓氏遺傳研究會副主任、研究員。 袁隆平(Yuan Longping,1930.9—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袁偉民 原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足球協會榮譽主席,生於1939年7月,江蘇 蘇州人。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南京體育學院。 袁騰飛:北京海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精華學校教師,被學生譽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袁騰飛是高中歷史新課標教材(人教版)編寫者之一;曾參與北京市高考歷史命題工作。於2009年7月13日-8月11日應邀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節目講授《兩宋風雲》。 袁天驕;銀川著名銀川美女 袁莉:筆名袁立,內地最受歡迎的女演員。1973年7月12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1992年,在報考上海戲劇學院失敗之後,袁莉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在校期間就接拍了《女人花》、《英雄無悔》、《絕對情感》等影視劇,開始嶄露頭角。1998年趙寶剛導演的電視連續劇《永不瞑目》讓袁立和陸毅兩位新人一炮而紅,隨後的《鐵齒銅牙紀曉嵐》更令袁立扮演的「杜小月」紅遍大江南北。

㈧ 關於姓袁的歷史和現狀.

寫回答有獎勵查看全部2個回答


自春秋末,袁姓一直活躍在河南一帶。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到漢朝,形成了以汝南汝陽(今河南汝南)為中心的大姓。從袁安以下的四代人都做到太尉、司徒、司空的高位。如果說汝南袁氏在東漢時大放異彩,強盛了百餘年並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終湮滅的歷史悲喜劇的話,那麼從曹魏至隋唐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由陳郡(當時為陳國,後改為陳郡)袁氏唱主角,再創袁氏家族史上的輝煌,對袁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陳郡的袁氏自東漢袁滂任司徒開始,曹魏,晉朝至隋唐,人才輩出,子孫連續13代都有人擔任重要職務,活躍在政壇將近600年,權勢顯赫。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袁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地一大望族,陽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以陳留郡最望。此後,遷徙各地的袁氏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發展形成了當地的一大望族。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袁氏後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過不斷的繁衍、發展,成為當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
袁姓分布
宋朝時期,袁姓大約有26萬人,以人數算宋朝第六十四位大姓。湖南。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區、惠陽區等地。
明朝,袁姓大約53萬,為明朝第三十六大姓。袁姓人口增長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宋、元、明600年袁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和南部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的袁姓人口萎縮嚴重。明末,袁姓也進入了台灣,袁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西部、華中、華北回遷。
袁姓南遷始於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於宋代以前,宋代以後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在廣西、雲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4]
●當代分布
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六十三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8%左右。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北兩省,大約占袁姓總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蘇、四川、浙江、湖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總體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在台灣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們大多是清朝時期和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遷居來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義、台南等地。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袁世凱的後代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㈨ (袁)家歷史祖宗來源於

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袁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三,在版台灣排名第八十九權位。【袁姓出自媯姓,是古帝王舜的後代。】舜的裔孫媯滿被封於陳,死後謚號陳胡公,因此又叫作胡公滿。胡公滿的後代中有一個叫諸的,字伯瑗。伯瑗的孫子濤塗,用自己祖父的字作為自己的姓,因此姓瑗。因為瑗與袁同音,經過一斷時間的演變,產生了袁姓。發展與演變:袁姓得姓以後,開始主要在其發源地,河南發展,有一部分發展到了江蘇。三國時,袁姓由於戰亂而分布到山西,湖北,陝西等地,唐朝時開始遷入福建,南宋時期,袁姓開始遷入廣東,並於清代遷徙到台灣。袁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汝南,汝陽,陳郡,陽夏,彭城,淮南,安陵,揚州,壽春,河東,東光,襄陽,京兆,華陰等。

閱讀全文

與袁姓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