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歷史

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2 11:47:31

A. 電子信息產業的在德國發展史

德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歷史悠久,基礎較好,在世界電子市場上曾與美國爭霸,稱雄一時。早在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當時,德國的電子技術尤其在理論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在工業方面,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通信設備企業·西門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重要電氣壟斷企業。它們創建於上一世紀中期或後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了不少技術成就,為德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40年代初,它們瓜分了國內市場,壟斷了德國電氣設備的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德國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軍用設備。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門子公司曾大量製造飛機、潛艇、導彈用的電氣設備和發射裝置。這時的電子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戰爭服務的。
隨著德國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德國電子工業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民用電子工業的發展,為軍用電工技術及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聯邦德國軍用電子工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5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曾被禁止研究和生產軍用電子產品,只能發展民用電子產品。但是在美國的扶植下,隨著聯邦德國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破壞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設施迅速恢復和重建;損失巨大的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如西門子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其資本日益集中,業務逐漸擴大,技術不斷創新。它們控制了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大部分產品的生產。到1950年,整個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比戰前的1936年增長了兩倍。50年代,聯邦德國電子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達20.3%,在製造業中僅次於造船業(21.7%)。
1956年~1975年
1956年後,隨著聯邦德國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聯邦國防軍的建立,成立了一些軍用電子技術方面的研究機構,開始了軍用電子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工作。例如,1957年1月在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研究協會范圍內建立了高頻物理研究所,1963年建立了無線電和數學研究所,1967年建立了人機工程學研究所,1974年建立了數據處理和模型識別研究所以及光學研究所等。這些機構在軍用電子技術各專業領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
在此階段,聯邦國防軍裝備的軍用電子設備從國外采購逐步轉向國內生產,越來越多的企業承擔了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和生產工作,研製了大量性能先進、質量優異的軍用電子產品。在通信設備方面,西門子公司研製了FM12/800移動式無線電中繼系統等;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FM120/500無線電中繼系統等;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XT3000系列甚高頻和超高頻電台(裝備了『狂風』和『阿爾法』噴氣戰斗機)。在雷達技術方面,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飛行安全控制雷達、機載和艦載雷達、防空雷達;西門子公司研製了移動式多普勒雷達(MPDR);標准電氣洛倫茨公司研製了毫米波雷達等。在光學儀器方面,卡爾·蔡司公司、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等研製了各種測距儀、潛望鏡、紅外瞄準儀、夜視儀、熱成象設備等。在導航設備方面,好幾家公司研製了各種機載和車載導航設備和陀螺儀。此外,還研製了一些自動化作戰指揮、偵察和電子戰等方面的設備。
1975年到2009年2月為止
聯邦德國從70年代中期開始加快軍用電子設備的研製和生產,加強與國外的合作,實現了軍用電子產品的國產化。為了實現軍隊指揮自動化、現代化,發展了綜合軍用電子系統。例如,在這期間研製了「奧列斯特」(Onest)三坐標雷達、「萊姆斯特」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統;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ETM1800高頻數據機,E-1800通用接收機,西門子公司研製了CHR532/533高頻通信接收機、CHX200系列短波智能/跳頻通信系統、CTM200微波中繼通信設備;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HF-850系列短波自適應/跳頻通信系統、XK403高頻收發信機等。聯邦德國研製的通信設備完全取代了美式裝備。已研製成阿德勒和阿雷斯兩種地炮火控系統,並開始實施軍民兩用的比格風(Bigfon)光纖通信工程,耗資149億馬克,以取代聯邦德國現有的電纜通信,以及研製陸軍防空偵察、指揮系統等。1984-1988年用於偵察、指揮設備和系統的研究和發展費用增長33%。

B.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產生的年代、背景及其主要的發展歷程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基礎知識,能從事各類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應用和開發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是一個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較寬口徑專業。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信號的獲取與處理、電廠設備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受到電子與信息工程實踐的基本訓練,具備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適應電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廣泛的工作范圍;
2.掌握電子電路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具備分析和設計電子設備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應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設計、集成、應用及計算機模擬信息系統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產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
5.了解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理論前沿,具有研究、開發新系統、新技術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電路理論系列課程、計算機技術系列課程、信息理論與編碼、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電磁場理論、自動控制原理、感測技術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驗、計算機上機訓練、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一般要求實踐教學環節不少於3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相近專業:微電子學 自動化 電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電子科學與技術 生物醫學工程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信息工程 信息科學技術 軟體工程 影視藝術技術 網路工程 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光電信息工程 廣播電視工程 電氣信息工程 計算機軟體 電力工程與管理 智能科學與技術 數字媒體藝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數字媒體技術 信息與通信工程 建築電氣與智能化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補充:
俺是學這個專業的,感覺學的太廣,就業面廣,相反的弊端就是容易蜻蜓點水。一下還有我的相關課程,學校不一樣會有所差別但是大同小異。有志於學這個專業的學弟可以看看啦:)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四年制本科)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較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較深入的專業知識、較全面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較強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寬口徑、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該專業有電路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工程三個方向。學生畢業後,能夠從事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及各類信息處理系統的研究、設計、製造、應用和開發等方面的技術工作及教學、管理工作。
基 礎 課 程
課程
思想道德修養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法律基礎
毛澤東思想概論 鄧小平理論概論
大學體育 心理學
高等數學 線性代數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大學英語 英語寫作
物理 電路
計算機文化基礎 C語言程序設計
工程制圖 文獻檢索
數值分析 MATLAB程序設計
金工實習 電子電工實習
專 業 課 程
電子
電路

系統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Protel電子製作 CPLD實用技術
微機原理 微機介面
EWB電路設計 VHDL編程
感測器原理 單片機原理
信息

信號
處理 資訊理論 信號與系統
數字信號處理 DSP編程
隨機信號處理 數字圖象處理
語言信號處理 信號檢測
自動控制原理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
通信

信息
工程
通信原理 高頻電路
鎖相技術 微波技術
程式控制交換 光纖通信
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通信
網頁設計 多媒體技術
設 計及論 文
課程設計 單片機編程
畢業論文 射頻識別系統的安全設計

C.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

人工智慧(AI)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

在1955的時候,香農與人一起開發了The Logic TheoriST程序,它是一種採用樹形結構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它在樹中搜索,尋找與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樹的分枝進行探索,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這個程序在人工智慧的歷史上可以說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所採用的思想方法有許多還是來自於這個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為人工智慧領域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的麥卡希召集了一次會議來討論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方向。從那時起,人工智慧的名字才正式確立,這次會議在人工智慧歷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

但是這次會議給人工智慧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機會,並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起了鋪墊的作用。在此以後,人工智慧的重點開始變為建立實用的能夠自行解決問題的系統,並要求系統有自學習能力。

在1957年,香農和另一些人又開發了一個程序稱為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對Wiener的反饋理論有一個擴展,並能夠解決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

別的科學家在努力開發系統時,右圖這位科學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貢獻,他創建了表處理語言LISP,直到許多人工智慧程序還在使用這種語言,它幾乎成了人工智慧的代名詞,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發展。

(3)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一、信息技術簡介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

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

二、社會功能

信息技術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不僅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結構與經濟效率,而且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對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信息技術已引起傳統教育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計算機模擬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遠程教育技術以及信息載體的多樣性,使學習者可以克服時空障礙,更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速度。

特別是藉助於互聯網的遠程教育,將開辟出通達全球的知識傳播通道,實現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傳授者之間的互相對話和交流,不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寬松的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遠程教育的發展將在傳統的教育領域引發一場革命,並促使人類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聯網已經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聯網擁有的600多個大型圖書館、400多個文獻庫和100萬個信息源,成為科研人員可以隨時進入並從中獲取最新科技動態的信息寶庫,大大節約查閱文獻的時間和費用。

信息網路為各種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過網路滲入到社會各個角落,成為當今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

D. 世界電子行業的發展歷史

前幾天開了個會:2006中國互聯網大會揭幕 六大特點二十大看點全公開
9月21日,2006中國互聯網大會精彩揭幕。今年的互聯網大會與往屆相比,非常明顯的呈現出6大特點。此外,大會完整議程首度對外公開,其中20個非常精彩的看點,讓關注者對本屆盛會充滿期待。

20大看點:
1、3G、NGI、NGN最新動態全披露。

6大運營商系數出席,透過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鐵通、中國衛通等方面的參與及相關信息的發布,網路通訊領域明暗博弈、技術暗流以及孕育中的市場變革圖景將進一步得到趨於清晰的顯現。

2、產業治理、市場監管新動向綜合呈現。

信息產業部部、科技部、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部委的重要領導將分別從不同工作主管方面為業界做重要致詞和報告。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局長蘇金生將從產業政策、市場監管等層面做重要報告。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魯向東將從電信運營商角度做主題報告。各大部委聯合發布:產業政策、市場監管、網路治理規范。

3、著名經濟學家、技術專家二維論斷中國互聯網發展新階段。

出席國際高層峰會,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從經濟學角度對互聯網進行階段性分析,著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也應邀出席大會,並將從技術角度,以新網路、新技術、新應用為主題,為觀眾做主題報告。鄔賀銓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光纖傳送網與寬頻網專家,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通信技術研究的骨幹之一。

4、著名網路通訊專家集體解讀互聯網大未來。

關於互聯網未來發展趨勢及基礎網路的發展變化方向,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信息產業部通信科技委委員及CNGI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侯自強、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工韋樂平、UT斯達康首席科學家楊景、中興通訊總工程師羅聖美與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胡啟恆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CNGI專家組組長鄔賀銓一起對話中國互聯網大未來。

5、領袖企業各闢蹊徑分享網路商業獨特拓展之道。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行長傅建華、網路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 主任毛偉、Google中國總裁周韶寧、阿聯酋知名電子商務企業Tejari FZ LLC總裁Mr. Omar Hijazi、英國獨立系統軟體公司COO Andrew M. Kanter、AMD企業開發總監楊文革等,將與業界分享不同領域互聯網商業的拓展之道。

6、中韓日三國主流新銳企業對話互聯網互聯網發展最前沿。
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歷史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誕生於六十年代,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965年-1978年:以計算機和軍工配套為目標,以開發邏輯電路為主要產 品,初步建立集成電路工業基礎及相關設備、儀器、材料的配套條件;
1978年-1990年:主要引進美國二手設備,改善集成電路裝備水平,在「治散治亂」的同時,以消費類整機作為配套重點,較好地解決了彩電集成電路的國產化;
1990年-2000年:以908工程、909工程為重點,以CAD為突破口,抓好科技攻關和北方科研開發基地的建設,為信息產業服務,集成電路行業取得了新的發展。

E. 電子技術的發展史

中國是最早發現電、磁的國家,磁石首先應用於指示方向和校正時間,以後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十一世紀就發明了指南針。在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記載。這不僅說明了指南針的製造,而且已經發現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紀,指南針才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F.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歷史和發展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本專業培養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和行政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管理工作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受到科學實驗與科學思維的訓練,具有本學科及跨學科的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 方法;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電子信息產業政策及國內外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
5.了解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狀況;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術設計,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主幹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電路分析原理、電磁理論,天線原理,電子線路、數字電路、演算法與數據結構、計算機基礎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0周~20周。
主要專業實驗:物理實驗、電子線路實驗、數字電路實驗、微波,電磁波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相近專業: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
最佳讀研專業:無線電物理,電磁場與電磁波
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下設四個二級學科,分別是物理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國家重點學科分布如下:
電子科大:物理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西電: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清華:電路與系統,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物理電子學
北大:物理電子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復旦: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北郵: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電路與系統
東南: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上海交大: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西安交大: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華中科大:物理電子學
北京理工大學:物理電子學
南京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吉林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哈工大:物理電子學
西北工大:電路與系統
通信與信息工程 一級學科下設兩個二級學科,分別是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清華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全國第一),信息與信號處理 (全國第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全國第二),信息與信號處理(全國第二)
北京郵電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東南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電子科技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北京交通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信息與信號處理
北京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浙江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中科大 通信與信息系統
華南理工 通信與信息系統
哈工大 通信與信息系統
北京理工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上海交通大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電子與通信重點學科分布:
電子科大 6
清華 5
西電 5
北郵 4
北大 3
東南 3
北理工 3
上交 2
哈工大 2
復旦 2
北京交大 2
華南理工,華中科大,西安交大,中科大,浙大,西北工大,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各一個
設在高校的通信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包括光學及光電,薄膜,電路,器件)分布如下:
清華大學 1 微波與數字通信技術實驗室
西電 1 綜合業務網理論及關鍵技術實驗室
北京郵電大學 1 程式控制交換技術與通信網實驗室
東南大學 1 移動通信實驗室
北大&上交 1 區域光纖通信與相干光纖通信實

G. 信息技術的發展史

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出現於20世紀二十年代。1929年10月,中國民黨政府軍政部在南京建立「電信機械修造總廠」,主要生產軍用無線電收發報機,以後又組建了「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達研究所」等研究生產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電子工業的發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電訊總局,接管了官僚資本遺留下來的11個無線電企業,並與原革命根據地的無線電器材修配廠合並,恢復了生產。1950年10月,中國政務院決定在重工業部設立電信工業局。1963年,中國國家決定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專屬中國國防工業序列。這標志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成了獨立的工業部門。
198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改稱電子工業部。中國的電子工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軍民結合、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部門。到9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已經能夠主要依靠國產電子元器件生產20多類、數千種整機設備以及各種元器件,許多精密復雜的產品達到了較高水平,並形成了雷達、通信導航、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測量儀器與電子專用設備等六大產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具有門類齊全的軍用電子元器件科研開發與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統工程科技攻關能力;基本能滿足戰略武器、航天技術、飛機與艦船、火炮控制和各種電子化指揮系統的需要;到2008年,電子信息產業所提供的產品都達到了較高技術水平,其中不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H. 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史不同時間節點 技術飛躍 重大影響人物

1.1計算機是人類數千年的追求,數千年的夢
.2著名的抽象計算機模型——圖靈機
1.3康拉德·楚澤與世界上首台自由編程的計算機
1.4哈佛大學Mark1計算機
第2章早期電子計算機如雨後春筍
2.1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計算機ABC
2.2早期最大且功能最強的計算機ENIAC
2.3馮·諾伊曼的計算機存儲程序設想
2.4UNIVACⅠ計算機
2.5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和IBM701計算機
2.6首台虛擬存儲器計算機Atlas
2.7中國早期電子計算機的研製
2.8PDP?11系列小型計算機的輝煌
2.9小型計算機的新星——Nova
第3章計算機公司相繼創建
3.120世紀50年代一批計算機公司相繼建立
3.2最早的軟體開發商之一:計算機科學公司(CSC)
3.3IBM的崛起和美國政府的反壟斷
3.4Intel公司的創業史
3.5惠普公司(HP)與矽谷
第4章新組件的推波助瀾
4.1威廉斯管(CRT)
4.2晶體管的發明
4.3華人科學家王安發明了磁芯存儲器
4.4集成電路的發明
4.5EIARS?232?C介面誕生
4.6滑鼠與「窗口」的對話
4.75英寸軟磁碟問世
4.8首塊微處理器晶元4004誕生
4.9IBM推出全球首台商品化的激光列印機
4.10費德里科·法金和Z80微處理器
4.11喬布斯開創了智能手機的新時代,由原來的諾基亞按鍵手機成了今天主流的觸屏。

閱讀全文

與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