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導電纖維的歷史
最初的導電纖維是采抄用直徑約為8μm的不銹鋼製成。70年代各種導電性的有機合成纖維蓬勃興起,各種牌號、各種類型的導電纖維大量被研製開發出來。已開發的導電纖維主要有金屬纖維、碳素復合纖維和腈綸銅絡合纖維等,國內使用的抗靜電織物大多是用金屬纖維或腈綸銅絡合纖維和其他纖維混紡、交織而製成的。
Ⅱ 天然纖維、橡膠的發展歷史
1.天然纖維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經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飼養的動物上直接取得的紡織纖維,是紡織工業的重要材料來源。人類使用天然纖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據中國科學技術史記載,我國於4000-5000年前已出現蠶絲及麻類織物,3000年前出現毛布,2000年前出現棉類織物。天然界除棉花、麻類外,樹木、草類也大量生長著纖維素高分子,然而樹木、草類生長的纖維素,不是呈長纖維狀態存在,不能直接當作纖維來應用。將這些天然纖維素高分子經過化學處理,不改變它的化學結構,僅僅改變天然纖維素的物理結構,從而製造出來可以作為纖維應用的而且性能更好的纖維素纖維,這個技術稱為人造纖維技術。人造纖維是化學纖維的一種,合成纖維是化學纖維的另一種。目前的人造纖維僅有「粘膠絲」(稱人造棉)一個種類,它的化學成份是纖維素高分子。 以造紙漿粕的纖維素高分子為原料的 「人造纖維」最早出現於19世紀未葉,1890年出現了將纖維素分子硝化改性後溶於乙醇或乙醚做成溶液,而後經噴絲板擠出成絲,在凝固浴中凝固成型的濕法紡絲「人造纖維」技術。1905年進一步改進成將纖維素分子直接溶於鹼性二硫化碳溶液,然後再濕法紡絲的技術,這種纖維稱為粘膠絲。之後又出現銅氨溶液技術。以二硫化碳為溶劑的紡絲技術和銅氨溶液技術一直應用到上世紀60~70年代,後因所用溶劑的環境污染問題,而漸漸被淘汰。上世紀80年代初,歐洲出現了可溶解纖維素高分子的「N-甲基嗎啉氮氧化合物」的新溶劑,這種溶劑無毒而且可以回收,因此出現了對環境無污染的「綠色粘膠絲」新工藝(Lyocell)的研發,並於90年代初工業化。我國的綠色粘膠絲技術(Lyocell),從2000年起開始逐步產業化。
2.天然橡膠發現很早,考古發掘表明,遠在11世紀,南美洲人民就已使用橡膠球做游戲和祭品。1493年,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第二次航行探險到美洲時,看到印第安人手拿一種黑色的球在玩,球落在地上彈的很高,它是由從樹中取出的乳汁製成的。此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征服黑西哥和南美洲的過程中,將橡膠知識陸續帶到了歐洲。
進入18 世紀,法國連續派遣科學考察隊奔赴南美洲。1736 年法國科學家康達明(Charles de Condamine)參加了南美洲科學考察隊,從秘魯將一些橡膠製品及記載橡膠樹的有關資料帶回法國,出版了《南美洲內地旅行紀略》。該書詳述了橡膠樹的產地、當地居民採集膠乳的方法和利用橡膠製成壺和鞋的過程,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1768年,法國人麥加(P. J. Macquer)發現可用溶劑軟化橡膠,製成醫療用品和軟管。1770年,英國化學家J.普里斯特利發現橡膠可用來擦去鉛筆字跡,當時將這種用途的材料稱為rubber,此詞一直沿用至今。1828年英國人馬琴托士(C. Mackintosh)用膠乳製成防雨布,但製品熱天發粘,冷天變脆,質量很差。
天然橡膠的工業研究和應用始於19世紀初。1819年蘇格蘭化學家馬金托希發現橡膠能被煤焦油溶解,此後人們開始把橡膠用煤焦油、松節油等溶解,製造防水布。從此,世界上第一個橡膠工廠於1820年在英國哥拉斯格(GLASGOW)建立。為使橡膠便於加工,1826年漢考克(Hancock)發明了用機械使天然橡膠獲得塑性的方法。1839年美國人固特異(Charles Goodyear)發明了橡膠的硫化法,解決了生膠變粘發脆問題,使橡膠具有較高的彈性和韌性,橡膠才真正進入工業實用階段。因此,天然橡膠才成為重要的工業原料,橡膠的需要量亦隨之急劇上升。
在19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的第二次產業革命過程中,1888年英國醫生鄧錄普(Dunlop)發明了充氣輪胎。隨著橡膠用途的開發,英國政府考慮到巴西野生橡膠樹生產的橡膠終究不能滿足工業的需要,決定在遠東建立人工栽培橡膠樹的基地。1876年英國人魏克漢(H. A. Wickham)把橡膠樹的種子和幼苗從巴西運回倫敦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繁殖,然後將培育的橡膠苗運往錫蘭(即現在的斯里蘭卡)、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種植均獲成功,至此完成了將野生的橡膠樹變成人工栽培種植的十分艱難的工作。
此後,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擴種建立膠園。1887年,新加坡植物園主任芮德勒(H. N. Ridley)發明了不傷橡膠樹形成層組織的在原割口上重復切割的連續割膠法,糾正了橡膠樹原產地用斧頭砍樹取膠因而傷樹、不能持久產膠的舊方法,使橡膠樹能幾十年連續割膠。
1904年,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土司刀印生由日本返國,途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一個州,1965年8月9日獨立)時,購買膠苗8000多株,帶回國種植於北緯24度50分、海拔960米的雲南省盈江縣新城鳳凰山東南坡,從此開始了中國的橡膠種植歷史。 1888年英國人J.B.鄧錄普製造出第一條充氣自行車胎。1895年第一條充氣汽車輪胎問世。不久,汽車輪胎開始了商品生產。為了改進輪胎及其他橡膠製品的使用性能,1893年J.F.帕爾默將簾布(見簾子線)用於自行車胎。1900年簾布開始在汽車輪胎上應用。1906年,美國人G.厄諾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進劑。1912年S.C.莫特發現了炭黑的補強效果。不久,防老劑也應用於橡膠加工。1916年F.H.班伯里提出了橡膠密煉機(見塑煉)專利,橡膠加工機械相應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橡膠加工技術在這一時期中有了很大的進步。
隨著橡膠工業的迅速發展,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膠在性能和產量方面已不能滿足需要,19世紀中後期開始了天然橡膠的人工栽培。到20世紀20~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膠已經逐步取代野生橡膠,成為天然橡膠的主要來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天然橡膠供不應求,德國開始了甲基橡膠的小批量生產,主要用於製造硬質橡膠製品。這種合成橡膠質次價高,戰後即停止了生產。30年代開始了合成橡膠商品化的生產,聚丁二烯橡膠(即丁鈉橡膠)、氯丁橡膠、丁苯橡膠、 丁腈橡膠、丁基橡膠等相繼投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對戰略物資的需求,合成橡膠及與戰爭相關的橡膠製品如汽車輪胎、飛機輪胎、各種軍車用輪胎的生產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繁榮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達國家中的汽車等工業蓬勃興起,推動了世界橡膠工業的大發展。1943年鋼絲簾布輪胎問世,1948年,法國米什林公司試製成功子午線輪胎。同年,無內胎輪胎也問世。20世紀60年代開發的熱塑性橡膠,無需化學硫化,而採用熱塑性塑料的加工方法成形。1953年有規立構合成橡膠研製成功。1956年,有規立構合成橡膠開始在輪胎中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膠使用。1965年,熱塑性橡膠開始應用於膠鞋及膠粘劑。1970年,首批澆注輪胎(用聚氨酯橡膠)誕生。1972年,芳綸簾子線開始投產。這一系列重大的技術突破,為橡膠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原料和技術基礎。70年代初期,橡膠加工及橡膠合成的生產技術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從橡膠的耗量看,1950年世界耗膠量為2.3Mt,1973年達到了10.89Mt。1950年世界輪胎總產量為1.4億套,而1973年猛增到6.5億套。其他各類橡膠製品的生產量在 70年代初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是世界橡膠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
穩定發展時期 70年代中期,石油漲價,嚴重沖擊汽車工業及石油化學工業,橡膠工業隨之出現了危機,不景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80年代初期。世界耗膠量1979年為13.0Mt,1982年下降到11.6Mt,1982年以後開始緩慢回升。世界橡膠工業開始進入了較為緩慢的增長時期。橡膠企業的主要注意力由擴大產量轉移到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及技術水平,努力開發新產品、新技術。隨著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興起,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橡膠生產的技術水平。橡膠製品的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促進了橡膠應用技術從技藝向科學的過渡。輪胎澆注工藝突破了原有的輪胎製造技術。熱塑性橡膠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傳統橡膠工藝的根本性變革。
希望這能幫助到你ˆ_ˆ
Ⅲ 粘膠纖維發展史
我國第一家粘膠短纖維生產工廠,是1939年日本「東洋紡」在丹東建的粘膠短纖維廠。它曾號稱日產10噸纖維,實際上只有幾噸。後因戰爭影響於1945年停產。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於1956年開始復工建廠,1957年恢復生產,規模很小,年產僅1500噸左右。
1947年,我國上海辦了一家人造絲企業,引進法國紡絲機,但一直並未生產。1956年,我國引進東歐(德國)設備和技術,在保定正式建人造長絲廠,年產人造絲達5000噸。從此我國有了「半連續紡絲機」(該紡絲機是中性紡絲),這種機型在我國加工製造一直延用到現在,成為我國粘膠長絲的主力設備。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還引進了蘇聯的技術,仿製了R531型紡絲機,分別在丹東、南京、新鄉、杭州四個粘膠廠使用。隨後,我國一共建了粘膠長絲生產廠13家,粘膠短纖維生產廠20多家,為我國奠定了粘膠纖維生產的基礎。
在上世紀70年代,由於世界上合成纖維的潮流,幾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合成纖維上,從而使粘膠纖維的發展出現了停頓。直到80年代對粘膠纖維又有了新認識,才又重新有了較大發展。
在粘膠纖維發展的過程中,從技術上講,是一個學習國際先進技術的過程。20世紀50、60年代學習蘇聯、東歐的技術,並成套模仿他們的設備,在中國發展。這時候的技術主要特徵是單線能力小,設備台次多,自動化程度差。直到80年代,丹東化纖廠等從德國引進成套的閃蒸技術和設備;90年代九江化纖廠又成套引進瑞士毛瑞爾的技術和設備;唐山化纖廠又繼而引進了奧地利蘭精的成套設備和技術;以後又有好幾家化纖廠引進了義大利斯尼亞的連續紡絲機及技術;與此同時,在環保方面引進了毛瑞爾的廢氣治理裝置和蘭精的廢氣治理裝置;直到2003年丹東化纖公司又引進了日本東洋紡的高濕模量纖維(波里諾西克纖維)的技術和設備。
在這一系列的引進過程中,我國的同行對世界上幾乎所有先進的粘膠纖維企業都有了考察和了解,從他們那裡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上述引進,我們實現了單機產能大,單線產量高,自動化水平高,並對這些設備基本上都實現了國產化,對我國粘膠纖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引進和仿造的過程中,我們的重大缺陷就是在我們引進國外技術後,缺少研究和提高,更談不上有哪一塊技術是我們自己的新技術,從技術上講我們還是處於模仿階段,所生產的纖維在國際市場也屬於較低的檔次。
我國粘膠纖維工廠的布局,由於受當年計劃經濟的影響,在全國大大小小約40家工廠(長絲最多時16個工廠,短絲32個工廠)現已有一些小廠停產,它們被分布在全國2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其中大多為一些不具規模的小廠,即使在國內算是大廠的粘膠纖維企業,在國際上也只能算是中型工廠。
日本在上世紀40年代就進行了結構調整,從33家公司48個工廠逐步調整為5家公司6個工廠,這幾家化纖公司又分別與大商社取得固定聯系,而商社又是由幾個財團做後盾,這就將生產企業、商社、財團聯系在一起,使得企業不僅有強大的經濟後盾,也有國內外商貿上的渠道。
世界上許多化纖行業都在重組,以強化競爭力,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我國粘膠纖維亟待資產重組,進行結構調整做到,組建大集團,壯大經濟實力;形成幾個較具規模的垂直產業鏈(從原料供應、纖維生產、紡織染整、服裝設計製作、模特隊、科研開發機構);強化交流協調能力,避免重復研究開發,統一對外(國外市場);以迎接未來發展的挑戰。
Ⅳ 聚酯纖維的發展歷史
1941年,英國的J.R.溫菲爾德和J.T.迪克森以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為原料在實驗室內首先回研製成功答聚酯纖維,命名為特麗綸(Terylene)。1953年美國生產商品名為達可綸(Dacron)的聚酯纖維。隨後聚酯纖維在世界各國得到迅速發展。1960年聚酯纖維的世界產量超過聚丙烯腈纖維,1972年又超過聚醯胺纖維,成為合成纖維的第一大品種。
指由多種二元醇和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酯經縮聚生成的聚酯為原料所製得纖維的統稱。
由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是其主要品種,故習稱聚酯纖維即指這種纖維。這類纖維外觀挺括,熱穩定性好,但吸濕性稍差。它們主要用於製作各種衣著用品、床上用品、室內裝飾用品等;個別品種如:聚2,6-萘二酸乙二酯纖維主要用於工業方面。
聚酯纖維是指由多種二元醇和芳香族二元羧酸或其酯經縮聚生成的聚酯為原料所製得纖維的統稱。具體品種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纖維,聚對苯二甲酸-1,4-環己二甲酯纖維,聚-2,6-萘二酸乙二酯纖維,以及多種改性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纖維(如:CDP,ECDP,EDDP)等。
Ⅳ Lyocell纖維的發展歷史
1980年由德國Akzo-Nobel公司首先取得工藝和產品專利、1989年由國際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委員會正式命名。目前,全世界生產能力約為12萬噸,分布在美國、英國、奧地利、德國、印度、韓國以及我國台灣。A.Lyocell纖維以其優異的服用性能用於服裝。可純紡或與棉、麻、絲、毛及合成纖維和粘膠纖維混紡,改善其他纖維的性能。由其紗線織造的織物富有光澤,柔軟光滑,自然手感,優良的懸垂性,良好的透氣性和穿著舒適性。純Lyocell織物具有珍珠般的光澤,固有的流動感使其織物看上去輕薄而具有良好的懸垂性。通過不同的紡織和針織工藝可織造不同風格的純Lyocell織物和混紡織物,用於高檔牛仔服、女士內衣、時裝以及男式高級襯衣、休閑服和便裝等,新近開發成功的細旦和超細旦Lyocell纖維使之在高檔產品開發中發揮更好的作用。目前Lyocell產品在日本、西歐和美國等地日趨流行,銷量不斷增加。B在工業用途上,Lyocell纖維具有較高的強力,干強力與滌綸接近,比棉高出許多,其濕強力幾乎達到干強力的90%,這也是其他纖維素纖維無法比擬的。在非織造布、工業濾布、工業絲和特種紙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Lyocell纖維可採用針刺法、水刺法、濕鋪、干鋪和熱粘法等工藝製成各種性能的非織造布,性能優於粘膠纖維產品。歐洲的幾家公司正對Lyocell纖維在縫紉線、工作服、防護服、尿布、醫用服裝等方面的應用進行研究,日本的紙張製造商也在開發Lyocell纖維在特種紙方面的用途。
Lyocell纖維製品在濕態下,經機械外力摩擦作用,會產生明顯的原纖化現象,這種現象表現為纖維縱向分離出更細小的原纖,在紗線表面產生毛羽。原纖化產生的原因是Lyocell纖維具有較高的軸向取向度,微原纖間的橫向結合力較弱,在濕態下纖維的高度膨化更加減弱了這種結合力,這種結合力的減弱使纖維在自身或金屬的摩擦作用下,皮層纖維脫落 ,殘留的皮層纖維縱向開裂 ,形成較長的不均勻的原纖茸毛。Lyocell原纖化的特性使這種纖維織物成品風格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利用纖維的原纖化特性,通過初級原纖化、酶處理和二次原纖化,生產出桃皮絨風格的產品,另一種為在酶處理後不進行二次原纖化,生產出表面整潔的光潔面積物。Lyocell纖維易於原纖化的性能雖然給生產無紡布、過濾材料和桃皮絨風格的織物帶來了方便,但卻給光潔織物的生產和使用帶來麻煩,如生產中加工工藝的控制、設備和助劑的選用;使用過程中織物易起毛、起球,並且色光會發生變化。另外Lyocell面料製成的服裝經過多次日常洗滌後的嚴重原纖化,使服裝具有很強烈的陳舊感。
現在市面上比較流行的Lyocell纖維品牌有兩種:英國阿考迪司公司生產的TENCEL及奧地利蘭精公司的LENZING LYOCELL。在這兩個品牌中,TENCELL(品牌)在中國市場佔有極大份額,成為全球最有名的LYOCELL纖維的品牌名稱。
Ⅵ 毛纖維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和發展趨勢
動物毛纖維,也是先秦時期重要的紡織原料之一。我國利用毛纖維紡織的歷史和利用各種回植物纖維的歷史一答樣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由於毛纖維易腐爛,在地下難以長久保存,因此早期的毛紡實物出土不多,而且出土地點也都集中在比較乾燥的地方。
Ⅶ 有誰知道化纖的歷史
中國的化纖史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開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最初引進的13套重大裝備中有幾項涉及到石油化工的化纖產品。例如,遼陽化纖廠、江蘇儀征化纖廠。
1991年,我在擔任國家計委投資司原材料及加工工業處處長時,儀征化纖廠是我國最大的化纖生產企業,廠長任長俊是從遼陽化纖廠調來的,後來相繼擔任紡織部副部長、中石化副總經理。當時,儀征化纖廠是9個單元,每個單元6萬噸聚酯生產能力,以後改造提升到9萬噸。
聚酯所需的原材料精對苯二甲酸(PTA),由鄰近隸屬中石化的揚子乙烯的一套年生產能力22.5萬噸的PTA裝置提供。在當時,22.5萬噸PTA和6萬噸聚酯均屬最大規模,設備全部靠進口。那時聚酯和長絲、短絲都是市場的緊俏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地上了一批6萬噸聚酯和22.5萬噸PTA項目。例如,浙江紹興的地方國營企業浙化聯,湖南湘潭聚酯和海南省海口聚酯等,這些企業曾經輝煌一時,可惜的是,後來在發展大潮中裝置顯得落後,有的破產了。
這段時期,外商投資的化纖原料企業也紛紛建設起來,例如珠海美國阿莫科公司的22.5萬噸PTA(現在歸BP公司了)、廈門的台資企業翔鷺等。一批民營的化纖企業也成長起來,並且以江浙一帶居多,例如浙江榮盛石化 、浙江恆逸化纖、江蘇三房巷等。
後來一些民營化纖原料生產企業居然超過了國有大企業,當年鼎盛一時的儀征化纖已經不再是行業的龍頭老大。而民營企業浙江恆逸的聚酯年生產能力達到370萬噸,超過了儀征化纖。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生產裝置的國產化和生產規模的大型化起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之前,60條聚酯生產線全部是引進的,後來大力抓了化纖裝備的國產化,單套聚酯的生產能力可達30萬噸,僅國產化後價格的降低就至少為企業節省1000多億元的投資。
同時,還向印度出口了900噸/日生產能力的聚酯裝備。
2002年,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撥專款支持作為聚酯原料的PTA的國產化研發,我國已經成功研製了年產百萬噸級的生產裝置,最大可達到年產150萬噸,設備價格降低了40%。民營的逸盛石化成為世界上最大的PTA生產商,年生產能力達到1350萬噸。
中國一躍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同時也是化纖設備的重要生產國,這才使化纖佔了全部紡織原料的80.4%,不再與糧爭地。
(7)纖維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化纖的發展情況
隨著全球化纖生產進一步向中國轉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化纖生產國。中國化纖產量占據全球總量的60%以上。我國化纖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全面完成了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有力推動和支撐了紡織工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在世界化纖產業中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提升。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從穿補丁到化纖生產大國 中國靠什麼解決穿衣問題
Ⅷ 詳細介紹一下竹纖維的發展歷程!謝謝
摘 要:全球變暖讓人們認識到污染的嚴重性,綠色產品的開發、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點。紡織行業注重天然、綠色、環保成為新產品研發的標准,竹纖維應運而生,並發展更多其他天然纖維的研究與利用,例如牛奶蛋白、大豆、玉米、松樹及各種樹木的纖維素及甲殼素纖維等。本文簡略描述了竹纖維的發展,希望大家更加關注綠色產品與環境保護。
關鍵詞:竹纖維 綠色 環保
一、 竹纖維的起源
竹子廣泛分布在亞洲,在中國的種植面積十分廣大,種類繁多,現有竹林面積421萬公頃,儲蓄量1.27億噸,約佔全球竹資源的三分之一。竹子屬快速生長植物,生長周期較短,2到3年即可砍伐,由於竹子本身生長周期較短,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竹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竹子的廣泛應用已有千年的歷程,竹筷子竹椅子還有竹席子等。中國對竹資源的利用,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但將竹子作為纖維原料直到20世紀末才投入商品化應用。
竹纖維是用3-4年生色澤鮮亮、健壯挺攏的新竹,經高溫蒸煮成竹漿、提取纖維、製成棉狀,採用水解鹼法及多漂白精製而成漿柏,進而加工成纖維,最後紡織而成。竹纖維韌性、柔軟性強,屬天然綠色材料,保留了竹子抗菌、除蟎、清熱、解毒的特性和天然清香。它不含任何化學添加劑,其質地、柔韌度均達到最優狀態,是一種天然、環保型的纖維。 竹纖維是繼棉、麻、毛、絲四大天然纖維之後的第五大天然元素,同時,它親膚性強,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吸濕性,獨特的回彈性、瞬間吸水性,因此被稱為「會呼吸的生態纖維」。
中國北京夢狐服飾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首家從事竹纖維研發生產企業,自1999年開始著手竹纖維的研究實驗,相繼成立了北京夢狐宇通竹纖維研究開發中心,並於2001年成功研製出第一代竹纖維產品。
中國是竹子的故鄉,竹子種類、蓄量均居世界之首,被世界譽為「竹子王國」。竹子資源極其豐富,規模加工竹纖維的成本將遠遠低於棉布。在中國繼北京夢狐服飾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生產竹纖維以來,成百上千家企業陸續加入竹纖維產業鏈,中國竹纖維研發生產基地逐步形成。
二、 竹纖維的優良特性
1、抗菌性:竹纖維中含有一種名為「竹琨」的抗菌物質,具有天然抗菌、防蟎、防臭的葯物特性,竹瀝有廣泛的抗維生物功能,竹纖維中的葉綠素和葉綠素銅鈉具有較好的除臭作用。經高科技工藝製做的竹纖維織品可有效地抑制細菌生長,清潔人體周圍空氣,預防傳染病。其抑菌功能經反復洗滌後也不會衰減。經利用現代科學檢測手段對竹纖維的抗菌性進行的檢測,結果證實竹纖維上的抑菌率達到75%。
現代醫學認為「竹元素」中的抗氧化化合物能有效的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具有抗衰老的生物功效;其中的酯類過氧化合物,能阻斷強致癌物質 N- 亞硝酸氨化合物,顯著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竹纖維還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對皮膚具有獨特的保健功能;竹纖維素、竹密、果膠具有滋潤皮膚和抗疲勞的功效。
2、保健性:《本草綱目》中有24處闡述了竹子的不同葯用功能和方劑,民間葯方更達近千種。竹含有豐富的果膠、竹蜜、酪氨酸、維生素E以及SE、GE等多種防癌抗衰老功能的微量元素。「竹元素」中的抗氧化化合物能有效的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具有抗衰老的生物功效;酯類過氧化合物能阻斷強致癌物質N-亞硝酸氨化合物,顯著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竹纖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對皮膚具有獨特的保健功能;竹纖維素、竹密、果膠具有滋潤皮膚和抗疲勞的功效;能增加人體的微循環血流,激活組織細胞,使人體產生溫熱效應,能有效調節神經系統,疏通經絡;竹纖維不帶自由電荷,抗靜電,止瘙癢。
3、抗紫外線性:竹纖維的紫外線穿透率為0.6%,是棉的41.6倍。竹纖維不帶自由電荷,抗靜電,止瘙癢;竹纖維製品質地柔軟,親和肌膚,能改善人體的微循環血流,激活組織細胞,有效調節神經系統,疏通經絡,使人體產生溫熱效應,改善睡眠質量。
4、吸濕排濕性:在2000倍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竹纖維的橫截面凹凸變形,布滿了近似於橢圓形的孔隙,呈高度中空,毛細管效應極強,可在瞬間吸收和蒸發水分,在所有天然纖維中,竹纖維的吸放濕性及透氣性好是最好的,在溫度為36°C、相對濕度為100%的條件下,竹纖維的回潮率超過45%,透氣性比棉強3.5倍,被美譽為「會呼吸的纖維」。用它製成的紡織品被稱為「人的第二肌膚」。
5、舒適性:服裝的舒適性取決於三個主要感觀因素:即熱舒適、觸覺舒適和壓力舒適。竹纖維吸濕性強,透氣性好,因此符合熱舒適的特點。我們根據不同季節的需要,採用不同工藝,使竹纖維產品產生冬暖夏涼的觸感。同時竹纖維產品親膚性優良,觸感柔軟,膚感舒爽。竹纖維製品蓬鬆輕盈,潤滑而細膩,柔軟而輕爽,具有棉一樣的柔軟感,絲綢一樣的滑爽感,柔軟貼身、親和肌膚,懸垂性好,給人一種零壓力的舒適度。夏天使用竹纖維製品,人體會感到涼爽無比,而在冬春季節使用既蓬鬆保暖,又能排除體內多餘的熱氣和水份,不上火,不發燥。
6、美觀性:竹纖維單位細度細,白度好,染色後色澤儒雅,鮮艷真實,光澤亮麗,豐滿挺刮,飄逸大方,懸垂性佳,具有一種天然朴實的高雅質感。
7、環保性:所謂環保綠色產品,是指在產品的生命周期全過程中,符合特定環境保護要求,對生態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對人類生存無害或危害極小,資源利用率最高,能耗最低。例如,服裝產品從它的纖維原料生產→原料的加工→紡織面料形成→服裝生產加工→穿著消費→廢棄回收處理(再生或降解),這樣一個全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都要保持環保性。竹纖維稱得上是真正的環保綠色產品。竹子大多生長在山清水秀的自然中,極少受到農葯和有害物質的污染,在原料提取和生產製造過程中採用物理方式,無任何化學成分,無污染,因而竹纖維具有無毒、無害、無污染等特點。竹纖維100%可生物降解,是真正意義上的環保型、功能性綠色纖維。
三、 竹纖維發展
竹纖維產品屬於高科技綠色生態環保產品,以其優越的特性,應和現代人消費習慣,廣受消費者的青睞。
自1999年開始著手竹纖維的研究實驗以來,隨著竹纖維技術的不斷成熟,竹纖維規模化生產已成為現實,新產品開發接連不斷。
2001年北京夢狐服飾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出第一代竹纖維產品,從此添補了世界紡織行業的一項空白。
2002年5月29號中國北京夢狐服飾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竹纖維服飾在北京王府井金街公開發布隆重上市。同一時期河北吉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杭州中匯棉紡織有限公司、山東省濰坊四棉紡織有限公司,江蘇省太倉第三棉紡廠等,相繼進入竹纖維紗線生產領域。河北省保定依棉公司,蘇州利飛紡織品有限公司,廣東省艾佳誼紡織有限公司等,先後開發了竹纖維與棉纖維合紡,竹纖維與滌綸合紡,竹纖維與莫黛爾,以及用竹纖維與海島纖維的紡織面料。
2003年3月28號第二代竹纖維首次亮相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中國紡織服裝協會(原國家紡織部長)會長杜鈺州先生親切接見北京夢狐公司總經理張士軍先生,業界譽稱張士軍先生為「中國竹纖維第一人」。
2003年7月日本野村產業公司的竹纖維生產技術在獲得了日本專利局頒發的專利,對象包括以竹子為原料、通過粘膠濕法紡絲工藝製成的布匹和針織品。
2003年11月12日中國北京夢狐服飾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利用竹材生產再生纖維素纖維及副產品工藝方法」 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授予的發明專利證書。
據海外媒體報道,日本東麗株式會社計劃進一步開拓使用以竹子為原料的纖維素纖維市場。 以竹子為原料,利用粘膠方法製造的竹纖維與聚酯纖維或微細腈綸纖維、中空尼龍纖維等復合的纖維,也有與聚乳酸纖維復合的產品,對環境影響小。東麗株式會社發現,這種復合纖維具有竹子的高吸濕性、接觸冷感、柔韌性以及竹子的抗菌防臭和負離子發生功能,進而開發出高級加工設計技術,廣泛應用在流行服飾、運動服和內衣等衣料或居家產品上,在百貨公司、專門店和成衣店出售。東麗每個月可售出50噸復合纖維。
竹纖維項目同樣得到國家政府的扶持,2004年中國國家政府將竹纖維項目列為北京市火炬計劃項目,國家發改委扶持項目,北京夢狐服飾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承辦單位,繼而竹纖維研發生產進入規模化階段。
2004年,日本的Marumasa公司用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竹子生產的竹纖維用於春夏服裝服飾製做,一件竹纖維製做的女式大衣市場售價高達500美元,「紙衣配竹裙」已經成為日本女性消費的時尚,成為市場新寵。歐美市場目前還是空白。
2005年6月,日本環境省推出了「夏日著裝」活動,鼓勵政府公務員和企業管理人員穿著便裝,並且不系領帶,希望此舉能夠減少耗電量。著名設計師菊池武夫為了配合「夏日著裝」相關活動,專門在2005夏季休閑運動裝中採用了竹纖維面料。菊池的作品發布會還別出心裁地邀請了財界、體育界知名人士光臨秀場,豐田汽車公司董事長奧田碩、著名棒球教練星野仙一等甚至還客串了一次「男模」。
同年中國北京夢狐公司又推出第三代高品質竹纖維產品,成功登陸北京西單商場。為了宣傳奧運精神,使廣大消費者建立理性、綠色、健康的消費觀念,培養未來消費。北京西單商場結合「綠色奧運」的主題,利用「消費課堂」向廣大消費者推薦介紹生態、環保、健康商品的商品知識、鑒別方法等,引導大家選購「綠色」商品,開拓未來消費市場。力爭將 「竹服飾」推薦為奧運指定商品,西單商場為奧運綠色商品指定商店。
竹纖維近來確實逐漸成為新寵。從T恤衫、短襪,到可再生的三角褲式尿布,到處可以找到用竹纖維面料製作的日用紡織品。 國內一大批竹纖維銷售企業如北京可欣陽光工貿有限公司、浙江安吉綠卿竹纖維有限公司、北京竹一佳竹纖維紡織品有限公司、安吉談竹庄等竹纖維產品相繼投入市場。
2006年2月在巴黎舉辦的世界最大的服裝面料展覽會「PremièreVision」上,已經出現部分用100%竹纖維,或者竹纖維和其他紡織纖維混紡的面料。如竹纖維和聚醯胺混紡,面料更加柔軟、光滑、鮮艷;和25%的羊毛以及15%的絲混紡,面料比麻製品柔順,可以用於高檔西服。
竹纖維系列產品開始入住國際性連鎖超市。沃爾瑪超市夢狐品牌、家樂福超市Tex品牌的枕頭、浴巾和浴衣;郵購公司Damart、3Suisses以及品牌服裝Camif的T恤衫和套頭衫都是以竹纖維為原料生產的;連美國戶外運動品牌Timberland也在法國推銷他們用竹纖維生產的襪子。
四、 竹纖維的市場及前景
目前,發達國家藉助技術、資金、文化和傳統市場的優勢,加大了對服裝紡織品行業的改造力度,鞏固原有地位,在技術水平上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繼續拉大。他們是以高技術、高附加值、時尚性為競爭手段。一種是走「高檔次、高價位」的道路,像義大利的呢絨面料。一種是走「高技術、低價格」之路,像韓國的化纖產品。
竹纖維產品是符合高技術、高附加值、時尚性,不僅擁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具有很多其它產品無法比擬的功能,而且其生產成本僅略高於一般棉布,競爭力極強。
前景廣闊,商機無限。現在中國國內全面推出了全竹、竹棉、竹麻、竹毛、竹真絲、竹天絲、竹萊卡、混紡絲、梭織、色織系列產品。
在日本一件竹纖維製作的服裝,市場銷售價高達500~1000美元,雖然價格不菲,但仍有許多消費者爭相購買。在香港一件竹纖維夾克服裝,售價為4000港幣。在國內一件高爾夫T恤衫售價為800元RMB左右;一件普通文化衫售價也在200多元。
在中國竹纖維通過近5年的大力推廣,人們對竹纖維已經由不了解到比較熟知,尤其在京城夏日避暑竹纖維產品已經成為人們選購的對象。
竹纖維產品在國內外廣受歡迎,具有可觀市場發展前景,竹纖維產業作為紡織行業新動力必然會在市場中大放異彩。
Ⅸ 化學纖維的發展歷程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主要的紡織品輸出國,但同時也可以說是全球最主要的纖維消費國家。中國人造纖維的生產量70%~80%供應國內消費使用,但是在不斷的擴產增建下,中國的人造纖維的出口比例將會漸漸增加,預測至2020年全球的各種纖維需求量更將推升到9500萬公噸。未來纖維需求量增加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及東歐。
化學纖維發展
中國2004年人均纖維消費量為6.6公斤,尚低於全球人均7.5公斤的水平。目前中國服裝、服飾和工業用纖維所佔比重構成為52∶27∶21,到2010年前後其結構比重將為49∶30∶21。 中國化纖產量在今後5至10年期間,化纖產量將以年均6.5%的速度增長,2007年中國化纖累計產量高達2388.89萬噸,較2006年增長18.04%。其中浙江省產量為977.11萬噸,所佔比重為40.90%;江蘇省產量為803.35萬噸,所佔比重為33.63%;福建省產量為137.69萬噸,所佔比重為5.76%;山東、上海、廣東產量分別為78.89萬噸、51.48萬噸和50.42萬噸,所佔比重分別為3.30%、2.15%和2.11%。2008年9月中國化學纖維產量為203.92萬噸,環比增加10.35萬噸,增長了5.35%;同比減少3.20萬噸,下降了1.54%。而2008年1-9月,中國化學纖維產量累計為1797.79萬噸,同比增加42.77萬噸,增長了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