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

發布時間:2021-02-12 05:48:01

『壹』 簡答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

忽悠人,沒實際

『貳』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是什麼,怎樣理解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內在統一性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科學發展觀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真理力量,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基本共識和自覺行動,越來越得到全黨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我們還應當清醒認識到,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我國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發展的外部條件復雜多變;我國發展形勢總的是好的,但也面臨著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如果不抓緊採取措施解決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長遠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隨著黨執政時間的增加和黨的隊伍的變化,黨的自身建設面臨許多新課題新考驗,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考驗將是長期的、復雜的,管黨治黨的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

『叄』 簡答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

重要地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回須堅持和貫徹的重答大戰略思想。
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肆』 怎樣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

從揭示客觀世界來的發展自規律看科學發展觀乃全世界遵循之「世界觀」
從改造主觀世界的思想武器看科學發展觀乃人人應確立之世界觀
從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看科學發展觀是人類共享的先進文化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它不僅代表我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而且代表中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時完全具有世界性,是全人類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新的歷史條件下,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政治、文化的互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對內重在「文化強民」,事實證明,只有堅強「內部」才能輻射「外部」;對外要在向世界積極推出「科學發展觀」這一代表人類文化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迎應全球化條件下「西方文化」的挑戰。當前和今後,我們要高調向世界推出科學發展觀這一人類先進的文化價值理念,切實讓科學發展觀成為人類共享的先進文化,引導全人類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世界觀,從而促進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大文明」的協調發展,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整體和諧,促進人類文明邁向新的台階。

『伍』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是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既涉及生產專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包含屬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問題;既針對當前,又著眼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現實的實踐問題,必須在工作中認真把握、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首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營造更好的發展空間,保證他們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

『陸』 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回,既涉及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答問題,又包含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問題;既針對當前,又著眼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現實的實踐問題,必須在工作中認真把握、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首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營造更好的發展空間,保證他們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

『柒』 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1、深入領會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1)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帶領黨和人民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集中全黨智慧創立了科學發展觀,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

(2)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3)科學發展觀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在實踐中顯示了科學理論的強大真理力量。

2、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意義

科學發展觀在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卓有成效的創造中,形成了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的系統科學理論。

實踐昭示我們,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指導經濟建設的理論,而且是指導各方面建設的理論;不僅是指導發展的理論,而且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理論;不僅是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世界觀方法論。

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征程上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3、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十七大全面闡述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對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進一步作出精闢概括。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關鍵是要進一步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使我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達到黨的十八大所要求的新高度。

4、堅定不移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我們要從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發,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力量。

(7)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擴展閱讀: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時代背景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

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集中全黨智慧,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和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提出的理論基礎、時代背景、歷史根據和現實依據,對於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六大完成了中央領導集體的新老交替,作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黨和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的任務,就是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集中力量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設成為「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但要完成這一任務,並不容易,我們只要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具體內涵,特別是其所深刻分析的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這些問題和困難,既包括生產力比較落後,經濟體制等方面不夠完善,也包括經濟社會、城鄉、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面臨的壓力。

顯而易見,這些長期積累下來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哪一個解決起來都有相當難度,但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又不能不逐一解決。

新的形勢和任務,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要求我們黨在發展的指導思想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創新。

『捌』 科學發展觀重要的理論貢獻及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觀,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3年7月28日的講話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戰略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寫入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
從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出發,其體系具有三個最為明顯的特徵:
其一,它必須能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度」,發展度強調了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特徵,即判別一個國家或區域是否在是真正地發展?是否在是健康地發展?是否是理性地發展?以及是否是保證生活質量和生存空間的前提下不斷地發展?
其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協調度」,協調度強調了內在的效率和質量的概念,即強調合理地優化調控財富的來源、財富的積聚、財富的分配以及財富在滿足全人類需求中的行為規范。即能否維持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效率與公正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市場發育與政府調控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當代與後代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持續度」,即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在發展進程中的長期合理性。持續度更加註重從「時間維」上去把握發展度和協調度。建立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徵,即數量維(發展)、質量維(協調)、時間維(持續),從根本上表徵了對於發展的完滿追求。

『玖』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科學內涵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既涉及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包含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問題;既針對當前,又著眼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現實的實踐問題,必須在工作中認真把握、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首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營造更好的發展空間,保證他們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

全面理解、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質,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必須正確認識經濟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經濟增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和根本動力。不顧條件、不計代價地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損於人的發展。二是必須正確認識增長與發展的關系。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增長就沒有發展,但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相互協調、社會和諧、人的全面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在內的,內涵更廣泛、更豐富的概念。三是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破壞自然、掠奪自然,就是破壞自己、掠奪自己,必須把堅持以人為本與珍愛自然、延續自然結合起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斷改善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生存空間。四是必須正確認識區域之間的協調。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條件差距很大,這決定了不同地區經濟實力和規模的差距將是長期存在的。區域協調不是指各地的經濟規模都要一樣大,而是指全國的人口與經濟分布在各個區域之間要協調,與各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在完善國家統籌和轉移支付機制的基礎上,使地區間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的相對差距逐步縮小。五是必須正確認識工業化的內涵。工業化不是簡單地提高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過程,也不是全國每個地區都把當地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顧各地的條件盲目上工業項目。工業化是一種經濟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是運用傳統生產方式的農業人口不斷向擁有現代生產方式的工業和服務業轉移的過程,是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過程。六是必須正確認識城鎮化的內涵。推進城鎮化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城鎮化不是單純地加強城鎮建設、擴大城鎮面積,更不是簡單的「地改市」、「縣改市」、「縣改區」、「鄉改鎮」等行政區劃調整,城鎮化既是壯大城鎮規模、增加城鎮數量、繁榮城鎮經濟的過程,更是轉移農村人口、從而改變其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過程,是完善城鎮形態、優化城鎮體系布局、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過程。

一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新一輪高速增長暴露的一些突出問題和宏觀調控的現實告訴我們,必須轉變增長方式,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要以「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為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以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完善開放為動力,不斷提高經濟自主增長的能力,實現既快又好的發展。

二是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的過程,建立在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基礎上的發展,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我國目前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不穩、工業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穩定農業,必須切實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做強工業,必須加強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改良,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淘汰落後設備、工藝和技術,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高技術產業化步伐。同時,通過推進企業重組,完善產業和企業的組織結構,提高企業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提升服務業水平,就是要把服務業的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創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不斷提高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必須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遏制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

三是完善統籌協調的機制。堅持「五個統籌」,促進協調發展,必須完善體制和創新機制。要建立並完善區域、城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機制,在政府投資、財政轉移支付、人口轉移、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補償等方面,實行差別化的區域調控政策,使我國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的縮小,建立在人口、經濟、城鎮分布與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改革分配體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加強社會保障,加大對社會事業特別是農村地區社會事業的投入,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體系,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協調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擴大我國的資源配置空間,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加廣泛的國家利益,同時也讓世界分享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

四是加快體制創新。好的制度可以營造好的發展環境,引導好的發展行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強有力的體制和機制保障。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要科學合理地確定並劃分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的公共職責,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公共財政體系和轉移支付體系的基礎上,加強各級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職責的能力。要消除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的體制性障礙,使全國統一市場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動,更好地發揮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就業、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價格形成機制,建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經濟補償機制等。只有在體制機制上不斷有新突破,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和落實才能有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才能實現。

『拾』 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科學內涵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既涉及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包含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問題;既針對當前,又著眼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現實的實踐問題,必須在工作中認真把握、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首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營造更好的發展空間,保證他們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
全面理解、准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質,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必須正確認識經濟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經濟增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和根本動力.不顧條件、不計代價地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損於人的發展.二是必須正確認識增長與發展的關系.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增長就沒有發展,但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相互協調、社會和諧、人的全面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在內的,內涵更廣泛、更豐富的概念.三是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破壞自然、掠奪自然,就是破壞自己、掠奪自己,必須把堅持以人為本與珍愛自然、延續自然結合起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斷改善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生存空間.四是必須正確認識區域之間的協調.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條件差距很大,這決定了不同地區經濟實力和規模的差距將是長期存在的.區域協調不是指各地的經濟規模都要一樣大,而是指全國的人口與經濟分布在各個區域之間要協調,與各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在完善國家統籌和轉移支付機制的基礎上,使地區間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的相對差距逐步縮小.五是必須正確認識工業化的內涵.工業化不是簡單地提高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過程,也不是全國每個地區都把當地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顧各地的條件盲目上工業項目.工業化是一種經濟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是運用傳統生產方式的農業人口不斷向擁有現代生產方式的工業和服務業轉移的過程,是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過程.六是必須正確認識城鎮化的內涵.推進城鎮化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城鎮化不是單純地加強城鎮建設、擴大城鎮面積,更不是簡單的「地改市」、「縣改市」、「縣改區」、「鄉改鎮」等行政區劃調整,城鎮化既是壯大城鎮規模、增加城鎮數量、繁榮城鎮經濟的過程,更是轉移農村人口、從而改變其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過程,是完善城鎮形態、優化城鎮體系布局、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