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歷史就是文明發展史書

中國歷史就是文明發展史書

發布時間:2021-02-12 05:15:17

⑴ 《中國古代歷史圖譜》是本什麼書

《中國古代歷史圖譜》被譽為「紙上的紀錄片」,是中國第一部以歷史朝代為順序,圍繞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教育、科技、文化、風俗、宗教、少數民族、中外關系等,用文物闡述我國歷史的、卷數最多的鴻篇巨帙。這套12卷17冊的大部頭,共計使用文物圖片9654張,用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豐富多彩、高水平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歷時60年,涵蓋200萬字、9654張文物圖片

很少有一套書像《中國古代歷史圖譜》那樣,一編就是一甲子,期間編纂工作曾三度中止。

195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中國社科院前身)歷史研究所決定立項編纂《中國古代歷史圖譜》,由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專家、版本目錄學專家同時也是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的張政烺先生擔任主編。

次年3月,張政烺就制定出《「中國歷史圖譜」編輯計劃》和《「中國歷史圖譜」資料目錄》。在歷史所沒有一張圖片的情況下,他還用自購相機拍攝和聘請攝影師拍攝等方法,帶領「圖譜」組成員從1960年到1964年將近4年的時間內,跑遍了陝西、河南、浙江、江西、福建、黑龍江等十七個省份及有關縣市,拍攝收集照片六七千張,為「圖譜」的編纂打下了良好基礎。令人遺憾的是,因社會環境變化及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圖譜」組人員流散,工作停頓,編纂工作中止。

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此後,「圖譜」編纂工作重啟,張政烺重組課題組,但由於各種客觀原因,特別是出版方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圖譜」編纂工作曾兩度中止。2004年,「圖譜」項目再度上馬,並於2007年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科研項目,2011年結項,入選國家出版規劃資助項目。今年上半年,該書終於問世。

編輯到作者家裡辦公

編纂工作一波三折,張政烺大受打擊,他曾撰文如是描述:「一九五八年我開始從事主編《中國歷史圖集》的工作。我傾注全力,想編成這部物質文化史,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斷斷續續,雖降格以求,也終須放棄。不能以此對學術界做一份貢獻,是此生一大遺憾!」那是1998年,距離「圖譜」最初立項已過去整整40年。7年後的2005年,先生去世,直到臨終也沒等來「圖譜」的問世。

圖書出版單位湖南人民出版社官微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70多歲的明清史專家欒成顯先生一人承擔四冊書的寫作,任務繁重,2015年中旬,老先生糖尿病加重,工作進度受影響。最終,編輯入駐他家現場辦公,文字部分採用「先生口述+編輯打字」方式來完成,配圖則現場解決。老先生為了趕進度,早上九時開工,晚上九時才收工。經過十幾天連續沖刺,《明代卷》與《清代卷》上下冊共四冊的組稿終於完成,整理文字近90萬,圖片2934張。

「圖譜」問世,離不開宋史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王曾瑜的力推,當年正是他以自己和張政烺的名義,申請重啟項目並獲得批准,他也參與了組織項目和審稿工作。然而,最終成書中並無他的署名。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圖譜」常務編委黃正建告訴記者,這是老先生主動要求的,不掛名,不沾利,連稿費也沒拿。

圖片挑大樑

這樣一套大部頭之所以「難產」,還因為它對作者的學養積累要求極高。

黃正建介紹,作者須具備歷史、考古兩方面知識,並系統掌握所涉斷代的全部歷史資料和文物資料。「各卷作者必須將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來所有已經公開的考古文物資料全部翻檢一遍,以自身的歷史知識予以鑒別,挑選出最能反映本斷代歷史的數百張圖片。」這背後意味著大量細致的案頭工作,絕非東拼西湊就能應付。而且,一旦這一過程被打斷,或搜集的資料被打散,或原作者被替換,工作就要從頭開始。加之近二十年來,新出文物層出不窮,更加大搜集資料難度。

「圖譜」顧名思義,以圖片為主,圖片占據每頁的中心地位,文字則是「配角」,全書共11卷、17冊,涵蓋文字200多萬、圖片9600餘幅;內容包含原始社會卷、夏商西周卷、春秋戰國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遼西夏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以及《中國歷史圖譜資料目錄(封建社會部分)草稿》。每卷又細分為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

每件文物可回溯

「圖說歷史」的書並不少見,這套書有何獨特之處?

黃正建介紹,用豐富的文物資料全面展示中國的悠久歷史,是本書最大亮點之一。縱向看,本書所涉范圍從原始社會直至清朝,涵蓋了全部「中國古代歷史」。以往所忽略的,例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幾個政權,只要有確定文物,就都予以分別展示。橫向看,每個斷代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中外交流等十幾個門類,特別是加重社會生活類的分量。

這套書用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黃正建告訴記者,書中各卷都有專章用文物展示制度。以法制為例,許多卷都有專章或專節,展示出土的法典、訴訟文書等。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每件文物的選擇以「歷史價值」為第一標准,而且所有文物圖片都注有出處,包括出土年月、出土地或收藏地、尺寸、質地、形制等,保證每件文物真實可回溯。該書還盡可能吸取最新考古成果,出土文物的翻檢和選擇截至2014年,個別文物為2015年、2016年出土。

⑵ 中國的文明歷史發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一直是中國人的歷史基本認知。但是,實際上中國可證實的文明史只有3000多年,另外的2000年根本無法證明!中國硬意淫出5000年文明歷史更多的只是一種激發民族自豪感的宣傳手段罷了。 大家都知道,敢稱文明歷史必須滿足三個標准條件:1,出現城邦 2,青銅器的大量使用 3,創造並使用文字, 三者缺一不可。這是國際公認的標准,中國歷史學界也同樣承認。那麼本後按照這個標准算了一下,中國正式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歷史是從商代後期開始,也就是前14~前11世紀,這樣算下來確實是3000多年左右!況且,國際上也只承認中國文明歷史為3000多年!說到這里,很多人一定不服,因為根據你們的歷史教科書,五千年文明歷史是從黃帝,「大禹治水」開始的,距今也就大約4200年,不過文中一向都是籠統表述的,但目前還沒有什麼文物能證明的確存在「大禹治水」這個段歷史,如果不能證明給世界看,那麼「大禹治水」就只能像「盤古開天地」一樣只是一個傳說!還有你們歷史上爭議最大的夏朝,國際上認為中國歷史根本就沒有夏朝。 雖然你們小學教科上都把夏朝當做中國第一個朝代來講, 而大學歷史中,明確指出了,夏朝是一個「紙上的王朝」。 與黃帝,炎帝一樣,夏朝實際上是中國神話史中的朝代。 至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出土過能夠證明任何夏朝真實存在的證據。 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就連商朝的文獻中,都沒有哪怕蛛絲馬跡能夠看出「商」之前還有過一個夏王朝的影子。即使真的存在,他們當時也只是原始部落,連文字都沒有,跟本談不上文明史。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ree&idArticle=1814105

不知道這個答案你滿不滿意!我個人也認為文明出現的應該以文字的出現為標志,而甲骨文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標志!

⑶ 中國古代文明和發展史

中國古代文明化歷程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一是從社會復雜化到古國誕生;二是從古國向王國轉化;三是從王國到帝國建立。

⑷ 中國的文明史因從什麼時間開始

中國文明史從西周開始,大約3000年

三皇(燧人、伏羲、神農):時間不明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約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46年
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朝: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三皇時代本來就是傳說,不能作為歷史;五帝時代,五個皇帝執政400多年,其可信程序可想而知。這些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世界公認的中華文明史,從公元前商朝開始,大約3500年。
事實上,現在的中華歷史的傳承是從周朝開始的,周和商屬於完全不同的文明,周滅商就標志古中華滅亡,新中華文明開始。
古代的商朝文明是發源於黃河下游的。而所謂的三皇、五帝、夏朝,其實只是周朝人的祖先,發源於黃河上游。其實,只是周人為了增加歷史長度,強行將周作為商的繼承,而周人將自己的祖先——真真假假,傳說的三皇、五帝、夏朝又強行加到商朝的歷史前面,如此拼湊了中華文明歷史,延長到公元前2500年。
現在我們所說的炎黃子孫,至少根本不是商人的祖先。華夏族(炎黃子孫)的後裔也可能包括羌族、匈奴、鮮卑等民族。但是商人,絕不可能是華夏後裔,而且商人記載的歷史中,也沒有關系炎黃、夏朝的蹤影。
因此,商朝作為中華文明的第一個古國,它的文明並沒有傳承下來,中華文明實際上從西周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

⑸ ```中國的文明史是什麼如題 謝謝了

我們聽慣了以往的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之說,乍一聽說中華萬年文明史有點聳人聽聞,不,這是客觀事實,是歷史的真實。如果按西方史學界的說法,中華文明只有明確紀年的3000年左右的歷史,部分西方學者提出的「中華文明西來說」,也曾一度甚囂塵上。但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發展史上,在他們有文字紀年之前,一定走過了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過程,歷史文明發展到了文字記載的階段之前,一定也會有一個未有文字記載的但已是文明發展的階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遠古神話傳說階段,這個階段可能更漫長,何況我們的有紀元文明史也不和西方說的那樣只有3000年,而是要長得多。 1996年,我國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2000年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將我國的歷史紀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年。更可喜的是因近年來的大量考古的重大發現,我國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呼之欲出。在此之前的1997年8月,「海峽兩岸史學家合撰中華文明史第四次學術研討會」曾提出「中華文明史可追溯到萬年前」的論點,並由中華民族史學會會長史式和台灣著名史學家黃大受教授共同起草了《重寫中華古史建議書》,主張中華古史應從一萬年前寫起,此建議得到了海內外數百位專家學者的贊同(簽名),公開發表。我們確信經過海內外專家、學者們的共同努力,展現在世人面前的中華文明史絕不再是「上下五千年」而應該是「上下一萬年」。 一、提出五千年文明史的主要原因 提出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原因,主要有三: 1、古代文獻記載的缺失。 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說法主要沿用的司馬遷在《史記》中以黃帝為古史開端的舊說。在100多年前,中國的考古工作還未起步,用碳十四測定古物年代的方法尚未發明,西方學者對於中國的一些說法尚未傳入中國。司馬遷在《史記》中不列「三皇」而是把黃帝列在《五帝本紀》之首,以黃帝作為我們的遠祖,這是不錯的,但在黃帝之前,司馬遷沒有記載,但也沒有否定,給後人留下了研究的餘地和空間,證明司馬遷治學是嚴謹的,不輕信在當時尚無考古根據的史料。 但是,他的這種記法有明顯的缺失,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台上,第一位出場的主角——黃帝,就被描繪成為一位垂手拱衣而天下大治的大皇帝,一切發明創造都集於一身,一切文治武功都記在了一個人帳上,這顯得太突然了。這種寫法,砍掉了黃帝之前的中華文明的發展史,砍掉了輝煌的母系氏族時代,砍掉了中華民族的童年時代,砍掉了世世代代流傳的美麗動人的、豐富多彩的創世神話傳說,以致於有些西方學者強加給我們民族的沒有完整「創世神話」傳說的觀點,本來是浩浩盪盪的中華文明歷史長河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後人的主觀臆斷。 在辛亥革命時,由於「革命」的需要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要恢復中華,於是就提出了「黃帝紀元表」,以黃帝紀元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後來以此推算的年表,又被《辭海》等廣泛採用,所以影響很廣,那麼這個年表的根據是什麼呢?根據一:是宋代的邵雍《皇極經世》一書所稱堯年為甲辰年,再經盧景貴考定這一年相當於公元前2357年。而邵雍並非史學家,而是一位精通「象數之學」的哲學家,《皇極經世》又是一部「術數」書,這樣嚴肅的文明史紀年問題,決不是一本「術數」書就能解釋的,而且盧景貴的考定又缺少可靠的數據,即便是以《史記》中的黃帝紀年的推算也極不準確,辛亥革命時以此為根據提出中華民國紀年的可信度可想而知了。 根據二:既知堯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再根據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推算,認為堯以上共有五帝,歷時341年,其中黃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顓頊高陽氏78年,帝嚳高辛氏70年,帝摯9年,依此推算,黃帝元年應為公元前2698年。然而,這位皇甫謐也不是史學家,而只是一位晉代的醫生,他所精通的是中醫針灸之術,《帝王世紀》只是他的一部業余著作,它的可信度如何?只要看看他所列的五位帝王在位的年數,就不難推想了,不要說五位帝王在位的年數,就是五位帝王的壽命也很難使人相信。試想,幾千年前的人類壽命能達到100多歲嗎! 因此,辛亥革命時,所謂「黃帝紀元」,不過是個別人的大膽地推測估計而已,全然無可信的根據。從黃帝紀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現在大約4700年,不是5000年而接近5000年,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5000年文明」說的真正來源。如果說辛亥革命黨人出於宣傳的需要而提「黃帝紀元」可以理解的話,我們現在還要繼續沿用這種不正確的提法,就顯得不夠嚴肅了。 3、西方學者的偏見和貶低。 自從西方人取得海上霸權,他們用炮艦在全球各地推行殖民主義,西方學者對於許多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關心,但這種關心又往往帶有一種白種人的優越感和種族主義偏見,如對中華文明史的所謂研究就有極重的種族色彩。1894年倫敦大學教授拉克伯里寫

⑹ 介紹中國歷史的書什麼書比較好

我的來老師推薦了我一本李伯源欽主編的《中國通史》,是圖文普及版的,我看後感覺這本書比較系統而且可讀性強,內容上深入淺出,而且還記載了一些具體的小故事,像呂布和貂蟬、陳圓圓等。
具體跟你介紹一下這本書:
內容簡介:

普及中國史,提倡大國學:
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為本書提詞曰:普及中國史,提倡大國學。這是一套人人可讀的、全面展現中國歷史和文明發展歷程的全新版中國通史。本書可以當做中國大歷史、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集,甚至中國文化史來讀。
整套書共八卷,分為卷一《史前

⑺ 有哪些關於中國歷史或世界歷史的書推薦

《中國古代簡史》《國史十六講》《開明中國歷史講義》和《中國史綱要》等,《全球通史》和《大國綱要》這些都是比較不錯的書。

⑻ 想了解中國歷史看什麼書好要全面系統的

我的老師推薦了我一本李伯欽主編的《中國通史》,是圖文普及版的,我看後感覺這本書比較系統而且可讀性強,內容上深入淺出,而且還記載了一些具體的小故事,像呂布和貂蟬、名妓陳圓圓等。
具體跟你介紹一下這本書:
內容簡介:

普及中國史,提倡大國學:
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為本書提詞曰:普及中國史,提倡大國學。這是一套人人可讀的、全面展現中國歷史和文明發展歷程的全新版中國通史。本書可以當做中國大歷史、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集,甚至中國文化史來讀。
整套書共八卷,分為卷一《史前•夏商•西周》、卷二《春秋•戰國》、卷三《秦•漢》、卷四《三國•兩晉•南北朝》、卷五《隋唐》、卷六《宋•遼•西夏•金•元》、卷七《明》、卷八《清》。

這是一部新鮮的被現代文明之光照亮的國史,整套書以「人」為聚焦中心,描述了先民們在不同時代的生存狀態、精神世界和族群融合:這是一部開放的置於全球視野中的國史,在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來敘述中國歷史,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中華民族與全人類的關聯;這是一部感性的可全面觸摸到的歷史,在文字敘說過程中配上了五千餘幅精美插圖,直觀展示了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這是一部好看的能產生閱讀快感的國史,通俗的文字和生動的歷史細節讓人耳目一新。

這部中國通史的價值與特點:

三大價值:
1. 具有普世價值
呈現於讀者面前的這部普及圖文版《中國通史》吸收了新的歷史研究成果,體現了季羨林先生倡導的「大國學」的全球史觀;在揭示歷史演進規律、民族興衰因由和人物成敗奧秘的同時,這部通史亦重視引導讀者從歷史預知未來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這是今天讀者解讀歷史智慧的最佳範本。

2. 具有可讀性
這部《中國通史》,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知道原來歷史這么有趣。既可以讀到有很高文學水平的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又可以當歷史科學的教科書。可以說,本書是目前為止出版的通史當中最具可讀性的版本。

3. 具有圖說的美感
歷史不是抽象的文字敘說,應該是充滿美感的、直觀的歷史。為了生動表現歷史。本書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圖史體系,豐富的人物圖、文物圖、軍事圖和圖片說明組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圖說中國史,讓讀者賞心悅目,因此,本書也是一部最好看的中國通史。

四個特點:
1. 以嚴謹科學的學術成果為堅實基礎兒以說故事方式細說歷史
從中華民族的形成之時、發祥之地開始直至進入到近代社會的清朝結束。一部五千年歷史文化作現代的、生動的表述,帶領著讀者進入歷史的隧道--不,這是歷久彌新的輝煌的殿堂。娓娓道來的講析,使塵封的歷史換發了神采。鮮活的歷史化作了真實的故事,歷史潛伏其中的規律與真鄉昭然若揭。擺脫了抽象的術語,賦予歷史以激勵人心的魅力,讓讀者興趣盎然,充滿生機。
2. 立足現實觀察歷史,揭示其深邃的智慧
歷史的功能在於據往以知來,遇見未來是最大的智慧,而這種大智慧就寓予歷史之中。西方史學家說:」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趕到世界在迅速縮小,未來充滿了挑戰,要瞻望未來,歷史的智慧就越來越重要。本書在美一卷中都有當代水平的歷史觀和歷史智慧的總結。這是一部「文簡於古人,而理富於往籍」的「足以供社會之需」的歷史書。回顧中國的過去,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具有寬宏氣質,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盡管經歷過太多的憂患、坎坷與災難,但每次都能夠汲取歷史智慧,重新崛起,煥發。

3. 是一部歷史網路全書式的中國大歷史
完全不同於過去通史比較單一朝代更迭的政經內容。本書全面系統地講述了中華民族創造的政治文明、經濟成就、禮樂文明、軍事智慧,以及漢字、中醫葯、藝術、四大發明等科技文明。閱讀本書,猶如參觀最新展陳、最全內容和最詳實講解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4. 這是一部讓人得到審美快樂的歷史書。
大史學家夏曾佑先生說:」歷史必資圖畫。」本書創造了一個緊密配合文字的圖史體系,如人物圖史、文物圖史、軍事圖史、藝術圖史、科技圖史、服飾圖史等。以前所未有的經典、精美、豐富的圖片,展現了動人心魄而又賞心悅目的直觀的歷史,讓歷史充滿美感。

⑼ 袁行霈主編的中華文明史這本書怎麼樣

《中華文明史》(1-4卷)是一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術著作。《中華文明史》(1-4卷)在汲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在理論體系、學術觀點、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創新與突破,尤致力於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涉及文學、史學、哲學、考古學、語言學、宗教學、科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但不是各專門史的簡單拼合。本書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做出了總體性的描述,並著重描述了那些對中華民族甚至全人類的文明進步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揭示了文明的發展規律。
《中華文明史》(1-4卷)認為人類既是文明的創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體現者。文明史既是人類的創造史也是人類的演進史。文明可以分解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面,這三方面對應著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人類的社會組織方式,以及人類的心靈世界。文明的進步有時是這三方面同時推進,有時是某一方面或兩方面領先,而其他方面相對滯後。《中華文明史》(1-4卷)以人和人的創造為中心,以物質、政治、精神文明為三根支柱,系統描述中華文明演進的過程,特別注意用濃墨重彩描繪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亮點,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
《中華文明史》(1-4卷)的作者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在認真鑽研大量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力求對歷史事實做出准確的描述、考證與概括,概括就體現為理論。在文字表達上,力求史筆、議論、才情三者相結合。
《中華文明史》(1-4卷)體現了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學術視野。考察中華文明史,不脫離世界文明的大格局,力求寫出中華文明各個時期的特點及其在世界文明進程中所處的地位,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以及中華文明對世界其他各種文明的吸收和借鑒。與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相比,中華文明是唯一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中華文明史》(1-4卷)探討了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種種原因,分析了中華文明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本書打破了簡單地按朝代更迭進行分期的做法,著眼於文明本身的發展過程及其呈現的階段性,分為四期:
從遠古至夏商周,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第一期。本書提出「先夏」的概念,稱之為中華文明的曙光期。用大量考古資料證明夏代的存在,將夏商周三代稱為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三代奠定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本書詳細地論述了三代的標志性成果,對輝煌的青銅文化、鐵器冶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鐵器的應用、都邑與商業的興起與發展、漢字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宗教信仰、教育學術、文學藝術等等,都結合文獻和新的出土文物做了新的闡述。
秦漢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文明史的第二期。本書著重論述了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形成;分封制的廢除和郡縣制的建立;文字的統一。充分肯定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對經學的興起、史學的興盛、造紙術的發明、西域的開通、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都有翔實的闡述。對南北朝時期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中原移民南下、促成了南方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也有深入的說明。玄學的興起,文學的自覺,藝術更加精緻,這些也成為這個時期的亮點。
隋唐至明中葉是第三期。本書著重闡述國家再一次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意義,強調南北文化交融、中外文化交流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南北的交融和中外的交流促成了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個高峰。唐詩的輝煌成就反映了唐代文明的整體水平和時代精神。中下層庶族地主階級的興起,以及科舉制的推行,促使文化重心下移。中唐以後城市經濟和城市文化的繁榮,為中華文明帶來新的氣息。禪宗的興盛為本土思想和異域思想的交融提供了範例。宋代是這一時期文明史的另一座高峰: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文官制度的完善,社會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都超過了唐代。宋代興起的理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宋代的文學藝術特別是宋詞的高度成就,令人嘆為觀止。宋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居於當時世界領先的地位。印刷術的發明和廣泛應用,是文明史上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大事。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成為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元代對邊疆的開發與建設有顯著貢獻。元代的儒家文化受到沖擊,但雜劇和南戲,白話小說和書畫,都有出色的成就。明代前期文明的發展相對緩慢,但白話長篇小說成績突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和中外交通史的一件壯舉,比哥倫布的著名遠洋航行時間更早。
明代中葉至清末是中華文明史的第四期,本書強調明中葉的劃時代意義,世俗化、商業化、個性化成為一時之風氣,與此相應的是王學左派興起,張揚個性,肯定人慾,向理學禁慾主義發起沖擊,為思想解放開辟了一條道路,整個社會呈現出個性解放的氣息。同時,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中國經濟整體水平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中國達到了在原有體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極致,「康乾盛世」延續了一百多年,經濟總量居於當時世界的首位,對外貿易長期順差。學術文化呈現集大成的態勢。但正是這個時期,歐洲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工業革命帶動西方經濟全面迅速發展,政治和文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卻安於現狀,閉關自守,官僚腐敗無能,故步自封,以至在不長的時間內中國就明顯地落後了。中西文明的大碰撞是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這個階段的主要景觀:一方面是中國有識之士向西方尋求富國強兵之路,救亡圖存和求新變於異邦成為社會的主調;另一方面,國力的衰弱也充分暴露了傳統文明固有的缺陷,對傳統的反思與批判成為強烈的時代呼聲。辛亥革命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中華文明也開始了新的征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劫難而綿延不斷。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華文明及其發展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學界日益密切的關注。《中華文明史》(1-4卷)力求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啟發讀者思考未來文明的發展方向。本書強調:近代以來中華文明發展的趨勢可以概括為打開大門與走向世界。打開大門,是在保持自己民族傳統的同時,汲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是帶著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融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直到今天,打開大門與走向世界,仍是尚待完成的歷史任務。
在目前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中華文明史的研究尤其顯得重要。本書得出的結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首先,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同時歡迎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更加廣泛深刻的文化交流,積極汲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其次,中華文明應當更主動地走向世界,要積極向世界介紹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弘揚中華文明的和諧理念,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第三,要堅持文明的多元與自主,建立符合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文明生態。
北京大學從1999年開始,在教育部「985」工程的支持下,發揮人文學科的綜合優勢,從文、史、哲、考古四大專業方向中遴選了36位專家學者,經過近7年的潛心研究和不懈努力,終於完成這部系統闡述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學術著作。在7年的時間里,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召開了60多次大大小小的研討會(編寫了近30期工作簡報),從全書的總體方案、編寫要點、編寫體例、章節安排到內容提綱、初稿、二稿、乃至三稿、四稿,一一進行研討和修改。每次討論會都是一個多學科交融互補的學術平台,與會者各抒己見、相互辯難、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在組織隊伍時也非常重視人性化管理,尊重調動每一位學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既尊重學者的學術個性,又尊重主編的修改權。大家由衷地表示:「參加《中華文明史》的編著,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工作經歷和難得的學習機會,如同系統地學習了一個文明史專業,受益匪淺」。

⑽ 我想讀一些中國和世界歷史的書。。

中國的看二十五史比如《史記》之類的就行了,內容豐富,可讀性強。版
世界歷史的權話就看《全球通史》吧。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代表作。全球通史全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有強烈的現實感。自問世以來,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當代世界史編纂的一個新起點影響世界歷史的10本書之一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經典著作。
美國許多大學已把《全球通史》作為大學基礎課程的教材,甚至連美國的許多軍校也把此書作為教材,規定每個學生在畢業前都要修這門課。這部通史被認為是第一部由歷史學家運用全球觀點囊括全球文明而編寫的世界歷史。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就是文明發展史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