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田姓的歷史發展
田姓源出有:
第一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與田地農耕無關,而是專職負責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周王朝,是在滅殷商王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奴隸制國家,而殷商是以土德立國,因此在周公以三年之久的時間鎮壓了紂王之子武庚的反叛以後,周王朝君王所行之路就不再同於士卿大夫和平民百姓所行之路了,而是專用木板鋪設的道路,稱「田路」,取五行之中的「木克土」之意,防止殷商舊族再造反。田仆,就是負責建造和管理田路的大夫,下屬有上士十二人,史一人,丞相一人,徒若干,是很重要的官職,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夏官》中記載:「田仆,掌馭田路。田路,木路也。田仆上士十有二人。」在田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仆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田正,亦稱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輔政召公所設置的官位,就是專職管理農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當於今天的農業部部長,主要負責管理井田之公畝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最高長官稱田正,亦稱稷,由王族貴胄擔當,下屬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還設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統一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轄的官衙。後世歷朝歷代所稱的「社稷」,就是由此而來:社,宗廟也,稷,田正也,合稱就是整個王朝、國家的象徵。這在史籍《左傳》中記載:「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稷為田官之長。」後來,在東周時期各諸侯大國亦仿設有類似的官職,但皆稱為「大司田」。例如在典籍《管子·小匡篇》中就記載:「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
在田正、田畯、稷、田官、大司田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正氏、田畯氏、田稷氏、田官氏等等,後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姚姓與媯姓, 舜帝有虞氏後裔,此為漢族田姓的大源流。
出自虞舜(姚重華)之後齊國官吏媯完(田完)後裔,屬於以王侯身份為氏。舜帝以姚為姓,其後子孫即以父姓為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出於姚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通志·氏族略》說,王姓「出於北海、陳留者,則曰舜之後也。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此媯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 史稱姚、虞、陳、胡、田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即以媯為姓。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齊王田建三子:升、桓、珍(一作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舜帝姚姓後裔漢代王莽一族,此為 田姓、 王姓的一大源流。兩漢之際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王莽封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後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姓氏考略》載:「北海、陳留之王,皆舜帝之後。其先,齊諸田為秦所滅,齊人號為王家,考為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為王姓。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軫)。」新朝(建興帝)王莽[3]、西漢皇太後王政君都出於此脈。《漢書·元後傳》:「孝元皇後,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為濟北王,齊謂之王家,以王為氏。」齊國最後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後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
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來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軫)。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濟北王,西楚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紀念這一時輝煌,改姓王,是為春秋戰國秦代時期的河南王氏。
出自舜帝姚姓名後裔春秋時期齊桓公封媯滿之後媯完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史記·田完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資料記載,齊桓公封媯完於田地,其後子孫以地為氏,稱田氏。 帝舜當天子之前,帝堯把 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讓他們在媯汭河(今山西永濟,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有以居地河流名稱為姓氏者,稱媯姓。
田氏家族傳至田完之第八世孫田和,出任齊國相國,他大權在握,在周安王姬驕十一年(齊康公十三年,田齊和子十三年,公元前391年)將腐朽沒落的齊康公放逐到海邊去捉螃蟹吃,田和自立為君,於是,姜姓齊國成了田氏齊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姜齊」事件。
第四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許田,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設置在魯國境內的一個專門用地,是由周公旦所規定的用來進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時,各諸侯國君和百官們所住宿和舉行重大典禮之地。「許」,賦也,願也;「田」,祭祀之田、朝拜之田、典禮之田也。這在史籍《左傳·隱公八年》中就有記載:「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許田,魯國朝宿之邑。」在兩周時期的各朝代,許田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但總體在靠近泰山的今山東曲阜、泰安一帶,歷代皆有專門的官吏、僕役們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許田」之稱一直沿用到兩晉之際。
在許田之管理吏員、僕役中,有以其職責所在為姓氏者,稱許田氏,其後裔子孫後引衍為單姓田氏、許氏等,該支田氏古音讀作diàn(ㄉㄧㄢˋ),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媯陳之田無任何關聯。
第五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桑田,是西周時期虢國之邑,因盛產桑蠶和絲紡織業發達而著稱,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東北部地區,其地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中有記載:「虢公敗戎於桑田。桑田,虢地。」虢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諸侯封國。周武王滅商後,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其封為虢國國君,虢仲封東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虢叔封西虢(今陝西寶雞),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東遷,形成所謂南、北二虢。
虢國滅亡後,其地盡歸強晉版圖。原居於桑田之故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桑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桑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六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楊倞注引《世本》記載:「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
田公它成,是楚平王熊棄疾(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的支庶孫,其後裔子孫以其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田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七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史籍《左傳·成公六年》中記載:「晉遷於新田。」周簡王姬夷二年(公元前584年)農歷4月,晉景公姬孺將晉國都城遷至新田(今山西侯馬西北城),位於臨汾盆地南沿,西南有峨嵋嶺,南有絳山,均為中條山余脈。汾河在侯馬市西北從東北向西南流過,澮河在市南自東向西流過,在兩河交匯的三角平原地帶,號稱「旱碼頭」。清乾隆二十三年撰著的《曲沃縣志》和清嘉慶二年撰著的《續修曲沃縣志》中,皆稱「新田故城在今治西南三十里」,「其地也,絳山為屏,峨嵋列峙,澮繞於前,汾環於右」。曲沃西南距侯馬為十五公里,今侯馬為春秋時晉國新田,遺址被發現於1952年,至今仍在繼續發掘整理中,當無可疑。晉國在新田立都,傳位十三世,歷時二百十六年。其間,晉國曾保持了一百餘年的「中原盟主」地位。
在晉都新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新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輔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黃湜,因他提出了廢削諸藩之權,引發了靖難之禍。黃湜,公元1350~1402年,字子澄,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是明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提出「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黃湜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後,他的兒子黃彥修為避禍改名換姓為田終,隱居在今湖北省咸寧一帶,其後世子孫世代沿襲稱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九個淵源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並州匈奴,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許多史書記載:「並州田氏源出匈奴。」其實,並州田氏原本還是漢族。所謂匈奴田氏,起源於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過程。秦昭襄王贏則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軍大將蒙武率軍攻打齊國,一舉佔領齊國九座城池。部分齊國田氏貴族紛紛北逃,與狄人匯合。從此在秦、漢史籍中皆稱這一部分田氏族人為「狄人」,就是後來的匈奴民族中的田氏。
其實,該支田氏依然為媯姓田氏,並非為匈奴民族,正確讀音仍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
第十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塔日阿沁氏,漢義就是「農夫」,因此冠漢姓為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罕楚哈氏,源初金國時期女真金阿不哈氏族,滿語為Hancuha Hala,世居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後多冠漢姓為田氏。
⑵.滿族田佳氏,滿語為Tia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沈陽(今遼寧沈陽),後多冠漢姓為田氏。
滿族田氏讀音皆作tián(ㄊㄧㄢˊ)。
第十二個淵源
源於白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域。從考古發掘的蒼洱遺址、海門口遺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時代洱海地區已經有居民生息繁衍。公元二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設置了郡縣。公元八~十三世紀,蒼洱地區先後出現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奴隸政權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封建領主制政權大理國。白族90%以上的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白族人在歷史上自稱「白子」、「白伙」、「白尼」、「白王」、「白史」等,漢意即為白人。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據白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其民族名稱為白族。
白族田氏,祖先原為漢族,原籍陝西,明朝時期隨沐國公入駐貴州東南地區,在長期的軍墾過程中融入白族,清朝時期世為貴州思南府、湖南鳳凰五寨軍民長官司土司,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田氏是一個非常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六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六百四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左右。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孫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史稱田和代齊。可見田姓是春秋戰國時的齊國首都山東臨淄為發祥地,從這一時期活躍於政壇的田姓人來分析,田姓在先秦時期已分布於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傳到田和重孫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被遷於共(今河南輝縣),其他田姓開始向西、北之地逃難。不久秦末起義軍四起,田姓家族聞風而動,有八人裂地稱王,煊赫一時,但不久均紛紛垮台。漢初,高祖劉邦採納婁敬之言,強遷關東豪族於關中的陽陵(今陝西咸陽東北),諸田亦在強遷之列,後發展成為京兆一帶望族,後來,田姓各族又遷徙至北平(今河北滿城北)。從漢代開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帶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田姓避亂南遷,可以說田姓已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亦有遷山西太原、寧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時,有田承嗣被封為雁門郡王而落籍當地。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國的北部和中部播遷。河南田姓的開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潁川汝陰田姓開基祖為虢州團練使田令芳。此際,田姓開始有遷今福建、廣東者,田希聖為閩、粵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傳至田衍,移居福建寧化,田衍孫田滋茅,於宋末徙居福建長汀,滋茅子松崗遷廣東海陽(今潮州市潮安區),後徙大埔,為大埔開基始祖。傳至田文長時,兄弟五人俱移廣東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文長次子法聰、三子法盛移居廣東惠來。明清之際,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廣大區域,從清代中葉開始,閩粵田姓陸續有人遷至台 灣,進而移居海外者。如今,田姓在全國分布廣泛,以河南、四川、山東、河北、江蘇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田姓約佔全國漢族田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
田汝源:字世本,行千十二宋景炎元年由明經貢舉授上虞需學教謚遂卜居上虞永豐鄉東朴五車堰南雙石橋北卒葬五大夫里連灑北之鳳凰山,配倪氏,子三長允隆,隨父住上虞文允迪,七月十八日寅時壽,七十一葬宅巷口塹地,子五長日清,次日和,次日升,次日明,次日興。是為浙江上虞永豐鄉田氏始祖。
田養純:壽字輩(包括壽字)為上十四世,山字輩(包括山字)為下傳十二世。後世者應一律以十二輩字順序嚴推,不得擅改(乳名不在其限)各代應將輩字放在中間,十二字間先後順序,如後有慎重追遠者,再以要下延。山西八甲口田氏始祖。
田旺廣:字仁可,公自吳遷湘第二下都即今一坊,卓然自立而才足干理垂裕昆,元仁宗皇慶元年壬子生,明洪武己巳沒,葬今二都龍興寺後中嘴辰山戌向。元配:陳氏,生沒失考,葬今一都地名新研鋪落田。生子一:田經。湖南田氏始祖。
田延昌:原籍陝西藍田濫泥村,大宋咸淳間進士,任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知縣,流寓於籍。解組後居餘姚老鴉田,生萬全、萬畝。萬全生三輔。三輔生五子曰:德明、德興、德璋、德瑛、德寅。元至正年間,餘姚文舉田德明、武舉田德興,其賢能武功為國所用,授之以職,領旨赴任。五公遂齊遷湖廣麻陽縣,從此紮根麻陽,繁衍生息。明公下業官村,興公居漫水村,璋公裔於長潭,瑛公下業五寨司郎溪,寅公裔居貴州玉屏縣。至明初五公分房,為麻邑田氏第一次遷徙,奠定了以麻陽為中心向四周遷徙分布的格局,形成多個以田氏為主的聚居村落。至明朝中期,麻邑田氏大抵已遍布湖南麻陽、鳳凰、芷江,貴州銅仁、鎮遠、玉屏,四川秀山等地。清代初年,由於四川人口銳減,於是湖廣之民大批遷往川渝腹地,其中也有不少麻邑田氏族人,史稱「湖廣填四川」。今重慶合川、江北、萬州、黔江,四川武勝、達州、遂寧、內江等地皆有麻邑入川之族分布。除入川之外,清初亦有遷湖北、廣西、雲南之宗族,足跡遍布神州。
田袁:清光緒癸卯甲辰間余在項城袁公幕府今都統田山,中將任都練公所教練處總辨為修相見禮之始中將虎,而蚪顧昐英偉余灑然異之民國以後余任機要局局長,中將任允州鎮守使每人都必班荊道故歡若平生時項城將任為河南督軍議定未果民國四年內調陸軍部,次長退食余輙與余小飲旗亭指書軍如書沙聚米,洪之役中將直言無隱余君遂成患難之交居當謂,天挺英奇必磅礴積而出之君家世必有過人者歲,夏日余避暑於張家口荷中將適館出臨檢田氏雨世清芬錄見未敬授而讀之乃知君雨世重若孝行,有非人情所能堪而節母茹榮含辛益彰懿宜其籬生,英為國干城古雲為善之報不於其身必於其子孫,吾於田氏見之矣嗟乎國之昌也積德累行必世而後仁,家之興衡困慮心歷久而後顯祖宗經當造如此其,難而子若孫雙其餘蔭或乃猖狂態肆墮其家聲九京有,靈能無隱痛余之所以重田君者在其治事精勤而又深,自歙抑不莫利不鶩聲華國署無捋蒲之聲寶僚有文,字之樂余旅食數日見君日必球一小時開步一小時,余則山立整襟習右軍書數小時雖祭征之雅歌投壺,陶醒公之連習勤何以加茲然則節母為不朽矣敬書,數語戲諸卷專。是為河北臨榆田氏始祖。
Ⅱ 百年田徑100米的發展歷史
發展歷史也就是近些年才發展起來,之前說不能突破10秒,現在說百米的極限是9.28秒!現世界紀錄是博爾特保持的9.58秒!
Ⅲ 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農業:刀耕火種
奴隸社會農業:井田制和青銅農具
封建社會農業:鐵制農具,牛耕,水車,精耕細作。
Ⅳ 中國近代田徑發展史
1890年上海聖約翰書院舉行了以田徑為主要項目的學校運動會。
1894年天津水師學堂開展有跨欄、跳高、跳遠項目。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學課余活動提倡練習田徑,並於1899年舉辦了首次校運動會。1899年由天津北洋大學倡議,邀請天津水師學堂、電報學堂、武備學堂等參加,舉辦了中國最早的一交校標田徑運動會。
1902年天津首次舉辦聯合運動會,田徑為主要比賽項目。上海首次舉行萬國競走比賽。
1903年煙台舉行以田徑為主的闔灘運動會。
1904年上海與蘇州兩地學校發起四校聯合運動會,首次在蘇州東吳大學舉行。
1905年北京匯文書院與河北通縣協和書院首次舉行田徑對抗賽。
1906年湖南高等實業學堂(原名嶽麓書院)舉辦長沙校際運動會。 廣東省舉行第一屆運動會。
1907年南京市舉力「江南第一次聯合運動會」。 1910年10月18—22日,「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即舊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南洋勸業場舉行。
1913年2月1日—8日,中國田徑選手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5月24日,第1屆華北運動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最早的公共體育場在京師通俗圖書館建成。
1914年5月22日—24日,舊中國第二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天壇舉行。 北京第一屆小學聯合運動會舉行,田徑比賽有正式的競賽規程與規則。 1915年5月15日—22日,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
1917年5月8日—12日,第三屆遠東運動會在東京舉行。9月,「遠東運動會中國委員會」編著《運動技術概要》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印行。
1918年龐醒躍在上海創立東亞體育專科學校。 1919年10月第5次全國教育聯合會決議:廢除軍國民主義教育(兵操)。從此田徑運動在學校體育課中正式開展。
1922年4月,惲代英發起組織的川南聯合運動大會在召開瀘縣舉行。4月3日,「中華業余運動聯合會」在北京成立。國際奧委會選舉王正延為中國委員,中國開始與國際奧委會正式聯系。
1923年5月4日—5日,第一屆華中運動會在武昌舉行,並成立了華中體育聯合會。北洋政府教育部分公布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將「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1924年5月22日—24日,舊中國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在武昌公共體育場舉行,田徑比賽中碼和英尺改為米制。7月,「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南京成立。 1925年5月16日—23日,中國29名田徑選手參加在菲律賓舉行的第七屆遠東運動會。
1926年9月,「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開始舉辦「上海國際運動會」。 1927年8月27日—9月3日,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中國*創建了工農武裝,跑步、過障礙、跳高、跳遠、投*等田徑項目在工農紅軍中逐步開展。
1928年6月28日—8月12日,第9屆奧運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中華全國體育協舒暢會派宋如海出席考察。「白虹田徑隊」在上海成立。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國民體育法》。
1930年4月1日—11日,舊中國第四屆全國運動會在杭州舉行,本屆始設女子田徑。5月,第九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東京舉行,開始設女子田徑表演項目。
1931年在南京中山陵附近修建有看台的「中央運動場」。11月,為慶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中央根據地軍民在瑞金葉坪大練兵場舉行運動大會。
1932年江西瑞金舉行「五一」運動大會,*親臨觀看比賽。7月31日—8月14日,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派代表派嗣良、田徑選手劉長春與教練員宋君復參加。
1933年4月,阮蔚村編者《中國田徑小史》由天津體育周報社印行。5月30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運動大會」在江西瑞金舉行。8月1日—3日,革命根據地江西寧都舉行慶祝「八一」建軍全省運動大會。10月10日—20日,舊中國第5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中央運動場舉行。
1934年1月21日,為慶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瑞金舉行體育比賽大會,*、朱德到會並講話。1月26日,東亞體傳女子田徑隊、籃球隊應邀赴南洋各地比賽。5月12日—21日,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
1935年7月15日—8月17日,「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青島開辦「暑期訓練班」,訓練准備參加第11屆奧運會的中國選手,(其中包括田徑選手)。10月10日—20日,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在上海新落成的江灣體育場舉行。
Ⅳ 簡述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發展歷程
春秋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壞,新興的封建勢力在奪取政權後相繼實行變法改革,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許「民得買賣土地」。從這時起土地私有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土地私有制度的產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
同時也必然導致土地兼並的現象,出現「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情況。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地主階級,他們先是以隱戶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後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剝削在兼並中失去土地的個體農民。
古代封建社會一直是由佔有少量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自耕農和依附於地主階級的佃農兩種人物構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還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純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
在中國封建社會,國家對土地的最高所有權,不僅表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如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所作的宣告: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史記·秦始皇本紀》),和自魏、晉、唐以國家名義推行的均田制。
而且更主要地表現為歷代國家最高統治者,所擁有的對國家地籍冊上的每一畝土地的最後處分權和戶籍冊上的每一個人口的直接課稅權。這種建立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礎上的小農經濟,使個體農戶具有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農也是如此。
他們除了受地主階級的剝削外,人身並不受其支配;他們又不得不受國家權力的支配,這與西歐封建社會領主制的庄園經濟和農奴制有很大的不同。這種在國家最高所有權支配下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本特徵。
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築賴以建立和長期存在的深厚而堅實的基礎。中國古代一項比較完備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相對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促進農業的發展。
(5)田經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小農經濟歷史意義
農村耕地產權屬集體所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這種耕地制度最大限度避免了國家在現代化轉型中小農經濟的急速破產。特別是全社會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時,小農經濟不僅為廣大農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也讓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低成本進入城市成為可能。
在這種前提下,中國出現了世所罕見的「春運潮」,但卻沒有發生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都無法迴避的貧民窟現象。每年都有許多因各種原因從打工大軍中退出的農民,農村是他們退守的根據地,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物質保障。
Ⅵ 詩經的發展歷史
《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
Ⅶ 山水田園詩的發展歷史
真正將自然山水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詩人以自然山水為題材寫詩,則始於魏晉六朝,是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的。
魏晉六朝,一個干戈紛擾,政治紊亂,經學衰落,玄學盛行,思想開放,人性覺醒的時代,走馬燈似的王朝更迭和殺奪,人命危淺、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許多具有覺醒意識的詩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詩人,產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焉足賴」這樣的認識。他們為了全身遠禍,不得不離開動盪的政治,藏身匿跡於山泉林木之間,希企逸隱之風一時大熾。魏末晉初詩壇,山水詩已逐漸增多,在嵇康、張華、左思、郭璞等人的詩篇中,便出現了「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亦浮沉。(左思《拈隱詩》)。山水詩又經過了五言詩的曲折經歷,到了晉宋時代,終以陶淵明、謝靈運這兩位大詩人的出現,而在詩國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陶謝作為山中田園派開宗立派的詩人,他們都明顯地受到了玄學思潮的影響,但由於地位及生活道路不同,玄學在他們詩中又有不同的印跡。陶詩中的玄旨和理趣,不只表現在詩中多有飽含人生經驗的理悟,更重要的是那種玄旨就滲透在詩中「此中有真意」的田園畫面上。而謝詩主要是通過那些「空翠難強名,漁鉤易為曲」「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之類的玄言理悟來表達,「玄旨」並未完全化入到他的詩中。
陶詩雖然以自然為審美對象,並崇尚自然,但是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靈之趣。他的詩,是寫意,而不是摹象。陶淵明原本是飛翔於田園的慧鳥,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濁世態下的好官,一旦脫離樊籠,復返自然,喜慶之情,不能自已。《歸園田居》(五首),《移居》(二首)活脫脫勾勒出一個超然物外,悠閑、適性的偉大詩人。透過晨霧暮靄,他葛衣芒鞋,荷鋤走來。簡朴的居處,平常的村落,作者卻以十分欣賞的口吻一一道來,甘於淡泊、守拙歸真。詩人率真的心性和卓邇的氣節,猶如芰荷滾露,月白風清。他的田園詩,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寫景物重在寫意,只追求平和悠閑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著渾然天成的大境界。寫詩,對他來說只是那種「曠而且真」的懷抱的自然流露。蘇東坡說「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元好問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 王維寫過政治詩,邊塞詩,但能反映他獨特成就的還是他那別有勝景的山水田園詩。他目睹了官場傾軋,世情翻覆,並且自身也體驗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後,「願得燕弓射天將,縱死猶聞俠骨香」功業心和熱情迅速冷卻下來。中年以後,即抱持了「漆園非傲吏,自闕經世務。但寄一微官,婆娑數株樹。」的生活態度,內隱外仕,選擇了一條亦官亦隱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園詩,既是個人心靈的寫照,也是時代思潮在詩國的投影。
王維山水詩,既有雄渾壯觀的自然景象,更多見清逸雅緻的山水畫面。如:《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再如《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前一首詩,寫江漢風光,運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運筆,大處落墨,勾勒出江漢雄渾壯闊,水天一起浮動,山色若有若無的景色。後一首詩,寫終南山的勝境,意象朦朧,含蘊極富,山中的青嵐疊翠,千岩萬壑盡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
但是,王維詩中更多是那些帶有幾分禪思玄意的清逸雅緻的畫面,他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人,超人的才氣不僅在詩、書、畫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參禪悟道方面,也有大徹大悟的智慧。畫家的眼光,音樂家的聽覺,詩人的感覺,佛家的心態,賦予他一種不同凡響的藝術力量,他幾乎把每一項景物都注入特有的靈魂和感覺,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禪境界。王維的山水詩,以境寫心,了無痕跡,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韻外有致,有一種悠遠的意境。如《鹿柴》、《竹里篁》、《鳥鳴澗》、《草荑塢》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鳥……這里是一個多麼清靜幽美,純潔無暇的天地,又是一個多麼獨立而封閉的世界。這種靜謐、空靈的無人之境,正是詩化了的物我兩忘的庄禪境界!
《輞川集》及晚年那些山水作品都閃耀著一種仍有的禪意玄思,顯現出一種物我冥一,思索境諧的畫面。在這里,詩人把自然吸入自我之中,又把自己的生命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無人之境」;那「青苔上的陽光、林中的明月、月下的山鳥、自開自落「辛荑花」……,它們既是外在的物象,又是詩人寂靜內心的幻化。王維這類思與境諧的山水詩,不僅內涵了一種靜態之美,而且顯示出「澄澹精緻」「深厚閑雅」的藝術特色。 繼王、孟之後,李白又為山水詩開拓新境界。李白山水詩的顯著特徵是自然山水景物的個性化。山水詩本來就是詩人審美理想的對象化,是詩人心靈的外化,山水詩必然要表現詩人自我。但是在王維、孟浩然等詩人那裡,自然山水畫主要是他們寄託精神,消融苦悶之處所,因而,「自我」也就常常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而在李白,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託精神,消融苦悶的處所,更重要的還是他追求個人自由解放的天地。強烈的主體意識,使詩人「自我」不是消融隱沒在自然山水畫中,而是使自然積極地表現著詩人自我。他那些最有個性的詩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登高壯觀天地闊,大江茫茫去不返」表現了詩人不拘撿,肆性情的詩人自我,這里自無而落的黃河,依傍星斗的廬山、飛流千仞的瀑布,都已融入了詩人狂放不羈、傲岸不群的鮮明個性。李白詩中自然山水,多帶有流動飛揚、奔放不羈的特點,顯示了一種動態美,與王維形成對照。
如果說,王維在靜態的山水中隱沒了自我的話,那麼,李白則常常藉助動態的自然山水而浮現出詩人自我。
以道教、道家的那種「道」的宇宙觀來看待自然,自然萬物不只是動態的,而且,正是這種動態顯示著萬物乃是有「生命」的存在。於是,詩人便能夠在「天地與我棄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體驗中,與那些動態的,有生命的自然萬物融通相與,親密往來了:「腸斷枝上猿,淚添山下樽。白雲見我去,亦為好我飛翻。」(《題情深樹寄象公》)「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白雲、明月、山花、清風、……都成了有情的存在,與詩人默合符契,相與往來。
物我合一的藝術思維,產生了移情作用,詩人獨坐敬亭山時,留下了「眾鳥高飛去,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樣的詩篇。
李白的山水詩,還充滿逍遙游的精神和超塵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詩,帶有濃厚的遊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談,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山,何時復更還。」這里與其說是詩人在寫山水,不如說是借山水而遊仙。實際上李白把陶謝山水與郭璞遊仙詩熔於一爐,自成風貌。 楊萬里從「師法古人」邁進到「師法自然」,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當時「詩歌轉變的主要樞紐,開創了一種新鮮潑辣的寫法,襯得陸(游)范(成大)都保守或穩健了。」(錢鍾書《宋詩選注前言》)評論家稱其詩法為「生擒活捉」法,具體說,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當萬象畢來時,用新鮮的語言把親身的觀感生動形象而巧妙地描繪出來。如:「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極常見的事,寫得活而且新,情趣盎然,並透出某捉哲理。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致,領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往往在平凡中捕捉到不平凡的情趣,如:「新秧亂插成井字,卻道農夫不解書。」(《暮行田間》)他還善於捕捉自己剎那的感受,用白描的手法或擬人化的手形象凸現出來,如:「好山才皺無人見,卻斜陽拈出來。」(《舟過謝潭》)流雲是「一峰忽被雲偷去」,寫狂風是「拜殺蘆花未肯休」。同代詞人姜蘷和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懈君」。
范成大以中國古代田園詩集大成之作--六十首《四時田園雜興》進入兩宋優秀詩人行列。這一組詩是個多側面的立體,是風俗畫和風情畫的結合,現實感強,散發出烈的泥土氣息,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指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使脫離現實的田園詩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氣息,根據他的親切的觀感。抒一年四季的農村勞動和生活鮮明地刻畫出一個比較完整的面貌,使田園詩又獲得了生命,擴大同境地,范成大就可以和陶潛相提並稱,甚至比他後來居上。」
南宋後期。有以「永嘉四靈」「江湖詩人」為代表的詩人寫過一些寫自然小景的山水詩,但大多模山范水、寄寓閑情逸趣。至明清兩代,山水田園詩走向衰退,尚模擬,少獨創,雖有「獨抒性靈」的公安、競陵二派,袁枚、鄭夑等才氣橫露的詩人,但傑出的詩人寥若星辰,山水田園詩因資本主義的萌芽漸漸走到了古典詩歌的終點。
Ⅷ 華西村的具體發展歷史
1957年原屬瓠岱鄉的華西村,1957年撤區並鄉後,改屬華墅鄉,取名華墅鄉第23高級社。
1961年10月15日,華墅人民公社17大隊,分為華西因在華墅人民公社最西邊,故名。吳仁寶任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華西村原叫華西大隊,華西大隊初建時,人口667人,集體資產2.5萬元。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華西村就是農村的先進典型,實行以隊為基礎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華西村實行大隊統一核算。
2012年,華西村總收入524.5億,華西村旗下華西集團1996年被農業部評定為全國大型一檔鄉鎮企業。
2015年,華西村周邊的20個經濟薄弱村加入華西村大家庭。
(8)田經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華西村的文化傳統:
文明建設
「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努力發揚艱苦奮斗,團結奮斗,服從分配,實績到位」的華西精神,物質鼓勵與精神激勵的結合為鼓勵養成孝敬長輩、尊老愛幼的美德,對每一戶出現老壽星的家庭都給以重獎。香港電視台拍攝了一部名為《龍情三地》的電視片。
傳統藝術
華西村地處華東,錫劇、滬劇、評彈、黃梅戲在華西大行其道。始建於60年代,現已成為一個融京、越、滬劇,黃梅戲和曲藝、歌舞、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團體。有50多名演職人員,藝術團的創作人員,跑田頭、到農家、進車間,廣泛收集祖國巨變、華西巨變的新人新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西村
Ⅸ 我國坡田歷史起源於什麼時期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田。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等。
其實,黃土高原現在的許多坡田的歷史應上溯至先秦時期。先秦時期,我國北方就有治山活動,並孕育了「坡式梯田」。
據史籍記載,《詩經·小雅·白華》中說:「彪池北流,浸彼稻田。」戰國時期楚國辭賦作家宋玉《高唐賦》說:「長風至而波起兮,若麗山之孤畝。」其中的「稻田」和「孤畝」之類水平田,則是水平梯田的原始雛形。
西漢農學家氾勝之在《氾勝之書》中提到,種稻要各畦之間必有高差,以利水流動交換,這其實就是水平梯田。此外,漢代還有一些梯田綜合利用的記載。而重慶彭水縣出土的陶田雕塑則表明,東漢時我國梯田修築已非常完善。
隋唐時期,是我國梯田大發展時期,典籍中對梯田及其經營的描述大量增加。唐末詩人崔道融在《田上》中描寫了梯田耕作情形;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機汲井》則表明當時先進的高轉筒車已在梯田經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宋代是我國古代梯田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隨著經濟重心南移,梯田在江南得到開發。比如:福建「墾山隴為田,層起如階級」;四川「於山隴起伏間為防,瀦雨水,用植梗糯稻,謂之噌田,田俗號『雷鳴田』」。與此同時,梯田一詞也正式出現於文獻當中。北宋詩人范成大《驂鸞錄》對袁州仰山,即今江西省宜春梯田的描寫:出廟三十里至仰山,緣山腹喬松之磴甚危,嶺阪上皆禾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
宋代梯田大規模開發與科技推廣有關。此時許多先進農機具得到了普遍推廣,如龍骨水車、翻車和筒車等。另外,人口增加、南北分治、戰亂頻繁、賦稅繁重也是江南梯田得到大量開發的重要原因。
Ⅹ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簡史
夏商西周時期
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迅速,判斷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這里所說的勞動資料主要指生產工具而言。由於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先進的生鐵冶鑄技術,即出現了鑄鐵,促進了鐵器的普遍使用,並由此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漢時期
由於中國早在公元前3 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迫使封建統治集團對古代社會的自然經濟狀態進行干預,以使社會經濟朝著有利於鞏固封建統一的軌道運行,於是形成了封建經濟的自然發展與封建國家經濟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專制集權較弱,政治上相對寬松的時代。因而對經濟活動的控制也相對寬松,經濟活動也比較活躍。這在南朝表現得尤為明顯。
隋唐五代時期
唐的經濟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南北經濟均有發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經濟已逐漸成為中國中央政權的主要支柱,成為經濟中心。
(二)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新的技術給生產帶來突破性變化。如造船、建築、農田水利、造紙印刷術、瓷器、絲織都有創造性發明並向海外流傳。
(三)與外國經濟交流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與非洲、西歐、中亞、西亞、東南亞、日本、朝鮮等國,都有貿易往來,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無阻。
五代十國時間很短,實際是唐代的繼續,經濟雖因戰亂而受影響,但仍然有很大進步,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有全國統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統一起來了。
宋遼夏金時期
其主要標志是,以農業為主、以手工操作為基礎的社會生產體系及其相應的制度保證體系已經趨於完善;從對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而言,已經接近甚至幾乎達到了古代的技術條件所能允許的最高水平。
元朝時期
元代經濟歷史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在中華民族經濟管理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卓越的軍事、經濟管理謀略運籌思維,忽必烈多元一體化的國民經濟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長期影響後世的經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交往、封建社會後期經濟的進步性發展都有重要的、深遠的影響。
明清時期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聲有色的時代。明代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上處於變革的重要時期,有諸多新現象、新特點,值得認真總結,深刻分析、取其精華,以資借鑒。
封建末期
甲午戰爭後的中國,不僅遠遠落後於西方先進工業國家,而且被歷史拋在了東方的日本後面。
(10)田經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遠古暨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長河的源頭,也是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經濟的發展是以越來越快的步伐前進的,舊石器時代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漫長道路,新石器時代只有幾千年,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各個王朝的更替不過數百年的時間。
每一個時期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特點,也都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農業經濟的共同規律。經濟基礎對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乃至人們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