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著名投資銀行 (七、投資銀行有哪些 )
高盛:世界上最早的專業投資銀行,由GoldmanSachs先生創辦於1861年。 高盛以其濃厚的企業文化著稱,在100多年的歷史上一直堅持投行主體戰略,很少涉足商業銀行、零售經紀等領域,是華爾街投行之首。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高盛的老大地位被摩根士丹利嚴重動搖,去年丟掉了全球銷售額第一的寶座,在中國又屢次被大摩超過。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日益整合的今天,沒有商業銀行傳統的高盛能否再續輝煌,是投行界一致關注的話題。 摩根士丹利:原摩根財團下屬的投行,但現在摩根財團早已瓦解,大摩與JP摩根並無特殊關系。1933年美國規定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必須分開,大摩才成為純粹投資銀行,歷史上一直緊追高盛,去年已經奪去第一把交椅。摩根士丹利是對中國市場動手最早的投行之一,是中金的大股東。摩根士丹利幾年前收購了美國最大的證券經紀公司---添惠(DeanWitter),但證券經紀業務並沒有與其原有業務融合,而且不久前剛剛經歷高層震盪,未來幾年的前景很難預料。 JP摩根:原摩根財團下屬的商業銀行,早在1989年就被美國政府特許從事投資銀行業務.2001年由於經營不善,遭遇危機,與大通銀行合並。隨著美國放鬆投資銀行業務管制,JP摩根逐漸發展為類似於德意志銀行、瑞士銀行的全能銀行,下屬的BankOne也是著名銀行品牌。JP摩根還是美國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許多著名的基金經理都出自JP摩根旗下。 瑞士銀行:瑞士銀行是歐洲最大的全能銀行之一,其投資銀行部門主要是瑞銀華寶,原為英國華寶集團的投資銀行。瑞士銀行主要以其強大的商業銀行部門著稱,在美國市場不是主流投資銀行,在中國證券領域也沒有太大動作。可以肯定的是,瑞士銀行會不斷發展利潤豐厚的投行業務,向JP摩根、德意志銀行靠攏。 德意志銀行:全世界最著名的全能銀行,其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都非常強大,但似乎並不具備典型的美國投資銀行的證券分析、證券經紀和咨詢功能。德意志銀行的投行業務還是以歐洲為主,很少聽說它擔任美國大企業的主承銷商。中國是德意志銀行重點開發的新市場,不過目前似乎還是以商業銀行為主。 美林證券:全世界最大的散戶證券經紀商,依靠散戶投資的浪潮起家,其證券分析和咨詢部門是全世界最強的。嚴格的說,投資銀行並不是美林的主要業務,但隨著其第一證券經紀人地位的鞏固,其投資銀行業務也越做越大,僅次於高盛、大摩等傳統投行。但是,美林的投資銀行和證券經紀兩個主要部門的利益沖突也日益積累,大客戶與散戶的利益很難兼顧,在投資銀行與證券經紀及咨詢業務日益分離的今天,美林也面臨著難以預料的挑戰。 美洲銀行:美國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商業銀行,主要是依靠一系列的收購獲得超級銀行的地位。隨著美國不再禁止商業銀行經營投資銀行業務,它的投行部門也迅速發展起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美洲銀行剛剛成為中國建設銀行的大股東,並准備在中國進一步加強投資。它在中國展開大規模投行業務也不會太遙遠。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瑞士信貸銀行與第一波士頓投資銀行的結合,是典型的歐美合作產物。在中國,它的名氣很大,但是真正的業務開展不多,給人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它招聘條件的苛刻,甚至遠遠超過了高盛、大摩等排名更靠前的投行。必須指出,瑞士信貸銀行與瑞士銀行沒有直接聯系,而CSFB僅僅是瑞士信貸銀行的一個部門而已。 雷曼兄弟(破產):2004年被評為在歐洲最受歡迎的投資銀行,但其總部在美國,地位次於高盛、大摩,與美林、所羅門美邦(現在已經瓦解)處於差不多的等級。雷曼兄弟主要從事固定收益和兼並重組業務,在投資銀行傳統的股票發行領域卻建樹不多.它在中國的業務開展比較遲緩,目前主要進攻的是日本和香港市場,雖然在北京也有分部,但並沒有聽說什麼大的動作。 花旗全球投資銀行:花旗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90年代與著名的旅行者集團合並,得到了著名的所羅門美邦投資銀行。但是所羅門美邦命運多舛,由於受到美國司法機構要求投資銀行和證券分析機構分離的壓力,於今年夏天分解為花旗全球投資銀行和日興所羅門美邦證券公司兩部分,成為世界各大投行中第一個真正做到與證券分析業務完全分離的。這也預示著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靠攏、與證券經紀及咨詢行遠離的趨勢。花旗的投資銀行在中國發展很不理想,根本無法與高盛及大摩相比,前途很難預料。
2. 現代投資銀行的發展呈現哪些特徵和趨勢
投資銀行是一個靈活多變、發展迅速、最具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產業。這種日趨激烈的競爭又推動著金融創新的浪潮席捲全球,新功能、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和新力量的涌現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投資銀行的業務正在發生著比其他領域更為巨大的變化和突破,其活動呈現出多樣化與專業化相結合的特徵,其在金融資源分配機制中的作用和功能,甚至引導著世界現代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那麼投行發展趨勢有哪些呢?
1、投資銀行業務向多樣化發展
除了傳統的證券承銷、自營和經紀業務外,現代投資銀行的業務涉及企業並購、風險管理、資產管理、投資咨詢等諸多領域。如它們參與多種類型的公司重組收購活動,幫助私有企業公有化,幫助公有企業私有化,幫助企業收購或出售財產,幫助破產企業進行資產清理等。在開發衍生金融工具領域,投資銀行也始終走在前面,它們創造了一系列的新型工具,轉變固定收益證券的利息特點和計價貨幣,改變一些資產或負債的現金流,為形式復雜的風險套期保值,合成新型證券以及通過很多其他方式改變融資結構。此外,投資銀行還參與管理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和風險資本基金等,並在許多不同領域提供咨詢服務。
2、投資銀行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各大投資銀行在業務向多樣化、交叉化發展的同時,也充分利用具有的獨特優勢各有所長地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如摩根斯但利和高盛擅長包銷證券;美林公司擅長組織項目融資、產權交易以及為個人投資者提供經紀服務;貝爾斯蒂恩斯主要參與投資;所羅門兄弟公司主營證券交易;第一波士頓公司擅長組織辛迪加包銷證券,安排私人募債和策劃公司合並以及為機構投資者提供經紀服務等。
3、投資銀行向怎樣迅速有效的整合和創新業務的發展
首先是地域的整合即跨地域的整合。其次是價值鏈的整合即如何把企業的內部資源相整合以及企業內外資源之間的整合。整合不同資源很重要。創投應與證券公司配合起來。像以往做證券的人與做創業投資的人是兩派,而現在則是很相似的,一個是側重前段,一個是側重後段。創業投資不只是科技部的事情,應是跨部位、跨部門、跨行業的結合。
4、創業投資加投資銀行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目前,時代不同了,全球經濟環境變幻莫測,需要大量的新型創業者來給市場注入活力,那麼怎樣有效整合資源為新生實務較好的服務則會有很大的市場,因此創業投資+投資銀行的模式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3. 金融業的發展歷史
現代金融業是從11世紀之後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聖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
中世紀時,歐洲基督教的地盤被伊斯蘭教佔領了。到了11世紀,教皇進行十字軍東征,很快就解放了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然後把它開放給歐洲各地的朝聖者來朝拜。聖殿騎士團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朝聖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聖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聖的路途很遙遠,朝聖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託管財物的體系。但是,歐洲當時小國林立,壁壘重重,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建立這樣一個跨國的異地財務託管體系,只有像聖殿騎士團這樣遍布歐洲的武裝軍事力量才能幹這件事。
所以聖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聖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後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聖者的范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託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徵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託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後,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聖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聖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聖殿騎士團這里做儲蓄理財業務。
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聖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14世紀之後,隨著英國、西班牙、法國幾個大國的興起,騎士團慢慢衰落下去。它衰落以後,歐洲還是有一個社會結構上的真空地帶,接著,其他的信用機構就發展起來,取代了它的地位。
一開始,義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聖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小國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後,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
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聖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我把它稱為歐洲的「銀行貨幣信用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
4. 投資銀行業務演變的歷史脈絡是怎樣的
投資銀行業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在金融領域內,投資銀行業這一術語的含義十分內寬泛,從廣義的容角度來看包括了范圍寬泛的金融業務;而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包括的業務范圍則較為傳統。
狹義的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的狹義含義只限於某些資本市場,著重指一級市場上的承銷、並購和融資業務的財務顧問。
廣義的投資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的廣義含義包括眾多的資本市場活動,即包括公司融資、兼並收購顧問、股票的銷售和交易、資產管理、投資研究和風險投資業務。
5. 根據歷史事實,簡述投資銀行是如何由商業銀行演變而來的
從中國的歷史事實看,中國的投資銀行業務最初是由商業銀行來完成的,商業銀回行不僅是答金融工具的主要發行者,也是掌管金融資產量最大的金融機構。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中國開放證券流通市場,原有商業銀行的證券業務逐漸被分離出來,各地區先後成立了一大批證券公司,形成了以證券公司為主的證券市場中介機構體系。在隨後的十餘年裡,券商逐漸成為中國投資銀行業務的主體。
6. 投資銀行業的我國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歷史
1、發行監管制度的演變
發行監管制度的核心內容:股票發行決定權的歸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政府主導型,即核准制。另一種是市場主導型,即注冊制。核准制是指發行人申請發行證券,不僅要公開披露與發行證券有關的信息、符合《公司法》和《證券法》中規定的(實質性)條件,而且要求發行人將發行申請報請證券監管部門決定的審核制度。我國目前實行核准制。在1998年之前,我國股票發行管理制度採取發行規模和發行企業數量雙重控制的辦法。
2003年12月28日,中國證監會頒布了《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暫行辦法》,於2004年2月1日開始實施。
2006年1月1日實施的經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簡稱《證券法》)在發行監管方面明確了公開發行和非公開發行的界限;規定了證券發行前的公開披露信息制度,強化社會公眾監督;肯定了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進一度發揮中介機構的市場服務職能;將證券上市核准權賦予了證券交易所,強化了交易所的監管職能。
2、股票發行方式的變化
我國在股票發行方式方面的歷史變動是非常多的,按時間和方式種類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自辦發行。從1984年股份制試點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這個階段股票發行的特點是:第一,面值不統一,有100元的,有200元的,一般按照面值發行;第二,發行對象多為內部職工和地方公眾;第三,發行方式多為自辦發行,沒有承銷商,很少有中介機構參加。
(2)有限量發售認購證。1991~1992年,股票發行採取有限量發售認購證方式。該方式存在明顯的弊端,極易發生搶購風潮,造成社會動盪,出現私自截留申請表等徇私舞弊現象。因深圳「8·10事件」,這種方式不再採用。
(3)無限量發售認購證。1992年,上海率先採用無限量發售認購證搖號中簽方式。1992年12月17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宏觀管理的通知》對此予以了確認。這種方式基本避免了有限量發行方式的主要弊端,體現了「三公」原則。但是,認購量的不確定性會造成社會資源不必要的浪費,認購成本過高。
(4)無限量發售申請表方式以及與銀行儲蓄存款掛鉤方式。1993年8月18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頒布的《1993年股票發售與認購辦法》規定,發行方式可以採用無限量發售申請表和與銀行儲蓄存款掛鉤方式。此方式與無限量發行認購證相比,不僅大大減少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降低了一級市場成本,而且可以吸收社會閑資,吸引新股民入市,但由此出現高價轉售中簽表現象。
(5)上網競價方式。上網競價只在1994年哈歲寶等幾只股票進行過試點,之後沒有被採用。
(6)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是儲蓄存款掛鉤方式的延伸,但它更方便,節省時間。它又包括兩種方式:「全額預繳、比例配售、餘款即退」和「全額預繳、比例配售、餘款轉存」。前者比後者佔用資金時間大為縮短,資金效率提高,並且能培育發行地的原始投資者,吸引大量資金進入二級市場。
(7)上網定價發行。上網定價發行類似於網下的「全額預繳、比例配售、餘款即退」發行方式,只是一切工作均利用交易所網路自動進行,與其他曾使用過的發行方式相比,是最為完善的一種。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快捷等優點,避免了資金體外流動,完全消除了一級半市場,1996年以來被普遍採用。
(8)基金及法人配售。1998年8月11 日,中國證監會規定:公開發行量在5 000萬股(含5 000萬股)以上的新股,均可向基金配售;公開發行量在5 000萬股以下的,不向基金配售。1999年7月28日,中國證監會又規定:公司股本總額在4億元以下的公司,仍採用上網定價、全額預繳款或與儲蓄存款掛鉤的方式發行股票。公司股本總額在4億元以上的公司,可採用對一般投資者上網發行和對法人配售相結合的方式發行股票。
2000年4月,取消4億元的額度限制,公司發行股票都可以向法人配售。
(9)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2000年2月13日,中國證監會頒布《關於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在新股發行中試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新股的辦法。該方式是指在新股發行時,將一定比例的新股由上網公開發行改為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投資者根據其持有上市流通證券的市值和折算的申購限量,自願申購新股。
(10)上網發行資金申購。2006年5月20日,深、滬證券交易所分別頒布了股票上網發行資金申購實施辦法,股份公司通過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採用上網資金申購方式公開發行股票。2008年3月,在首發上市中首次嘗試採用網下發行電子化方式,標志著我國證券發行中網下發行電子化的啟動。
上述方式中,有限量發行認購證方式、無限量認購申請表搖號中簽方式、全額預繳款方式和與儲蓄存款掛鉤方式屬於網下發行,這些方式都存在發行環節多、認購成本高、社會工作量大、效率低的缺點。隨著電子交易技術的發展,這類方式逐步被淘汰。上網競價方式和上網定價方式屬於網上發行,對投資者來說,更加簡便快捷。
3、股票發行定價的演變
20世紀90年代初期,公司完全沒有發行定價權,基本上由證監會確定,採用相對固定的市盈率。
1994年後的一段時間內實行競價發行(只有試點,後未推行),但大部分採用固定價格方式,即在發行前,由主承銷商和發行人在國家規定范圍內,根據市盈率法來確定新股發行價格。
2005年1月1日,試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詢價制度,標志我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市場化定價機制的初步建立。
2006年9月11日,證監會審議通過《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細化了詢價、定價、證券發售等環節的有關操作規定。
4、債券管理制度的發展歷史
①國債。有關國債的管理制度主要集中在二級市場方面。1992年3月18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
②金融債。1994年我國政策性銀行成立後,發行主體從商業銀行轉向政策性銀行,首次發行人為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金融債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面向金融機構發行。
2005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金融債券發行管理辦法》,發行主體增加了商業銀行、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企業債。1998年的《證券法》規定公司債券的發行仍採用審批制,但上市交易則採用核准制。
2006年實施的經修訂的《公司法》規定,發行公司債的申請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准,並應當符合2006年實施的《證券法》規定的發行條件。
③證券公司債。是指證券公司依法發行的、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不包括證券公司發行的可轉換債券和次級債券。
④企業短期融資券。是指企業依照《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和交易,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最長期限不超過365天的有價證券。
新增內容:2008年4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管理辦法》,短期融資券適用該辦法,《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等終止執行。
短期融資券的注冊機構也由中國人民銀行變更為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
⑤新增內容:中期票據。具有法人資格的非金融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按照計劃分期發行、約定在一定期限還本付息的債務融資工具。
7. 美國五大投行的歷史與現狀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2.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3.美林(Merrill Lynch)
4.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5.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
1.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咨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其所有運作都建立於緊密一體的全球基礎上,由優秀的專家為客戶提供服務。同時擁有豐富的地區市場知識和國際運作能力。
2.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是一家成立於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提供包括證券、資產管理、 企業合並重組和信用卡等多種金融服務,目前在全球27個國家的600多個城市設有代表處,雇員總數達5萬多人。摩根士丹利原是JP摩根中的投資部門,1933年美國經歷了大蕭條,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 ,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摩根士丹利於是作為一家投資銀行於1935年9月5日在紐約成立,而JP摩根則轉為一家純商業銀行。 1941年摩根士丹利與紐約證券交易所合作,成為該證交所的合作夥伴。公司在1970年代迅速擴張,雇員從250多人迅速增長到超過1,700人,並開始在全球范圍內發展業務。1986年摩根士丹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3.美林(Merrill Lynch)
美林是世界最著名的證券零售商和投資銀行之一,總部位於美國紐約。作為世界的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詢公司之一,它在財務世界響叮當名字的里佔有一席之地。該公司在曼哈頓四號世界金融中心大廈占據了整個34層樓。美林證券成立於1885年,是全世界最大的全球性綜合投資銀行。其資本額高達235億美元,在《財富》雜志全球500家大公司排名中,位列證券業第一。
4.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雷曼兄弟公司雄厚的財務實力支持其在所從事的業務領域的領導地位,並且是全球最具實力的股票和債券承銷和交易商之一。同時,公司還擔任全球多家跨國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財務顧問,並擁有多名業界公認的國際最佳分析師。公司為在協助客戶成功過程中與之建立起的長期互利的關系而深感自豪(有些可追溯到近一個世紀以前)。由於雷曼公司的業務能力受到廣泛認可,公司因此擁有包括眾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戶群,如阿爾卡特、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戴爾、富士、IBM、英特爾、美國強生、樂金電子、默沙東醫葯、摩托羅拉、NEC、百事、菲利普莫里斯、殼牌石油、住友銀行及沃爾瑪等。
5.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BSC)成立於1923年,總部位於紐約,是美國華爾街第六大投資銀行,系全球500強企業之一,是一家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公司,為全世界的政府、企業、機構和個人提供服務。公司業務涵蓋企業融資和並購、機構股票和固定收益產品的銷售和交易、證券研究、私人客戶服務、衍生工具、外匯及期貨銷售和交易、資產管理和保管服務。Bear Stearns還為對沖基金、經紀人和投資咨詢者提供融資、證券借貸、結算服務以及技術解決方案。在全球擁有約14,500名員工。 現在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僅剩下高盛和摩根斯坦利。
8. 投資銀行業的國外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歷史
投資銀行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是當時投資銀行業僅僅作為商業銀行的一個業務部門被包含在銀行業的范疇之中,銀行業的含義比今天要寬泛得多。當然,在19世紀,投資銀行業務並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大多數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只是給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而且由於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證券市場風險太大,不是銀行投放資金的適宜場所,因此對銀行從事證券市場業務有所限制。美國1864年的《國民銀行法》就嚴厲禁止國民銀行從事證券市場活動,只有那些私人銀行可以通過吸收儲戶存款,然後在證券市場上開展承銷或投資活動。可以認為,這些私人銀行就是投資銀行的雛形。盡管國民銀行和私人銀行都被稱為銀行,但在業務上,私人銀行一開始就兼營商業銀行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
(一)投資銀行業的初期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些大銀行就已開始著手為戰爭的結束做准備。戰後,大量公司也開始擴充資本,投資銀行業從此開啟了其真正意義上的、連貫發展的序幕。雖然有1864年《國民銀行法》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承銷與銷售等業務,但美國商業銀行想方設法繞過相關的法律規定,仍然可以通過控股的證券公司將資金投放到證券市場上。美國的J.P.摩根、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庫恩洛布公司都是私人銀行與證券公司的混合體,1927年的《麥克法頓法》則乾脆取消了禁止商業銀行承銷股票的規定。這樣,在20世紀20年代,銀行業的兩個領域終於重合了,同時,美國進入了產業結構調整期,新行業的出現與新興企業的崛起成為保持經濟繁榮的支撐力量。由於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成本低、期限長,導致公司的融資途徑發生了變化,新興企業在擴充資本時減少了對商業銀行貸款的依賴,這使美國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於證券市場業務與銀行傳統業務的結合,以及美國經濟的繁榮,投資銀行業的繁榮也真正開始了。這一時期投資銀行業的主要特點是:以證券承銷與分銷為主要業務,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混業經營;債券市場取得了重大發展,公司債券成為投資熱點,同時股票市場引人注目。銀行業的強勢人物影響巨大,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混業的發展。
(二)20世紀30年代確立分業經營框架
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發生大崩盤,引發金融危機,導致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在大蕭條期間,美國11000家銀行倒閉,占銀行總數的1/3,嚴重損害了存款者的利益,企業也由於借不到貸款而大量破產。對大蕭條的成因,事後調查研究認為,商業銀行、證券業、保險業在機構、資金操作上的混合是大蕭條產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商業銀行將存款大量貸放到股票市場導致了股市泡沫,混業經營模式成為罪魁禍首。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為避免類似金融危機的再次發生,證券業必須從銀行業中分離出來。在此背景下,以《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為標志,美國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其中,1933年通過的《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對一級市場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格規定了證券發行人和承銷商的信息披露義務,以及虛假陳述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並要求金融機構在證券業務與存貸業務之間做出選擇,從法律上規定了分業經營;1934年通過的《證券交易法》不僅對一級市場進行了規范,而且對交易商也產生了影響;同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取代了聯邦貿易委員會,成為證券監管機構。
(三)分業經營下投資銀行業的業務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業及其面臨的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工商業以發行債券、股票等方式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規模明顯增長,資本市場迅速發展,資本商品也日新月異,交易商、經紀人、咨詢機構等不斷增加,保險業與投資基金相繼進入這個市場,資本市場在美國金融業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由於銀行儲蓄利率長期低於市場利率,而證券市場則為經營者和投資者提供了巨額回報,共同基金的興起吸收了越來越多的家庭儲蓄資金,甚至證券公司也開辦了現金管理賬戶為客戶管理存款,這使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萎縮,出現了所謂的脫媒現象;技術進步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更加復雜的衍生金融交易可以使用電腦程序安排;歐洲市場兼容型的金融業務使其競爭力更強。
(四)20世紀末期以來投資銀行業的混業經營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加拿大、西歐等國相繼經歷了金融大爆炸,銀行幾乎可以毫無限制地開展投資銀行業務,這也是美國放鬆金融管制的外在原因。在內外因素的沖擊下,到了20世紀末期,1933年《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等制約金融業自由化的法律體系已經名存實亡。作為持續了20餘年的金融現代化爭論的結論,1999年11月《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先後經美國國會通過和總統批准,成為美國金融業經營和管理的一項基本性法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意味著20世紀影響全球各國金融業的分業經營制度框架的終結,並標志著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業真正進入了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新時代。
(五)美國金融風暴對投資銀行業務模式的影響
2008年美國由於次貸危機而引發的連鎖反應導致了罕見的金融風暴,在此次金融風暴中,美國著名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崩潰,其原因主要在於風險控制失誤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弊端。
美國監管機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原投資銀行模式過於依靠貨幣市場為投資銀行提供資金,尤其是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之後,對於投資銀行的借貸就變得日益困難。如果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原投資銀行機構就將獲准開展儲戶存款業務,這可能是一種更為穩定的資金來源。為了防範華爾街危機波及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批准了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從投資銀行轉型為傳統的銀行控股公司。銀行控股公司可以接受零售客戶的存款,成為銀行控股公司將有助於兩家公司重構自己的資產和資本結構。
9. 我國投資銀行的發展狀況
目前,我國的投資來銀行業發展不容樂自觀,還存在很多問題。
1、投資銀行業法制不健全,操作不規范。
2、證券經營機構自有資本少,融資能力差。
3、證券公司業務范圍狹窄。
補充:
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 Corporate Finance) 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資銀行是美國和歐洲大陸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商人銀行,在日本則指證券公司。
10. 投資銀行的歷史
關於混業和分業的歷史 證券承銷是投資銀行最本源、最基礎的業務活動。投資銀行承銷的職權范圍很廣,包括該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外國政府和公司在該國和世界發行的證券、國際金融機構發行的證券等。投資銀行在承銷過程中一般要按照承銷金額及風險大小來權衡是否要組成承銷和選擇承銷方式。通常的承銷方式有四種:
第一種:包銷。這意味著主承銷商和它的辛迪加成員同意按照商定的價格購買發行的全部證券,然後再把這些證券賣給它們的客戶。這時發行人不承擔風險,風險轉嫁到了投資銀行的身上。
第二種:投標承購。它通常是在投資銀行處於被動競爭較強的情況下進行的。採用這種發行方式的證券通常都是信用較高,頗受投資者歡迎的債券。
第三種:代銷。這一般是由於投資銀行認為該證券的信用等級較低,承銷風險大而形成的。這時投資銀行只接受發行者的委託,代理其銷售證券,如在規定的期限計劃內發行的證券沒有全部銷售出去,則將剩餘部分返回證券發行者,發行風險由發行者自己負擔。
第四種:贊助推銷。當發行公司增資擴股時,其主要對象是現有股東,但又不能確保現有股東均認購其證券,為防止難以及時籌集到所需資金,甚至引起該公司股票價格下跌,發行公司一般都要委託投資銀行辦理對現有股東發行新股的工作,從而將風險轉嫁給投資銀行。 風險投資又稱創業投資,是指對新興公司在創業期和拓展期進行的資金融通,表現為風險大、收益高。新興公司一般是指運用新技術或新發明、生產新產品、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以獲得遠高於平均利潤的利潤、但卻充滿了極大風險的公司。由於高風險,普通投資者往往都不願涉足,但這類公司又最需要資金的支持,因而為投資銀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投資銀行涉足風險投資有不同的層次:第一,採用私募的方式為這些公司籌集資本;第二,對於某些潛力巨大的公司有時也進行直接投資,成為其股東;第三,更多的投資銀行是設立「風險基金」或「創業基金」向這些公司提供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