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城市的發展與歷史文化

城市的發展與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2 03:38:05

❶ 城市文化的歷史發展

我國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史,各族人民同舟共濟、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在祖國大地上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輝煌的城市文化成就。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以其燦爛的文化思想精神、深厚的文化基石底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獨具特色的城市形態風貌、濃郁的城市風俗風情。使我們的城市展示著自己的文化光輝,屹立於世界城市之林,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我國城市的獨有本色。我國的城市文化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它的生長過程不可避免地要遭受風風雨雨、起起落落的坎坷命運。盡管歷史上的自然災害、刀光劍影、朝代更替、外患侵略等。致使城市文化遭 受到局部沖擊、破壞、毀滅的命運、盡管命運多舛、但並沒有摧毀文化思想的傳承和全部文化成就。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築、風景名勝、傳統園林、名府名宅、文化遺址和文物古跡,以及革命和紀念性場所,別具一格的城市形態特徵和山水景觀。顯示出我國城市文化依然厚重和豐富多彩,造就著未曾中斷的文化傳統和獨樹一幟的文化形象色彩和聲譽。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我國現代城市文化發展史上的一次命運浩劫。以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搗毀城市文化思想、封殺城市文化追求、破壞城市文化遺產、限制傳統文化習俗、壓制城市文化活動、踐踏風景園林、拆除古老建築、損害文物古跡、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從政治上對我國城市文化造成致命摧殘,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場文化悲劇。直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徹底扭轉了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揭開了我國經濟社會改革開放發展和城市大發展的一頁,城市文化發展迎來新的春天。跨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鎮化發展步伐突飛猛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我們看到, 我國城市文化發展,尤其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與利用,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城市文化建設與活動等,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但是由於市場經濟利益的強勢沖擊和急功近利,以及房地產開發謀求高額回報的驅使,加上外來文化的大量引襲,一些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舊城區、風景地區等,面臨著經濟發展狂潮的威脅和非理性對待的境遇。遭受著建設性破壞,命運堪憂,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和警覺,再不能留下新的難以彌補的遺憾。

❷ 如何讓城市更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於中國新興文化產業來說,回啟動、整合、包裝文化資源答,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並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佔有可觀的優勢。」當下中國文化產業最現實、最積極的發展策略就是如何將「文化資源大國」變為「文化產業強國」。

我們需要用時尚元素更新傳統文化場所,將老舊的建築改造成有創意的文化設施。通過文化軟實力的注入,使城市更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通過藝術文化中心的延伸,善用當代藝術文化的軟實力,把藝術融入公共空間,都成功地彰顯傳統文化與創意經濟是新時期重要的資產。

❸ 城市的發展

在農業經濟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城市發展非常緩慢,重要的城市均為具有政治統治作用的都城、州府等。
18世紀後,工業化進程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發展。
城市產生與發展的基本動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而最原始的「城市」(實際應為我們現存的「城鎮」)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後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現,也同商業的變革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最初城市中的工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變得更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銷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將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來交換而言,則正是一種隨著工業城市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商業變革。城市包括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這幾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必然地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帶來影響,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革。城市經濟學對城市作了不同能級的分類,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對城市能級分類的一個標準是人口的規模,中國根據市區非農業人口的數量把城市分為四等:人口少於20萬的為小城市,20萬至50萬人口的為中等城市,50萬人口以上的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達100萬以上的大城市稱為特大型城市。2014年10月29日,國務院以國發〔2014〕51號印發《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對原有城市規模劃分標准進行了調整,明確了新的城市規模劃分標准。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
按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分為集市型、功能型、綜合性、城市群等類別,這些類別也是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城市都必須經過集市型階段。
集市型城市:屬於周邊農民或手工業者商品交換的集聚地,商業主要由交易市場、商店和旅館、飯店等配套服務設施所構成。處於集市型階段的城市在中國主要有集鎮。
功能型城市:通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優勢產業的集中,開始發展其特有的工業產業,從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僅是商品的交換地,同時也是商品的生產地。但城市因產業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單調,對其他地區和城市經濟交流的依賴增強,商業開始由封閉型的城內交易為主轉為開放性的城際交易為主,批發貿易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類型城市主要有工業重鎮、旅遊城市等。
綜合型城市:一些地理位置優越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經濟功能趨於綜合型,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強,從而使城市的經濟能級大大提高,成為區域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大都市」)。商業由單純的商品交易向綜合服務發展,商業活動也擴展延伸為促進商品流通和滿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動。這類城市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有直轄市、省會城市。
城市群(或都市圈):城市的經濟功能已不再是在一個孤立的城市體現,而是由以一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同與其保持著密切經濟聯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來體現了。如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波士華城市帶,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國的倫敦-利物浦城市帶等。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實際上也正在形成一個經濟關系密切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體的經濟功能已在日益凸現。

❹ 從歷史的視角論述文化對城市發展和穩定的影響

2012年8月17日國家統計局今日發布報告顯示,十六大以來我國人口總量低速平穩增長,人專口生育繼續穩定在低屬水平,人口文化素質不斷改善,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狀況保持穩定。報告顯示,2011年城鎮化率達51.27%…

❺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闡述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對城市發展的作用

延續來城市歷史文脈有利於增強源我國城市發展的精神力量,促進我國城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和諧發展,增強城市發展的綜合競爭力;(3分)
加強文物、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承載城市精神和氣質的物質基礎,有利於研究人類文明的進程和展示不同城市文化多樣性;(3分)
有利於推陳出新,實現文化繼承與發展,凝聚我國城市的氣質和精神;(3分)
有利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分)
(如答到有利於弘揚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也可酌情給分,每點3分,答出其中4點即可得滿分。)
(2)(12分)

❻ 你認為歷史、文化底蘊對城市發展到底有什麼用

‍‍文化底蘊是一個城市的源動力,是實實在在的指導思想都是很多其他城市不復制的專利。‍‍

❼ 歷史文化名城稱號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中華文明源遠流抄長,所以很襲多地方在漫長的歷史中幾易其名。也許你看完才知道,原來你家鄉在沒改名之前這么有風韻!
汝南——駐馬店:要知道這可是「四世三公」的袁紹的故鄉。嗯,對,就是這樣的,想像一下袁紹說「吾乃駐馬店四世三公的袁家公子……」

同時,琅琊——臨沂(諸葛亮的故鄉);九原——包頭(呂布的故鄉);常山——石家莊(趙雲的故鄉);幽州——保定(張飛的故鄉)……

那麼,上述幾人見面之後,腦補一下:

「大家好,我是包頭的呂布。」

「大家好,我是石家莊的趙雲。」
「大家好,我是保定的張飛。」
「大家好,我是臨沂的諸葛亮。」
「大家好,我是駐馬店的袁紹……」

對不起,實在寫不下去了,畫面太美……

❽ 文化與城市的關系

【這是首次以「一種文化塑造一座城市」這個命題闡述文化與城市關系的文章,2010年12月14日《賀州日報》頭版頭條】

一種文化塑造一座城市
——賀州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的深度透視

編者按:「建築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靈」。長久以來,賀州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的孜孜努力,讓客家文化如春風細雨般融入了城市的發膚和骨髓,影響著一座城市的發展與品格。本報用「一種文化塑造一座城市」這個具有首創性和「符號意義」的命題,從戰略的高度、文化的視角和用散文的筆調,為我們就客家文化對賀州的深刻影響作了解讀與展示。

作者:翟偉 梁達政

濃濃兩岸情,客屬一家親。隨著2010』桂台客屬聯誼會暨賀州市首屆客家文化旅遊節(下稱「一會一節」)徐徐落下帷幕,賀州又一次完成了華麗轉身,以活動濃郁的客家風情和閃亮的台灣元素為客家文化和桂台交流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會一節」的成功,只是賀州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賀州通過不斷打造客家文化精品,舉辦客家文化盛會,開展對台文化交流,不僅成功打造了賀州的城市名片,塑造了賀州的城市品格,更讓賀州成為了推進兩岸交流的一個戰略支點,在服務國家大局中找到新的發展坐標,從而孕育著新一輪的大開放、大發展。

一張向世界遞出的閃亮名片

長期以來,偏於桂東一隅的賀州被人調侃為「省尾」,這座被「邊緣化」的「邊城」,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縱有地處湘、粵、桂「三省通衢」的「獨家優勢」,卻一直缺乏一張可以「吆喝」的名片,讓世界聞到賀州這壇「深巷美酒」的獨特芬芳。
而縱觀廣西,南寧因民歌節而一炮打響,欽北防因北部灣而風生水起,貴港梧州因西江而風起雲涌……我們的「鄰居」都因為打准了一張張牌,從而賺足了眼球,聚攏了人氣,贏得了政策,匯聚了一種城市發展之「勢」,迎來了噴薄而出的大發展。
年輕的賀州意識到,知名度就是生產力,我們需要打好一張牌,向世界遞出一張閃亮的名片!
而綜觀自身,什麼才能既代表自己,又吸引世界?
賀州是一座客家文化濃郁的城市,全市約有80萬客家人,約佔全市人口的四成,全市60%以上的人會講客家話。作為這里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賀州不僅有多彩多姿的客家傳統民俗文化、客家山歌以及眾多的客家文化精品,還有華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客家圍屋建築群和我國唯一的客家生態博物館。
「打好客家牌,下好客家棋,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賀州的發展滿盤皆活!」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開始了打造客家文化的探索。
於是,2005年,賀州市承辦了亞細安(東盟)客屬第六屆懇親大會暨經貿洽談會。活動期間,賀州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熱情奔放的客家歌舞、濃郁淳樸的客家風情、獨具特色的客家飲食、典雅別致的客家民居和源遠流長的客家歷史讓來自東盟10國及中(港、澳、台)、日、韓的客屬嘉賓們深深沉醉,在嘉賓的欣然贊許和口耳相傳中,一時間,賀州「客家」聲名鵲起!
迎來開門紅的賀州趁勢而上,又接連舉辦了一系列打造客家文化活動,將「客家」這張名片越擦越亮!賀州日報、賀州電視台開辦客家專題欄目和《賀州客家》等客家研究成果的出版,見證了賀州堅守客家文化的腳步;賀州原創客家流行音樂十大金曲評選和一系列奪得全國大獎的客家藝術精品,奏響了賀州挖掘客家文化的旋律;在中國——東盟客家麗人大賽、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賽中,賀州「客家妹」在聚光燈下款款前行的倩影,更象徵著「賀州客家」走向世界的腳步……
隨著各種文化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內涵不斷豐富,檔次不斷提升,影響不斷擴大,客家文化已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和影響著這座城市,讓賀州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客家之城」。
與此同時,賀州打造客家文化精品也佳績頻傳:客家山歌劇《賣桃》獲全國「群星獎」金獎;客家民族舞蹈《賀州鼓神》獲全國第五屆民間藝術節金獎;《板鞋搶親》獲特別獎,並在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中播出;本地原創客家歌曲《月光光》在被香港電視劇《酒是故鄉醇》採用為主題曲後,更是在全世界的客屬地區廣為流傳,成為客家人寄託思鄉之情的佳作……賀州,因客家文化而走向世界;客家文化,因賀州而得到弘揚。
面對著一潭被激活的春水,賀州市委市政府意識到,客家牌不僅打對了,而且還要打得更精彩!2007年,賀州再次舉辦客家文化盛會——桂台客屬聯誼會,並首次提出了構建「桂台客家文化旅遊實驗區」的戰略構想。
經過幾年努力,今年春,自治區政府批准成立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並在《示範區發展規劃》將示範區的功能定位為桂台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首選地、廣西文化旅遊創新發展的先行區、桂台經貿合作拓展發展空間的優選區、重要的區域性旅遊集散中心。
「客家文化,已成為賀州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一張名副其實的閃亮『名片』。」市委書記彭曉春說。
有專家認為:「廣西將賀州定位為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看準的是客家文化這個品牌,這是兩岸在文化和親緣關繫上的聯姻。」
在剛剛結束的「一會一節」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李達球和市委書記彭曉春為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管理委員會揭牌,隸屬示範區的姑婆山客家風情小鎮等項目也隨之開工,標志著示範區的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
短短幾年,賀州,就因客家文化而躋身廣西發展戰略!

一個推進桂台交流的戰略支點

縱觀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的大發展,都是在世界發展的大勢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從而順應潮流,揚帆遠航。
因客家文化而實現了「走出去」的賀州人,應該如何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審視自己的定位,從而在服務大局中推動自身的大發展?
在胡錦濤總書記「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十六字方針的指導下,近年來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不斷頻繁,兩岸同胞的感情也不斷拉近。而在一次次與台灣客屬同胞的交流中,賀州更是深切感受到了台灣同胞身上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市委市政府由此得到啟發:以賀州特有的客家文化為依託,推動桂台的交流與合作!
事實上,對台交流合作,在賀州絕非一朝一夕。天下客家同根同源,台灣客屬客商在賀州很容易就能找到語言和文化的認同感。在賀州發展早期,許多台灣企業家來賀投資興業,為賀州注入了活力,而賀州的「台灣商住城」、「台灣街」等許多帶有濃郁台灣氣息的建築就是活生生的見證。
為了進一步深化與台灣的交流合作,今年7月,以賀州市委書記彭曉春率領的賀州客家文化旅遊經貿代表團,隨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率領的廣西經貿文化代表團參訪寶島台灣。
賀州代表團甫一「登台」,就先「聲」奪人。在台灣圓山大飯店召開的2010年桂台經貿文化合作論壇的開幕式上,賀州客家歌手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及原汁原味的客家歌曲及精彩表演,贏得了與會者的滿堂喝彩!
接下來的行程更是好戲連台。賀州代表團從台北出發,足跡遍及台中和台南,在新竹縣,與該縣樹杞林樂團同台表演了一個半小時的精彩節目,吸引了當地1300多名客家鄉親,賀州市帶去的客家節目在當地掀起了一股客家文化旋風;彭曉春書記與新竹縣長邱鏡淳打乒乓球及同書「兩岸一家親」的合影,迅速占據了各大媒體及網站的版面;在花蓮等地,賀州代表團深入基層,深入農戶,說客家話,唱客家歌,敘客家情,拉近了與島內同胞的距離……
一個台灣媒體的同行對記者談起賀州團此次赴台的感受時說:「感覺賀州團此行很特別,主題明確,重點突出,圍繞文化旅遊和經貿合作這兩個重點,把客家文化這張牌打得出神入化!」
而本次「一會一節」,也延續了這種精彩:台灣參與人數達300多人,創歷史之最!在開幕式上,來自台灣的嘉賓代表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向賀州贈送了多幅彰顯客家文化和兩岸親情的親筆題詞,而賀州也向台灣的朋友贈送了賀州出土的戰國麒麟尊工藝品和瑤綉;在《客家風•兩岸情》演唱會上,來自賀州和台灣的主持人用客家話連袂主持,兩岸歌星、藝術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奉獻了一台客家文化藝術盛宴;在桂台客家文化旅遊發展論壇上,兩岸學者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共敘「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未來」;在中國首部高清數字客家音樂電影《月光光》開機儀式上,演繹海峽兩岸兩代人情感歷程的電影《月光光》正式開機……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見證了賀州搭建桂台交流平台的努力,大大提振了賀州這座城市的「精」、「氣」、「神」。
精彩還不僅限於文化領域,在本次「一會一節」的投資項目簽約儀式上,就一舉簽下項目35個,投資總額達39.2億元!項目涉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林產及礦產深加工、食品加工、商貿旅遊、生態農業等多個領域,切實推進了桂台全方位的合作共贏。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王富卿表示:「今年彭曉春書記率領賀州代表團在台灣開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動,成為了桂台交流的新亮點。而長期以來台灣和賀州兩地客家人尋祖互訪、文化互動,各類交流活動頻繁開展,成為了一個以交流和傳承客家文化為途徑,推進桂台交流的戰略支點。」

一種城市品格悄然形成

大踏步走向世界的賀州人發現,有意識地培育一種文化品牌,與一座城市的發展有著內在的關聯。一首《月光光》不僅傳開了賀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更喚醒了這座城市自身蘊藏的沖動和渴望,賦予了客家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繼而變成一種強大的自我升華的激情和動力,使其以開放合作、海納百川的姿態,闊步前行。
曾幾何時,身無寸「高」(高速公路)、手無寸「鐵」(鐵路)是賀州這個「三省通衢」最大的尷尬。
在「一會一節」上,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副理事長陳永奇跟記者說起這么一件事:1987年他曾到過桂林,但因為當時交通閉塞、名氣太小,他根本不知道僅兩百里之外的賀州風景竟如此秀麗,還生活著這么多的客家鄉親,否則他當時就會毫不猶豫地過來省親、投資。
為了改變這種尷尬,2005年,一場旨在實現賀州交通格局跨越發展的「交通設施建設大會戰」在賀州打響。5年過去了,當年那個閉塞的「省尾」一下通「高」達「鐵」,市域一小時交通圈和融入北部灣三小時經濟圈、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的大交通格局呼之欲出。連陳永奇都不由感嘆:「現在通了高速和鐵路,方便多了!」
隨著交通大格局的改變,賀州也有了別樣的氣質和風采:華潤電力、雨潤集團、雪花啤酒,一個個知名企業競相進駐;湖廣大市場、火車站、客運中心,一個個集散中心車水馬龍;匯豪商住城、台灣街、上海街,一座座新式建築拔地而起;靈峰山、人工湖、一江兩岸,一處處勝景點亮城市……在今年8月召開的市委二屆九次全會上,賀州更將自身目標定位為「廣西新興工業城市、桂粵湘區域性交通樞紐、華南生態旅遊名城、全國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區。」
這一切無不在告訴人們,賀州,正以開放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她的進步、生機與活力,人們也由此真切地感受到賀州從「城市姑娘、農村打扮」向「桂東新城、氣象萬千」轉變的步伐。
「市民是一座城市真正的主體、核心和靈魂,是一座城市品格的真正承載者和傳承者。每一次客家活動的舉辦,都讓質朴的賀州人經受了解放思想的歷練,轉變觀念的提升,也對客家文化有了一次次的豐富和創新,從而成就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雲水胸襟。」賀州市市長白希如是說。
客家圍屋本是體現客家人「團結」、「抱團」精神的特色建築,但只要你來到賀州的客家圍屋,一定會發現這里不僅大門敞開歡迎著你,質朴的客家主人還會熱情地為你做「導游」作「大廚」,向你介紹圍屋的歷史、風俗和人情,讓你遍嘗豆腐釀等客家風味美食。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已不知不覺地融入了圍屋。
賀州還被譽為「方言土語」的博物館。在這座以客家人為主體族群的城市中,融洽居住著漢、瑤、壯、苗、回等21個民族,與客家話同樣普遍流行的,有普通話、桂柳話、粵語等多種語言,同時民間還存在著九都話、瑤話、壯話、土白話、麻該話、大寧聲等幾十種方言土語。一般賀州人除了會說客家話以外,都能同時掌握3、4種語言,只要外地人用其中的任何一種語言問路,當地人都能給你滿意的答案。
在每一次大型客家文化活動的現場,都活躍著一群熱情忙碌的志願者。有著普通話和客家話「雙語」能力的他們雖然十分辛苦,但總是精神抖擻、熱情洋溢,因為大家心中都有著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希望可以通過一次次盛會,成為客家文化與友誼的傳播者,城市精神的體現者和賀州形象的展示者。

❾ 城市發展以保護歷史文化與人民幸福的關系

一個城市自從它產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不斷演變和發展的。而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是力求在發展中對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和傳統民居等進行修復和控制,因此在城市的演變過程中。保護和發展成了一對不可避免的矛盾體。如何處理好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已經成了現今城市保護與更新的重要課題之一。我們在處理二者關系的時候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兩者之間的矛盾並非簡單的對立和沖突.而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辨證矛盾關系。通過採取積極的手段和科學合理的方式使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達到和諧統一的動態平衡。

2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源於城市發展

城市的發展從城市起源的時候就一直未曾停息過.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說:「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同樣。一個人也不可能兩次走進同一個城市。正是因為城市是這樣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才使得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成為可能和必要.城市的歷史文化環境就產生於城市過去發展的痕跡之中。試想一個永遠靜止的、沒有時間空間變化的城市(雖然這樣的城市不可能存在)。既沒有歷史可言,也就更不存在歷史文化環境的保護了城市的產生和演變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城市在這個過程中經歷著無數的滄桑變幻。而每~個變化都顯示著城市的發展是具有延續性的。歷史保護就是這種延續性的主觀表現。也就是通過人為的手段來保證城市發展中文化及精神的延續。因而從這個角度出發。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源於城市發展的延續性

3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是城市發展的需要

城市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它本身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文化現象。保護具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環境,保存街巷空間的記憶。保持城市景觀的時間和空間的延續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連續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的精神紐帶.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不可能產生像技術發展那樣快的改變。城市的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需要~定程度的延續性。城市的歷史保護「不只是為了過去而過去。而是為了現在而尊重過去」。一個長久保持的記憶將超出記憶的領域而形成地方精神的統一和延續,促進城市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城市的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資源。資源分為「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類,而再生的意義包括「繁殖「與」再循環」。再循環使用舊建築,有利於減少資源使用量和殘余物排放。改善城市環境,保護生物圈。正因為如此。歷史建築、歷史環境也成為可以再開發、再利用的潛在資源。

另外,舊建築和環境中儲存著能量。新建建築將使這些材料和資源被耗散,帶來材料上的浪費。而且舊區在開發中被夷為平地。舊的居民一般處於貧困的邊緣,不得不被安置到遙遠的城市的邊緣區,增加了城市基礎建設的成本。同時,在原地新建的摩天大樓能耗基本上是傳統建築能耗的4倍。因此保護歷史文化環境從宏觀上來說為城市節約了能源和資源。歷史文化環境在旅遊觀光活動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同樣不可忽視。適當的旅遊開發。良好的城市定位和宣傳可以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

開發歷史環境的旅遊資源一般有兩種:一是舉辦活動.即按照古老傳統,每年在一定時候舉辦民風民俗活動。以此吸引遊客。還有一種是以歷史文化環境吸引遊客參觀文物古跡、古建。觀賞地域風光,了解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並以此來帶動旅遊業

前者如老北京廟會。濰坊風箏節等。以重慶磁器口街區為例,重慶磁器口老街利用街區的歷史條件,連續舉辦廟會活動。在春節期間成為重慶遊客們旅遊的好去處,為城市人們的節El增添了新的旅遊項目。除此之外,磁器口舉辦的民族樂曲表演活動也成為當地的一大特色,特別受到外地遊客的歡迎。

後者比較突出的例子有雲南麗江古城。麗江古城在1996年以前一直陷入保護不利的困境。民居建築破敗不堪。大型古建淪為機關大院,古城的發展陷入死角。1996年。麗江大地震之後。政府和民間投資捐助4億多資金進行古城修復。不僅修復了重要的古建。而且還對古城的歷史環境、古街區進行了整治。自此。麗江成為了全國古鎮游的熱點,也是雲南省旅遊線路的中心.旅遊經濟成為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

由此可見,歷史文化的保護可以帶動城市旅遊業的發展,為地方帶來經濟收益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成為國家或地區發展必須要考慮的背景,它給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等交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但是同時也帶來挑戰。

從文化方面看。文化的發展有「趨同」之勢,但是這種趨同並非對每種文化都是平等的,往往表現為弱勢文化受到強勢文化的激烈沖擊。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加強地方文化特色,增加城市文化活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果沒有明確的保護歷史文化的意識,沒有發展方向。就會顯得被動,喪失競爭力。

4正確平衡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

城市中保護、更新和再開發三部分是不斷變化、交替進行的。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續的生長活動。好的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取得同一時代多樣性和同一性的均衡,使城市能夠協調共生。有機成長。片面鼓勵新形式的開發而犧牲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或者過分強調保護舊建築而犧牲城市的舒適性和創新性都是不應該的。
近二十年以來。我國的城市發生著急劇的變化。騰飛的中國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態.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城市記憶的保留.許多地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在更新中把原先的歷史建築和街區完全推倒重建.造成原來具有悠久歷史並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逐漸失去了記憶。城市差異越來越少,面貌卻越來越趨一致近幾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需求從物質的層面向更高的精神層面提升。人們逐漸認識到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中不可再生的資源.是城市精神和傳統文化延續的物質基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

但是在高速發展的城市中.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必然面臨很多的困境。從過去的經驗和國外成功的例子我們發現。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搞好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必須要政府、專家和公眾的共同參與。政府通過立法、執法和行政的手段規范城市發展和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同時通過行政手段,以異地補償等方式.使地方歷史文化保護與更新項目達成經濟上的良性運作。而專業人士應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職業道德,使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得到技術上的支撐。並保證保護工作嚴謹、細致地完成。同時。作為城市居住的主體。公眾有權參與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並且通過有效的組織手段監督政府和專家的作為,提供廣泛意見。從當今的發展情況看,我們同樣還{_}要廣大房地產企業的責任感。也就是說,企業應把保護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把延續歷史文脈、彰顯城市個性保持城市肌理作為判斷一個項目是番成功的重要標准。只有當我們同時具備了政府的規范、專家的技術、公眾的參與、開發商的責任,才能保證不因為發展中的失誤而導致歷史文化的缺失,在發展中做好歷史文化保護的工作。

一個歷史階段城市風貌特徵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科學技術水平密切相關。一些城市或地區雖然不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其產生和發展具有時代特色和風貌,從發展的觀點看,這樣的城市也具有歷史文化保護的意義。歷史文化保護也應該具有發展觀,體現出不同時代的特徵。比如在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誕生的深圳,雖然歷史很短,但其規劃理念、城市功能、空間形象和發展速度等,都體現出我國改革開放形勢下新興城市的時代特徵。這樣的城市在百年之後,有可能會作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史上重要的代表。成為具有研究價值的歷史名城。

還有一些城市或地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保留著各異的城市記憶,在歷史文化保護中也應該以發展的觀點。體現出多元化的時代特徵。比如哈爾濱的花園街,雖然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建設的俄羅斯農庄式街區.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一個多世紀的變遷中。原來的街區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殖民地時期建築.還有解放前後修建供紅軍辦公用的房屋.甚至一些解放後修建的具有蘇聯時期建築風格的紅磚房。這些建築保留了各個發展時期歷史的痕跡。再現了不同階段的歷史信息。在做規劃的時候除了保留俄羅斯農庄式建築。還應對其他時期的建築都進行整治、保護,使各個階段的風格都得以體現.保證地方記憶的完整延續和文化的多元性。

歷史文化保護「主要是指對現有的美好的城市環境予以保護,但在保持其原有特點和規模的條件下,可以對它作些修改、重建或使其現代化。」由此可見,真正的保護本身就需要與發展相協調.它的目的並不是要重現已逝去的舊時風貌。而是要保留現存的美好環境。避免具有吸引力的生活場所遭受不適當的改變和破壞,防止社會生活頻繁、過度變遷,實現社會穩定和持續的發展。』所以說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應該以動態、全面的方式進行。做到以下幾點。立足於為了今天和明天的發展而尊重過去。

(1)積極動態的保護。歷史保護規劃應該作為總體規劃的一個有機部分。與城市的整體發展相協調,在總體規劃、城市設計中充分注意保護歷史文化傳統.維護並發揚城市的格局特色,而不該以消極、靜態的方式把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僅僅看作是以保護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為主的專項規劃。

(2)全面復合性的保護。應該認識到歷史文化保護不僅是城市中的一個文物古建的保護,還包括對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結構中各種積極因素的保護與利用。全面地分析城市的結構,找到值得保護的對象,使其得到有效的保護,才能使潛在的經濟效益得到發揮,從而有利於城市的長遠發展。

(3)避免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一是指理論沒有超前性,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城市發展:二是指理論對規劃、建設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未能深入研究:三是規劃與建設備行其是。一旦基礎理論不能指導實踐,必然導致保護規劃與實際發展建設脫節

閱讀全文

與城市的發展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