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完《延安頌》 再看什麼,可以接上歷史
《解放》
電視劇《解放》以三年解放戰爭為歷史背景,以革命領袖為主要人物回,以重大歷史事件答為主要內容,通過對中原突圍、延安保衛戰、孟良崮戰役、三大戰役直至渡江戰役等的重點描寫,真實、藝術地再現了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解放軍和人民群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戰勝KMT政府的曲折過程。
B. 電視劇延安頌基本上大多數都是歷史事實
自製延安松基本大多數都是歷史的,反正是歷史上是了
C. 延安頌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來國共產黨、也源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著巨大和深遠的影響。延安精神的主要內容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D. 延安頌的影響
2012年,由陝文投(即陝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延安公司打造的大型紅色演出《延專安頌》,屬在有著72年光榮歷史的延安大禮堂(原陝甘寧邊區會址)劇場拉開帷幕。首個演出季共演出187場,接待各級領導、各界觀眾5萬餘人次。
中組部、中宣部、財政部、鐵道部、水利部的有關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部隊首長,以及劉文西、敬一丹、靳之林、楊曉陽等文化藝術界名人觀看演出後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延安頌》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股熾烈的紅色風暴。
E. 延安頌的影片評價
影片以黃土高原、窯洞為主體支點,採用的是遮幅式構圖,整體色調未來要模擬出歷史的陳舊感,避開色彩的艷麗,在以陝北高原的褚色調下,延安窯洞要拍出泥土氣息。(人民網評 )
《延安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文藝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革命歷史題材,作為歷史題材中的創作資源,比起一般歷史題材的創作,應該有更高的標准,弘揚主旋律的文藝創作,以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為標准,以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堅持嚴把藝術質量關。
《延安頌》真正懂得了毛澤東、周恩來這些共產黨領袖們的政治智慧。」是一部黃鍾大呂式的史詩性作品,既具有厚重的歷史感,思想深刻、大氣磅礴,真實、自然、親切、感人,又充滿生活情趣生活氣息。正確地表現了這段歷史,並首次披露了張學良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史實;對瓦窯堡會議、洛川會議、六中全會等一些黨史著作中迴避的重大事件,劇中進行了比較客觀的描寫;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延安頌》的創作,使觀眾們在回顧歷史中自覺地接受新的時代精神的滋養。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要善於抓住重要節慶和紀念活動提供的有利契機,努力擴大優秀影視文藝作品的社會影響。優秀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播映,給廣大文藝工作者賦予了一份特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人民網評 )
F. 延安頌 課文
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
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
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
哦,延安!
你這庄嚴雄偉的古城,
到處傳遍了抗戰的歌聲 哦,
延安!
你這庄嚴雄偉的古城,
熱血在你胸中奔騰
千萬顆青年的心,
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
結成了堅固的陣線、
看!群眾已抬起了頭,
看!群眾已揚起了手
無數的人和無數的心,
發出了對敵人的怒吼。
士兵瞄準了槍口, 准備和敵人搏鬥。
哦,延安! 你這庄嚴雄偉的城牆,
築成堅固的抗戰的陣線。
你的名字將萬古流芳,
在歷史上燦爛輝煌!」
(6)延安頌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延安頌》創作於1938年4月,歌曲熱情地歌頌了抗日戰爭中的延安欣欣向榮的動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戰斗氣息。全曲可分為五個部分,曲式結構為帶變化再現的復三部曲式,中間節奏比首尾稍快,風格上也形成鮮明對比。
第一部分帶有敘述性,優美嫵媚的旋律傾注了作者對革命聖地滿腔的熱情的由衷的贊美。結尾處二聲部合唱把全曲推向高潮。
這首抒發革命豪情的歌,是莫耶獻給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曲心靈之歌,她傾訴著革命青年的心聲,鼓舞著前方戰士的殺敵鬥志。這首壯麗的頌歌,成為延安時代的象徵。千千萬萬青年人在抗日戰爭潮流沖擊下,如同奔向太陽一般奔到了延安。
G. 《延安頌》主要講述什麼內容
《延安頌》是一部四十集的抗戰歷史電視劇,該部電視劇高屋建瓴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十年,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形成過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以無以倫比的膽略和才識,呼喚引導中國革命從國內戰爭走向民族解放戰爭的光輝業績。
中共中央於一九三五年十月,紅軍在毛澤東的帶領下結束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陝北。蔣介石百般阻撓,要以一困二剿三消滅的政策把紅軍凍死、餓死在陝北。
紅軍於二十一日拂曉打起了直羅鎮的槍聲,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於二十三日把牛元峰帶領的敵軍全部殲滅,直羅鎮戰役大獲全勝。直羅鎮戰役的勝利,不僅粉碎了敵人對於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而且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7)延安頌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延安頌》由宋業明、董亞春執導,唐國強、馬曉偉、郭連文、鄭強、劉勁等主演。
角色信息:
(1)毛澤東,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2)周恩來,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
(3)蔣介石,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4)劉少奇,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5)張聞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
(6)朱 德,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H. 延安頌表達的思想感情與《回延安》有何不同
《延安頌》這首歌曲表達了千百萬革命人民嚮往延安、熱愛延安的強烈願望和真摯情感。1938 年4 月的一個傍晚,作曲家鄭律成參加了一個群眾大會,散會後他看到成群結隊的戰友,沐浴著夕陽的余輝,返回各自崗位;正在操練的抗日戰士,喊著響亮的口號,威武雄壯;全城內外,歌聲四起。這樣一幅動人景象,深深激動著作曲家的心靈,他請延安魯迅文學藝術學院文學系的女同學詩人莫耶寫好歌詞,很快就譜成歌曲,在一次文娛晚會上親自演唱了它。抗戰八年,這首歌雖然沒有正式出版過,但它卻象長了翅膀一樣,從延安飛到前方,從解放區飛到國統區,直至海外。當時很多人正是唱著這支歌,沖破險阻,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的。這首歌所以流傳得這么廣、這么快,主要由於延安是革命聖地,是當時全國抗日的中心,人們景仰它、嚮往它;同時,在藝術上它也有著較高的成就。
《回延安》是一首採用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篇、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氓滅的真情。
詩歌《回延安》,賀敬之作,選自《賀敬之詩選》。1956年發表。抒寫詩人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時的喜悅之情,贊頌了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貢獻和建國後的巨大變化。採用陝北信天游形式,語言質朴,感情熱烈。
《回延安》分為5個部分
第一部分可簡稱:回延安, 是寫回延安的激動喜悅;
第二部分: 憶延安, 回憶當年延安生活;
第三部分: 話延安, 是寫親人歡聚暢談的熱烈場面;
第四部分: 贊延安 , 是寫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 展延安, 歌頌延安光輝歷史和展望未來。
《回延安》全詩除了真切的感情構成了詩的暢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陝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朴實中流出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1956年,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搖籃,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如今再一次見到它,感觸萬千,心潮澎湃,於是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膾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詩。
全詩有鮮明的抒情層次:先寫回到延安時的興奮和激動,再回憶當年在延安的戰斗生活情景,接著抒寫與延安親人歡聚的感人場面,再寫延安十年來的巨大變化,最後贊頌延安在革命進程中的重大功績,並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I. 延安頌講的是哪一年
延安頌講的是1935年冬至1945年春,該部電視劇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十年,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的形成過程。
J. 延安頌體現了怎樣的延安精神
「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誕生在巍巍寶塔山下、滔滔延河之濱的《延安頌》,是年僅19歲的莫耶和鄭律成獻給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曲心靈之歌,她傾訴著革命青年的心聲,鼓舞著前方戰士的殺敵鬥志。
《延安頌》的詞曲作者莫耶和鄭律成當時是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學生。
1938年一個夏日的下午,延安城裡開大會。傍晚散會後,魯藝的學生出了北城門,爬上半山坡,望著城裡出來的一隊隊抗大的學生,聽著他們的歌聲和口號,莫耶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當時,音樂系的同學鄭律成正站在她的身邊,看著莫耶激動的樣子,就說:「給我寫個歌詞吧!」
鄭律成的話引發了莫耶孕育已久的激情。庄嚴雄偉的延安古城,夕陽輝耀著山上的寶塔和清澈的延河水,圓圓的月亮正冉冉升起。她急急抽出筆,把滿腔的激情傾瀉在小本子上。寫好了歌詞,莫耶又寫上題目《歌頌延安》,交給了鄭律成。鄭律成很快就把曲子譜好了。
幾天後,在城裡舉行的一次晚會上,第一個節目就是鄭律成和唐榮枚的男女聲二重唱《歌頌延安》。歌一唱完,參加晚會的毛澤東便帶頭鼓起了掌。第二天,中央宣傳部要走了《歌頌延安》的詞曲。又過了幾天,魯藝院部秘書處主任魏克多拿著一張印好的歌曲找到莫耶。她接過一看,就是她寫的那首歌,不過題目改成了《延安頌》。莫耶高興地說:「題目改得好呀!」
從此,《延安頌》的歌聲唱響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又從延安傳到全國各地,傳到了東南亞。這首壯麗的頌歌,抒情性和戰斗性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雄健奔放,激情豪邁,成為延安精神的象徵。
60年來,《延安頌》以其特殊的藝術魅力感染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唱著它,奔向抗日前線;多少青年在這支歌的鼓舞下,把一腔熱血獻給新中國的解放事業,多少新中國青年在它的鼓舞下,把青春和才華化作社會主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