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湖北恩施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一、在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區域內,有一片深情的沃土,世界硒都--恩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地區。全州轄恩施市、利川市、巴東縣、建始縣、宣恩縣、咸豐縣、鶴峰縣、來鳳縣8縣市,2.4萬平方公里,380萬人口,其中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52.6%。
二、恩施州位於長江之濱,三峽腹地,西接重慶市,南鄰湖南省,東北部與湖北省宜昌市接壤,自古以來是我國中部與西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境內長江水道和東西走向的318國道公路,是貫通我國中西部的生命線,南北走向的209國道公路,是連接我國南北部的重要通道之一。恩施處在長江三峽庫區,又是正在進行梯級開發的清江源頭,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由於區位條件重要,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國民黨省政府所在地。
三、唐代詩人曾以「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的詩句描繪恩施清江的山水秀色。恩施州屬雲貴高原與東部低山丘陵的過渡區域,境內小氣候發育,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期,降水充沛。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全州目前森林覆蓋率已達到62%,素有「鄂西林海」、「華中葯庫」、「天然植物園」、「煙草王國」的美稱。恩施州所產「毛壩生漆」、「金絲桐油」、「利川雞爪黃連」、「富硒茶葉」、「恩施板黨」等土特產品斐聲海內外,曾作為「國家隊」,為促進國際交流合作與支援國家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
四、恩施州處在舉世聞名的神龍架原始森林--長江三峽--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黃金旅遊帶中間,境內三峽風光、神龍溪漂流、清江闖灘和坪壩營休閑旅遊等精品,令遊人留連忘返。
五、恩施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全州已探明礦產60種,分別佔全國和全省礦種的40%和55%,其中具有D級以上儲量的礦產16種,尤其是硒、鐵、煤、石煤、天然氣、磷、硫鐵礦、耐火粘土等礦產佔全省第一位。礦產資源地域組合好,礦區附近均有煤或水能資源,為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了便利條件。
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特別是國家開展扶貧攻堅和加大民族扶持政策力度以來,恩施州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2000年,全州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9.75億元(不變價),「九五」期間年均增長11.7%。財政收入達到10.6億元,「九五」期間翻了一番。「九五」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9億元,相當建國至「八五」末全部投資的1.42倍。2000年全州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1520元。經過多年的努力,恩施州的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七、恩施州是一個集「老、少、邊、山、窮、庫」於一體,倍受黨和國家特別關注的地區。為了促進恩施州的發展,在八七扶貧攻堅中,全州8縣市均為國定貧困縣。特別是1983年成立自治州後,黨和國家的民族扶持政策沐浴著年輕的自治州逐步擺脫貧困,茁壯成長。到2000年,累計減少124萬貧困人口,全州已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步入良性發展階段。
八、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恩施州列入享受西部開發政策的地區范圍,給恩施州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年多來,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加大指導和支持力度,目前已有一批西部開發項目陸續實施,給恩施的經濟和社會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九、2004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繼往開來、齊心協力、推動"一主三化"進程。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堅持"一主三化",抓住"四個重點",推進"兩個創新",健全保障體系,促進全面進步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特色立州、科教興州、工業強州,開放活州戰略,聚精會神抓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克服非典疫情和嚴重自然災害,全面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全州生產總值140.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增幅為2001年以來最高,比平均預期目標高出2個百分點。
十、根據恩施州"十五"計劃綱要,經考察研究,確立40大項目,作為5到10年西部開發的標志性工程。
----交通大通道工程。宜萬鐵路和高速公路已破土動工,解決東西大通道瓶頸問題。
----電力開發工程。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恩施州電力裝機達到300萬千瓦以上。
----"鄂西林海"保護建設工程。恢復性保護建設"鄂西林海",把恩施建成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示範州。
----富硒特色產品建設工程。依託我州生態環境的優越條件和硒資源、傳統土特產品優勢資源,開發富硒特色產品。
----扶貧開發工程。結合國家民族扶持、扶貧攻堅戰役,抓好教育扶貧和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活條件,為穩定解決溫飽,逐步實現小康夯實基礎。
----生態旅遊與民族文化建設工程。發揮三峽庫區區位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建設"綠色生態州,民族風情園"為紅色根據地爭光添彩。
美麗神奇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十一、是一方革命紅土地。董必武、賀龍、周逸群、關向應、陳連升、肖克、廖漢生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辟了這片紅色沃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恩施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賀龍元帥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這里開展武裝斗爭8年之久,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解放事業就有1.2萬恩施各族兒女為國捐軀,血染清江。抗戰時期,恩施責無旁貸的成了湖北省臨時省會和抗戰大後方,著名作家馬識途以如火如茶的求翻身鬧革命為背景,寫下長篇名著《清江壯歌》。
十二、這是一片文化厚土。恩施州是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這里交融,是土家苗族文化的搖籃,積綻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擺手舞、銅鈴舞、滾龍連響舞動山嶽,山歌、情歌、撒爾嗬歌海如潮,而且是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龍船調》的故鄉,由此譽為"歌舞之鄉"創造了恩施州文化積綻,厚重之精華。
這是一片旅遊休閑的樂土。地處亞熱帶季風情山地濕潤氣候,四季分明,藍天秀川,是為"天然氧吧";八百里清江、浩浩盪盪、穿山越谷、碧水長流、青山常綠、奇峰異石、溪洞飛瀑,佳林名卉遍布,組成了秀、雄、奇、綠、險旅遊之聖地。游"神州第一漂----清江闖灘漂流",是水上芭蕾,隨波沖浪谷,有驚無險,好不壯觀,是對自然最壯麗的搏奕與征服;探"世界特級溶洞----騰龍洞"賞卧龍吞江,享洞天福地;觀"荊楚第一石林----梭布埡石林",翠屏環抱,群峰競秀,千姿百態,風情萬種,乃嘆為觀止;仰"天下第一杉----謀道水杉"蒼海桑田,遠古自然,萬物盡逝,唯有獨存,堪稱生命之奇跡;憑"土家第一寨----魚木寨",歷史構成,幽思懷古,土家文明盡顯其中;登"土司第一城----恩施土司城",集土家建築之經典,匯民族文化之精華,是聆聽盛世與歷史的對話;赴"女兒會",跳"擺手舞",飲"四道茶",譜"土家情歌",徜祥在神奇壯麗的恩施風情園與張家界,新三峽的壯美情懷之中。
十三、這是一片正在開發的熱土地。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著巨大潛能,加入WTO,國家加大對民族地區投入,新一輪扶貧開發四大機遇同時垂青恩施州,從而進入了千載難逢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未來的5----10年,國家將有500億以上的資金投入,將成為鄂西南乃至武陵山區投資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成為鄂西南重要經濟增長點。土家苗族兒女世代企盼的鐵路、高速公路、水電開發,綠色產業夢均成為現實。
十四、380萬土苗兒女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奮斗,奮發向上,與時俱進,精心打造"綠色恩施州,土家苗風情園"。
十五、撩開恩施州神秘的面紗,以美麗絕倫的容顏展示在世人面前,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迎接開放開發,熱切希望五湖四海賓朋齊聚恩施,成千上萬客商慕名恩施共創宏圖偉業!
十六、恩施州魅力無限,是民族之林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貳』 恩施市歷史文化名人
恩施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歷史名城。
古代,恩施是廩君的領地。春內秋,恩施地屬巴國容。戰國,屬楚巫郡。封建社會,中原王朝稱此為蠻夷之地,先後在此實行稽麻州郡制和土司制。其間,恩施市境在秦時屬南郡;三國及晉屬建平郡,名沙渠縣;南北朝、後周置施州及清江郡;隋改庸州;唐為施州,後改清江郡、清華郡,又復為施州;宋、元均為施州;明為施州衛;清初因之。雍正六年(1728年)設恩施縣,雍正十三年(1736年)改土歸流,為施州府附廓縣。中華民國初年,廢府留縣,直隸湖北省;旋先後隸湖北荊南道、荊宜道、施鶴道和鄂西行政區。1932年至1949年10月,是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後改第七區)專員公署駐地。抗戰期間,1938年至1945年,又為湖北省臨時省會。
1949年11月6日,恩施解放,翌日成立恩施縣人民政府。1982年4月30日,原縣城及郊區168平方公里的地方成立恩施市,實行縣市分治。1984年1月,撤銷恩施縣,將其行政區域全部並入恩施市。
50多年以來,恩施市(縣)一直是恩施專署、恩施地區行署駐地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叄』 路過中國土家女兒城,走進恩施土司城,你了解土家文化嗎
你想體驗一下土家族的文化嗎?你知道恩施的土司城嗎?恩施土司城是全國土家族文化集聚地,也是武陵地區城市娛樂消費中心和旅遊集散地,恩施土家最負盛名的特色民俗相親活動-女兒會,也將永久落戶土家女兒城!這里的建築新奇別致,而且,因為是土家文化,處處讓人產生一種神秘感!
『肆』 恩施為古代哪個國家
春秋為巴子國地;戰國為楚地;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武陵郡;三國先屬蜀,後屬吳建平郡、武陵郡;兩晉與南北朝宋、齊、梁、北周屬建平郡、天門郡、武陵郡、信陵郡、秭歸郡、業州軍屯郡、清江郡;隋屬巴東郡巴東縣,清江郡清江縣、開夷縣、建始縣;唐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五代先後為前、後蜀所據;宋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許多小羈糜州;元屬歸州巴東縣、施州建始縣,南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先後置散毛、唐崖、金峒、龍潭、忠建、毛嶺、施南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據蜀時本區為其所控制;明屬夔州建始縣、歸州巴東縣、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南部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設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個宣撫司,9個安撫司,13個長官司,5個蠻夷長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衛,設恩施縣,轄區未變,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置施南府,轄恩施縣、宣恩縣、來鳳縣、咸豐縣、利川縣,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縣劃歸施州,巴東縣、鶴峰州屬宜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存縣,民國四年設荊南道,治所恩施縣,轄恩施、建始、宣恩、來鳳、咸豐、利川6縣,民國十五年改荊南道為施鶴道,鶴峰州改縣劃入施鶴道,民國十七年改設鄂西行政區,民國二十一年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巴東縣劃入,州域始為8縣之治。民國二十五年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區,轄區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區,置專員公署,仍轄原8縣,1955年5月12日改稱湖北省恩施專員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奪權,專署陷於癱瘓,3月2日經湖北省軍區黨委批准,由恩施軍分區成立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5月13日改為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廢除革命委員會成立恩施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轄恩施市、巴東、建始、利川、來鳳、咸豐、宣恩、鶴峰7縣1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縣建市。1993年4月4日,國務院以國函【1993】36號文批復同意將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伍』 恩施土家族的歷史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變動,固定形成於1936年。
春秋為巴子國地;戰國為楚地;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武陵郡;三國先屬蜀,後屬吳建平郡、武陵郡;兩晉與南北朝宋、齊、梁、北周屬建平郡、天門郡、武陵郡、信陵郡、秭歸郡、業州軍屯郡、清江郡;
隋屬巴東郡巴東縣,清江郡清江縣、開夷縣、建始縣;唐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五代先後為前、後蜀所據;
宋屬歸州巴東縣,施州清江縣、建始縣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許多小羈糜州;
元屬歸州巴東縣、施州建始縣,南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先後置散毛、唐崖、金峒、龍潭、忠建、毛嶺、施南等土司;
元末明玉珍據蜀時本區為其所控制;
明屬夔州建始縣、歸州巴東縣、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南部地區仍實行土司制度,設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個宣撫司,9個安撫司,13個長官司,5個蠻夷長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衛,設恩施縣,轄區未變,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置施南府,轄恩施縣、宣恩縣、來鳳縣、咸豐縣、利川縣,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縣劃歸施州,巴東縣、鶴峰州屬宜昌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設道存縣,民國四年設荊南道,治所恩施縣,轄恩施、建始、宣恩、來鳳、咸豐、利川6縣,民國十五年改荊南道為施鶴道,鶴峰州改縣劃入施鶴道,民國十七年改設鄂西行政區,民國二十一年改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巴東縣劃入,州域始為8縣之治。
民國二十五年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區,轄區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6日恩施縣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區,置專員公署,仍轄原8縣,1955年5月12日改稱湖北省恩施專員公署。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奪權,專署陷於癱瘓,3月2日經湖北省軍區黨委批准,由恩施軍分區成立抓革命促生產辦公室,5月13日改為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廢除革命委員會成立恩施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恩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轄恩施市、巴東、建始、利川、來鳳、咸豐、宣恩、鶴峰7縣1市。
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縣建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從2005年開始,州慶日定為8月19日。
『陸』 湖北恩施民俗文化介紹 具體詳細。
恩施復州還是巴文化的發源地制。巴楚文化、巴渝文化在這里交融,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搖籃,積淀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擺手舞、銅鈴舞、滾龍連響舞動山嶽,山歌、情歌,歌海如潮。所以,恩施不僅是一片旅遊休閑的樂土,更是一片民族文化的厚土。
恩施州風景以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和光怪陸離的奇洞異穴為主,主要景點有清江、騰龍洞、魚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擺手堂、梭步埡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腳樓、侗鄉的風雨橋、七月的女兒會、耕耘時的薅草鑼鼓、葬禮時跳的撒爾荷、吉慶時跳的擺手舞,都展示著絢麗多彩的恩施風情。
古樸善良的恩施土家族苗族兒女演繹的民族風情,更是韻味綿長。這里有東方情人節———土家「女兒會」;土家人的生死歌舞———巴東「撒爾嗬」;這里還有29首世界民歌之一的《龍船調》……這是古老的土家族苗族先人們留給我們無價的寶藏。
這里的山、水、洞,情,無不讓人神往,神奇美麗的恩施名副其實。
『柒』 恩施最牛的爵府建築群,悠久的歷史文明,懸崖上還有藏書山洞嗎
容美土司遺址的內容很豐富,但又比較分散,有屏山爵府遺址、細柳城、萬人洞、情田洞、九峰讀書台等遺跡,特別是屏山爵府最為主要。屏山爵府遺址,俗稱萬全洞,位於平山懸崖峭壁之上,前臨百丈深淵。容美土司因為它的險要,所以取名為萬全洞。洞裡面原本建有石門、寨牆、炮台。洞高約20米,寬24米,深31米。
說實話,這是一個需要腦洞的景點,景點本身已經只剩一個還在搶修中的考古遺址了,但懸崖上面有一塊牌子貼了一篇請人寫的《容美記游》,描述得很是生動,所以玩的時候就只能一邊看著現在的山洞,一邊腦補田氏土司當權時是一副什麼樣子,但別的不說,就說這洞所在的山崖就已經很令人驚嘆了。
不過就是體力不好的人不建議去,因為要下好多很陡的台階,來的一般都是剛從屏山峽谷上來的,體力不夠真的就是噩夢。同時,在鶴峰縣清涼一夏,激情漂流,是個很不錯的選擇。屏山大峽谷夏日漂流,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處,叫上您的親朋好友一起來體驗驚險刺激的漂流,任由你盡情釋放自己,放鬆心情,享受漂流帶來的無窮的樂趣。
你去過恩施嗎?你知道恩施的鶴峰縣嗎?你聽說過容美土司城遺址嗎?現在的容美土司遺址剩下很少的東西可以看了,一般人找不到這個地方,要了解土家族,就要去容美土司城,享受做土王的初夜權!而且,這里真的是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空氣清新,很怡人,非常舒服。
『捌』 恩施是那個地方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東襟荊楚,西通黔渝,南極瀟湘,北靠神農架,轄恩施、利川、建始、巴東、宣恩、來鳳、咸豐、鶴峰六縣兩市,於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和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地區。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豐富的資源,391萬各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如果你在共和國960萬平方公里的版土和5000年的文明中找尋恩施,你會發現,恩施在中華文明的搖籃里,恩施在《龍船調》優美的旋律里,恩施在八百里清江畫廊里,恩施在唬嘯的鄂西林海里………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和山地立體氣候構成了恩施氣候的多樣性。恩施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氣候特徵明顯,垂直差異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內年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之間,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神秘的北緯30°構成了恩施生物的多樣性。神秘的北緯30°穿越恩施州,世界上各種動植物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生存和棲息的場所,秦嶺和大巴山的阻隔,使這一區域免遭第四紀冰川的洗劫,成為動植物的「避難所」。這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215科、900餘屬、3000餘種植物和500多種陸生脊柱動物,其中有40餘種植物和77種動物屬於國家級珍稀保護動植物,是華中地區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29個民族在這里和睦相處,共同進步構成了恩施民族的多樣性。恩施州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4%。29個民族團結和睦,習俗相互影響,文化相互交融,婚姻相互蒂結,經濟互相交流,發展互相促進,共同組成了一個團結和睦的「民族大家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構成了恩施文化的多樣性。人類文化的積淀使恩施州成為「大武陵文化圈」的核心區,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這里有200多萬年前「遠古建始直立人」留下的世界最早的「古人類文化」,有與楚渝文化交相輝映的「巴文化」;有土家、苗、侗等29個民族在這里創造的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這里是「歌舞的海洋」,有唱響世界的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有精美絕倫的土家織錦西蘭卡普,有中國南方桿欄式建築經典土家吊腳樓;有源遠流長的古跡文化,有「中國南方第一佛教石窟」——仙佛寺,有被稱為「武陵第一寨」的魚木寨,有代表近代建築文化最高成就的古建築群大水井,有被稱為「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佔地100公頃,一度比北京紫禁城還大的唐崖土司皇城;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健康長壽文化「硒文化」,硒文化給旅遊者帶來的健康和長壽意義深遠,閃耀著生命文化的光芒;有「二戰」時期,恩施作為湖北省臨時省會所在地和世界反法西斯東方戰場第六戰區指揮中心,形成的「抗戰文化」;有中國工農紅軍在這里開展武裝斗爭八年之久、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積淀的「紅色文化」。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恩賜,構成了恩施資源的多樣性。這里有著豐富的特色生物資源。森林覆蓋達67%,有60萬畝優質煙葉,是亞洲最大的白肋煙基地;有80萬畝優質茶園,是湖北省重要的茶葉生產出口基地;有100萬畝優質林果基地、100萬畝道地葯材基地和100萬畝特色蔬菜基地。這里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眾多、峽谷幽深、洞奇峰秀、密林掩映,均以「雄、奇、秀、幽、險」著稱於世。有「亞洲第一洞——騰龍洞」; 有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還壯觀的「恩施大峽谷」,土家人的母親河清江穿山走谷,形成了八百里的「山水畫廓」;有兩億年前形成的「世界第一縫——雲龍河地縫」;有長50公里的「世界第一暗河——龍橋暗河」;有4.6億年前形成的「世界第一奧陶紀石林——梭布埡石林」。加上多彩的民族文化、良好的自然生態、宜人的氣候,使這里成為「旅遊勝地」、「休閑之都」。這里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經探明的金屬或非金屬礦產有75種,鐵礦、煤礦、天然氣、高嶺土、硒礦、磷礦、石膏礦等7種金屬或非金屬的儲量在湖北省居第一位。煤礦保有儲量1.66億噸,鐵礦儲量達12.93億噸(預測資源量為40億噸),磷礦儲量達11億噸,硒礦在全世界居第一位,享有「世界硒都」之美稱,天然氣儲量達1500億立方米(預測資源量1.5萬億立方米),佔全省的95%,被稱為「礦產寶庫」。這里有豐富的水能資源。恩施州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600萬千瓦,可開發的在450萬千瓦左右,是省內僅次於宜昌三峽的水能基地,被稱為「水能寶庫」。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越的投資環境,使恩施州成為投資最理想的地區。全州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鐵路、高速公路、恩施機場改擴建相繼建成,318國道209國道橫貫全境,全州已建成了「三小時交通圈」,已建成了較為發達的交通網。同時,「十一五」期末水電裝機將達到400萬千瓦,還建成了以500千伏為樞紐、200千伏為骨幹、100千伏為支撐的外聯華中,內聯全州的電網;已建成了覆蓋全州、聯通世界的發達的信息網,為海內外客商在恩施州投資興業創造了條件。恩施自治州屬少數民族地區,同時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和西部大開發地區,在這里投資,可以享受國家多種優惠政策。「十一五」期間,州委、州政府已確立了「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三大建設」為重點,努力建成「五大產業基地」,即推進特色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諧社會建設,逐步把恩施州建成全國知名的綠色產業基地、全國知名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華中地區重要的潔凈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礦產工業基地和中國生態休閑旅遊基地。開放的恩施州期待著與天下有識之士共同攜手,共享豐饒,共創財富,共創美好的未來!
『玖』 一篇關於「恩施」民俗文化的作文
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西北鄰重慶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面積平 方 千 米,人口約78萬,以漢族為主,漢巫縣地,三國時吳置沙渠縣,元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衛,清雍正六年(1728)改衛置恩施縣,1982年劃縣城關鎮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縣並入,恩施市境內為鄂西南山地。主要有煤 、鐵、硫、水晶石等礦產,農業主產有玉米、水稻、紅薯、小麥等,經濟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豬為優良品種。珍貴樹種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產黨參、當歸、天麻等100多種葯材。有機械、採煤、電力等工業。土特產品有玉露茶、板橋黨參、石窯當歸、紫油厚朴、香菌、中華獼猴桃等,是歷史古城,抗日戰爭時期湖北省政府曾遷此,名勝古跡有連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遺址等。
恩施市地處湖北省西南腹地,位於長江之南清江中游,是鑲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因擁有舉世罕見的硒資源而被譽為「世界硒都」。全市國土面積3967平方公里,轄10個鄉、3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72個行政村、34個居委會。總人口78萬,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佔38%。1998年被列為國家對外開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恩施市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全市蘊藏著舉世罕見的硒資源,富硒碳質頁岩出露面積約850平方公里,儲量高達25億噸,最高含硒超過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層影響形成的大片富硒區域內,糧食、油料、中草葯、飼草飼料、畜禽產品及礦泉水中,硒含量為世界之最。這為世界上70%以上缺硒區的人們帶了福音,也為硒產品和硒礦床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恩施市是一片富饒的土地。有香獐、猴面鷹、紅腹錦雞等省級以上保護動物40多種。有各種葯用植物2000多種,享有「天然植物園」、「華中葯庫」美稱,其中板黨、窯歸、紫油厚朴等名貴中葯材為世界獨有。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5%,人均林地面積近5畝。境內河流縱橫,水能資源富集,可開發裝機容量在63萬千瓦以上,目前僅利用13%,開發潛力巨大。域內喀斯特地形地貌發育完善,加之30餘萬土、苗、侗等少數民族兒女所傳承的民風民俗,使恩施旅遊獨具特色且已成為環長江三峽、張家界大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江漂流」被譽為「神州第一漂」;「梭布埡石林」已成為省級重點旅遊景點;土家「女兒會」被稱為「東方情人節」;「撒爾嗬」、「儺戲」等被學術界視為民族文化奇珍。
『拾』 文物收藏在恩施什麼地方
恩施古城寺廟多,素有「24宮」、「48廟」及「二祠十宮十八廟」之說,但隨著歲月流逝,時過境遷,大多成為遺跡,有的甚至難以查考。文昌祠是恩施歷史文化名城現存較少的寺廟中保存較好,並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被列入重點文物搶救維修項目的古代寺廟建築。文昌祠又名文昌宮、文昌廟,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恩施市解放路103號鰲脊山頂。祠托城景,城壯祠觀,舊有:「城為舟形,祠為桅,桅必舉,船始通」之句形容景物的美妙。祠後為奎星樓遺址,祠下為城隍廟,共同組成了佔地1.3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保護區。文昌祠是州城內中心文物景點,它西接西門城樓城牆、洗馬池舊址、象牙山烈士塔、葉挺囚居舊址;南接南門古城樓城牆及武聖宮、巴王墓遺址;東與五峰連珠塔隔清江相望,清江自祠下瑞獅崖蜿蜓而過,與柿子壩三義宮、薛家巷、四維街、中山路等古色古香的街巷民居相映成趣;北與白衣庵、問月亭遺址遙遙相望,從而構成了以文昌祠為中心的老城文物分布網路。然而文昌祠原並非建於此處,鰲脊山頂原建城隍廟。《恩施縣志》載:「文昌祠原建於城南門處,即衛學舊址,今改為書院。嘉慶三年,知施南府事、前恩施縣知縣尹英圖將其移建於城內鰲脊山。」查縣志《新建文昌祠碑記》載:「粵維郡城鰲脊山,一峰獨秀,襟帶清江,舊列城隍祠宇於上,體制卑陋,歲壬子,余宰恩邑,徘徊瞻眺,深用憮然。夫神奇靈奧之區,實斯文發祥之地施郡文昌祠,歲人傾圯,奎星無閣,而斯山嵬然而重……舉凡捐資出入,諸生掌之,不雜胥吏,遷建城隍於山麓,經妥神靈,規模宏闊。山頂更建奎閣三層,即文昌祠煥然一新,不數月報竣。祭告之下,列文冠者數百人,可謂盛矣……諭旨崇祀文昌,禮儀並同關帝,於是生登斯閣,潔濟將事,感神人之訴合,斯文風之丕振。」據此,文昌祠於清嘉慶三年,由署恩施知縣尹英圖主遷於鰲脊山之巔,並移城隍廟於山下,成為恩施城區的重要名勝景觀。而鰲脊山作為祭祀文昌,渴求科名仕途,工余讀書,行吟坐唱之所,被譽為施郡文風發祥之地的重要處所。曾一度喧嘩熱鬧。而今游覽城隍廟,尋跡奎星閣,登臨文昌祠憑欄遠眺,「東有五峰朝陽,南有活龍奔江,西有青獅白象,北有懸崖掛榜」,施州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大凡在封建社會有城就有廟,有廟也就供奉有神靈。恩施在清初將城隍廟移於山下,建文昌祠、奎星閣於山之巔,意即神人合一,文風丕振,使鰲脊山成為文人匯聚、崇祀文昌、發祥地方文化之所。據有關資料介紹,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文昌帝君是文昌與梓潼帝君合稱。文昌,又名「文曲星」。所謂「文曲星」,是古代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傳說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死,後人立廟紀念。據道教傳說,玉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元仁宗延佑三年,將梓潼帝君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祠祿宏仁帝君」,後經乩壇一番制用即成為文昌帝君,與文昌神合而為一。魁星樓供奉魁神。「魁星」,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奎星」的俗稱,奎星原是中國古代「二十八宿」之一,稱為「奎星」,後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漢代就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建奎星閣以崇祀之。傳說中的奎星神像「不能象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頭部象鬼,一腳往後翅起,如「鬼」字之大彎鉤,一手捧斗,一手執筆,意謂用筆點中試人之姓名。在恩施,相傳一般讀書人祭拜文昌祠,而登科狀元才能登三層魁星樓。城隍廟供奉城隍神,它是神界在城中的最高長官,人們尊重稱它為「城隍爺爺」。道教所傳,最初為守護城池的神,唐初兼管治安,宋代以後並管文人科舉、水旱疾病、生老病死等。恩施文昌祠桂香殿,原供奉文昌帝君神象,後廢。奎星樓和城隍廟是否供奉魁神及城隍神象,今無從查考。文昌祠由中軸線上的牌坊門、庭院、卷廳、桂香殿及側面的過樓、南庭院和酒樓組成,彼此相呼應,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整體。主體建築從西朝東,總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塑花牌坊門為文昌祠的正大門,為四柱三樓三間,磚石結構,中高9米,門框為青石砌成,高2.4米,寬1.63米,上作二龍戲珠、雙獅鎮門和「萬」字雕刻。庭院中原有戲台,兩邊靠門牆各有後室一間,為舊時演唱南戲的主要場所。現今庭院四周牆壁嵌滿古碑,正前方嵌一正方形雙龍珠石刻,四角陳列有雕刻精細、栩栩如生的「二十四孝故事」石墩。卷廳又稱過廳,中高4.5米,進深7.5米,建於清咸豐年間。據《添建文昌祠酒樓碑記》載:「宮前建卷廳,以為春秋祭祀禮拜之所。」卷廳兩坡頂為硬山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檐柱上有透雕人物斜撐,柱石高大,雕刻精細;布瓦屋面,其上為水泥制正脊。桂香殿是文昌祠主體建築,高10米,深8.5米,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變體式抬梁結構,梁架之間有較大的雕花墊木支頂。大殿山花懸出,翼角起翅,為嫩戧,前下檐與卷廳相連,形成勾連搭式。其兩坡會合之水,從兩邊牆上磚砌的排水道排除。過樓即偏屋,位於桂香殿南面,坐北朝南,其後檐牆與桂香殿相連,為硬山頂單檐雙層抬梁式建築。兩山牆有牆垛與墀頭,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明間有格扇門,兩次間為花格窗。二樓三間均勻壁板與格扇窗,出過樓為奎星樓院落,又稱南庭院。正南面為奎星樓遺址,原為六角三層樓閣,於今50年代初期朽廢拆除,現其石門和基址尚存分明。南庭院四周牆壁嵌滿古碑,牆頭有牆帽和薄磚做的花窗。酒樓位於南庭院的左側,在園門之上的一扇面石上刻有「酒樓」二字,於清咸豐年間而建。《添建文昌宮酒樓碑記》載:「……入其宮,左右寬,前逼檐外,階前即奎星閣,高而狹,不時登眺,非議集之所,李道南等創議建酒樓於宮之南。」現存酒樓建築為1983年簡修,不屬於以前木構建築之酒樓。城隍廟位於山下大院壩正後方,背靠文昌祠,目前保存有面闊三間的木瓦結構建築和部分遺址。解放前夕,文昌祠曾為國民黨恩施縣參議會和縣政府駐地。恩施解放後至1952年,先後為恩施縣人委、中共恩施地委、恩施專區文工團駐地。1953年後,恩施縣文化館、圖書館、文化局陸續至此公。文昌祠也歷經維修。1961年,由縣文化館新換抬梁站柱和大部分檁子、瓦面,過廳地面升高與大殿平齊。1964年,原戲樓朽廢拆除,後於1983年增設碑壁4塊。1984年市文管所成立後,於1985年至1986年由省文化廳撥款2萬元,修建祠後保坎,加高圍牆,修復了桂香殿瓦面、飛角脊飾、山門彩塑,月台踏步和半逸享。1988年,文昌祠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又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從此,文昌祠作為恩施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文保單位,其搶救維修和開放利用工作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省、州、市各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1993年8月市文管所實施文昌祠搶救維修第一期工程——建仿古建築並排兩棟二層門面,修復了塑花門牆。1996年4月,市政府撥款20萬元,遷移了市文化館、圖書館遺留房產:同年7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對文昌祠進行了一周的現場查勘,制定出文昌祠修繕工程設計文件,經省文化廳同意所需36萬元的維修經費預算,並先期撥款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繼而拆除了奎星樓遺址內危房。接著,恩施市委、市政府又把文昌祠維修工程列入精神文明建設項目的九五計劃,並將於1997年底撥款20萬元,實施改建道路及城隍廟的維修。這樣,文昌祠全面搶救維修工程由此全面,它將使恩施市的文物保護和文物旅遊事業推上一個新的台階,掀開恩施市文物事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