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道戰是起到什麼作用
地道戰。抗日戰爭中期,由於日寇加緊對我根據地實行殘酷的「掃盪」、「蠶食」、「清鄉」,處在平原地區的抗日軍民,沒有山林和水澤可依,於是就發明了縱橫交織、戶戶相通、村村相聯、不怕水淹、不怕毒氣,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戰,成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一大法寶。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據地的平原地區就挖地道達1.25萬公里,成為抗擊日寇的一條偉大的地下長城。冀中清苑縣冉庄民兵,就是因為運用地道戰打了許多漂亮仗而馳名中外,他們的事跡被改編成了電影《地道戰》。英雄的冉庄民兵先後作戰157次,其中進行地道戰17次,依託地道進行伏擊、追擊戰斗55次,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共斃傷敵267名。當時,日偽軍曾傳出這樣的禁令:「寧繞黑風口,不從冉庄走」。太行地區磁縣山底村民兵、晉察冀地區滿城縣石井村民兵、北京市順義縣焦庄戶民兵,都是利用地道戰取得輝煌戰果的英雄群體。民兵們曾用打油詩頌揚地道戰:「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敵人鑽地道;明裡打,暗裡挑,消滅敵人最可靠;鬼子氣得乾瞪眼,抗日軍民哈哈笑」。
這神奇巧妙的戰法,對於配合主力作戰,粉碎日寇的「清鄉」、「掃盪」、「蠶食」,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⑵ 地道戰在抗日戰爭的地位、作用是什麼
1、作用:靠著地道這種堅強的堡壘,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堅持了敵後游擊戰爭,奠定了民間內力量容成為主要軍事力量的基礎。
2、地位:有了地道戰這個斗爭方式,敵人毒辣透頂的「掃盪」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堅持了生產,還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驚人的奇跡。
地道戰發源於中國共產黨黨群關系堅定的冀中地區。對於中共在敵後戰場保存實力,持久抵抗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地道戰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地道戰過程:
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1]。
⑶ 冀中地道戰的歷史背景
1937年10月,東北軍第五十三軍第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在晉縣誓師抗日,並改稱人民自衛軍,與孟慶山領導的河北游擊隊等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游擊戰爭。
至1938年4月,相繼建立了38個縣的抗日政權。1938年5月3日,冀中軍區成立。至此,東起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起平津、南至滄(縣)石(家莊)路之間的冀中根據地初步建立起來,並成為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冀中是個大平原,開展地道斗爭比較早。地道斗爭最初是在距離敵人據點較近、受敵人騷擾最厲害的村莊產生的,是一個被群眾稱為「蛤蟆蹲」的簡單的防身洞。蠡縣靠近保定,飽受敵人的殘害,所以發展較早,群眾在自己家裡的灶底、炕底,或者庭院中隱蔽的角落,挖掘秘密地洞。
這種地洞雖能藏人防身,但構築簡單,容易被發現。隨著斗爭形勢的發展,群眾逐漸把地洞加以改善,洞與洞連接起來,即所謂「院院相連」「戶戶相通」「村村相通」,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村落地道網。正式的地道首先在蠡縣三區出現。此後在被敵人「蠶食」的地區迅速推廣。
(3)地道戰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地道在當時是件新生事物,免不了評價不一。1941年冬,程子華帶領一支30多人組成的工作組,深入到開展地道斗爭比較早的蠡縣、高陽、無極、安國等縣,進到農村,連續搞了三個多月的調查。
在掌握了大量事實和情況後,他向區黨委報告了調查情況,認為挖地道是敵偽碉堡附近群眾在敵人殘酷蠶食的特殊情況下,為保存自己、反擊敵人的一種有效斗爭形式,應予肯定和推廣。經認真研究討論,區黨委和軍區領導統一了認識,要求各地普遍地開展地道斗爭。
⑷ 地道戰產生的歷史原因
日本軍隊對共產黨晉察冀根據地進行掃盪和堅壁清野 共產黨為了反掃盪展開了地道戰
⑸ 晉中地道戰有什麼歷史意義
地道戰。抗日戰爭中期,由於日寇加緊對我根據地實行殘酷的「掃盪」、「蠶食」、「清鄉」,處在平原地區的抗日軍民,沒有山林和水澤可依,於是就發明了縱橫交織、戶戶相通、村村相聯、不怕水淹、不怕毒氣,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戰,成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一大法寶。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據地的平原地區就挖地道達1.25萬公里,成為抗擊日寇的一條偉大的地下長城。冀中清苑縣冉庄民兵,就是因為運用地道戰打了許多漂亮仗而馳名中外,他們的事跡被改編成了電影《地道戰》。英雄的冉庄民兵先後作戰157次,其中進行地道戰17次,依託地道進行伏擊、追擊戰斗55次,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共斃傷敵267名。當時,日偽軍曾傳出這樣的禁令:「寧繞黑風口,不從冉庄走」。太行地區磁縣山底村民兵、晉察冀地區滿城縣石井村民兵、北京市順義縣焦庄戶民兵,都是利用地道戰取得輝煌戰果的英雄群體。民兵們曾用打油詩頌揚地道戰:「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敵人鑽地道;明裡打,暗裡挑,消滅敵人最可靠;鬼子氣得乾瞪眼,抗日軍民哈哈笑」。
這神奇巧妙的戰法,對於配合主力作戰,粉碎日寇的「清鄉」、「掃盪」、「蠶食」,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抗日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⑹ 冀中的地道戰主要講了什麼表達了什麼
冀中的地道戰主要講了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作用、地道的樣式結構及特點等方面,並版對冀權中地道戰作了高度評價,熱情頌揚了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和頑強的鬥志。
這篇課文可分三個部分,前面一部分說明冀中地道戰的出現原因和作用,後一部分對其作出高度評價,中間的重點部分則主要介紹地道的樣式及特點。
按由總到分的順序和空間轉換的順序,先介紹冀中地道的總體結構,再分別介紹各種具體的設計樣式及其保護自己、抗擊敵人、防止破壞和傳遞敵情信息的功用。
節選
地道的式樣有一百多種。就拿任丘的地道來說吧,村裡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別村相通的地道挖在莊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個高的人彎著腰可以通過;
地道的頂離地面三尺,不妨礙上面種莊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大洞,洞頂用木料撐住,很牢固。大洞四壁又挖了許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擱東西,有的做廁所。
一個大洞容得下一百來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經常准備著開水、干糧、被子、燈火,在裡面住上個三五天,不成問題。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氣孔,從氣孔里還能漏下光線來。
⑺ 《地道戰》簡介
【簡介1】
《地道戰》是中國早期創作電影的經典之作。講述日軍侵華時,1942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准備戰斗。為了與日軍展開斗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鍾聲響遍冀中平原。
簡介2: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當地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鍾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始免於難。此後,高傳寶和新支書林霞認真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總結了地道斗爭的經驗教訓,帶領高家莊人民把原來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高傳寶領導高家莊民兵,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和游擊隊,一舉拔掉了黑風口的敵人據點,又回戈全殲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
=============================================================
電影《地道戰》自1966年拍攝完成後,其膾炙人口的主題歌《地道戰》及插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傳唱不衰。時隔35年,該片導演、編劇和主題歌詞作者任旭東同記者談起電影拍攝時的秘聞。
任旭東的左手缺了食指,身上還有一塊彈片,這都是戰爭留給他的紀念。作為老兵他親歷過淮海戰役等,九死一生,調到八一電影製片廠時,他已官居營長要職。任旭東導演過《奇襲武陵橋》、《越海捕俘》、《打坦克》等軍事教育片,《地道戰》是總參動員部1965年下令拍攝的民兵傳統軍事教育片,由八一廠和工程兵司令部聯合拍攝。
1965年,任旭東率八一廠攝制組成員,先後赴冀中平原地道戰發源地采訪幾十個村莊,以正定縣高平村老民兵講述的依託地道屏障抗擊日寇、粉碎敵人5次圍剿的故事創作了電影《地道戰》。高家莊這一村名就源於高平村,民兵隊長高傳寶也是以高平村民兵隊長劉傻子的英雄形象為原型創作的。高平村民兵隊長劉傻子在1945年5月4日的最後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了,他們創造了利用地道以少勝多的戰爭史上的先例。據任旭東介紹,影片刪掉了拍好的兩場戲,一是日本鬼子的大屠殺,畫面太殘酷了;另一場是真假武工隊,真武工隊化裝成日本鬼子識破了假武工隊,這是為了增加戲劇性的懸念,但被否定了,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當時,《地道戰》外景在河北冉庄、北京郊區焦庄戶等多處拍攝,如今冉庄、焦庄戶都建立了地道戰紀念館,冉庄還修了和電影中一樣的小橋和石磨碾子,當年拍電影的老槐樹死了,他們就砌了個桿子,掛上了大鍾。任旭東還講了一件趣聞:幾年前回訪時發現,來外景地參觀主要有三項內容
⑻ 地道戰是什麼來歷
1939年初,日軍侵佔了冀中蠡縣後,經常包圍村鎮,製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慘痛的教訓,逼得蠡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個好辦法,以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地道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啟發,當時蠡縣的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於躲避。
後來,經過縣委決策,在蠡縣的各抗日村鎮發展起了網路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還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繚亂。在戰斗中,這種被改進的地道很快發揮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縣辛橋據點有30多名日偽軍出動「五一大掃盪」。已經挖好地道的游擊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地等著敵人來較量一番。當敵人來到時,埋伏在村口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措手不及,待拉開架勢要進攻時,游擊隊員已經鑽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員又從野外的地道鑽出,在背後又是一陣猛打,包括一名日軍小隊長在內的這股敵人幾乎全部被殲滅。這一仗打得神出鬼沒,一時間,當地抗日軍民士氣大振,昔日大搖大擺地出來掃盪的日偽軍的氣焰也不再囂張了。
不久,冀中根據地領導黃敬、呂正操把蠡縣地道戰這個新生事物向劉少奇同志作了匯報。少奇同志對地道戰很感興趣,指示他們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道戰的戰術發揚光大。於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
1942年「五一大掃盪」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庄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盪中打出了名的。
至於後來影視作品中的故事什麼的,99%都屬於虛構。
⑼ 在真實的抗戰歷史上,地道戰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作為一個河北人,老家還有地道的人,老一輩人參加過地道作戰的後代,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
我們老家村裡目前還有幾百米地道,不過貌似現在填平了不少,畢竟目前地道沒啥作用了,經常有小孩子啥的玩進去走失的。而且裡面氧氣啥的問題造成大多用水泥封上了。
村裡老人講,地道是抗日中期才開始的,也是被日本人逼出來的,當時在華北平原非常普遍晉察冀和冀東都很多。當然冀東不如保定石家莊邯鄲衡水那邊多。
地道對抗戰中期以後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對日軍的掃盪。
最主要作用是隱藏,不被日軍發現,作戰是次要的,用地道進攻圍困是後期的事情,也有但是不多。
華北大平原,日軍有靠鐵路和公路吧根據地劃分成了很多小片,沒有任何遮擋的,鬼子掃盪,都是鐵壁合圍,把一小片根據地團團圍住,好幾層,然後向中心縮小。八路軍主力部隊能突破封鎖,但是百姓和民兵不行,只能躲地道。
可以這么說,抗日中後期沒有地道就沒有八路軍的在華北平原的存在。所以地道作用還是蠻大的。
抗戰後期,42年以後吧。靠地道和村裡的夾層工事打擊日軍才普遍起來,而且越來越多,當然以前也有的,40年左右就有。後來慢慢推廣出來的。基本上很多唐山大地震和邢台地震都倒塌了,我老家還有一處,小時候經常去玩,還能挖出子彈頭來,說明當時這里有過戰斗。
抗戰最後期,用地道保衛鬼子炮樓也有的,我們縣還有過一次辦成功的挖地道炸鬼子炮樓的事情,因為當時挖地道技術有限,挖偏了,在炮樓一個角爆炸的,結果炮樓只塌了一點,當然最後鬼子還是滅掉了,就是八路和民兵也犧牲了幾個人。
村裡老人們說過,我們村裡地道打鬼子時,有很多用處,開始也不大會,被鬼子挖開過兩家人的地窖,後果很慘。後來好多了,鬼子進村也發生過戰斗,當時村裡民兵武器不行,打不跑鬼子,結果鬼子在村裡住了好幾天,好在村裡地道通了,各家各戶均點吃的不然餓也餓死了。鄰村民兵過來支援,才嚇跑了鬼子。看著鬼子是用馬和大車拉著不知道是打死的還是受傷的鬼子回去了。出來後打家餓的都走不動道了。後期和附近幾個村子地道挖通了才也就放心了,鬼子後來來過一次,正好鄰村有八路一個連,地道裡面過來一些,從地面上過來一些,當時打死好幾個,還丟了好多槍和子彈跑了。以後鬼子就沒在來過,因為縣城北八路攻破了。以後一直到45年鬼子沒來過。
我們老家村裡當年老輩人里,當民兵打鬼子的還是比較多的,記得我一個親戚家裡還有當年打鬼子去邊區政府帶大紅花的照片,老人死後,照片被省裡面一個博物館還收藏了。小時候跟我講,如何打鬼子,身上有幾處傷,他說打倒過4個鬼子,確定打死的是一個,老人很較真,縣里檔案館過來統計打鬼子數字,說給他寫四個,他不幹只讓寫一個,因為他三個不知道死沒死。老人槍法很好,那獵槍打鳥,那個准,打兔子,更是。村裡打鬼子受過傷的有7個人,犧牲的有5個.。當時我母親家那個小村子人口也不過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