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湛江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元宵抄節:也就是農歷正月十五,為湛江最有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日。元宵活動歷史較長,古時雷州慶元宵尤如朝廷大典一樣隆重。傳統的元宵節以游神為中心內容,現在的內容則豐富得多。
清明節:景色清明,是人們「追遠」的傳統節日。湛江市清明掃墓「拜山」,城鄉皆同,大多集中於清明日,亦有在清明前後數天。
端午節:即五月初五節,湛江本地民間一般作為「驅邪鎮惡」之節。從初一開始,農村群眾大多在居家門楣上插艾條以「驅邪」,到初五亦有部分人在 小孩子胸前掛香符。在城市,從初一開始大街小巷賣艾枝、草葯,市民紛紛搶購插門及煮水洗澡,洗澡一般定在12時整。
❷ 求湛江文化歷史資料還有文化旅遊資料
湛江歷史文化
今湛江轄地遠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約夏、商之間),已有人類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今湛江轄地歸屬象郡,漢代,設徐聞縣轄整個雷州半島,並為合浦郡治。唐代,「徙閩民於合州」(即雷州半島),至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統管雷州半島三縣,直至清代。南宋末年,元兵南進,閩、潮沿海大批居民從海路南遷,老市區赤坎開始成埠,元以後,沿海制鹽業頗興。明清兩代,手工業有較大發展,尤以葛布著名。1898年起今市區范圍為法國租借,時名「廣州灣」。抗日戰爭爆發後,沿海港口相繼淪陷,作為法國租借地的廣州灣(今湛江市區)偏安一隅,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繁盛一時。1943年,日軍佔領後廣州灣日漸衰落。抗戰勝利後廣州灣回歸,以原范圍劃
設市治,因歷史上曾屬椹川縣,境內東海島曾設椹川巡檢司,定名「湛江市」
(據現存的地方誌記載,古「椹川」亦有稱為「湛川」的)。1911年10月起,湛江先後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南區善後委員會公署、南區綏靖公署;民國25年(1936年)起,南部三縣先後屬廣東省第八區、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吳川縣先後屬第七區、第十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為省轄市;1952年11月起,先後歸屬粵西區行政公署、湛江專區專員公署、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區與湛江市合並
為湛江市,為省直轄市。湛江的特色文化資源主要有以流放文化、清官文化、抗戰文化、石狗文化、
古商貿文化等。
❸ 湛江民俗文化有哪些
湛江來有鄉土濃郁的自民俗風情,每逢新春、端午、中秋、重陽佳節,雷州半島大地,到處都充滿著濃郁的節日氣氛。主要有:吳川飄色、泥塑、花橋、單人木偶戲,東海島的人龍舞、廉江城的舞雄鷹、烏石鎮的舞蜈蚣、安鋪鎮的會八音等
霞山更村的也不錯啊
❹ 湛江的風土人情
湛江藍色海濱旅遊與海洋旅遊資源、綠色生態與農業旅遊資源、紅土風情與歷史文化資源,構成了湛江人比較朴實好客不怎麼排外,不管你說什麼話:國語、英語、粵語、桂林話、或學著他們講幾句當地的語言,只要聽得懂都會回答。我們到雷州汽車站找個人問路,結果有兩個人搶著回答;坐公共汽車過海灣大橋時沒幾個人,於是老婆跑到副駕座位拍風景,司機並不介意反而把車開得更穩當了些;下了車我們要找輪渡碼頭,兩三個小姑娘滿臉燦爛的為我們指方向。
歷史上,「嶺南三越」唯「東越(粵)」廣東與中原輻射過來的「中原文化」結合得最好,這個中原文化的核心就是「漢文化」,最早通過楚地連接。秦一統江山後,得益於文化的早期融合,東越政局最穩,其次「中越」廣西,再次「西越」越南。迄今,「中越」廣西為壯族自治,且壯族與漢族的許多生活習慣早已相通,作為中華民族中最大的少數民族的一支,壯族與漢族的關系也最融洽,這確實對其他少數民族尤其對其中的「大族」有榜樣作用。「西越」越南以京族為主,喜以京都自稱,難與漢族通融卻時常欲與之分庭抗禮,遂成化外番邦。而「東越」廣東早已融入「漢地」,成為中華大家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自秦後,廣東人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異邦或異族,每每以漢文化之骨幹力量自勉,晚清時期最早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口號的就是廣東人氏孫中山。也正是因為有這段歷史的淵源,在廣東幾乎感覺不到少數民族的氣息。盡管「粵語」彼此相通且波及區域甚廣,同屬粵語地區的廣西與廣東給人的印象卻不甚相同。廣東的「粵語」有明顯的「漢粵」風味,並有「漢字」一一對應,廣西的「壯粵」沒有「壯字」對應,只能借用漢字。到了越南,「京粵」完全是另一幅景象:文字混亂,既有借用的漢字,又有越南人自創的「喃字」,甚至還有法國人搞出來的法文拼音,還夾雜著一些希臘文字。文化的滲透影響著思維和舉止,漢文化在東粵的影響,讓我們感覺這里就像自己的家鄉,各式習俗等似曾相識或相遇,除卻了鄉音的不同,沒有什麼不適。所以,廣東人對內地人並不排斥。
不過在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的排外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由於靠近香港,能方便獲得來自海外的大量信息,以及在較短的時間內廣東人的收入大幅增加,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地位要高於內地,而內地人來粵打工是來此撿黃金,討他們的便宜。那時的廣東似乎是中國大陸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粵語歌風靡全國,凡去卡拉ok的人,不學唱幾句粵語歌就混不過去。排外往往是先進文化對落後文化的一種鄙視,比如美國對移民的政策,英國對亞洲人的限制,日本對大陸的抵制……。那時廣東的排外是一種由短暫的物質文明的提升激發出心理上的優越感,可能是廣東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排外感覺。有時你在街上迷了路,問一個老太太,她明明能聽懂普通話卻回應你廣東話,並指著相反的方向。
現在,這種情況好多了。深圳特區的建立,使中國各種地方語言被人為的匯集到了一起,並在很短的時期內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社區,粵語在此已不再佔有明顯的優勢,為了不同社區之間的方便交流,普通話反成了通用語言,暨造就了中國特有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或可稱之為「特區文化」。但湛江與深圳不同,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及特定的城市功能,湛江作為中國南部的軍港,不可能站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上,因此他們必然沒有驚心動魄的刺激和體驗,也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像深圳那樣由於物質地位的提升而伴隨的優越感,他們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地方的淳樸和自然。如果說,深圳是因為相對的物質進步並文化融合而不必排外,則湛江就是因為相對的物質落後並文化封閉而不會排外。就整個廣東論,因中原文化影響的根深蒂固,他們的排外至多隻針對內地那些物質不發達的地區和社會地位不高的人,就像上海人習慣把外地人看成「郷屋人」,而上海的前身就是郷屋人居住的小漁村、上海的「城裡人」就是從前的「郷屋人」。遊人戲雲:廣東脫離中原政治(鬧獨立)有可能,而脫離中原文化(漢文化)無可能。
其實,外來文化的侵入對東粵人文並無太大傷害,包括當地的民俗乃至生活方式如飲食、服飾習慣等,相反外來文化的進入給予當地以更多物質文明和生活的便利,故東粵人無甚理由與外來文化做殊死搏鬥以求生存。籍借於此,溫和、隨意、休閑、懿德、包容、慵懶,為大多廣東人的特色,亦為湛江人的特色,培養了他們比較好客和善意對人的天性。
一次,我們乘公共汽車去湖光岩,一路上坐車的村民不少,因為湖光岩比較偏,那條路要經過好幾個村子。不久,我似乎覺的後背有雙眼睛在盯著我,便下意識地摸了摸胸前掛著的相機,又摸了摸屁股後面的錢包。過了幾站,這雙眼睛還沒離開,我假裝扭扭脖子疏通筋骨,用餘光掃了一下車廂後排,感覺到不少眼睛在看著我卻並無惡意。不一會兒,我感到背後的衣服被輕輕捏了一下,本能的反應,我立即回過頭欲問究竟。這時,我看見一個小夥子手裡捏著個小毛蟲,憨笑著說:「它在你身上爬……」我明白了他的善意和糾結:他坐在我後面,一直看見一隻小蟲爬在我後背,想捏掉又怕我誤會,如果拍拍我告訴有個小蟲子在背後讓我自己捏,又覺得小題大做。就這么糾結著進行了「思想斗爭」,好一會兒,他終於做出一個善意然而卻十分大膽的舉動——快速的替我把蟲子捏走。除了連聲道謝,我還能說什麼?
湛江有個西湖,在雷州市,湛江人對自己的西湖情有獨鍾,這個座落在雷州市的西湖是全國36個西湖中的一個。雷州西湖和杭州西湖如同姊妹,有著自己非凡的經歷,它們都曾為東坡等賢人游歷而被後人濃筆重抹。雷州西湖也有「蘇堤」、「斷橋」、「三潭印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等杭州西湖的元素,只是多了幾分遭貶謫的悲愴。《修建雷州西湖記》:「西湖,古名羅湖。宋紹興四年(一零九七年),蘇軾、蘇轍遭貶至雷,泛遊湖中,雷人遂改羅湖為西湖,以示敬賢。其後,幾番拓建,湖光亭影,名馳百粵……」十賢祠、浚元書院、寇公祠和蘇公亭等歷史遺跡的完好保存,側面道出湛人對中原聖賢的敬仰。近旁的雷州第一中學,常有學生三兩結伴來西湖漫步,憑吊先賢事跡、沐浴文學氣息。雷州西湖沒有「雷峰塔」卻有個更高的「三元塔」,座落在三元塔公園內,八角形磚木結構,外九層內十七層,高57.4米,每層設有「穿堂風通道」,交叉疊落,任憑大風吹刮,巍然屹立不到,至今已有400年。公園內的「石狗陳列館」擺放著幾百件各色形態的石狗,是湛江特有「石狗文化」的代表。過去雷州人給自己的小孩起乳名「狗仔」、「狗寶」、「狗蛋」,都與石狗文化有關。幾千年來雷州石狗是雷州人的一種民間信仰,當地人將狗雕像作為守護神和吉祥物加以供奉,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保佑小孩平安長大。雷州半島優越的生態環境讓雷州人生活得悠閑舒適,他們不願意爭斗更不願意打仗,除非萬不得已。
三元公園門口有個「雷州退休職工管理委員會」,沒事乾的退休職工就聚在這里的一顆大榕樹下聽「雷州腔」,那種依依呀呀的唱腔好像紅線女,唱詞可以現編現撰,多是家長里短的事或古代人物故事。聽唱戲不要錢,也可以隨便拍照。一些做三輪拉客生意的,把遊客帶到公園,順便就躺在車里翹起腳聽上一曲,路人也可隨便找個位子坐下來聽,幾曲唱罷便各自散去。
海灣大橋下,一對夫婦在橋頭公園的陰涼處席地而卧,相擁入睡,哪管往來的遊人,好像在自家的床上。幾對新郎、新娘讓婚慶公司擺弄著做各種POSE,飄舞的婚紗迎著海面的和風,彷彿在舒展青春年華。潔白的大橋有藍天的襯托、有大海的陪伴,還有椰樹斜陽的相隨。橋拱下的一處沙灘,年輕的母親帶小孩玩沙,自己在旁看書,見我們拍照,笑著對小孩說:「叫爺爺奶奶好!」我吃了一驚:自己有這么老嗎?後來便恍然大悟:稱長輩是湛江人對客人的尊敬,也是當地的習俗。叫叔叔、伯伯不如叫爺爺親切。湛江人不喜忽悠,不像東北人那樣巧舌,見到誰都可以叫大哥。
這便是湛江和她的風土人情:悠閑,自得,還有那麼一點的謙讓和羞澀。
❺ 湛江的歷史文化。
湛江歷史文化:湛江轄地遠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居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今湛江轄地歸屬象郡。漢代,南部三縣先後屬交州、合州、南合州、東合...
❻ 湛江有什麼特色文化
湛 江 市 市 情 簡 介
湛江市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廣東省西南部,地處粵桂瓊三省(區)交匯處。全市面積1.3萬平方公里,人口710多萬人。現轄四區、五縣(市),擁有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5個省級經濟開發試驗區,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沿海城市,國家一類大市,全國投資硬環境40優城市。1999年以來,先後獲得「廣東省衛生城市」、「廣東省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綠化達標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湛江投資環境的五大優勢
一、潛力巨大的港口城市,深水港口條件得天獨厚。
港口與岸線是湛江最重要的優勢資源。湛江港灣眾多,建港條件優越。全市已形成以湛江港為中心、環雷州半島中小港口相互配套的港口群。湛江港是粵西、環北部灣地區唯一的國家級主樞紐港,也是最大的天然深水良港,有萬噸級泊位以至5萬噸級泊位20多個,擁有全國第一座30萬噸級岸上油碼頭。中國第三、華南第一的20萬噸級鐵礦石碼頭新近投產。特別是30萬噸級航道今年底竣工後,將成為華南沿海最深的航道。
深水航道和特大型原油、礦石等專業化碼頭,加上與國際重要能源、鐵礦石產區海運距離最短,是湛江港相對於其它港口所獨有的、最具競爭力的優勢。這些優勢必然使湛江成為重化工業布點的最佳選擇。近年來,每年經湛江港進口的石油、鐵礦石及糧食、化肥均佔全國同類商品進口總量的1/10。湛江港已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的石油進口大通道及油品儲備、交易中心,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鐵礦石中轉基地和南方大型糧食、化肥中轉基地,已經具備構建內聯泛珠三角、外連東盟十國的國際性物流平台的條件。
二、區域性中心城市,擁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交通優勢。
湛江位居中國南大門,東接珠三角,西臨北部灣,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內聯「三南」,外通「五洲」,處於承東啟西、溝通南北、連接海內外的重要戰略位置。從廣東看,湛江是粵西區域性中心城市;從全國看,湛江是大西南的主要進出海大通道和華南地區重要的門戶城市;從中國南疆周邊地區看,湛江是環北部灣地區中國段唯一的大城市,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最佳的海上「橋頭堡」;從全球看,湛江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非洲、歐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口岸。
目前,湛江擁有海港、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綜合運輸體系,是全國海上運輸主樞紐港、全國45個公路樞紐城市之一和廣東4大鐵路樞紐之一。廣湛高速公路全線通車,湛江與大珠三角4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渝湛高速公路開通在即,黎湛鐵路復線湛江段、洛湛鐵路廣東段即將動工,大西南進出海大通道將更加順暢。憑借發達的立體交通優勢,湛江的經濟腹地在鞏固西南、擴大中部的同時,將延伸到黃河流域、拓展到中原、西北地區。
三、美麗富饒的熱帶濱海城市,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
湛江四季植物青翠、水果飄香,是中國大陸唯一的熱帶城市。湛江的海洋優勢資源主要有:一是海產資源。湛江三面臨海,海岸線長達1556公里,占廣東省海岸線的46%,佔全國的1/10。水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居廣東省之首,海養珍珠產量佔全國的2/3, 對蝦產量占廣東省的40%。二是礦產及海洋油氣資源。湛江的高嶺土、硅藻土、 膨潤土和泥炭土等非金屬礦產,儲量和質量均居全省前列。瀕臨湛江的南海北部大陸架盆地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聚集中心之一,2004年產油氣當量910萬立方米,未來幾年將達到1500萬噸。 三是濱海旅遊資源。除了碧海、銀沙,我市還擁有全國唯一而且規模最大的火山湖和火山群,擁有我國大陸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我國大陸近海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珊瑚自然繁殖區。
四、粵西和環北部灣地區的大城市,具有一定的產業比較優勢。
2005年上半年,湛江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已達45%。海洋產業總產值僅次於廣州、深圳,居廣東省第三位。已初步形成臨港石化、近海油氣開發、電力、造紙、農海產品加工、飼料、紡織、電器機械八大支柱產業和南方石化、農海產品加工出口、高級紙業、小家電製造業四大基地。隨著一批大型、特大型工業項目的陸續興建和啟動籌建,臨港石化、電力、造紙、鋼鐵產業正在成為湛江工業化的領航產業,湛江正成為全省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農業方面,湛江是全國四大糖蔗基地之一,去年糖產量達76.84萬噸,今年可望達到100萬噸;湛江也是全國最大的桉樹、劍麻、紅樹林基地,是我國著名的菠蘿、芒果 、紅橙之鄉和南菜北運基地,全市建成 5大類21個農業商品基地。同時,第三產業已有相當規模,是粵西和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物流中心。
五、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試點城市,具備良好的創業和人居環境。
2003年,湛江已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稱號,今年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成功,明年一次性申報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湛江是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國家級生態示範城市, 2004年度城市環境質量評比,湛江列廣東第一全國第二。近幾年,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力度不斷加大,每年增加的綠化面積達50萬平方米,每年有兩個公園落成。目前,椹川大道等城市主幹道改造完成,一批大型公園和社區園林綠地相繼建成,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南國熱帶園林城市的風貌已經凸現。
❼ 湛江歷史文化多久
雷州「石狗」天下絕 湛江這個地方,一般人不一定很熟悉。但說到因多雷暴而得名的中國三大半島之一的雷州半島,則是海內外共知的,湛江市就位於雷州半島。這是一個特別的地理概念,因為這里是中國大陸陸地的最南端,堪稱「地之角」,歷史上一度被稱為「南蠻之地」,這樣的邊緣地帶,能有多深厚的文化?我有點懷疑。湛江的市容印象:一進湛江市區,四處都是美麗而修長的棕櫚科植物,那亞熱帶城市的優美風情處處呈現。我們住的海濱花園,到處都是鬱郁蔥蔥的奇花異樹,香氣撲鼻。而不遠處,就是優美的海港,空中彌漫的是海的氣息。走在林蔭小道上,花香鳥語夾雜著海浪的聲音,使整天工作在喧囂的北京、灰霧蒙罩著生活的我,心情是無比歡暢,愜意的很。湛江真好休閑!
不過幾天行走下來,我發現湛江不但是休閑的城市,更是人文歷史悠久的地方。雷州西湖「十賢」祠,雷州石狗,遂縣醒獅,海上絲綢之路——漢徐聞古港遺址,等湛江獨特的歷史人文與民間文化,一時漫溢在我的腦海,「文明之光輝耀千秋,偏遠之地鍾靈毓秀」,用這句話來概述我對湛江的感受,很恰當。
西湖「十賢」人文重
史載,「秦朝時期湛江轄地歸屬象郡。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名雷州,統管雷州半島三縣。」當時,居住在雷州半島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態還是原始的俚僚文化,故有「南蠻之地」稱謂。這種地方,人跡罕至,地處中原文化圈的人士是不願意來的,不過這邊遠之地常被朝廷用來流放不聽話的臣子。書上說,僅唐宋兩代,被貶謫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寇準、李綱、蘇軾、蘇轍、秦觀、湯顯祖等名臣賢相和大文豪們先後接踵而至。
在雷州的著名景點之一西湖,我們瞻仰到保存很好的這些先賢的遺跡。杭州有西湖,為何此處也叫西湖?正詫異間,聽當地文化局同志介紹,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後,羅湖更名為西湖。
當年蘇軾被貶謫期間,曾兩次在雷州逗留,一是被貶途中,一是赦歸途中。在被貶海南途經雷州時,與謫居當地的胞弟蘇轍邂逅。為消除謫居悲苦,他們常遊玩羅湖。後蒙赦歸,又特意在雷州逗留,常在羅湖吟詩會友。不長的時間內,他在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篇章及寶貴的墨跡,而在與鄉人的接觸中,蘇公無意中又成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為當地的文明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於是後來的雷州人為了紀念蘇公,遂易羅湖名為「西湖」,並於明嘉靖年間在西湖公園內為蘇軾專門修建了蘇公亭,亭前有一蘇軾石像,昂首挺立,雙眸眺望北方,表現出他身在偏地,仍翹首中原的愛國情懷。
西湖北側有宋園,內有十賢祠,是雷州人為紀念宋代丞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樞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綱、趙鼎以及參政李光、編修胡詮等十位先賢修建的。這「十賢」可謂是「賢」中的代表人物,其人品高尚,正氣凜然,學識淵博,政績卓越,而不是阿諛奉承,為五斗米而折腰之輩。把他們列為「十賢」是反映雷州民眾的意願。入祠內,右側一方大型石刻《雷州十賢堂記》首先映入眼裡,這是奉祀過宋代「十賢」的故址,它始建於宋咸淳十年(1274年)。祠中,還有一方較小的《十賢堂記》石碑,是屢經刀兵浩劫倖存的珍貴文物,碑文由南宋名相文天祥揮淚撰寫。據說原稿收藏在「十賢」之一秦觀後裔處,直到500多年後的清嘉慶九年(18O4年)才由廣東學使、狀元姚文田書寫刻石,人們喻此碑銘為《正氣歌》的姐妹篇。
宋園內還有寇公祠,據載,一代名相寇準終老雷州,他一生的最後18個月都在雷州度過。寇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一度任北宋真宗時宰相,自宋乾興元年(1022年)貶雷州當個小小司戶,不到兩年,就於天聖元年與世長辭了。雷州,成為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後的歸宿點。寇準在雷州的職位雖然不高,但勤政愛民,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後來他的遺體運回西京安葬,而雷州人深感他的忠義,為了緬懷他,於是在他寄居過的寓所「西館」立祠奉祀。宋紹興五年(1135年)宋高宗又賜「族忠祠」匾額,至今猶在。「寇公祠」內幾幅圖畫也記載了他在雷州的業績:修建真武堂,教書傳藝,使鄉民的子孫也能讀書;講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說;傳授先進生產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傳播中原文化,向當地人傳授中州音,促進了當地人與中原的交流。
可以說,古代官吏的流放史,其實也是一部先進的中原文明在中國四處傳播的文明進化史。先賢們個人命運的悲劇,卻成為湛江的福音。他們的努力使這片洪荒之地,成了鍾靈毓秀的沃土。「十賢」雖早已作古,西湖公園內的古跡也歷經千百年滄桑,時興時衰,但先賢的文化遺留卻一直潤養著後人,成為今日雷州半島最精粹的文化之重要成份。今日的雷州,已經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廣州西部唯一的一座。
雷州「石狗」天下絕
湛江不僅擁有如此深厚的歷史人文,當地的各種民間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雷州石狗就堪稱「天下一絕」。在雷州,所到之處,無論是博物館、村口、古道、巷口、門口、水口或古墓祠前,都能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的石狗雕像,可以說,只要有建築、有門的地方就有石狗雕像。我們知道,忠實的狗雖常被用來看家護院,但守護神以石獅最為常見,以石狗取代的少見,然而在雷州,清一色的石狗駐守門戶,實在罕見。
據說雷州石狗的起源,約在殷周年代,從黃河中下游南遷的俚、僚、瑤、僮等少數民族是聚居在雷州較早的先民,由於文明程度與生產力的落後,雷州先民需要依託某物種作為圖騰祈求庇護,而當時的瑤族信奉「狗」當始祖,「石狗」成為圖騰標志,直至後來瑤漢同化,也一直沿襲下來,雷州石狗於是成為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
在雷州石狗陳列館,我們看到了從民間徵集到的200多隻不同年代的石狗,造型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由於長久受風雨剝蝕,它們或是灰暗色,或呈青黛色,但依然栩栩如生。據館長介紹,目前發現最早的石狗是先秦時期的。自秦漢始,各個朝代的石狗都有出土。
據說,雷州境內現存有1.5萬至2.5萬只古石狗,被稱為散布民間的「雷州兵馬俑」。雷州石狗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別多,有地域型,時代型與時代的地域型;有原始類,抽象類,具象類,人格化類;有文象武象之分。不同時代的石狗各具特色,特徵鮮明,從簡單到粗獷、古樸典雅到雍容華貴,造型的演變與發展,反映了一個時代雷州的社會文明與人們對德福的崇尚。譬如秦時石狗,輪廓粗獷,方方圓圓,反映出當時人們認同天圓地方說。漢朝石狗,及其簡約,十分抽象,表明人們對自然的敬畏。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對於這一份厚重的民間文化遺產,雷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級文化部門都高度重視,積極做好各項保護工作,不僅廣為徵集遺落民間的石狗,還組織專家研究整理相關文獻,使石狗文化在雷州大放異彩。2004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一批中國民族民間保護工程18個試點項目中。目前,一座大型的石狗園林展示館正在修建之中。屆時,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湛江,就可以觀賞到完整的雷州石狗文化。
遂溪「醒獅」驚世界
看完雷州石狗後,我們驅車前往湛江市徐聞縣——祖國大陸的真正最南端,前去一睹佐證了「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的漢徐聞古港遺址。途徑遂溪縣,有幸觀賞到名揚海內外的「遂溪醒獅」表演。
說起遂溪縣民間醒獅表演活動,那可真是歷史悠久。早從明、清開始,就形成了習俗,後在民間廣為傳承,不斷被創新繁榮,加上近年來,政府大力發展民間醒獅文化,醒獅藝術於是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品牌。2003年12月,遂溪被中國民間文藝協會命名為「中國醒獅之鄉」。
據介紹,目前當地民間醒獅團已發展到255個,參加表演的超過1萬人。其中尤以文車、許屋、龍灣、等醒獅團的水平最高。我們觀賞的正是文車醒獅團的高樁獅表演。
文車醒獅屬南獅,其造型身披麟甲,色彩五彩繽紛。表演時突出喜、怒、疑、驚、睡、醒等感情變化。鑼鼓聲中,驕陽下,只見一頭懶洋洋的獅子,始是伏地打盹,繼而隨著鼓點做出各種姿態。不久獅子醒來,開始出洞,窺測方向,突然間,鼓聲急促起來,面對10多米高的梅花樁,「醒獅」一躍而起、探樁、上樁、飛樁、采青、回樁……,實在是驚險刺激、扣人心弦;那獅子在高樁上,還隨著鼓點的輕、重、緩、急,做出千姿百態的動作與喜、怒、哀、樂的表情,把醒獅的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舞獅能到如此境地,黃飛鴻再世也不過如此!
我在旁看的是眼花繚亂,膽戰心驚,這個高樁表演,無論從藝術、套路及難度上,都可用「新、高、難、險」四個字來描繪。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曾用「民族之魂在醒獅,醒獅之鄉在遂溪」來評價遂溪醒獅藝術,雖說有點爭議,但「遂溪醒獅」實在堪稱一絕!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應該有「遂溪醒獅」表演項目,讓世界都驚喜一把。
海上絲綢源徐聞
接下來的一路,一直沉浸在「遂溪醒獅」的驚險里,我不斷觀看著自己拍攝下來的表演場面,直到徐聞。徐聞的點燈樓角,是中國大陸的最南端。這里還有馳名中外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徐聞古港。於是好奇心重新轉移。
不過,在徐聞感受最深的,是這里的乾旱。我們到徐聞的時候,正感上徐聞遭遇百年未見的大旱,已經整整245天沒下過雨,地上早就龜裂的可以掉進一頭大象。當地有句俗語:「徐聞十年九旱」,水是這里最稀缺的資源,連我們住在縣政府的招待所里都不能供應水。如此炎熱的夏天,一路風塵僕僕,本想安頓後能先沖個涼,結果滴水沒有,感受可想而知。最後大家跑到外面的賓館開房,輪流沖涼,成為湛江之行中難忘的一幕插曲。
當時我們還不知道這里的旱情,難免有點怨言,第二天,了解到情況後,頓時釋然,不由轉而為徐聞的旱情憂心。回來後,看報道說,徐聞終於下了透雨,旱情得到緩解,心裡還暗暗高興。
我們參觀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漢徐聞古港遺址。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中國出口船舶「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開航」,這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記載。而史料上的「徐聞」,據考證就是今天的徐聞。在漢徐聞古港遺址一帶,挖掘出大量漢代遺址,包括漢磚、瓦片、萬歲瓦當、漢代私印等,專家通過考古、考察遺址和文物及多學科的論證,一致認為徐聞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之一。據說,在那裡,現在還隨處可以挖掘到漢磚漢瓦。因為已沒有多少考古價值,當地政府准備將此作為一個旅遊項目來開發,外地遊客自己去挖掘漢磚漢瓦,挖到都可以帶走,讓人怦然心動。
由於時間的原因,沒有能踏上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點燈樓角,也沒有能一睹那中國大陸架面積最大、保護最完整的珊瑚礁群,這是很遺憾的事。也許,這是美麗的湛江要給我們留點白,喚起我們終生的牽掛。有機會,一定要再去徐聞,感觸那大陸最南端的歷史文化。
❽ 列舉有湛江本地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例子
湛江位居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地理位置獨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其中有六項傳統文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東海人龍舞、遂溪醒獅、吳川飄色、雷州石狗、姑娘歌和湛江儺舞。東海島人龍舞起源於東海島東山鎮,始於明末清初,是流傳300多年的民間大型廣場表演藝術,其結構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由大人和孩童結合而成,規模可大可小,節數多少不等。昨天表演的東海島人龍舞,就是由當地188名大人與孩童組合共同創作的。他們的精彩表演,博得了現場數萬觀眾的喝彩和掌聲,在公證人員現場監證下,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
遂溪醒獅表演始於明清時期。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用醒獅助興,祈求平安吉祥,醒獅表演成為當地乃至湛江市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近年來,遂溪縣因勢利導,加強組織、積極扶持,全縣民間醒獅表演活動空前活躍。吳川飄色是吳川民間藝術「三絕」(飄色、泥塑、花橋)之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所謂飄色,即是由若幹人推著一座色板,色板上裝飾著固定姿勢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見的色梗支撐著,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飄然欲飛故而叫飄色。特別奇妙的是,在空中飄動的人物的立足點只是踩著一根纓槍或劍尾上;更有趣的是,有的角色還踏著活生生的動物(如公雞、白鴿、鯉魚、金魚等)在行進間手舞足蹈,給予人們一種神秘感。飄色的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戲劇人物的藝術造型設計、打扮的。一板飄色往往就象一座流動的小舞台表現著一出精彩的特寫鏡頭。現時飄色一般由2至6歲左右的兒童上板喬裝打扮,並由過去的一板一層飄色發展到如今的的一板兩層或三層飄色。雷劇已有500多年歷史,是雷州土生土長的文化藝術瑰寶,是粵西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雷劇起源於廣東省雷州市(原海康縣),廣泛流傳於雷州半島以及雷州話方言地區,輻射人口約800萬。其演出人物眾多,場面寬闊,內容豐富,深受群眾的喜愛,成為廣東四大劇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