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政治學的發展歷史

政治學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2 01:31:53

1. 西方政治學歷史發展脈絡是什麼

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

西方政治學最早發源於古希臘,
創始人是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
其所著
的《政治學》被公認為是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之作。從《政治學》開始,按照歷史
順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古代西方政治學

公元前
5
世紀,
地中海沿岸分布著數百個奴隸制城邦國家,
這些城邦國家的
形成和發展,
打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血緣關系,
瓦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宗法關
系,
較早地建立了權利關系和契約關系,
促成了城市文明、
商業文明和海洋文明
的形成與發展,
這些都為西方古典政治學說的產生提供了沃土和搖籃。
古希臘的
思想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撰寫了
《理想國》

《政治學》
等著作,開辟了政治學研究的新領域。

柏拉圖(前
427
~前
347

,古希臘思想家,其主要政治思想是對「理想國」
的描述,
主要著作有
《理想國》

《政治家篇》

《法律篇》
三篇對話。
他認為
「最
好」的政體是「正義之邦」
,即「理想國」
。在這個規模不大的城邦國家中,分為
三個等級,即哲學王、武士和勞動者。哲學王是治理國家的德高望重的哲學家,
武士保衛國家,
勞動者進行生產,
這是柏拉圖的理想政體。
但如果這三個等級發
生了混亂,理想政體的模式會被打亂,代之以軍人政體、寡頭政體,進而導致民
眾革命,
產生民主政體。
柏拉圖後期的思想有了一些變化,
他設計了
「第二等好」
的城邦:
採用混合政體以取代有可能導致專權的哲人政體;
以恢復私有財產和家
庭代替了理想國的公產公妻制;按照財產的多少而非天賦劃分等級。

亞里士多德(前
384
~前
322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學生,代表著作是
《政治學》

他考察分析了
150
多個不同形式的城邦國家,
從倫理和利益的角度,
研究了國家的基本理論,即國家的起源、性質、目的和任務;研究了國家的政治
制度劃分的原則,
並對各種政治制度進行了比較;
研究了如何建立以及管理國家
等問題,
奠定了西方政治學研究的基礎。
具體內容有:
①國家的形成如同雌雄結
合,是自然的產物,
「早期各級社會團體都是自然地生長起來,一切城邦既然都
是這一生長過程的完成,
也該是自然的產物,
這又是社會團體發展的終點」

「事
物的終點,或其極因,必然達到至善,那麼,現在這個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該是至
善的社會團體了」
。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國家是自然形成的至善的社會團
體。
②他認為倫理學研究個人的善,
政治學研究人群的善,
國家這一社會團體的
目的在於達到最高尚、最廣泛的「善業」
。他指出:
「政治學的善就是正義,正義
以公共利益為依歸。

「城邦以正義為原則„„正義恰恰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

③政治權力的分配製度即政體決定著城邦的異同。
亞里士多德對各類政體進行了
區分和研究之後,
認為君主政體、
貴族政體與共和政體能夠照顧公共利益,
其差
別只在於掌握最高統治權的人數不同;
而僭主政體、
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都只會
為統治者謀利。
④最好最易於實行的是共和政體,
特別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
和政體最為穩定。
⑤政體發生變革基於人們對
「正義」

「平等」
的認識的分歧。
寡頭會認為基於財產多寡的政治權力不平等是正義的,
平民則認為基於人身自由
的政治權力的平等分配才是正義的。⑥私有財產和家庭是人本性和城邦的性質,
不能取消,
但要避免財富的兩極分化。
⑦城邦要實行法治,
並由有公民權的人輪
流執政。

亞里士多德時代,
古希臘的奴隸制城邦制度已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所以,

里士多德的任務在於努力維護並竭力贊美城邦制,
把它看作是至善的化身;
同時,

他又在盡力尋找一種能夠挽救奴隸制城邦的政體,
認為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
政體是最穩定的,
力圖以此化解兩個極端的矛盾,
維持國家的穩定。
由此可以看
出,
西方古代政治學說有這樣一些特點:
①它始於對國家問題的研究,
因為它是
以城邦國家作為研究和分析對象的;
②它強調政治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取向在於特
定的倫理道德,
因為它認為政治是研究群體的善,
國家的應然狀態是至善的社會
團體;
③它維護奴隸主統治和奴隸制國家;
④在研究方法上,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
德有所不同。柏拉圖主要運用哲學思辨的方法,並且把政治與哲學、道德、教育
以及家庭等問題糅合在一起,
在他看來,
政治學就是倫理學;
亞里士多德主要運
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
150
多個城邦國家的比較,研究了不同的政體類型,
並開始把政治學與倫理學分開,
使政治研究的概念趨於系統化。
所以,
在方法論
上,
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哲學思辨研究方法和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實證比較研究
方法,奠定了西方傳統政治研究方法兩大傾向的基礎。

(二)中世紀西方政治學說

歐洲的中世紀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一個是封建性,
其經濟基礎是封建領主占
有生產資料;另一個是宗教性,教會是最大的封建主。所以,在歐洲中世紀,占
統治地位的思想是神學,
一切科學都成為神學的奴婢,
政治學也不例外。
這個時
期的政治學說是神學政治觀,其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

奧古斯丁(
354-430

,是西羅馬帝國末期的思想家,教父學的代表,其主要
著作有《懺悔錄》

《上帝之城》等。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是「雙國論」
。其內容有:
①世界上存在著兩個國家,即神國和俗國,神國是上帝之國,俗國是地上之國。
②神國是光明的、永恆的,它由上帝的選民組成,代表是教會;俗國是黑暗的、
短暫的,它由上帝的棄民組成。③在末日審判時,神國會享受永生幸福,而俗國
將要遭受永世的苦難。

托馬斯·
阿奎那

1224

1274

是義大利中世紀的神學家和經院主義哲學家,
其主要著作有《神學大全》

《論君主政治》等。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①關於國
家的思想:他認為上帝是萬物的源泉和歸宿,所以,信仰是高於一切的。那麼,
現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包括奴役制和等級制,這些都是天意。他說:
「一切現
存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
天意要對一切事物貫徹一種秩序。

所以,
在他看來,
國家既是源於人的自然本性,
更是上帝的創造。
②關於政體問題:
他認為最好的
政體是君主政體,
因為它能促進社會福利,
但是這一職責的完成必須依靠神的統
治,神在人間的代理是教會,所以,君主必須服從教皇。公民完全有權力在教皇
的支持下殺死暴君。③關於法的思想:他認為法律的目的是合理安排公共幸福,
這根源於人的本性,
但究其本質它仍是上帝的意志的體現。
所以,
他認為法的本
質是受理性節制的意志。他把法分為永恆法(上帝之法)
、自然法(上帝之法在
人類中的表現)
、人法(國家法)
、神法(教會法)四種,並認為永恆法是一切法
律的源泉,
它代表著上帝對宇宙的統治規則,
其他的人的法律都必須服從上帝之
法。

總之,
中世紀的政治學說的基本特點有:
①鼓吹信仰高於理性,
以宗教教義
作為判別是非的標准;
②強調君權神授,
認為教權大於王權,
給王權也加上了神
聖的光環;
③主張神創等級制,
以上帝創造萬物為借口標榜封建等級秩序的合理
性;
④在研究方法上,
早期的研究多訴諸神秘的直覺,
後期即阿奎那時期則運用
哲學的嚴密思維,採用抽象的概念分析方法,推導上帝的存在,論證國家、政體
以及法的政治思想。

(三)近代西方政治學

14
世紀,歐洲封建社會內部孕育了一種新型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
關系,
伴隨著這種生產關系的發展,
一個新的階級——市民階級迅速興起並不斷
走向壯大。
新的生產交換方式和新的階級的利益要求與封建神權政治發生了尖銳
的對立和嚴重的沖突。
新興資產階級開始要求自己的政治權力,
並對政治和國家
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16
世紀的資產階級文藝復興運動代表著資產階級思想革
命的先聲。
在這場運動中,
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得以脫穎而出。
資產階級伴隨
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對政治有了更多的認識和要求,
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政治
思想。
下面就以時間為順序,
把近代政治學說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並分別進行
說明。

1

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學說

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基雅維利和博丹。

馬基雅維利

1469

1527

是義大利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
近代西方政治學
的奠基者,
主要著作有
《君主論》

有的譯為
《霸術》

其鮮明特點是從人性出發,
而不是從上帝出發研究社會政治。
在方法上是以事實和經驗為依據,
而不再採取
經院教條式的推理。馬基雅維利的國家學說是基於他的人性惡理論。在他看來,
既然人性是惡的,
那麼,
只能依靠強有力的君主專制制度來實現社會的穩定。

主權力的基礎是軍隊和法律,
為了達到政治目的,
君主可以不擇手段,
可以不受
任何道德約束,
他甚至強調成功的君主要具備獅子和狐狸的功能。
所以,
在馬基
雅維利看來,
國家的職責是阻止人類因貪欲而引發的無休止的爭斗,
最終目的是
建立秩序。馬基雅維利認為理想的政體是共和政體。

博丹

1530

1596

是法國政治思想家和法學家,
是近代資產階級主權理論
的創始人,其主要著作有《共和六論》
。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是:①主張
以人的眼光研究國家問題。
②提出了主權理論。
認為國家主權是指一個中心
(或
是一個君主,
或是一個集團)
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它是一種永久性的絕對權力,
對於公民和臣民而言,
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權力,
政府可以更換,
主權永遠
存在。國家主權通過法律得以體現,並維護社會穩定,使國家合法化。③以主權
的歸屬作為依據,將政體劃分為民主制、貴族制、君主制三種類型,贊美合法的
君主制政體是最穩定、合理的形式等。

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例如,
他們開始
尊人重世,開始以政治權力作為研究的核心取向,使政治學獨立於倫理學之外,
開始運用經驗實證方法進行研究等等,
都是新興資產階級對封建神學政治學說的
突破。
當然他們的思想也帶有階級局限性的一面,
例如馬基雅維利的政治權術論
——為達目的,可以採取任何手段等,是資產階級利己主義赤裸裸的表現。

2

17

18
世紀的政治學說

17

18
世紀是西方政治學的繁榮時期。這段時期,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的進一步發展,
資產階級逐漸取得了經濟上的統治權,
進而在政治上也要求取得
相應的統治權,
於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開始提上歐洲社會發展的日程,
這給西方
政治學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力。
一大批歐美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
闡發自己對政
治的認識,豐富、發展了西方政治學說。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格老秀斯、斯賓
諾莎,英國的霍布斯、洛克,法國的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美國的潘恩、傑
斐遜、漢密爾頓等。

格老秀斯
(1583

1645)
是荷蘭政治思想家,自然法學派創始人之一,近代國
際法理論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海上自由論》

《戰爭與和平法》
。他的政治學
說主要有自然法、
主權理論和國際法三個重要組成部分。
他認為:
自然法的基礎

潘恩、傑斐遜和漢密爾頓都是18世紀美國的政治活動家,他們的政治思想有很多共同的特徵:①運用歐洲現成的政治理論為美國的政治實踐服務,較少進行抽象的理論論證,多具有務實性;著作較少鴻篇巨幅和系統嚴謹,多以小冊子、政論文、文件等形式出現。②圍繞著美國獨立和建立聯邦制共和國展開論述。③運用歐洲流行的自然權利理論論證每個人在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機會上是平等的。

④將權力平衡作為構建聯邦政府的基本原則,認為按照這一原則建立的聯邦政府才是完美的政府。但他們的思想又各具特色,從不同的角度對西方政治思想進行了發揮和創新,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潘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個闡述天賦權利與公民權利關系理論的思想家,認為「天賦權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權利」,公民權利則是「人作為社會一分子所具有的權利」,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的實現必須依靠國家、政府或法的力量。傑斐遜是美國資產階級民主傳統的奠基人,他的民主自治思想和其他民主思想相比更為具體,更具現實性。為保證人民自治的實現並防止暴政,他提出了限制中央政府權力、中央和地方分權治理以及人民參政等原則。漢密爾頓政治思想的特色是他的性惡論和精英論。性惡論以人性的自私為依據論證了依靠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維持國家秩序的必要性,這是對霍布斯觀點的繼承和發展;精英論則把富人和有地位的人排除在人性惡的范疇之外,從而肯定了政權應該由這部分人來掌握的合理、合法性。
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以人性論及自然法為理論基礎,結合政治實踐的需要,進行政治制度的構建和政治方案的設計。盡管這些政治學家所論述的角度和問題各有側重,其政治態度也有激進和保守的區別,可是作為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他們的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主要表現在:①強烈、全面地批判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觀念。②從人性論的角度出發創造了自然法學說,強調每個人生來都是平等的,進一步揭批神權以及封建等級制。③肯定人們對正義、平等、自由、民主、幸福的追求,形成正義論、平等論、自由論、民主論、天賦人權等理論。④認為國家是人們締結契約的結果,契約一旦生效,國家權力至高無上。⑤分析政治權力的類別、特性和功能,提出了配置政治權力、構建政體的若干原則。⑥重視法的作用,主張要依法建國,依法治國,按照法處理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正義、平等、自由、民主等權利的實現必須依靠法律的保障,同時,這些權利的活動范圍也必須以法律為邊界。⑦這些思想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和市場規則在政治思想上的投射。
3、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的政治學說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在歐美已經基本完成,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已成為統治階級,同時,隨著無產階級的成長和壯大,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資產階級面臨的主要政治任務是維護並實現自己的利益。歷史主題的變化使得西方政治學的研究主題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從闡發和倡導資產階級的平等、民主等價值觀轉向了論述和分析資產階級個人利益和政治權力之間的關系、資產階級利益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於是,一些政治學家開始運用社會學的世界觀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代表人物有邊沁、密爾、孔德、斯賓塞。
邊沁(1748~1832)是英國政治思想家、法學家、經濟學家,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論》、《道德與立法原理》等。其政治思想建立在功利原則基礎之上,他認為:歡樂和痛苦是人類的兩大主宰,求樂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一切行為的始因和目的;幸福的內容是生存、富裕、安全和平等;每個人的利益和幸福的實現將促進整個社會的利益和幸福的發展,因而追求個人利益和幸福是正當的;評判國家制度和法律的唯一標準是看其能否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反對天賦權利論、社會契約論以及自然法理論,認為國家是一種惡,它會限制個人的自由,主張奉行國家放任主義,對經濟生活毫不幹涉;認為應實行法制和分權的代議民主制;提出了改革議會的一系列主張,如由立法權控制行政權、議員不擔任行政職務、議員不受政府控制、擴大成年男子選舉權等等。這些政治思想奠定了邊沁作

為功利主義學派主要代表的地位,他的議會改革方案直接成為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的指導原則。
密爾(1806~1873)是英國的哲學家、政治思想家,19世紀自由主義思想的主要代表,著作有《論自由》、《功利主義》等。自由論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張要維護個人的自由和個性的發展,提出不僅要反對國家的壓迫,保證政治自由,還要反對社會習俗和輿論的奴役,維護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自由。他指出:個人自由並不是絕對的,個人行為只有不涉及他人利益,個人才擁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而無需對社會負責;當個人行為危害到他人利益時,這種行為應受到社會控制,個人也要受到社會或法律的相應懲罰。他還第一次從更廣闊的社會領域探討自由並對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的關系進行了界定。另外,密爾還發展了邊沁的功利理論,對傳統自由主義的放任原則進行了修正,認為放任原則的實施應有一定的限度,國家的干涉有其積極作用,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創造幸福、追求自由的機會。在政府理論方面,密爾闡述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的一般原則和具體問題,認為議會具有控制政府和批評政府兩大職能,強調議會民主制中知識的作用和智力的權威,推崇「傑出人物」的統治等等。晚年的密爾還一度主張將自然資源、礦山、鐵路國有化,提出「有限度的社會主義」等主張。密爾的政治思想體現了傳統自由主義向現代自由主義的過渡,是英國自由主義思想發生重大變化的標志,其本人也成為自由主義思想史上最具影響的代表之一。
孔德(1798~1857)是法國思想家、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實證政治體系》。其政治思想主要由實證主義體系和社會團結思想組成。實證主義體系方面,指出科學的知識必須以「實證的事實」即經驗的事實和經驗的現象為基礎,現象以外的本質和終極原因是不可能被認識的。主張把人類認識的發展分為神學、形而上學和實證學三個階段。與此相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應分為神學的軍事時代、形而上學的法學時代和科學的工業時代三個階段。所以,孔德認為以往的政治學都是以想像為基礎的臆測的政治學,主張建立以觀察為基礎的實證政治學。社會團結思想方面,指出社會起源於人的社會本能,社會的精神權力應由科學家來行使,世俗權力應由資本家集團掌握,政府的職責主要在於培養並提高人們的社會感情,保證社會的秩序和進步,實現社會的和諧與團結。孔德的實證主義思想廣泛流傳,對現代政治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斯賓塞(1820~1903)是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社會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的主要代表,著作有《社會靜力學》等。他用自然科學概念解釋人類社會現象,提出了有影響的社會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指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有機體,不同階級之間的協作是人類共同生活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社會的均衡狀態;生物競爭原則完全適用於人類道德規范,優勝劣汰是人類道德的體現。所以,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社會進化的最高階段,是最完美的社會。以社會進化論和有機體論為基礎,斯賓塞認為國家和政府是社會進化的必然結果,國家是一種自然單位即個人的合成物,個人合成的唯一法則是平等自由的法則,即每個人的自由只受到其他人獲得同等自由的必要的限制,以此發展了自由主義思想家的最大幸福原則。他用自由放任主義的觀點看待國家和政府,認為政府是一種必要的惡,但又主張政府作為有節制的必需品,應盡可能少地干預經濟,以避免自然規律的選擇失去作用。
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自由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要求,通過確立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思想理論依據,運用社會學世界觀,藉助自然科學的概念、邏輯和方法,把西方政治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當然,在這一時期,隨著資本運動的展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矛盾的凸顯,無產階級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逐漸凝結成了自己的政治學說,這就是以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政治學說。這些政治思想主要揭露現實社會的弊端,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期望通過社會變革達成社會的進步與和諧;變革計劃包括諸如建立社會公有、共同勞動的共和國等等。這些學說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重要思想來源。
(四)現代西方政治學
西方政治學在現代出現了重大的嬗變,政治研究隨著實證研究方法的興起開始背離了傳統的研究風格和結構,轉向學科發展,主要體現為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轉變,出現了新的方法論格局。原來廣義上的政治學一分為二:一是從傳統政治研究中分化出行為主義政治學,即所謂的「政治科學」;二是由傳統政治研究承續和深化而來的當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科學後來居上,在當代西方政治學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歷史發展 現代西方政治學從1880年作為一門學科在美國獲得獨立地位開始,已經過了100多年。其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①現代西方政治學的形成與發展。1880年以前的西方政治學,主要是以一般政治原理和政治規律為內容,如國家、政體、主權、公民、制度和統治等,當時政治學術中心在歐洲,政治研究中的法學和社會學觀念對後來的政治學影響深遠。1880年10月,在美國學者J.W.柏吉斯的倡導下,美國成立了「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研究院」,開始培養政治學博士和進行具有學科意義的政治學研究。一般學者都以此作為現代政治學學科獨立的標志。此後政治學課程開始在美國普遍開設,許多大學成立了政治系和研究院。1886年第一個定期出版的政治學刊物——《政治學季刊》,在哥倫比亞政治學院創刊。1903年,美國政治學會成立。不久,《美國政治學評論》創刊。至此,現代意義的政治學大體上形成。美國政治學會成立之前,德國國家學傳統一直在美國政治學中居主導地位。歐洲其他國家如法國和英國的政治學對美國政治學也有重大影響,美國當時流行的歷史-比較研究方法就是從歐洲學來的。隨著政治學在美國的發展,它逐漸美國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現實主義研究方法向以歷史 -比較研究方法為代表的歷史主義研究方法挑戰。接著,出現了「新政治學運動」提倡科學主義的政治研究方法,主張採用社會學、心理學和統計學的方法來改革政治研究,認為價值判斷有礙科學的政治分析,應當摒除。「新政治學運動」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行為主義政治學開辟了道路。這時芝加哥大學繼哥倫比亞大學之後,成為美國又一個政治學術中心,形成了芝加哥學派。同期的歐洲政治研究仍基本上承襲傳統的研究方法,雖然在政治理論和政治社會學方面發展較快,但對科學主義的研究方法持不贊成態度,在學科專業設置、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上頗為保守。②現代西方政治學的興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的政治學研究獲得了巨額資金援助,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普遍設立,學者和學生隊伍擴大,刊物、專著大量問世。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迅速崛起是戰後政治學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發展的最大特徵。行為主義政治學反對傳統的制度研究方法,注重創立經驗方法。它認為政治學應該成為一門能對政治現象進行解釋和預測的科學,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對實際政治行為進行觀察和進行資料搜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科分工合作,運用純經驗的定量分析等技術手段。行為主義政治學重視理論框架和模式的確立以及從宏觀角度對政治行為進行理論概括,這使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在政治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並由此產生了政治學中的一般系統理論、結構--功能理論、溝通理論。它強調運用技術手段和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和成果,

使政治學與其他傳統學科之間大量互相滲透和融合,由此產生了政治社會學、政治心理學、政治人類學、生物政治學等邊緣和交叉學科。由於它強調研究問題,使政治學在培養實際業務和構築技術性知識體系方面有很大發展。行為主義政治學也推動了當代政治學一些綜合性理論的發展,如比較政治、政治文化和政治發展等理論。70年代以後,行為主義政治學進入了相對蕭條的時期,它過分強調技術手段、忽視價值因素的傾向受到批判。人們反省行為主義政治學專注純粹學術而喪失了價值方向的缺點,提出「政治學的新革命」的口號,即主張政治學的再理論化、再意識形態化。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傳統的研究方法重新得到承認,政治理論重新抬頭,當代政治學進入了後行為主義政治學時期

2. 中國政治學有何發展歷史

中國政治學的發展歷史的話,他是從一個封建社會開始,慢慢發展到民主社會。

3.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形成是政治學發展史上的一個

問題: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形成是政治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
答案:
19世紀40年代末,馬克思、恩格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繼承人類文明歷史
成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出現,不僅給政治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奠
定了理論基礎,而且對政治學這門科學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馬克思主義政
治學的出現,是政治學發展史上一個偉大轉折。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建立的開山之
作是(共產黨宣言),它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原理,充分顯示出馬
克思主義政治血統以前的政治學的根本區別:
第一,提出了國家是階級的政治統治組織的觀點。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政治學
都把國家看成是人類社會固有的、永恆存在的、超階級的或非階級的人們的聯合
體或共同體。馬克思主義根據社會發展規律,揭示出國家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階
級矛盾不可調和及社會生產力發展到要突破現存生產關系、上層建築的時候的產
物和表現,指出國家的本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民主和對被壓迫階級專政的統一,
即國家的本質是階級專政。駁斥了剝削階級關於國家是社會組織,是超階級的社
會聯合體的觀點。使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同剝削階級政治學的國家觀劃清了界線。
第二,指出了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人類歷史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社會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政治是階級的政治,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是政治關
系的基本內容。政治斗爭歸根到底是要解決政權問題。《宣言》運用階級分析方
法,透過錯綜復雜的政治現象,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即階級斗爭始終是圍繞著奪
取、建立、鞏固、維護政權而進行的,從而揭示了政治中的最本質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是無產階級爭得民主,上升為統治階級,建立無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問題。這就從根本上同剝削階級政治學的「國家三要素說」劃清了界線。馬恩對階級、階級斗爭、社會革命與國家問題的關系的規律性論述,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國家學說的理論基礎。
第三,初步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內涵即無產
階級的政治領導和政治統治,無產階級專政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第—步,它本身
不是目的,目的是達到消滅剝削階級和過渡到無階級的社會,實現共產主義。無
產階級專政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生產力的總量。其前途是
消滅階級、階級差別,最終實現國家自行消亡。不斷發展、完善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表明了同資產階級政治學在階級、國家問題上的根本區別。指出了無產階級專政是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實現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工具,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工具。
第四,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代替君主制,不是僅僅要
求國家形式的改變,不是一般地改變現存的生產關系,而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
系和傳統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即從根本上消滅私有制和剝削制度,在政治上
首先爭得無產階級民主,在經濟上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在文化上樹
立共產主義的思想和觀念,最終實現以個性全面發展為條件的聯合勞動的自由人
的聯合體。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的歷史類型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它隨著經濟基
礎的變化而變化,這同其以前的避而不談國家的歷史類型,以國家的形式來掩蓋
國家的本質的政治學說有著本質的不同。
第五,系統地闡述了無產階級政黨學說。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政治學說都把政
黨說成是與階級無關的團體。而馬克思主義從政黨的階級實質著眼,指出政黨是
階級組織,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它代表一定階級、階層的根本利益,是實現階級政治統治的工具。政黨活動的目的是要掌握國家政權,行使國家權力。
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政治學之所以不是真正的科學,固然受時代的局限,社會
歷史條件的局限,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局限,更重要的是階級的局限性,使他們不敢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不能揭示政治現象的本質。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之上,是政治學發展史上一個重大轉折。

4. 比較政治學的歷史沿革

比較政治學與政治學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政治學學科建立後,理論家就一直企求了解和闡明各種政治體系及其變化。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考察並分析了希臘150多個城邦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他的《政治學》一書為人們提供了比較政治研究的實例和資料,他的研究方法及對政體的分類原則和標准,對政治學學科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18世紀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在政治學的研究中,也注重比較的方法。他的《論法的精神》一書,通過對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各國甚至一些東方國家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習俗、氣候、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的考察和比較,總結了在不同環境下的政治特徵和法律精神,提出了政治統治的一般原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形成了傳統主義的比較政治研究,特點是集中地比較和研究美國和西歐幾個主要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形式,並努力使這些國家的政治模式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使世界政治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客觀上推動了比較政治的研究,使比較政治研究打破了狹隘的地方觀念;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興起,又拓展了比較政治研究的方法和框架。如G.A.阿爾蒙德創立了比較政治研究的結構-功能主義方法,對當代世界政治體系提出了新的分類和分析框架。這些都推進了西方政治學界對比較政治學的研究,使比較政治學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政治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5. 政治學與其他相關的歷史演變

作為政治學學科領域中一個相當獨特而又十分重要的分支學科,比較政治學正日益引起人們越來越大的興趣。這種狀況的出現不僅是因為相對於其他分支學科而言比較政治學研究處於某種不發展的境況,更主要的是由於其本身所具有的跨越學科界限的溝通與對話能力、以及聯結經驗研究與理論探討的創新潛力,使得學界中人不再滿足於借鑒和使用現成的比較政治學研究成果,而是以更直接 的方式和更多的精力投入於這一「事業」。1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對於比較政治學的學科發展史作一番相對簡略的回顧和評述就顯得極其必要了。這是因為在學習和掌握任何一門知識的時候,有益且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追尋這門知識發展的歷史。在知識論的意義上講,這就是通過邏輯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追溯和還原。人們在探索和建構這門知識時所經歷過的認識過程。對於社會科學知識門類來說,這一方法更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此不僅可以了解構成這門知識的基本成分如概念、范疇、理論命題和理論體系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經驗條件下依據何種思考邏輯形成的,這些基本成分在其原創時的最初含義以及後來的演進和變遷;而且由此還可以把握這一知識門類內部不同的理論見解和學術流派之間的承繼和替代關系,它們之間的競爭和爭論,以及這種學術爭論又是如何對這一知識門類的發展和變遷形成制約和產生影響的。因此可 見,我們在理解比較政治學的知識時也不能不對這一知識門類首先做一番歷史的考察。
而就這一歷史考察來說,由於比較政治學這一分支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質,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宏觀層次的考察,即主要審視比較政治學發展歷程中那些對於學科整體發展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政治學主流或主流政治學的發展,社會科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影響,以及社會政治環境所規定的學科發展的外在條件。二是微觀層次的考察,主要涉及比較政治學內部相對更加細微的發展變化,包括研究主題的變遷,理論模式的發展與更替,以及研究方法與操作技巧的發展等等。當然,這不是一篇論文所能應付的任務。因此,本文將大體按照時間推衍的脈胳,循序考察這一分支學科的發展。
—、早期的比較研究
眾所周知,比較和鑒別是人類認識未知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樣道理,利用比較方法研究政治也是政治學中最常見的方法。實際上,更確切地說,政治學就是源自於比較政治研究。著名的比較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就說過:「從本質上講,政治理論的大傳統是比較的、分類的和類型學性質的。」2
一般說來,政治學的這種比較研究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他那部創立了「政治學」一詞的《政治學》實際就是比較政治研究的經典之作。當時,亞里士多德力圖探尋古希臘城邦國家不穩定的原因,並以此回答究竟何種憲政體系或政體最為穩定的問題。為此,他自己動手並且指導著他的學生對古希臘零散相處而各不相同的上百個城邦國家進行了比較研究。亞里士多德的比較研究步驟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是富有借鑒意義的,它主要包括:第一步是提出適合於進行比較分析的問題。第二步則是收集古希臘城邦國家的個案材料。第三步是在個案史研究的基礎上按照三個相關性准則對城邦國家逬行分類,准則一是最高統治者的數量:一個人(暴君政體)、一些人(寡頭政體)和多數人(民主政體);准則二是行為方式:寡頭制或民主制;准則三是階級結構即不同階級間權力分配的方式。接下來的第四步是將這一分類結果與穩定和不穩定聯系起來,研究何種政體最不穩定或者最為穩定。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純粹的的民主制和純粹的寡頭制屬於最不穩定的政體,而最穩定的則是混合政體:即民主寡頭制或寡頭民主制,在其間,權力由強大的中間階級所掌握或由不同的階級所分享。最後,則是在這一分析的基礎上做出若干概括,進而解釋穩定與不穩定的原因所在。3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方法自近代以來有很大的發展,但亞里士多德的比較方法中所包括的基本邏輯卻很難說有多大改變。這個基本邏輯就是:確定一個具有理論意義的研究對象或建構一個問題,然後對相關經驗資料進行收集和分類研究,再引入一種關鍵評判性度量標准並據此對分類結果展開剖析和分析,進而得出解釋性的概括。這種邏輯至今仍是比較政治學研究實踐的基本特怔。也正是因為這樣,人們強調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方法是為解釋性理論創新的主要手段。4值得注意的還有,相對狹小的地域中林立叢生著各式不同的城邦國家,在客觀上就造成了對不同的政治制度進行比較研究的便利,對自身所在的社會狀況的深入探究和分析也就必然會採用比較的方式以其他 相鄰社會為參照物而展開。這樣一種激勵著亞里士多德從事比較研究的客觀邏輯也同樣支配著後來人。只不過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人們的視野更加寬大廣闊了。
在其後的歷史發展中,亞里士多德的這種比較研究的傳統成為論證和評判政治制度優劣與否的主要方法,也成為理論創新的基本方式。直至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

6. 傳統主義政治學的歷史淵源

傳統主義政治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正義」版的討論、亞里士權多德在《政治學》中對「最高美德」的追求,奠定了政治理論早期形態以倫理為核心的基礎。此後,無論是中世紀以上帝為核心的神權政治論,還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權利或權力為核心的自然政治論,濃厚的道德哲學色彩加上思辨式語言和演繹解釋方法的運用始終是政治學理論研究的基本特徵,並且直接影響了現代意義的政治學的產生和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意義的政治學首先在美國發展起來。它在創立時期雖然受到了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但仍帶有古典政治學研究的深深烙印。

7. 《政治學》有哪些歷史意義

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西方政治學最早發源於古希臘,創始人是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其所著的《政治學》被公認為是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之作。從《政治學》開始,按照歷史順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學的歷史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古代西方政治學 公元前5世紀,地中海沿岸分布著數百個奴隸制城邦國家,這些城邦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打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社會的血緣關系,瓦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宗法關系,較早地建立了權利關系和契約關系,促成了城市文明、商業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這些都為西方古典政治學說的產生提供了沃土和搖籃。
古希臘的思想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撰寫了《理想國》和《政治學》等著作,開辟了政治學研究的新領域。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學生,代表著作是《政治學》。他考察分析了150多個不同形式的城邦國家,從倫理和利益的角度,研究了國家的基本理論,即國家的起源、性質、目的和任務;研究了國家的政治制度劃分的原則,並對各種政治制度進行了比較;研究了如何建立以及管理國家等問題,奠定了西方政治學研究的基礎。具體內容有:①國家的形成如同雌雄結合,是自然的產物,「早期各級社會團體都是自然地生長起來,一切城邦既然都是這一生長過程的完成,也該是自然的產物,這又是社會團體發展的終點」。「事物的終點,或其極因,必然達到至善,那麼,現在這個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該是至善的社會團體了」。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國家是自然形成的至善的社會團體。②他認為倫理學研究個人的善,政治學研究人群的善,國家這一社會團體的目的在於達到最高尚、最廣泛的「善業」。他指出:「政治學的善就是正義,正義以公共利益為依歸。」「城邦以正義為原則 正義恰恰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③政治權力的分配製度即政體決定著城邦的異同。亞里士多德對各類政體進行了區分和研究之後,認為君主政體、貴族政體與共和政體能夠照顧公共利益,其差別只在於掌握最高統治權的人數不同;而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都只會為統治者謀利。④最好最易於實行的是共和政體,特別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最為穩定。⑤政體發生變革基於人們對「正義」與「平等」的認識的分歧。寡頭會認為基於財產多寡的政治權力不平等是正義的,平民則認為基於人身自由的政治權力的平等分配才是正義的。⑥私有財產和家庭是人本性和城邦的性質,不能取消,但要避免財富的兩極分化。⑦城邦要實行法治,並由有公民權的人輪流執政。 亞里士多德時代,古希臘的奴隸制城邦制度已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所以,亞里士多德的任務在於努力維護並竭力贊美城邦制,把它看作是至善的化身;同時,他又在盡力尋找一種能夠挽救奴隸制城邦的政體,認為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共和政體是最穩定的,力圖以此化解兩個極端的矛盾,維持國家的穩定。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古代政治學說有這樣一些特點:①它始於對國家問題的研究,因為它是以城邦國家作為研究和分析對象的;②它強調政治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取向在於特定的倫理道德,因為它認為政治是研究群體的善,國家的應然狀態是至善的社會團體;③它維護奴隸主統治和奴隸制國家;④在研究方法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有所不同。柏拉圖主要運用哲學思辨的方法,並且把政治與哲學、道德、教育以及家庭等問題糅合在一起,在他看來,政治學就是倫理學;亞里士多德主要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通過對150多個城邦國家的比較,研究了不同的政體類型,並開始把政治學與倫理學分開,使政治研究的概念趨於系統化。所以,在方法論上,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哲學思辨研究方法和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實證比較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傳統政治研究方法兩大傾向的基礎。

8. 通過西方政治學發展歷程的學習,談談你對中國政治學發展的點滴看法

《西方政治學史》縱貫2000多年,涉含自政治學肇始以來,各種政治觀點、思想、理論專、學說在西歐、屬北美國家發展的過程。從歷史的角度,以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教會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直至現當代西方政治學流變為主要脈絡,匯集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100多位政治學家的智慧與學術成果,展現了英、法、美、德等國的政治實踐與政治演進,梳理了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社會主義等主流政治思想以及其他非主流政治思潮,由此探析政治發展規律,給人以有益啟迪。

9. 西方政治學歷史發展的脈絡是什麼

西方政治學的發展脈絡
1.西方的政治學最早發源於古希臘社會2.中世紀,政治學成為神學統治的思想工具,具有濃厚的蒙昧主義色彩,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古斯丁和阿奎那。3.文藝復興是西方政治學發生歷史性轉折的階段。
4.15世紀至16世紀,是西方近代政治學的形成時期
5.17世紀至18世紀,是西方近代政治學的繁榮階段
6.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學的發展和變革階段。
7.19世紀後期,資產階級政治學,已經成為一個擁有眾多研究學者的專門學科,包括三個歷史階段:
<1>第一個階段從19世紀末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是從法律的角度出來研究國家、政府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憲法成為了政治學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
<2>第二階段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夜

<3>第三階段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政治學研究方向轉變為公共政策的研究,反映了資產經濟對於政治學理論研究的新要求。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祝學習進步!

10. 請問 怎樣論述政治學的歷史發展

政治學的歷史沿革
政治學作為一門十分古老的學問,在東西方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典籍和明確的發展線索,回顧和把握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政治學的理解.
一,政治學在西方的產生和發展
政治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首先創立於西方.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古希臘的偉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所寫的《政治學》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統論述政治問題的著作,因而被稱為政治學的開山之作,亞里士多德也由此成為政治學當之無愧的創始人,奠基者.
二,中國政治學的歷史與現狀(一般了解)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政治文化遺產.從中國古代的歷史來看,政治歷來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早在《書》,《詩》中就有大量論及政治的內容.《書》指《尚書》,《周書》,實際上是一部政書,司馬遷稱"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在春秋時代出現的所謂"百家爭鳴",首先就是政治思想上的學派斗爭.其中,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是當時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三大政治學派.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產生和發展
在政治學的發展史上,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導致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它開創了人類認識和掌握政治現象的科學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歐洲,其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第三節 政治學的任務和研究方法
一,當代中國政治學的任務
政治學作為一門研究以國家政權為中心的階級統治關系和階級統治活動的科學,一般來說主要是為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服務的.當代中國的政治學,總的說來,其主要任務就是為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政治統治和政治管理活動服務,為我國新時期的政權建設,黨的建設,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發展服務.
二,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確立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第二,吸收和借鑒各種學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全方位地透析政治學理論.第三,正確採用先進的現代科學研究手段,賦予政治學研究以新的時代特色.
思考題
1,剝削階級思想家是如何解釋政治的
2,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觀 
3,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特點是什麼 
4,為什麼說《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開山之作,書中論述了那些政治學重要觀點
5,簡述西方政治學發展的概況.
6,簡述中國古代政治學的發展概況.
7,學習政治學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階級,階層和階級關系
學習的目的和要求:通過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階級,階層的基本概念,了解階級的產生,發展演變和消亡,了解階級斗爭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對社會主義的階級斗爭和階層劃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閱讀全文

與政治學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