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黑茶最早源於什麼地方
「黑茶」二字,最早見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陳講奏疏:「以商茶低偽,征悉黑茶。地產有限,仍第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書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曬一篾,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甘肅通志》)。此茶系蒸後踩包之茶,具有發酵特徵,實為黑茶無疑。
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漢代時由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渠江鎮生產的渠江皇家薄片,安化素有加工煙熏茶的習慣,茶葉通過高溫火焙,色澤變得黑褐油潤,故稱「黑茶」。黑茶也是利用菌發酵的方式製成的一種茶葉。湖南黑茶起源於秦漢時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渠江黑茶薄片呈形狀不一的扁平薄片狀,源於安化縣渠江鎮,黑茶薄片又稱為黑茶宗祖薄片,民間相傳為張良所造,俗稱「張良薄片」。漢代時黑茶薄片成為皇家貢茶,稱之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
四川黑茶起源於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時茶馬交易中早期。茶馬交易的茶是從綠茶開始的。當時茶馬交易茶的集散地為四川雅安和陝西的漢中,由雅安出發人措馬馱抵達西藏至少有2~3個月的路程,當時由於沒有遮陽避雨的工具,雨天茶葉常被淋濕,天晴時茶又被曬干,這種干、濕互變過程使茶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導致了發酵,產生了品質完全不同於起運時的茶品,因此「黑茶是馬背上形成的」說法是有其道理的。久之,人們就在初制或精製過程中增加一道渥堆工序,於是就產生了黑茶。黑茶在中國的雲南、湖南、陝西、廣西、四川、湖北泉城紅、泉城綠等地有加工生產。黑茶類產品普遍能夠長期保存,而且有越陳越香的品質。
藏茶是黑茶的鼻祖,也稱南路邊茶其製作工藝極為復雜,經過32種古法製成,而且由於持續發酵的原因,所以極具收藏價值,她是古茶類中收藏值最高的茶種。 四川省雅安市是藏茶的原產地,已有1300年歷史。明代嘉靖年間,陝西涇陽商幫陸續來雅安投身邊茶行業。他們的資金雄厚、經商有道,從明到清先後創辦了10餘家茶號,經營規模很快超過當地川幫,每年認「引」數額占雅安全部的三分之二。藏茶品之「紅、濃、陳、醇」。「紅」指茶湯色透紅,鮮活可愛;「濃」指茶味地道,飲用時爽口酣暢;「陳」指陳香味,且保存時間越久的老茶,茶香味越濃厚;「醇」指入口不澀不苦、滑潤甘甜、滋味醇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通過特殊工藝持久發酵製作而成的藏茶包含近500種對人體有益的有機化合物,約700種香氣化合物,無機物也相當豐富,包括磷、鉀、鎂、硒等不少於15種礦物質。
⑵ 黑茶「心酸」的發展歷程你知道嗎
黑茶的發展不能說一蹴而就,就是突然間在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賣黑茶的店鋪,讓很多人漸漸知道了黑茶的好處和價值,但是很多人把黑茶誇的非常的厲害,導致很多年紀比較大的人對於黑茶的追捧日益加深,但是很多人對於黑茶很多人的了解還是不夠的,覺得黑茶就是湖南的,其實黑茶主要產於四川、雲南、湖北、湖南、陝西等地方,了解黑茶的知識可能你就會更加的喜歡上黑茶的味道的。
3、陝西茯茶
陝西茯茶茶體緊結,色澤黑褐油潤,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湯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悠長。特別是對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涼地區,一般人是很少喝這樣的黑茶的。
⑶ 關於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從發現利用茶葉發展至現今豐富多彩的茶類,經歷了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體是: 採食鮮葉→生煮羹飲→曬干磨碎→蒸青造團餅→龍團鳳餅→蒸青散葉茶(綠茶)→炒青綠茶→白茶、黃茶、花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現代再加工茶。 1、採食茶樹鮮葉:中國發現與利用茶樹,如從神農時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本草衍義》 記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見,最初的利用是採食鮮葉的。 2、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以茶作菜,現在雲南的基諾族仍保留了吃涼拌茶的習俗。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 ,苦荼"之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茶被利用作葯治病,就像採集其他草葯一樣,採集鮮葉曬干收藏備用。 3、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餅的製法,到了唐代,製法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餅茶中間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餅茶為一斤至五十兩。 宋代進而出現研膏茶、臘麵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21-1125年)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4、從團餅茶到散葉茶:陸羽《茶經》:"飲有 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說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餅茶與散茶均有生產, 《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散茶即芽葉散茶。到明代,散茶生產更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為適應潮流,也下達詔令改貢餅茶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5、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1210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6、從綠茶發展至其他茶:綠茶是經殺青(蒸青或炒青)、揉捻、乾燥而製成,綠湯綠葉。當綠茶炒制不當悶黃後即變成黃湯黃葉,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有意悶黃的做法製成了黃茶。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曬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製成的綠茶經潑水推積發酵,茶葉發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馬交易的重要物質。紅茶是茶鮮葉採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發酵變紅而形成。最早的紅茶是從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以後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產。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帶產生了烏龍茶,據說是採摘的芽葉在籮筐中搖盪時間長了,葉緣受損發酵變紅,再經鍋炒、揉捻、烘乾後,橙黃湯色,葉片三紅七綠被稱為半發酵茶。 7、從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龍腦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錢椿年《茶譜》(1539年)記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⑷ 湖北黑茶的歷史
據《湖北通志》記載:「同治十年,重訂崇、嘉、蒲、寧、城、山六縣各局卡抽派茶厘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項。」這里講的老茶即指老青茶。可見老青茶已有100多年生產歷史。1890前後,在莆圻羊樓洞開始生產炒制的簍裝茶,即將茶葉炒干後,打成碎片,裝在篾簍里(每簍2.5公斤),運往北方,稱為炒簍茶。以後發展為以老青茶為原料經蒸壓製成老青磚茶。
以老青茶作原料,經壓制而成青磚茶,主產於湖北省。清代在蒲析羊樓洞生產,因此又名「洞磚」。青磚茶的磚面印有「川」字商標,所以也叫「川字茶」。近代,青磚茶移至蒲圻趙李橋茶廠集中加工壓制。
老青茶產地主要在湖北省咸寧地區的蒲圻、咸寧、通山、崇陽、通城等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890年前後,在蒲圻羊樓洞開始生產炒制的簍裝茶,即將茶葉炒干後,打成碎片,裝在篾簍里(每簍2.5公斤),運往北方,稱為炒簍茶。約後10年,山西茶商在羊樓洞設庄試制磚茶,其後俄國商人亦在漢口設庄壓制。壓制工具先是木夾,後改用牛皮夾,進而改用機器壓,壓成磚形茶,以每箱磚片數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種不同規格。「二七」、「三九」青磚銷往西北各地,以包頭市為集散地,統稱「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磚茶銷往內蒙,並出口蒙古、蘇聯等地,以張家口為集散地,稱「東口茶」。近40年來,為統一商品規格,只生產「三七」青磚茶。1910-1915年為青磚茶歷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磚茶在內,最高年產量達48萬箱(每箱54公斤),後因戰禍疊起,銷路阻隔,產量銳減。直到50年代,國家大力扶植邊銷茶生產,使老青茶生產恢復了生機,1977年產量達到8000多噸,1978-1982年由於邊銷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年產量下降至5000噸以下,1983年年產量又恢復到7000噸,年產量維持在5000噸以上。
⑸ 黑茶的起源
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漢代時由湖南安化縣渠江鎮生產的渠江皇家薄片,安化素有加工煙熏茶的習慣版,茶葉通過權高溫火焙,色澤變得黑褐油潤,故稱「黑茶」。漢代時黑茶薄片成為皇家貢茶,稱之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四川黑茶起源於四川省,其年代可追溯到唐宋時茶馬交易中早期。黑茶按照產區的不同和工藝上的差別,可以分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雅安藏茶和滇桂黑茶。
⑹ 益陽黑茶的歷史
傳說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運茶的馬幫經常遇到下雨,淋濕了茶,茶商心痛不甘心丟棄。途徑一個痢疾橫行的村子,村裡掛了很多人。村民們沒吃沒喝。茶商想自己帶的茶長霉了,不值錢了,就送給這些可憐的家庭吧。結果奇跡發生,村子裡的人們痢疾全好了。事實上,益陽黑茶的產生,比傳說中的要早得多。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私茶。」益陽黑茶益陽黑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主要由於海外市場的征購,這一原產地在安化山區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紀之初璧現,並風靡廣東及東南亞市場。其聲譽之盛,已不亞於當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權威的台灣茶書譽為「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的極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紀)參照四川烏茶的製造方法,加以改進,製成黑茶。烏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殺青(鍋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葉氣,滋味醇和,有松煙香,更受西北各少數民族的歡迎。當時,西藏喇嘛常至京師禮佛朝貢,邀請賞賜。回藏時,明朝廷賞給許多禮物,其中茶葉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倉撥給,但喇嘛們卻繞道湖廣收賣私茶。湖廣黑茶最合他們的口味,而黑茶主產於安化一帶,後統稱益陽黑茶。
益陽黑茶至晚產於15世紀後期,通常經由湖北運銷北方和西北。由於安化茶滋味濃厚醇和,且量多價廉,西北那些領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采購私販。從明至清,茶葉都屬於朝廷的「計劃供應商品」,而四川茶、漢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點生產商品」,利厚暢銷的益陽黑茶很快讓漢茶和川茶市場冷落,產銷蕭條。明朝萬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僑為湖南茶葉在奏本中打架,一個要求朝廷頒令禁運,免妨茶法馬政;另一個認為湖南茶對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後經戶部裁定,報請皇帝批准:自後銷西北的引茶,以漢、川茶為主,湖南茶為輔。至此,益陽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經過茶商和市場的長期甄選,益陽黑茶逐漸興盛起來。晉、陝、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幫,來安化采購和製作黑茶。資本雄厚的晉、陝、甘茶商,還在安化建有樓閣,設立行幫組織和商業鋪面。資江沿岸各處,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業繁榮的市井,如黃沙坪、酉州、苞芷園、小淹、邊江、唐家觀、雅雀坪、東坪、橋口等地。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陝西商人駐益陽委託行棧匯款到安化定購黑茶,或以羊毛、皮襖換購,因資金較少進貨不多,人稱「滾包商」。受託棧行僱人下鄉采買茶葉原料,踩捆成包,以利運輸。最初大小形狀和重量不一,後來逐漸統一為小圓柱形,重約老秤10斤,稱為「百兩茶」。清同治年間,晉商「三和公」茶號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與篾捆壓成圓柱形,每支凈重1000兩(16兩老秤合37.27公斤),稱為「千兩茶」,圓柱長約5尺(166.5公分),圓周1.7尺(56公分)。這種茶主要是晉商經營,又以籍貫不同分為「祁州卷」和「絳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縣、榆次等地茶商經營,每支重1000兩,產量較多;「絳州卷」為絳州茶商經營,每支重1100兩,數量較少。把茶葉製作成立柱的形狀,經過炒、渥、蒸、踩等數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體積內茶葉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質形成之必需。「百兩茶」、「千兩茶」系列有一個總的稱呼——花捲。有三重含義: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簍包裝;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徵明顯;三是成茶身上有經捆壓形成的花紋。茶呈圓柱,像一本捲起來的書,故稱「花捲」。另外,在「祁州卷」和「絳州卷」之外,有老牌本號加料絳州卷,品質最高,號稱「卷王」,歷史上產量極少。新中國成立後,益陽黑茶的主要銷售區域還是巨響於西北少數民族居住區域,湖南本土的人很少喝,有些年間,黑茶豐產,很多黑茶賣不出去,當地茶民就把茶根,茶葉當柴燒。近幾年,隨著普洱茶的聲名崛起以及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與社會效應,安化政府不斷的打報告給湖南省政府,請求支持益陽黑茶產業的發展。今天,益陽黑茶從一個湖湘大多數人不知的茶葉品種,一越成為很多湖南人送禮的首選,盡管益陽黑茶在中國大地很多茶館不為主流,但,相信眾志成城的湖南人一定會讓益陽黑茶媲美當年普洱茶,成為中華茶客的喜愛。目前,益陽黑茶規模最大的是白沙溪茶廠,價格比較低的是益陽茶廠,專做陳年極品益陽黑茶的品牌是滿漢全茶,專做品牌專攻國內外高端市場的黑茶廠家是怡清源茶業,網上買黑茶首選中國黑茶商城。
⑺ 中國黑茶最早的是哪個年代
黑茶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後期的茶馬互市。唐德宗貞元年間內,約785-804年。據《封氏聞見錄》容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黑茶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始於十六世紀初,理由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
⑻ 黑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來的黑茶有什麼好的
很高興為您解答
有五種。如下:
1 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原產於安化,最早產於資江邊上的苞芷圓,後轉達至資江沿岸的雅省坪、黃省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為集中地,品質則以高家溪和馬家為最著名。過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產,現在產區已擴大到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
黑志茶分為4個級,高檔茶較細嫩,低檔茶較粗老。一級茶條索緊卷、圓直,葉質較嫩,色澤黑潤。二級茶條索尚緊,色澤黑褐尚潤。三級茶條索欠緊,呈泥鰍秋,色澤純凈呈竹葉青帶紫油色或柳青色。四級茶吉張寬大粗老,條松扁皺折,色黃褐,湖南黑毛茶內質要求香,無粗澀味,花磚茶、茯磚茶和湘尖等,主銷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
2 老青茶
老青茶主產湖北省咸寧地區的蒲折、咸寧、通山、崇陽、通城等縣,湖南省臨湘縣也青產老青茶。
用以壓制青磚茶的老青茶分麵茶與里茶兩種,麵茶較精細,晨茶較粗放。老青茶一般分為三個級別,鮮葉采割標准通常按莖梗皮色劃分。一級茶(酒麵茶)發青梗為主,基部稍帶紅梗。二級茶(二麵茶)以紅梗為主,頂部稍帶青梗。三級茶(里茶)為當年生紅梗,不帶麻梗。
老青茶的品質的要求,一級別茶(灑面)葉子成條,紅梗為主,葉色烏綠微黃。三級茶(里茶)葉面卷皺,紅梗,葉色烏綠帶花,茶梗以當年新梢為度。
3 六堡散茶
堡散茶因原鄉產於廣西蒼梧縣大堡鄉面臨是名,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現在六堡散茶產區相對擴大,分布在潯江、鬱江、賀江、柳江和紅水河兩崖,有蒼梧、賀縣、橫縣,恭城、鍾山、富川、貴縣、三江、河池、柳城等20~30個縣生產六堡散茶。主產區是梧州地區。
六堡用茶的品質特點是,條索長整尚緊,色澤黑褐光潤,湯色紅濃。香氣醇陳,滋味甘醇爽口,葉底呈桐褐色,並帶有松煙味和檳榔味。
六堡散條除內銷廣東、廣西外,還遠銷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
4 普洱茶
普洱茶原狀產雲南省,古今中外負有盛名。現在,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等地仍盛產普洱茶。
普洱茶外形條索粗壯乳大,色澤烏潤或褐紅(俗稱豬肝色),滋味醇厚回甘,並具有獨特的陳香。普洱茶,歷來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保健功效的飲料。現經國內外有關專家的臨訂試驗證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我種功效。因引,普限於茶在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工區有"美容茶"、"減肥茶"、益壽茶"和"窈窕茶"之美稱。
除雲南省外,廣東省地生產少量普洱茶。
5 四川邊茶
四川邊茶生產歷史悠久。清朝乾隆時代,規定雅安,天全、榮經等地所產的邊茶專銷康藏,稍南路邊茶。而灌縣、崇慶、大邑等地所產邊茶專銷川西北松潘、理縣等地,稱"西路邊茶"。
南路邊茶是割當季或當年成熟新梢枝葉,南路邊茶是壓制"康磚"和"金尖"的原料。
西路邊茶的鮮葉原料比南路邊茶更粗老,采割當年或1~2年生茶樹枝葉,殺青後曬雪干即可。西路邊茶毛茶色澤枯黃,是壓制"茯戊"和"方包茶"的原料。
⑼ 公元845~1985年的黑茶文化史
黑茶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後期的茶馬互市。唐德宗貞元年間,約785-804年。據《封氏聞見錄》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湖南茶葉生產歷史十分悠久。歷史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炎帝神農氏,最後就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縣鹿原陂,證明在炎帝神農氏時代,湖南就有茶樹生長,並被神農氏發現和利用。至今炎陵縣山上仍有野生茶樹生長。 湖南黑茶生產始於湖南益陽安化縣。據唐·楊燁《膳夫經手
錄》記載,唐朝時,安華所產渠江薄片,已遠銷湖北江陵、襄陽一帶。五代毛文錫的《茶譜》記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說「譚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這證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產,在當地有些名氣,而這種茶色澤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澤,說明當時就有黑茶生產。2009年,安化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早的黑茶生產地。 黑茶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始於十六世紀初,理由是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黑茶」兩字。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陳講疏奏雲:「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買。」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可見,當時禁止越四川境內私販湖茶。因此16世紀末期,湖南黑茶興起。 湖南黑茶原產於安化,最早產於資江邊上的苞芷園,後轉至資江沿岸的雅雀坪、黃沙坪、酉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為集中地,品質則以高家溪和馬家溪為最著名。過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產,現在產區已擴大到桃江、沅江、漢壽、寧鄉、益陽和臨湘等地。 據說,明嘉靖年間,資江下游出現了商埠重鎮東坪和黃沙坪,它們與喬口和黃沙坪對岸的酉州一起,以茶葉為發端,成為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在南方的重要起點。清代集黑茶生產工藝之大成而問世的「千兩茶」,被近代人譽為「世界茶王」。現今故宮僅存的一支「千兩茶」已成為無價之寶。清末,安化茶葉名馳天下,茶葉產業盛況空前。目前,尚有百年歷史的茶行、茶亭、茶書、茶鍾、茶馬古道驛站、茶具、茶歌、茶謠、茶俗存在於民間。近年益陽茶廠生產的湘益高級茯磚茶,具有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調理腸胃、消炎、防輻射等獨特功效,在邊疆地區流傳著「喝酒要喝伊利特,喝茶要喝益陽茶」之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茶葉保健功能的逐步認識,黑茶必將成為人們首選的健康飲品。「喝安化千兩茶,添人間百歲壽」、「多喝茯磚茶、健康千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