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瑞安歷史文化

瑞安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2 01:17:22

㈠ 瑞安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瑞安博物館於2013年建成開放,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保護研究、宣傳教育專、休憩於一屬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新館建築面積10390平方米,展廳面積3000平方米,豐富的文物藏品包括國家珍貴文物700餘件,古籍30000多冊。
瑞安博物館設有基本陳列——《天瑞地安》、專題陳列——「館藏書畫展」及「民間文物捐贈與收藏精品展」。《天瑞地安》採用遺址復原、場景再現等陳列手段和幻影成像、多媒體影像集成等展陳技術,結合文獻資料與館藏資源,系統展現瑞安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凸顯瑞安地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兩個專題陳列既全面反映瑞安書畫藝術的悠久淵源和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累累碩果,又充分體現瑞安厚重的文化積淀和民眾對博物館事業的支持與熱愛。

㈡ 溫州的風土人情及歷史文化,地理環境

溫州位於中國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簡稱甌,別稱鹿城。擁有面積11784平方千米,轄海域1100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東經119°37′-121°18′、北緯27°03′-28°36′ 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 東南丘陵,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我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級市,浙南經濟、文化中心。溫州2009年GDP突破2527億元,浙江省內排第三,2009年溫州GDP比上年增長8.5%,增幅與上年持平,2009年全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60.72億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100元,增長7.1%。 全市總面積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799.8萬人(2008年)。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30個街道、119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143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 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簡稱「甌」。甌是一種陶制器皿的名稱。約在新石器時代,溫州居住著原始甌人並製作陶器。留學海外的溫州學子在看到香港被稱作HONGKONG的時候根據溫州的甌語(溫州話)發明了YUJEU這個稱呼。 溫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溫州古城建於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溫嶠嶺南,「雖隆冬而恆燠」,四季溫和濕潤,故名溫州。 溫州,是一座充滿活力與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滿魅力與夢幻的城市,一座充滿智慧與故事的城市。溫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邇聞名。 溫州文化燦爛,史稱「東南鄒魯」。溫州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山水詩的發祥地、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溫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樹是榕樹,市鳥是海鷗,市歌是《會飛的家鄉》。 還有一本描寫溫州的小說《溫州別戀》,作者是六百里。歷史文化 溫州五馬街 溫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據《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將這座城市稱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這座山稱為「郭公山」。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溫州歷代人才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祐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璀璨: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溫州歷代鼎甲:溫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間,共有文科狀元7人,進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兩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歷代共有武狀元19人,武進士近400人,其中兩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約70-80人。 溫州歷代狀元、榜眼、探花 1、文科狀元(7人): 徐?、王十朋、木待問、趙建大、周坦、徐儼夫、周旋 2、文科榜眼(9人): 葉適、陳棟、陳求魯、林公一、陳宜中、鄒臻、周仁勇(文武榜眼)、卓敬、王瓚 3、文科探花(3人): 陳桷、黃中、孫希旦 4、武科狀元(20人):潘文虎、陳鰲、陳鶚、蔡必勝、黃裦然、林管、薛贄、朱嗣宗、林夢新、朱熠、趙國華、項桂發、章夢飛、侯畐、張宗德、朱應舉、蔡起辛、翁[木鄂]、林時中、王名世 5、武科榜眼(4人): 林景衡、戴應發、林景新、周仁勇 6、武科探花(6人): 林武子、陳元普、孔元圭、葉宗澤、薛應龍、陳龍發 古文化遺址 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後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①白石遺址: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②大坪遺址:在瑞安北龍鄉大嶴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雲江口外一島嶼上。 ③下湖墩遺址: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④山前山遺址: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雲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⑤牛頭頸遺址: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雲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鶴嶼山遺址: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⑦獅子崗遺址: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⑧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餘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 溫州旅遊景點: http://www.lvmama.com/place/dest/330300 溫州網: http://www.66wz.com/

㈢ 瑞安 有什麼風俗習慣

瑞安的風俗習慣有:

婚禮
古時,瑞安婚禮頻繁,以下所記大致為富家禮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破舊立新,禮儀已大變。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費用之數仍甚巨。
起帖 始議婚,男家仿效古「納采問名」禮,遣媒人往請女氏庚帖(寫明生辰),置灶神前七日,如家中平安,乃送術者和婚;得吉,則遣媒氏議婚(聘金及嫁奩之厚薄)。婿家擇日具婚書致女家,稱「起帖」。帖由主婚人(婿父母)署名,聘物以金銀為主,女方答以衣履、巾帕及糕餅果品之類,由男方分贈親戚家,通知其事。
大定 男方擇日具聘金、牲饌,遣媒人致女家,並告迎取日期稱「大定」。女方答以茶食果品,兩家各以所得分贈親戚。雙方往往通過媒人爭議饋品、聘金,如豬、鴨、牛、羊之數目,常常令男方淪為典賣房屋、田地。
上頭羹 男方於娶婦前一日,向女方致面饌,稱「上頭羹」。
開額 女方於出嫁前一日在中堂梳剃叫開額。
待嫁酒 女方於出嫁前一日中午宴客,稱「待嫁酒」,女坐首席曰:待嫁。
搬嫁 男方遣人來女家搬嫁奩,嫁奩分「六局」(果子局、蜜餞局、菜疏局、油燭局、香葯局、排辦局)。
奠雁 婿如往女方迎親,導彩輿往見外舅姑,曰「奠雁」。婿如託人代謁,則命使者具名帖至女家迎親。
拜天地 女冠帔登輿至婿家。賓相延新娘出輿,請婿出房,與婦共拜天地。
入洞房吃「和同飯」 拜天地後,夫婦入洞房,坐床沿,交食糖飯或米飯加一對魚為菜餚,曰「和同飯」。並在堂前設宴會賓客。
鬧洞房 新婦入門二、三日內,親朋簇擁入洞房酣歌、諧謔,並向新婦索取糖果,曰「鬧洞房」。還有請民間藝人來演唱曲藝、戲文,新娘泡茶酬謝。藝人唱《謝茶室》以答。
拜堂、坐筵、終宴 合巹禮成,明日,婿盛服,婦冠帔於中堂拜謁父母舅姑及親戚尊長,稱拜堂。之前數小時,設祖宗神位祭之曰:祭先人,婦隨祭。是日宴於中堂,婦冠帔坐首席,姑坐末席,謂之「坐筵」。傍晚,婦卸冠帔,延姑坐首席,婦坐末席,曰終宴。
20世紀50年代後,以上縟禮均不延續,只遺有訂婚(或不經訂婚)、結婚禮。結婚前,女方擺待嫁酒,第二天清早,男方派禮車迎婦,當天中午請賓客吃結婚酒。禮節大部在酒家舉行。
送平安書 入洞房後三日,婦出洞房習炊事,並送平安書致外家報平安。
回花 結婚後6日,婿與婦同往外家,稱「回花」。婿遍致名帖薄禮於舅家宗戚長輩,戚家交答禮曰:「相見禮」。
「破娘家」 古時,新婦如經算命人判為犯「頗娘家」命,則在出嫁時,著青衣出便門,提藍持傘至太陰宮上轎,在夫家120日後,才盛服偕婿回娘家。20世紀50年代後已廢除。
童養媳 貧家女,長輩無力撫養,便於孩童時送夫家就養,任勞役,待成人後完婚,禮甚簡略。童養媳在夫家待養時,勞役繁重,備受虐待。20世紀50年代後,根據《婚姻法》禁止此俗。
沖喜 訂婚後,夫婿病重,迎親草草成禮,以之「沖喜」。多有迎親後夫即死,而婦終生守寡。20世紀50年代後已廢除。
冥配 男女殤者,由男方父母領女香火合禮或迎女方棺柩合葬,曰「冥配」,俗稱「配陰親」。20世紀50年代後已廢除。
招夫養子 婦於夫死後,無力養子,招夫養子,撫養翁姑。
抱養兒子繼承家產 婦為防止宗族爭奪財產,於夫死後抱養他人子,詐稱遺腹子,以繼承家產。或在房族內過繼子嗣。
喪禮
大殮 始死,撤床焚蒿席於附近路邊,並放碗、筷。遣人(或發訃告)告親戚,擇日為死者行大殮禮。未殮前,替死者沐浴櫛發、襲衣、寢扉於堂。取七箸以薴棉纏之,插飯於作神位,入殮後,殯於堂,蓋棺成服。奠之,稱「上馬祭」。始設香爐,立魂幡棲神(幡兩旁詳載出勝年月)於中堂,懸孝幃,立銘旌於柩前。
三日酒 發三日帖,集親戚奠死者,謂「三日酒」。後逐日獻飯。逢七日則設奠,一般奠「七七」(7個「七」)。
守喪 中堂停柩後,入夜,孝子、孝婦日坐柩側,夜寢柩旁謂「守喪」。
送葬 一般滿「七七」(或「三七」後)即葬,葬前具柬致親友,告日期,啟殯發柩於門外,主人穿喪服,設奠。親戚具牲致奠。陸用喪車,水用大舟送葬。亦有親戚沿路祭奠,稱「路祭」。
回山 葬畢,主家換吉服掛紅下山,親友吉服相迎。主家撤孝幃,掛紅並將死者香爐立於中堂,後歸於家廟(或宗祠),稱「回山」。
民國前瑞安有停棺於中堂數年,或移棺於屋邊地上遮草棚以待葬數年的陋習。民國間由當局大力催葬,逐步改變,20世紀50年代後才全部革除此陋習。90年代後期,全市推行火葬。
祭禮
祭祖先 祖先忌辰、誕日設祭,如祖先年齡逢十之年的誕日設祭,稱冥壽。每年春秋合族祭祖(春正月自朔至望,秋多於望日,或宗族自定日期)。清明掃墓、祭祖,有產業者,合族男子集於祠設筵。
祭神 祭太歲:每年正、二月內視日干支與太歲同者為太歲日,謂請太歲,年冬祭太歲謂謝太歲。祭社神:四月,祈谷於社神,有抬社神巡田垟祈求除蟲消災稱「做攔垟」。祈太陰宮娘娘:舊時,婦女到太陰宮向陳十四娘娘求子(取神像前鞋子、飯袋回家,得子後另做多雙鞋、袋還於神像前);祈種痘娘娘(在太陰宮陳十四娘娘旁),祈發痘(牛痘,即天花)平安,無疾。此外,亦有請師公搭九台(九張八仙桌搭台),登台吹螺角、除蟲、捉妖。以上祭禮,除少數人家偶有為祖先祭忌辰、誕日和清明掃墓外,其他祭禮於20世紀50年代後,均自覺廢除,成為歷史陋習。
交際
民間親戚交際有正親、旁親之分。翁婿、甥舅為正親,其他姻戚為旁親。主要交際有:
望節 正親逢節,翁舅、媚甥致互相致禮:端午饋角黍(粽子),中秋饋粉干加鴨,冬至饋饃糍(或九層糕),臘月饋箬糕(為瑞安僅有),皆佐以他物。其中翁舅致甥婿:七夕饋「巧食」,中秋饋月餅,清明饋清明餅或炊糕,臘月饋過年貨或壓歲錢。平時,間有果物新出,吉慶之事(生日、壽誕),親戚送禮物或錢,或錦幛。所饋禮品,甥婿必較他親為重,婚禮致饋亦用禮物、錢或錦幛,而翁舅特重。民諺有「翁怕婿分家,婿怕翁葬喪」。怕,指不堪負擔。
月里羹、彌月宴、對周宴 若生子,婿以肉面向翁家報喜,翁家饋食曰「月里羹」,並兼小兒衣飾;婿家款以索麵、雞蛋稱「索麵湯」。彌月則婿家必設湯餅筵,並謝他家之送禮。小兒周歲,外家及他親又送禮,主家設宴謝稱「對周宴」,小兒初攜至外家,外家饋以牛、羊、雞、豚等物(貧富有差),入學又饋衣服書包等。今,親戚、同事、朋友家生小孩,亦有去賀喜並吃「索麵湯」的習慣。
析產、營室、科名 親戚中如遇析產、營室、科名等喜慶,亦互致禮,翁婿間送禮尤重。翁家為婿家治傢具。營室、科名則送錢物。20世紀80年代後,學生考上重點中學、中專、大學者,常設宴款待親友及老師。
葬喪 翁舅家葬喪殯殮、封窆,婿甥除送禮外還要給匠人賞錢(利市包)。
【迎神賽會】
古時,迎神賽會,春季稱「會市」、夏季稱禁獵、秋季稱祈雨、冬季送寒衣。其中以春季最為熱鬧(參閱【歲時·元宵】條)。縣城以迎五顯廟爺(祀蔡敬則)、陶支廟爺、三港廟爺(傳說中船夫救民成神)、洞橋廟爺,合稱五廟神。抗日戰爭勝利後,縣城群眾特地迎關帝(因民國28年4月19日),日本侵略軍佔領縣城時,一輛日軍裝甲車從城內駛向北門外,過關帝廟外石橋時,橋坍、車陷,日軍不敢出北門,群眾以為關帝顯靈)。迎神賽會時,往往請戲班唱戲,大會親友,同時放花燈,社神乘彩輿由眾人抬輿出遊,棋鑼傘導開道,眾踏高蹺,扮戲出,放焰火,俗稱「攔街福」。民諺有「上望迎太公,米桶吃得鏡恁空;湗村鬧花燈,芥菜剝了剩個心」(謂客人眾多,主家飯、菜難以為繼)。
【農家養豬習俗】
豬血湯
過去,農家養豬大部分自養自食(與鄰里交換自家腌制存儲)。舊俗農家殺豬一般請屠夫來自家門口宰殺,亦算是農家盛典之一。為慶賀殺豬(又稱豬出欄)主家將豬血、豬腸、豬肉雜以蔥蒜、豆腐,燒成一大鍋,謂之「豬血湯」,饋贈鄰居,以示共享之意。
豬刀疤
舊俗屠夫來農家殺豬,大部不收工錢,但主家按習俗要將被殺豬的頸部宰殺刀疤周圍割下一大塊豬肉,送給屠夫酬勞。割下多少由主人自定,一般在三、五斤,謂之「豬刀疤」。乃以物易工習俗的余緒。
路頭插紅紙條
農村有專養「豬娘」的養豬戶,以出賣小豬為利,豬娘產仔豬時,產得太少,得利太少;產得太多,又無法全部養活(最多不得超過十一頭,因豬娘只有十一隻奶頭)。必須把多於的小豬送給那些產仔豬少的養豬戶。而農村地方分散、信息不靈。長期以來,想出個約定俗成的辦法。就是誰家仔豬產多了,用幾條小竹竿各夾住一張紅紙條,上寫本家地名、姓名,分別插在四向路頭。路人一見,自然會互相轉告,傳遞。缺少仔豬的養豬戶聞訊便主動上門索取。取回後、先用自家餵奶母豬的豬矢塗在仔豬身上,「豬娘」以為己出,便令其吮奶。養大後,如小豬出窠(出賣),便給原產仔豬戶送些粉干之類的點心,如養成肉豬出欄,則送幾斤肉去,以示酬謝。
「豬生狗養」
「豬娘」生小豬太多了,有時剛好自家或周圍人家母狗也產小狗,便將母狗眼睛蒙住、用母狗的狗矢塗在小豬身上,將小豬放在母狗身邊,母狗以為是自己生的狗崽,讓它吃奶、並精心喂養。稍過幾天,便可將母狗的蒙眼物解開,母狗對小豬已有感情,就不再嫌棄它了。這種養法的仔豬據說必一般小豬健壯、活波。斷奶後,還是老跟著母狗跑,生長也快,民間謂之「豬生狗養」。
討豬牯銀
農村除養豬戶外,還有專養「豬牯」(配種公豬)的農戶,豬娘需要配種時,通知豬牯戶,他便趕著豬牯上門配種。配種後,等到豬娘生下的小豬出窠時,才來討配種錢,有時要討好幾次才收齊,謂之討「豬牯銀」。因為豬牯銀跑的次數較多,主家常常拖欠很久,甚至沒有付清便不了了之,所以民間又把討其他拖欠很久的債款也說成是討「豬牯銀」。
賺豬頭吃
農家養豬普遍。豬頭是較平常的東西,常常被作為給媒人的酬謝物。後來「賺豬頭吃」變成做媒這項職業的代名詞。
豬頭中最珍貴的的是豬舌頭,俗名:「豬口賺」,因「舌」字與方言「蝕」字(虧本的意思)諧音,為避忌,改稱「豬口賺」,討個賺錢的吉利話的彩頭。
有關豬的音樂和美術
農家重視養豬,有關豬的音樂、說唱、美術當然會應運而生,如農村賣豬肉,由販賣人挑著豬肉到村頭,用牛角告吹數聲,買肉人聞聲而來購買,久之,吹牛角也逐漸有固定曲譜。又如閹豬人,走村串戶為人閹豬、用短笛邊吹邊走,農戶風聞笛聲呼入閹豬。久之,這種笛聲也形成固定曲譜,抑揚頓挫、頗為清新悅耳、
豬為祭請天地、鬼神的三牲福禮之一。但一般小祭請,農戶買不起豬頭,便有變通辦法,即用米糕粉做成豬頭的形狀來代替。久而久之,互相模仿,就出現了許多用米糕做成豬頭、雞等的美術品,頗具古樸粗獷的風格。

㈣ 瑞安的民風民俗作文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雲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鋩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釒芒)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痴,通宵達旦。
「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潑水節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
傣、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新年為「京比邁」,潑水節為「厚南」。所以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志。
潑水節一般在公歷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第一天叫「腕多桑利」,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腕叭腕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為新年元旦。中間叫「腕腦」,意為「空日」。每逢節日,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劃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
節日第一天清晨,人們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四、五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然後又將佛像抬到院中,全寨婦女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互相潑水為戲,於是群眾性的潑水活動就開始了。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盛水,擁出大街小巷,嬪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災除病,所以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還是高興異常。只見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
除了潑水,還有群眾性的歌舞活動。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歌聲動人。跳到興高采烈時,或爆發「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狂,通宵達旦,甚至醉倒在舞場上。
節日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舉行劃龍船比賽。木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比賽結束後,優勝者來到主席台前領獎並喝慶功酒。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製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葯等配料,置於竹予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葯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射入雲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並獲得獎勵。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丟包等活動。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尋求伴侶,表達愛慕之情。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干節」。宋干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穀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後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一年一度的泰國新年——潑水節來臨,4月13日開始,一連三天全泰國均籠罩在喜氣洋洋的氣氛當中。在這個時刻,泰國人通常以相互潑水來慶祝,故又叫做潑水節。
潑水的傳統習俗意謂著可以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利,重新出發新的一年。現在的潑水節則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時到泰國,若被潑的全身濕淋淋的,千萬可別生氣喔!其實潑水節的傳統,並非只有泰國才有的。像是鄰近的國家如:緬甸與柬埔寨等,也都同時慶祝這個節日。
在這一天男女老幼都會穿著新衣,並帶著食物供品前往寺廟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還是家庭主婦,在新年前夕忙著打掃住家內外的環境,家中的舊衣物或舊東西則放火焚毀,因為根據傳統,若不將舊東西或無用的物品丟掉的話則會帶來壞運氣。到了4月13日下午,人們會清洗佛像,同時年輕的一輩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長輩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對父母長輩的尊敬,並祈求保佑。
在芭達雅每年都會在此時舉辦一些慶祝活動,像是食品展、花車遊行、選美比賽以及各式各樣的煙火表演等。而在清邁則會舉辦選美和遊行等活動,在泰國慎終追遠是很重要的,所以此時人們也會攜帶祖先的骨灰壇前往寺廟里舉行祭拜儀式祈福。
[編輯本段]德昂人的潑水節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准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 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對象。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德昂族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歷4 月中旬左右舉行。臨近節日,人們忙著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龍、水桶等潑水工具。老年信徒們齊集佛寺,搭建潑水節時為釋迦牟尼雕像洗塵的小屋、架好水龍。水龍是由一根粗木頭雕鑿而成,長約四五米,彩繪一新,上有槽口。潑水時,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為佛洗塵。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鮮花,蘸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賀新年的開始。這時,人們開始興奮起來,紛紛互相祝賀新年,年輕人將水桶高高舉頭頂,將水滴灑在老年人的手上,祝願人們生活快樂、健康長壽。老人們則伸出雙手,將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詞,為年輕人道喜、祝福。這種儀式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為前導,排成長隊,擁向泉邊、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潑水。潑水節既是德昂族人民歡度新年的典禮,又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德昂族流行一種贈竹籃子,並乘夜深人靜串姑娘時,將籃子分別送給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隻,要送給自己最喜愛的姑娘,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意,試探對方的反應。因此,這時每個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幾個竹籃,然而姑娘究竟鍾情於誰呢?這就要看潑水節那天姑娘背的是誰送她的那隻竹籃了。到了這一天,姑娘們人人都背上了一個精緻美觀的竹籃,但究竟是誰的呢?這下可忙壞了小夥子們,他們睜圓雙眼,緊盯著姑娘們身上的竹籃,仔細辨認著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給她的那隻竹籃。對對情人相遇後,便互相盡情地潑水、嬉戲,以表達自己激動、喜悅的心情。
[編輯本段]傣族潑水節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一、起源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二、傳說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生動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姦汙婦女,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
魔王已有6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7個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姑娘們心裡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著與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裡,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僕,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發可勒死魔王的秘密。於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著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發,勒住魔王的脖子。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在地下,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裡,哪裡便發生災難,拋到河裡,河水泛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著才平安無事。
為免除災難禍害百姓,姑娘們便輪流抱著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於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懷著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抱頭的姑娘潑一次清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作為洗污凈身的一種祝福。
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三、主要活動
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斗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1、潑水節"祝福":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2、潑水節"愛情":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3、潑水節"力量":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4、潑水節"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5、潑水節"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四、傳承價值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緬甸潑水節
潑水節也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類似我國的春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通常歷時3、4天。
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潑水,表示洗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香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澆。小孩用水槍向大人噴,也不會被責罵。人們被潑得越多越高興,因為水象徵著幸福。
緬甸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緬王龍心大悅,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洗舊除污,迎新接福。
住在「孔雀之鄉」的傣族
傣族的新年是潑水節。每年清明後第十天的清晨,人們便沐浴更衣,穿著鮮艷的服裝,到佛寺浴佛聽經,堆造沙塔,然後互相潑灑象徵吉祥如意的水。相傳,身上被潑水越多,新年裡就越幸福。同時,賽龍舟、丟包、放火花、點孔明燈等活動非常熱鬧。入夜,人們仍縱情歌舞,笑聲不絕。

㈤ 浙江瑞安出現過什麼名人

瑞安是名人薈萃之地,文化之邦。自古民間傳說「瑞安出才子」。據統計,自隋朝以來,歷代進士307位,其中狀元三位。歷代名人有漢朝的蔡敬則。特別是自宋以來,學人蔚起,人才輩出。號稱「元豐太學永嘉九先生」的許景衡和周行己,他們傳播程朱理學,開學術研究之風。而後陳傅良進一步發展永嘉學派學說,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較大的影響。還有在北宋熙寧、元豐年間名動京師的著名學者林石,「嘉熙四諫」之一的著名詩人曹豳等。元末明初,瑞安出了一位偉大的戲劇家高則誠,撰寫了《琵琶記》,奠定了南戲的基礎,因而贏得了「南戲鼻祖」之美譽。明代有著名書法家姜立綱,被瑞安人譽為四賢之一的卓敬、書畫家任道遜、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的林增志。清代孫詒讓、孫衣言父子治學名震遐邇。還有一大批文人學者孫希旦、黃體芳等。近代,革命家有蔡華、蔡雄、林去病等英雄人物;教育家有金嶸軒;實業家李毓蒙開溫州機器製造之先河;吳百亨,創擒雕牌煉乳。現代著名學者有著名的歷史學家周予同、水生生物學家伍獻文、書法家鄒夢禪等等。他們都為祖國的歷史文化有過卓越的貢獻,在瑞安大地上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自南朝至今,歷代許多文人騷客來瑞。風流太守謝靈運數次游覽仙岩,寫下了「誰知蒼莽千峰外,尚有仙山一點青」名句。南朝齊梁間號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隱居瑞安陶山,有楹聯為證:「六朝霸業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理學大師朱嘉曾遊仙岩,會陳傅良,並手書「開天氣象」匾仍懸掛在聖壽禪寺的山門上。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經過瑞安寫下著名詩篇《過瑞安江》。還有方干、王十朋、陳昌時、俞樾、余紹宋等等文人學者都留下了不朽佳作。近代的朱自清因梅雨潭的綠而陶醉,洋洋灑灑寫下了名篇《綠》,也令世人陶醉。郭沫若慕名專程來到玉海樓,所以才有了他對孫氏精闢的闡述,玉海樓里才能尋覓到他許多墨寶。這些歷代名人來瑞,使古城瑞安添色不少。蔡敬則、許景衡、陳傅良、王執中、葉適、高明、卓敬、姜立綱、孫詒讓、陳虯。分別是瑞安歷史上著名的永嘉學派學者、南戲鼻祖、創甲骨文先學者等。
江山代有人材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飛雲江畔這片古老的土地被人們譽為「東南小鄒魯」,有宋以來,學人蔚起,書聲比戶,人才輩出。開「永嘉學派」先聲的陳傅良、「南戲鼻祖」高則誠、經學大師孫詒讓、歷史學家周予同、水生物學家伍獻文、報壇泰斗趙超構、國旗設計者曾聯松、體壇名將夏煊澤、周小菁、文藝界明星黃宗江、黃宗英、黃宗洛、姜嘉鏘、陶慧敏等,為瑞安譜寫了燦爛的人文篇章。
陳傅良 字君舉,號止齋,今瑞安塘下鎮鳳山村人。他是南宋著名學者,其高風亮節,學術成就,甚為時人和後世的尊崇和敬仰...... 葉 適 字正則,號水心,出生於瑞安縣城。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是永嘉學派學說的集大成者......
高則誠 生於1305年,原名明,號則誠,又號菜根道人,瑞安閣巷人。在他任官期間,經常為人民著想,替百姓辦了不少好事...... 孫詒讓 又名德涵,字仲容(一作仲頌),晚號籀頃,浙江瑞安人。孫詒讓是我國近代著名的一代經師,由於他的學術研究極為朴實......
陳 虯 原名國珍,字志三,號蟄廬,瑞安人,祖籍樂清,清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是我國近代傑出的改良主義思想家...... 伍獻文 1900年2月15曰生於瑞安南岸嶼頭村。是我國優秀的教育學家和水生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國的比目魚》......
李毓蒙 瑞安東山人,二十歲時兌一架曰本進口的彈花機產生極大興趣,後來自己發明了一部新穎的彈花機...... 曾聯松 原籍瑞安,生於1917年。1938年參加中國==,積極從事地下活動。1949年,全國政協向全國公開徵集國旗、國徽的圖案......
黃宗江 系中國電影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其祖籍瑞安,被譽為南開中學繼曹禺之後男扮女裝的最佳演員...... 黃宗洛 是藝壇黃氏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1926年出生。是影視戲三棲表演藝術家。自稱為「七十二變」,欲與孫大聖爭高低......
陶慧敏 瑞安籍影視明星里最年輕的一位要數陶慧敏,她原為瑞安市越劇團演員,後調入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任演員,現為...... 姜嘉鏘 男高音歌唱家,1935年出生在瑞安城關。供職於中央民族樂團。系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
黃宗英 繫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國際筆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五屆名譽理事

更多請見:
http://post..com/f?kz=63498809

㈥ 溫州瑞安市

參考資料:http://www.ruian.gov.cn

瑞安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是浙江重要的現代工貿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溫州大都市區南翼中心城市。全市陸域面積 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37平方公里,共轄6街道12鎮19鄉,總人口112.5萬。瑞安歷史悠久,三國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開始置縣,至今已有1760多年歷史,有著「理學名邦」、「東南小鄒魯」之美稱,二十五史正式立傳的瑞安人就有22人,「永嘉學派」代表人物陳傅良、「南戲鼻祖」高則誠、清代朴學大師孫詒讓等就是瑞安歷史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瑞安名勝古跡眾多,境內已發現史前遺址和各類文物史跡600處,其中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2個、省級重點文保單位8個。2003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92.5億元,財政總收入19.49 億元,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36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居全國第24位。

瑞 安 經 濟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努力克服要素資源制約,實現了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全年宏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運行質量明顯提高;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活力有所增強;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取得新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 合

經濟總量持續較快增長。據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27.7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增幅達到了1998年以來的最高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億元,比上年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 130.3億元,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87.2億元,增長14.2%。全市人均生產總值20179元,比上年增長13.5%。

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4.8:56.8:38.4調整為4.5:57.2:38.3,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10.1%提高到10.3%,外貿依存度由上年的11.7%提高到13.9%,出口依存度由16.6%提高到21.3%,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突破50%,達到53.3%。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還不牢固,激勵機制尚需完善;工業產業結構水平較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土地、電力等資源性瓶頸制約更加突出;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制約經濟發展後勁;區域發展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二、農 業

農業生產恢復增長。我市全面落實中央、省委兩個l號文件精神,加大農業扶持力度,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安全,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7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農業產值7.8億元,增長7.4%;林業產值0.2億元,增長3.3%;牧業產值1.7億元,下降6.0%;漁業產值7.8億元,增長3.5%。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均恢復增長。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1萬畝,比上年增加4.3萬畝,增長12.0%,扭轉了我市連續6年糧食種植面積下降的趨勢。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5.8萬畝,比上年下降1.9%。糧經比例為60.9:39.1。全年糧食產量15.7萬噸,比上年增長14.4%。

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農產品推廣成效顯著,通過舉辦旅遊節、高樓楊梅節,提高了我市楊梅的知名度;在省農博會、溫州農博會等展示展銷會上簽訂農產品銷售合同9350萬元,農產品獲獎25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增速較快。全市50家農業加工企業,全年實現產值9.8億元,同比增長15%。品牌戰略實施成效顯著。鹿木鄉馬蹄筍基地被評為"浙江省效益林業十大精品基地",楊梅產業項目被列入省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項目。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上新台階。"清明早"牌茶葉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成為我市首個擁有"有機食品"標志使用權的農產品;"廚工"牌陳醋、"大三元"牌香脆鰻片和蝦皮等8個產品通過了綠色認證,至年末"綠色食品"累計達9隻;無公害農產品新增11個,累計達30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新增13個(其中畜禽2個)、面積4.8萬畝,累計個數達27個、面積13.2萬畝。

林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造林面積0.4萬畝,發展經濟林0.4萬畝;封山育林2.5萬畝,累計達32萬畝;平原植樹20萬株。森林覆蓋率為41.5%。

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總體穩定。畜牧業生產略有下降,全市肉類總產量10793噸,比上年下降8.0%。全年水產品總量115781噸,比上年增長2.1%。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我市不斷完善工業發展政策,加大對主導行業的引導、扶持力度,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4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增幅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實現工業增加值118.3億元,增長16.1%。工業經濟的主導作用更加突出,工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6.5%,拉動GDP增長8.3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據初步統計,全市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數量繼續攀升,達到75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238.6億元,比上年增長27.7%,高於全部工業增幅6.9個百分點。重工業產值135.0億元,比上年增長27.8%,高出輕工業2.1個百分點,輕重工比達到43.4:56.6。產值超億元的企業41家,比上年增加12家,實現產值96.1億元,增長32.2%,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0.3%。

三大主導行業引領其他行業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三大主導行業完成總產值138.4億元,比上年增長30.7%,增幅高出規模以上工業3個百分點,其中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製品行業43.5億元,增長36.0%,汽摩配行業44.7億元,增長29.5%,機械電子行業50.3億元,增長27.4%。

品牌經營得到較快發展。2004年獲得"中國男裝名城"、"中國膠鞋名城"稱號,至此我市已擁有5個國家級生產基地稱號。獲國家免檢產品1個,累計達3個;獲浙江省名牌產品6個,累計達到17個;獲溫州市名牌產品18個,累計達到51個。全年新獲省著名商標3個,累計達16個;溫州市知名商標9個,累計達22個。華峰集團、榮光集團等企業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

企業資本經營取得突破。華峰氨綸公司完成上市輔導期,並通過國家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瑞立集團通過收購境外企業,創建瑞立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並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市場上市,實現溫州民企上市零的突破。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對規模以上工業7項經濟效益指標綜合考評得分為137.6分,比上年提高0.3分。在考核指標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5.44%,全員勞動生產率為4.6萬元/人,均比上年有所好轉。效益考核企業全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28.2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利稅總額20.8億元,增長21.3%,其中利潤總額12.0億元,增長28.8%,呈現產銷利同步增長的良好勢頭。

建築業穩步發展。全年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2.0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全市擁有四級以上資質的建築企業52家,實現總產值16.1 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實現利潤4365萬元,下降13.7%。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89.8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92.3萬平方米。

四、國內貿易、對外經濟和旅遊

消費市場穩步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8億元,比上年增長10.8%。批發零售業零售額56.5億元,增長9.1%;餐飲業零售額7.3億元,增長26.4%。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全年實現商品零售總額15.8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汽車類、石油及製品類等增長較快。汽車類商品零售額9.54億元,增長11.7%。

商品交易市場成交活躍。年末有各類市場77個,其中消費品市場50個,生產資料市場26個,生產要素市場1個。商品交易市場全年實現成交額104.9億元,比上年增長56.1%。各類市場中成交額超億元市場9個,年成交額93.9億元,其中超十億元市場2個,年成交額71.1億元。

利用外資進展順利。在行業結構上,外資開始涉足城市基礎設施、服務行業等項目;在利用外資方式上,瑞立集團在美國"買殼上市",開辟了我市間接利用外資的新渠道;在投資規模上,合同外資平均投資規模達454萬美元,比上年有了較大幅度增加。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3家,新簽合同外資金額10454.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51.8%,實際使用外資3694萬美元,增長113.5%。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我市已與1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7.9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3%,其中出口5.87億美元,增長51.8%,進口2.05億美元,增長54.5%。機電產品出口增長快速,出口額比上年增長79.4%,占總出口額的27.8%。市場開拓有新進展,對出口總額佔全市90%以上的歐、亞、美三大主體市場出口分別增長38.7%、67.7%和46.3%,對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也成績斐然,增長率為76.4%。全年新增出口企業97家,完成出口額9514萬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6.2%,成為帶動我市外貿發展的新動力。

外經合作穩步推進。全市共新批境外投資項目24個,同比增長118.2%,完成年度計劃266.7%。境外機構帶動國內商品出口9990.9萬美元,同比增長11.5%。

旅遊產業進入發展新階段。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135.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6.5%;實現旅遊收入15.3億元,增長46.7%。全年接待海外旅遊者1.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7.6%;旅遊外匯收入209.6萬美元,增長41.7%。2004年,我市在社會經濟各方面條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積極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通過了國家驗收。

五、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勢頭趨緩。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54.8億元,比上年增長5.7%,增幅比上年下降14.3個百分點。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城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8億元,比上年下降5.6%;農村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0億元,增長12.8%。國有單位投資10.1億元,比上年下降1.9%;非國有單位投資44.7億元,增長7.6%。城鄉私人投資8.4億元,下降2.4%。

投資結構變化顯著。基礎設施投資繼續保持較大力度,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4.7億元,比上年增長9.2%。工業性投資力度明顯加大,工業性項目完成投資額17.0億元,增長39.2%,增幅比上年增加26.9個百分點,支撐著投資總額增長的勢頭;房地產投資14.4億元,下降16.1%。限額以上項目投資22.9億元,比上年增長25.2%。

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004年全市共安排重點建設工程25個,完成投資9.65億元。瑞安廣場、市行政學校、鳳山水廠一期、110KV上望、焦坑(擴建)變電所、糧食中心庫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竣工,56省道瑞安段全線貫通,飛雲江三橋及接線、東新路、文化藝術中心等工程進展順利,污水處理、城市防洪三期、瑞楓公路、塘下大道、溫福鐵路瑞安段等工程相繼開工建設。

六、交通、郵電和電力

交通建設成效顯著。2004年,我市交通建設力度繼續加大,有10項交通重點工程項目列入省級計劃,獲得交通補助資金7500萬元,是歷史上列入省級項目最多、獲得資金補助最多的一年。干線暢通工程順利推進。圍繞我市"五縱二橫一繞"公路主網路建設,全年投入重點工程投資4.8億元。鄉村康莊工程全面鋪開。全年開工的通村公路建設總里程186.6公里,完成投資7400萬元。至年末市域內等級公路達535.3公里,每平方公里擁有公路42.1公里。交通運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年貨運量763.31萬噸,貨物周轉量34752.77萬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4.8%、2.6%;客運量、旅客周轉量分別為2995.03萬人、73114.77萬人公里,分別增長5.8%、8.5%;飛雲江港口貨物吞吐量256.31萬噸,比上年增長3.5%。年末機動車擁有量13.4萬輛,其中汽車5.6萬輛。

郵電業務進一步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9.98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9.49億元,增長14.5%;郵政業務總量4876.5萬元,增長9.8%。年內新增固定電話用戶10.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5.7萬戶,互聯網用戶1.9萬戶。至年末全市擁有固定電話用戶52.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68.6萬戶,互聯網用戶12.0萬戶。全市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46部,行動電話61部,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9.5%。郵政業務保持穩定發展。全年函件總量307.0萬件,包裹總量11.3萬件,匯票業務38.9萬筆,特快專遞22.3萬件,報紙訂閱累計2018.8萬份,雜志累計53.9萬份,集郵業務31.8萬枚。

電力供需矛盾突出。全市電力系統最高負荷48.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1%,用電高峰期電力負荷最大缺口達25萬千瓦。由於供電緊缺,全年全社會用電量27.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8.5%,增幅比上年下降5.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量21.56億千瓦時,增長17.0%;城鄉居民生活用電4.2億千瓦時,與上年基本持平。

七、財政和金融保險

財政形勢穩定。全市完成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23.4億元(按上年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8億元,同比增長26.5%。考慮2004年實施的出口退稅新機制及其他財政體制改革因素,全市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為19.1億元(新口徑),與上年同口徑相比增長17.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7億元,增長21.8%。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支出12.87億元,與上年相比增長23.7%,完成預算的112.6%,其中教育事業費支出3.77億元,增長24.3%。科技、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重點項目建設等重點支出明顯增加。

金融運行健康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221.7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0.3億元,增長10.1 %,其中居民儲蓄存款128.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1.0億元,增長9.4%;企業存款61.3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6億元,增長12.0%。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達到170.0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3.5億元,增長16.0%。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比達76.7%,比上年末提高3.9個百分點。信貸結構不斷優化。基礎建設、工業、個人消費等貸款保持較快增長,與上年末相比增幅分別為22.9%、25.7%、和30.5%。金融機構全年現金累計收入2347.4億元,累計支出2311.2億元,現金凈回籠36.2億元,比上年增加8.1億元。

保險業繼續發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各類保險公司12家,全年保費收入45831萬元,比上年增長1.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7151萬元,增長18.6%;人身險保費收入28680萬元,下降6.4%。全年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及給付12771萬元,比上年增長41.1%,其中財產險10749萬元,增長58.6%;人身險2022萬元,下降11.1%。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整體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221所,在校學生168697人,占總人口14.91%。小學入學率為99.99%;初中入學率為98.54%;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比例達到88.69%,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全國高校統考報名錄取率80.34%。中等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也得到大力發展。全年新創溫州市級教育強鎮2個,溫州市級以上教育強鎮累計達14個,其中省級12個。教育條件繼續改善。每個學生平均佔有校舍建築面積,小學達4.83平方米,初中8.24平方米,普高15.23平方米;校均學生人數,小學達到687人/所,獨立初中達到1149人/所,一貫制學校初中部達265人/所。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小學、初中、普高、職高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98.8%、97.1%、94.9%、72.8%,中級及以上職稱比例分別為49.34%、47.06%、48.43%、38.28%。

科技進步取得新進展。全社會科技經費投入41178.2萬元,科技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8%。各級財政科學事業費支出1554萬元,比上年增長18.6%,科技三項經費投入2438萬元,增長37.0%。全年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5項,星火計劃1項,重點新產品計劃6項,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2項;列入省級各類項目56項、溫州市級項目13項。全年獲省科技進步獎3項,溫州市科技進步獎9項。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年內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家,溫州市級6家,至年末,共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1家。全年專利授權486項,至年末累計2642項。一批科技項目獲得國家和省貼息貸款或創新基金資助,全年獲資助經費773萬元,比上年增長45.4%。科技合作交流加強。全年技術成交額1.3億元,占溫州市的24%。年末,隸屬人事部門管理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3288人,比上年增加623人;其中中級以上職稱人員5770人,增加834人。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群眾文藝創作百花齊放,全年共創作各類文藝作品139件,其中獲國家級獎項2個,省級獎11個。文化產業繼續穩步發展。至年末,我市共有文化經營單位1223家,比上年增長13.7%,總投資額達3.2億元,增長18%。公共圖書館藏書18.7萬冊(件),年總流通量10.9萬人次。城鄉群眾文化生活條件不斷完善,年內新?quot;東海文化明珠"鄉鎮1個,累計達10個;"金海岸文化網"工程新增1個,累計達4個。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7%,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5.7%,有線電視用戶19萬戶。

公共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605家,其中醫院5家,衛生院58家,村衛生室345家,其它醫療機構185家,城市和農村衛生網路逐步完善。年末有各類衛生技術人363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799人,執業護士935人。全市醫療機構病床 1750張,平均每萬人擁有病床15.5張、醫師15.9人。至年末全市農村改廁普及率達88.5%。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年體育人口達48.6萬人,占總人口的43%;中小學全面開展體育達標活動,達標率為98.3%;公共健身點新增40個,累計達160個。全年舉辦全民健身活動47次,參加活動17萬人次。瑞籍運動員在省、市運動會的19個項目上共獲金牌92枚、銀牌71枚、銅牌67枚。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不斷加強。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積44.2萬平方米,累計260.8萬平方米;新增公共綠地面積2.2萬平方米,累計122.3萬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供排水設施繼續改善。市區公共交通營運線路12條,年載客量3326.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1%。年末供水管道270公里,年供水量4119萬噸,增長16.7%;排水管道199.4公里,液化石油氣用戶5.9萬戶,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圍繞生態市建設目標,加強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大氣環境和城市雜訊環境質量水平保持穩定,環境空氣Ⅰ、Ⅱ級優良天數佔全年總天數的比重為91.3%,城市道路交通雜訊全年平均值68.8分貝,符合交通干線雜訊標准。工業污水排放達標率90.9%,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97.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3.3%。全市已有8家單位通過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繼續保持低增長。年末全市總人口113.1萬人,總戶數30.5萬戶。男女性別比為106.6:10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4‰,計劃生育率達90.6%,已婚育齡婦女綜合避孕率90.1%,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率86%。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6元,比上年增長15.9%,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35.5%。教育文化娛樂

㈦ 瑞安文化名人

開「永嘉學派」先聲的陳傅良、「南戲鼻祖」高則誠、經學大師孫詒讓、歷史學家周予同回、水生物答學家伍獻文、報壇泰斗趙超構、國旗設計者曾聯松、體壇名將夏煊澤、周小菁、文藝界明星黃宗江、黃宗英、黃宗洛、姜嘉鏘、陶慧敏等,為瑞安譜寫了燦爛的人文篇章。

㈧ 瑞安名稱的由來

瑞安市位於浙江東南部,濱臨東海,為浙閩交通要道,面積1360平方公里。舊城區位於飛雲江江口東北沿岸。面積3.6平方公里。自三國建縣始,一直為瑞安市政治、文化中心,浙南古重鎮,素有「東南小鄒魯」之稱。現瑞安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包括兩個新區,形成一市兩區的新格局,人口15萬人。已成為一座古老而新興的城市。

瑞安歷史久遠。新石器時期,在飛雲江流域的人們就斷發紋身,過著漁獵和原始農業的生活。在夏、商、周時,瑞安屬《禹貢》揚州之域。秦屬閩中郡。漢初勾踐後裔騶搖,因佐漢滅秦敗羽有功,封東海王,瑞安屬東甌王國。三國鼎立,瑞安屬孫吳。孫吳赤烏二年設置羅陽縣,為瑞安建縣之始。當時行政管轄地域包括今平陽、蒼南、泰順與文成東南部。相傳縣治設在北湖魯嶴,寶鼎三年(公元268年)改名安陽,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名安固。太康四年分縣,境南西為橫嶼船屯,設置始陽縣(即今平陽)。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遷縣治於今址。南朝基本沿襲不變,隋唐時期,瑞安前後改屬處州、括州、東嘉州、溫州。到唐昭宗天復三年(公元903年),相傳有白烏棲縣北郊集雲山之祥瑞,遂改縣名安固叫瑞安,沿襲至今。唐末五代為吳越國土。宋代瑞安屬溫州永加軍。元代,瑞安因戶多升為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降為縣。入清,屬溫州處道。1949年5月瑞安解放,1958年10月撤文成縣並入瑞安,1961年8月復又分縣,1978年恢復瑞安縣人民政府,屬溫州地區,1987年4月,撤縣設市,稱瑞安市。

瑞安古城自古有水鄉之稱,城內水網密布,分兩縱兩橫。河道縱橫相連,寬窄不一,寬者可通船,窄者只通水,蓄泄得宜。縣志載「舟揖藉以往來,居人資以汲飲,民咸賴之」。百姓傍河而居,城內居民分四隅一廂管理,道路分街、巷。大街基本東西走向,巷為南北走向,形成一種規則、整齊的塊狀布局,承襲坊里制。前河後街,街與街以橋連接,古城內原有三十四座橋。小橋、流水、人家形成了瑞安古城水鄉風貌。古城內,傳統街區眾多。古城三面接陸,一面臨江,地勢平坦。

瑞安山川秀麗、景點繁多。位於郊區的仙岩風景區,早在東晉之際已遐邇聞名。瑞安民間文化品類繁多,風格迥異。有鼓詞、蓮花、道情、唱龍船、打花鼓、排街、藤牌舞等數十種之多。

歷史上瑞安是一座具有革命意義的城市。自宋宣和間,瑞安人民就參加了方臘起義。明嘉靖間,瑞安人民在戚繼光及其部將領導下英勇抗擊倭寇。1861年趙起領導浙南金錢會起義,參加太平天國革命軍。1900年義和團革命時期,瑞安人民組織神拳會,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瑞安人民都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後,1926年11月中共瑞安黨小組成立,掀開了瑞安紅色的一頁。1928年陳卓如領導的馱山赤衛隊舉起了浙南第一面農民武裝斗爭的旗幟。紅十三軍在軍長胡公冕率領下,南渡瑞安,縱橫百里,把瑞安革命推到高潮。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劉英率部來瑞,使瑞安成為浙南革命斗爭的搖籃。

數千年的文明史在瑞安遺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跡。它們分散在瑞安的每一塊土地上。從山前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祖先就在飛雲江流域繁衍生息,過著漁獵和原始農業生活。篁嶼等地石棚墓的發現,反映了商、周時期瑞安社會、經濟的發達,此護墓葬形式在中國很少發現,實屬珍貴……據文物普查發現,全市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數十處,各類文物點320處,已公布列為市級重點文保單位51處,浙江省重點文保單位9處,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1處。其中市區有12處,玉海樓、利濟醫學堂、觀音寺石塔、隆山塔、東安硐橋、東塔、隆山宮、話桑樓、章安四賢祠等等。

瑞安是名人薈萃之地,文化之邦。自古民間傳說「瑞安出才子」。據統計,自隋朝以來,歷代進士307位,其中狀元三位。歷代名人有漢朝的蔡敬則。特別是自宋以來,學人蔚起,人才輩出。號稱「元豐太學永嘉九先生」的許景衡和周行己,他們傳播程朱理學,開學術研究之風。而後陳傅良進一步發展永嘉學派學說,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較大的影響。還有在北宋熙寧、元豐年間名動京師的著名學者林石,「嘉熙四諫」之一的著名詩人曹豳等。元末明初,瑞安出了一位偉大的戲劇家高則誠,撰寫了《琵琶記》,奠定了南戲的基礎,因而贏得了「南戲鼻祖」之美譽。明代有著名書法家姜立綱,被瑞安人譽為四賢之一的卓敬、書畫家任道遜、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的林增志。清代孫詒讓、孫衣言父子治學名震遐邇。還有一大批文人學者孫希旦、黃體芳等。近代,革命家有蔡華、蔡雄、林去病等英雄人物;教育家有金嶸軒;實業家李毓蒙開溫州機器製造之先河;吳百亨,創擒雕牌煉乳。現代著名學者有著名的歷史學家周予同、水生生物學家伍獻文、書法家鄒夢禪等等。他們都為祖國的歷史文化有過卓越的貢獻,在瑞安大地上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自南朝至今,歷代許多文人騷客來瑞。風流太守謝靈運數次游覽仙岩,寫下了「誰知蒼莽千峰外,尚有仙山一點青」名句。南朝齊梁間號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隱居瑞安陶山,有楹聯為證:「六朝霸業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理學大師朱嘉曾遊仙岩,會陳傅良,並手書「開天氣象」匾仍懸掛在聖壽禪寺的山門上。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經過瑞安寫下著名詩篇《過瑞安江》。還有方干、王十朋、陳昌時、俞樾、余紹宋等等文人學者都留下了不朽佳作。近代的朱自清因梅雨潭的綠而陶醉,洋洋灑灑寫下了名篇《綠》,也令世人陶醉。郭沫若慕名專程來到玉海樓,所以才有了他對孫氏精闢的闡述,玉海樓里才能尋覓到他許多墨寶。這些歷代名人來瑞,使古城瑞安添色不少。

㈨ 瑞安 別稱 歷史淵源

瑞安的地名,歷史悠久,淵遠流長。瑞安地名有的與瑞安歷史人物有關,有的與瑞安歷史事件有關,有的地名含方位詞,有的含形容詞……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如果按取名緣由加以分門別類的探究,從中不但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示,還會享受到一定的樂趣。這里先談談與瑞安歷史人物有關聯的部分地名。

陶山《詞源》「陶」字條下有《陶山》與《陶弘景》兩目。「陶山:山名。在浙江瑞安縣西。南朝齊、梁時,陶弘景曾居此,因名。道書以此山為七十二福地之一。」「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時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字通明。初為齊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今鎮江西南)句曲山(即今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因佐蕭衍奪齊帝位,建梁王朝,時謂山中宰相。著《真靈位業圖》、《真誥》等道教經籍。晚年受佛教五大戒,主張儒、佛、道三教合流。曾遍歷名山,尋訪葯草,著《本草經注》、《肘後百一方》等。謚貞白先生。
從以上內容看,陶山因名人陶弘景曾居此,以他的姓名山,後又以山名地,有陶山區、陶山鎮等。當地還留有部分紀念他的祠宇和民間傳說。陶山鎮大墳村有一自然村名「葯齊」,傳說陶弘景曾於此採集草葯,配備齊全,故名。此外,陶山福泉山頂有片平地名「種玉畦」,傳說是陶弘景曾在此修煉,並種白谷,故名。吳鵬《種玉畦》詩雲「陶公仙去玉畦空,剩有白雲護壟東」。

紫霞山(即今市區西山,又名西峴山、秀硯山、鰲山)。梁朝道士馬湘曾居此煉丹,山上舊有煉丹台和觀潮、鰲山兩閣,山麓有二十八井。傳說因山上常有紫色雲霞覆蓋,故名。今康樂街(瑞安劇院一帶),古名「紫霞坊」,也是因山名街坊。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倭寇由閩北犯縣境,瑞安守備劉隆曾督兵西山,題名於原石刻「紫霞山」三字下,今題名已剝蝕。

周正議巷(即今所坦街其中一段街)。北宋周泳從祖居地湖嶺遷居瑞安縣城慕賢坊。周泳於皇佑五年(1053)進士、官正議大夫,故名。其子周行己,元佑六年(1091)進士、官太學博士、溫州教授(府學官員)、齊州教授,為「溫州元豐九先生」、「瑞安元豐四先生」之一,晚年曾在溫州城內築浮沚書院、教授生徒,傳播中原文化,對南宋永嘉事功學派諸儒影響較大。周行已中進士時,京師貴族爭欲以女妻之,但他因母親有意,毅然辭婚回里娶姨母盲女為妻,受到時人贊譽。慕賢坊的名字疑為明清時取,慕周行已之賢。

花園村(今屬陶山鎮)。清嘉慶《瑞安縣志》載,村多張姓,自唐開元以來,也有冠冕;自宋元豐至開禧,第科目者13人。其中張聲道(1150—1220),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曾官莆田知府,精醫學。為皇族一郡王的駙馬,奉詔建御鳳樓為郡王公主回瑞探親時居住。樓邊並建花園、圍域垣,今殘存遺跡依稀可辨。後城垣內為居民聚落,以園名村。

探花樓(即今瑞安中學新校舍內)。清乾隆間瑞安桐田裡(今屬碧山鎮)學子孫希旦和另一位瑞安學子林露,少年時曾在縣城西門外陶尖讀書。後來,孫希旦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殿試第三名及第。第三名進士又稱「探花」,所以當地群眾稱其讀書樓為「探花樓」。林露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進士,是希旦的妹夫。探花樓在瑞安北郊以愚溪為中心的風景區一帶,歷來為瑞城文人學士春秋郊遊的雅集處。瑞安中學建新校舍時,遺址還在校園內,便按原貌重建,以激勵學子上進。

大隱廬、師姑娘巷(分別為今市區虹橋路南段和城心巷)。大隱廬原為明末清初瑞安人林增志(1593—1667)的住宅。林增志於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崇禎死後,清兵入關,林增志到南京與史可法佐南明福王共圖抗清。後又隨南明唐王移宋延平任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等。唐王死後,林增志歸里,被入瑞的清兵所執,不屈下獄,受酷刑,得邑人王履昌疏通獄卒逃遁。清順治間朝廷徵召他為官,以僧服應召,得放還,歸隱故里9年,其間輾轉密印、雪竇諸寺。後來,民間嘉其節操,名其故居為「大隱廬」,以廬名街。林增志下獄後,傳說其婢惠蓮仍留主家每日為其送飯、送葯不輟。後亦出家為尼,民間以其庵名巷,稱「師姑娘巷」,庵邊有井俗名「師姑娘井」,遺址尚存。

鹿木鄉。 明朝崇禎死後,南京國子監貢生、「復社」骨幹鄒元椒(1615—1696),江西吉水人,後遷居南京。先隱居金華山洞中,為躲避清廷徵召又於順治九年(1652)輾轉來到瑞安五雲山麓胡嶴(疑為今鹿木鄉河嶴村,《瑞安地名志》作嶴底村,待考)耕隱,創草堂名「鹿木居」,取「與麂鹿為伴,與樹木為伍」之意。清廷多次徵召不赴,曾徒步赴北京祭拜明帝陵墓。後民間以其居草堂名村,又以名鄉。

君子石、玉海樓、花信樓 這3個地名中雖沒有直接包含瑞安歷史人物的名字,但與人物關聯甚為密切。
君子石在市區與塘下鎮之間的員當 山上。北宋「溫州皇佑三先生」之一的林石(當時著名的《春秋》研究者)在塘嶴(在今塘下鎮小南山西面塘嶴底)辦塘嶴書塾,教徒學習《春秋》,並奉養老母。常率生徒來到 員當 山巔一群巨石中賞景講學。這群巨石中有一巨石直立,旁邊數巨石環拱。後人為紀念這位道德高尚、學問淵博的學者,取名「君子石」。
玉海樓是孫氏父子參照南朝齊張融著的《玉海》(已佚):「概以玉比德,海崇上善」和南守王應麟200卷的類書《玉海》:「如玉之珍貴,若海之浩翰,」用兩本書的書名來命名他的藏書樓名。
花信樓在市區柏樹巷,為清末民國初學者洪炳文治學之所,因洪家有棵樹,取「二十四番花信風」名樓。

瑞安府、瑞安門 瑞安府的建制時間是南宋咸淳元年(1265)至元至元十三年(1278),它的轄區大大超過宋元時的瑞安縣、州。轄當時的永嘉、瑞安、平陽、樂清4縣。府衙門不在瑞安,而在永嘉縣城(今鹿城)。瑞安府實際就是以後的溫州府。取名瑞安府的原因是南宋度宗趙 立皇太子前先封永嘉郡王,當了皇帝後,把他的「潛邸」由州升為府。瑞安當時屬溫州,由於「瑞安」這個名字吉祥,比永嘉還好聽,便以瑞安名府。「瑞安門」並不是瑞安縣城的城門,而是溫州城的大南門。大南門是俗稱,瑞安門是正式名稱。因為瑞安是溫州的南面,大南門正朝著瑞安,故名。瑞安門和瑞安府,往往被別人誤認為是在瑞安,其實這是瑞安境外的兩個特殊的地名。

㈩ 劉先生您把瑞安認定為中國第四大風水寶地,依據是什麼

劉光松字曠野,浙江瑞安鮑六人,瑞安市玉海文化研究會會長何光明決定采訪他版,聽聽他對瑞安風水權的看法。

劉光松先生系江西撫州市劉伯溫文化研究會兼溫州易經學會會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明朝帝師劉伯溫第24代裔孫,也任瑞安市玉海文化研究會監事。他博學多才,師從著名奇門遁甲大師劉廣斌先生,對風水學的研究有一定的造詣。他說,全中國已有三大風水寶地,一是湖北蘄春,二是江西臨川,三是江蘇宜興。瑞安該是中國第四大風水寶地。

劉光松答:對全中國來說,瑞安有三大特色,是別的縣級城市難以企及的。一是曹村鎮的進士村;二是瑞安的人文環境;三是塘河兩岸的財富。中國原三大風水寶地都是單項成名。第一大風水寶地湖北的蘄春,以博士一條街聞名天下;第二大風水寶地江西的臨川,是才子之鄉,讀書氛圍濃,歷史上有名人王安石、湯顯祖出自這個地方;第三大風水寶地江蘇的宜興,以名人聞天下,盧象升、徐悲鴻都出自這個地方。這三個地方,我都考察過。

閱讀全文

與瑞安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