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歷史建築和現代建築
優秀歷史建築大多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在上海城市經濟文化等諸方面有了相當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於是在新華路、愚園路、華山路、興國路沿線出現了許多新式里弄、公寓、花園住宅等,如:愚園路愚園新村,滬西別墅,新華路、番禺路外國弄堂,華山路范園等,其形式不同,風格各異,有聯列式新里、小高層公寓、獨立式花園住宅。書中的虹橋路沿線花園別墅大多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興建,當時上海城市經濟發展中經營的佼佼者、政府官員、外僑商賈,為了避開中心城區的喧鬧,在城市西郊開發建造了自己的度假別墅,這些別墅建築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寬敞的花園。如沙遜別墅是典型的英國鄉村別墅;淮陰路200號姚家花園是參照美國建築師萊特的代表作——落水山莊設計、還有虹橋路2310號羅別根花園等都是上乘的設計作品。境內由於大量居住人口的遷入,一些醫院、療養院、俱樂部等建築也隨之應運而生。如延安西路上海私立婦孺醫院、同仁醫院、美國鄉村總會、伊犁路虹橋療養院等。
新華路、愚園路、華山路、興國路等道路兩側的各種風格建築鱗次櫛比,有英國民居、鄉村別墅、德國民居、西班牙民居、法國建築等,與道路、綠化組成的城市空間一同形成了境內特有的市井空間,成為上海城市海派建築文化的一部分,也記錄了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步伐。在這之前,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播西方文化興辦書院、學校,如萬航渡路的聖約翰大學(現址為華東政法學院)早在19世紀末就形成了滬上中西合璧的建築文化。還有江蘇路中西女中,引入了美國學院派城堡建築風格。
總之,境內的歷史建築為上海留下了固化歷史的一部分。如今,我們正是在前人走過的歷史路徑上繼續向前,留住這些歷史印跡,留住這些歷史的記憶,當人們回過頭去,回顧一下以往走過的時光,無疑會產生無窮的回味,而這回味的心境一定是美好的,而且智仁者會有各自的感悟。
這本優秀歷史建築集對老上海是回味,對初入區境的朋友,也許能幫助他們對自己所居住、經營地區的歷史環境有所了解而融入其中。
上海完整的建築制
上海是建築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宋淳化二年(991 年)上海始設青龍鎮,坊市繁盛,海舶輻輳,一批建築遺跡尚留存至今。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置縣,建築活動日盛,歌樓酒肆大量興建。歷經宋元明 3個朝代的發展,至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上海城市樓宇相連,店鋪林立,其中私家園林、會館建築成為上海古建築中的一大特色,到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初步形成繁華大都市的風貌。
上海古代建築,在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上達到了較高水平。嘉定孔廟和龍華寺各建築群格守中國傳統的中軸線排列,形制完整,布局嚴謹;南翔寺雙塔和文廟魁星閣是中國木構架結構典型,體現了古代完美的結構工藝;龍華塔和真如寺的地基處理因地制宜,堅實牢固;書隱樓的木雕和磚雕藝術精湛,形象逼真。所有這些均體現了上海在建築造型和布局、傳統的木構架結構、軟土地基的處理、裝飾彩繪、施工工藝方面的創造性和重要的貢獻。
隨著上海開埠,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西方的建築結構、舶來的建築材料、外國的建築技術滲入傳統的建築業。
清道光二十年~光緒二十一年(1840~1895 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區,出現了早期外國侵略者的領事館、洋行、銀行、商店、工廠、倉庫、教堂、飯店、俱樂部和獨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大多是一、二層樓的磚木混合結構的「券廊式」和歐洲古典式建築。磚木混合結構是對中國傳統的木構架結構的第一次撞擊。 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老式石庫門里弄住宅,這是歐洲聯立式住宅與中國傳統的立帖式磚木結構的結合,成為上海居民一種獨特的房屋類型。這一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水泥和鋼框架結構的應用,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造的英商上海自來火房是中國第一座鋼結構的建築。
清光緒二十一年~民國8 年(1895~1919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的發展階段。行政、金融、商業、交通、教育、娛樂等新的建築類型陸續出現。工業建築出現了大跨度鋼結構車間。隨著上海人口的增加,里弄住宅數量劇增,鋼結構得到應用,開始向多層建築發展,出現了5層以上的大樓。清光緒二十二年所建的匯中飯店、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建的英國總會、民國4年所建的亞細亞火油公司大樓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光緒三十四年~宣統二年所建的美商上海德律風公司開創了上海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樓的紀錄。
民國8~26 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發展到高峰的階段。出現了大型百貨公司、大型飯店、高級影劇院,以及花園洋房、高層公寓。這一時期歐洲現代運動波及上海,從古典主義轉向現代主義,鋼框架結構在高層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民國12年所建的匯豐銀行大廈,民國14年所建的海關大樓標志著西方復古主義的頂峰。民國23年建成的國際飯店,保持遠東最高建築的紀錄達48年之久,是現代派代表性建築。這一階段還有一批「大上海計劃」建築,國民黨上海市政府自20年代籌劃,民國20 年動工,民國23年初步完成。30年代還出現了諸如大新公司和外灘中國銀行大樓等中西合璧的建築。這類成功的建築多為中國建築師設計。
民國26~38年,近代建築業在上海處於停滯階段。日軍炮火給上海建築造成了空前的災難。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國內戰爭,上海重大的建築工程處於停頓狀態。
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性質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築分布的特點。沿黃浦江一帶集中了近代行政、商業和金融業建築;以跑馬廳為中心形成了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金陵路和西藏路的商業建築;向西沿蘇州河、向東沿黃浦江匯集著許多工業建築;高級住宅主要集中於西區,這是20年代後租界擴張的結果。上海的華界區域,如閘北、滬南和浦東等地有大量的棚戶、簡易木屋和平房。據民國36年統計,舊上海共有棚戶5萬余戶,解放前夕,全市100戶以上的棚戶區有322處,13萬間,18萬戶,居住著近100萬人口。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從此,上海的城市建築掀開了新的一頁。在50年代初期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上海的房屋建築大多是磚木結構,少量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對象以住宅為主。當時規劃建造兩萬戶工人住宅,以解決職工的居住問題,其中曹楊新村是解放後最早建成的工人住宅區。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從1953年開始,除續建曹楊新村外,又新建了鳳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嶗山新村、日暉新村、玉田新村、志丹新村等住宅區。這些建築多為2層立帖式磚木結構,以後發展為3~4層的混合結構,樓板採用預制安裝。這個時期還建造了一些影劇院、文化館、學校和具有較高建築裝飾水平的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70 年代開始建造較高層數的住宅,康樂路12層住宅、漕溪北路6幢13層、3幢16層住宅是較先建成的高層住宅。其後,雁盪大廈、愛建大廈等高層公寓也相繼建造。到80年代以後,高層住宅建築的比重大幅度增長,新一代的居住區和居住樓不僅規模大,而且布局合理、造型多樣、設施配套齊全。
在工業建築方面,上海解放後不久就開始投入力量改建、擴建一些老廠,如上海電機廠、上海柴油機廠。滬東造船廠、上鋼三廠等。從1958 年開始,上海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建築施工的對象由民用建築為主轉到以工業建築為主,建設了彭浦、閔行、松江、吳淞、吳涇、嘉定、安亭、高橋、桃浦等工業區。這一時期鋼筋混凝土預制裝配式結構大量採用,重型廠房鋼結構也開始出現,如上鋼三廠轉爐車間、重型機器廠萬噸水壓機車間等工程。從60年代到 70年代末,許多不同學科的科學研究大樓、具有1.8萬個座位的上海體育館、高210.5米的上海電視塔等具有較高施工難度的建築也先後建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各種新型的、多功能的工業、商業、娛樂、文化、體育、住宅、辦公等類型的建築大面積建造。工業上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建設現代化的企業。上海石油化工總廠二期工程、上海寶山鋼鐵總廠、永新彩色顯像管廠、耀華皮爾金頓浮法玻璃生產線工程、施貴寶制葯廠等都在這個時期建成。聯誼大廈、電信大樓、華亭賓館、上海鐵路新客站、上海游泳館、上海國際貿易中心、上海影城、中國科學院上海學術活動中心等具有現代特色和各種使用功能的建築也相繼建成。同期,每年還有幾十項上海市重點實事工程按期完成。許多建築不但造型別致,裝飾新穎,而且採用現代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這些建築物的建成,標志著上海建築施工力量的發展和施工技術、施工管理的水平。
90 年代,上海城市建設進入大規模發展時期,上海建築施工行業每年在建工程多達1萬多項,其中如黃浦江三座大橋、地鐵等大型市政工程、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工程、一批高聳挺拔、風格迥異的高級賓館、浦東地區大批內資外資高層建築工程、三資企業的廠房、遍布全市的住宅小區建設及土地批租帶動起來的高檔商品房、高檔別墅建築、市中心黃金地段結合舊區改造出現的多功能商務辦公中心、金融中心建築以及一些高級裝飾工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建築成果。
⑵ 上海有哪些著名建築
和平飯店
和平飯店建於1929年,原名華懋飯店,屬芝加哥學派哥特式建築,樓高77米,共層。外牆採用花崗岩石塊砌成,由旋轉廳門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義大利大理石鋪成,頂端古銅鏤花吊燈,豪華典雅,有「遠東第一樓」的美譽。解放後,飯店於1956年重新開業,起名和平飯店。近年來,和平飯店對客房、餐廳等進行了更新改造,而建築風格仍保持了當年的面貌,整幢建築融現代與傳統、新潮與復古於一體。
恆隆廣場
作為南京西路上與中信泰富、梅龍鎮廣場並立的「金三角」,恆隆不僅僅成為國際頂尖品牌在上海的匯聚地,更主要的是,更青睞具備個性化的商品,上海真正高級時尚的走向在此可見出端倪。
外灘18號
18號的前身是渣打銀行,這座1500平方米的大樓臨水而建,混合了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巴洛克以及混合主義的風格。即使在80年後,18號簡潔的線條和典雅的外觀,仍散發著屬於那一個時代驕傲的光芒。2004年11月,外灘18號開張成為一個新的人文時尚地標,經營者的自我定位是一個創意空間,叫做「Bund18Creative」。重新規劃之後,外灘18號不僅吸引了眾多高檔消費品入駐,擁有如卡地亞和傑尼亞這樣的世界級品牌和高檔餐廳。還常舉辦許多展覽,承辦時裝秀,或者論壇。
東方藝術中心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設計,整個建築外表採用金屬夾層玻璃幕牆,內牆裝飾特製的淺黃、赭紅、棕色、灰色的陶瓷掛件。
作為後現代建築理念的一個傑作,整個設計體現了當今世界最前衛最有文化意韻的風格———回歸大自然。在這樣的環境里欣賞音樂藝術,是一種真正陶冶性情的享受。作為「上海最新的高雅藝術發布地」,東方藝術中心吸引了眾多時尚中人。
上海美術館
這里曾是舊上海十里洋場的跑馬總會,新館擴建工程完整地保留了這幢英式建築原有的新古典主義外觀,根據美術館的功能要求對其進行了改造。室內設計繼承了歐式的傳統語言,強調了明快的現代氣息。在館內仰望凝重的樑柱,再沿著寬敞的樓梯拾級而上,撫摸著30年代的銅鑄馬頭,瀏覽著藝術家的精美之作,定會領略到新舊上海的歷史變遷,感受到引人入勝的文化魅力。作為上海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上海美術館也常時尚盛事不斷,為各種先鋒實驗藝術提供了重要舞台。
Park97
義大利風格的Baci餐廳,日本式的TokioJoe餐廳以及Cali-fornia俱樂部這三個來自蘭桂坊餐飲集團公司並在香港非常火爆的餐飲及娛樂場所構成了Park97。
無論是在酒吧前享受一杯葡萄酒,還是依在沙發里品味一杯午後咖啡,亦或是來一份精緻的現代意式風味晚餐……義大利式烹飪風格的Baci餐廳都能向您提供這一切。
百樂門舞廳
百樂門外觀採用美國近代前衛的ArtDeco建築風格,是當時30年代的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新潮建築,紅遍全上海,也是上海名媛紳士的主要社交地。
進入21世紀後,歷經七十餘年風雨歲月的百樂門進行了恢復性改建,不僅恢復了其昔日的綽約風姿,還融匯了更多的現代時尚元素,吸引著懷舊或時尚的人們前來,在上海灘掀起了一股復古與摩登交織的時尚休閑熱潮,可謂「風華再現,猶勝當年」。
⑶ 上海有哪些名勝古跡
有玉佛寺、靜安寺 、龍華寺 、龍華塔 、青龍塔 、護珠塔 、松江方塔 、西林塔 、嘉定孔廟 、文廟 、松江唐經幢 、秋霞圃、豫園 、古猗園 、匯龍潭 、醉白池 、書隱樓 、四明公所 、大境道觀 、天後宮 、佘山聖母大教堂 、魯迅故居 、孫中山故居 、宋慶齡故居 、宋慶齡墓、魯迅墓 、宋教仁墓、 徐光啟墓 、龍華烈士陵園、寶山烈士陵園、七寶古鎮等。
1、玉佛寺
玉佛寺位於上海市普陀區安遠路170號,因寺內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屬於禪宗臨濟法系,修習禪法,故又名玉佛禪寺。玉佛寺作為上海旅遊的十大景點之一,它雖地處繁華的市區,卻又鬧中取靜,被喻為鬧市中的一片凈土。玉佛寺創建人和首任住持是慧根法師。
2、大觀園
上海大觀園曾榮獲國家建築魯班獎,上海40周年十佳建築,十佳休閑新景點,新中國50周年上海優秀建築,上海十大旅遊特色園林,上海市七大文明公園,國家建設部全國風景名勝區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3、寶山烈士陵園
陵園安葬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上海戰役寶山戰區犧牲的1884名烈士遺骸;烈士骨灰陳放室安放著建國後在對敵斗爭和搶險救災中犧牲的16名烈士的骨灰盒;烈士史績陳列室和大型畫廊陳列著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時英勇作戰、頑強殲敵的歷史質料、照片和部分烈士遺像、生平事跡等。
4、青龍塔
青龍塔,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青龍村,塔名『隆福寺塔』,俗稱『青龍寺塔』,又名『青龍雁塔』,是上海市稀有的實物古跡,也是上海古老港口——青龍鎮遺存的地面建築物,它是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築和佛教史的寶貴資料。
5、七寶古鎮
七寶鎮,位於上海市西南部,是一座既有江南水鄉自然風光,又有悠久人文內涵的歷史古鎮。東臨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西接松江、青浦,南靠上海市莘庄工業區,北鄰虹橋國際機場。
⑷ 上海的有歷史故事的建築或景點
盧灣區
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興業路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淮海中路567弄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周公館)(思南路73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舊址(陝西南路23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明復圖書館1929年建成,是中國科學社建立的第一個公共科技專業圖書館。
5.鄒韜奮故居(重慶南路205弄5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鄒韜奮(1895—1944),1930年居此主編《生活》周刊,舊居位於1929年建造的新式里弄「萬宜坊」。
6.國泰大戲院舊址(淮海中路870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0年建造,鴻達洋行設計,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銀幕兩邊豎立的燈柱,與外立面交相呼應。
7.法租界公董局舊址(淮海中路375號•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1936年法租界公董局遷於此。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
8.步高里(陝西南路287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建造,弄口有牌樓二座,是上海保存較完整的里弄住宅。
9.尚賢坊(淮海中路358弄•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舊式石庫門里弄建築,磚木結構,行列式排列。
10.霞飛坊(淮海中路927弄•盧灣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
今名淮海坊,1924年比利時教會主持建造,大型新式里弄住宅,共199幢。
11.江南造船博物館(魯班路600號)
江南造船博物館濃縮了1865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建立至今140年的歷史,展示了中國近代科技、工業和國防發展史的變遷。
12.淮海路歷史圖片展簡介(淮海中路650弄3號)
辟築於1900年的淮海路,曾名霞飛路,圖片展選用了近百幀照片反映淮海路的發展變遷。
虹口區
13.上海郵政總局舊址(北蘇州路276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建造,初名上海郵務管理局。英國新怡和洋行設計,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築形式,時為遠東第一流的郵政建築。
14.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舊址(多倫路201弄2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在此召開,具有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15.魯迅舊居(山陰路132弄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933年4月從拉摩斯公寓遷此,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新式里弄住宅。
16.李白烈士舊居(黃渡路107弄1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47年李白將中共地下黨電台遷此三樓。1948年底國民黨測得電台方位,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此被捕後犧牲。
17.魯迅墓(四川北路2288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新文化運動奠基人。1936年10月安葬於萬國公墓。1956年遷葬虹口公園(今魯迅公園)。
18.沈尹默舊居(海倫路504號•虹口區文物保護單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吳興人。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1946年,沈尹默先生由重慶來滬住此。
19.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陳列館(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虹口區召開。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展示了中共四大在黨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史料。
靜安區
20.平民女校舊址(成都北路7弄42—4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黨的「一大」召開後,中國共產黨以上海中華女界聯合會名義創辦平民女校,校舍原為李達寓所,舊式石庫門建築。
21.中共二大會址(成都北路7弄3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此召開,制定了反帝反封建、中國民主革命的綱領。舊址為舊式里弄住宅建築。
22.茂名路毛澤東舊居(茂名北路120弄7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年2月,毛澤東居住於此,同住的還有楊開慧、毛岸英、毛岸青。蔡和森、向警予夫婦住樓上廂房。舊式石庫門建築。
23.劉長勝舊居(愚園路81號•上海市紀念地點)
劉長勝(1903—1967)1937年受中共中央委派來上海在此居住,同時也是地下黨的上海市機關舊址。
24.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成都北路893弄7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1年8月11日成立的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前身,曾是中國共產黨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
長寧區
45.《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愚園路1376弄3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共產黨中央刊物《布爾塞維克》,從1927年10月24日至1932年7月1日,共編輯出版52期。編委會由瞿秋白、羅亦農、鄧中夏、王若飛、毛澤東、周恩來等26人組成。
46.宋慶齡墓(宋園路21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北部中央。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根據生前遺囑,骨灰安葬在原上海萬國公墓其父母墓葬東側。
黃浦區
47.上海古城牆和大境閣(大境路26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城牆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清嘉慶二十年城牆上建「大境閣」。現存古城牆為明代上海西城牆之一段。
48.三山會館(中山南路155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宣統元年福建商人集資興建,原是水果商人聚會和供奉天後的地方,為上海市現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築,也是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紀念地。
49.董家渡天主堂(董家渡路17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847—1853年建造,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江南地區活動的中心,是上海教區第一座主教府,統轄江蘇、安徽兩省各級天主教。
50.老永安公司(南京東路63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18年旅澳華僑郭氏兄弟創建的大型百貨公司。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1.新新公司大樓(南京東路72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3-1926年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2.華安人壽保險公司大樓(南京西路104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4—1926年建造。1939年香港華僑開設「金門飯店」,為滬上著名酒店之一。
53.國際飯店(南京西路17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1—1934年建造,著名設計師鄔達克設計,裝飾藝術派風格,建成後的半個多世紀為中國最高的建築。
54.跑馬總會(南京西路32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3年建造,由「上海跑馬總會」和「萬國運動會」投資,時為遠東最大的跑馬賭場。
55.大新公司(南京東路83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34-1936年旅澳華僑蔡昌建造,南京路著名的四大公司之一。
56.小桃園清真寺(小桃園街52號•黃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1917年建造,1925年改建,是上海近代規模最大的清真寺。
楊浦區
57.復旦大學校史館、相輝堂、數學樓(邯鄲路220號•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一年馬相伯等創辦復旦公學,孫中山、蔡元培、陳其美、於右任等人擔任第一屆校董。1917年改為私立復旦大學,1922年遷現址。
58.滬江大學歷史建築群(軍工路516號•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三十二年美國南北浸禮會創建,初名浸會大學,1914年改名為滬江大學。現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類風格的建築30餘幢。
59.江灣體育場舊址(國和路346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黨「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築之一,董大酉設計。包括運動場、體育館和游泳池。
60.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清源環路650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9年國民黨「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建築之一,董大酉設計,1933年正式落成。
(因上海體育學院10日有重要活動,舊上海特別市政府大樓停止對外開放。)
閘北區
61.閘北革命史料陳列館(浙江北路118號)
主要展示中國共產黨在閘北這片熱土上領導一系列革命斗爭的「紅色閘北」史料。
62.四行倉庫(光復路21號•上海市抗日紀念地點)
1932年建造,四行即舊上海的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的簡稱,八一三淞滬戰役中謝晉元率部在此抗擊日軍。
普陀區
63.真如寺大殿(蘭溪路399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延佑七年建,雖經多次重修,主體木結構仍為原構件,為上海最早的木結構建築。
浦東新區
64.張聞天故居(機場鎮聞居路50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聞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故居坐北朝南,1900年8月30日張聞天在此出生。
65.黃炎培故居(川沙鎮蘭芬堂74弄1-8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炎培(1878—1965)。故居清咸豐九年內閣中書沈樹鏞建,原為三進宅院,現僅存第三進。1878年10月1日黃炎培出生在此。
66.太平天國烈士墓 (高橋鎮草高支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同治元年1月21日太平軍主將吉慶元率兵進駐高橋,與清兵及英法侵略軍激戰,150餘名戰士犧牲,埋葬於屯糧巷。1954年重修。
67.仰賢堂(高橋鎮東街81—93號•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1931年建造。位於高橋港畔,中西合璧。現為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
68.吳昌碩紀念館(華夏東路1539號)
吳昌碩(1844—1927),我國近代詩、書、畫、印藝術大師。紀念館於1995年9月12日開館。 69.上海中醫葯博物館(浦東新區蔡倫路1200號)
該館由醫史博物館、中葯標本館和校史陳列館組成,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醫葯類歷史博物館。
寶山區
70.寶山孔廟大成殿(友誼路1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寶山孔廟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現僅存大成殿,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1992年辟為陳化成紀念館。
71.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友誼路1號)
2000年1月28日對外開放,以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圖片、實物等,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中國軍隊在淞滬抗戰中和上海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殺敵的英勇史跡。
嘉定區
72.嘉定孔廟(南大街183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嘉定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孔廟建築。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設內。
73.法華塔(州橋南堍•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南宋開禧年間,明萬曆三十六年重建。磚木結構,四面七層樓閣式,塔內有木梯可登至頂層。
青浦區
74.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重固鎮錢家涇北50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含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與戰國、西漢時期的遺存,被考古學家譽為「中國的土建金字塔」。
75.陳雲故居(練塘鎮下塘街19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陳雲(1905—1995)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於2000年6月6日建成並開館。
76.青龍塔(白鶴鎮青龍村內•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唐長慶年間,宋、元、明多次修葺。清代康熙年間因寺而名「吉雲禪寺塔」,俗稱青龍塔。磚木結構,塔身磚砌,八面七層。
77.青浦博物館(華青南路1000號)
2004年12月8日新館正式對外開放。通過「上海古文明之源」、「申城水文化之魅」等專題展覽,展示了青浦的古代文明,以及橋文化和水鄉風情等特色文化。
松江區
78.興聖教寺塔(中山東路235號方塔公園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方塔。北宋熙寧、元佑年間建於興聖教寺內。磚木結構,樓閣式,四面九層,第三層保留有宋代佛像壁畫,塔剎有「乾隆」紀年。
79.松江清真寺(中山中路365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元至正年間創建。正門面北,內庭築有龍牆,元代建造窯殿,明代建造邦克樓和禮拜殿。
80.西林塔(中山中路666號西林寺內•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咸淳年間始建,明洪武二十一年重建,正統九年遷建於大殿後。磚木結構,樓閣式,八面七層。
81.佘山天主堂(佘山鎮西佘山之巔•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25年始建,至1935年11月竣工,由葡萄牙神父葉肇昌設計,採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羅馬風格的建築形式。
82.醉白池(人民南路64號•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園內有池上草堂、醉白池、雪海堂、雕花廳等建築,長廊壁上嵌《雲間邦彥圖》石刻。1912年孫中山曾在雪海堂講演。
83.頤園(松匯西路480號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內•松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高家花園」。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典型的江南明代私家園林布局。
84.松江區博物館(中山東路233號)
集中展示、收藏、研究松江歷史文物。館內建有碑亭、碑廊,其中明正統四年《急就章》碑刻極具文物價值。
奉賢區
85.奉賢區博物館(南橋鎮解放路121號科委大樓三樓)
展示奉賢的古文化遺址、古馳道、古城廂、古海塘、古代名人等歷史文物。
崇明縣
86.崇明學宮(城橋鎮鰲山路696號•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明天啟二年,後多次重修。崇明縣博物館設內,有「崇明島史與古船」、「崇明民俗」等陳列。
南匯區
87.南匯博物館(惠南鎮文師街18號)
展示上海成陸、南匯古海塘、煮海制鹽、婚嫁迎娶、名人軼事等歷史文物。
88.南匯彩豆畫館(新場鎮新場大街210號)
彩豆畫是南匯民間工藝,巧妙地運用純天然的五穀雜糧粘貼而成。
89.浦東派琵琶館(新場鎮東後老街5號)
源自清代乾嘉時期的浦東派琵琶藝術曾譽滿江南,以當代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為代表的浦東派琵琶為中國主要的琵琶藝術流派。
90.端午民俗館(新場鎮新場大街171號)
⑸ 上海歷史悠久的建築有哪些
外灘那裡有舊抄上海的歐洲建襲築,不過那都不算歷史久遠。
真正歷史久的,在郊縣,比如青浦的吉雲禪寺塔(青龍塔),建於唐代821~824年
嘉定的南翔寺磚塔建於五代
市區徐匯的龍華寺建於宋代977年,這是在市區最古老的建築
松江方塔建於宋代1068年,1094年完工,這是很有名的一座塔
其他還有沉香閣,東林寺大殿,都是比較悠久的。
近代比較好的建築有:
徐家匯天主教堂建於宣統二年,即1910年
黃浦區政府禮堂,是以前的聖三基督堂,建於同治八年,即1869年
還有日本駐滬領事館,和平飯店,光大銀行(以前的匯理銀行)這些都是清代末年的建築
⑹ 上海外灘的建築特點和歷史,是什麼
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1843年前,這里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不久這里開設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資公司和美資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這里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這條馬路的名稱(Bund)至今為止是西方國家對上海外灘的稱呼。
1868年今天的黃浦公園建立(當時叫外灘公園),這是上海最老的一個公園,到1928年外灘公園只對西方人開放。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築的地區。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里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築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1928年7月1日外灘公園正式對中國人開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灘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多數這些建築都被國家或城市機構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上海外灘的外貌基本沒有多少變化。80年代末開始在上海建立了許多新的摩天大樓,有些這些大樓直接建造在舊建築物的後面(比如外灘大廈),與這些新建築相比外灘的老建築顯得非常矮小,這深深地改變了外灘的相貌。過去直接在外灘江畔的碼頭全部被搬遷,江畔的防汛牆也獲得了修復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東路高架公路進入中山東一路的介面處時將過去客運碼頭的鍾樓整個地向南移動了約50米。在外灘的最北段蘇州河注入黃浦江處還建造了一個人民英雄紀念塔。一些大樓後來又被出租給外資或國有的企業公司。近年內關於上海外灘建築群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引起了一些討論。
⑺ 上海外灘的建築特點和歷史,是什麼
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1843年前,這里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不久這里開設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資公司和美資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這里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這條馬路的名稱(Bund)至今為止是西方國家對上海外灘的稱呼。
1868年今天的黃浦公園建立(當時叫外灘公園),這是上海最老的一個公園,到1928年外灘公園只對西方人開放。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築的地區。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里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築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1928年7月1日外灘公園正式對中國人開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灘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多數這些建築都被國家或城市機構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上海外灘的外貌基本沒有多少變化。80年代末開始在上海建立了許多新的摩天大樓,有些這些大樓直接建造在舊建築物的後面(比如外灘大廈),與這些新建築相比外灘的老建築顯得非常矮小,這深深地改變了外灘的相貌。過去直接在外灘江畔的碼頭全部被搬遷,江畔的防汛牆也獲得了修復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東路高架公路進入中山東一路的介面處時將過去客運碼頭的鍾樓整個地向南移動了約50米。在外灘的最北段蘇州河注入黃浦江處還建造了一個人民英雄紀念塔。一些大樓後來又被出租給外資或國有的企業公司。近年內關於上海外灘建築群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建議引起了一些討論。
⑻ 上海有哪些歷史建築
外灘來,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源,是一個歷史悠久、懷舊氣息濃厚的地方。那些建築若一幢幢逐個細品,一整天都不夠。
另外,南京路上的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上海美術館、上海展覽中心(原「中蘇友好大廈」)、靜安寺,也是韻味十足之處。
愚園路,漫步其間,富有懷舊氣息。
中山公園,原稱兆豐花園,也是私人花園。
從外灘走過外白渡橋,到了虹口還有下海廟、多倫路、魯迅公園等地。
年代再久遠一些,可以看看青浦的崧澤遺址、朱家角;嘉定的南翔;松江的七寶等地。
⑼ 上海市的建築文化有什麼特點
1、古典建築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西摩會堂,以通貫兩層的一對愛奧尼式柱和一對方形壁柱形成門廊,穹形拱頂的會堂可容納五六百人。記載著當年猶太人在上海留下的生活印記,於2002年入選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
馬勒住宅,以北歐挪威住宅風格為主,同時結合歐亞多種建築形式,以風格的奇特別致聞名,被譽為是一幢「多種藝術風格混合、結構奇特」的建築,更蘊含了一個小女孩童話般的夢境。
2、海派里弄
從石庫門里弄,到新式里弄,乃至花園里弄、公寓里弄,這些中西合璧、上海風情的里弄住宅,形成了上海近代特有的建築文化和建築風格。
作為上海著名的大型新式里弄住宅群,「大勝胡同」有3層朝南向磚木結構房屋116幢,行列式排列,住宅外牆為拉毛飾面,窗口、檐口、牆隅等部位鑲拼清水紅磚邊飾。
作為新式石庫門里弄的代表,震興里為清水紅磚牆面。榮康里是清水青磚牆面嵌紅磚帶式。德慶里水泥砂漿仿石砌牆面。特點為街面的牌樓與弄內的房屋連為一體,各弄首的牌樓上的雕石花紋各有不同。
3、老建築新地標
位於陝西北路的榮氏老宅,立面具有法國古典主義風格,而平面布置、內外裝修等方面則偏重中國傳統風格。2017年,經過6年精心修繕,榮宅以嶄新姿態重新亮相。人們可在此近距離感受時尚與歷史的碰撞、東方傳統與西方文化的交流。
1885年「張園」開始對遊人免費開放,成為當時上海最大也最有特色的開放式公共空間和娛樂場所。國內的第一盞電燈、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個室外照相館均在此亮相。目前張園是上海現存最大,擁有中後期石庫門種類最為齊全的建築群。
2019年啟動了對張園的升級改造,將建成「中央文化街區」,集商旅文為一體,立足南京西路「永不落幕」後街夜色經濟建設,打造摩登時尚新地標,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9)上海歷史文化建築擴展閱讀:
1、位置境域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土地面積為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2、氣候環境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13年,全市平均氣溫17.6℃,日照1885.9小時,降水量1173.4毫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⑽ 上海歷史保護建築是什麼
雖說長年生活在上海,但這座城市裡還有許多邊邊角角沒到過,甚至不少“名勝古跡”也沒訪過。就此,自己立下目標:用幾年時間,把上海地界內還沒見識過的“名勝古跡"走訪一遍,並用圖片和文字記錄之。因家中親戚住虹口,多年常來常往,對此地界內的建築和設施頗為熟悉,就乘初春時分,先訪虹口區溧陽路的“1933工場坊”。
如注意到這鋼筋混凝土建築已歷經80多年的滄桑,仍如此完整而堅固,不能不佩服當年的建築施工質量。要知道,這樣一個規模屠宰場,每天的使用強度是一般普通建築所不能比擬的。這還是一個潮濕和有多重污染工作環境······· 當年這個建築的承包商,是一家華商建築公司,而水泥等建材則是進口的。
圖片說明 上海的老城區自有其獨特的味道,這位年紀不小的水彩色畫作者正在“1933工場坊”的附近寫生。
筆者看他用大筆觸、干濕分離的手法,較快鋪就了畫面的大調子,知道這一定是位多年經營寫生技法的高手。能到這里來選景采風,是不是他對昔日老上海有些特殊的情感?那麼,眼前這樣的上海老城區是否應該多保留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