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南省普洱市歷史文化
普洱市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的驛站。由於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這里大部分地區常年無霜,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
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轄1區9縣,全市面積45385平方公里,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一個地區。東南與寮國、越南接壤,西南與緬甸比鄰,國境線長達625公里,是祖國重要的西南門戶,僅陸上邊境通道就有18個,瀾滄江、紅河、南亢河三條水道直通境外,是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之一。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鄉,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地。著名電影演員楊麗坤、全國英模張培英出生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磨黑鎮。滇南第一碑——「民族團結誓詞碑」立於普洱,為滇南民族團結的鑒證物。這里古有「天壁曉霞」、「回龍夕照」、「仙洞春雲」、「龍潭秋月」、「東嶺蘭萼」、「西嶺溫泉」、「城畔荷風」、「茶庵鳥道」所構建的「普陽八景」;激起了無數文人騷客的文思詩趣。更重要的是:特殊地理環境,適合多種經濟作物的生長。今有省級風景名勝區——普洱風景名勝區(景區由天壁山、松山、白草地3個片區和小黑江、熱水潭、東洱河水庫、觀音山寺、茶馬古道等20個景點組成)、磨黑中學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園,初步形成了融綠色森林、山川、河谷、喀斯特洞穴景觀和「普洱茶文化」、哈尼族彝族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生態旅遊資源,極具開發前景。
Ⅱ 雲南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唐繼堯:作為中國和雲南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通常被視為傑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或者舊軍閥,但按照界定歷史文化名人的標准,唐繼堯不僅當屬雲南近代文化名人,而且還是雲南近代名人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聶耳:祖籍玉溪,生於昆明;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
號角「。
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龍雲:原為唐繼部將,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盧漢: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李根源: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另外,還有袁嘉穀、趙藩、高奣映等雲南歷史文化名人
Ⅲ 普洱的民俗文化
普洱市有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有反映傣族歷史文化的孟連宣撫司署;還有《婚誓》、《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民族歌舞。原生態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樸而奇異;佤族木鼓節、拉祜族葫蘆節、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傳承千年、魅力獨具,讓人流連忘返。
普洱地區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景東、景谷、鎮沅、寧洱、江城、瀾滄、墨江、普洱等地。彝族民歌音樂按其體裁,表現內容及演唱形式可分為跳歌、小曲、山歌三大類。
跳歌:是詩、歌、舞融為一體的群眾自娛活動。眾人隨蘆笙、笛子音樂的旋律節奏,邊唱邊跳,一人領唱,眾人合唱。從歌詞內容上分盤曲(排曲)、雜曲(散曲)、對歌(辯答)幾種。「盤曲」富有敘事長詩成分,多數是天文、地理和生產知識總結和古往今來的故事、佳話,如《拜十二屬相》、《上陣要靠父子兵》等。「雜曲」是即興創作,觸景生情,直抒胸意,常為七言四句或五言六句。「對歌」有情人對答,男女結伴對答等。 小曲:從歌詞內容上分為敘事歌、習俗歌、情歌。「敘事歌」是彝族民間用來記敘歷史、事件、經驗的一種方法,如《菜花黃》、《頂兵調》、《懷胎調》等。「習俗歌」從不同角度反映習俗風尚、風土人情、民族禁忌、祭祀活動的內容和程序,有《送財神》、《拜喜神》、《祭祀》、《出嫁歌》等。「情歌」主要抒發男女愛情。小曲曲調乎穩、柔和、節奏規整嚴謹、風格多樣、適應性強,演唱形式靈活,山野村寨,婚喪喜慶均能演唱。 山歌:分為勞動山歌、牧歌、吼山調幾種。山歌多在野外唱,不受環境限制,是表達唱者內心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種自娛曲調。節奏自由,曲調舒展、棄放、高亢激昂,音域寬廣,多用裝飾音和較多地使用自由延長音。「勞動山歌」有《栽秧調》、《薅草歌》等。「牧歌」有《放牛調》、《放羊調》等。「吼山調」有《甩花山》、《攆山調》、《大過山》、《追妹子》、《過山調》、《順江邊》、《翻山調》、《淌水調》、《爬山調》、《下河調》等等。彝族的民間器樂有吹管樂、弓弦樂、打擊樂三類。亦作歌、舞、演唱伴奏用。吹管樂:有長號、口弦、嗩吶、笛子、蘆笙、地蘆稈、大嗡筒、小號等。蘆笙多用作跳歌伴奏,有五管、七管、九管的,能吹奏五聲音階。長號聲音宏亮,深沉,多在討親嫁女時起奏作「發號」。小號調子除伴舞外,在婚禮場中還可吹奏看板調、缺席調、迎親調、送親調、接客調;拜堂調等曲目。 弓弦樂:有大三弦、小三弦、月琴、四弦、二胡等。三弦彈奏技巧多為「滾」和「撥」,定弦多為四度五度定弦法。三弦曲目較多,有歡樂的,有哀愁的。流行的三弦曲目有:順江邊、二折一、翻身調、直歌、翻歌、趲歌、出門調、趕馬調、三跺腳、三腳調等。 打擊樂:有羊皮鼓、木魚、磬、芒、大鑼等。主要用作掌握節拍、段落和增添演奏氣氛。 彝族民間舞蹈。普洱地區的彝族以跳望,亦稱跳歌、打歌的舞蹈最為豐富,約有100餘套路,全區各縣均流行的有:閃閃歌、順攢歌、小倒攢、大倒攢、直歌、猴子車磨、合腳歌、雞勘歌、羊撕打、馬四蹄、三跺腳、羊皮舞、三弦舞。江城縣流行煙盒舞、七姑娘、嘟哩勒果勒、葉尼渴、四弦舞、拍拍手、阿曲色、跳神等。彝族舞蹈的特點是歡快、熱鬧。
葫蘆節,拉祜語稱「阿朋阿隆尼」,時間在農歷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
「新米節」又稱「嘗新節」,拉祜語稱「扎西長」;是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擴塔節,俗稱拉祜年,是過年的節日,拉祜簇過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
Ⅳ 雲南的歷史文化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
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
(4)思茅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語言文字豐富多彩。雲南的漢族語言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他各民族的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語言使用主要有:母語型、雙語型、多語型和母語轉用型四種類型。
雲南各個民族除回族、滿族、水族通用漢語外,其餘都有自己的語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種。其中,傣族文字語言與泰國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歷史悠久,東巴文字是迄今還在傳承的象形文字。
雲南有曲藝83種,為全國之冠,其中少數民族曲藝56種,漢族曲藝27種。彝族歌謠據統計有七十二調,大的有梅葛調、青棚調、阿色調等。大理地區白族曲藝發展成熟,產生了三腔、九板、十八調。哈尼族曲藝種有哈巴、臘苔、優歷克等,分布在哈尼族不同的支系民眾中。
Ⅳ 普洱歷史,故事,傳統,文化,好處
普洱茶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皆因茶質優良。同時普洱茶的獨特風味,還與其有個自然轉化的過程有關,轉熟後的普洱茶,經過特殊的加工程序,壓裂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茶團,置於乾燥處自然陰干。再按運輸要求,包裝入簍,運住外地。雲南地處祖國邊疆,西雙版納地處雲南邊睡,山高水險.在古代交通極為艱難,茶葉的外運全靠馬幫牛幫,山路上耽擱的時間很長,有的路段馬幫一年只能走兩趟,牛幫則一年只能走一轉,茶在馬背、牛背上長時間顛簸, 日曬風吹雨淋,使其內含物質徐徐轉化,導致普洱茶的獨特澤更明、陳香風味更濃。 葯效功能倍增。柴萼著於公元1925年的《梵天盧叢錄》、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遣》《思茅 采訪》、《物理小識》、《百草鏡》、《滇南聞見錄》等古籍,都有普洱茶解毒、治病的記載。近年來,國內外對普洱茶的生理、葯理功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普洱茶的功能也進一步的得到了開發。
巴黎聖安東尼醫學系臨床教學主任愛米樂卡羅比則通過實驗證明,普洱茶對脂肪的代謝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對降低人體所含三酸甘油 脂、膽固醇、血尿釀等有不同的療效。另外,人們因飲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張、腦部血流量減少等生理效應,也以普洱茶防治老年人疾病和高血壓與動脈硬化諸症。巴黎亨利倫多醫院的貝納爾賈可托教授說:「這種茶似乎擁有一種或多種對脂類的新陳代謝起作用的特殊成分」。日本野節夫和增山一郎合著的《功效奇異的普洱茶》書,更在日本掀起了普洱茶熱。
日本野節夫和增山一1991年8月26-29日在日本靜岡舉行的,「茶與健康國際學術討論會」中,與會者對中日學者論文「黑茶中四甲氧基苯及其誘導體的抗氧化活性」表現了極大興趣,引起了強烈反響,港澳同胞認為,普洱茶能生津止渴、醒脾解酒、開胃消滯、抑菌減肥,珍之為養生妙晶,不可一日無的保健飲料。還認為:綠茶性寒:紅茶性熱;而普洱茶不寒不熱,又經濟實惠,普遍嗜飲,稱之為「寶利茶」。普洱茶性較中和、正氣,較適合港人的腸胃,大多數人嗜飲,港九茶葉行商會鎪事長游育德先生把港人喜歡飲用普洱茶的原因概括為「五點,」(十個字):一是夠濃,二是耐沖,三是性溫,四是保健,五是價廉。日本進口普洱茶加工為精美的小包裝茶,冠以貴妃茶.美容茶,健美茶、窈窕茶、益壽茶等美稱。
Ⅵ 普洱市的歷史
我是導游.普洱,去過,一個不大但是很淳樸漂亮的地方.
普洱的由來
相傳公元七世紀左右,古代南詔國所轄的「瘴癘之區」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有大型瘟疫肆虐,造成哀鴻遍野、死傷無數。普賢菩薩為解救蒼生而化身老農,摘采大葉種綠葉供百姓煮沸飲之,瘟疫竟不葯而愈。當地居民為感念菩薩恩德,從此廣種大葉種茶,並以茶葉狀似普賢之耳而命名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並而稱「普洱」,這是普洱茶起源最早的神話傳說。
但事實上,「普洱」是個不折不扣的古地名,位於今日雲南的思茅地區。「普洱」為哈尼語,「普」是寨子,「洱」是水灣,「普洱」即水灣大寨。普洱縣原稱寧洱縣,明洪武年間,改為普耳,萬曆年間改稱普洱;普洱自古以來以普洱茶產地和集散地聞名中外,清代時為向朝廷上貢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在地。
今普洱市位於雲南省南部,地處北緯22°40'-23°36'、東經100°42'-101°37'之間。東和東北沿把邊江與墨江縣分界,南與翠雲區、江城縣相連,西沿小黑江與景谷縣毗鄰,北與鎮源縣相接。總面積44221.34平方千米。總人口236萬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駐思茅區月光路,距離省會昆明市570千米。
普洱市轄1個市轄區、9個自治縣。
歷史沿革
1950年設寧洱專區,專署駐寧洱縣。轄寧洱、思茅、六順、車里、佛海、南嶠、鎮越(駐易武)、瀾滄(駐募乃)、景谷(駐威遠)、景東(駐錦屏)、鎮沅(駐按板鎮)、墨江(駐玖聯鎮)、江城(駐勐烈)、寧江(駐勐往)、滄源(駐勐董)等15縣。
1951年寧洱專區改稱普洱專區;寧洱縣改名普洱縣。普洱專區轄15縣。
1952年將滄源縣劃入緬寧專區。瀾滄縣遷駐勐朗壩。普洱專區轄14縣。
1953年將車里、鎮越、佛海、南嶠4縣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撤銷六順縣,並入思茅縣;撤銷寧江縣,將勐往、安康2區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雅口、新營盤2區劃歸瀾滄拉祜族自治區。1953年4月7日由瀾滄縣部分地區設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駐募乃)。思茅專區轄8縣、1自治區。
1954年5月18日江城縣改設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駐勐烈);同年10月16日由瀾滄縣和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各一部地區合並設置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駐孟連城子)。思茅專區轄7縣、3自治區。
1955年普洱專署遷駐思茅後改稱思茅專區(駐復興鎮)。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改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撤銷瀾滄縣,並入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思茅專區轄6縣、1自治縣、2自治區。
1959年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改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改稱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轄6縣、3自治縣。
1960年撤銷思茅縣,並入普洱縣;撤銷鎮沅縣,並入墨江、景東、景谷3縣及玉溪專區的新平縣。思茅專區轄4縣、3自治縣。
1962年恢復鎮沅縣(駐按板鎮)。思茅專區轄5縣、3自治縣。
1965年由西盟山區設立西盟佤族自治縣。同年3月6日西盟佤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駐西盟)。思茅專區轄5縣、4自治縣。
1970年思茅專區改稱思茅地區,地區駐普洱縣思茅鎮(原復興鎮)。轄普洱(駐寧洱鎮)、景東(駐錦屏鎮)、鎮沅(駐按板鎮下觀音)、景谷(駐大街鎮)、墨江(駐玖聯鎮)等5縣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勐烈鎮)、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勐朗鎮)、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駐孟連城子)、西盟佤族自治縣(駐西盟鎮)等4自治縣。
1979年撤銷墨江縣,改設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思茅地區轄4縣、5自治縣。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思茅地區總人口2480346人;思茅市 230834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 188106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355364 景東彝族自治縣 352089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288794 鎮沅彝哈尼拉祜縣 205709 江城哈尼彝族自治縣 100243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208593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464016 西盟佤族自治縣 86598
2003年10月30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3號):撤銷思茅地區,設立地級思茅市。(1)撤銷思茅地區和縣級思茅市,設立地級思茅市。市人民政府駐新成立的翠雲區思茅鎮月光路。(2)思茅市設立翠雲區,以原縣級思茅市的行政區域為翠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思茅鎮過街樓路。(3)地級思茅市轄原思茅地區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翠雲區.
2006年1月2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瀾滄縣等十個縣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雲政府[2006]6號)文件正式批准思茅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
截止2006年4月17日止,全市9縣1區共撤並鄉鎮18個。其中墨江縣撤並3個,即聯珠鎮、雙龍鄉、碧溪鄉合並設置聯珠鎮,通關鎮與忠愛橋鄉合並設置通關鎮(忠愛橋鄉的曼平、曼嘎、新聯3個村民委員會劃入聯珠鎮;丙蚌、回龍、民興3個村民委員會劃入通關鎮;忠愛橋鄉以忠愛橋為界,橋西劃入通關鎮,橋東劃入聯珠鎮)。瀾滄縣撤並3個鄉鎮,即東良鄉與勐朗鎮整建制合並,設置勐朗鎮,並將謙邁鄉的布老、包麥地、看馬山三個村民委員會劃入糯扎渡鄉,同時將糯扎渡鄉更名為糯扎渡鎮;撤銷謙邁鄉;新城鄉與謙六鄉整建制合並,設置謙六彝族鄉。普洱縣撤並2個鄉鎮,即寧洱鎮與鳳陽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寧洱鎮;磨黑鎮與把邊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勐大鎮;三章田鄉與者東鄉整建制合並,設置者東鎮。景東縣撤並2個鄉鎮,即文井鎮與者後鄉整建制合並,設置文井鎮;大朝山東鎮永秀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大朝山東鎮。景谷縣撤並2個鄉鎮,即威遠鎮與鍾山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威遠鎮;永平鎮與邊江鄉整建制合並,設置永平鎮。翠雲區撤並1個鄉,即震東鄉與雲仙鄉整建制合並,設置雲仙彝族鄉。江城縣撤並1個鄉鎮,即勐烈鎮與紅疆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勐烈鎮。孟邊縣撤並1個鄉鎮,即娜允鎮與南雅鄉整建制合並,設置娜允鎮。西盟縣撤銷西盟鎮和莫窩鄉,兩鄉鎮合並,更名為勐卡鎮。
2007年1月21日,國務院(國函[2007]8號)批准:同意雲南省思茅市更名為雲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思茅市翠雲區更名為普洱市思茅區。
各行政區劃:
普洱市 面積45385平方千米,人口236萬
思茅區 面積4093平方千米,人口20萬。區人民政府駐思茅鎮。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3670平方千米,人口19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寧洱鎮。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面積5459平方千米,人口35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聯珠鎮。
景東彝族自治縣 面積4532平方千米,人口35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錦屏鎮。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7777平方千米,人口30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威遠鎮。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面積4223平方千米,人口21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恩樂鎮。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面積3476平方千米,人口 9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烈鎮。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面積1957平方千米,人口12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娜允鎮。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面積8807平方千米,人口47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朗鎮。
西盟佤族自治縣 面積1391平方千米,人口 8萬。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勐梭鎮。
Ⅶ 普洱茶的文化歷史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7)思茅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可清胃生津、消食化痰、解酒解毒、利尿散寒,止咳化痰、降低血脂膽固醇。
1、降脂、減肥降壓、抗動脈硬化。長期飲用普洱茶能使膽固醇及甘油脂減少,所以長期飲用普洱茶有治療肥胖症的功用。飲用普洱茶能引起人的血管舒張、血壓下降、心率減慢和腦部血流量減少等生理效應,對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患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養胃、護胃。在適宜的濃度下,飲用平和的普洱茶對腸胃不產生刺激作用,黏稠、甘滑、醇厚的普洱茶進入人體腸胃形成的膜附著於胃的表層,對胃產生有益的保護層,長期飲用可起到養胃、護胃作用。
Ⅷ 思茅區的歷史沿革
宋大理時為復「思制摩部」,元代稱「思么」,明代叫「思毛」。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立「思茅廳」,隸屬普洱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思茅縣」。民國三年(1914年)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為普洱道署駐地。
1955年起為思茅專區駐地。1958年12月思茅縣並入普洱縣,1981年5月恢復思茅縣。
1993年3月改為縣級市。2003年思茅地區改設「思茅市」,縣級思茅市改為「翠雲區」。
2007年更名為「思茅區」,仍屬思茅市。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普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