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徽歷史文化名人
第一題不很清楚,是否是王充?
地二題是王貿蔭
㈡ 安徽蕪湖歷史文化名人
1、沈士柱
(1606—1659),字昆銅,號惕庵,蕪湖人。明崇禎二年(1629),復社成立,士柱以「蕪湖讀書社」名義加入復社,反對閹黨阮大鋮。崇禎六年(1633),「鉤黨獄興」,士柱離蕪。
崇禎十一年(1638),士柱與陳慧貞、吳應箕、沈壽民、黃宗羲、顧杲等復社成員140餘人作《留都防亂揭》,討伐陰謀為魏忠賢翻案的阮大鋮。南明滅後,士柱「歸寓南湖,自號寓公」。
隱居蕪湖,廣散家財,支持反清義軍,秘密從事反清活動,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清順治十四年(1657),被捕後解南京。
順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鳳台門外,從容就義,葬於雨花台後西首平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鮑氏同時在蕪殉難,葬於蕪湖范羅山前。
2、徐文達
徐文達(1825-1890),安徽南陵人,清光緒年間任兩淮鹽運使、福建按察使護、護理漕運總督。於咸豐年間為鎮壓天平天國起義提供後勤保障。
曾國藩曾驚喜慰問,贊賞徐文達「冒險出奇」。光緒年間在賑災養民方面有突出功績。對南陵縣福利事業和名勝古跡的建設提供了大力資助。
3、王藺
王藺(?-1214),字謙仲,號軒山。乾道五年,擢進士第。為信州上饒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干辦公事,除武學諭。
孝宗幸學,藺迎法駕,立道周,上目而異之,命小黃門問知姓名,由是簡記。宋廬江縣(今屬安徽)人,王之道子。乾道五年(1169)進士。
歷官信州上饒簿、鄂州教授、四川宣撫司、樞密院編修、監察御史、禮部侍郎兼吏部、禮部尚書,升參知政事。光宗即位,任樞密院事兼參政、樞密使。寧宗即位,改任湖南軍主帥。
4、賈易
賈易,字明叔。宋無為縣人。7歲喪父,其母彭氏以紡績供其上學,師事程伊川。嘉祐六年(1061)進士,派至常州任司法參軍。
元祐初,為太常丞兵部員外郎,徙官左司諫,嗣後,外調懷州千御史,歷任提點江東刑獄、殿中侍御史、提點淮東刑獄,升任侍御史。
徽宗立,先後任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改任刑部侍郎,歷工部、吏部;以寶文閣待制,出任鄧州州官。72歲卒,謚文肅。
5、歐陽玄
歐陽玄(1289~1374),字元功,號圭齋,祖籍分宜縣防里村,湖南瀏陽(今湖南瀏陽)人,是歐陽殊之後裔 ,元代文學家。
延祐年間(1314年—1320年),歐陽玄任蕪湖縣尹三年,不畏權貴,清理積案,嚴正執法,注重發展農業,深得百姓擁戴,有「教化大行,飛蝗不入境」之譽。
在任內,對蕪湖名勝古跡,多加保護修葺,據傳「蕪湖八景」,是其在任時所形成。對每景都題有七律一首(見康熙《太平府志》和《蕪湖縣志》),常游「荊山寒壁」。
因與家鄉荊州的荊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東寓,每見荊山憶故鄉」之句。離任時,對蕪湖依念綿綿。後人將荊山之水取名「歐陽湖」,簡稱「歐湖」,以志紀念。
元順帝並贈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柱國等稱號,追封為楚國公,謚號文。享年八十五歲。
㈢ 安徽省的歷史文化名人是哪些
大禹。古塗山氏國(今懷遠)人,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他奉舜命治理洪水,娶塗山氏女為妻,與淮河流域部落結為聯盟。在治水十幾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以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曾征伐並擊敗三苗。生子啟,禹死,啟繼位稱王,形成了王位傳子的世襲制度。
皋陶。皋城(今六安)人,古六安國始祖。約生於公元前21世紀前,傳說中東夷族的首領,相傳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著稱,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曾協助大禹治水,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
姜子牙。商東海上(今臨泉縣姜寨)人,齊國祖先。先世伯夷,掌四岳,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子孫從其封為氏,故又名呂尚。年屆七十,聞西伯賢而去西周,釣於渭水。文王出獵相遇,立為太師,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建立周朝。著有《六韜》一書。
管 仲。春秋時齊國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在齊桓公與其兄弟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助公子糾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卿,尊稱「仲父」。幫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使之成為春秋時第一霸主。他在齊國實行改革,分國都為十五士鄉和六工商鄉,分鄙野為五屬,設各級官吏管理;並以士鄉的鄉里組織為軍事編制;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適當征發力役,禁止掠奪家*;用官府力量發展冶鐵、鑄造和漁鹽及商業,調劑物價,促進經濟增長。特許在民中選士,予以破格提升。著有《管子》一書。
老子。春秋末宋國相邑(今渦陽)人(一說河南省鹿邑),道家創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著有《老子》上下篇(漢以後稱為《道德經》)。《道德經》全書81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哲理性強,概括為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辯證法思想、認識論、人生觀、政治主張、社會理想等6個方面。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道德經》在中國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史上,對哲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莊子。戰國時代楚國蒙地(今蒙城)人,戰國哲學家、文學家。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提出了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認識論觀點,安時處順,逍遙自得,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現存《莊子》一書,全書分為內、外、雜三篇。莊子認為事物之間都存在著有與無,大與小,美與丑,善與惡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創立了相對主義的方法論,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范 增。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尊為「亞父」。他屢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後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削其權力,他忿然離去,途中病死。他死後,劉邦以弱勝強,戰勝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張 良。秦末漢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為劉邦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候,後功成身退。
華佗。東漢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字元化,三國著名醫學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之戲」的體操,教導人們強身健體。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已佚。今亳州市有「華佗庵」等遺跡。
曹操。三國時沛國譙縣(今亳州市)人,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東漢末以鎮城市黃巾起義起家,在軍閥混戰中逐步擴充了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拜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遂同孫、劉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進位魏王,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帝。他注重法治,獎勵農耕,用人唯才,加強集權,使北方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善詩能文,詩風慷慨悲涼,開建安之風,被後人推為「建安風骨」之代表。
周瑜。三國時廬江舒縣(今舒城)人,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著名軍事家。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結為至交,人稱周郎。曾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屢建戰功,先後被授予中護軍、江夏太守等職。後輔佐孫權,鞏固江東的東吳政權。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大破曹兵於赤壁。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
包拯。北宋廬州(今合肥市)人,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天聖進士。初為天長縣令,1040年起先後任端州知州、西北轉運使、揚州、江寧、廬州知府、開封府尹、監察御史、大理寺評事、知諫院、右諫議大夫、三司使、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大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死後謚為孝肅,人稱包公。他任開封府尹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時稱「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開一代清官之風范,遺著有《包孝肅奏議》。
㈣ 安徽省出過哪些歷史名人
吳敬梓、呂蒙、陳獨秀、華佗、陶行知。
一、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年12月11日),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滁州全椒縣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
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
二、呂蒙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三、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四、華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據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
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已佚。今亳州市有「華佗庵」等遺跡。
五、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㈤ 盤點:安徽歷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老子 莊子 曹操 管子、曹操、華佗、包拯、朱元璋、李鴻章、陳獨秀、胡適、鄧石如、趙朴初、吳作樟
㈥ 安徽歷史名人
安徽省位於華東,省會合肥,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254萬。安徽可以說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試著舉例一二,想到誰寫誰,排名不分先後。
首先,晚清名臣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創立過淮軍,在中國近代史上都留下他的身影。
㈦ 合肥的歷史文化名人
合肥復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制。五代十國的吳王楊行密、宋代清官包拯、晚清洋務派首領李鴻章、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世界著名科學家楊振寧等均出自合肥。韻味悠長的黃梅戲,淳樸的鄉俗,匯聚南北風情的美食,包公祠和逍遙津,院士雲集的科學島(中科院合肥分院)和國際知名學府――中國科技大學,既吸納了北方文化的粗獷與豪放,又蘊含著南方文化的秀媚與細膩。使其融皖韻徽風於一城,彰顯著獨特的文化魅力。
楊行密、包拯、龔鼎孳、李鴻章、劉銘傳、聶士成、倪映典、吳暘谷、范鴻仙、段祺瑞、王亞樵、崔筱齋、蔡曉舟、衛立煌、蔡炳炎、余心清、劉文典、龔鎮洲、龔澎、楊振寧楊行密還只能算是唐朝的封國國君龔鼎孳(1615-1673),字孝升,號芝麓,祖籍江西臨川,後遷安徽合肥,詩人。與吳偉業、錢謙益並稱為江左三大家。首任台灣劉銘傳有名的就不說了
㈧ 安徽著名的歷史人物
1、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獲封魏公,建立魏公國,定都河北鄴城,而後進爵魏王。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2、曹丕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
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8)安徽的歷史文化名人擴展閱讀:
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揚越、百濮)和諸侯國。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4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
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㈨ 安徽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管仲、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鴻章、陳獨秀、胡適等等。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穎上人(當時無今潁上縣,應為潁河上遊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胡適(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㈩ 安徽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胡適口述自傳—我是安徽徽州人 作者:胡適來源:網路點擊:101
讓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徽州一帶的地理環境,做個綜合的敘述:
徽州在舊制時代是個「府」,治下一共有六個「縣」。我家世居的績溪縣,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縣。從我縣向南去便是歙縣和休寧縣;向西便是黟縣和祁門縣;祁門之南便是婺 源縣。婺源是朱子的家鄉,朱熹原來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卻是他的祖籍。
徽州全區都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聞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江。因為山地十分貧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農產品只能供給當地居民大致三個月的食糧。不足的糧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購買補充了。所以我們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況下,為著生存,就只有脫離農村,到城市裡去經商。因而幾千年來,我們徽州人就註定地成為生意人了。
徽州人四齣經商,向東去便進入浙江;向東北則去江蘇;北上則去沿長江各城鎮;西向則去江西;南向則去福建。我們徽州六縣大半都是靠近浙江的;只有祁門和婺源靠近江西。近些年來[抗戰前後],最西的婺源縣,被中央政府並入江西。但是婺源與安徽的徽州有長久的歷史淵源,居民引以為榮,不願脫離母省,所以群起反對,並發起了一個「婺源返皖」運動。在中國...統領大陸前幾年,婺源終於被劃回安徽;但是我聽說在中國...治下,婺源又被劃給江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