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

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1 23:03:49

中國歷史的演變和更替

中國歷史上所有主要的朝代: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東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晉始為戰國)
2. 戰國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漢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漢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東漢 25年 - 220年
6. 三國 220年 - 280年
1. 曹魏 220年 - 265年
2. 西蜀 221年 - 263年
3. 孫吳 222年 - 280年
7. 晉朝 265年 - 420年
1. 西晉 265年 - 316年
2. 東晉 317年 - 420年
8. 十六國 304年 - 439年
1. 漢前趙 304年 - 330年
2. 成漢 304年 - 347年
3. 前涼 314年 - 376年
4. 後趙 319年 - 350年
5. 前燕 337年 - 370年
6. 前秦 350年 - 394年
7. 後秦 384年 - 416年
8. 後燕 384年 - 407年
9. 西秦 385年 - 431年
10. 後涼 385年 - 403年
11. 南涼 397年 - 414年
12. 南燕 398年 - 410年
13. 西涼 407年 - 421年
14. 夏 407年 - 431年
15. 北燕 407年 - 436年
16. 北涼 401年 - 439年
9. 南北朝 420年 - 581年
1. 南朝
1. 南朝宋 420年 - 479年
2. 南朝齊 479年 - 502年
3. 南朝梁 502年 - 557年
4. 南朝陳 557年 - 589年
2. 北朝
1. 北魏 386年 - 534年
2. 東魏 534年 - 550年
3. 北齊 550年 - 577年
4. 西魏 535年 - 557年
5. 北周 557年 - 581年
10. 隋朝 581年 - 618年
11. 唐朝 618年 - 907年
12. 五代十國 907年 - 979年
1. 五代 907年 - 960年
1. 後梁 907年 - 923年
2. 後唐 923年 - 936年
3. 後晉 936年 - 946年
4. 後漢 947年 - 950年
5. 後周 951年 - 960年
2. 十國(902年 - 979年)
1. 吳越(904年-978年)
2. 閩國[[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3. 荊南(906年-963年)
4. 楚國(907年-951年,楚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5. 吳國(904年-937年)
6. 南唐(937年-975年)
7. 南漢(917年-971年)
8. 北漢(951年-979年)
9. 前蜀(907年-925年)
10. 後蜀(934年-965年)
13. 宋朝
1. 北宋 960年 - 1127年
2. 南宋 1127年 - 1279年
3. 遼 916年 - 1125年
4. 西夏 1032年 - 1227年
5. 金朝 1115年 - 1234年
14. 元朝 1260年 - 1368年
15.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16. 清朝 1644年 - 1911年

帝王列表


秦始皇(贏政)、秦二世(胡亥)


西漢:長陵(劉邦)、安陵(劉盈)、霸陵(劉恆)、陽陵(劉啟)、茂陵(劉徹)、平陵(劉詢)
杜陵(劉_)、延陵(劉騫)、義陵(劉欣)、康陵(劉_)
東漢:原陵(劉秀)、顯節陵(劉庄)、敬陵(劉_)、慎陵(劉肇)、禪陵(劉協)
三國

蜀:蜀昭烈帝(劉備)、蜀後主(劉禪)
魏:魏太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高貴鄉公(曹髦)、魏元帝(曹奐)
吳:吳武烈帝(孫堅)、吳大帝(孫權)、吳會稽王(孫亮)、吳景帝(孫休)、吳末帝(孫皓)
兩晉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晉明帝(司馬紹)、晉成帝(司馬衍)、晉康帝(司馬岳)
晉穆帝(司馬蚺)、晉哀帝(司馬丕)、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
晉孝武帝(司馬曜)、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
十六國

安都陵(李雄)、苻堅墓、嘉平陵(赫連勃勃)
南北朝

初寧陵、


泰陵(楊堅)、煬帝陵(楊廣)、恭帝陵(楊侑)
唐朝
詳細了解>>

高祖(李 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 亨)、 代宗(李豫)、德宗(李適)、 順宗(李誦)
憲宗(李 純)、 穆宗(李 恆)、 敬宗(李湛)、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 忱)、 懿宗(李 溫)、 僖宗(李儇)、哀帝(李拀) ***武則天***
五代十國

後梁
北宋、遼

南宋、金、西夏



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太祖(朱元璋)、--(朱允文)、成祖(朱 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鎮)、代宗( 祁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囪)、穆宗(朱載後)、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順治(世祖-福臨)、康熙(聖祖-玄燁)、雍正(世宗-胤禎)、乾隆(高宗-弘歷)
嘉慶(仁宗-禺琰)、道光(宣宗-文寧)、咸豐(文宗-奕寧)、同治(穆宗-載淳)
光緒(德宗-載恬)、宣統(溥儀)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製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

夏朝帝王譜

夏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黃帝的玄孫。由於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稱為「大禹」。他的父親治水不成而被殺,禹接替治水的工作,採取疏導的方法,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後繼舜為帝。稱國號「夏後」,故稱「夏禹」。他在塗山大會諸侯,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禹鑄造九鼎,象徵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於會稽山。

啟 在位29年
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
太康 在位29年
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
仲康 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這時後裔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寒浞自立為王。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寒浞攻打他,相被殺。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遺腹子。當寒浞之子澆派人去追殺少康時,少康逃到了有虞氏,當了有虞氏庖正(廚官)。舜的後人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又給了少康土田和眾人,少康才站住了腳。
在寒浞代後羿、政局混亂之時,他收撫逃散人眾,整頓隊伍。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在位44年
槐,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泄 在位21年
泄,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兒子。在位59年後,讓位與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兒子。
發 在位11年
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發的兒子。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暴虐嗜殺,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終於被商湯所滅,結束了長達近500年的夏王朝。

Ⅱ 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和變化是怎樣的

經濟:夏朝左右抄奴隸制產生並襲開始發展;商朝時期進一步發展;西周時期,進入鼎盛時期。春秋時期進入瓦解時期。戰國時期,封建制產生;秦漢時期是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是進一步發展時期;隋唐是鼎盛時期;宋元是繼續發展時期;明清時沒落時期。

思想文化: 春秋戰國時是百家爭鳴時期;秦朝 是法家思想占統治地位時期;西漢前期是黃老無為思想占統治地位時期;漢武帝時期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期,從此儒家思想便佔中國思想的主導地位西漢末時,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末年道教產生;明清時西學東漸,西洋思想開始傳入中國。清末,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傳入中國。五四運動末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1949年以後後馬克思主義佔主導地 位。

政治:先秦時是分封制。秦以後是帝國制即中央集權地皇帝制,地方上是郡縣制,其中漢時地方上有分封制和郡縣制共存;秦漢時中央是丞相制,隋唐以後是三省六部制,這表示封建國家中央集權大大加強,明朝時朱元璋罷相,清朝時,雍正設立軍機處,表明封建國家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民國時是資產階級共和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屬單一制國家。

Ⅲ 中國歷史的朝代演變過程

夏商西東周 春秋戰國秦 西東漢三國 西東晉十六國 南北朝隋唐 五代十國宋(宋分北南、同時存在的還有遼、西夏、金) 元明清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Ⅳ 中國歷史的變遷 發展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統領全篇的起首語。確實,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在「分」與「合」這對矛盾的斗爭、統一中前進的,中華民族因此不斷遭受磨難和危機,也不斷獲得新生和發展。 那麼,這種「分」與「合」有沒有什麼規律呢?換句話說,多長時間要「分」,多長時間再「合」呢?一般說來,歷史的發展具有某種偶然性,要找出其在時間上的周期性是困難的。但中國歷史恰恰相反,周期性非常精確地出現在幾千年的和平與動亂中。 這種周期性是李四光發現的,他在1931年發表的《中國周期性的內部沖突》一文中,對中國的戰爭與沖突提出了他的調查數據,揭示出中國的和平與動亂的循環有一種很精確的周期性。他說,這種周期性遠遠超出了可能性所允許的界限……也許可以說太精確了,如果用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去判斷,則決然預測不到的。 以幽默著稱的中國著名作家林語堂對李四光的研究很感興趣,他在他的名著《吾國吾民》中轉述了李四光的發現,他說: 「驚人的事實是,中國歷史可以很方便地劃分為每八百年為一單位的周期。每個周期都以短命的然而在軍事上卻很強大的王朝開始。它使中國在幾百年的內部紛爭之後重新團結起來。其後,是五百年的和平,中間有一次改朝換代,接著是一系列的戰亂。結果首都即從北方遷往南方。然後,北方與南方脫離,南北形成對峙局面,敵對情緒強烈。這時,外來民族入侵,整個周期便告結束。歷史於是又開始循環。中國又一次統一在中國人手中,文化又開始繁榮起來。 「每一周期中所發生的事件,在時間上與關聯上的相同性,顯示出一種不可思議的、機械般的准確性。李博士在他的文章中曾列舉了中國歷史上巨大的建築工程來說明這種准確性。這些工程都發生在每一周期的某一準確的階段,呈現出一種命中註定的規律性。具體說來,它們都開始於每次文化繁榮之初:第一周期,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建造豪華的宮殿,如阿房宮,後者不久被付之一炬,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第二周期,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也修建了不少宮殿,豪華奢侈,富麗堂皇;第三周期,重建長城,也即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新開了幾條運河,修了大壩,明朝的永樂皇帝修建了北京城(永樂皇帝也因為《永樂大典》而聞名)。 「這些周期包括;一、從秦朝至六朝和韃靼入侵(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8年),其間約830年;二、從隋朝始至蒙古人入侵(588—1367年),其間約780年; 三、現代周期,從明朝至今,周期還未結束。但是迄今為止已表明在過去600年間, 已經發生了許多與過去模式非常相似的事件。以19世紀50年代的太平天國為界,明清兩朝五百年的和平,現在似乎已經結束。太平天國運動標志著本周期已經第一次大的內戰浪潮。我們現在正處在動亂與內部分爭的頂峰。首都也已遵照傳統於1927年從北京遷至南京。」 林語堂寫上面這些文字的時間是1934年。這個時間,日本已經侵戰了東北,其侵佔全中國的野心已經暴露,但還沒有大的進一步行動;蔣介石正在對中國工農紅軍實行第五次大圍剿,這次圍剿迫使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是一個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再一次面臨危機的時代。 然而,後來的歷史並沒有按照過去周期的時間表推進。外來民族的全面入侵很快到來,但經過八年抗戰,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八年時間雖不算短,但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與六朝時期、南宋時期漢族與外來民族長期對抗相比,八年更顯得短暫。南北對峙也只在1949年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而不象第一周期的南北朝、第二周期的南宋時期,南北對峙都持續了一百多年。當然,最後結果依慣例仍然是以北方的勝利、南方的失敗而告終。可以說,歷史象放快鏡頭一樣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走過了以往周期中需200年走完的路程,很快,中華民族開始了持續的和平發展,似乎一個新的周期開始了。這個周期之初的幾十年也遵照傳統修建了巨大的建築工程,如人民大會堂、長江大橋、葛洲壩等等。1978年的三中全會標志著周期之初的動亂結束,真正的和平時期已經到來。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被迫加快步伐的。在1840年以前,由於地理原因,中國基本上處於與世隔絕狀態。她的東面和南面是廣闊無垠的大海,西邊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大沙漠,北邊是寒冷的、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中華民族的歷史呈現出獨特的發展規律。然而,歷史進入近代,西方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力飛速發展,地理障礙被輕易突破,中華民族被迫捲入世界歷史發展的洪流之中。在這激烈的洪流之中,那種悠然的、史大夫似的、八百年一個周期的步伐顯然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中華民族是一個歷經滄桑、「年輕而又古老」的民族,她總是能克服各種危機,獲得新生和發展。顯然,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中華民族將再一次恢復自信,以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歷史發展與氣候變遷的「巧合」 我國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仔細研究了我國最近五千年的氣候變遷,著有長篇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我們把氣候變遷和歷史發展周期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一個「巧合」:和平時期都以溫暖氣候為主,而動亂歲月常常是寒冷的。最寒冷的時代也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對抗最激烈的時代,而且常常以漢族的失敗而告終。 上面這個圖顯示的是第一個周期,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朝起,到公元588年北方韃靼入侵止。 秦朝建立僅15年就被推翻,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從這時起一直到公元25年西漢結束,二百多年裡,中國總的來說是和平發展的,而氣候也比較溫暖。《史記》中記載「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現在的山東是種不了桑麻的,要到湖北、江蘇才能種;陝西的渭河平原更不能種竹子,往南的湖北、四川才有。在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時代),黃河決口, 人們砍伐了河南淇園的竹子編成容器以盛石子,來堵塞黃河的決口。可見那時河南淇口一帶的竹子是很繁茂的,現在早看不到了。這些都說明當時氣候比現在要溫暖。 東漢最初幾年戰爭頻繁,氣候也有趨於寒冷的傾向。有幾次嚴寒,晚春國都洛陽還降霜降雪,凍死了不少窮苦人民。但時間不長,隨著局勢逐漸好轉,氣候又轉暖了,在河南南部種的柑橘獲得了豐收。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南北朝,是這個周期的後400年,也是戰爭頻繁的400年,這段時間產生了一批後來十分著名的軍事家,如曹操、諸葛亮、周俞等,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戰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 這段時間的氣候也日趨寒冷。東漢末年,曹操在銅雀台種橘,只開花不結果。三國時代,曹操的兒子曹丕到淮河廣陵(現在的淮陰)視察十多萬士兵演習,,淮河突然凍結,演習不得不中止。那時候的氣候已經比現在還要寒冷。 這種寒冷的氣候不僅一直持續下去,還逐漸加劇了。到公元366年東晉時期, 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冰凍,冰上可以往來車馬和三、四千人的軍隊。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侵入中原,在長江以北建立了政權,原先生活在長江以北的漢族大戶人家攜帶著他們的名貴書畫、細軟逃到了江南。江南的漢族政權以現在的南京為首都。他們以前在北方生活時,常在冬天利用巨大的冰塊建立冰房,以儲存食物。到了南京,他們照樣能建立起龐大的冰房,而現在的南京是找不到大塊冰的。這說明當時的南京比現在要冷得多,根據竺可楨的研究,東晉到南北朝是這個周期最冷的時期,同時也是北方少數民族最活躍、南侵最遠的時期。 南京這個地區,從南北朝開始多次成為北方漢族人的逃難地,也多次成為亡國之都。三國孫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時期的南唐,明朝的建文、弘光,這些朝代滅亡的悲劇宛如走馬燈一般在南京上演,真正是「南朝自古傷心地」。所以南京周圍的文人們所寫的作品都是傷感、懷舊、哀怨纏綿,凄艷陰柔。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紅粉》就是根據南京作家蘇童的作品改編的。讀蘇童、葉兆言、魯羊等江蘇作家的作品,常能感受到這種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和強化幾乎都是在氣候變冷的時期。 第二個周期從公元581年隋朝結束南北紛爭、統一中國開始。 與第一周期的秦朝一樣,隋朝曾大興土木,並很快滅亡,被更為強大的唐朝代替。從這時起到公元十世紀的五代十國之前,中國經歷了空前的繁榮,影響十分深遠,以致於現在的海外華人還自稱「唐人」。這時期的氣候也是近2000年來最暖和的。公元650,669和678年國都長安無雪、無冰。西安南郊梅花盛開。柑橘也種植於長安,公元751年秋天,宮內有幾株柑橘結了150多顆,味道與江南進貢的一樣。皇帝一時高興, 還叫太監把宮內所產柑橘賜於大臣。現在的西安,梅樹和柑橘都是無法生長的,因為氣溫達不到它們的生長要求。可見唐朝的氣候十分溫暖。 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又是一個動亂歲月。這個時期沒有留下什麼物候材料可作依據,無法判斷氣候情況。但根據「動亂歲月必然天冷」的一般規律,這時候可能發生了降溫。 到北宋,氣溫比唐朝明顯降低,華北已不知有梅樹,王安石嘲笑北方人把梅樹誤認為杏樹,他的詠紅梅詩中有「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但這時期的氣溫還不算很低,與現代差不多,北宋總的來說,也算以和平為主,人們基本安居樂業。 到十二世紀初期,氣候急劇轉冷。這時,金人由東北侵入華北代替了遼人,占據淮河和秦嶺以北,以現在的北京為首都。宋朝遷都杭州,史稱南宋。這是第二周期氣候最冷的時期,面積廣闊的太湖不僅全部結冰,且冰的堅實足可以通車。寒冷的天氣把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全部凍死,廣東、廣西、福建的荔枝也遭受很大傷害。元朝初年,氣溫有所回暖,但後來又開始變冷。元朝曾有幾十年的和平,這幾十年氣候比現在要暖和些,曾經有段時間,西安設有專管竹園的「竹監司」,後來又取消了。 第三個周期從公元1368年明朝的建立開始。與上兩個周期相同的是,明朝曾大興土木;不同的是,明朝沒有在短期內滅亡。明朝的二百多年是基本和平的,氣候則經歷了冷暖交替。溫暖期為1550—1600年,寒冷期為1470—1520。明清兩朝的五百多年,總的氣候是寒冷的,明朝的氣候在這階段相對來講算是比較暖和的。最冷的是明末清初,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和淮河、漢江時常結冰,廣東、廣西下雪。北京周圍的運河要封凍105天,而現在只封凍56天。 這個時期正處於太陽活動最弱期,太陽上幾乎沒有黑子出現,全世界氣候都寒冷異常,有人把它叫做「十七世紀小冰期」,因為地震、慧星、隕石雨頻繁出現,我國又叫它「明清宇宙期」。這是兩千年來我國最冷的時候。這個時期,來自東北的滿族人經過與明末小朝廷短期對抗後佔領了整個中原,並很快把勢力推向了長江以南,掌握了中國政權。 後來氣溫有所回升,1770—1830年,正是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氣候顯得比較溫暖,不久又惡化了。時光進入二十世紀,氣候又開始變暖,但其溫暖程度從來沒有達到漢朝和隋唐的水平。 人口、文化和氣候 為什麼中國歷史呈現出如此精確的周期性呢?這恐怕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需要歷史學家從許多方面進行總結分析。 林語堂從藝術文化方面給了一個簡單而明確的解說,他在《吾國吾民》中說: 「在南北分裂對峙期間,詩歌、文學中呈現了一種道德品行的墮落……。第一周期的北方入侵時期,即六朝時期,從東晉至隋統一中國,這時,北部中國被未開化的部落所征服和佔領;第二周期的北方人入侵入侵時間,從南宋到蒙古族的元朝;這兩個時期都是相應的生活上變得嬌氣,文學風格上變得頹廢的時期。上述第一個時期突出的特點是主張工巧、綺靡、浮艷的四六駢體;第二個時期的特點是優柔感傷的詞曲。人們看到的不是詞句的貧乏,而是詞句的繁縟、精細與工巧。再沒有任何泥土氣息,而是頹廢、細膩的宮廷脂粉氣,人們對字的聲韻,像十九世紀以來的歐洲人一樣,產生了相當的興趣。在文學藝術批評與貴族生活習慣上也變得更為講究,更為文雅。 正是這些時期,繪畫和書法也得到了很大發展。貴族家庭興起,並將其藝術傳統一代代地傳下去。在六朝,中國文學批評第一次蓬勃發展起來。王羲之,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書法家,出生於一個大貴族家庭,就生活在這個時期。政治上的軟弱與恥辱不知什麼原因與文藝上的精雕細刻相吻合:南部中國在這時期是由那些連自己的皇位都坐不穩卻能寫很精美的詩歌的人所統治著。這些既是黃帝又是詩人的統治者有梁武帝、南唐後主和陳後主。它們都是極其短命的王朝的皇帝,卻又是溫柔的愛情詩的作者。北宋的宋徽宗也是一個有名的畫家。」 林語堂不過指出了一種現象,即頹廢、細膩的文學風格總是出現在南北對峙期間。可為什麼會有這種巧合,並沒有明確解釋。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入侵時期,那些原來居住在長安、洛陽一帶並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們被迫南遷。到了江南,由於總總原因,比如他們自己長期生活在驕奢的環境中,缺乏勇猛向前的精神;統治者頹廢、無能,甘心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等,他們不可能金戈鐵馬,揮師北上,「氣吞萬里如虎」。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徘徊、苦悶之後,他們中的大多都返諸自身去尋求器官的刺激以證明自己的感覺和存在,他們不自覺地投向了女性的懷抱,如同懷舊一般,去尋找一種溫馨、傷感而又虛幻的呵護。當然,他們都是貴族,經濟上是優裕的,經濟上的優裕與政治上的失敗和屈辱構成了江南文人畸形的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或冶遊山水,或恣肆聲音,培養了敏感纖細的審美觸覺。相應的文學風格在南北對峙期間的南方出現還有什麼奇怪嗎? 頹廢、傷感的文學風格的出現只是局勢動盪、南北對峙的副產品,那麼什麼是導致這種動亂局面的原因呢? 人口的增加可能是個重要因素。中國是個非常看重家族的國家,而人口越多,家族力量也越大。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生育,「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幾百年的和平給生兒育女提供了良好機會,於是人口激增。但相應的生產力水平提高很慢,糧食單產幾乎沒有多少變化,新增人口的糧食只有靠擴大耕地——開荒來解決。大規模的墾植勢必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如果這時氣候變冷,天災頻繁,大面積的飢荒不可避免,動亂自然緊跟而來。 考察歷史會發現,在每個周期全國(漢族)總人口有個限量,超過或接近這個限量,當時的耕地和生產力水平就不能承受,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暴亂就會發生。第一個周期這個限量大約是6000萬。如西漢二百年的和平使全國人口在公元2 年達到了5960萬人,接近了限量。不久,爆發了綠林、赤眉大起義,到公元57年,人口減少到2100萬人。光武帝劉秀在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政權,全國持續了大約100 年的和平,人口於公元157年達到了5650萬人,又接近了極限。不久發生了黃巾起義,從公元184年到280年是百年混戰,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描寫的就是這段時間歷史上發生的故事。三國歸晉後於280年清點人口,僅剩1626萬人。 第二個周期的人口限量還要低一些,大約是5000萬左右,這可能是第一個周期400年的戰亂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或其它什麼原因,待考。 隋朝人口曾於公元609年達到4600萬人,在其後短短的11年時間,隋末農民大起義就使人口減至 1000萬。盛唐的近百年和平使人口達到5290萬,這是第二周期人口曾達到的最高數。僅僅5年時間,由於「安史之亂」,人口減至1699萬。北宋的和平也曾使人口於 1110年達到4675萬,隨後的「靖康之亂」,人口僅1684萬人。這個周期中有兩次人口達到4600多萬就發生了動亂,有一次則達到5200多萬。可能,盛唐時溫暖的氣候,較為合理的生產關系使得同樣土地的承受能力要強一些。元朝的統計數字曾接近6000萬,但元朝的疆域廣大,包括了許多少數民族,沒有比較價值。 第三周期跨近現代,生產力水平提高較快,加上中國已捲入世界歷史發展洪流,人口與其它方面的關系復雜,不容易確定一個不變的人口限量。但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國幾千年來第一個感到人口壓力的統治者,豐年糧食價格堅挺引起了他的警覺,經分析認為是人多的緣故。但歌舞昇平的盛世使他產生了麻痹思想,他沒有也不可能真正認識到人口與生產的關系。這個時候類似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思想在一些有遠見的文人中產生了,但他們的聲音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可見,人口的增長與歷史的周期性發展有某種關系。 氣候的變遷也是值得注意的。每次動亂,北方游牧民族總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他們多次在黃河流域建立政權,有兩次甚至統治了整個中華大地。他們揮師南下的時候又都是氣候最冷的時候。很可能,上百年乃至幾百年的溫暖氣候和相應的良好生存條件使北方少數民族的政權日益強大,人口逐漸增多;而氣候急劇轉冷(氣候常常是突變的),北方草場大面積沙化,對草原依賴性很強的游牧民族生存條件便迅速惡化。這些少數民族也許早就覬覦中原的青山綠水和發達的文化,如果恰逢中原大亂,游牧民族本身又遇到了生存危機,這時不南下,幾時南下?於是,在最動亂又最寒冷的六朝時期,南宋時期,明末清初時期,這些強悍的游牧民族騎著戰馬,揮動皮鞭,勢如破竹地洶涌而來。中原的漢族因此就一次次被趕過淮河、趕過長江,以至更遠的地方。

Ⅳ 中國歷史演變過程

中國歷史的抄演變 你要襲說清楚是什麼演變 朝代 文化 軍事 藝術 科技等
你這個問題 問得太大了
如果想了解中國的一些 朝代 和 歷史事件 建議你看下
http://military.china.com/ 中華網

Ⅵ 給我中國歷史朝代的演變過程

1、夏朝(前2070-前1600年)。

夏禹死後,其子啟擔任王,從而由「禪讓」轉變而「家天下」。

夏桀,雖智勇兼備,但生性殘暴,沉溺聲色。武力征服不從部落,且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盡搜刮民脂民膏,加劇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最終商湯伐夏成功,夏滅亡。

2、商朝(前1600-前1046年)。

不務朝政,攻打黃土高原和東夷地區。這些加劇了諸侯的背叛,削弱了商的力量。

岐山地區的周部落,休養生息,悶聲發財,最後商紂無奈自焚,商滅亡。

3、周朝(前1046年-前770年)。

周分為東西二周。

西周。這次要追溯到周宣王時期。周宣王時,土地改革中央加強了對土地的控制,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遭到大貴族的反撲。然後千畝之戰大敗,宣王的南國之師被摧毀。

到了周幽王,違背嫡長子繼承製,廢太子另立,引起諸侯不滿。加上褒姒,上演烽火戲諸侯,諸侯憤怒。而後,被廢太子聯合外公申侯,犬戎入侵鎬京,諸侯不救,西周滅亡。

東周。東周東遷後,大量土地分封與諸侯,控制諸侯的力量徹底消失,諸周天子成為傀儡,出現了春秋戰國局面。

4、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秦末年,皇子胡亥與宦官和丞相勾結奪位,逼迫太子扶蘇自殺。登基後重用趙高,朝廷內部矛盾激化。外憂。開疆擴土(嶺南地區)使得關中人力不足;北匈奴南侵,大部精銳北上阻擊;地方起義(陳勝吳廣)爆發。巨鹿之戰,章邯率殘部被項羽擊敗,劉邦趁勢入關中,秦滅。

5、漢朝(前202年-220年)

分為東西漢,中間有外戚王莽篡位,這不做說明。

西漢。漢武帝志在疆域,對外連年征戰,國力消耗殆盡。
霍光死後,外戚王莽逐漸掌權,6年,殺平帝廢孺子自立稱帝,西漢滅。主要是外戚奪權政變。

東漢。劉秀起兵,大敗王莽,稱帝,國號仍為漢。末年,後宮干政。竇太後垂簾聽政,竇氏家族將國庫掠奪一空。而後,鄧太後鏟除竇太後,重用宦官和外戚,這些都孤立了皇權,使之成為傀儡。220年曹丕稱帝,漢滅。

6、三國時代(220年-280年)

司馬懿奪權,接管曹魏,此後司馬家族代魏立晉打下基礎,司馬炎篡位,魏國滅。

蜀國阿斗寵信宦官黃皓,不勤政,不納諫。因荊州孫吳殺關羽,蜀吳聯盟開始破碎。諸葛亮和姜維常年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九伐中原)耗盡國庫,軍力下降。鄧艾,鍾會伐蜀。鄧艾繞過蜀國前軍,奇襲益州(成都),此時國內空虛無軍可戰,阿斗降,蜀滅。

吳國政局動盪,國主孫皓荒淫殘暴,軍心渙散;而此時司馬炎隔江相對,招撫渡民,輕徭薄役,並在江邊安營紮寨,訓練水師。279年,攻破建業(南京),吳滅。

7、晉朝(265年-316年)

司馬懿奪權,接管曹魏,此後司馬家族代魏立晉打下基礎,司馬炎篡位,魏國滅。

西晉時期,出現了五胡亂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結合,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羌,契丹,氐)。大量土地荒蕪,百姓戰死,加上天災大旱,國力極為虛弱。之後,匈奴首領大舉南侵,攻入洛陽,西晉滅。

東晉時期,主要是軍閥奪權。劉裕經過一系列戰爭,不斷膨脹軍事實力,領土面積,徹底控制了東晉朝政。最後逼迫司馬德文禪讓,東晉滅。

8、南北朝(420年-581年)

這是一個混亂時期,很復雜,參與的國家太多了(宋,梁,齊,陳,北魏,北周,北齊)。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魏,齊,周。

楊堅輔政,逼迫靜帝禪位。

9、隋朝(581年-618年)

前期大興土木,建大興城、開鑿運河;後期又修建洛陽城、隋煬帝肆意揮霍國庫;軍事上,三次遠征高句麗,隋朝國力銳減,士兵消耗殆盡,階級矛盾加劇。

群雄割據,李密,王世充,竇建德,李淵等起兵。最後李淵攻入長安。618年,稱帝,隋滅。

10、唐朝(618年-907年)

期間有武則天政變,雖為周,納入唐。

安史之亂:府兵制遭到破壞,士兵無地可耕,逃亡。府兵制改募兵制,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將權力交給節度使。安祿山與宰相楊國忠不和,聯合契丹,突厥等民族攻入長安,奪取洛陽,玄宗出逃,軍事力量完全喪失。

地方割據。中央薄弱,地方割據,全國混戰。為了削藩,中央力量耗損一空。窮兵竇武,加劇階級矛盾,激化黃巢起義。朱溫在鎮壓起義時崛起,控制政權。907年,篡國,唐滅。

11、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923年,後梁北太原晉王李存勖滅,建立後唐,地方起義。

936年後唐被契丹滅(石敬瑭勾結),建立後晉,外族入侵。

947年後晉被契丹滅,建立遼,外族入侵。

947劉知遠建立後漢。

951年郭威篡權,建立後周,政變奪權。

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

12、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宋失去屏障,金人長驅直入。1125年金完顏家族南侵,宋軍失敗,割地議和。宋朝軍事力量大大下降,主戰大臣遭擠壓。1126年,徽欽宗被擄。1127年,北宋滅。

南宋。蒙古鐵木真在北方完成大一統,積累了雄厚的軍事實力。宋朝軍事將領岳飛被殺,岳家軍戰鬥力瓦解。由寧宗理宗開始,丞相都缺少治世之才,有的更是奸佞。1279年,崖山戰敗,陸秀夫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南宋滅。

13、元朝(1206年-1368年)

民族矛盾。瘋狂擴張實行搶掠屠城;多民族的不平等(蒙古人最高等,由北往南逐漸降低,黃河長江流域的漢族最低等),引起其他民族不滿,矛盾尖銳。統治上,因對中原(封建社會)認識不足,政治基礎薄弱,失去漢族擁護。

地方割據。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等紛紛起兵,天下大亂。後期,因蒙古南移,北方草原部落乘機發展,脫離蒙古。1368年,朱元璋北伐,常遇春徐達等能征善戰,攻陷大都改為北平,元順弟北逃,朱元璋南京稱帝。

14、明朝(1368年-1644年)

經濟上因為社會進步,資本主義等萌芽,經濟發展明顯,需要更多貨幣政策以防止通貨膨脹或緊縮,當時沒有這個能力,因此農商業手工業等波動較大,阻礙了生產力進步;連年東征(出兵朝鮮抗倭,鳴梁海戰就在這時候),消耗了諸多軍事力量;

政治上,張居正改革失敗,階級矛盾嚴重;三大奇案引起政局不穩,百官變動,人才流失。魏忠賢時期,政治極為黑暗腐敗,捕殺東林黨,黨羽斗爭加劇,朝政動盪,國庫日漸空虛。軍事上,袁崇煥回京被殺,失去關寧防線;加上中原地區旱災嚴重,無糧可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煤山自縊,明滅。

15、清朝(1644年-1911年)

閉關鎖國,禁錮思想,科技進步緩慢;社會制度上,落後列強的資本主義制度,生產關系生產力得不到解放。

外敵太過強大(八國聯軍),列強帝國的不斷入侵一方面消耗的清軍事力量,另一方面不平等條約中割地賠款國庫空虛,喪失民族氣節,民眾大失所望,得不到群眾基礎擁護。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洋務運動,階級矛盾爆發。

西方思想與傳統思想沖擊,資本主義救國熱情空前高漲,為階級矛盾。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1912年,溥儀退位,清滅。

(6)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自秦以來,一共出過九個大一統王朝,它們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另外,在分裂割據時期還出過五十幾個小王朝,它們是:

1、三國鼎立時的魏、蜀、吳,共三個;

2、東晉時期五胡十六國:前趙(漢趙)、北涼、夏、後趙、前燕、後燕、西燕、南燕、西秦、南涼、遼西、代、成漢、前秦、後涼、仇池、後秦、前涼、冉魏、西涼、北燕、後蜀,共二十二個,不止十六個,東晉後滅於桓楚;

3、南朝的劉宋、蕭齊、梁、後梁、南陳,共五個;

4、北朝的北魏(含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共三個;

5、五代時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五個;

6、十國的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荊南、北漢,共十個;

7、西夏、遼、金、西遼、北遼、吐蕃、大理,蒙古,共八個。

當然還有很多短暫的地方政權,農民起義政權不被正史承認。

Ⅶ 中國歷史的演變

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的演變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