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西藏的歷史文化

西藏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1 23:01:23

① 關於西藏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西藏的歷史故事:

大約公元1世紀前後,高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經過多年的和戰,又集結成若干個部落聯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聯盟、阿里地區的象雄王國和雅魯藏布江以北的蘇毗部落聯盟最為強大。

這時,拉薩河的古名「吉曲」已經出現,現在拉薩所在地,則被人稱為「吉雪沃塘」,意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壩子」。

松贊干布率大臣、部屬從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這片亘古以來荒涼沉寂的平野,立刻變得熱鬧而繁忙。松贊干布經過仔細勘察,決定截斷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著山南宣洩,紅山周圍顯露出一大片平野。

他在這里建宮堡,修寺廟,營造軍民住房。據說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築紅山堡寨,就是布達拉宮的前身。這座巨石壘成的宮堡,兀立紅山之巔,氣勢非常雄壯。

吐蕃王朝從此風生水起,松贊干布制定法律,劃分行政區域,分封官職,力主對外交流,贊普屬下設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鹽商;六匠指噶龍鐵匠、噶如鞍匠、弓匠、劍匠、鎧甲匠、神塑匠等。商業和手工業的形成和發展,對促進拉薩城的興盛起著明顯的作用。

拉薩城始建於公元7世紀,之前這里叫卧馬塘,是蘇毗部落管轄的放牧場。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轉移到拉薩,建立了強大的吐蕃奴隸制王朝,並修築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達拉宮等寺廟宮殿。

公元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伴隨公元11世紀西藏佛教後弘期的興起,拉薩成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紀,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納入統一版圖,元、明中央政府先後在西藏地方扶持薩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轉移至日喀則的薩迦和山南地區。

13世紀中葉,前藏十三萬戶長之一的蔡巴,在拉薩東面修建蔡巴寺、貢唐寺,此後歷代蔡巴戶長組織力量疏通拉薩河道和加固河堤。

14世紀中葉,帕木竹巴地方政權取代薩迦地方政權後,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薩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強化了拉薩的宗教「聖城」地位。

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羅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冊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政權,以拉薩為政權的中心,拉薩城市有了新的發展。

1951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拉薩,1960年正式設立拉薩市。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後,拉薩墨本管轄拉薩市區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內)。

1960年設拉薩市。1964年原林芝專區所屬林芝(駐尼池村)、米林(駐東多村)、工布江達(駐介德)、墨脫4縣劃入拉薩市領導。墨竹工卡縣遷駐工卡;林芝縣遷駐普拉。拉薩市轄11縣。

西藏的傳說

1、倉央嘉措的故事

傳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雖為達賴,但生性自由,在一次的游歷中愛上一個民間女子,並難以自拔,甚至溜出寺院與其相會。

在20歲那年這驚俗之戀得到了徹底的爆發,大師准備為他授比丘戒的時候,他竟悲憤的想要自殺。為愛情的自由,凡人可以逃亡,小喇嘛可以還俗,只有他,作為達賴佛教第一人,無處躲,也無處逃。

為了阻止倉央嘉措,一些當地的勢力甚至派人將瑪吉阿米姦汙,告訴他這是一個如何污穢的女子,而卻說,世間一切的污濁都不足以沾染瑪吉阿米的聖潔。現在有一座餐廳,坐落在八廓街。

2、拉姆拉措

據說有緣之人還可從拉姆拉錯湖水的倒影中看出神喻的前生和來世。每一個去神湖朝拜的人,只要虔誠地向湖中凝望,神湖就能顯現出各種景象,可以啟示未來的命運。歷代的轉世靈童,都是在湖的啟示下尋找,在成為之後也都要到神湖朝拜一次。

傳說十三世達賴圓寂時面向東方,且拉薩至東北方向天空出現異樣彩雲,預示了轉世靈童誕生的方域。後來五世熱振活佛繞湖三周,在拉姆拉錯觀看神諭。該湖也是無數善男信女探求自己命運的寶鏡。

3、拉薩的由來

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為了慶祝此事,決心要好好建設王都。但當時的吐蕃王都,還是一片荒草沙灘之地。

文成公主由於精通天象地氣,善觀五行風水,她觀察拉薩的地形,發現其好像一個仰卧的羅剎女(即母夜叉),認為選拉薩作為國都實在是對國極為不利。

於是公主建議在拉薩外圍建立四個寺廟,以鎮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薩中心的卧馬湖是母夜叉的,湖水便是母夜叉的血液,都應想辦法鎮住。於是,公主根據五行之說,主張用白羊背土填湖。

藏王松贊干布聽從了公主的意見,就在卧馬湖動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大昭寺。拉薩原稱「山羊地」,便由此得名。

大昭寺建成後,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長安帶來的釋加牟尼佛像供在廟內,從此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久而久之,這塊神聖的「邏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稱為「拉薩」,即「聖地」了。

(1)西藏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藏,簡稱「藏」。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西藏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土地面積為120218947.91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約317.55萬人。

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藏

② 西藏歷史

西藏位於我國的西南部,她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這個酷熱的夏季去哪旅遊呢版?來西藏吧......這個高原權之城將使你的夏季不再炎熱。下面是西藏歷史文化簡介,希望對您的西藏之旅有所幫助。
西藏這個「高原明珠」在中石器時代便有人居住。公元7世紀前,在眾多的部落當中,吐蕃部落藉助於雅魯藏布江豐富的物產資源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贊干布在位期間為了使自己的王朝延續下去採取了許多措施,使當時的西藏不論是在經濟還是在政治、文化上都得到長足發展。但是之後的藏王赤松德贊不體恤廣大勞動人民,致使社會矛盾激化,暴發大規模奴隸起義,吐蕃王朝從此消失。 元朝正式將西藏劃入我國領土范圍,終止了西藏長期以來的分裂割據。明朝對西藏的管理和元朝基本相同,清朝對西藏人民的幫助進一步加強。1949年,鑒於西藏特殊的歷史和現實狀況,黨國家領導人決定和平解放西藏。西藏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現在西藏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③ 西藏傳統文化有哪些幾個方面

http://zhuanti.youth.cn/2009/09jnr/wxzl/200903/t20090326_882676.htm
http://tibet.news.cn/gdbb/2009-07/10/content_17059855.htm

西藏民俗文化-簡介
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現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素質、道德和價值觀念,是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極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它在遠古中誕生,具有悠久的歷史軌跡。
在民俗文化的分類中,人們習慣把各種表現形式大體上分為物質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兩大類。西藏物質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風光、建築、服飾、飲食、交通、生產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學、藝術、宗教、節日、婚禮、喪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西藏民俗文化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借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范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藏族種植青稞的歷史很長,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貢嘎昌果溝遺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顆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就稱作糌粑。糌粑有脫麩的精質糌粑和未脫麩的粗質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漿便可與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內放入適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酥油茶的原料為酥油、茶和食鹽,三樣缺一不可。藏族的飲品還有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築,它的形制受制於地理環境、建築材料、建築技術、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的柱頭、房樑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這種碉房,屋面基本為平頂,並用阿嘎土鋪面。阿嘎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較為重視大門的裝飾,一般門的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門樑上繪以各種民間圖案,農村則普遍將太陽、月亮繪在門梁中間,大門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動物辟邪畫。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歷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運輸
遼闊的雪域高原,地廣-人稀,交通尤為不便,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西藏金屬製品的規格不拘一式,做工細膩精緻,表面多有富於立體感的吉祥紋飾。木質器物用具在西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倍受藏族人民的鍾愛。西藏木碗種類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還有儲物品的蓋碗。一般木碗用樺木、成巴樹、雜木的節雕琢而成。雜木做的木碗質地結實,不易破裂,紋理清晰,較為美觀,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區使用較頻繁,人們用皮縫制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陶器生產在西藏歷史遠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遺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種類繁多,直到現在依然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處世界屋脊,總面積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它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納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羌塘草原。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牧區文化,或稱作游牧文化。那古樸的黑白色帳篷、那長毛拖地的氂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鍋庄舞,就成了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眾多的群山和巨石,為藏族的建築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地方最高政權機構和寺廟往往建築在當地的高山之巔,無論是宮廷建築,寺廟建築,還是城鄉民居,都以石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成為西藏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傳統的歌舞藝術中有一種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傳是佛教大師蓮花生將西藏土風舞與佛教內容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驅鬼逐邪的寺廟舞蹈形式。在許多寺廟中還廣泛使用著鼓號等樂器,演奏著古老的經院音樂。
參考資料
[1]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8xzms/2008-06/19/content_15857835.htm

④ 西藏的歷史背景

西藏地方千年的歷史,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叫做「三個高潮」「兩個低谷」。第一個高潮是公元7世紀初到8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積極加強與唐朝的聯盟,引入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反映了唐蕃時期藏漢民族的友好交往。

第二個高潮是公元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元朝統一中國後,也結束了藏族地區分裂割據、四百年混戰的局面,西藏地方進入了國家施政體系。

第一個低谷是從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崩潰到13世紀中葉元朝統一以前「分裂割據,戰亂不已」的四百年。

第二個低谷是16世紀中葉以後至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由於政教合一的僧侶貴族統治,由於英國的兩次入侵,西藏進入封建農奴社會「長期停滯」的四百年。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和平解放之前。

(4)西藏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藏的歷史文化:

中國西藏的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藏傳佛教文化藝術是西藏文化藝術的主體。西藏文化藝術的發生、發展至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其形成與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七世紀前的史前文明、吐蕃時期的文化定型、元明時期的高度發展和清代的繁榮鼎盛四個歷史階段。

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

⑤ 西藏有什麼文化特色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西藏民俗文化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借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范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藏族種植青稞的歷史很長,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貢嘎昌果溝遺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顆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就稱作糌粑。糌粑有脫麩的精質糌粑和未脫麩的粗質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漿便可與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內放入適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酥油茶的原料為酥油、茶和食鹽,三樣缺一不可。藏族的飲品還有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築,它的形制受制於地理環境、建築材料、建築技術、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的柱頭、房樑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這種碉房,屋面基本為平頂,並用阿嘎土鋪面。阿嘎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較為重視大門的裝飾,一般門的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門樑上繪以各種民間圖案,農村則普遍將太陽、月亮繪在門梁中間,大門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動物辟邪畫。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歷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運輸
遼闊的雪域高原,地廣-人稀,交通尤為不便,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西藏金屬製品的規格不拘一式,做工細膩精緻,表面多有富於立體感的吉祥紋飾。木質器物用具在西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倍受藏族人民的鍾愛。西藏木碗種類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還有儲物品的蓋碗。一般木碗用樺木、成巴樹、雜木的節雕琢而成。雜木做的木碗質地結實,不易破裂,紋理清晰,較為美觀,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區使用較頻繁,人們用皮縫制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陶器生產在西藏歷史遠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遺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種類繁多,直到現在依然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處世界屋脊,總面積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它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納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羌塘草原。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牧區文化,或稱作游牧文化。那古樸的黑白色帳篷、那長毛拖地的氂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鍋庄舞,就成了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眾多的群山和巨石,為藏族的建築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地方最高政權機構和寺廟往往建築在當地的高山之巔,無論是宮廷建築,寺廟建築,還是城鄉民居,都以石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成為西藏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傳統的歌舞藝術中有一種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傳是佛教大師蓮花生將西藏土風舞與佛教內容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驅鬼逐邪的寺廟舞蹈形式。在許多寺廟中還廣泛使用著鼓號等樂器,演奏著古老的經院音樂。

⑥ 西藏的重要歷史

從公元前起,開始有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以後,經過漫長的歲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眾多部落逐漸統一,成為現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紀初,唐朝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政權。與此同時,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贊干布兼並十餘個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實現統一。松贊干布在位期間,銳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政治文化成果。他曾兩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於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唐高宗封松贊干布為「附馬都尉」、「西海郡王」,後又晉封為「賓王」。松贊干布奠定了吐蕃與唐朝200餘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誼」。

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派員到長安請求會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員與吐蕃會盟官員在長安西郊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次年,唐朝與吐蕃結盟於拉薩東郊。此次會盟時在唐長慶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稱「長慶會盟」。會盟雙方重申了歷史上「和同為一家」的甥舅親誼,商議今後「社稷如一」。記載這次會盟內容的石刻「唐蕃會盟碑」共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拉薩大昭寺前。

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
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中國北部建立蒙古汗國。
1271年,蒙古汗政權定國號為元,並於1279年統一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政權,西藏成為中國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個行政區域。

自13世紀中葉西藏地區正式歸入元朝版圖後,中國雖然經歷了幾代王朝的興替,多次更換中央政權,但西藏一直處於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1368年明朝建立後,採取了普遍封賜的政策,對具有政治實力的地方諸教派首領均賜加以「王」、「法王」、「灌頂國師」等名號;王位的繼承必須經皇帝批准,遣使冊封。明朝中央對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襲了元朝的辦法,先後設置烏思藏、朵甘兩個「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分別管理前後藏、昌都和阿里地區的軍政事務。其間,帕竹地方政權在西藏部分地區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任各宗的行政首腦,明朝皆授以官職,使其既為宗本(相當於縣長)又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對西藏的治理更加嚴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權管轄的施政進一步制度化、法律化。
1652年,五世達賴進京入見。
年,順治皇帝頒賜金冊、金印,敕封五世達賴,正式確定了達賴喇嘛的封號。
1713年,康熙皇帝冊封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正式確定了班禪喇嘛的名號。自此,達賴喇嘛在拉薩統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區,班禪額爾德尼在日喀則統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區。
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監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與四川、雲南、青海的區界,就是於此時派員正式勘定的。
1750年,再次調整管理西藏的行政體制,廢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廈」),規定了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務的體制。
1793年,清朝政府就駐藏大臣的職權、達賴與班禪及其他大活佛轉世、邊界軍事防務、對外交涉、財政稅收、貨幣鑄造與管理,以及寺院的供養和管理等,頒布了著名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共29條。此後100餘年,29條章程確定的基本原則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的規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問題達成協議,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
「十七條協議」的主要內容是:
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西藏地方政府積極協助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鞏固國防,堅決驅逐帝國主義勢力;西藏地區一切涉外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統一處理;藏軍逐步改編為人民解放軍。
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對西藏現行制度及達賴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職權不予變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護,西藏的社會改革,採取與西藏領導人員協商解決,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等。
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分別致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表示擁護「十七條協議」,決心維護祖國主權的統一;西藏各階層僧俗人士和各地藏族領袖也表示堅決支持。從此,西藏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54年,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聯袂赴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這次會議上,達賴喇嘛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達賴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⑦ 西藏文化歷史200字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回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滿語、答蒙語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匯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對於在東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著西藏地區的還有門巴族、珞巴族等。

⑧ 西藏歷史文化有哪些

西藏名勝古跡眾多,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包括:

1、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1961年3月,國務院列其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其為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1月,國家旅遊局又列其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大昭寺

大昭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贊干布建造。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現今的規模。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3、甘丹寺

甘丹寺是黃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廟,它是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於1409年親自籌建的,可以說是格魯教派的祖寺,清世宗曾賜名為永壽寺。寺內還保存著歷代甘丹赤巴的遺體靈塔九十餘座,並藏有許多明代以來的文物和工藝品。

4、薩迦寺

薩迦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薩迦縣本波山下,是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也是薩迦派的主寺。薩迦寺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意為「吉祥須彌寺」,位於西藏日喀則的尼色日山下。是該地區最大的寺廟。明朝正統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興建。扎什倫布寺是中國著名的六大黃教寺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7年8月,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6、昌珠寺

昌珠寺位於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約二公里,屬格魯派寺院。建於松贊干布時期,據說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昌珠寺系吐蕃時期第一批興建的佛教寺廟之一。

閱讀全文

與西藏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