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理解社會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像自然界的發展一樣,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的過程。
社會的運動和變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方向性,具有前進性。社會的發展也像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是從低級向高級的運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體現為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是其低級形態)。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階段,人類社會的進步表現為社會形態的更替。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基於對人類社會實踐的本性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的理解,第一次真正科學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進步趨勢,並對社會歷史進步的實質及其根源給予了合理的闡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的變化趨勢過程既不是周而復始的循環著,更不是倒退,而是不斷前進、上升和進步。馬克思主義並不否認歷史會出現某些曲折,甚至會出現某種情況或某種程度的倒退,但歷史的曲折與倒退只是暫時的。在曲折中前進,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歷史進步通常表現為新事物否定舊事物,最後取代舊事物。這種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實質,是新文明揚棄舊文明,從而導致文明的積累與擴張。由於人類社會歷史的生成是以人類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動力的,而人類的歷史實踐具有不可遏止的日益擴大與深化的特點,因此,伴隨著實踐活動發展的,必然是人類社會歷史不可遏止的上升與進步。歷史的進步趨勢.
首先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中。從世界范圍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歷史大體依次經歷並必將經歷五個發展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每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獲得了新的進展,並使人類社會生活在整體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歷史的進步趨勢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內部發展中。歷史的發展是連續性與間斷性的辯證統一,是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歷史的進步不僅表現在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與社會形態的質變上,同時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當一定的生產方式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時,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活並不是絕對不變,而是仍在或快或慢地繼續發展著。即使是當一種社會形態由上升階段轉變為下降階段時,人們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也還是會有所發展,而不會完全停滯。各個社會形態都要經歷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但這並不意味著歷史過程是一種不包含進步的循環。這僅僅說明,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不是直線式上升的,而是以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方式,通過迂迴曲折的途徑實現的。歷史演進過程的曲折性,首先表現在它的波浪式前進的特點上,其次還表現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歷史條件下演進的受挫和倒退上。但是,從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總方向看,曲折與倒退是暫時的,發展與進步則是它的主旋律和基本趨勢。歷史演進之所以呈現出進步的趨勢,其深刻的原因在於它是以人類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而實踐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與深化的過程。伴隨著實踐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也必然不斷地實現著歷史性的進步。
第一, 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視野里,在一切社會形態及每個社會形態發展的始終都存在著社會基本矛盾,它是歷史進步的最深刻的根源。對於這一根源,只有從實踐觀點出發,才能說明社會基本矛盾為什麼會推動社會進步。
第二,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社會進步的直接動力。這又是為什麼呢?這仍然要用實踐觀點才能說明。階級斗爭本身就是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之一。
第三, 歷史進步不僅是實踐及其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實踐所追求的目的。實踐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命活動性質的體現。實踐是一種合目的性的活動,它雖然離不開對外在必然性的遵從,但卻始終貫穿著對歷史進步的價值追求。歷史進步就是在人們自覺地追求自己的價值目標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人們之所以將社會歷史進步作為自己的實踐活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其深刻的原因在於人們通過促進歷史進步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可以使自己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總之,歷史進步符史主體(人)的根本利益,是與歷史主體的實踐活動的目的相一致的。
❷ 歷史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回事嗎
歷史的發展是以國家或者民族為背景的,比較具體
社會的發展是以人類或者整個世界為背景的,相對歷史而言更籠統,更概括,更具有一般性。
所以,社會的發展包括歷史的發展,歷史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
❸ 對歷史與社會的認識
對歷史和社會的認識,應該是有社會的發展,就是歷史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現在專的社會是有過去的屬歷史發展,而來源這個本身就是一個有重復的地方,歷史指的是過去的一些的東西,所以了解過去的歷史,也就是了解過去的社會,為今天的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好的選擇。
❹ 原始社會到現在社會的一個歷史及發展的演變過程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❺ 社會發展史五個階段
一、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
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二、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三、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四、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五、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❻ 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
社會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已發生的事件、經歷的過程以及對這些事件和過程的記述。是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整個人類從事各種活動所造成的事物和過程的總和。同自然歷史一樣,社會歷史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每一代人只能從前一代人那裡獲得既定的社會生產力,他們可以發展這種生產力,但必須以現有的生產力為基礎。
因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但社會歷史又有自已的特點。自然界的歷史可以在沒有人的意識參與的情況下進展,而社會歷史則是在具有意識、追求著自覺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
社會歷史同自然歷史一樣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以動物的意志為轉移和它對整個社會歷史過程具有的決定作用。
社會關系
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則是朝著同一的根本方向前進著的(見社會進步),不管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部族、不同國家處於怎樣不同的歷史階段,將來都會進入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蜜蜂和螞蟻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人類對於自己歷史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提高、曲折前進的過程。自古以來,人們對社會歷史現象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但就總體而言,這種認識長期未能真正揭示社會歷史過程的本質、達到科學的水平。
直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歷史過程的本質,才使人類對社會歷史的發展達到科學的認識,使記述和說明歷史過程的歷史學成為科學。
❼ 為什麼說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社會歷史同自然歷史一樣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以動物的意志為轉移和它對整個社會歷史過程具有的決定作用。動物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每一代動物只能從前一代動物那裡獲得既定的社會生產力,他們可以發展這種生產力,但這種發展必須以現有的生產力為基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動物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具有連續性。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的連續性決定了動物在生產過程中各種活動的連續性,決定了動物在生產活動基礎上所進行全部社會生活的連續性。物種的延續是社會歷史連續性的生物學前提,動物活動成果的積累和傳遞是社會歷史連續性的社會條件。各代動物在進入歷史活動時,總要繼承前輩動物的活動成果,並通過自己的活動創造新的成果。動物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成果積累表現為物質文明史,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積累表現為精神文明史。整個社會歷史就是動物的活動及其成果的這種繼承和創新、積累和傳遞所形成的綿延不斷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的連續性是通過不同階段的聯系與更替實現的。社會歷史的發展經歷著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只發生數量和規模上的變化,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時,屬於同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引起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的急劇變動,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時,社會歷史就由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這兩種情況的交替出現就造成了社會歷史階段性的發展,使社會歷史在總體上區分為彼此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歷史時代。社會歷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是辯證的統一。
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是單純的直線的前進過程,而是一個曲折的前進過程,有時還會伴隨著局部的倒退。由於動物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不同、各種具體的社會條件不同,各個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也必然存在著差異,以至在同一時期內不同的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分別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則是朝著同一的根本方向前進著的(見社會進步),不管今天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部族、不同國家處於怎樣不同的歷史階段,將來都會進入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目前蜜蜂和螞蟻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❽ 如何認識和理解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
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可以概括為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那麼,怎樣才能正確認識這個規律呢?我以為,要把握以下6個要點,這6個要點均為馬克思的思想。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總量決定社會形態。一個社會實行什麼樣的生產方式、經濟關系和社會制度,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取決於這個社會的生產力總和。比如,原始社會,生產力極低,實行的是原始共產主義制度。再比如,隨著商品生產由低到高的發展,人類社會分別實行的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最後,隨著商品的消亡,人類社會進入無商品、無階級的社會主義道路,並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第二,到現在為止,人類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從何而來?是商品所至。階級的存在、階級的沖突、階級的搏殺、階級的剝削、階級的統治等,都是由於商品的出現而出現的。商品,帶來了生產力發展,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增加;也帶來了私有制,帶來了壓迫和反抗,帶來了專制和暴力。人類一旦進入商品社會,便有了對文明的嚮往和追求。但是,這必須付出野蠻的代價。因此,商品社會成為文明社會的標志,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
第三,占統治地位的那個階級都負有發展商品生產的歷史使命,並為新社會的到來和新的統治階級上台創造物質條件。商品生產的發展,需要社會分工、階級階層、國家政治等等。於是,這些都果然出現了,並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統治階級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就必須發展商品生產,這樣也就推動了社會進步,也為新的社會形態創造了條件。
第四,無論哪種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第五,人類社會發展是一種自然的歷史進程,有著自然的發展規律。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自身運動的發展規律,它也還是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其自然的發展階段。《資本論》就是探索資本運動規律的,但卻不能取消資本運動階段。
第六,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世界,但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人們毫無選擇地生活在現實的生產力水平的社會里,這是他們創造自己世界的前提條件。
❾ 簡述社會學的發展歷史
人類對由自身活動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及其思考,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論述過「人生不能無群」的思想,他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即「社會」。此後中國歷代思想家都圍繞著「經邦濟世」這個主旨,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倫理道德乃至民風民俗,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討論和辯論,積累的著作典籍浩如煙海,成為人類古代社會生活記錄和社會思想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關於人類共同生活的構成條件和變遷機制,是從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的歷代哲學家和思想家一直關注和論述的問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和A.奧古斯丁從宗教神學立場也曾對此做出過論證。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用人性反對神性、用個性解放取代封建專制、用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在反對宗教神學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斗爭中形成了一整套市民階級的社會倫理觀。啟蒙思想家T.霍布斯、A.弗格森、C.de孟德斯鳩、J.-J.盧梭、A.de 托克維爾以及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等人的社會哲學觀點,對摒棄宗教神秘主義去解決社會認識問題起了很大作用。上述中外思想家的成果,都為社會學的產生提供了某些理論啟示和可資借鑒的資料。但是,這些思想或學說都有一個與社會學本質相異的特徵,即它們沒有把社會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加以考察和論述,更沒有形成以經濟為基礎的獨立的學科。從社會學的學科歷史上考察,這些理論觀點都屬於社會學史前階段。社會學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以後,它的產生有其直接的社會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