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會計准則的發展歷史

中國會計准則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1 19:35:24

『壹』 中國會計准則發展史是什麼

中國自1987年在中國會計學會年會上,成立了七個研究組,其中一個就是「會計原則和會計基本理論研究組」。該組織曾先後於1989年起開始研究和探索會計准則的制定工作。於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開了二次研討會,分別討論了會計准則和物價變動與外幣業務會計兩個專題。 1989年1月,這個研究組在上海召開的第一次會議,討論了制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必要性、會計准則的性質和內容、會計原則與現行統一會計制度的關系、研究和制定會計准則的思路等問題,會後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會計原則說明和研究報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並更名為「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准則研究組」。研究組以合適的形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成果,並向財政部有關部門提出建設性建議。

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也於1988年10月建立了會計准則課題組。課題組在1989年3月提出了《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的初步設想(討論稿)》和《關於擬定中國會計准則需要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徵求意見稿)》,並在全國會計工作會議上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准則(草案)提綱(討論稿)》。

1991年11月26日財政部下發了《關於印發(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基本准則)(草案)的通知》,向全國廣泛徵求意見;在1992年7月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討論後,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長令形式正式發布了建國以來中國第l號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准則》,並決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實施。

從1992年《企業會計准則》發布以後,財政部即著手草擬制定具體會計准則,為保證准則質量,分別成立了國外、國內兩個咨詢專家組和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個具體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分四輯印發各地徵求意見。到2001年先後修訂、頒發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

2006年2月15日頒發38項具體准則形成企業會計准則體系。這些具體准則的制定頒布和實施,規范了中國會計實務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為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國際間經濟技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貳』 企業會計准則變遷的歷史淵源

現行的企業會計基本准則指我國於1992年11月第一次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以下簡稱原會計基本准則)。它是在我國經濟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根據當時的國情,借鑒國際慣例而出台的第一個會計准則。它的頒布,是我國會計改革的一次重要轉折,標志著我國的會計體系工作開始走向國際化,具有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勢,國際資本市場的全球化進程和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會計理論也在不斷發展,日臻完善。為使會計信息更准確、客觀的反映各種復雜的經濟業務,我國陸續頒布了一些具體會計准則。但是關於如何規范具體會計准則的制定以及沒有具體會計准則規范的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的問題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我國加入WTO以後,會計准則的國際化趨同需要也日益迫切。我國同國際會計准則委員會充分協調之後,於2005年11月發表了聯合聲明。之後王軍副部長明確表示中國一貫積極支持和參與會計國際趨同,2006年我國將構建起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小企業除外)各項經濟業務、獨立實施的會計准則體系。會計准則體系由一項基本會計准則和38項具體會計准則組成。會計基本准則類似於美國的「概念結構」和國際會計准則中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它是用來指導具體會計准則的制定以及指導沒有具體會計准則規范的交易的處理。修改後的基本會計准則對原基本准則中規范會計核算工作的部分作了刪減,將它們放到相關的具體會計准則中去規范。例如原基本准則中對資產的分類有詳細的描述,分類後的資產如何定義、如何計量、如何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描述,在修改後的准則體系中,它們均被放入相關資產的具體會計准則中來規范。

『叄』 會計在中國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古代會計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後來,歐洲庄園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園主匯報。

我國《周禮》中有會計官職的設置,如「司會」,掌管國家和地方的財產物資。

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冊」,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還剩下的」。

巴比倫人民精於組織管理,設置「專門記錄官」。

埃及首先出現了「內部控制思想」。

印度與希臘出現鑄幣,並記錄在賬簿中。

近 代 會 計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簿記形成前後。 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人們稱我為「會計之父」,但是我並不是復式簿記的發明人,這是許多人的智慧結晶。我只是在理論上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闡述而已。

——盧卡-帕喬利<-- #EndEditable -->

#復式簿記首先出現在義大利的,隨後傳播至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又傳入德國、英國、法國等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1.折舊的思想

在工業革命出現以前,耐用的長期資產往往比較少,商人們一般都是將耐用財產在報廢時一次性沖銷,或者將耐用財產當作存貨(未銷售的商品),繼而在年終通過盤存估價增減業主權益。但是隨著長期資產的日益增多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性,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的做法已經無法正確地確定盈虧,因此長期資產應該在其經濟壽命期內採取一定的方式進行分攤,「折舊」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2.劃分資本與收益

企業規模日益擴大,投資者與經營者日益分離並更加關心投入資本的報酬。因此,必須將業主的投資與投資報酬收益進行嚴格的區分,使得會計人員必須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同時也要求進行收入與成本費用的恰當配比,更使收益表成為對外披露的重要報表之一。

3.成本會計

重工業的發展與生產規模的擴大使企業的製造費用激增,成為產品成本一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同時,伴隨著企業生產的日益復雜化,製造程序與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也相應復雜。這些變化都對成本會計制度的出現提供了契機。最終,以存貨的計價作為突破口,形成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成本會計核算方法。

4.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日益明顯。作為不參加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所有者,必然關心投入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因此要求管理當局定期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但是又由於管理當局與所有者之間微妙的利益對立關系,同時也由於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所有者(可能並不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對管理當局提供的財務報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夠由客觀、中立的會計師進行驗證,以增加財務報表的可信程度。這就形成了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現 代 會 計

「公認會計准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公認會計准則

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起到了催產的作用。經濟危機過後,人們認為鬆散、不規范的會計實務是經濟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挽救會計職業,會計界認為必須著手制定會計准則。1934年,第一批會計准則得到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會計師協會的共同認可,這批准則共包括6項內容,即
(1)利潤必須實現:
(2)資本盈餘不得用以調劑任何一年的當年收益:
(3)子公司並購前存在的盈餘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賺取盈餘:
(4)公司職員的應收票據與應收賬款單獨列示:
(5)庫藏股股利不得作為收益:
(6)捐贈資本不作為盈餘。
1937年,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公布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關的法規《會計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並在ASR No.4中將制定會計准則的權利賦予會計職業界,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保留有監督權與最終的否決權。以後,會計准則制定團體先後經歷了「會計程序委員會」(CAP)、「會計原則委員會」(APB)以及現在的「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來,迄今已經公布了133份財務會計准則公告(SFAC or FAS)。

%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

除了公認會計准則的出台外,新的會計分支——管理會計逐步形成與發展。早期的管理會計主要體現為執行性管理會計,側重於標准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管理會計逐漸由單純的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過渡到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把決策會計放到主要位置的現代管理會計階段。管理會計從傳統的、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去,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個重大的發展是會計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規范性會計研究法佔據主導地位,從20世紀70年代後,實證會計研究開始出現並逐漸取得了與傳統的會計研究方法共領風騷的地位。
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了「實踐—理論—再實踐」,這樣一種不斷循環往復的科學研究思路,從而既保證了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一致性,也能使會計理論在實踐中經受檢驗,避免了「空中樓閣」式的尷尬!
參考資料:http://www.jzzp.net/bbs/dispbbs.asp?boardid=19&id=514
回答者:米蘭神 - 秀才 三級 3-2 16:19

『肆』 會計的主要內容以及它的發展史是什麼

古代會計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後來,歐洲庄園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園主匯報。 我國《周禮》中有會計官職的設置,如「司會」,掌管國家和地方的財產物資。 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冊」,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還剩下的」。 巴比倫人民精於組織管理,設置「專門記錄官」。 埃及首先出現了「內部控制思想」。 印度與希臘出現鑄幣,並記錄在賬簿中。 近代會計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簿記形成前後。 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人們稱我為「會計之父」,但是我並不是復式簿記的發明人,這是許多人的智慧結晶。我只是在理論上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闡述而已。 ——盧卡-帕喬利<-- #EndEditable --> #復式簿記首先出現在義大利的,隨後傳播至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又傳入德國、英國、法國等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1.折舊的思想 在工業革命出現以前,耐用的長期資產往往比較少,商人們一般都是將耐用財產在報廢時一次性沖銷,或者將耐用財產當作存貨(未銷售的商品),繼而在年終通過盤存估價增減業主權益。但是隨著長期資產的日益增多和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重要性,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的做法已經無法正確地確定盈虧,因此長期資產應該在其經濟壽命期內採取一定的方式進行分攤,「折舊」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2.劃分資本與收益 企業規模日益擴大,投資者與經營者日益分離並更加關心投入資本的報酬。因此,必須將業主的投資與投資報酬收益進行嚴格的區分,使得會計人員必須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同時也要求進行收入與成本費用的恰當配比,更使收益表成為對外披露的重要報表之一。 3.成本會計 重工業的發展與生產規模的擴大使企業的製造費用激增,成為產品成本一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同時,伴隨著企業生產的日益復雜化,製造程序與費用的歸集與分配也相應復雜。這些變化都對成本會計制度的出現提供了契機。最終,以存貨的計價作為突破口,形成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成本會計核算方法。 4.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日益明顯。作為不參加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所有者,必然關心投入資本的保值、增值情況,因此要求管理當局定期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但是又由於管理當局與所有者之間微妙的利益對立關系,同時也由於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所有者(可能並不具備會計專業知識)對管理當局提供的財務報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夠由客觀、中立的會計師進行驗證,以增加財務報表的可信程度。這就形成了財務報表審計制度。 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現代會計 「公認會計准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公認會計准則 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起到了催產的作用。經濟危機過後,人們認為鬆散、不規范的會計實務是經濟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挽救會計職業,會計界認為必須著手制定會計准則。1934年,第一批會計准則得到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會計師協會的共同認可,這批准則共包括6項內容,即 (1)利潤必須實現: (2)資本盈餘不得用以調劑任何一年的當年收益: (3)子公司並購前存在的盈餘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賺取盈餘: (4)公司職員的應收票據與應收賬款單獨列示: (5)庫藏股股利不得作為收益: (6)捐贈資本不作為盈餘。 1937年,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公布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關的法規《會計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並在ASR No.4中將制定會計准則的權利賦予會計職業界,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保留有監督權與最終的否決權。以後,會計准則制定團體先後經歷了「會計程序委員會」(CAP)、「會計原則委員會」(APB)以及現在的「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來,迄今已經公布了133份財務會計准則公告(SFAC or FAS)。 %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 除了公認會計准則的出台外,新的會計分支——管理會計逐步形成與發展。早期的管理會計主要體現為執行性管理會計,側重於標准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管理會計逐漸由單純的執行性管理會計階段,過渡到以「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為主體、把決策會計放到主要位置的現代管理會計階段。管理會計從傳統的、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去,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個重大的發展是會計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規范性會計研究法佔據主導地位,從20世紀70年代後,實證會計研究開始出現並逐漸取得了與傳統的會計研究方法共領風騷的地位。 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逐步實現了「實踐—理論—再實踐」,這樣一種不斷循環往復的科學研究思路,從而既保證了會計理論體系的邏輯一致性,也能使會計理論在實踐中經受檢驗,避免了「空中樓閣」式的尷尬!

『伍』 介紹中國會計准則的發展使

回顧中國會計准則的建設與發展之路

在最近召開的2008年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大會上,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總結了中國會計准則的發展歷程,中國會計准則走過建設、趨同、實施與等效等幾個階段後,愈加成熟完善。
中國會計准則的建設
劉玉廷指出,從2005年初開始到2006年,經過近兩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建成了與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相適應、並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相趨同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
長期以來,財政部會計司通過多種方式,培養了近40人的會計專業基礎扎實的專業團隊,其中大部分都具備在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國際會計公司等一年以上的工作經歷,同時也具備對中國企業實際情況的了解。在中國會計准則多次徵求意見過程中,我們始終保持公開透明的准則徵求意見機制,敞開言路,集思廣益,充分聽取會計准則委員會委員和咨詢專家的意見,對徵求意見稿進行反復修改完善。
中國會計准則徵求意見稿形成之後,我們選擇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業,對准則徵求意見稿進行實地模擬測試。通過模擬測試,了解和掌握新准則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從而使中國會計准則在堅持國際趨同的同時,能夠適應中國的土壤,能夠操作執行,並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
中國會計准則的趨同
多年來,中國與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建立了十分良好的溝通機制與合作關系。在本次中國會計准則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以開放的態度堅持推進中國會計准則的國際趨同。
中國會計准則於2005年設計完成並實現了國際趨同,2006年2月15日正式發布了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中國會計准則體系。中國會計准則於2007年1月1日起實施後,我們與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的聯系更加密切。2008年1月,中國會計准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簽署了《中國會計准則委員會—————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持續趨同工作機制備忘錄》,確定了持續趨同工作機制,以進一步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建立全球高質量的會計准則。
中國會計准則發布實施後,將會保持相對穩定,如果實際工作中出現新的交易或事項需要制定新准則加以規范,或者是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發布了新的或修改的准則,中國將根據基本准則並遵循既定的程序,制定必要的具體准則,同時考慮國際趨同的原則要求,以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會計准則。
中國會計准則的實施
劉玉廷認為,中國會計准則從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勵其他企業執行。中國財政部充分認識到,會計准則的制定固然重要,准則的實施更為關鍵。對於新興和轉型經濟國家的中國而言,實施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趨同的新准則,可以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中國財政部與中國證監會等有關方面密切配合,周密安排,在准則實施前和實施過程中採取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組織開展大規模的會計准則培訓
從2006年7月開始,中國財政部通過三所國家會計學院等培訓基地,全面開展了會計准則培訓,主要面向全國上市公司、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各級財政部門、相關監管部門和會計學術界等,直接受訓人數逾萬人。
二、會計准則實施中的「過程式控制制」和強化監管
建立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分析系統,採用「逐日盯市、逐戶分析」的工作方式,加強對上市公司執行新准則的情況進行持續跟蹤和監控,隨時與相關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加強溝通和聯系,及時解決會計准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三、中國會計准則在1570家上市公司得到了有效實施
通過上述系列措施,中國會計准則於2007年在1570家上市公司得到了有效實施。2008年,財政部會計司經過近5個月的艱苦努力,形成了超過2萬字的上市公司執行新會計准則情況全面深度分析報告,論證了會計准則有效實施的事實。
1.上市公司較好地實現了准則新舊轉換
上市公司披露的《新舊會計准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顯示,按新准則調整後的2007年年初股東權益比舊准則股東權益凈增加1002.67億元,增幅僅為2.42%。總體情況基本持平,較好地實現了新舊轉換。
2.上市公司全面執行新准則,總體運行平穩
1570家A股(含A+H股)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報顯示,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8.18%,凈利潤同比增長49.56%,凈資產同比增長30.96%。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和凈利潤的增長主要源於營業利潤,這與2007年度中國GDP11.9%的增長和財政收入32.4%的增長是協調的,反映了2007年經濟的正常增長態勢。
3.上市公司境內外差異基本消除
已披露年報的53家A+H股公司,按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調整後的合並凈利潤總額比按中國會計准則編報的合並凈利潤總額多290.43億元,平均差異率為4.69%;按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調整後的合並凈資產總額比按中國會計准則編報的合並凈資產總額多1086.73億元,平均差異率為2.84%。這些數據表明,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企業會計准則後,A+H股上市公司境內外差異基本消除,中國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的成效已經顯現。
4.進一步對企業會計准則具體項目執行情況分析,表明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得到了有效實施
企業會計准則包括38項具體准則,其中新修訂的准則16項,新制定的准則22項,涵蓋了會計實務中目前已經發生或者能夠預見到的經濟業務事項。通過對具體准則逐項進行深度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中國會計准則包括1項基本准則、38項具體准則及其應用指南,從2007年開始,在1570家上市公司中得到了普遍應用,上市公司能夠較為恰當地選擇會計政策和作出會計估計,並按各項具體准則及應用指南規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5.注冊會計師按照新准則對上市公司2007年的審計結果基本上為標准審計意見
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有近7000家,其中只有68家會計師事務所能夠從事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出具審計意見報告。分析表明,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1464家公司的年報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標准審計意見,佔比為93.25%,被出具非標准審計意見的公司僅有106家,佔比為6.75%。
中國會計准則的等效
劉玉廷說,中國會計准則與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實現趨同後,中國財政部就開始研究並啟動與實施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國家和地區會計准則等效互認工作,目前取得了積極進展。
2007年12月6日,中國內地與香港簽署了《關於內地企業會計准則與香港財務報告准則等效的聯合聲明》,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發展。2008年4月22日,歐盟委員會就歐盟第三國會計准則等效問題發布正式報告,在2011年底前,歐盟委員會允許中國證券發行者在進入歐洲市場時使用中國會計准則,不需要根據歐盟境內市場採用的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調整財務報表。這一報告將於2008年9月~11月間提交歐洲議會審議,一經批准即為法律。
2008年4月18日,中國會計准則委員會代表團訪問美國並與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就中美兩國會計交流與合作問題簽署了《中美會計合作備忘錄》,在加強雙方會計合作、建立相互交流的工作機制等方面達成共識。

『陸』 企業會計准則的發展史,注意了,是准則的發展史,高手請進

企業會計准則的發展史

我國會計改革與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會計工作,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隨著政治的變化,會計也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

一、我國的會計改革

我國歷次的會計改革在很大程序上表現為會計核算制度的改革。建國以來,我國會計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1949-1979年,建立各行業統一的會計制度新中國成立之前,各行業、各企業的會計制度都不統一,既沒有全國性的會計准則來規范各行業的會計工作,又沒有各行業的統一會計制度規范系統內各單位的會計工作。如何設計出適應社會主義會計工作的會計制度,成為當時主管全國會計工作的財政部會計制度司所面臨的新課題。

建國初的三年,主要解決會計制度不統一的問題。1950年,財政部為了適應新建的各級人民政府和各個行政、事業單位管理預算基金的需要,制定和發布了《各級人民政府暫行總預算會計制度》和《各級人民政府暫行單位預算會計制度》。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務政經濟委員會規定,中央各主管部門要分別制定所屬企業的統一會計制度,從而結束了會計制度上的無政府狀態。1951年和1952年,中央財政部曾連續兩次召開全國性的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會議,制訂了國營工業企業、建築企業、建設單位和國營農場等單位的一套完整的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為我國計劃經濟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接著在「一五」時期,對已建立的會計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中央各主管部門分別制定了適合本部門生產經營特點的成本核算制度。

1958年至1959年,會計工作受大破大批「煩瑣哲學」思想的影響,一些人提出會計制度越簡化越好的錯誤主張,實行所謂「以表代賬」,甚至搞「無賬會計」,會計制度設計工作受到嚴重破壞。例如,有的主管部門把20多個財會制度簡並為一個制度。許多企業單位會計機構被撤消或合並,大批會計人員下放勞動或調離工作崗位,破壞了會計工作的正常秩序。1960年至1966年,由於經濟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的道理。理論界批判了「無賬會計」的錯誤作法,使會計制度設計工作又得到重視。在這一段時間,財政部擬訂了一些新的會計制度,如《建設單位簡易會計制度》(草案)、《國營企業會計核算工作原理》等。

1978年開始,隨著全國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國會計制度的設計出現的新的局面。例如,1978年國務院修改頒發了《會計人員職權條例》。

(二)第二階段:1979年-1992年,部分借鑒國際慣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一些外商紛紛到我國投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大量涌現。但是,我國企業當時實行的是按所有制、分行業的會計制度,特別是三段平衡式的資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外方人員在會計核算和利用會計信息方面有很大困難,迫切需要出台新的制度來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於是,財政部於1979年11月起草了《關於中外合資工業企業財務會計問題的若干規定》,1982年2月又起草了《中外合資工業企業會計制度調查綱要》,6月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徵求意見稿)》,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廣泛徵求意見後,於1983年3月制定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試行草案)》和《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試行草案)》,並印發到全國試行。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又參照有關法規、法律,終於在1985年3月4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於1985年7月1日開始施行。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是新中國第一部參照國際慣例設計的合新的會計制度,它與以往的國營企業會計制度相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1)明確規定了合法性原則、一致性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劃分資本性支出與收益性支出的原則這五項原則作為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2)把資產、負債、資本、成本、損益定為會計的基本要素。(3)確定了「資產=負債+資本」的平衡公式。(4)成本核算方面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作為工業企業成本項目,並將管理費和作為期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5)允許企業經過批准後採用加速折舊法。(6)規范了無形資產和開辦費的核算方法。(7)明確了收入確認原則。(8)將財務狀況變動表規定為除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以外的第三大對外報表。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適用於我國境內設立的各個行業所有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淡化了行業色彩,突出了會計核算的實質內容,實際上樹立了一個不同行業通用會計規范的典範。與此相適應,財政部制定並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根據這項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工業企業應當按照規定按季、按年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以及一些附表,從而使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進一步具體化。

在這一會計制度中,凡是與國際慣例相類似的會計程序與方法盡量採用了國際上通行的方法和表達方式,例如無形資產與開辦費的攤銷、加速折舊法在限制條件下的應用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會計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開端。

(三)第三階段:1992年-1997年,廣泛借鑒國際慣例隨著外商在華投資的增加,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已不是獨有的組織形式,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層出不窮,統一規范上述三類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核算顯然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時,由於財政部198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時,我國涉外經濟法規不夠健全,以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對於一些應當加以規范的會計實務未能予以規范。財政部在總結實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經驗的基礎上,根據199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於1992年8月10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用以取代《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於1992年7月1日實行。

該制度在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具體規定中更為廣泛地借鑒了國際慣例。例如:企業可以根據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的年末金額提取3%的壞賬准備;准許對因殘次、陳舊、冷背等原因造成的商品、產成品和自製半成品可變現凈值低於賬面實際成本的部分作本年損失處理;採用了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相分離的作法,用應付稅款法核算時間性差異;允許對占被投資企業資本總額25%以上且對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有影響力的長期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明確了採用加速折舊法時僅限於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兩種;以及在投資人權益的核算與列示方面、匯兌損益的處理方面適當採用了國際通用做法。

財政部還於1992年5月25日發布了《外商投資工業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並與國家旅遊局聯合制定發布了《外商投資旅遊企業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於1994年7月20日發布了《外商投資企業分行業會計報表及其編制說明》,從而使外商投資企業的會計處理規范逐步得以完善和更便於操作。《外地人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等涉外會計規范的發布和實施,對其後內資企業會計制度的全面改革起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股份制試點企業計會制度》的施行是另一項較為廣泛地借鑒國際慣例的會計制度改革。1992年5月,財政部和國家體改革委聯合頒布了這一制度,並從199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試點企業施行。其主要內容與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基本相同,只是在個別方面有些區別。例如:會計要素中的投資人的權益改為「股東權益」;提取壞賬准備的范圍不包括「應收票據」,且提取比例改為3‰-5‰;企業對外投資只有在占被投資單位資本總額50%以上時才採用權益法核算等等。我們可以看出,《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也在諸多方面借鑒了會計的國際慣例,從而開創了我國內資企業實行適合商品經濟需要的會計制度的先河。
此後,1992年11月財政頒布了《企業會計准則》,而且陸續出台了大量借鑒國際慣例的分行業會計制度。這一改革較之《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涉及的范圍更為廣泛,影響也更深刻。《企業會計准則》於1993年7月1日開始生效,它對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與報告提出了在原則要求。它把全國各行業的企業會計工作統一到一個標准上,實現了會計指標的工程統一。為了規范和加強股份制試點企業以外的各行業內資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1992年起財政部陸續制定並發布了工業企業、商品流通企業、交通運輸企業、旅遊飲食服務企業、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農業企業、對外經濟合作企業、金融企業、保險企業、電影、新聞出版企業等14個行業會計制度。這些制度解決了改革前由40多個分行業按所有製成分區別的會計制度中有關會計指標不可比的大問題。新的行業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科目中,有5%以上屬於共性科目。它在借鑒國際慣例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各行業的特點和政策要求。

(四)1997年至今,構建按經濟業務統一規范的會計准則體系《企業會計准則》和分行業會計制度實行之後,由於不同行業財務報表項目有所不同,在上市公司信息揭示,企業兼並以及財務報表合並等諸多方面存在著不便。為了增強財務信息的可比性,規范財務信息的披露,建立一套適用於不同行業的所有制形式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就顯得十分必要。這一階段,不僅要制定企業會計的30多個具體准則(包括通用業務准則、特殊業務准則、特殊行業准則和會計報表准則),還要制定《核算會計准則》與企業會計准則形成配套。這一階段是以《企業會計准則——關聯方關系及交易的披露》的發布為正式開始的標志。

http://www.kakabook.net/theory/acct/2004/12/1101551814-5.shtml

『柒』 會計專業的發展史

自學習會計以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上,對於會計的發展史始終沒有去很認真的了解下,今天突然有興致就在網路上搜了一下,簡單整理了和大家分享下~~

古代會計發展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當時的會計基本上只是些簡單的記錄,復式記賬也還未出現,是會計的雛形。

近代會計發展階段: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復式薄記形成前後。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復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PS: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復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現代會計發展階段:
「公認會計准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志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此外,管理會計也從傳統、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是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我國的會計發展階段同大多數國家一致,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原始記錄計量、單式簿記和復式簿記。

大約在西周王朝前後,我國進入了單式簿記階段。 我國《周禮》中有會計官職的設置,如「司會」,掌管國家和地方的財產物資。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冊」,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還剩下的」。
進入12世紀後,南宋設置了「審計院」,明朝時又出現「都察院制度」、財物出納印信勘合制度、黃冊制度,還有繼承兩宋之制所實行的《會計錄》編纂制度與錢糧「四柱清冊」編報制度等都是中國會計發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SPAN>
與此同時,在公元1O世紀至15世紀中葉,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和資本經濟萌芽在沿海地區的出現,中國的民間會計也有了一定發展。以「四柱結演算法」為核心的中式會計的方法體系建立完善,並且賬房組織制度已經形成,故中式會計在當時世界會計發展史上佔有一定地位。明末清初還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賬法」和「天地合賬法」等記賬方法。
但是,從15世紀中葉起,中國在會計方面的發展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會計的發展向著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為主導地位的方向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會計在吸收西方會計精華的同時,自身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會計相關制度不斷的完善,2009年1月1日起實行了新會計准則,說明中國在會計理論與實踐方面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SPAN>

『捌』 我國會計准則的發展史

我國會計准則的現狀分析

我國制定會計准則的過程始終是與國際會計准則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成績有目共睹。我國自1992年底發布《企業會計准則———基本准則》以來,至今已先後發布了16項具體會計准則。最近,財政部會計司官員多次表示,將在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設。由於我國會計准則從一開始制定時,就與IASC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還召開了多次有IASC高層官員參加的會計准則國際研討會,制定我國會計准則的主要參考依據也是國際會計准則。因此,我國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趨同的基礎較好。

但由於我國國情的約束,我國會計的國際化與國際會計准則之間仍有較大差異。具體表現在一些部門或事業單位會計管理混亂,而現有的會計已遠滯後與客觀需要,會計制度方法體系的務實性與超前性脫帶。缺乏對國外會計進行系統的研究,沒有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體系等等。概括起來,我國會計准則與其他相關會計准則的主要差異有:

1、由於認識的誤區而導致實行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這與大多數國家的做法是不同的。在當今世界,各國採用的會計規范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英美等英語國家普遍採用的會計准則的形式;另一種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採用的會計立法和會計制度的形式。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的發展,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會計規范形式大有向英美海洋法系國家會計規范形式轉化的趨勢。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做法,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我國會計准則的發展及與國際准則的趨同。

2、由於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而造成會計准則的涵蓋面較小,可操作性較差,對一些新問題尚未涉及。由於我國制定會計准則起步較遲,並且由於各種原因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發布的30多項會計准則的徵求意見稿一直未能成為正式准則,至今只發布了16項會計准則,相對於美國FASB的約150項准則公告(還不包括FASB的前任會計程序委員會發布的51份「會計研究公報」以及會計原則委員會發布的31份「意見書」)和IASC的41項國際會計准則,數量要少得多;並且,我國會計准則對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雇員福利、養老金計劃、物價變動和通貨膨脹、銀行、保險業、農業等會計事項的處理均還未涉及;此外,由於我國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並行,尤其是在2001年開始實施新的《企業會計制度》之後,會計准則似乎只是成為制定《企業會計制度》的指導綱領,會計准則本身的可操作性相對就變得較差。

3、過分強調特色而造成在具體會計處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國會計准則也存在不少差異。如僅就我國已發布的16項會計准則與相關的國際會計准則》相比,就有在存貨准則對采購成本的計量上,國際准則採用凈價法,我國准則採用總價法。在建造合同准則中,國際准則允許將因訂立合同發生的、與合同直接相關的費用作為合同成本的組成部分,我國准則要求將訂立合同而發生的有關費用直接確認為當期費用。在借款費用准則中,國際准則沒有對「專門借款」作出定義,我國准則對此作了定義,國際准則允許資本化的對象包括固定資產和存貨,我國准則僅包括固定資產。在無形資產准則中,對於資產交換產生的無形資產,國際准則要求區分同類與非同類資產交換,並要求按收到資產的公允價值入賬,我國准則要求根據非貨幣交易准則,按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入賬等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會計准則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