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廣州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簡史
2009年7月7日,經廣東省政府批復同意,廣州市政府啟動了廣州聯社改制為農村商專業銀行的有關屬工作。2009年11月18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批准籌建廣州農村商業銀行。2009年12月7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批准廣州農村商業銀行開業。
截至2011年6月末,總資產突破2400億元,各項存款余額192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157億元,上半年實現經營利潤24億元,業務規模位居全國農商行前三甲,在廣州地區位列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後居第五位。
② 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史
1920年,中國許多省份遭受嚴重旱災,尤其是華北地區受災最為嚴重,受災農民達2000萬,為抵抗災情,當時各省紛紛成立義賑團體籌措賑災款救災。然而到了1922年華北各省又告豐收,但當時義捐的賑災款尚有將近300萬的剩餘,如何繼續使用這筆賑災款成為一個現實問題。當時負責管理賑災款的「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認為,救災不如防災,防災不如組織災區群眾生產自救,在這種理念確立之後,相當一部分人又將目光轉移到發展合作事業上來。
1923年,由華洋義賑總會組織設立的第一個信用合作社在河北香河縣正式成立,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信用合作社。
農村信用社是由農民人股、入股農民民主管理、主要為人股農民服務的金融組織,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合法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籌集農村閑散資金,為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1951年至1959年,是新中國農村信用社組建和發展的第一階段。1951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村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大力發展農村信用社.到1957年底,全國共有農村信用社88368個。這一時期的農村信用社,資本金由農民入股,幹部由社員選舉,通過信貨活動為社員的生產生活服務,基本上保持了制的性質,成為農民生活上的參謀助手,以及扶持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
1959年至1980年,這一階段由於極左路線的影響,農村信用社曾先後下放給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管理,後來又交給貧下中農管理,農村信用社基本上成為基層社隊的金融工具。
1980年至1996年,農村信用社由農業銀行進行管理.1984年,國務院批轉了中國農業銀行《關於改革信用社管理體制的報告》,提出把農村信用社真正辦成群眾性的金融組織,在遵守國家金融政策和接受農業銀行領導、監督下,獨立自主地開展業務.恢復和加強農村信用社「組織上的群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此後在中國農業銀行的領導下。農村信用社在民主管理、業務經營、組織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特別是縣級聯社的設立,對農村信用社各項業務的發展和內部管理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但同時也使農村信用社成為國家銀行的「基層機構」。走上了「官辦」的道路,貸款大里投放鄉鎮企業。農民對信用社的經營活動失去監督。
1996年8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1996]33號),進一步明確了農村信用社改革管理的政策措施,農村信用社得到長足的發展。到2000年底,全國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15129億元,各項貨,110489億元,比1980年分別增長56倍、134倍。農村信用社已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在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的征程,新的形勢,農村信用社面臨著新的任務,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和發展,已經成為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十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農村信用社要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因地制宜加快管理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只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農民的需要,深化改革,加強管理,改善服務,農村信用社就一定能夠在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創造新的輝煌。
③ 中國農業銀行的發展史是什麼
中國農業銀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農業合作銀行。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農業銀行相繼經歷了國家專業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等不同發展階段。2009 年1月,農行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農業銀行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掛牌上市。
農業銀行是中國主要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提供商之一,致力於建設經營特色明顯、服務高效便捷、功能齊全協同、價值創造能力突出的國際一流商業銀行集團。農業銀行憑借全面的業務組合、龐大的分銷網路和領先的技術平台,向廣大客戶提供各種公司銀行和零售銀行產品和服務,同時開展金融市場業務及資產管理業務,業務范圍還涵蓋投資銀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賃、人壽保險等領域。截至2016年末,農業銀行總資產195,700.61億元,發放貸款和墊款97,196.39億元,吸收存款150,380.01億元,資本充足率13.04%,全年實現凈利潤1,840.60億元。
截至2016年末,農業銀行境內分支機構共計23,682個,包括總行本部、總行營業部、3個總行專營機構,37個一級(直屬)分行,365個二級分行(含省區分行營業部),3,506個一級支行(含直轄市、直屬分行營業部,二級分行營業部)、19,714個基層營業機構以及55個其他機構。境外分支機構包括10家境外分行和3家境外代表處。農業銀行擁有14家主要控股子公司,其中境內9家,境外5家。
2014年起,金融穩定理事會連續三年將農行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2016年,在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中,農業銀行位列第29位;在英國《銀行家》雜志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中,以一級資本計,農業銀行位列第5位。農業銀行標准普爾發行人信用評級為A/A-1,惠譽長/短期發行人違約評級為A/F1。
④ 青島農商銀行的誕生歷史背景
萌芽:恢復中規劃萌動(年—1951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聲音如同春雷般響徹古老的中國大地,中國歷史迎來了嶄新的一頁。中國信用合作事業在舊時代被壓抑的熱情開始萌動。
1951年3月,全國信用合作匯報會議召開,會議認為:「已經土改的地區,由於生產的恢復,農民逐漸富裕,要求積儲余糧,擴大再生產;少數農民因翻身不久,家底薄弱,一旦遇到意外,便會借貸無門。有計劃地開展農村信用合作事業,已成為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
誕生:前進中明確身份(1951年—1957年)
1951年5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第一次全國農村金融工作會議上,作出了「全面開展農村金融工作,大力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決定,頒發了《農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則(草案)》、《農村信用互助小組公約(草案)》,對推動信用社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953年以後,青島市其他區縣相繼完成了農信社的組建工作,一場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熱潮在青島迅速蔓延開來。
1954年1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了《農村信用合作社組織名稱按共同綱領規定稱為「信用合作社」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指出:「目前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名稱上有『信用合作社』與『信貸合作社』之稱,從『信用』與『信貸』的意義上來說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但卻容易引起基層工作同志的誤解。因此,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組織名稱有統一的必要。今後關於農村信用合作社組織的名稱,應按共同綱領規定統稱為『信用合作社』。」
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頒發了《農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草案)》,對農村信用社的性質和任務從規章制度上進行了更加明確的規定。至此,在中國已經誕生多年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終於明確了自己的身份:有了自己統一的名稱,有了統一的組織章程,有了發展的任務目標。
⑤ 廣州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歷程
1951年 廣州地區第一家農村信用社成立。
1998年9月 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成立。
2003年12月 廣州農信社各項存款超500億元。
2006年11月 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成立並開業,順利完成統一法人體制改革。
2007年12月 廣州農信社各項存款余額超1000億元。
2009年4月 廣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籌備工作正式啟動。
2009年12月 廣州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開業。各項存款余額超1500 億元,新一代綜合業務系統成功上線。
2010年6月 廣州農商銀行在國際權威雜志英國《銀行家》發布的2010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排名第377位,居國內84家上榜銀行第22位,居今年我國新上榜的32家銀行首位。
2010年8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淮濱珠江村鎮銀行、潢川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0年12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三水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3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輝縣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3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鶴山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5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中山東鳳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5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四川彭山、新津、廣漢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5月 廣州農商銀行太陽信用卡隆重首發。
2011年6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萊蕪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8月 廣州農商銀行在國際權威雜志英國《銀行家》發布的2011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排名第343位,比2010年提升34位,居國內101家上榜銀行第26位。
2011年8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江蘇啟東、盱眙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8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湖南常寧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9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大連保稅區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11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江西吉州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1年12月 廣州農商銀行各項存款余額超2100億元。
2012年3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山東萊州、海陽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2年4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安陽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2年5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首家總分制村鎮銀行--信陽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2年6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煙台福山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2年7月 廣州農商銀行在國際權威雜志英國《銀行家》發布的2012全球1000家大銀行中排名第256位,比2011年提升87位,居國內110家上榜銀行第22位。
2012年9月 廣州農商銀行入選2012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和2012中國企業效益200佳。
2012年9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青島城陽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2012年9月 廣州農商銀行發起設立的北京門頭溝珠江村鎮銀行正式開業。
⑥ 中國農業銀行的發展史
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簡稱ABC,農行)是中國大型上市銀行,中國五大銀行之一。最初成立於1951年(辛卯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國有商業銀行,也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行設在北京。中國農業銀行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1年—1952年):
1951年8月成立中國農業合作銀行。也就是建國後的第三年,是新中國關於農村金融體系的一次嘗試。
主要任務:按照國家計劃辦理農業的財政撥款和一年以上的農業長期貸款,扶持農村信用合作的發展。
1952年,撤銷。原因是農業合作銀行成立後財政撥款和長期貸款業務基本沒有展開。農業發展的落後和合作化運動,使得農村根本就沒有貸款業務的金融需求。
第二階段(1955年—1957年): 1955年3月,成立中國農業銀行。
主要任務:辦理財政支農撥款和農業長期貸款與短期貸款,貸款對象主要限於生產合作組織和個體農民,貸款用途限於農業生產,其他農村金融業務仍由人民銀行辦理。
1957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農業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並。
第三階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再次設立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中,國家採取加強農業的措施,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支援。
1965年11月,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合並。
第四階段(1979年—1994年):
1979年2月,決定正式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恢復設立中國農業銀行是 主要任務是,統一管理支農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農村信用合作社,發展農村金融事業。
此後,中國農業銀行再也沒有撤銷過。
第五階段(從1994年4月-1997年7月):
以1993年12月國務院作出的《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為基礎,要求通過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督和管理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密切配合、協調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
實際上就是把中國農業銀行中的政策性銀行功能、商業銀行功能、農村信用社進行分離,分離的結果是:1994年4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中國農業銀行分設成立,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與管理等政策性業務與農業銀行分離,農業銀行開始按照1995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逐步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運營機制。
1996年8月,國務院又作出《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合作經營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經營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業銀行認真貫徹執行《決定》的有關精神,在矛盾多、時間緊、壓力大的情況下,統一思想,顧全大局,積極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省級以下分支機構的設立和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的改革。
1997年,農業銀行基本完成了作為國家專業銀行「一身三任」的歷史使命,開始進入了真正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的新的歷史時期。
第六階段(1999年-2010年): 股份制改革階段
1999年,農行和工中建三家銀行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2004年,農行第一次上報股改方案。
2007年1月19日至20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總的原則是「堅持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
2007年9月,農行選擇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廣西、四川、甘肅、重慶等八個省(區、市)開展面向「三農」金融服務試點。
2008年1月23日,農業銀行明確提出「3510」奮斗目標和發展戰略。 2008年3月,農行開始推動在6個省11個二級分行開始「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
2008年5月底,「三農」金融服務第一階段試點結束。
2008年8月,農行總行設立「三農」金融事業部,全面推動全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
2008年10月,農行股改方案獲國務院通過。
2010年7月15日和16日正式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農行融資約221億美元,並成為全球最大的IPO,至此,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全部實現上市。
2011年7月22日,中國農業銀行與英國劍橋大學劍橋海外留學生基金會在京簽署了《中國農業銀行劍橋獎學金諒解備忘錄》。
截至2011年末,總資產達11.68萬億。
2012年11月23日,國家住建部住房公積金監管司信息化推進處吳旭彥處長一行來泰安就本項工作開展調研,並在泰安市公積金中心召開座談會。
2012年12月23日,中國農業銀行2013年「金鑰匙春天行動」 啟動儀式在廈門舉行。
2012年農行以康復扶貧貸款為推手,不斷推動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貧困殘疾人的自身發展能力。截至2012年末,農行累計投放康復扶貧貸款3.4億元,較2011年增加1.7億元,貸款支持助殘扶貧企業或項目42個,輻射8731戶殘疾人農戶,戶均增收8990元。
2013年2月2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國農業銀行《城鎮化建設與金融服務全面戰略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在武漢舉行。
⑦ 我搜了信用社的發展歷程主要是什麼時候改稱農商銀行的,沒找到
因為全國的農村信用社發展不平衡,有的已改稱農村合作銀行,有的已是農村版商業銀行。有的還權是信用社,但是農村信用社已實現全國聯網,你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實現通存通兌,並且就目前為止。這家銀行的手續費是最低的。網上銀行也逐步的在使用。再者,農村信用社的貸款的門檻低,只要你講誠信,有急需資金,也可以考慮這家銀行。
⑧ 農商銀行成立於哪一年
中國農業銀行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1年—1952年): 1951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國農業合作銀行,1952年由於精簡機構而撤銷。 第二階段(1955年—1957年): 1955年3月成立中國農業銀行。1957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農業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並。 第三階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批准建立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中國農業銀行的決定,這次農業銀行機構的建立,從中央到省、地、縣,一直設到基層營業所。但是,在精簡機構的形勢下,經國家批准,1965年11月,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合並。 第四階段(1979年—1994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中明確提出「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大力發展農村信貸事業。」1979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於恢復中國農業銀行的通知》,決定正式恢復中國農業銀行第五階段(從1994年4月起): 1993年12月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通過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督和管理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密切配合、協調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安排部署,1994年4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中國農業銀行分設成立,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與管理等政策性業務與農業銀行分離,農業銀行開始按照1995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逐步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運營機制。1996年8月,國務院又作出《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合作經營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經營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業銀行認真貫徹執行《決定》的有關精神,在矛盾多、時間緊、壓力大的情況下,統一思想,顧全大局,積極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省級以下分支機構的設立和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的改革。1997年,農業銀行基本完成了作為國家專業銀行「一身三任」的歷史使命,開始進入了真正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的新的歷史時期。
⑨ 泉州農商銀行的發展歷史
從2010年1月20日籌建工作啟動到2011年3月15日正式開業,泉州農商銀行就像開業慶典晚會中《病囝歌》所演繹的「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凝聚了各級領導和泉州農商銀行人的心血。改制後的泉州農商銀行,具有資本充足、網點廣布、決策快速、服務專業等優勢;實現了從農村信用社到農村商業銀行的華麗轉型,成為一家「更靈活、更及時、更方便」的本土現代商業銀行,將塑造泉州嶄新的金融品牌「刺桐紅」。
泉州農商銀行董事長黃斌表示,開業後,該行將堅持「商業銀行市場化、本土銀行現代化、草根銀行親民化」,在轉型中發展,在發展中轉型,提供特色化、差異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塑造「泉州農商銀行」和「刺桐紅」雙品牌,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泉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泉州農商銀行總行營業部(籌)網點改造成效凸顯
近日,泉州農商銀行總行營業部(籌)自助銀行區、現金區改造竣工順利運營,首發打響「刺桐紅」。該營業部(籌)抓住網點轉型契機,提升服務價值:一是網點改造現代化,塑造「刺桐紅」外在形象。採用象牙紅店頭設計,凸顯「泉州農商銀行」和「刺桐紅」雙品牌,落地玻璃窗、自動門、明亮的燈光映襯營業網點的新環境、新氣象。二是推廣自助業務,合理分流客戶。自助銀行區配備3台自助存取款一體機、1台自動櫃員機、1台自助終端機,增設的VIP室內設網銀體驗區,助推貸記卡自助還款、「刺桐紅」理財卡網上特色服務、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自助業務推廣,有效分流客戶,提高服務效率。三是合理布局,實現功能分區。現金區設置5個現金櫃和1個VIP櫃,細分客戶,實現櫃面業務處理「一站式」、「一手清」服務,減少客戶等待時間。四是保持優美的營業環境,打造客戶溫馨家園。按照「定星法」要求,擺放所有物件,做到不零亂、不多餘,布置綠色植物,始終保持清潔整齊,以優美的環境迎接四方賓客到來。五是在人員緊張的情況下推行大堂經理輪班制,實現客戶有效引導和分流。營業部籌建組成員身先士卒,與員工共同堅守業務一線,與客戶面對面地溝通交流,引導和指導客戶辦理業務,開展有針對性的客戶服務和業務營銷,及時解決客戶的疑難問題。
泉州農商銀行總行營業部(籌)是泉州農商銀行基建工作的新起點,充滿新機遇和新希望。今後,泉州農商銀行將發揚省委大幹150天的精神,組建各個網點改造工作小組,引進專業人才,抓好專項基礎工作建設,確保「改造一個、成功一個、見效一個」,提高「泉州農商銀行」和「刺桐紅」的社會形象
⑩ 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的概念及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簡稱,是農村根據自願原則組織起來的集體合作金融機構。特點為:由農民投資入股,資金優先服務於入股社員的貸款需求。
而中國的四大銀行卻代表著中國更雄厚的金融資本力量,是國有控股銀行。國有四大行經歷了從建國之初,各自分工的專業銀行階段,到新世紀,各自基本成為綜合性大型上市銀行,並都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發展戰略;如今四大行的業務范圍都不再單一,共同朝著綜合性,國際化,現代化商業銀行的目標前進。
雖然農村信用社的運作特點和管理體制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無本質區別,但在資金實力方面卻遠遠弱勢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另外,農村信用合作社是銀行類金融機構,所謂銀行類金融機構又叫做存款機構和存款貨幣銀行,其共同特徵是以吸收存款為主要負債,以發放貸款為主要資產,以辦理轉帳結算為主要中間業務,直接參與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
農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機構,所謂信用合作機構是由個人集資聯合組成的以互助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機構,簡稱「信用社」, 以互助、自助為目的,在社員中開展存款、放款業務。信用社的建立與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由於農業生產者和小商品生產者對資金需要存在季節性、零散、小數額、小規模的特點,使得小生產者和農民很難得到銀行貸款的支持,但客觀上生產和流通的發展又必須解決資本不足的困難,於是就出現了這種以繳納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組織。因此,農村信用社在資金的來源、分配和支出上也與四大行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銀行類金融機構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農民和農村的其他個人集資聯合組成,以互助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組織,其業務經營是在民主選舉基礎上由社員指定人員管理經營,並對社員負責。其更高權利機構是社員代表大會,負責具體事務的管理和業務經營的執行機構是理事會。
2、主要資金來源是合作社成員繳納的股金、留存的公積金和吸收的存款;貸款主要用於解決其成員的資金需求。起初主要發放短期生產生活貸款和消費貸款,後隨著經濟發展,漸漸擴寬放款渠道,現在和商業銀行貸款沒有區別。
3、由於業務對象是合作社成員,因此業務手續簡便靈活。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務是:依照國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規定,組織和調節農村基金,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綜合發展,支持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和社員家庭經濟,限制和打擊高利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