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蒲劇發展歷史

蒲劇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1 17:05:25

⑴ 蒲劇有哪些傳統曲目 蒲劇歷史起源 蒲劇發展現

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山西四大專梆子」中最古屬老的一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蒲劇傳統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個,題材上至遠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風格多樣。傳統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等,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港口驛》,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等。

⑵ 蒲劇是什麼

戲曲劇種之一,也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梆子聲腔系統的重要支脈,內屬板腔體形式。主要板式容有[慢板]、[二性]、[緊二性]、[流水板]等。主要伴奏樂器為板胡,並輔以笛、二股弦等,以板鼓、梆子擊節。其唱腔旋律跳躍性大、起伏跌宕,具有豪邁奔放的特色。表演上以髯口、翎子、甩發等特殊技巧為其特點。劇目逾500餘出,影響較大者如《紅梅閣》、《富貴圖》、《三家店》、《觀陣》等。著名演員有張世喜(老元兒紅),隕二吉(白菜心)等。1949年後,蒲劇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新編歷史劇及現代戲。

⑶ 關於蒲劇的知識有哪些

蒲劇即「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流行於山西及陝西、河南、甘肅、青海、內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蒲劇唱腔高昂,朴實奔放,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近百年來。涌現出幾代著名演員。前有楊老六 、孫廣盛 、王存才、景留根等一批,繼是閻逢春、楊虎山、筱月來、張慶奎、王秀蘭等享有盛名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我國最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之一。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陝梆子腔」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山西梆子」;陝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地則習慣稱「大戲」或「亂彈」。

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蒲州地處黃河中游,其大慶關渡口毗連山西、陝西,最古代南方絲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業興隆,經濟文化繁榮,為戲曲的發展、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金元時期,這里金院本、元雜劇的演出極為盛行;明清以來,又是梆子、亂彈活動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戲曲之鄉」之稱。臨汾地區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跡,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廟戲台、東羊戲台和王曲元代戲台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戲劇活動歷史悠久。

蒲劇唱腔高昂 ,朴實奔放 ,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

⑷ 山西蒲劇的由來

蒲劇是山西運城文化史上一直佔領導與主導地位的最重要戲劇劇種,在中國文化史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僅目前所知: 一、以中國戲劇家近一個世紀的研究與確認,元代是中國戲劇的定型期,或有說為成熟期。瑞在的中國文學史與戲劇史,講到這一歷史時期,必然講到運城的戲劇家關漢卿,講到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運城當地學者與專家,還從當地文化出發,列舉了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等劇作,證明了關漢卿為運城人,且查到《元史補遺》,證明關漢卿「解州人」之說; 二、元雜劇另一個代表作《西廂記》,即現在流行的王實甫本及其改編本,不僅僅用了運城的歷史地名,而且較詳細地反映了元代運城蒲州古寺的建築形狀及僧侶生活,從另一方面印證了元代運城戲劇發展的輝煌與實狀; 三、我在拍攝蒲劇本《竇娥冤》時,中國政協常委、中國電影家協會副會長謝晉及吳祖關等一大批學者專家,廣泛而具體地講述過,運城地區戲劇文物與蒲劇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從關漢卿到現在的王秀蘭、閻逢春等一批吸引過周信芳、劉長瑜學習技藝的故事,再次證明蒲劇是一種有700年左右歷史的劇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 四、由於運城鹽池的地位,中國歷史上形成了晉商元代以來的500多年獨特輝煌,以晉商開山祖張家九代孫、明朝宰相張思誠為代表的官僚與晉商實力,在走向全國與世界中,形成的晉商會館、山陝會館及山陝甘會館等商業機會,在政治與商業活動中,將家鄉的歷史名人關公高舉為神,又以家鄉蒲劇為聯誼與酬神手段,使關公紅遍全國而又走向世界,也使故鄉的蒲劇演遍神州四處,目前文字有載:蒲劇北演漠河,南下羊城,東至上海,西至迪化(烏魯木齊)…… 為什麼蒲劇能在運城產生?國內不少專家與山西本地學者有大量文字證明: 一、運城歷史上發生過堯、舜、禹在運城鹽池一周定都的歷史傳說,也有晉文公因鹽、綢、銅、鐵之利而稱霸中原的史實,因而「中國」兩字首先用指運城這片神奇熱土; 二、宋、金時期,民族戰火頻仍,而運城地區依據呂梁山、太行山及黃河為天然屏障,避免了「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歷史悲劇,生活富裕,安居樂業,才有文化發展餘地,也才有可能產生「洪洞大槐樹遷民」這樣的歷史; 三、晉商使蒲劇的發展到更大范圍,才有了清王室皇封三品蒲劇藝術家郭寶臣之類的運城蒲劇人物…… 據中國著名戲劇家墨遺萍講,他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延安時期,就堅持認為:蒲劇早期民間與文字表述應為「亂台」,是因為這種發生於山西蒲州的戲劇,對「院本」之類的「戲劇」是一種非標准、非規范的民間歌舞大戲,「亂」了正宗、正統、大雅之院本演出的「台」,而且特別指出,說「亂彈」是不準確的,因為蒲劇的曲牌、樂譜、旋律與程式是自有其固定而標準的,本身一點也不「亂彈(琴)」。墨先生的看法與定論,至少說明三點: A、蒲劇源於運城; B、蒲劇出於民間; C、蒲劇相對較大影響了宮廷…… 歷史是一面鏡子! 當今天,中國戲劇由於種種原因,處於低潮,而北京各界,在國家的支持下,大力振興京劇,給蒲劇的鞭策太大了! 我們這一代蒲劇人,正是「青黃不接」的歷史大流中的一支力量,深深感到歷史責任重大,尤其面對「京戲二百年」的大活動,想著七百年歷史的蒲劇,真是熱血激盪,九曲回腸……如何面對歷史與未來?

⑸ 蒲劇的形成與發展 蒲劇是什麼時間有的蒲劇的特點是什麼各個歷史時期的名家都有哪些著名劇目有哪

蒲劇蒲劇因興起於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亦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晉南地區的代表劇種。蒲劇唱腔高昂,朴實奔放,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

⑹ 蒲劇,如何面對歷史與未來

蒲劇是山西運城文化史上一直佔領導與主導地位的最重要戲劇劇種,在中國文化史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僅目前所知:
一、以中國戲劇家近一個世紀的研究與確認,元代是中國戲劇的定型期,或有說為成熟期。瑞在的中國文學史與戲劇史,講到這一歷史時期,必然講到運城的戲劇家關漢卿,講到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運城當地學者與專家,還從當地文化出發,列舉了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等劇作,證明了關漢卿為運城人,且查到《元史補遺》,證明關漢卿「解州人」之說;
二、元雜劇另一個代表作《西廂記》,即現在流行的王實甫本及其改編本,不僅僅用了運城的歷史地名,而且較詳細地反映了元代運城蒲州古寺的建築形狀及僧侶生活,從另一方面印證了元代運城戲劇發展的輝煌與實狀;
三、我在拍攝蒲劇本《竇娥冤》時,中國政協常委、中國電影家協會副會長謝晉及吳祖關等一大批學者專家,廣泛而具體地講述過,運城地區戲劇文物與蒲劇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從關漢卿到現在的王秀蘭、閻逢春等一批吸引過周信芳、劉長瑜學習技藝的故事,再次證明蒲劇是一種有700年左右歷史的劇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
四、由於運城鹽池的地位,中國歷史上形成了晉商元代以來的500多年獨特輝煌,以晉商開山祖張家九代孫、明朝宰相張思誠為代表的官僚與晉商實力,在走向全國與世界中,形成的晉商會館、山陝會館及山陝甘會館等商業機會,在政治與商業活動中,將家鄉的歷史名人關公高舉為神,又以家鄉蒲劇為聯誼與酬神手段,使關公紅遍全國而又走向世界,也使故鄉的蒲劇演遍神州四處,目前文字有載:蒲劇北演漠河,南下羊城,東至上海,西至迪化(烏魯木齊)……
一、運城歷史上發生過堯、舜、禹在運城鹽池一周定都的歷史傳說,也有晉文公因鹽、綢、銅、鐵之利而稱霸中原的史實,因而「中國」兩字首先用指運城這片神奇熱土;
二、宋、金時期,民族戰火頻仍,而運城地區依據呂梁山、太行山及黃河為天然屏障,避免了「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歷史悲劇,生活富裕,安居樂業,才有文化發展餘地,也才有可能產生「洪洞大槐樹遷民」這樣的歷史;
三、晉商使蒲劇的發展到更大范圍,才有了清王室皇封三品蒲劇藝術家郭寶臣之類的運城蒲劇人物……
據中國著名戲劇家墨遺萍講,他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延安時期,就堅持認為:蒲劇早期民間與文字表述應為「亂台」,是因為這種發生於山西蒲州的戲劇,對「院本」之類的「戲劇」是一種非標准、非規范的民間歌舞大戲,「亂」了正宗、正統、大雅之院本演出的「台」,而且特別指出,說「亂彈」是不準確的,因為蒲劇的曲牌、樂譜、旋律與程式是自有其固定而標準的,本身一點也不「亂彈(琴)」。墨先生的看法與定論,至少說明三點:
A、蒲劇源於運城;
B、蒲劇出於民間;
C、蒲劇相對較大影響了宮廷……
歷史是一面鏡子!
當今天,中國戲劇由於種種原因,處於低潮,而北京各界,在國家的支持下,大力振興京劇,給蒲劇的鞭策太大了!

⑺ 地方蒲劇有哪些,出名的蒲劇有哪些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民間戲曲藝術之一。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外省稱逗亂彈地、逗晉腔地、逗山陝梆子腔地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逗山西梆子地;陝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逗南路戲地;晉南當地則習慣稱逗大戲地或逗亂彈地,蒲劇與秦腔有著極為密切的發展脈絡聯系,所以兩者又常常登台輪番演出,成為密不可分的逗姊妹戲地。
產生地區: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
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是逗山西四大梆子地中最古老的一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河南古陝州、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蒲州地處黃河中游,其大慶關渡口毗連山西、陝西,最古代南方絲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業興隆,經濟文化繁榮,為戲曲的發展、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金元時期,這里金院本、元雜劇的演出極為盛行;明清以來,又是梆子、亂彈活動的重要基地,故素有逗戲曲之鄉地之稱。
臨汾地區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跡,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廟戲台、東羊戲台和王曲元代戲台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戲劇活動歷史悠久。蒲劇唱腔高昂 ,朴實奔放 ,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

⑻ 蒲劇的歷史沿革

一說胚胎於晉南和陝西東部民間的鑼鼓雜戲(陝西稱「跳戲」);一說為北曲遺響,同山、陝民歌小曲、典藝結合的「弦索調」,至明中葉受青陽腔(清戲)影響後演變而成。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陝州(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孔尚任於康熙四十六年所作《平陽竹枝詞·亂彈詞》可為證。當時的平陽亂彈演技已有相當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賞識。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賞識。康熙至乾隆時,北京觀眾也稱蒲劇為「西調」、「西秦腔」、「勾腔」。咸豐、同治後,又多以「山梆子」稱之(見清吳長元《燕蘭小譜》、近人王芷章《腔調考源》)。所謂「山陝梆子」,當時泛指山西晉南的蒲州梆子和陝西的同州梆子。兩地僅一河之隔,語言相近,風俗習慣相同,又有大慶親渡口毗連一體,藝人相互搭班演出,歷來無藝界。乾隆年間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陝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須生郭寶臣和白長命合演《鞭打蘆花》。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陝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歷。山陝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後兩個劇種始逐漸分道發展。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天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蒲州梆子重振雄風,不僅在晉南各縣建立了三十多個專業劇團,五十的代初,太原市也成立了蒲劇學社並從西安接回了王秀蘭等一批藝人組成大眾蒲劇團,後移歸晉南地區改建為晉南蒲劇院。河南省靈寶、盧氏、陝縣、陝西省延安、子丹、安塞,甘肅省定西地區等也都有專業劇團。省內外劇團總數達四十多個,從業人員三千多名。
1950年以後,遠適西安的名老藝人相繼返回晉南,成為蒲州梆子的代表人物,特別是晉南蒲劇院涌現了閻逢春、張慶奎、王秀蘭、楊虎山、筱月來等五大名演員,藝術方面有了超越前人的發展:王秀蘭的《烤火》、《殺狗》、《表花》,閻逢春的《跑城》、《殺驛》,楊虎山的《吃草》,張慶奎的《觀陣》,筱月來的《白龍關》,田郁文的《殺狗》、《送女》等等,都有人所不及的絕活兒,常使省內外觀眾嘆為觀止。唱腔則由於不少名家長期與西安亂彈接觸甚至兼演之,使蒲劇唱腔有了一些秦腔韻味。伴隨五大名演員成長的是長期與他們合作、為他們服務的一批編、導、音、美創作人員,對蒲劇藝術的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幾位藝術資料的建設者對蒲劇各種資料的積累與整理,篳路藍縷,功不可沒。創作人員通力合作,先後整理改編了《薛剛反唐》、《意中緣》、《燕燕》、《竇娥冤》、(已攝成影片)、《三家店》、《麟骨床》、《趙氏孤兒》等傳統劇目,創作了《白溝河》、《港口驛》等新編古代戲和《結親記》、《蛟河浪》、《向陽坡》等現代戲,在省內外均有較大影響。 須生多用「四子」來表現人物的情緒和性格。「四子」即鬍子(髯口)、翅子(帽翅)、鞭子(馬鞭)、梢子(甩發)。前輩藝人對這些特技的運用,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總結出一整套特技運用的口訣。鬍子的運用有二十字口訣:「推、掠、擄、彈、捻、捋、吹、揉、擋、端、抹、攤、揚、蓋、繞、耍、撂、甩、咬、翻。」
帽翅的運用有四句口訣:「左閃右不動,右閃左即停;上下交並用,前後旋繞行。」
鞭子的運用有二十四字口訣:「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擄、回、拉、絆、撲、立、拴、引、卧、揚、攀。」
小旦在表演上多用扇子、手帕、血彩、鞽功,以及「花梆子」小步功的訓練和使用。扇子可變六、七十種樣式,對表現人物感情頗有幫助。運用上有十六字口訣:「撒、合、彈、扇、抖、顫、掄、翻,抄、回、飛、轉,輔、映、手、顛。」
血彩常用以表現人物性格。「花梆子」小步功,早在康熙年間,平陽名角葵娃的「小步」就已馳名。現代旦角演員孫廣勝、筱蘭香、王秀蘭等,在花梆子小步基本功上,總結出一套訓練方法:「小腿帶大腿,疾行如游水,身穩裙不動,兩腳向前滾。」小生多用翎子、帽子、梢子等特技刻畫人物。此外,青衣、二花臉、丑角,也都有各自的特技。 蒲劇的臉譜,構圖、色彩、線條簡潔樸素,活潑明朗,富有裝飾趣味,較恰當地表現了劇中人的形貌特徵和性格特點,有的還表現了其出身及重要經歷。在用色上,多用紅、黑、白(亦稱「粉」)、綠、紫、灰、金等,一般規律為紅忠、黑直、白奸,綠多用於綠林好漢、草莽英雄,亦用於神、鬼、妖怪,金多用於神仙、妖。在白臉中又有水粉與油粉之分。
醜行的臉譜,大體可分為大三花臉、小三花臉、老三花臉三種,其區別主要按鼻上所畫白色面積的大小,形狀和底色的不同,以及眼、眉、嘴不同的勾畫。用以分別表示正直憨厚、滑稽可愛和姦詐陰險。此外,生、旦中也有少數採用臉譜的。除臉譜外,生、旦的化裝,小旦、正旦畫眼描眉,施粉塗胭脂畫口紅,比較講究。其他行當如小生、須生只用干黑畫眼描眉,臉上、眉心稍擦乾紅,不施脂粉。建國後有很大改進,已較為細致講究。 蒲劇的音樂唱腔屬板腔體,腔高板急,慷慨激越。唱腔部分以板式變化為主,另有花腔和雜腔部分。花腔,有十三灣、花腔、二音腔、三倒腔等。這些花腔,除「十三灣」是專戲專用外其他都與慢板、二性腔溶為一體使用,為各種板式的擴展樂句或附加樂句,不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腔式。在各種板腔之外,還有不少雜腔,均自其他劇種吸收來。有的單用嗩吶伴奏,崑腔則專用笛子伴奏。
蒲劇唱腔﹐為徵調式﹐採取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起調高,音域寬。建國前通常用的是「二眼調」﹑「梅花調」﹐現多用G調。因其音域寬廣﹐旋律跳躍性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旋律跳躍幅度大。有時在一拍內就直接有十四度的跳越。故長於抒發激越凄楚的情緒﹐具有豪邁奔放的特色。演唱時大小嗓兼用。板式有一板三眼的慢板(四股眼)﹐一板一眼的二性﹐有板無眼的緊二性﹔有板無眼的流水與緊打慢唱的緊流水﹐以及介板﹑滾白﹑倒板等。一句唱腔,前半節用本音,中間用復音,末尾仍過渡到本音。因而給人以高亢激越之感。伴奏樂隊分文﹑武場﹐文場以板胡為主弦樂器﹐輔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場有鼓板﹑棗梆﹑馬鑼﹑鐃鈸等。 伴奏樂器包括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呼胡笛子二股弦、二胡、三弦、大嗩吶與小嗩吶。武場主要樂器是鼓板、雌板、梆子、馬鑼、鐃鈸、小鑼、鉸子、堂鼓、戰鼓、碰鈴、雲鑼、道鑼、木魚、京鑼。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為主,另有崑曲、吹腔及民歌小調等。梆子腔屬板腔體,有7種基本板式,另有嗩吶曲牌和絲弦曲牌三百多支。蒲州梆子的聲腔特徵是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長於抒發慷慨激越的情緒。蒲劇音樂長於表現激情。蒲劇唱腔由於當地人民生活習性和語言、音調關系,其旋律跳躍幅度大(通常有十一度乃至十四度猛跳),起調高(過去用二眼調,相當於bB調,直至梅花調相當C調。現今多用G或#G調),大小嗓兼用。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長於抒發激躍凄楚的情緒。故蒲州梆子素以慷慨激昂,粗獷豪放著稱。在演唱過程中演員大小嗓兼用,往往出現十度以上或兩個八度的跳躍,行腔高亢奔放,富於激情。伴奏樂隊有文、武場之分,文場樂器以板胡為主,輔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場樂器採用鼓板、棗梆、馬鑼、鐃鈸等,鑼鼓經十分豐富。

⑼ 說說蒲劇

蒲劇是綜合藝術,包括舞、武、書畫、音樂,還有各種姿態表情、性格、情緒,總之,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中的精髓,它是美的藝術,是當今任何藝術家都不配相比。

⑽ 中國戲劇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戲劇的起源:

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

如今有360多個劇種。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後出現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及近、現代戲曲等四種基本形式。

中國戲劇的發展:

宋元南戲大約產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溫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帶,是戲曲的成型時期。南戲是中國較早成熟的戲曲形式。

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範於一爐,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由於故事情節比較曲折,劇本一般都是長篇,數倍於北曲雜劇。

元代雜劇也叫北曲雜劇,元雜劇最早產生於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陽一帶。盛行於元代,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它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水準,以至單從詩體而言,古人早就將唐詩、宋詞、元曲並稱。元雜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深刻,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斗爭精神。

元雜劇作家為避文禍,多借歷史傳說故事反映現實,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的也常塗上一層"歷史傳說"的保護色。許多作品生動地展現了元代社會廣闊的生活面貌,有著強烈的時代感。

明清傳奇是由宋元南戲發展而成的戲曲形式。它在產生於元末,在明初流傳,到了明嘉靖年間興盛,至萬曆而極盛,並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號稱「詞山曲海」。

清代地方戲是古典戲曲的第三個階段。它和近、現代戲曲有著共同的藝術形式。清康熙末葉,各地的地方戲蓬勃興起,被稱為花部。

進入乾隆年代開始與稱為雅部的昆劇爭勝。至乾隆末葉,花部壓倒雅部,占據了舞台統治地位,直至道光末葉。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戲的時代。

中國話劇從西方引入中國,20世紀初到「五四」前稱「文明新戲」,這種早期話劇仍具有一些戲曲的特點。30年代,是中國歷史飽經憂患的年代。

一方面是民族矛盾的激化,1931年爆發了「了乙·一八」事變,日本軍隊的侵略鐵蹄踐踏了我國東北地區;另一方面是階級矛盾的激化,工農群眾反抗資本家與地宅的斗爭波起雲涌。

這一時期,中國話劇繼續吸收和借鑒西方戲劇,但已從各流派的兼收並蓄轉向對現實主義的側重,現代主義的戲劇實驗漸趨消歇。而在時代情勢的催動下。

中國話劇一掃既往的浪漫、感傷的基凋,而轉向悲憤、抗爭,主動地承擔起喚起民眾、拯救國家的重任。中國話劇經過十幾年的摸索之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並開始走向成熟。

(10)蒲劇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戲劇精神:

中國戲劇既有別於古希臘的戲劇,也有別於歐美近現代的戲劇。因為,中國戲劇是在中國文化氛圍之中創造出來;所以,中國人的政治觀、歷史觀、審美觀已經給中國戲劇貼上了醒目的標簽。

雜劇、南戲、雅部、花部的創造,既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隨心所欲。中國戲劇,是中國文化推陳出新的創造,屬於中華民族以藝術的形式審視過去、解剖現實、嚮往未來的精神追求。

戲曲起源和發展:

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

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

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

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

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辛亥革命前後,一批有造詣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

著名的有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等,他們為以後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現代戲曲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段時期,一些有志之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

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霞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都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各個劇種都出現了一批高水平的優秀演員。京劇有餘叔岩、言菊朋、梅蘭芳等,川劇有周慕蓮,漢劇有董瑤階,湘劇有吳紹芝。

秦腔有劉毓中,蒲劇有王存才,等等。新中國成立後,涌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昆劇《十五貫》等。

著名歷史學家吳 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以後,又陸續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評劇《劉巧兒》,滬劇《蘆盪火種》。

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後,重建了戲曲藝術隊伍,為群眾喜愛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傳統劇目,如京劇《謝瑤環》、蒲仙劇《春草闖堂》、呂劇《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戲曲藝術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蒲劇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