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軍長征的歷史原因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一、紅軍長征的歷史原因:
因為對國民黨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所以共產黨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二、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1、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尋找真理的偉大遠征
從一定意義上說,困難是政黨進步最穩固和最靠得住的階梯。真理往往都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找到的,困難是尋找真理的加速器,困難越大,人們離真理就越近。艱苦卓絕的長征使中國共產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接近、檢驗和接受真理。
2、長征中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湘江戰役失敗後,為了糾正「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會議。這次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證。
3、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長征留給我們黨最為寶貴的經驗
對於長征來說,每一次危急關頭,都可能孕育著勝利,而每一次的勝利,又都可能潛伏著失敗。長征中紅軍能一次次轉危為安,都離不開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能夠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坦然面對遇到的問題,並不斷總結教訓。
因此,長征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結果,也正是長征使中國共產黨迅速拋棄照抄照搬洋教條,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立足本國實際地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地依靠人民,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1)長征精神有什麼深遠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長征名稱的由來: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余里的長征」。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征。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征「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餘里的長征。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於「二萬五千里長征」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⑵ 什麼是長征精神長征精神的意義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創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經歷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1、長征精神集中體現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最顯著特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2、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3、公元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開始離開江西瑞金進行戰略大轉移,至1936年10月止,紅軍走過了贛、閩、粵、湘等十一個省,經過了五嶺山脈、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萬水千山,行程達兩萬五千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4、萬里長征不僅給我們留下了渡湘江烏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過草地、翻雪山等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更為我們留下了不朽的長征精神。
⑶ 紅軍長征勝利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什麼是長征精神,它在今天還有什麼意義
對於長征的意義,毛澤東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有一個精闢的評價:長征是歷史記錄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從這一點生發開來,我們便可看到長征之所以被載入史冊的歷史意義。1.長征勝利,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序幕如果把長征放到中國革命全局去考察,就可看到,長征是中國革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是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轉變到抗日戰爭中興起的關鍵,是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有人說:「長征簡直是將革命劃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後』的一條分界線。」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14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就取得了全國勝利,把國民黨趕下大海。這樣,長征在性質上就由走投無路的撤退,變成走向勝利的序幕。2.長征造就了中國革命的領導骨幹正像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了理論上和幹部上的准備一樣,紅軍長征所造就的中國革命領導骨幹,為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作了政治上和幹部上的重要准備。30萬紅軍,經過25000里長征,剩下25000人。這25000人,是經過千錘百煉的中國革命的精英,是具有豐富斗爭經驗的黨和紅軍的骨幹。中國革命就在這批骨乾的帶頭沖鋒陷陣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就推翻了國民黨政府。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予軍銜時,一千多名戰功顯赫的將軍,90%以上都是參加過長征的紅軍指戰員。單就這個數字就足以說明,長征是錘煉一代中國革命骨乾的熔爐。宋慶齡稱頌中國共產黨是「誕生在上海,生長在江西的叢林里,在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困苦中百煉成鋼,在農村的泥土裡成熟的領導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紅軍長征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一批傑出的領袖人物,特別是在長征途中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同時,長征還為毛澤東創造了一個千錘百煉的領導班子。應該說,在長征路上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共產黨選擇毛澤東為領袖,是正確的歷史性選擇。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也不是偶然的,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西方學者評述說:紅軍長征「是歷史的史詩之一,並給予一次鍛煉,使共產黨人更為堅強,使他們為未來的勝利做了准備」。這個准備既包括幹部上的准備,也包括政治上的准備。有了這些准備,也就為中國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基礎。3.長征宣傳了馬克思主義真理。撒播下革命的種子1935年11月5日,毛澤東率紅一、三軍團到達陝北象鼻子灣,出發時擁有8萬之眾的中央紅軍,此時只剩8000多人。但是,毛澤東從這些經歷了無數苦難而衣衫襤褸的戰士身上,不僅看到了長征對於中國革命的現實意義,還敏銳地意識到了長征對於人類社會的精神意義,他發表了著名的演講: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它將被載入史冊。星星之火已經燎原,昔日的8000多人現在已經紅透中國,紅遍了全世界。4.紅軍長征顯示了共產主義運動無比頑強的生命力長征是中共黨史、中國現代史上最壯麗的一頁,也是國際共產4.紅軍長征顯示了共產主義運動無比頑強的生命力長征是中共黨史、中國現代史上最壯麗的一頁,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聞之令人感喟的史詩般的壯舉。5.長征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內涵長征精神實際上是無數革命先輩用理想、信念、熱血直至生命編織而成的,是留給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精神財富。實際上,在對民族精神的弘揚過程中,長征精神又成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憂國憂民精神的充分體現,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長征精神,成為了個人積極向上乃至中華民族整體奮進的一種精神,成為了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新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講,弘揚長征精神,就是弘揚民族精神。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參考資料:
傅治平著.精神的升華:《中國共產黨的精氣神》.人民出版社,2007.9.
⑷ 歷史:長征精神在今天有什麼現實意義
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是:
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專摧的革命英雄主義;屬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精神力量。
指導意義:
長征精神是不畏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弘揚長征精神有利於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可以使人們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於發揚艱苦奮斗和艱苦創業精神,鼓舞廣大人民為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和偉大精神是什麼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
一、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尋找真理的偉大遠征
「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確立。」戰爭中的流血犧牲是最殘酷最嚴格的實踐。1934年11月湘江之戰失敗後,紅軍主力從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過半,近3個人中就有1人犧牲。
在生死面前,人最容易擺脫不切實際的哲學思辨。在一次次戰爭考驗特別是遭遇湘江之戰的失敗的慘痛教訓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脫了對共產國際洋教條的迷信,從中國本土尋找力量,認識到毛澤東的思想和戰略的正確性。
長征的勝利使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才能把革命事業引向勝利。這是在血的教訓和斗爭考驗中得出的真理。
1964年3月24日,毛澤東曾經有一次在談到《毛澤東選集》時說:「這是血的著作。」 血的著作,也是在血泊中找到的真理。最殘酷的革命實踐讓中國共產黨以最快速度接近並找到真理。
二、長征中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湘江戰役失敗後,為了糾正「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會議。這次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會議解除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這是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不斷打開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證。
長征初期,紅軍隊伍中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思想,黨內不斷進行著各種各樣思想路線的交鋒和斗爭。博古、李德等盡管失去了領導地位,但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在觀望新的領導集體的實踐結果。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強行渡過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使紅軍擺脫了蔣介石的包圍,避免了重蹈太平天國石達開全軍覆沒的危境,實踐有力地證明了毛澤東的思想路線的正確性。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紅軍翻越夾金山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長征是應該往川康走,往陝北走,還是往西北走?為了中國革命勝利發展,黨中央毅然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單獨北上,於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
北上陝甘路線使中國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張國燾的路線給中國革命再次帶來了慘痛損失。歷史最終證明毛澤東的思想路線是正確的。
紅軍到達陝北後,特別是西安事變形成國共合作後,中國共產黨迅速成長壯大並成為全中國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延安整風期間,全黨充分認識到毛澤東的思想對於中國革命的生死攸關的意義,並最終在黨的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今天來看,如果沒有長征及其路途上經歷的種種生死考驗,這些共識的形成是很難想像的。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麼誇張」;「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共產黨,這也絲毫不是什麼誇張。」 沒有毛澤東、沒有毛澤東思想,「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
中國革命的真理是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煉出來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還有8萬多人,到達陝北時只剩8千多人。殘酷的斗爭環境不僅是對整個黨、整個紅軍的一次生死考驗,也是對各種思想正確與否的迅速檢驗。
人雖少了,但大家思想統一了,大家都統一到正確體現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這面旗幟下。自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選擇了毛澤東思想,中國革命就開始比較順利地闖過一道道急流險灘,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三、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長征留給我們黨最為寶貴的經驗
對於長征來說,每一次危急關頭,都可能孕育著勝利,而每一次的勝利,又都可能潛伏著失敗。長征中紅軍能一次次轉危為安,都離不開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能夠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坦然面對遇到的問題,並不斷總結教訓。
因此,長征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結果,也正是長征使中國共產黨迅速拋棄照抄照搬洋教條,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立足本國實際地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地依靠人民,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成功的道路。
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面對正義和邪惡兩種力量的交鋒、光明和黑暗兩種前途的抉擇,我們黨始終植根於人民,聯系群眾、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團結群眾、依靠群眾,以自己的模範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
長徵用勝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奪取革命勝利的磅礴之力。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是紅軍長征給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這也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中國共產黨黨性修養的基本原則。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作文章」,發展也不能僅是請客吃飯和作文章。今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歷久彌新的永恆課題。
不忘初心,不忘根本,永遠紮根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們黨就能堅如磐石,這是長征勝利留給我們黨的最重要的經驗,何時何地都不能丟。
如果說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那麼紅軍的長征則為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送來了毛澤東思想,從此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這也是我們今天在推進改革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須臾不能離開的思想武器。
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征的意義是深遠的、永恆的,對於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和13億多中國人民而言,是要永遠銘記的。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
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1、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2、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3、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4、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5、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⑹ 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什麼重要意義
長征精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
長征精神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要繼承紅軍傳統,弘揚長征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我們必須弘揚長征精神,牢牢抓住歷史機遇,正確運用已經積累起來的經驗,努力調動和充分發揮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正確處理好發展、改革、穩定的關系,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使我們的國家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
科學發展觀: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更需要長征精神
今天,我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與昔日紅軍長征的任務、條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個充滿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較量的國際環境中,在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情況復雜、發展任務異常艱巨的大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縮短和消除兩三個世紀至少一個多世紀所造成的差距,躋身世界發達國家之列,其艱難險阻遠甚於當年的長征.因而更需要弘揚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頑強拼搏進取的艱苦奮斗精神.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長征
傳承並發揚長征精神,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成材不可或缺
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就是要青年一代永記長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邁入新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民族又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長征,雖然再沒有雪山和草地,但道路同樣曲折而漫長,我們同樣面臨著歷史和時代的挑戰,面臨著更為長期、更為嚴峻的考驗.要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偉大勝利,需要新時代的長征精神,需要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一代奮發有為.傳承並發揚長征精神,培育新的長征精神,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成材不可或缺.
牢記「八榮八恥」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科學地認識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
長征精神的凝聚向心價值是長征精神時代價值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生成的科學性和存在的廣泛性的特點,是一種讓人"親和團結"的價值;長征精神的感召激勵價值是長征精神對人們感動召喚、激發鼓勵作用的意義表現,是長征精神時代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讓人"振奮燃燒"的價值;長征精神規范導向價值是讓人"優秀純潔"的價值;長征精神對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長征精神的教育塑造價值是讓人"目標一致"的價值.
⑺ 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我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大學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里,學習長征精神,理解長征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尤其重要。
長征的勝利是信念的堅持。 當海上地小船被洶涌的波濤打翻,信念是希望的燈塔,當安靜的夜空被炮彈劃破,信念是反擊的長槍。信念所在,平凡的生命就會點綴成爛漫的山花。長征途中走草地,爬雪山,渡赤水,處處透著死亡的威脅,可是紅軍戰士不退卻,他們用堅毅的眼神響應組織的安排,他們就如同星星之火,燃燒整個華夏大地。是什麼讓他們做到這一點的?信念!——他們心中不滅的燈。就是這盞燈指引了他們,我們大學生要是有了這盞不熄的燈來照耀我們的人生,照耀我們的生活,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呢?
長征能堅持下來並且取得偉大的勝利不僅要有信念支撐,還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人們常說「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輩。」長征精神沒有離我們遠去,沒有被塵封,它就在我們青年人的身邊,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著年輕一代。長征最苦的是爬雪山、過草地時吃不好,穿不暖,有時候一兩天喝不上一口水。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年輕一代,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不僅僅是口頭上的頌揚,還要將其切實融入到實際生活。使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不斷向前發展,最終達到理想目標。
長征雖然艱苦,戰士們卻很樂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過草地的時候,草地上沒有宿營,許多地方連搭個小棚過夜的樹枝都沒有,大家就背靠背倚在一起,講故事、說笑話、唱革命歌曲,一直到天明。新時代大學生學習長征精神,就是要始終保持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沒有趟不過的河,沒有翻越不了的山,我們遇到困難算什麼,跌倒了,站起來,要學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氣概。
⑻ 長征精神的背景和意義
背景
1934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人攻打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兵版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權
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秦邦憲決定採納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決定在國民黨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但中央蘇區只有1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數萬民兵,在搶先進攻後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這時共產黨方面決定進行陣地防禦,輔以「短促突擊」,意圖抵擋國民革命軍的前進。但這個行動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府瑞金的北大門廣昌陷落,紅軍死傷一萬餘人。標志著共產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的失敗。
意義
長征精神是不畏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弘揚長征精神有利於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可以使人們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
利於發揚艱苦奮斗和艱苦創業精神,鼓舞廣大人民為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⑼ 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什麼深遠的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時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維護黨的統一;堅定共產主義內理想和革命必容勝的信念;堅持嚴守黨的紀律,緊密聯系群眾;為民謀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堅持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堅持艱苦奮斗、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學習和發揚長征精神,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