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國學的發展歷史

國學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1 14:42:00

A. 傳統《國學經典——周易》的發展歷程

易學發展歷程—易術、易德、易道

易學是以《易經》發其端緒的。《易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經典,它是由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組成的一部完整體系,而符號系統應在文字系統之前形成,也就是說,在我國文字出現之前,就有了《易經》的符號系統。

《易經》產生於人之預測行動吉凶的需求,而預測吉凶是人之有目的活動的表現,人之行動有目的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標志之一。也就是說,從人之所以為人開始,其行動都有目的性,即行動之前都要預測其行動的吉凶。《易經》就是我國上古預測吉凶實踐中形成的一個預測系統。這一預測系統是由陰陽兩個符號組成八卦,由八卦兩兩相重而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計有三百八十四爻,構成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在長期的預測實踐中,不斷總結筮占的命中率而又形成卦辭、爻辭的文字系統。由符號系統與之相配的文字系統而形成的《易經》,不僅在中國,而是在世界上可以說也是獨一無二的。

《易經》原初是用以筮占預測吉凶的,所以朱熹《朱子語類》中說:「《易》乃卜筮之書,古者則藏於太史太卜以占吉凶」。《周易》為筮占之書,但其中包含著道德內容。因此,孔子對《易》極為重視。他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據最新考古發掘出帛書《易》中的《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等篇中,都記載了孔子與《易》的關系。帛書《要》中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在席,行在囊」,這與《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的說法是相同的。當孔子的弟子對孔子老年喜《易》提出疑問:「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孔子在回答時指出:「我觀其德義耳也」,說明孔子是從德義方面研究《易》的。相傳為孔子所作的《易傳》中道德思想是對易德的繼承與發展。

《周易》中不僅包含著道德內容,還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道家創始人老子揭示了《周易》的哲學內涵,從易道方面對《周易》作了新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的發展歷程是由易術發展為易德、易道。

B. 國學與歷史的先後次序

這樣的話你可以先到葯店買早孕試紙測試一下,如果是陽性就是懷孕了.陰性可能要考慮是否是月經不調,這樣可以到醫院做B超檢查一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月經不調。

C. 國學經典是經過上千年歷史的什麼

國學經典是經過上千年歷史長河沉澱下來的文化經典。

D. 國學的來歷

國學經典的由來
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鼎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

E. 國學發展史

國學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至今眾說紛紜,許多讀者也不甚了解。在黃玉石看來,「當前社會上對國學概念、國學主要內容、國學的意義還處於一個探索的狀態。如果從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來看,國學應該是指推動我國持續發展的正統學術和主流文化的總稱。如果從中華國學的發展史來看,五千年來不斷發展壯大的、以培養昂揚向上民族精神和全面傳承中華文明為宗旨的儒學,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國學主體,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黃玉石著述《國學五千年》的初衷,就是力圖多層次、多角度地再現儒家思想文化的歷史面貌,並藉此糾正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人們對儒家思想的誤讀,使今天的讀者能夠在一幅展開的歷史畫卷中輕松地了解中國國學的主體——儒家思想文化。
國學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四書》、《五經》,這種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固定概念,黃玉石認為理解過於狹窄。「國學也是與時俱進的,它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應該還包括經濟學、法制學、科技學等,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就是說「三學」和《四書》、《五經》等,就是今天大家都能看得見、學得來、用得上的國學主要內容。「弘揚國學不僅僅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提高國人的道德修養等,更重要的是,她對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國家文化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黃玉石認真地說。
現在國內的國學學習,基本上處於一種民間自發進行的階段,所以,在日前北京召開的《國學五千年》研討會上,黃玉石已誠懇地向國家教育部提出建議,盡快把國學正式完整地納入國家教育發展規劃和各類學校的教育體系中。他的最大期盼,就是希望能以通俗易懂的話本語言,引領大家走進國學之門。 要想更了解國學 介紹一本書給你: 《國學五千年》是中國作協會員、莆田市文學院院長黃玉石歷時8年完成的一部多卷體長篇文化讀本。作者本著「釐清被誤讀的儒家歷史,引領讀者走進國學之門」的宗旨,力圖全方位地展示國學發展史。該書自出版後,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還專門舉行了《國學五千年》作品研討會。謝謝採納!

F. 國學的歷史有哪些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宗伯·樂師》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禮記·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孫詒讓在其所著《周禮·正義》中指出:「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由此可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此後朝代更替,「國學」的性質和作用也有所變化。
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洞國學」、「廬山國子監」、「廬山書堂」等),首次使用了「國學」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為藏書與講學之所。宋代書院興盛,涌現出白鹿、石鼓(一說嵩陽)、睢陽和嶽麓四大書院。由此來看,「廬山國學」實際上是一所既藏書又講學的「學館」,亦即後來的「書院」。在當時的境域下,所藏之書和所講之學,自然是中國的傳統學術文化。從宋代四大書院的實際情況來看,也是如此。可見此時「國學」這一概念的使用,與「國醫」是一樣的。
但是,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1]
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刺激,日本學界從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識本國文化,發出了提倡「國粹」、「國學」的呼聲,從此「國學」一詞在近現代流行開來。這就自然感染並刺激了處境相似的中國學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曾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但黃主張先作「國學史」,使梁放棄了創辦《國學報》的設想。而國粹派學者則趁機力倡「國學」。1904年,鄧實在上海的《政藝通報》發表《國學保存論》,論述了保存「國學」的重要性。次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發行《政藝通報》、《國粹學報》,標志著「國學」在國內的立足。
「國學即中國固有的或傳統的學術文化」。這一釋義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堅守,成為「國學」的通常定義。如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國學」一詞的解釋就是沿用了這樣的定義:「稱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這可以說是自清末民國初至今,一直沿用下來的比較通用的定義。

G. 國學的歷史使命是什麼

「國學」的宗旨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就是學習、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創造既富有民族優良傳統又具有鮮明時代特點,既立足中國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視國情現實又放眼未來的新文化的堅定性,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學習知識,啟迪智慧。「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心不在焉」是什麼意思?心是最為靈動之物,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簡單地把捉住它。比如上課,有的學生坐在這兒,可是看著他就知道他心已經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一旦你心靈不在這兒了,你就看不到你該看到的東西,聽不到你該聽到的東西。「敬畏」是心靈保持在這兒的一個前提。
其實,「國學」經典記載著古代先人感悟的人生哲理、治國之道、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值得大家學習和探討。比如,《詩經》堪稱春秋戰國時期的「網路全書」;魏源編著的《海國圖志》,是一部介紹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儒家的大同思想、修齊治平思想,是我們寶貴的財富;諸子百家思想與學術,如:《墨子》的「兼愛」、「非攻」,《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思想,都具有世界意義,對當代文明構建也有重要價值;「二十四史」是治理國家的一面鏡子,應深入學習和借鑒。
誠實守信,至誠至善。重視人的道德修養,是國學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在儒家看來,至誠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孔子認為,依據個人的利益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篇》)教導人們,君子要嚴格要求自己,知錯必改。
淡泊名利,樂於奉獻。子曰:「飯疏食之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吃著最粗糙的食物,喝一點冷水,曲著胳膊枕在自己的頭下,這樣簡單的生活中也有至高的享受跟娛樂。什麼叫快樂和幸福?每個人的判斷標准不同,說到底是人心中的感覺。大學生都是文化人,應該有高雅的情趣。現在,我們必須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馬可?奧勒留——這位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他說:「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思想,才會有正確的行動,然後才有作為,才有成就感,自然也就有強烈的幸福感了。這種思想體現為有理想、有信念、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前,有兩個秀才一起進京趕考,在路上看到了一口棺材。一個秀才說:「可真夠倒霉的,趕考的路上竟然會碰到棺材,看來這次考試我是沒希望了!」另一個秀才說:「棺材,棺材,是陞官發財之意。看來我的運氣來了,這次我一定能高中狀元!」他們的心態不同,所以當他們答題的時候,他們的努力程度也就不一樣。結果正如他們對自己的預測,第一個秀才名落孫山,第二個秀才則高中狀元。之後。他們都對自己認識的人說:「那口棺材可真是靈驗啊!」這種消極以及積極的態度就是一種思想,是放棄,還是堅持。我們要胸懷寬廣,正確對待自己的得失,有堅忍不拔的意志,要善於自我調節,能夠承受挫折。用一顆善良和包容、寬容的心與其他同學相處,相互幫助,久而久之,你會忽然發現,自己是一個快樂的人,是一個易被同學接受和老師喜愛的人。而現在有些同學在做什麼呢?打牌、上網聊天,為什麼大家喜歡在網上和自己不認識的人聊天而不願和同學交流呢?大家都知道電視新聞形勢一片大好,網路新聞一片灰暗,那與其煩惱為什麼不多看電視,對社會現象從正面多加理解呢?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儒家告訴我們,快樂跟幸福都不在遠處,就在你的生活最近處。孟子說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父母雙方都健在,兄弟姐妹都沒有什麼麻煩,這個是第一種快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一個人上對得起天地良心,下對得起身邊所有的人,這是高境界的快樂。第三種快樂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將來大家當了老師,當了領導、老闆,會有深刻的體會。
保家衛國,勇於擔當。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天下》)當今世界,西方對中國政治上進行和平演變,經濟上打壓,文化和價值觀念上西化。 從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從中國「責任論」到中國走向「不確定論」,對中國的打壓與和平演變從來沒有停止過。為什麼?是因為他們感到了來自中國的潛在威脅,我們的GDP已升為全世界第二。但是我們也要存有憂患意識,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軍事上對我國實施了C型包圍,也叫新月型包圍圈。如果一旦發生戰爭,我們所需的國際上各種物質的輸入,如石油、天然氣、軍事物質等等,就無法從這些C型包圍圈的線上獲得物質運輸輸入的通道,都將被他們輕易切斷。在如此態勢下,中國要獲得來自國外的物質補充,只有通過上合組織(確切的說是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上獲得幫助。因此,當前大學生要心存憂患意識,以修身、齊身、治國、平天下的胸懷,好好學習新知識,勤於思考,多加鍛煉,勇於擔當,將來為國家多做貢獻。
凝煉精華,影響世界。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其生命力也不會久遠。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民族叫黨項族,因為沒了文化載體,失去了民族的凝聚力,致使民族消失。1913年,英國人庄士敦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當我們歐洲人開始驚異地發現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思想、中國的倫理道德、中國的藝術和文學都有崇高價值的時候, 中國人自己卻開始學著把他們文化中這些偉大的產物加以不耐煩的鄙視,這是一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現象。我們傳承國學,應該重在保留和傳承中華文化,這是保證我們民族自強不息、不可戰勝的最強武器。當今世界,西方國家把他們的自由民主奉為一種圖騰讓全世界頂禮膜拜,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作為一個燈塔指引其他國家發展,通過影視、網路、游戲等形式和載體向其它國家不斷滲透,從而達到主導世界的目的,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中華國學典籍中,愛國主義永遠是一面永恆的旗幟,它對外展示了歷代先人拳拳的愛國之情,對內則能團結和聚集仁人志士。近年來,老子熱、孔子熱、養生熱、中醫熱、書畫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是對「國學」推崇現象,我們應該因勢利導,把國學精粹提煉出來,結合時代精神,加以推廣,讓世界逐步理解和普遍認同,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影響世界。

H. 從國學發展史上看,中國古代的學術有什麼特徵

中國古代學術寓於中國古代學問之中。這包含兩層意思:其一,中國古代學術是中版國古代學權問的一種自覺形態,是對歷史上或當時現存的學問的一種反思形式;其二,中國古代學問有其內在的學術理路,即其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邏輯來思考和研究問題的。

I. 國學一詞最早產生於多久

「國學」一詞是中國近代文化發展史上出現的學術名稱。上世紀上葉,國學出現與民專族文化自救有關。國屬學熱有幾次潮流,上世紀初是第一次。以前是沒有國學這個概念的。

1841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人民為了抵禦外敵、富國強兵,出現了一股學習西方文明的熱潮。當時人們對比中西文化,或稱之為「西學」、「中學」,或稱之為「新學」、「舊學」,由此也提出了「中體西用」。「國學」一詞也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用以指講述、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的學問或學科。

注意與西方的漢學區分開來。

閱讀全文

與國學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