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治維新的意義
歷史意義
經過明治維新而漸趨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受到西方列強的注意,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福澤諭吉所提出的「脫亞入歐」論也在此時成為正論。
維新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幅下降;而隨著俸祿漸次縮減,武士的經濟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種種皆導致士族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力抗爭因此接二連三地發生。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以鹿兒島縣為中心,於1877年所發動的西南戰爭,成為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戰役。戰敗之後,殘余的士族成員轉入地下活動,與板垣退助所主導的「民選議院設立運動」結合,透過「自由民權運動」的開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對勢力。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成為亞洲第一部成文憲法;1890年,日本國會(帝國議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特別是現代文學與歐式風格建築)。
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明治天皇提出的
補充一點在此之前的國家權利,被幕府控制,明治天皇的改革也標志以天皇為絕對權利的軍國主義形成
㈡ 試述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性質和歷史意義
主要內容 廢番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工業。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
性質 是日本從封建轉向資本主義
歷史意義 日本從封建轉向資本主義的重大轉折點,使日本強大起來
㈢ 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復崛起,通過制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後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㈣ 求學霸解答: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1)它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後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階段,並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2)它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洲唯一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
但是,明治維新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這首先表現在,日本雖然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但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為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又是不徹底的。其次,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日本雖然通過明治維新順利地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但卻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為一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㈤ 明治維新的內容和意義是怎麼的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明治維新具體經過
在地方上具有維新思想的藩主們(長州、土佐、薩摩等藩),開始結成軍事聯盟,以對抗幕府軍隊的討伐,並嘗試與天皇接觸,尋求倒幕行動的「大義」。1867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許可倒幕的密詔。
1868年底,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廢除幕府,並命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於天皇。與此同時,倒幕派組成了新的政府,用以對抗江戶幕府政權。德川慶喜為了轉移矛盾,假意將政權歸還天皇,卻拒絕交換兵權與土地。倒幕派不甘於取得這樣的成果,當得知德川慶喜從大阪發兵時,新政府以薩摩、長州藩的軍隊為主力,在京都附近展開激烈戰斗,經過三天的戰事,新政府取得重大勝利。旋即新政府派遣東征軍攻打德川幕府的最後據點——江戶。
德川幕府最終獻城投降。不過在日本東北地區,以會津藩為首組成「奧羽越列藩同盟」,繼續反對新政府。由於當地農民紛紛起義,新政府軍進展順利。1868年11月,東北地區的叛亂被評定。幕府海軍將領榎本武揚率八艘軍艦和幕府殘兵逃至北海道,並在1869年1月建立「蝦夷共和國」。同年6月,在新政府軍的進攻下,榎本武揚投降。因1868年為農歷戊辰年而被稱為「戊辰戰爭」的內戰結束。
明治維新具體措施
隨後,新政府遷都東京(舊江戶),建立明治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措施:
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奉還版籍」政策,將日本劃為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候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奉還版籍」而連帶的財政負擔,廢除了封建俸祿。
第三,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發展近代教育。
第四,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經過明治維新而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帝國清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些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㈥ 明治維新的背景,內容,意義
1、背景:十九世紀後半期,繼歐洲和美洲資產階級革命後,亞洲的日本也出現了一次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的全面革新運動即「明治維新」。
2、內容: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設立工部省管理工商業;
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統一貨幣,設立文部省,頒布教育改革法令—《學制》,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改革軍隊編制,頒布徵兵令。
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改善各地交通,興建新式鐵路、公路,仿效西方司法制度,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
3、意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體制。採用君主立憲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實際上依然實行專制主義,藩閥以天皇的名義掌握政權。
促使中國的清王朝改變政治體制,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並於1908年8月27日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中國開始了「君主立憲」的道路。
(6)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明治維新的主要勢力
前三傑:吉田松陰、坂本龍馬、高杉晉作
1、高杉晉作(1839~1867)
首次認識高杉,是在真船一雄的漫畫《幕末西醫外傳》中。當時只知道他是位維新志士,創建了奇兵隊,二十七歲時得肺病死去。
明治維新有三傑(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但同時代另有三人的聲名更在三傑之上,即長州的高杉晉作,土佐的坂本龍馬和幕臣勝海舟。
高杉晉作初名和介,又名春風,號東行,藩主亦曾名為東一(東邦第一人)和谷潛藏(深谷潛龍)。他家世為長州譜代重臣,曾就學於大思想家吉田松陰門下,與久坂玄瑞、入江久一並稱為「松下三高足」。
2、吉田松陰
吉田松陰(1830年9月20日-1859年11月21日),陽明學派思想家,名矩方,字義卿,號松陰,通稱寅太郎。[1]日本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生於長州藩萩城松本村(今山口縣萩市椿東)。
日本開國之後,他無限憤慨,著文疾呼民族危機,力倡「尊王攘夷」、防禦外侮。後得藩主允許,興辦松下村塾,傳授兵法,宣講尊王攘夷主張,培養了高杉晉作、伊藤博文、山縣有朋等倒幕維新領導人。
1858年《安政條約》簽訂後,進而號召武力討伐幕府,並制定刺殺幕府老中的計劃。他寄希望於藩吏、公卿組織武裝行動,終歸失敗,再次入獄。
在獄中提出「草莽崛起論」,轉而主張依靠「豪農豪商」、浪人(沒落武士)和下級武士,利用人民群眾的反封建斗爭,武力推翻幕府,為倒幕運動提供了重要指導思想。
在井伊直弼為鎮壓尊王攘夷派志士而製造的「安政大獄」事件中,吉田松陰於1859年8月被解至江戶,11月21日被處死,終年29歲。
3、坂本龍馬
坂本龍馬(1836年1月3日-1867年12月10日),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維新志士,倒幕維新運動活動家,思想家。諱直陰(後改為直柔),於志士活動期間為了避人耳目曾使用假名「才谷梅太郎」。土佐藩出身。
1853年(嘉永六年)北上江戶,在千葉周作門下學學習「北辰一刀流」劍術,同時學習炮術。此時美國的馬休·佩里到日本要求開國,史稱「黑船來航」。受事的刺激,與水戶攘夷論者交往。立志於振興海軍和海外貿易,與近藤長次郎等結交。
1858年(安政五年)在土佐學習洋式炮術。1862年因反對土佐藩的政策而脫藩。同年謀刺從美國學習海軍軍事歸國的幕府開明派重臣勝海舟,被勝海舟的見解所傾倒。後勝海舟介紹,結識西鄉隆盛,於1863年在長崎龜山創建「龜山社中」。
1864年(元治元年)隨同勝海舟調停美、英、荷、法四國炮轟長州藩下關事件。第二次征伐長州時更為活躍,曾指揮長州藩的海軍。 脫藩之罪被赦免後回土佐藩,改組「社中」,成立附屬於藩的海援隊,自任隊長。
同年7月10-13日 ,提出「船中八策」,設想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的國家政權體制。經過他的努力 ,通過後藤象二郎說服藩主山內豐信,促其勸告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11月9日,德川慶喜根據船中八策下達「大政奉還」指令,明治維新開始。
㈦ 明治維新最重要的意義是
1、積極意義
(來1)社會形態的更源替: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
(2)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
(3)為亞洲其他國家擺脫落後狀況、實現民族振興提供了一些經驗。
2、消極影響
(1)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勢力,如天皇制等。
(2)開始對鄰國進行侵略擴張,給亞洲人民帶來災難。
㈧ 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①它實現了社會形態的更替,使日本社會由落後的封建歷史發展階段過渡到版資本主義的權階段,並在這個基礎上使日本僅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2)它為日本擺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創造了條件,使日本成為亞洲唯一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因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務,扭轉了日本民族的歷史命運,是日本歷史上具有重大進步意義的事件。
②但是,明治維新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這首先表現在,日本雖然經歷了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但在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因此,作為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它又是不徹底的。其次,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日本雖然通過明治維新順利地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但卻迅速地走上了侵略和壓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為一個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這不僅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㈨ 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2、雖然廢除領主土地所有制,承認土地私有,但隨著工業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極的一面逐漸顯現出來,農民生活貧困,嚴重影響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制約了工業發展。
3、出現了極端民族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災難。
4、明治憲法頒布後,藩閥長期以天皇名義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獲得民主權利。
5、推行愚民政策,灌輸天皇崇拜思想,強制民眾絕對服從天皇,為天皇盡忠賣命。
6、封建殘余制約了日本的經濟建設。
7、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體制。採用君主立憲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實際上依然實行專制主義,藩閥以天皇的名義掌握政權。
8、促使中國的清王朝改變政治體制,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並於1908年8月27日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中國開始了「君主立憲」的道路。
(9)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頒布了「五政復古」詔書,這是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
19世紀中葉,一向奉行「鎖國政策」的日本,遭到美、英、法、俄等國的侵略,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日本人民仇視外國侵略者,更痛恨和侵略者相勾結的幕府。農民和市民紛紛起義,開展「倒幕」運動;中下層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中的改革勢力也投入了「倒幕」斗爭。
就在1月3日這一天發動了政變,由明治天皇召開有倒幕派皇族公卿,大名和武士出席的御前會議,宣布「五政復古」,恢復天皇親政、廢除幕府,成立新的中央政府,並責令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交出領地和財產。1月6日夜間,德川慶喜逃往大阪、集中兵力反撲。內戰爆發。
1月底,倒幕軍在京都附近擊敗幕府軍隊,德川逃往江戶。2月,天皇組織了討幕軍,由於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積極配合,倒幕軍終於打敗了比自己數量大3倍的幕府軍,德川慶喜被迫投降,倒幕派取得了勝利,建立起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日本新政府。
明治天皇廢藩置縣,將全國劃為3府72縣,消滅了國內的封建割據勢力,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為發展資本主義掃除了障礙,自此以後,由明治天皇主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㈩ 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末日本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