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騾機發展歷史

騾機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1 10:09:55

① 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是什麼呢

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內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容的重大飛躍。
17、18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道路,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為向機器大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隨著市場的擴大,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資產階級為追求利潤,廣泛採用新技術。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開始於英國,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80年代因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繼英國之後,法、美等國也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鞏固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引起了社會結構和東西方關系的變化,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② 請回答三次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主要內容和特點及歷史意義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
18世紀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基礎——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前提)

經濟基礎——通過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的方式獲得資本

勞動力——圈地運動(大批農民破產成為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

技術知識——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積累

資源——國外市場的不斷擴大

市場(必要性)——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國外市場不斷擴大

主要成就
棉紡織部門——珍妮紡紗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騾機(1779年,克隆普頓);水力織布機(卡特萊特,1785年)

動力——改良蒸汽機(瓦特,1785年)

交通運輸——輪船(富爾頓,美國,1807年)

蒸汽機車(史蒂芬孫,1814年)

特點
1、 首先發生在英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到機器生產機器

2、 開始於輕工業(棉紡織)部門,發明機器者大多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

3、 大機器生產代替例如工場手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影響
1、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鞏固與廣泛建立

2、 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

3、 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4、 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

5、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的時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
19世紀70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生產技術——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資金——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

市場——德意日等國的統一開辟了國內市場;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特點
1、 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與技術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 同時在幾個國家發生,規模廣泛,發展迅速

3、 有許多國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影響
1、 生產力迅猛發展

2、 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 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世界,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

4、 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比割據發生改變。

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

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

背景條件
1、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穩定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2、 先決條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3、 必要手段——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4、 推動力——社會需要(二戰中的軍事需求,戰後軍備競賽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主要成就
原子能(1945年,美國,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

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

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

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1973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創成功)

特點
1、 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 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3、 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

影響
1、 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 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

3、 推動了國際經濟割據的調整

1、資本主義經濟正常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條件:

資本主義經濟作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它的正常發展需要具備:一個保障--國家政策(政權、社會穩定),五個條件:一是要有比較穩定的商品銷售市場;二是有一定水平的生產技術,這是產品質量的保證;三是有相對穩定和必需的資金來源;四是有比較充足的勞動力來源(包括數量和質量都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五必備的資源來保證產品的原料。 這五個條件是否完備,優劣狀況,綜合起來就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水平。

2、三次科技革命中技術與科學有何作用?由科技革命的後果你可以看出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有何關系?

科學是人類關於自然的認識體系,而技術則是人類改變或改造環境的方法、途徑及技能。工業革命的來臨,也是技術革命來臨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時代中,科學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科學與技術是工業革命的基礎,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直接推動社會迅速發展。

③ 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圖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地域:西歐 、北美
英國工業革命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
興起原因:

1.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2.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3.工場手工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4.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仍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場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棉紗頓時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大幅度增加了棉紗產量。「珍妮紡紗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此後,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騾機、水利織布機等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
隨著機器生產的增多,原有的動力如畜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廠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家。
工業革命的擴展
歐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傑出能乾的工人,也有具有發明精神的人,但這些國家缺乏發展機器工業所需要的資金、勞動力和市場,以及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文化等條件。
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拿破崙當政後,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18世紀末17世紀初~19世紀中期)創造了條件。此後,德國、美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紀末,這些國家先後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影響
經濟領域:

1.生產力極大的提高。

2.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3.工業結構發生了變化。
政治領域:

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 斯蒂芬森 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早期汽車
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萬噸。
早期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並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④ 水力紡紗機的歷史影響 騾機、水力織布機的歷史影響

從人力紡織向機械化發展,增加了紡織的效率,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也促使人們更加的重視機械的發展, 提高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促進歷史發展

⑤ 請回答三次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主要內容和特點及歷史意義。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
18世紀60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基礎——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前提)

經濟基礎——通過海外貿易、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的方式獲得資本

勞動力——圈地運動(大批農民破產成為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

技術知識——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積累

資源——國外市場的不斷擴大

市場(必要性)——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法國,國外市場不斷擴大

主要成就
棉紡織部門——珍妮紡紗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騾機(1779年,克隆普頓);水力織布機(卡特萊特,1785年)

動力——改良蒸汽機(瓦特,1785年)

交通運輸——輪船(富爾頓,美國,1807年)

蒸汽機車(史蒂芬孫,1814年)

特點
1、 首先發生在英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到機器生產機器

2、 開始於輕工業(棉紡織)部門,發明機器者大多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

3、 大機器生產代替例如工場手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影響
1、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鞏固與廣泛建立

2、 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

3、 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4、 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

5、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的時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
19世紀70年代開始

背景條件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生產技術——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資金——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

市場——德意日等國的統一開辟了國內市場;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卡爾-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特點
1、 有堅實的科學基礎,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與技術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 同時在幾個國家發生,規模廣泛,發展迅速

3、 有許多國家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影響
1、 生產力迅猛發展

2、 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 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世界,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

4、 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比割據發生改變。

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

時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

背景條件
1、 政治保障——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穩定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2、 先決條件——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

3、 必要手段——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4、 推動力——社會需要(二戰中的軍事需求,戰後軍備競賽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主要成就
原子能(1945年,美國,第一顆原子彈;1954年,蘇聯第一座核電站)

航天技術(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81年,美國,第一架太空梭)

電子計算機(1946年,美國)

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1973年,美國,重組DNA生物基因工程首創成功)

特點
1、 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 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3、 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

影響
1、 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 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

3、 推動了國際經濟割據的調整

1、資本主義經濟正常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基本條件:

資本主義經濟作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它的正常發展需要具備:一個保障--國家政策(政權、社會穩定),五個條件:一是要有比較穩定的商品銷售市場;二是有一定水平的生產技術,這是產品質量的保證;三是有相對穩定和必需的資金來源;四是有比較充足的勞動力來源(包括數量和質量都能滿足生產發展的需要);五必備的資源來保證產品的原料。 這五個條件是否完備,優劣狀況,綜合起來就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速度和水平。

2、三次科技革命中技術與科學有何作用?由科技革命的後果你可以看出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有何關系?

科學是人類關於自然的認識體系,而技術則是人類改變或改造環境的方法、途徑及技能。工業革命的來臨,也是技術革命來臨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時代中,科學技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科學與技術是工業革命的基礎,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直接推動社會迅速發展。

⑥ 蒸汽機的發展歷程

神奇機器——蒸汽機技術的發展

1642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資產階級政權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自1688年的「光榮革命」之後,特別是十八世紀初的議會制逐漸形成之後,資產階級已經完全確立了在英國的統治地位。到18世紀初,英國工場手工業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極大發展,工場手工業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產生向機器大工業的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的要求。

△蒸汽機的技術積累

在18世紀的頭50年左右的時間內,英國的工場手工業進入前所未有的勃興時期,各種最初的機械工藝迅速發展起來。但如紡紗機、織布機、縫紉機、收割機、脫粒機、割草機、抽水機、榨油機等各種工作機最初都還是使用各種自然力,特別是人力,這很自然就有兩個突出的技術問題相繼被提了出來:第一,如何進一步提高工作機本身的工作效率;第二,如何進一步提高工作機所需要的原動力。圍繞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導致了工作機的革命和動力機的革命。

在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轉化過程中,由於圈地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廣大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只好流浪到城市謀生。大量自由勞動力的出現有力地促進了當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快速發展。同時,由於紡織工業本身有投資少、見效快、利潤高等特點,因此它成為當時的工場手工業的中堅。這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風雲便最先在紡織工場手工業中興起。1733年,一家棉織工場的機械師愷伊發明了飛梭。凱伊曾當過鍾表匠,有熟練的機械工藝技術。他把鍾表中的一些工藝原理和工藝技巧應用到手織布機中,終於發明了飛梭這種新的織布工具。帶有飛梭的織機實際上是一種自動穿梭的織機,其工效比原來的織機提高一倍多——盡管它的原動力仍然是人力。飛梭發明並廣泛應用之後,棉紗供不應求。據當時工場紡織業十分發達的曼徹斯特統計,五六個紡工紡一天的紗,僅能供一個織工織一天。棉紗短缺,紗荒等問題制約了紡織業的更快發展。紡機的革命迫在織機的革命必然推動紡機的革命。自從飛梭發明之後,人們一直致力於新的紡機的研製,不幸的是進展一直不快。科學的恩賜只為那些有準備的頭腦而備。1764年的一天,曼徹斯特有個兼做木工的織工哈格里沃斯在一次偶然的發現中受到啟發。有一天,他的妻子的紡車突然翻倒在地,但豎起來的紗錠和輪仍在轉動。他猛然想到幾個紗錠並立在一起,不是仍可以用一個輪子來帶動嗎?經過反復研製,他終於在1765年設計並製造出一架可同時紡八個紗錠的新紡機。這跟有名的蘋果落地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把紡紗的工作效率一下比原來提高了八倍。哈格里沃斯以他妻子珍妮的名字為這種新紡機命了名。珍妮紡機在紡紗業中迅速推廣開來,很快佔領了當時的紡紗市場。後來,珍妮紡機的紗錠由八個增加到十幾個,紡紗工效也隨之提高到十幾倍。這樣,當時遍及全國的紗荒,就基本上緩和下來了。最初的珍妮紡機仍是以人力為動力的。從工藝原理來看,珍妮機的紗錠可以繼續增加,可是由於作為珍妮機的原動力的人力有限,這就使珍妮機的改進受到了限制。科學技術發展的腳步永不會停息。1769年,鍾表匠阿克萊發明了一種以水力為動力的紡紗機。這是一種以水力來轉動紡輪的新的紡紗機。它是繼珍妮紡機後的又一大進步。1779年,一個童工出身的紡織工克隆普頓(1753—1827)對珍妮紡機和水力紡紗機進行了綜合分析,在綜合這兩種紡機的優點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一種被稱為騾機的新紡紗機。騾機以水力為動力,一台騾機能帶動近二千個紗錠,這就使紡紗機的工效大大提高。紡機的革命又使織機的技術顯得相形見絀,它反過來又推動了織機的革命。1785年,一個叫卡特賴特(1743—1823年)的機械師在水力紡紗機和騾機的啟發下,發明了水力織布機。新的水力織布機的工效要比原來帶有飛梭的人力織布機的工效高四十倍。水力織機的發明,又暫時緩和了織機落後的矛盾。就像一對相互嚙合的齒輪,紡機與織機在相互作用中共同發展。

在紡織機的革命的帶動下,印刷工業、造紙工業、榨油工業以及其他工業的工作機的技術革命也相繼發展起來。人力總是有限的,而水力又必然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可是無論什麼行業的工作機的革命,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都必然受到自然力這一原動力條件的限制。由工作機的革命向動力機的革命發展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天工巧匠瓦特和蒸汽機

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火炬是由飛梭,珍妮紡機等工作機的革命點燃的話,那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狂飆則是由瓦特對紐可門蒸汽機的革命興起的。紐可門蒸汽機自1705年發明之後,即在礦山作為一種抽水泵的動力機使用。1712年前後,英國所有煤礦的抽水泵差不多都用上了蒸汽機。此外,在一些金屬礦上也裝上了蒸汽機。到了20年代初,這種新式的引擎還遠銷歐洲大陸上的一些國家。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尚未對動力機產生更大的需求,所以紐可門蒸汽機問世之後,一直僅限於在礦山作為抽水泵的引擎使用。也正因如此,在它問世後的50多年裡,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技術水平,一直未能得到什麼發展。

瓦特(1736-1819年)生於蘇格蘭西部的格里諾克小鎮的一個工人家庭。他的父親、祖父和叔父都是技術工人。由於家裡貧窮,他僅受到初等教育。然而,瓦特自幼非常勤奮,同時也極愛工藝。1754年,瓦特前往格拉斯哥的一家工場當了機械工學徒。但好學的瓦特深深地感到在格拉斯哥的工場里似乎學不到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技術。他於是決心前往倫敦,當時英法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倫敦的局勢動盪不安,瓦特只得重返格拉斯哥。1757年,瓦特來到一個機械車間當上了機修工,這個機械車間附屬於格拉斯哥大學。此後,瓦特開始刻苦地學習機械技術。當時的機械技術,主要還是一些工匠傳統和工匠經驗,但其中已含有豐富的機械原理與機械工藝知識。這些經驗和技術,為瓦特後來革新紐可門蒸汽機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到了50年代中後期,隨著工作機革命的深入發展,動力機的革命已被提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議事日程,一些人開始著力於動力機的革命。而機修工瓦特則是其中的先驅者。在修理機器與儀表之餘,瓦特於1759年即開始進行蒸汽技術的實驗和研究。他曾利用從格拉斯哥大學的實驗室找來一個巴本的蒸汽泵進行了一些蒸汽動力實驗,這些初步的實驗研究,使他對蒸汽機的動力技術有了最初的認識。瓦特所在的機修車間,與該校的一些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頗為密切。當時,英國著名化學家布萊克也在格拉斯哥大學任教。1754年,布萊克從有關燃燒的實驗與理論研究開始轉入熱化學和熱學研究。1756年,布萊克首先將熱與溫度的概念區別開來,並提出了「潛熱」與「比熱」等新的熱學理論。布萊克的這些理論成就,奠定了量熱學以及整個熱學的基礎。布萊克是一個十分重視理論科學的實驗基礎的科學家。他也常去車間參觀,並在參觀中結識了瓦特。布萊克對這個年齡比他小八歲的機修工頗為賞識,從此他便成了瓦特的老師和朋友。在與布萊克的交往中,瓦特向布萊克學到了「潛熱」和「比熱」這些最初的熱學理論知識,同時也懂得了計算溫度、熱量與壓力之間的相互關系。盡管布萊克在奠定最初的熱學基礎時所提出的「熱質說」這一有關熱的本質的理論是錯誤的,但這並不影響對熱量,溫度與壓力之間的數據分析。如果說,瓦特的工匠技術為他以後革新紐可門蒸汽機打下了技術基礎,對巴本的蒸汽泵的研究打下了最初的實驗基礎,那麼,布萊克的熱學理論則為他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從瓦特最初來到格拉斯哥大學的1757年開始,到1760年為止,在四年多的時間內,瓦特已成為一個不僅具有工匠的技術實踐經驗,而且具有學者的科學理論知識的青年機械師。

在初步具一定的技術基礎、實驗基礎與理論基礎之後,瓦特產生了革新紐可門蒸汽機的強烈願望。當時,人們把紐可門蒸汽機稱為「火機」,雖然它在礦山已普遍使用,但在大學還不易見到。要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首先必須研究紐可門蒸汽機。幸運的是,1761年,在瓦特的要求下,同時也在布萊克的支持下,格拉斯哥大學從倫敦借來了一台需要修理的紐可門蒸汽機供瓦特研究使用。瓦特正式開始了革新紐可門蒸汽機的研究工作。自從那台紐可門蒸汽機從倫敦運到格拉斯哥大學之後,瓦特立即對它的機械結構與工作原理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發現它有兩大明顯的缺點:一是它的耗煤量大,熱效率低;二是它所傳送出來的動力只能作往返運動。正是這兩大缺點阻礙了它的進一步推廣使用。可是,要找到紐可門蒸汽機的熱效率低的原因在哪裡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發現,當蒸汽進入汽缸後,溫度即上升到100℃,可是為了得到真空,必須馬上在汽缸內將蒸汽用冷水噴注冷凝。當冷水噴入汽缸後,汽缸內的溫度即下降到20℃。這樣一開一降,活塞才能完成一個沖程的往返動作。而這樣一個沖程中,熱量遭到兩次浪費。當蒸汽進入汽缸時,它必須花費足夠的熱量使汽缸本身的溫度由20℃上升到100℃;當冷水進入汽缸時,冷凝水又帶走了大量的熱量。這樣一熱一冷,熱量浪費極大。瓦特運用布萊克的熱學理論,對那台紐可門蒸汽機的作功過程進行了測量和分析,確認這正是紐可門蒸汽機熱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這時,借來的紐可門蒸汽機歸還期到了,機器被運走後,瓦特沒有樣機繼續進行實驗,只得進行一些理論的探索。在理論研究中,瓦特再次鑽研了布萊克的熱學理論,通過對紐可門蒸汽機熱效率的進一步理論分析,使瓦特進一步看清了紐可門蒸汽機的汽缸內冷這一最主要的缺點。

發現問題是一回事,可是要解決它,還要有待於許多艱苦而繁瑣的探索工作的完成。此後又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到了1765年春天,有一次出外散步時,瓦特靈感猝發,想到既然紐可門蒸汽機的熱效率低是由於蒸汽在汽缸內冷凝造成的,反過來,為什麼不能讓作功後的蒸汽在汽缸外冷凝呢?這樣,瓦特便產生了採用分離冷凝器的最初設想——絕對巧妙的一個想法。在產生採用分離冷凝器的最初設想之後,瓦特立即付諸實踐,在同年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台帶有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按照設計,冷凝器與汽缸之間用一個調節閥門相連,通過閥門控制,使它們既能連通,又能分開。這樣,既可把作功後的蒸汽引入汽缸外的冷凝器,又可以使汽缸內產生同樣的真空,但卻避免了汽缸在一熱一冷過程中的熱量消耗。瓦特認為不出意外的話,這種新的蒸汽機的熱效率將是紐可門蒸汽機的熱效率的三倍!從理論上看,瓦特的這種帶有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顯然優於紐可門的蒸汽機。

設想終究是設想,要把理論上的東西成為實際上的東西,要把想像的蒸汽機變成真實的蒸汽機,不知要遇上多少困難。而瓦特知難而上,開始了研製新式的蒸汽機和工作。資金、設備、材料、技工這些是開展工作所必需的,可是,瓦特本人只有35磅的年薪,除去用來買麵包的那部分以外,所剩無幾。就在這時好友布萊克向瓦特伸出了友愛之手,他把瓦特介紹給自己的一個朋友:化工技師羅巴克。羅巴克是一個富有的企業家。1760年,羅巴克又在蘇格蘭的卡隆開辦了第一座規模較大的煉鐵廠。羅巴克當時已近50歲,他以對科學技術發明的熱情與瓦特進行合作。他對當時只有30來歲的瓦特的雄心壯志深表贊賞。羅巴克與瓦特一拍即合,瓦特終於又能開展他的研究工作了。從1766年開始,在三年多的時間內,瓦特解決了材料和工藝等方面的種種困難,終於在1769年生產了第一台樣機。同年,瓦特以發明分離冷凝器,獲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的過程中的第一個專利。瓦特的第一個設想終於實現了。第一台帶有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雖然試驗成功了,但是同紐可門蒸汽機相比,除了熱效率有顯著提高之外,在作為動力機而帶動其他工作機的性能方面,仍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這就是說,瓦特的這種蒸汽機,還是無法作為真正的動力機。這一切預示著改良蒸汽機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道路。由於瓦特的這種蒸汽機仍不夠理想,所以在試製成功之後,銷路並不好。由於研究工作的巨大耗費,此時羅巴克本人已瀕於破產,無力對瓦特繼續進行經濟上的資助。瓦特在這一段時間內頗有失望之感甚至感到絕望。

中國有句古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瓦特並沒有在失望中沉淪下去。他欣喜地看到,紐可門蒸汽機的熱效率低這一大缺點已為他所克服。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克服紐可門蒸汽機只能作往返運動這一缺點,把蒸汽機變成能帶動各種工作機的原動機。羅巴克對科學的熱心並沒有變,他又將瓦特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工程師兼企業家博爾頓,以便使瓦特的研製工作能夠繼續進行下去。博爾頓當時40多歲,是位能乾的工程師和企業家。他對瓦特的創新精神表示贊賞,並表示願意把羅巴克的那份股份買進來,以資助瓦特繼續進行新式蒸汽機的研製工作。博爾頓是伯明翰地區著名的科學社團「圓月學社」的主要成員之一。參加這個學社的,大都是該地的一些科學家、工程師、學者以及其他一些科學愛好者。例如,創立生物進化論的達爾文的祖父——醫生兼博物學家伊·達爾文(1731—1802);英國陶器事業的奠基人、高溫計的發明者,後來成為皇家學會會員的韋奮伍德,氣體照明的發明家默多克(1754-1839),化學家普列斯特等人,都曾是這個學社的主要成員。

經過博爾頓的介紹,瓦特也加入了圓月學社。以後的事實證明,這使他受益匪淺,在圓月學社活動期間,瓦特和化學家普列斯特等人的交往,使他對當時人們關注的氣體化學和熱化學有了更多的了解,並進行了一些初步的實驗研究。更重要的是,圓月學社的活動使瓦特進一步增長了科學見識,活躍了科學思想。瓦特自與博爾頓合作之後,博爾頓即在資金、設備、材料和人力各方面給予大力資助。從1775年開始,瓦特即致力於生產這種帶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到了1776年,瓦特終於組裝出了兩台。但是,由於這種蒸汽機比他在1769年試制的那種蒸汽機的樣機並沒什麼顯著的改進,所以也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

瓦特在1776年組裝出的兩台蒸汽機雖然仍不成功,但耗資卻不少。瓦特因此債台高築,博爾頓也因此瀕於破產。這時,瓦特的一個朋友為他在俄國找到了一個年俸為1000英鎊的職務,勸他到俄國去工作,以擺脫當時的經濟困境,但是,瓦特所想到的仍然是他的蒸汽機。博爾頓雖然因資助瓦特而近於破產,但他仍然給瓦特以慷慨的資助。由於瓦特本人具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同時也由於博爾頓具有捨身相助的精神,終於使瓦特的新式蒸汽機的研製工作得以繼續進行下去。自1769年試制出那台帶有分離冷凝器的樣機之後,瓦特即已看到,熱效率低已不再是他的蒸汽機的最主要的弊病,而活塞仍只能作往返的直線運動才是它的根本局限。在1776年組裝那兩台帶有分離冷凝器的蒸汽機時,瓦特已感到解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1781年,在參加圓月學社的活動中,瓦特聽到會員們談到天文學赫舍爾在當年發現的天王星以及由此引出的行星繞日的圓周運動的消息,也許是這個消息啟發了他,也許是鍾表中的齒輪的圓周運動啟發了他。他想,如果能把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成旋轉的圓周運動,那不就可以使動力源源不斷地傳給任何工作機嗎?同年,他研製出了一套被稱為「太陽和行星」的齒輪聯動裝置,憑藉這套裝置他終於把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由於有了這種齒輪聯動裝置,旋轉的輪軸可通過齒輪或鏈條帶動任何工作機。為了使輪軸的旋轉增加慣性,從而使圓周運動更加均勻,瓦特還在輪軸上加裝了一個大飛輪。由於對傳動機的這一重大革新,瓦特的這種蒸汽機才真正成為能帶動一切工作機的動力機,才真正成為開動一切工作機的萬能機。這一成果大大增加了蒸汽機的實用性。1781年底,瓦特以發明帶有齒輪和拉桿的機械聯動裝置獲得了第二個專利,從而實現了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

瓦特在1781年試製成功的帶有齒輪聯動裝置的蒸汽機由於加上了輪軸和飛輪,使得蒸汽機在把活塞的往返直線運動轉變為輪軸的旋轉運動時,要多消耗不少無謂的能量。這樣,使得蒸汽機的效率仍大打折扣,動力也因此而受到限制。為了進一步提高蒸汽機的效率,增大蒸汽機的動力,瓦特在發明齒輪聯動裝置之後,對汽缸本身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他發現,他雖然把紐可門蒸汽機的內部冷凝變成了外部冷凝,使蒸汽機的熱效率有了顯著的提高,但他的蒸汽機中的蒸汽在推動活塞的沖程工藝上,與紐可門蒸汽機中的沖程工藝並沒有什麼兩樣。他的蒸汽機與紐可門蒸汽機一樣,仍然是讓蒸汽從一端進入,從另一端排出。這仍然是一種蒸汽的單向運動。他想,如果讓蒸汽能夠輪流從活塞兩端進入和排出,就可讓蒸汽推動活塞向上運動,也可讓蒸汽推動活塞向下運動嗎。這樣,活塞在一上一下的一個沖程中,就可獲得相等於原來兩倍的動力。那麼,它的效率和動力也將增加到原來的兩倍。1782年,瓦特根據他的雙向進入和排出蒸汽的設計,試制出了一種帶有雙向裝置的新汽缸,把原來的單向汽缸組裝成雙向汽缸,並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壓蒸汽改為高壓蒸汽,從而又實現了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三次躍進。

帶有飛輪和齒輪聯動的雙向高壓蒸汽機發明之後,紐可門蒸汽機才完全演變為瓦特蒸汽機。1782年,瓦特以發明雙向裝置和引入高壓蒸汽而取得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三個專利。自此之後,瓦特蒸汽機才真正成為一台工作機的原動機。

在研製蒸汽機的道路上,瓦特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奔馬,在蒸汽機領域不停地耕作著。如果從他最初接觸紐可門蒸汽機的1761年算起,他經歷了21年的漫長歲月。在21餘年的時間內,瓦特雖然多次受挫,屢遭失敗,但仍以對科學的執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毅力,通過對紐可門蒸汽機的三次大革新,終於實現了對紐可門蒸汽機的徹底革命。把那種最初僅僅能用於礦井抽水的蒸汽機,變成了即將翻轉整個世界的「蒸汽機」,使人類社會由手工勞動時代進入了蒸汽機時代。1784年,瓦特又以帶有飛輪、齒輪聯動裝置和雙向汽缸裝置的高壓蒸汽機綜合組裝,取得了他在革新紐可門蒸汽機過程中的第四個專利。在第四個專利說明書中,瓦特詳盡地說明了他的新式蒸汽機的種種性能和種種優點。特別是盡力避免把他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特殊的工作機,而力求說明他的新式蒸汽機是一種萬能的動力機,以使人們增加對新式蒸汽機的性能的認識和了解。

⑦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科學革命發生在什麼時間

18世紀60年代 棉紡織 瓦特改良蒸汽機 富爾頓-輪船 史蒂芬孫-蒸汽機車都是在那個年代出來得

⑧ 英國工業革命的概況和歷史意義

英國工業革命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背景

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17 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歷程

紡織工業

1733年鍾表匠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8年凱伊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1779年克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意義:
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

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

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⑨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中,哪一項大大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 A.飛梭 B.珍妮機 C.騾機 D.蒸

D.

⑩ 簡述全球歷史發展中的幾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統稱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
200多年前,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一次意義重大的革命.這場革命就是產業革命.產業革命也叫工業革命,指資本主義的機器大生產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18世紀中葉,產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1733年,一個叫凱伊的機械師發明了一種能大大提高織布速度的裝置—飛梭.為增加棉紗產量,1764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紡紗機(即"珍妮紡紗機"),把紡紗工效提高了很多倍.1769年,阿克賴特製成水力紡紗機.1779年,克朗普頓結合以上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完成了紡紗環節的革新.1785年,卡特賴特發明水力織布機,提高織布工效40倍.1771年和1791年,英國率先突破手工場的規模,分別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水力棉紡廠和織布廠.
隨著機器的大量發明和使用,機器的動力問題也迫切需要解決.人力和畜力早已被淘汰,水力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一種方便,實用,大功率的發動機.1782年,瓦特製成了改良蒸汽機,使機械化生產沖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大大加快了產業革命的進程.各種各樣以蒸汽為動力的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機器的製造,又增加了對金屬原料的需求,這就促成了冶金和采礦業的繁榮.機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生產出來的產品堆積如山需要及時運出,同時還要及時運進原料,這又給交通運輸提出了要求.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製造輪船;1814年,史蒂芬森發明製造火車機車,實現了運輸行業的突破.
1840年前後,英國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完成了產業革命.同時,比利時,法國,美國,德國,俄國等地的產業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些國家的產業革命在19世紀內完成.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末進入產業革命時期,到20世紀初,也基本上完成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使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提高.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對人類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產業革命的勝利和生產的大發展,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制,顯示出在上升時期的歷史進步性.
第二次技術革命
在現代社會,電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能源.無論是生產勞動還是日常生活,電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感謝第二次技術革命,是這次革命把人類從蒸汽時代帶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技術革命是開始於19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世界科學技術領域的一場重大變革.雖然它稱為第二次技術革命,但它決不是第一次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的簡單延續,而是有著新的含義.它是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的.從19世紀60年代起,一系列電氣發明相繼出現.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了電動機,電力開始被用來帶動機器,成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話,電焊,電鑽,電車,電報等相繼出現.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明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創建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結成網路.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不僅為工業提供了方便而廉價的新動力,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誕生.
內燃機的發明是這一時期的又一大重要成就.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四沖程內燃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又製造出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它具有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的特點,可以作為交通工具的發動機.1897年另一名德國工程師狄塞爾發明了一種結構更簡單,燃料更便宜的內燃機——柴油機,它非常適用於重型運輸工具.內燃機的發明在交通運輸領域引起了革命性的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發動機的交通工具如汽車,遠洋輪船,飛機,拖拉機以及軍用裝甲車,坦克等也陸續出現.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1870年世界石油產量只有80萬噸,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萬噸.
化學工業的建立也是19世紀晚期的一項重大突破.在無機化學方面,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有機化學工業也有發展,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化學產品.當時還採用化學方法合成物質.1884年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後來人們開始生產人造絲.炸葯也是這階段化學工業的一大成就.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葯,80年代又改進了製造無煙火葯的技術並在軍事上廣泛應用.
第二次技術革命實現了科學與技術的真正結合,而且從一開始就超出一國的范圍,具有地域廣泛的特點,發展進程極為迅速.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為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准備了條件,還在生產和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變革.
第三次技術革命
1969年7月21日,是世界科技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天.在這一天,美國宇航員阿
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表面.他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的確是人類在征服宇宙方面的一個劃時代的重大突破,它是第三次技術革命最重大的成果.
第三次技術革命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技領域的重大革命.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這次技術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也極大地刺激了美國.1958年,美國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但1959年蘇聯就取得了一項新成就:她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正在美國人瞠目結舌之時,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美國不甘落後,開始了60年代規模龐大的登月計劃,終於在1969年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3種特長,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1970年以來,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成果還表現為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制原子彈後,1949年蘇聯也試爆原子彈成功.1952年美國又試製成功氫彈.1953年~1964年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制核武器成功.原子能的技術首先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業也有一定發展.1954年6月,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1957年蘇聯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下水.到1977年,世界上有2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核電站反應堆229座.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後期的電子管計算機為第一代計算機.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1964年達到300萬次.60年代中期,出現許多電子元件和電子線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積或體積上的集成電路,每秒運算達千萬次,它適應一般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發展為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90年代出現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等.大體上每隔5年~8年,運算速度提高10倍,體積縮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銀河"大型計算機每秒也可計算上億次.從1980年開始,微型計算機迅速發展.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科技手段現代化和國防技術現代化,也推動了情報信息的自動化.以全球互聯網路為標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縮短人類交往的距離.同時,合成材料的發展,遺傳工程的誕生和資訊理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發展,也是這次技術革命的結晶.
第三次技術革命就其規模,深度和影響來說,遠遠超過前兩次技術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巨大動力之一.

與騾機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