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樂山歷史文化

樂山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1 09:44:00

A. 樂山的歷史往事有哪些

唐開元初,海通和尚欲借佛力以平水患,在三江交匯處凌雲山臨江懸崖上開鑿大佛。中經章仇兼瓊的續建,至貞元十九年(803)由韋皋主持完工,並建大像閣覆蓋全身。建造大佛前後歷經90年之久,所成大佛通高62米,為世界第一大佛。

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離鄉別家,來到樂山凌雲山下當和尚。凌雲山下乃三江匯聚之處,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每當汛期,山洪暴發,洪水便似脫韁的野馬,橫沖直撞,常常毀壞農田,傾覆舟楫。凌雲寺(位於大佛頭部的右後方,建於唐代,現稱大佛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築群)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為了制服江水,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立志開鑿一尊大佛來鎮住水妖,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修造大佛首先便是資金問題。海通和尚為了籌集資金,四處化齋,積少成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開鑿之日,萬眾矚目,喜形於色,但地方官吏卻趁機刁難,前來索賄,聲稱要收取建造和保護費,否則不讓開工。海通和尚十分氣憤,斬釘截鐵地說:「你們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財牎」地方官吏面帶嘲弄的神色說:「你要真給我們眼珠,我們就不要你的佛財牎」海通和尚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盤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驚,嚇得趕緊逃離現場。海通和尚忍住劇痛,一揮手,大佛立刻開鑿。海通和尚死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他的徒弟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經過90年的努力,樂山大佛終於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龕,其中亦不乏佳作。 1939年,從重慶通往印度的主要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已通車,但原來和川滇之間的公路均要繞道貴州,而修築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西祥公路(西昌至雲南祥雲)可以作為四川通往緬甸國際公路的一條最便捷的通道,同時也適應了川康邊區開發的需要。1939年冬全線開工,1941年底正式通車。1940年在樂山成立了樂西公路工程處,公路全長525公里。抗日戰爭爆發後,武漢大學於1938年開始內遷,定址於樂山城內。學校以樂山現存的建築為校舍,其校本部及文、法學院設在文廟,理、工學院設在城西。艱苦辦學,直到1946年遷返武漢。在這一期間,武漢大學成了樂山文化的中心,先後有聞名海內外的學者朱光潛、葉聖陶等到武大執教,馮玉祥、白崇禧等到校活動。教師、學生參與樂山社會經濟文化各領域的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樂山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B. 樂山的地理位置、氣侯特點、風土人情和文化底蘊

樂山地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介於東經102°15′~104°15′、北緯28°28′~29°56′之間,北連眉山市,東鄰自貢市,南接宜賓市,西靠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樂山市幅員面積12827k㎡,佔四川省幅員面積的2.64%。
樂山在特定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類型。因地域處在北緯29°附近,全市屬中亞熱帶氣候帶,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雨量豐沛,水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6.5~18.0度之間,年平均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數僅1.0~2.7天,是水稻、小麥、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農副產品的高產區。西南山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從山麓至山巔依次分布著中亞熱帶一暖溫帶一溫帶一寒溫帶的完整氣候帶,氣候條件十分復雜,是地域內發展農業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的區域,是木材、茶葉、中葯材等作物的主產區,也是寶貴的旅遊資源。受季風影響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氣候濕潤,雨量豐沛。絕大多數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達1500毫米以上,僅峨邊、金口河少於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節性變遷,夏秋季雨量佔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佔20%,降水的年際差異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分地區年最多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樂山是四川糧食、副食品、清潔能源、新材料和建材生產基地,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的國家硅材料及副產物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歷史上屬古蜀國,有「海棠香國」的美譽。樂山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衛生城市、2008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城市之一。樂山市是中國唯一一個擁有三處不同類型世界遺產的城市(樂山大佛景區、峨眉山景區、東風堰)。
望採納

C. 樂山大佛是否是世界文化遺產

樂山大佛
1996年12月峨來眉山-樂山大佛被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31公里的樂山市,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是東山最著名的景觀。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沖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凌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D. 樂山文化遺產

樂山古稱嘉州,地處四川省中南部,幅員面積12826平方公里。 是一座有近3000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故鄉,以擁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樂山1、樂山2、樂山3、樂山4)而享譽中外。 它在四川省經濟發展中頗具實力,也是最有潛力的地區之一。樂山交通發達,城市基礎設施日漸完善。今日樂山已具備跨世紀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未來樂山將成為綜合經濟實力較強的國際旅遊大城市。
樂山大佛
世界第一大佛--樂山石刻彌勒坐像,以其巍峨雄偉的氣勢聞名中外。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世界著名的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為彌勒坐像。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至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載。
1996年12月6日,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肩寬28米 ,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可圍坐百人以上,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
沫若堂
沫若堂位於靈寶峰西北一隅,由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房修萁而成,青磚灰瓦,樸素雅緻。這是為紀念出生於樂山沙灣的現代文化巨匠郭沫若而建的。門額"沫若堂"三字為楚圖南所書,門兩側是著名作家馬識途撰寫的對聯。上聯:峨眉鍾靈,大渡鑄魂,中華唯懷,黎庶繫心,筆搖落山河,真是文豪本色;下聯:女神驚世,屈原壯魄,雷電為頌,洪波度曲,詩成泣鬼神,果然名士風流,高度贊頌了郭沫若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業績。
堂前約10米的台階上,屹立著一尊郭沫若全身銅像,高約3米。雕像旁立一支6.5米高的花崗石巨筆,筆桿上鐫刻女神、屈原、鳳凰涅粱圖案。巨筆直指藍天,象徵郭沫若永世不滅的成就。
沫若堂為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和資料中心所在,陳列著郭沫若生平事跡圖片和各種著作版本,以及有關郭沫若的研究成果展覽。
夾江千佛岩景區
夾江千佛岩景區位於樂山市夾江縣城西3公里處。這里風景如畫,依山傍水,被稱作"青衣絕佳處"。大觀山依鳳崗對峙,青衣江從中蜿蜒而過,形成"兩山對峙,一江口流"的旖旎風光。
靠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排列著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餘尊,故稱"千佛崖"。像開鑿於隋,興盛於唐,延及明、清;造像排列錯落有致,少則獨佔一窟,多則上百尊集於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優美,技藝精湛,姿態各異,絢麗多彩,尤以"凈土度"為佳;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除摩崖造像外,還有琳琅滿目的歷代題刻。
黑竹溝風景區
黑竹溝風景區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境內,面積180平方公里。
黑竹溝生態原始,環境神奇,物種珍稀,景觀獨特,景區集雄、險、秀,奇、神秘、清幽於一體,風光迷人。

--引用

E. 樂山大佛為何被納為世界遺產從藝術,歷史,科學方面分析

唐代摩岩造像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開鑿的發內起人是海通容和尚。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唐代崇拜彌勒佛。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

F. 四川樂山嘉陽小火車歷史文化詩詞描述

1書劍恩仇錄 紅花會之切口 天下萬水俱同源 紅花綠葉是一家 陸菲青所吟(稼軒版詞) 將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權 回首萬里 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 滿座衣冠似雪 余魚同涼州積翠樓題詩 百戰江湖一笛橫 風雷俠烈死生輕 鴛鴦有耦春蠶若 白馬鞍邊笑靨生 千古...

G. 樂山大佛簡介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8年10月8日,樂山大佛景區九曲棧道處已經開始施工前打圍封閉。

建造歷史: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

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佛像結構:

1、基本面貌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

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後,曾建有七層樓閣覆蓋(一說九層或十三層),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佛閣屢建屢毀,宋時重建「凌雲閣」、「天寧閣」;元代建「寶鴻閣」;明代崇禎年間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終廢毀殆盡。

2、石塊發鬈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5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3、木質雙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4、排水系統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

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

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道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5、胸部殘碑

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衡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開洞一看,裡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

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毀掉了。

(7)樂山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設計特點: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

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大佛左側的棱雲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抬頭仰望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覺。坐像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

這里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凌雲山的山頂。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5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

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於文革被毀。

宗教內涵:

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唐代崇拜彌勒佛。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書》,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

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

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發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時尚。

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勇氣和決心。

布袋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里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參考資料:

網路-樂山大佛

H. 樂山大佛是我國自然文化遺產,我知道的自然文化遺產還有什麼

中國自然景觀豐富,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眾多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截止目前已有50多個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0多處。

1、湖北神農架
2016年,在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湖北神農架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湖北省第1處世界自然遺產。神農架因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在此架木為梯,采嘗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穡而得名。

2、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1992年,在美國召開的聯合國教科組織世界自然遺產委員會大會,全委會表決通過將九寨溝與黃龍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歸來不看水是對九寨溝景色的詮釋,泉、瀑、河、灘共同構成一個個斑色彩斕的瑤池。

3、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西北部張家界市,1992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地質公園,武陵源屬世界上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這里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4、中國南方喀斯特
中國南方喀斯特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組成第一期以及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等組成的二期,分別在2007年第31屆和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成功入圍。南方喀斯特地貌類型如尖塔狀、錐狀喀斯特以及如天生橋和天坑之類的雄偉奇特,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樣本之一。

5、中國丹霞
2010年,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丹霞入選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第四十個世界遺產。是由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寧夏西吉火石寨、浙江江郎山組成的丹霞地貌組合,以中國丹霞名稱共同申請世界自然遺產並獲批。

6、新疆天山
2013年在柬埔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新疆天山成功入選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新疆天山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一處世界自然遺產。天山具有極好的自然奇觀,將反差巨大的炎熱與寒冷、乾旱與濕潤、荒涼與秀美、壯觀與精緻奇妙地匯集在一起,展現了獨特的自然美。

7、黃山
1990年,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黃山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號稱天下第一奇山。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贊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被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8、峨眉山與樂山大佛
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相傳樂山大佛建造於唐代,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根據後來專家考證,這座石刻雕像的真實名稱應該是: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

9、武夷山
1999年,政府推薦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武夷山是座歷史文化名山,文化氣息濃厚,古文人墨客在留下眾多的文化遺跡。早在新石器時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為已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

10、泰山
1987年,第1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泰山入選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雙重遺產。泰山除了美麗的自然景觀外,還有20多處古建築群,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先民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

最早入選的是山東泰山。當然了,我國的自然文化遺產不只這10處,還有在申遺中,這些是前些年代表,未來我國還會有更多自然景點入選世界遺產。

展開剩餘內容

I. 樂山大佛是不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是的,在1996年12月,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J. 樂山大佛的歷史文化內涵在設計中怎樣運用

你好 我也是學設計的 不知道你是哪種專業 平面,建築,規劃還是景觀 還是其他的? 不同的專業手法不一樣

閱讀全文

與樂山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