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吳起鎮會師和會寧會師的意義
吳起鎮會抄師與紅一方面軍完成戰略大轉移的意義是相同的。
會寧會師和長征勝利的意義是相同的。
紅軍長征行程中總共有五次會師,包括紅軍長征行程中的紅一、四方面軍的懋功會師、紅25軍與陝北紅軍的永坪會師、紅一方面軍與陝北紅軍的吳起鎮會師、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的甘孜會師、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會寧的大會師等五次著名的長征會師。
紅一方面軍與陝北紅軍的吳起鎮會師只是長征的紅軍一部分會師,最後才是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會寧的大會師,結束長征!
如滿意,請採納,哈哈!!
⑵ 會寧縣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禹貢》中屬雍州。殷、周為西羌所居。戰國至秦屬北地郡。
兩漢時,地居「絲綢之路」北線,用兵河西孔道。據《史記》記載,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祖厲縣(祖厲音嗟賴,以祖厲河而定名),屬安定郡,治所在今縣北郭城驛鎮,有祖厲縣故城遺址。公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西巡到此。《漢書.武帝記》載;「(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河而還」。王莽篡漢,改祖厲縣為鄉禮縣,東漢初,廢鄉禮,復為祖厲縣。安帝永初五年(前111年),遷縣治於今會寧縣會師鎮南十里鋪村窩鋪村民小組厲河之濱,屬涼州刺史部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地,隸武威郡。
魏晉以來,會寧之地陷於荒蕪。西晉初廢祖厲縣。惠帝永寧元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在涼州(今武威)近側另設祖厲縣,後遷縣於郭城驛故地。
東晉十六國時,祖厲縣前後隸屬前涼、前秦、後涼、後秦、西秦5個政權。
南北朝時,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厲縣為祖居,遷址平涼境內,後在今靖遠縣境內置會寧縣,為「會寧」縣名之始。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周太祖為西魏相時,置會州會寧縣,治所在今靖遠縣東北。《元和志》載:「後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謦資犒軍,太祖大悅,因置州以會寧為名」。「周太祖置會寧縣,屬會州。」會寧縣自西魏得名,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北周屬高平郡烏蘭縣。隋屬平涼郡會寧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設會寧鎮,開皇十六年(596年)又復為會寧縣,屬平涼郡,後改涼川縣。
唐屬會州會寧郡,所轄會寧、烏蘭二縣。貞觀八年(634年)改會州為粟州,同年又復名會州,屬關內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陷於吐蕃,更名「汝遮」。
宋屬會州敷川縣。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黨項人克會州,地屬西夏。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收復會州,屬熙河蘭會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築起會州新城(即今敦蝦蟆古城)。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縣。宣和中(1120年)嘗置刺羌城於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時稱「甘泉堡」。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於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寧縣(今張城堡西寧古城)。至此,今會寧縣境內同時有兩縣(敷州、西寧)、一州(會州)。
金屬會州保川縣。又置西寧縣,屬秦州,治所在今翟家所鄉張城堡村,有西寧故城遺址。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十月,升西寧縣為西寧州,仍屬會州,後又降州為縣。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會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復會州。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並縣入州,屬鞏昌路,隸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寧地震嚴重,「詔改會州為會寧州」。
蒙古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八年(1236年),蒙古軍佔領會州。元初,遷會州治所於西寧縣。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今會寧縣,隸陝西布政司鞏昌路。會寧縣名從此沿用,歷經明、清兩代,至今600多年歷史。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隸鞏昌路。
清初隸鞏昌府。
民國二年(1913年),截府留縣,改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會寧會師期間,曾建縣蘇維埃政權;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改屬甘肅省第九行政檢察專員公署(治所臨洮)。
1949年8月22日,成立會寧縣人民政府,設會寧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22日,會寧分區易名定西分區,會寧為其屬縣;1985年8月1日,會寧縣改隸白銀市至今。
1950年代初,全縣有5個區,81個鄉。1957年,陸續撤並為3區、1鎮、29鄉。1958年,建立10個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個。1965年,合並成20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69年,城關鎮撤銷並入城關人民公社。
1973年,增設王廟、侯川、太平、青江、馬路、草灘、掌里、土木、新莊、塬邊10個人民公社。1976年,增設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設柴門人民公社。
1980年恢復城關鎮。1983年7月,撤社建鄉,城關鎮更名會師鎮(因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而得名),全縣共建鄉32個、鎮1個。
2000年8月,撤銷郭城驛鄉,設立郭城驛鎮。2001年9月,撤銷河畔鄉、頭寨子鄉,設立河畔鎮、頭寨子鎮。
2005年1月,撤銷桃花山、王家廟、塬邊、掌里、青江驛5個鄉,2005年9月,全縣轄6個鎮、2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84個村、6個社區、2039個村民小組、29個居民小組。
2015年,撤銷中川鄉、漢家岔鄉、劉家寨子鄉、白草塬鄉、大溝鄉、四房吳鄉、老君坡鄉、平頭川鄉,設立中川鎮、漢家岔鎮、劉家寨子鎮、白草塬鎮、大溝鎮、四房吳鎮、老君坡鎮、平頭川鎮(甘民復[2015]2號)。調整後,全縣轄14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⑶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意義是什麼
1,標志著歷時兩年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2,保持了大批中華內民族的精華
3,推動了容全國抗日救國運動的發展,
4,.是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從而結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
從1934年 8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突破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層層封鎖和圍追堵截,行程 25000里,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 從此,開始了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長征,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堅定無畏的豐碑,它永遠是銘記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紅飄帶。
⑷ 用一句話概括會寧會師的歷史意義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
這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創內舉,也是中國革命由容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從此,開始了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變,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長征,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堅定無畏的豐碑,它永遠是銘記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紅飄帶.
⑸ 會寧會師樓中發生的歷史事件及其重大意義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⑹ 什麼時間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從而結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從而結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
⑺ 會寧會師的歷史意義
標志著紅軍戰略退卻的終結和戰略轉移的完成,開創陝甘寧蘇區新局面戰略階段的開始
⑻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⑼ "三軍"勝利會師的地點在哪裡有什麼偉大的歷史意義
"三軍"勝利會師的地點在甘肅會寧。偉大的歷史意義是: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1、紅軍長征途中一共有五次會師,分別是:懋功會師、永坪會師、吳起鎮會師、甘孜會師、會寧會師。
2、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3、」三軍「一詞出自毛澤東的詩詞《七律·長征》,「三軍過後盡開顏(釋義: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指的是紅軍在長征中爬過雪山草地之後的勝利的喜悅。三軍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勝利會師的地點是甘肅會寧。
(9)會寧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長征期間,犧牲的紅軍官兵中,有名有姓的營以上幹部約為430人,其中師職幹部約有80多人。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縣城召開紅軍長征中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
黎平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新的軍事戰略部署指導下,先後攻克劍河、台拱、施秉、黃平、鎮遠、余慶、甕安等10餘座縣城,強渡烏江天險,佔領黔北重鎮遵義,開始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因此,黎平會議歷來都受到黨內高度評價。
⑽ 井岡山會師和會寧會師共同歷史作用
井岡山會師是講了紅軍長征在井岡山會是它標志著紅軍。戰爭取得了初步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