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宜昌有多少年歷史
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是三國古戰場, 是 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的故鄉。
宜昌位於湖北西部,長江中上游分界處,素有「川鄂咽喉」、「三峽門戶」 之稱。宜昌市轄5個城區、3個縣級市和5個縣,市域面積21083.58平方公里, 人口415萬,其中城區面積424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1.53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33萬。
宜昌歷史悠久,在夏、商、周時代為古荊州地。戰國為楚邑,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燒夷陵於此。東漢建安十三年(209年)的吳魏夷陵之戰;蜀漢章武二年(222年)的吳蜀夷陵之戰均發生在這里。明、清時期,為夷陵州治和宜昌府治。1949年以宜昌縣城區及近郊設市。宜昌在1949年前經濟非常落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座古城開始煥發青春。宜昌人傑地靈。著名的「長陽人「在一二十萬年前就在此活動,七八千年前,宜昌的先民就繁衍生息於此,相傳為中華民族始祖的軒轅黃帝的正妃嫘祖娘娘就是宜昌西陵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國古代民族和睦使者美人王昭君、清代著名學者楊守敬等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誕生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著名詩仙李白、武聖關羽、茶聖陸羽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明末率土司兵勇赴國難的巾幗英雄秦良玉等等等等太多的歷史名人都在宜昌留下他們的足跡。
宜昌水清水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長江三峽就在境內,現已形成了以自然風光、現代工程、人文景觀為代表的旅遊文化品牌,現已初步形成「一體四線「的旅遊格局。即:以宜昌城區、葛洲壩工程、峽口風景區、三峽大壩為主,集上述周邊景觀的一體。以長江三峽的三峽線,清江土家民風、民情、民俗的三民線,三國古戰場遺跡的三國線,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國古代美人王昭君、神農架野人探險的三人線的四線。此外近幾年還相繼推出了大老嶺、玉泉寺、龍門河、柴埠溪等景區。這些景區,相得益彰,相互輝映,為宜昌的旅遊增添了特殊的魅力。宜昌的旅遊正形成一種以三峽旅遊為龍頭的獨特的旅遊文化。
答案補充
宜昌歷史悠久,在夏、商、周時代為古荊州地。戰國為楚邑,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答案補充
30字你想寫啥故事啊
㈡ 宜昌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嗎
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到底算不算自己讀完了再定吧!
宜昌歷史悠久,遠在四、五千年前先人已在宜昌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戰國為楚西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西漢初年(約公元前二百年)為縣治,東漢建安年間(約公元二百年)又為郡治。此後各代,稱郡或稱州或稱府。宜昌是鄂西政治、軍事的中心。近代以來,進出口四川、重慶的物資都要在這里換載,成為重要轉口碼頭。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辟為通商口岸。宜昌古名較多,使用時間較長的是夷陵和峽州。古稱峽州,因位於長江西陵峽口而得名。稱夷陵,緣於「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1648年改「夷陵」為「彝陵」, 1735年撤州升府置縣,名府「宜昌」,名縣「東湖」。民國時期,廢府留縣,定名宜昌。 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分出宜昌縣城區和近郊農村置宜昌市,直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轄。1954年11月改隸宜昌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79年7月,又恢復為省轄市。1992年3月,宜昌地市合並實行市領導縣體制。下轄5個縣、3個縣級市、5個城區。總人口415萬人,其中城區人口133.8萬人。全市共有20個民族,其中漢族占 89.63%,土家族、回族、滿族、壯族等19個少數民族佔10.37 %。
宜昌市位於長江中游和上游的結合部、湖北省的西部,地處秦巴山脈和武陵山脈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底,地貌復雜多樣,境內有山區、平原、丘陵,大致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國土面積2.13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424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為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
宜昌的水能資源獨特。市域內除長江、清江外,還有99條小河流,水能可開發量達3000萬千瓦,目前全市在建和已建成的水電總裝機達2300萬千瓦。礦產資源富集。市域內已探明礦種84種,其中磷礦、石墨、鐵礦、石灰石、錳、重金石等礦藏都具有較高的工業開采價值。旅遊資源豐富。宜昌集歷史文化與現代工程、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是全國11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長江三峽、葛洲壩分別被評為全國旅遊景點40佳。境內還有清江風光、三國遺跡等自然、人文景觀。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中國古代民族和睦使者王昭君和清代名人楊守敬都出生在這里。生物資源多樣。宜昌的柑桔、茶葉、香菇、蠶繭等土特產品享譽海內外。
宜昌地處我國中西部接合部,長江黃金水道、焦柳鐵路、318國道以及正在建設的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等國家重點交通線在此交會,水陸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日益突顯。
宜昌市交通局昨日介紹,鐵道部已將宜昌列為全國47個區域性鐵路交通樞紐之一。總投資5億多元的宜昌東站已開工建設,宜昌南站正在規劃之中。交通部首批建設項目、總投資1.1億元的宜昌主城區2個一級高速客運站和4個貨運站即將開工建設;宜昌至華容一級公路、遠安至當陽一級公路、三峽機場專用公路、三峽物流中心主體工程等一批重點交通工程今年也將陸續建成和開工。同時,香溪河航道二期工程、雲池港綜合碼頭等7個水運港航建設新項目,將使宜昌的港航年貨運吞吐量提高720萬噸。
隨著宜昌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近日經市政府批准正式發布,一幅未來五年宜昌立體交通格局的藍圖已清晰地呈現在市民面前。
■公路:構建「四線三環」
根據這一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內,宜昌將加快滬渝、滬蓉國道主幹線以及三峽翻壩快速通道建設,基本實現宜昌至周邊省會城市高速連接,三峽庫區與滬渝高速聯網貫通,各縣市區經一級公路與全國高速公路網全面對接。
宜昌將重點構架「四線三環」的公路主骨架,即:國家「7918」高速公路網規劃的滬渝高速(原稱滬蓉高速公路)宜昌西段全面通車,滬蓉高速(原稱杭蘭高速公路)宜昌西段基本建成。
納入全省「651」骨幹公路網規劃的老河口至宜昌段公路初步啟動。
加快江南翻壩公路建設,啟動江北翻壩公路前期工作,打造貫穿三峽工程和宜昌主城區、連通滬渝、滬蓉高速公路的快速環線。
5年間,宜昌將建成高速公路296公里,其中:滬渝高速公路85公里,荊宜高速公路70公里,滬蓉高速公路84公里,三峽江南翻壩公路57公里。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32公里。
除高速公路網外,在5年內,宜昌還將全面建成高等級干線網。依託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江南翻壩公路打造繞城快速通道,拓寬城市骨架。所有縣市區基本實現一級公路上高速公路網,市域一小時經濟圈基本形成。
全市22條國省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以上標准,加快建設省際斷頭路、縣際主要經濟斷頭路、國防公路和過江通道。建設一級公路192公里,改造二級公路413公里,使全市一、二級公路總里程達到2262公里,國省干線高等級公路比重達100%。
■水運:開發「一干二支四庫」
未年5年,宜昌建設水運主通道,將主要依託一干(長江)、二支(清江、香溪河)、四庫(三峽庫區、葛洲壩庫區、隔河岩庫區和高壩洲庫區)進行。
據分析,隨著三峽工程蓄水至175米以及國家重點對長江中上游航段進行整治,長江干線重慶至城陵磯段將由Ⅱ級提高到Ⅰ級航道標准,通航條件大為改善,萬噸級船隊鄂渝直達的年保證率不低於50%。
宜昌將加快香溪河等三峽庫區支流航道建設,加快與清江航運梯級開發相配套的過壩錨地建設,完善通航標志,實施尾水段航道治理,全市航道總里程達到678公里,其中五級以上航道達到511公里。
加快外貿集裝箱港區、三峽庫區旅遊碼頭和水陸中轉碼頭建設,啟動港口物流中心建設,基本建成集裝箱外貿口岸、三峽庫區水上旅遊客運中心和長江沿線的礦建材料輸出中心。
在「十一五」期間,宜昌將重點建設三峽壩區翻壩碼頭、雲池綜合碼頭、三峽庫區及兩壩一峽旅遊碼頭、田家河港區、枝城港配煤中心等港口基礎設施。
■站場:打造兩個樞紐站
規劃提出,加快東山高速客運站、伍家崗客運樞紐中心等樞紐場站建設,改善客運銜接條件,充分發揮城市公交的疏運功能,逐步實現長途客運與市內公共交通在城區周邊同台換乘。
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資源,建成中心城區80%以上區域步行5分鍾即可到達公交站點、高峰時段候車時間不超過2分鍾、公交換乘距離不超過200米,郊區至市區1小時內抵達的快速公交服務體系。
新建40個公交候車廊,改造100個公交標准站牌,主要站點增設盲人站牌。人性化設計並深化公交IC卡功能,推行城市消費一卡通。
建設布局合理、規模適宜的公交停車、工作停車、居住地停車和城郊換乘停車設施,優先建設公共交通城郊停車場和城區立體停車場,使城市公交場站總面積達到12.6萬平方米。
■鐵路:建成兩大動脈
加快宜萬鐵路宜昌段、武宜客運鐵路專線建設,形成南北暢連、東西貫通的鐵路樞紐格局。新建宜昌東站和點軍火車南站,「十一五」期間宜萬鐵路宜昌段投資約28億元。建成武宜客運鐵路專線宜昌段65公里,投資約40億元。
加強雲池深水港、國道主幹線等交通設施的有效銜接,適時啟動雲池至紫荊嶺地方鐵路,開辟鐵水聯運新通道。
在主城區火車站東遷後,適時進行城市軌道交通的研究,充分利用現有軌道設施,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在2020年之前,適時建設中心城區東西向高架軌道工程。
■航空:開通國際航班
全面提高三峽機場的服務功能,重點實施航站樓改造、停機坪擴建、跑道延長和進場路建設工程,使停機位由6個增至12個,跑道由2600米延長至3200米,滿足B747等大型客機起降,進場路實施四車道擴建,行車時速由40公里/小時提高到80公里/小時。
配套海關、邊防、檢驗檢疫等口岸功能,提高保障能力,達到一類航空口岸標准,盡早開通國際航班。
■重點交通項目,投資計劃安排
規劃提出,根據全市公路路網、主樞紐場站及港口航道規劃布局,確定宜昌「十一五」時期交通發展主要建設目標是:建設4條高速公路,3條一級公路,3大客貨站場,建設兩大樞紐港口,密織兩個層次路網。具體為:
——建設江南三峽翻壩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宜昌西段、滬渝高速宜昌西段、荊宜高速公路,構建高速公路主骨架。
——加快宜華一級公路、遠當一級公路、陸漁一級公路建設,形成市域一小時經濟圈。
——建設三峽物流中心、東山高速客運站和伍家崗客運樞紐中心。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建設雲池集裝箱綜合港區和田家河綜合港區。
——密織以宜昌城區為中心,內暢外連、四通八達的國省道干線公路網和農村公路網。
根據測算,「十一五」期間全市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共需投資281億元,其中高速公路 150.3億元,一級公路23.6億元,二級公路6.9億元,農村公路19.4億元,港口及航道建設7.6億元,運輸樞紐及站場建設1.8億元,鐵路69.8億元,三峽機場1.7億元
宜昌城市的區位優勢越來越明顯,區域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隨著滬蓉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的修建,三峽航運中心的打造,以及其它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宜昌將形成公路主骨架、鐵路大動脈、水運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聯運的交通新格局,宜昌將成為中西部結合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
荊州是湖北唯一的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考古界、旅遊界稱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被學者譽為"東方雅典"
㈢ 猇亭有哪些歷史文化
猇亭區猇亭,始得名於三國時期,劉備伐吳「兵於夷道猇亭」,即此建有一造形優美的小亭,亭椽柱上雕成既象虎又象犬獸形,是為猇,即名為猇亭。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據《宜昌府志》記載:夏、商、周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縣。「夏商時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後為歷代郡、縣、州、府的治所」。楚 頃襄王 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於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縣,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屬南郡。「漢承秦制」,西漢時夷陵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三國時,(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東晉分夷陵西境(在長江南岸的黃牛岩至黑岩之間)另置一縣時命名「宜昌」,寓意在於祈福分境置縣宜於國運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見於史。南北朝時宋、齊皆與晉同。梁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改為拓州,後周改為峽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四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為陝州,領上述四縣,屬山南東道。天寶初又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陝州,轄原四縣,仍屬山南東道。五代時,陝州與荊州、歸州為南平國。北宋復稱陝州,屬荊湖北路,仍轄原夷陵四縣。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陝」為「峽」。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原四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明初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治所夷陵,隸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清順治四年(1647),夷陵州隸屬荊州府。順治五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改彝陵縣為東湖縣並為宜昌府治所,領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五縣及歸州、鶴峰二州,隸屬荊宜施道。宜都、枝江、當陽、遠安四縣屬荊州府。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
㈣ 宜昌在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http://ke..com/view/5211.htm
幫你找到這個,挺詳細的!
在我自己看來,宜昌有很多的特色。在風俗習慣上有跳版喪(巴山舞)權,哭嫁。在飲食習慣上有臘肉香腸、蘿卜餃子、涼蝦等等。
㈤ 宜昌車溪的歷史文化
車溪歷史文化積淀豐厚,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磨合區,為了展示昔日土家風情,恢復了巴楚故土園景區,推出了三峽地區第一個農家博物館,置存紙坊、磨坊、酒坊、陶坊、水車和農事生產、生活器具。您可見識「竹子變成紙、泥巴變成陶、苞谷變成酒」的全過程,還可以一試身手,親生感受勞作之美。
車溪西距宜昌市城區18公里,坐落於三峽中堡島與巴人發祥地之間,它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典型撞擊磨合區,散落於民間的文化風情無不透視出,其民俗文化獨具特色,既有巴人的粗獷又有楚人的內涵,但令人倍感遺憾的是其厚重如山、純朴如水的文化如同車溪俊逸的山水洞瀑被車溪峽谷籠裝了無數個世紀,車溪風景旅遊區山表水秀,具有世外桃源般幽靜之美,這里雄峰、異古、奇洞、飛瀑、清泉等景觀隨處可見,古寺廟遺址、古造紙作坊與巴楚土瓦民居交相輝映,奇特的怪石園林和人文資源水乳交融。 在18.64平方公里的廣闊空間里,可開展森林浴(天然氧吧、調理身心、修身養性)、礦泉浴(流動潔凈、祛風除濕、爽膚健身)、生態農園觀光、睡仙洞和石仙洞獵奇探險、忘憂谷探幽、臘梅峽賞梅,巴楚故土園參與風俗民情表演等獨具車溪特色多層次的旅遊活動。使人置身其間,獲得返璞歸真、悠閑自在的享受。集天地之靈氣、凝日月之精華的天湖、車溪休閑度假風景區,野梅蔥茂,孔雀開屏,小橋流水,清泉叮咚,農屋點綴,水車咿呀,好一幅水鄉山寨田園風景畫。這里,有山皆翠,有水皆綠,有洞皆奇,有峽皆幽,有泉皆飛。涵石仙谷、巴楚故土園、臘梅峽、寶塔谷、天龍雲窟、風洞、忘憂谷。
㈥ 宜昌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誰了解,我要非常詳細的。挑重點的說!
宜昌是上控巴蜀、下引荊襄之地。山川秀美,歷史悠久,區域獨特,人文薈粹。專宜昌屬本土歷史文化是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巴蜀土家文化等在宜昌本土的集中和融合的產物。它有著三峽文化的烙印,但它卻走出了三峽;它有著荊楚巴蜀和土家文化的特點,但它卻表現出創新;它具有近代碼頭文化的普遍性格,但又呈現出獨立的豐采。這就是宜昌碼頭文化,它有著十分豐富的人文價值,它是宜昌人文精神的載體。
㈦ 宜昌的歷史風雲
宜昌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為楚西塞。西漢初年置縣為縣治,名夷陵縣,因「水版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權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 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 由於宜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從古至今一直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劉備兵敗夷陵,諸葛亮黃陵廟撰碑,關羽宜昌城點軍,陸遜在宜昌破蜀兵,張飛在三游洞擂鼓督戰,...抗日戰爭時期,宜昌亦是國軍抵抗日寇,保衛陪都重慶的橋頭堡。著名的石牌保衛戰使得國軍取得了對打擊日寇囂張氣焰的勝利,挫敗了日軍進入西陵峽的美夢,粉碎了日軍攻打重慶的部署,遏制住了日軍肆意踐踏的鐵蹄,是中華民族戰爭重大軍事轉折點。它被西方軍事家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確立為世界軍事史上中華民族反法西斯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而著名的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則犧牲在宜昌的另外一場戰斗——棗宜會戰中。滄海桑田,如今宜昌城區融峽江特色、水電特色、古文化特色與現代化城市融於一體,使宜昌成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旅遊名城。 宜昌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和漢代名妃王昭君的故鄉
㈧ 宜昌有哪些文化遺產,提供一下相關的PPT.
宜昌市政府公布第四復批市級非物制質文化遺產名錄,劉德培故事、三國傳說等11項「非遺」成功入選。
這1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6大類,共包括:民間文學類3項,即由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申報的劉德培故事,當陽市文化館、猇亭區文化館申報的三國傳說,興山縣文化館申報的興山文三猴子的故事;傳統音樂類2項,由遠安縣文化館申報的遠安薅草鑼鼓,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申報的長陽道教科儀音樂;傳統舞蹈類2項,由遠安縣文化館申報的遠安九子鞭,夷陵區文化館申報的夷陵地花鼓;傳統戲劇類2項,由秭歸縣文化館申報的秭歸建東花鼓戲,遠安縣文化館申報的遠安皮影戲;傳統技藝類1項,由宜都市文化館申報的聶家河傳統榨油技藝;民俗類1項,由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中心申報的土家打喜。
截至目前,宜昌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到64項。這些「非遺」均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在當地有較大影響且處於瀕危狀態。
㈨ 宜昌是一個地級市嗎 他的市長是正廳級嗎
宜昌市是湖北省的地級市。市長(職位)的級別確實是正廳級,但也有高配為副省級的。
比如從省里或者武漢市(副省級城市)調入一個正廳級幹部到宜昌去任職,一般情況下,都會高配為副省級。畢竟宜昌市在湖北省的地位也是比較高的,宜昌號稱是副省域中心城市,90年代地市合並,是毫無疑問的地級市,市長或有高配副省級的,但較罕見。
(9)宜昌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宜昌的歷史文化
宜昌曾經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發展的地望。這里孕育出屈原、民族和親使者王昭君以及學者楊守敬等諸多先賢名流,歷代文人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等,也多會於此。他們游覽西陵山水所留下詩文,為宜昌增添了文化財富。
宜昌還以「三國故地」而著稱,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三十六個故事發生在這里。這里還是埋葬關公正身的「五陽」之地,建有關帝陵。同時也是關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被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王昭君都出生在古宜昌境內,境內還有屈原祠、昭君村、讀書洞、娘娘井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
㈩ 宜昌的獨特文化習俗
宜 昌 風 俗 與 文 化
土家篝火晚會——>舞獅——>龍舟競賽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吸引著中外遊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賽龍舟之習,據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圖像,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於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齊諧記》),便使以後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常盛不衷。
農歷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關於端午節來由,一般有兩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古代吳越民族「龍子節」。古代的先民是以龍為圖騰的,龍子節就是以盛典祭祀龍祖先。依這個說法,端午接的源頭則相當古遠了。另一個說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說法,則說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戰國時人他憂國憂民,最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憤憤然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死十分震驚,對他懷念之餘,還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於江面上,說是要尋找他的屍首;又將糧食用竹葉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龍類的水獸吞食屈原的屍首。相延正習,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賽龍舟和吃棕子的風俗習慣。從這一說法來看,端午節應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了。
據文獻記載,過端午節在唐代已十分盛行,當時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為端五節,傳諭全國各地紀念屈原,使端午節成為正規的大型紀念節日。端午節各習,就如端午節的來由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各地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據記載,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往往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夷陵故土——宜昌系川東鄂西貨物集散之樞紐,為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之中心。千百年來,到夷陵經商貿易、奠基創業的商賈大戶,悠遊四海的遷客騷人及達官顯貴紛至踏來。滄海桑田,風雲變幻,大江淘盡多少風流,但那落至夷陵故土的孔方錢卻永存於世,流傳千古。郵票是精美的藝術品,是認識世界的窗口,集郵活動在夷陵故土宜昌方興未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被貶任夷陵縣令的時候,曾寫過一首《勞停驛》的詩。「驛」即驛站,古時郵人送信歇腳之地。從歐陽修的詩中,我們可見900多年前古夷陵郵政文化之一斑。
火花又稱火柴貼畫。在宜昌的火花收藏界里,「三國演義」中歷史人物的收藏是其主要藏品之一。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廠家發行的「三國人物畫選」、「京劇臉譜」等火柴貼畫成為收藏迷的搶手貨。(摘自歐陽運森《滄桑尋夢》)
宜昌擬建歷史文化長廊
宜昌市將濱江公園建成歷史文化長廊的多年設想即將成為現實。王昭君、屈原、三國人物等宜昌名人將被用藝術手法製成雕塑搬進濱江公園,來自四川美院的兩位教授及設計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已開始同宜昌市有關部門洽談。據悉,歷史文化長廊擬圍繞五個主題建設:一是屈原吟詩投江等史實;二是王昭君出塞和親;三是陸遜儒生掛帥火燒夷陵、劉備借荊州、趙子龍千里走單騎、關羽敗走麥城;四是清江巴人和土家文化神韻;五是葛洲壩、三峽大壩等。
咸豐將建成土家民俗村
咸豐縣確定依託尖山張唐崖土司城特有的文物資源優勢,建設全國最大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尖山有「吊腳樓之鄉」之稱。唐崖土司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司城帥府內機構完整,如今牌坊、石人石馬、張飛廟、土王墓等仍保存完好。這里吊腳樓依山而建,歌舞、服飾、節慶、文化、飲食、宗教信仰至今仍保持著明顯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