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歌曲從開始到現在的發展歷史
「節奏布魯斯」(R&B)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現的時候,它甚至還沒有名字。但這個詞才一出現,它就迅速廣泛地傳播開去。時至今日, R&B已經成了黑人流行音樂的代名詞,盡管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區別於說唱樂(Rap)、靈魂樂(Soul)、都市歌(Urban)的音樂種類被特殊的聽眾和唱片界人士提及。早期的搖滾樂
就是以R&B為基礎的,它是由受流行音樂影響的「鄉村和西部音樂」延展而來。R&B不僅僅是在布魯斯和搖滾樂之間的一種重要的過渡音樂,它還是布魯斯和靈魂樂之間最重要的音樂分支。
當然,布魯斯無疑是R&B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爵士樂元素也同等重要。最早的R&B藝術家就是來自「大樂隊」(Big- Band)和「搖擺爵士」(Swing-Jazz)領域。在「二戰」前,爵士樂遠比今日風行,那時它是一種為跳舞而演奏的音樂,但是在樂隊中通常會有歌手。「二戰」期間,許多重要的爵士樂藝術家開始發展「上乘爵士」(Be Bop)和「酷爵士」(Cool Jazz),這種跳舞元素更少的爵士樂。然而受戰時的經濟、軍事等因素的影響和約束,「大樂隊」開始逐漸減少。但聽眾們,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中迅速增加的非裔美國社區的聽眾,他們仍然希望聽到可以跳舞的音樂。於是音樂家們為了適應聽眾,就做出音量更大、使用更多的電聲樂器,並且以「回復」(Riff)為主的「布吉音樂」(Boogie)。
最初開始流行的R&B風格通常是指「跳躍布魯斯」(Jump Blues)。它不僅吸收了爵士樂里的搖擺節奏和以號為主的編配方式,而且吸收了布魯斯里普遍使用的回復段與和聲結構。這種風格最重要的先驅也許要算卡布 ·卡洛維(Cab Calloway)。在「跳躍布魯斯」中,歌手的聲音更加刺耳,節奏更快,樂器的演奏也不一樣——鋼琴的彈奏力度更大,薩克司的聲音更加長而尖銳。
最重要和最具流行性的「跳躍布魯斯」明星是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他的唱片在黑人聽眾和白人聽眾里取得了同樣的成功。而且他還深深地影響了查克·貝里(Chuck Berry)。許多早期的「跳躍布魯斯」表演者都是來自洛杉磯,因為那裡在「大蕭條」和「二戰」期間形成了龐大的黑人社區。40年代末期,更多的城市開始有了自己的「跳躍布魯斯」明星。洛杉磯的獨立唱片公司「專業」(Specialty)和「阿拉丁」(Aladdin)通過出版「跳躍布魯斯」唱片,不僅填補了大唱片公司在這個領域的空白,而且使自己獲得了成功。喬·里金斯(Joe Liggins)、泰尼·布雷德紹(Tiny Bradshaw)、阿莫斯·米爾博恩(Amos Milburn)、卡米利·霍華德(Camille Howard),這些如今大部分已被完全忘卻的藝術家,當時都在「跳躍布魯斯」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成為他們時代最風光的黑人音樂家。
「跳躍布魯斯」後來轉變為幾種不同的風格。那些被稱作「大嗓門們」(Shouters)的演唱者在「大樂隊」拘謹的演唱方式里加入了更具活力的 「福音音樂」(Gospel music)和「靈魂樂」(Soul)。「胖子」喬·特納(Big Joe Turner)是在堪薩斯的一支爵士樂隊開始他的藝術家生涯的。他是R&B和「爵士樂」的雙重傳奇人物,他不但輕松地由「爵士樂」轉向 R&B,甚至還創作了一些早期的經典搖滾樂歌曲。另外,維諾尼·哈里斯(Wynonie Harris)、羅伊·布朗(Roy Brown)、羅伊·彌爾頓(Roy Milton)、納皮·布朗(Nappy Brown)也是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大嗓門們」里的重要音樂家,盡管他們沒有特納那麼有名。
50年代開始的時候,「種族」(Race)音樂曾被《告示牌》(Billboard)雜志的傑瑞·維克斯勒(Jerry Wexler)用來重新命名R&B。作為「大西洋」唱片公司的A&R,傑瑞把「跳躍布魯斯」推廣到了流行音樂聽眾和青少年當中。早期的 「大西洋」唱片公司的明星們[魯斯·布朗(Ruth Brown)、萊文·貝克(LaVern Baker)、「漂流者」(Drifters)、查克·威利斯(Chuck Willis)]的唱片維持了這種對「跳躍布魯斯」的偏愛,但他們的節奏、回復段、歌詞都開始接近後來的搖滾樂。事實上,貝克和威利斯還曾依靠一些受年輕聽眾喜愛的歌曲在早期的搖滾樂領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50年代初期到中期,搖滾樂開始嶄露頭角。一些和R&B有著明顯區別的音樂類型大顯身手,它們依靠自身的力量對流行音樂文化發揮著不同的巨大影響。比如「街頭布魯斯」(Doo Wop)樂隊、「電聲布魯斯」、「新奧爾良R&B」等。這些音樂在搖滾史上延續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更早、更有爵士味的R&B。
相當數量的藝術家在50年代裡不僅存活了下來,而且通過出版R&B唱片獲得了成功和認可。艾克·特納(Ike Turner)、艾弗利·喬·亨特(Ivory Joe Hunter)、菲·亞當斯(Faye Adams)、維諾那·卡爾(Wynona Carr)、「胖媽媽」桑頓(Big Mama Thornton)、「胖子」梅百利(Big Maybelle),這些人都不是純粹的布魯斯藝術家,但他們的音樂也不是搖滾樂。而布魯斯歌手鮑比·「藍色」·布蘭德(Bobby "Blue" Bland)、小帕克爾(Junior Parker)、小彌爾頓(Little Milton)雖然把「電聲布魯斯」和「靈魂樂」結合在一起,但他們也不能被稱作純粹的搖滾樂歌手。偶然有象強尼·奧蒂斯(Johnny Otis)、「嚎叫的」傑伊·霍金斯(Screamin'Jay Hawkins)、韋博特·哈里森(Wilbert Harrison)這樣的歌手能在搖滾樂聽眾群贏得承認,也是通過他們最通俗易懂的歌曲。哈里森的《堪薩斯城》(Kansas City)就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跳躍布魯斯」歌曲。
一些50年代的歌手開始使R&B比以前更加大眾化——加入明顯的「福音音樂」和教堂音樂元素。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記起那些偉大的名字:雷·查爾斯(Ray Charles)、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傑克·威爾森(Jackie Wilson)、小威利·約翰(Little Willie John)、強尼·艾斯(Johnny Ace)、傑西·貝爾文(Jessie Belvin),以及克萊德·麥克菲特(Clyde McPhatter)。作為「靈魂樂」的教父們,這些人中有的後來在60年代成為了「靈魂樂」的超級巨星,比如查爾斯和布朗;而另一些則由於時代的變遷和不能解決的個人問題從此退出了音樂舞台,比如麥克菲特和約翰。
對於R&B來說,如今被賦予的紀念性意義和遲到的喝彩聲並不能改變當初它所面臨的窘境——早期的R&B唱片很難被全部的新聽眾所接受。而40年代和50年代的R&B歌手及唱片公司更多的是將注意力放在娛樂性方面,並不是致力於推廣多元化的藝術作品。因此在R&B的全盛時期,人們聽到的歌曲都是由相似的和聲、進行模式以及編曲構成。不過,盡管R&B從誕生之初至今已經改變了許多,但它依然保留了搖滾樂、靈魂樂和說唱樂中極其重要的部分,並且在音樂的背後發揮著作用。
推薦唱片:
1.合輯(Various Artists)《「布魯斯名家」第五輯:「跳躍布魯斯」經典》(Blues Masters Volume 5:Jump Blues Classics)(Rhino)
最棒的「跳躍布魯斯」選集,包括「胖子」傑伊·麥尼利(Big Jay McNeely)、維諾尼·哈瑞斯(Wynonie Harris)、泰尼·布雷德紹(Tiny Bradshaw)、「胖子」喬·特納(Big Joe Turner)等人的作品。另一張「布魯斯名家」系列裡的唱片《更多的「跳躍布魯斯」經典》(More Jump Blues Classics)具有同樣的高水準。
2.合輯(Various Artists)《「布魯斯名家」第十四輯:更多的「跳躍布魯斯」》(Blues Masters Volume 14:More Jump Blues)(Rhino)
和上面這張唱片具有相同的水準。收錄了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胖子」梅百利(Big Maybelle)、菲·亞當斯(Faye Adams)等人的作品。
3.「胖子」喬·特納(Big Joe Turner)《「大」,「糟」和「藍」:「胖子」喬·特納選集》(Big,Bad&Blue:Big Joe Turner Anthology)(Rhino)
就象特納本人的經歷一樣,這套三張裝專輯包含了從「大樂隊」爵士樂時代到搖滾樂誕生期間數十年的作品。它見證了R&B的發展歷史。
4.路易斯·喬丹(Louis Jordan)《路易斯·喬丹精選》(The Best Of Louis Jordan)(MCA)
喬丹在40年代到50年代間錄制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沒有哪張專輯能把所有的好歌一網打盡,但這張精選是最棒的。
5.合輯(Various Artists)《「大西洋」節奏布魯斯 1-4輯》(Atlantic Rhythm&Blues Vol.1-4)(Atlantic)
「大西洋」是對現代R&B做出最大貢獻的唱片公司。這是那套一直出版到1974年為止的七張裝唱片的部分——收錄了1947-1962年R&B向搖滾樂全面轉變之前的代表歌曲。
6.合輯(Various Artists)《「專業」的故事》(Specialty Story)(Specialty)
「專業」也是著名的早期R&B和搖滾樂獨立唱片公司。這套五張裝唱片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的確有些多,但毋庸質疑的是其中的偉大藝術家和作品。它甚至還選有早期的搖滾明星小理查德和拉里·威廉姆斯的作品。
7.魯斯·布朗(Ruth Brown)《節奏化搖滾:魯斯·布朗精選》(Rockin'in Rhythm:The Best of Ruth Brown)(Rhino)
「大西洋」早期的聲譽大部分是靠這個歌手建立的,這張唱片囊括了她在50年代的所有好歌。
8.拉文·貝克爾(LaVern Baker)《火焰上的靈魂:拉文·貝克爾的精選》(Soul on Fire:The Best of LaVern Baker)(Rhino)
一個在R&B向搖滾樂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歌手。
9.「漂流者」(The Drifters)《讓「布吉伍吉」搖滾:最佳精選(1953-1958)》[Let Boogie-Woogie Roll:Greatest Hits(1953-1958)](Atlantic)
「漂流者」 的第一張唱片,克萊德·麥克菲特(Clyde McPhatter)亦參與其中。他們其實也可以被稱作是一支「街頭布魯斯」樂隊,但仍然有很強的「跳躍布魯斯」痕跡。
10.艾克·特納(Ike Turner)《我喜歡艾克:艾克·特納精選》(I Like Ike:The Best of Ike Turner)(Rhino)
這張專輯里的歌曲大部分來自50年代,是R&B和「電聲布魯斯」的綜合體。
11.雷·查爾斯(Ray Charles)《靈魂的誕生》(Birth of Soul)(Rhino)
一套三張裝唱片,收錄了50年代期間查爾斯在「大西洋」時的作品。
12.強尼·奧蒂斯(Johnny Otis)《「首都」年代》(The Capital Years)(Capitol)
作為樂隊領袖和音樂家,奧蒂斯在R&B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50年代末他還在搖滾樂方面取得了成就。這張唱片是他最優秀的歌曲選集。
13.小威利·約翰(Little Willie John)《狂熱:小威利·約翰精選》(Fever:The Best of Little Willie John)(Rhino)
最多才多藝的R&B歌手之一,對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4.克萊德·麥克菲特(Clyde McPhatter)《深海舞會:克萊德·麥克菲特精選》(Deep Sea Ball:The Best of Clyde McPhatter)(Rhino)
這是那些他在50年代末離開「漂流者」後所做的最好的歌曲。
15.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革命的根源》(Roots of Revolution)(PolyGram)
一套用來追溯歷史的雙張唱片,收錄了布朗1956-1964年間的歌曲。它將我們從「硬核R&B」(Hardcore R&B)帶到了「瘋克」(Funk)誕生的邊緣。
回答者:李家思 - 魔導師 十級 4-21 18:10
R&B音樂的流行給通俗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個人認為R&B唱法應該有系統的方法,個人覺得不僅是唱R&B,不管是唱什麼,唱的好壞依據有五點:音域,音色,技巧,真情,樂感。唱R&B更是強調以下幾點:
首先,聲音的表現,這是唱歌的根本。但是由於人種的差異,東方人的聲音沒有黑人那樣有力度。R&B既然是黑人音樂標志性的產物,那麼聲音表現上要有一定的強度和力度,就算沒有遼闊的音域,但從聲音上講,也必須具備黑人的吶喊式的聲音,這樣才能表現出黑人長期生活在壓迫下的從而尋求解放的心底呼聲——R&B。像擅長福音,靈魂,Motown風格的靈魂教母艾爾沙·弗蘭克林(Aretha Franklin),擁有優美歌喉,音樂風格介於騷靈和節奏藍調之間的的惠特尼休斯敦(Whitney Houston)甚至是美國新生代R&B天才少女艾麗西亞凱斯(Alicia Keys)聲音都非常有力度,其中AF和WH尤屬標志,她們的Ah音把握的很到位,既不失聲音高度,又有很強的橫向聲音力度和厚度。AK的聲音也秉承了黑人的特色,在她的歌曲How come you don't call me anymore, Someday we'll all be free中,她都展現了張力十足,非常具有黑人特色的吶喊式高音,耐人尋味。相信AK會成為美國Urban R&B領域的一位年輕的統治者。在此解釋一下力度,力度不是單純的聲音響,聲音高,而是聲音技巧的表現,通過咽音,怒音等技巧可以增強力度的表現。
其次,聲音技巧和氣息控制就顯得很重要。從旋律上講,R&B音樂是一種開放,自由,有年輕活力,不傳統的墨守成規的音樂,因此這給了歌手很大的空間展現自己的聲音技巧。男歌手中Babyface,BrainMcnigt等聲音技巧應該算是爐火純青,他們的純熟的真假音轉化,聲音隨意的高低控制以及氣流的把握,無不強調了對R&B整體感覺的詮釋和醞釀。女歌手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幾位,還有比如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她的聲音技巧相當全面,無論是真假音轉換,還是咽音,怒音,轉音還有她標志性的讓人不可思議的花腔技巧她都控製得隨意自如。她的經典 R&B作品如One Sweet Day(美國公告牌蟬聯冠軍周數最長的單曲),Fantasy(首支空降美國公告牌榜首的女子單曲),Forever,Whenever you call等,可以聽出她是如何通過隨意發揮自己的聲音來營造R&B的感覺,她的氣流把握更是堪稱大師級。可見好的R&B歌手唱歌應有分寸、有控制、有潤飾。
第三點,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樂感和現場的即興隨意發揮卻不失連貫性。不僅是R&B,還有Jazz,Rock,Blue都強調這一點。可以看出,好的R&B歌手現場能夠隨意地在原調的基礎上,憑良好的樂感,結合感情任意發揮,但不失流暢性和連貫性。如Whitney Houston的Didn't We Almost Have It All的現場,歌曲經過了重新編排,WH絲絲入扣的弱音處理和高音的剛柔並進,這首歌的現場版比專輯版更有R&B的韻味。Aretha Franklin雖然喜歡翻唱別人的歌曲,但總能唱出自己的風格,給歌曲注入新概念。如她翻唱Mariah Carey的Hero,她就唱出了新的感覺。Mariah Carey在即興發揮上更勝一籌,她的歌曲Remix都能做出新的感覺,如Anytime you need a friend, fantasy, Thank god I found you,honey等,她都憑借著不一樣的理念,將歌曲的感覺由另一個側面完美的表現。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場合唱時Mariah和其他歌手配合的很默契。如和Trey合唱的I'll be there,還有和Boyz2men合唱的One Sweet Day的現場版,還有和Whitney Houston合唱的When you believe的現場版,她在和其他歌手默契的即興演繹非常成功。
確定他(她)是否為好的R&B歌手,首先看她無論在現場還是錄音室,音域,音色,技巧,真情,樂感是否都到位。其次是我上面強調的3點是否突出。照
這樣說,咱們中國有沒有好的R&B歌手?嚴格的說,沒有,寬松的說寥寥無幾。像陶喆,順子,李玟都可以算中國比較好的R&B歌手(可能和他們ABC身份有關),陶喆的高音很有黑人的味道,但弱音潤飾還有些欠缺。順子的音色非常的浪漫,高音也較有力度。而李玟的R&B詮釋較地道,隱約帶有歐美R&B天後的影子。
像張惠妹的聲音表現還算比較全面,但是她更擅長台灣本土的民謠歌曲。
最後說一句,R&B音樂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有很深厚的內涵,它是黑人尋求解放的自由之聲,是無數優秀歌手夢一般的旋律。它的流行和風靡不就因為它美妙的旋律和深刻的精髓嗎?通常好的R&B歌曲的歌詞也應該對社會問題有所關注。R&B及其衍生出的hip-hop/rap並不是某些歌手們簡單的張揚個性,耍酷的手段。真正會唱R&B的歌手是用著深厚細膩的演唱技巧和投入的感情去細細詮釋美妙的R&B。
R&B,是rhythm and blues的簡稱,翻譯過來就是節奏和布魯斯(台灣人把布魯斯翻譯成藍調),這是一種由布魯斯演變而來的音樂風格。在上個世紀初,那種叫布魯斯的音樂已經在美國成型了,如果你生活在那個年代,隨意的走進一家小酒館,就能看到小舞台上一個拿著一把破吉它的黑人彈著扭曲的音符,用他那沒調的嗓子瞎嚷嚷,嚷嚷著他們的苦難,黑人在美國受到的待遇以及讓咱們看來十分膚淺的歌詞。這就是布魯斯,最純的布魯斯。漸漸的,人們覺得這種音樂沒意思了,聽膩了,就開始嘗試新的創作。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也在進步,隨之這種音樂也變得更具有音樂性了。曾經沒調的音樂變得富有節奏,進而也更加旋律化。於是早期的R&B 就這樣形成了,它淡化了純種的布魯斯中樂器的演奏,而更加註重歌手的演唱水平,那時出來不少出色的歌手,不過我跟你說,你也肯定不知道,因為他們都死了,連我都沒聽過他們的錄音。幸好有一首歌你肯定知道,那就是孫燕姿翻唱BEATLES的HEY JUDE,這首歌應該是早期搖滾樂的代表作,恰巧,早期的搖滾樂也是在R&B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以說這首作品是位於兩種風格的銜接處。So, HEY JUDE是咱們能聽到的最早的R&B了。嘿嘿,幸福吧!!
到如今R&B已經成為了時尚,和早期的R&B也有了很大出入,在我看來也是變得越來越難聽了。國外的大多數主流歌手都玩這種風格的東西,你打開電視機聽到的大部分國外歌手的作品也是這種東西。這種本來不好聽的東西卻讓無數人為之傾倒,就因為這個,我開始懷疑大多數人的審美觀都有問題。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周傑倫的出現,人家玩的也是R&B,但他的審美觀沒什麼問題,知道好賴,通情達理,從來不故弄玄虛。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早期R&B,聽聽就知道了。不過也有少數作品是HIP-HOP,比如「爸我回來了」。
回答者:天蠍糖糖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7-9 16:51
R&B的全名是Rhythm&Blues,一般譯作"節奏怨曲"。廣義上,R&B可視為「黑人的流行音樂」,它源於黑人的 Blues音樂,是現今西行流行來和搖滾來的基礎,Billboard雜志曾介定R&B為所有黑人音樂,除了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 R&B,可見R&B的范圍是多麼的廣泛。近年黑人音樂圈大為盛行的HipHop和Rap都源於R&B,並且同時保存著不少 R&B成分。
節奏布魯斯(R&B)的誕生可以追溯到40年代中期,早期的R&B被被稱為跳躍布魯斯(Jumpblues)。
JumpBlues吸收了爵士樂的吹奏樂器(Horn-drivenlineup)演奏和搖擺樂(Swing)的節奏,也結合了藍調音樂 (Blues)基本重疊唱法(Riff)和弦樂演奏,成為了一種,嶄新的音樂形式。也可以說JumpBlues是節奏爵士(RhythmJazz)和布魯斯(Blues)的結合品。
雖然JumpBlues很大一部份是吸收Blues的特點,但是最後奠定其基本結構使其形成一種嶄新的音樂風格卻是節奏爵士。但 Jumpblues節奏更快,演唱更粗啞,而且其樂器的使用也區別於爵士和藍調:鋼琴演奏節奏強烈,最重要的SAX的演奏也更尖銳。早期的 JumpBlues是還是屬於黑人音樂:它的演唱者和聽眾都是黑人。
在JumpBlues中演唱者被稱「Shouter「,很多著名的JumpBluesShouter都是來自大樂隊(Big-Band),如 BigJoeTurner,他是來自KansasCityjazzbands的。當時還有一些著名的Shouter,如WynonieHarris, RoyBrown,RoyMilton和NappyBrown等。
LouisJordan在JumpBlues的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他經常演奏一些歌詞詼諧的歌曲,由於這些歌曲特別適宜用來作舞曲,所以越來越多的白人青少年喜愛上了這種音樂.其它如ChuckBerry,JoeLiggins,TinyBradshaw,AmosMilburn, CamilleHoward等黑人音樂家也為都是當時有名的JumpBlues音樂家.
在50年代,由於那些傑出音樂家們的努力,JumpBlues終於沖破了種族界限,成為了為大眾接受的新型音樂風格,也正是在50年代JumpBlues易名為「節奏布魯斯(R&B)」,登上了Billboard榜.
❷ 中國民歌的發展史
同世界上的任何古老民族一樣,中國民歌也是在先民們的原始狩獵、祭祀、婚戀、放牧等活動中萌生並逐步流傳起來的。所以,它很早就確立了「勞者歌其事,飢者歌其食」,「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藝術傳統。例如,《吳越春秋》記載的這首《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相傳是黃帝時代產生的一首民間歌唱,它僅用了四個二言體的短句,就極其簡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獵勞動的全部過程。又如載於《易經》中的兩首歌詩:女承筐,無實;士圭羊,無血(「歸妹」上六)。賁如,番如,白馬翰如;匪寇,(婚)(《易經·賁》六四)。前者用二、三言相雜的句式表現了上古時代田園般的男女剪羊毛勞動場景,後者則用二、四言交錯的句式記錄了這一時期民間的婚嫁生活。再如《呂氏春秋》所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為南音。」文學史家認為,這位「妾」所唱的「等啊,等你啊」之歌,應當是中國民間情歌的濫觴。而同一著作中記述的「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則是人們農業豐收之後以歌舞形式舉行大規模慶祝祭祀活動的生動記錄。早期民間歌唱的這些優秀篇章,一方面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內容提供了一部分依據,同時也讓我們看到,數千年前的先民在以口頭形式觀察、概括、描述自己的勞作、婚戀、思盼、信仰等行為、感情時所達到的令人驚嘆的藝術水準。
約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在該集的305篇作品中,有165篇是民間歌詩。它們總稱為「風」,因收錄了當時十五個國家(地區)約500餘年間(前1006-前570)的民間歌唱之作,故又稱「十五國風」。以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歷史內容而言,不僅十分廣泛宏闊,而且也典型深刻,稱得上是以歌唱方式揭示周民族500年來民間社會的一部「創世紀史「。特別應該提到是這些歌詩大都採用了「四言體」句式。這一詞格的相對穩定和廣泛使用,為以後中國民歌的唱詞句式的進一步發展和多樣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詩經》的開篇之作《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下略)。不但內容清新明暢,而且詞格句式本身已包含了豐富的歌唱性。
漢代以降,民間歌曲的流傳地域不斷擴大,其體裁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為了及時收集民間歌曲而於秦漢間成立的專門音樂機構--「樂府」,在記錄和推廣民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人們便把漢魏時期流傳的民間歌詩總稱為「樂府」,同時也把這一時期民歌所採用的基本體式--五言體總稱為「樂府體」。「樂府」是繼《詩經·國風》之後中國民歌迭起的又一個高峰,在長達五、六百年的漫長歲月中,不僅民間廣泛使用這一體式,而且也直接影響了文人的詩歌創作。
宋人郭茂倩所編之百卷《樂府詩集》,正是民間樂府和文人樂府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其中,流傳於東漢和南北朝時代的《十五從軍征》《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以及「吳歌」中的「子夜四時歌」,有的氣勢恢宏,有的清麗婉轉,即使曲調早已失傳,但只讀其詞,也會立刻讓人動容。誠如《大子夜歌二首》所雲: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絲竹發歌聲,假器揚清音,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五言體」樂府是對「四言體」國風的合理繼承和新發展,它們為接著出現的「七言體」句式和長短句詞格提供了先決條件。
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並廣泛吸收其周邊民族音樂的歷史背景下,民間歌唱仍然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中唐詩人劉禹錫(772-842)在巴楚一帶聽到一種當地民歌「竹枝詞」,十分興奮,於是,模仿其歌體,一連寫了十首。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又如:山頭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通過他的仿作,我們可以體會到這種「七言體」的民歌那種興比自如,「含思婉轉」的民間風格。
此外,劉禹錫還寫了一首《插田歌》,描述了他在廣東連州看到農民一邊插秧一邊唱「田歌」的真實場面。為後人留下了有關這種源遠流長而又傳播至今的民歌品種的珍貴記錄。這一時期出現的另一類民歌體裁是存見於「敦煌曲子詞」中的「太子五更轉」「思婦五更轉」。這種以「更」序分節的新形式,由於非常適合表達思念、期盼的情感內容,所以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以至到明清之際已遍布全國,各種各樣的「五更體」民歌,隨處可聞。總的來說,除了產生新的體裁品種外,唐代民歌在體式上的最大特徵,便是「七言體」句式的全面成熟和廣泛應用。
宋元明清以來,一方面是原有的各種民歌體裁的繼續傳播,諸如農夫唱的「田歌」、漁夫的「漁歌」、山民的「山歌」、船夫的「船歌」等。另一方面,則是伴隨著城鎮商業經濟日益繁盛民間小調體裁廣泛流傳。如見於宋代話本的「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骨肉團圓敘,幾家飄零在他州。」歌詞是十分典型的「七言四句體」,曲調是各種各樣的江南小調。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以「起、承、轉、合」原則構成的四句頭「春調」。又如明代文人馮夢龍輯錄的《山歌》《掛枝兒》《夾竹桃》,清人王廷紹輯錄的《霓裳續譜》,華廣生的《白雪遺音》以及《粵謳》《小慧集》等,大多數是流行於這一時期南北各地城鎮市井的民間小調唱詞。《小慧集》(1837)中的《綉荷包》《紗窗調》《紅綉鞋》《楊柳青》《鮮花調》(即《茉莉花》)等八首帶有工尺譜的民歌,幾乎全部都屬於小調(俗曲)體裁。從中我們可以大體了解到小調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概貌和特殊地位。
總之,至清末民初,中國民歌在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播、流變、創新、積累之後,一方面是為適應不同社會階層以及不同的民俗場景而形成的題材范圍和體裁類別都已達到十分豐富成熟的境地。另一方面則是它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特定環境下所蘊積起來的民族和地域性風格的全面展示。從而使這類民間音樂成為歷史悠久、傳承不斷、體裁多樣、色彩斑爛、蘊藏豐富的一個民族文化寶庫。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明確指出: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一部「網路全書」,也是為其他民間音樂不斷提供豐富營養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❸ 音樂的發展史
第一章 音樂的起源和上古時期的音樂
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但從古至今在音樂中卻沒有國界之分和種族之別,所謂樂器,就是奏出音樂的工具。如前所述,音樂的起源是以聲帶為樂器的「歌唱」,但人類伴隨著智慧的發展,開始了使用工具。不僅利用聲音唱歌,而且在管上鑿孔或者張弦撫弄以奏出音樂作為游戲,這就產生了樂器。
一、弦樂器的起源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據說他在尼羅河畔散步時,腳觸一物發出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一看,發現原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乾枯的筋所發出的聲響。墨丘利從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弦樂器。雖說後人考證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經有了弦樂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啟發。
二、管樂器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歷史記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入西方昆化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三、中國古代音樂: 中國最初的帝王——黃帝,是五千年前創造了歷法和文字的名君。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了張有五十弦的琴,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將其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為神農的音樂家,他教人耕作,並發現了醫葯,據說是牛首人身。他創造了五弦琴,如果設想當時的音樂是使用五聲音階,那麼這是理所當然的。
論及古代中國音樂的書籍,據說為數不下三百種之多。孔子是距今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樂家,關於論述音樂的隨筆很多。他曾正式習琴,在悲哀與歡樂的時候都撫琴以慰,並傳授弟子。據說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藝者達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理天地陰陽的秩序,「樂」是取得諧調。也就是說,在他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力圖以音樂來提高品德。孔子非常愛好古琴,並能自行作曲,關於音樂的評論也可見於論語中。
另一方面,古代中國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樂,即詩、舞和音樂融為一體,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四、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樂 :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從作為帝王古墓的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出演奏音樂的盛況以及音樂演奏者的行列,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的弦樂器,以及各種笛類樂器。
阿拉伯等地區的器樂也相當發達,自古以來就使用在一個八度之間分為十七個音名的特殊音階。
五、希臘古代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話的面紗。阿波羅神主掌音樂,其下有九位繆斯(Muse)女神,將音樂稱為Music或Musik,希臘樂器中,有叫做阿烏洛斯的V字型雙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還有叫做齊特爾(Kithara)的類似吉它的弦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埃及或阿拉伯傳入的。
六、純律的產生: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種稱為弦琴(Monochord)的單弦樂器,首先解釋出純律理論。這就是根據弦的長度,以一比二作為完全八度,以二比三作為完全五度的方法,把當時所使用的一切音程都計算出來了。
第二章 中世紀音樂
一、基督教與中世紀的音樂 :中世紀時代的歐洲,教會比國家或其它社會集團,都有更強大的統治權力。在那個時代,包括哲學的各種學問和藝術都為教會服務,中世紀的音樂由於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尋常的發展。在教會音樂中,開創了復調音樂的形式並完成了對位法。最初印刷樂譜,是教會為了作彌撒而用的。鍵盤樂器的興起以至其教授法,沒有一件事能夠離開教會而產生。從音樂的全部理論到記譜法,以至合唱、合奏,多半都是中世紀教會的遺產。今天的交響樂和歌劇的內容雖然絕大部分是描寫世俗的,也不能說與中世紀的教會無關。
教會音樂,最初大概是原封不動地採用了從猶太王國傳來的形式,即歌唱聖詩、朗誦聖經,可以想像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與此相反,器樂主要是作為世俗音樂而得以發展起來的。
二、羅馬式音樂 :「羅馬風格」一詞主要來自那個時代的建築用語。羅馬式音樂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紀念碑式遺物之一。這種音樂既無和聲也無伴奏,其特徵是以齊唱形式為主,通過教堂天井的迴音產生庄嚴的和聲感,其純朴、清麗的宗教感情與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築是完全一致的。
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這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其代表當首推格雷戈里聖詠(Gregorian Chant),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樂。在漫長的中世紀里,音樂方面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正是格雷戈里聖詠,它是純粹的單旋律的歌唱。在格雷戈里聖詠中,已經有多利亞調式、弗利幾亞調式、里第亞調式、混合里第亞調式等四種教會調式及其變格調式。到了十六世紀,出現了伊奧尼亞調式及愛利亞調式,進而形成今日的大、小調音階。在格雷戈里一世時代,已經在羅馬設立了稱為「歌唱班」的教授聖詠的學校,這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學校之一。
安普羅修斯(Ambrosius,340-397)聖詠則收集了在教會中所唱的歌曲,為教會音樂制定了由七音組成的四種教會調式音階,還創造了對唱的形式等。在聖詠中,歌詞與語言的語勢、聲調的高低和節奏的關系以極為理想的形式得到解決,它們非常自然而完善地表現了宗教感情,可以看作是到這一時代為止的音樂藝術的總結。
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一、哥特風格和文藝復興 :從十三世紀中後期到十四世紀,歐洲社會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北歐興起了哥特風格的藝術,哥特風格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在建築方面。在音樂中,哥特風格從未明確地形成為代表一個時代的形式,但起始於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形式,相當明確地表現出哥特風格的特徵。在十二世紀時期的許多經文歌中,除了庄嚴的格雷戈里聖詠的固定旋律之外,還有採用舞蹈旋律和愛情歌曲的旋律,配以不同的歌詞和拍子共同歌唱的形式。
二、文藝復興與音樂 :音樂上的文藝復興,略晚於其他文藝形式如文學、美術等。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首先可以舉出弗朗切斯·蘭迪諾(Francescl Landino,1325(?)-1397),他採用了同時歌唱三種不同歌詞的這一大膽手法,留下了許多牧歌和敘事曲。杜法伊(Guillaume Dufay,1400-1474)則完成了四聲部手法。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手法,更導致了以巴赫為頂峰的對位法理論的完成。
從十一世紀末葉到十三世紀末葉,歐洲發生了十字軍東征事件。這一歷史事件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影響,在音樂上的顯著表現是出現了游吟詩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所唱的詩歌內容有情歌、敘事詩式的故事、自然的贊美詩以及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內容等等。作為樂器則使用類似豎琴那樣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內的樂器。
第四章 巴羅克時代的音樂
一、巴羅克(Baroque)風格: 從年代上說,大體上從十六世紀末到1750年間的音樂,稱為巴羅克音樂。十六世紀末葉,音樂史上第一部歌劇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上演,也是以喬萬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為中心的「威尼斯樂派」的全盛時期。而1750年則是對位法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之年,代表巴羅克巔峰的對位法音樂可以認為以巴赫去世而告結束。
巴羅克(Baroque)一詞,原來的意思是形狀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築方面來表明一種藝術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是以希臘、羅馬的形式美為第一性的,對之而言,巴羅克風格是一種全新的表現形式,也是後來興起的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前提。
巴羅克時代的歐洲音樂以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等幾個國家為代表,音樂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
二、巴羅克時代的德國音樂: 巴羅克時代的德意志音樂,可以說以許茨、巴赫和亨德爾為代表。如果把中世紀以來的復調音樂比做金字塔,則他們的音樂就是塔頂,他們吸收了文藝復興以來的義大利的新音樂,並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
許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比巴赫和亨德爾恰恰早生一百年,二十四歲時赴義大利留學,就讀於威尼斯樂派的大師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他回德國後,發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劇《達夫內》,此外還創作了許多受難曲。許茨的風格對後來的兩位巴羅克音樂大師巴赫、亨德爾的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
亨德爾和巴赫的音樂作品,無論在集成傳統音樂方面,還是在追隨新思潮方面,都在音樂史上放著射著異彩。亨德爾的作品,多為歌劇和清唱劇音樂,在器樂作品中也含有強烈的聲樂因素,這顯然是受了義大利的影響;而巴赫的音樂,在聲樂作品中也含有強烈的器樂因素,這預示了以後的古典主義時代的到來。
三、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音樂 :歌劇這一偉大的藝術形式,就誕生在「音樂的搖籃」——歐洲文明古國義大利。古老的城市佛羅倫薩,有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一批對古希臘藝術感興趣的貴族。這些貴族決心賦予希臘戲劇以新的生命,他們開始給古老的希臘故事譜曲,並且穿上戲裝演出,而整個故事是由一個合唱隊唱出來的,這無疑就是歌劇的雛形了。後來經過發展,故事裡的每個角色由一個歌唱者演唱,而在合唱節目之間,由男女歌唱家分別擔任獨唱。當角色的話語輕柔時,台詞將半唱半說。這種歌唱差不多象一首贊美詩:被叫做宣敘調。而強烈的感情則是用叫做詠嘆調的真旋律來表現。不久,詠嘆調開始用來炫耀歌手的美好聲音。那時,無論一部歌劇是在義大利還是在英國或德國上演,它的詠嘆調總是用義大利語演唱的,而它的宣敘調部分則用那個國家的語言演唱。
義大利的巴羅克音樂中,弦樂可與早期的歌劇相提並論。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樂器,至今仍是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也是極為重要的室內樂及獨奏樂器。在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弦樂與歌劇相結合,做為古序曲而得以發展。歌劇的序曲必須是以快速開始,中間部緩慢,最後再以快速終結這樣的三部分構成,這種形式後來成為協奏曲和交響樂的基本形式。而當時的古序曲和協奏曲都是以弦樂為主的。這一時期的義大利盛產小提琴家,如托萊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萊里(Arcagello Corelli,-1713)、維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都是早於巴赫的音樂家,他們全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都是小提琴音樂的作曲家。另外,義大利的小提琴製作家輩出,如阿瑪蒂、瓜爾奈里和斯特拉迪瓦利等都是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地區的克雷莫納(Cremona)人,他們精心製作的小提琴,一直到今天還活躍在舞台上,顯示出空前絕後的藝術魅力。
四、巴羅克時代的法國音樂 :在這一時期的法國,以巴黎為中心,以各地王侯貴族的府邸為背景,歌劇和古鋼琴音樂極為盛行。當時的法國歌劇,脫離了義大利歌劇的傳統而獨自成長,可說是接近於舞劇的形式。
巴羅克時代,法國最有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是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創作的歌劇簡潔明晰、旋律動聽,同時具有很強的舞蹈特點,內容也較為深刻,並大量運用了辛辣、幽默的手法。
與歌劇同時盛行的是古鋼琴音樂。古鋼琴這種樂器,常常附以代表巴羅克文化的裝飾,它與羽管鍵琴等都是今日鋼琴的前身。在這方面最著名的大師,是庫泊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他們的作品中有許多是為古鋼琴譜寫的組曲,其中有許多曲目至今仍用現代鋼琴廣為演奏。拉莫於1722年出版的和聲學概論,是音樂史上最早的和聲學理論著作。
第五章 古典主義音樂
一、音樂中的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的萌芽,發生在巴羅克時代的義大利。後來由於在維也納出現了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藉此古典主義音樂便得以形成。因此,音樂方面的「古典樂派」實際上指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古典主義藝術,首先發生在文藝領域中,它以恢復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勻稱和諧調,主要放眼於追求客觀的美。
二、初期古典樂派 :文藝復興以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主調形式的新音樂,以貴族社會為背景,在德意志和奧地利各地繁榮昌盛起來,其初期有三個主要樂派:第一派,是以音樂大師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為中心的柏林樂派;第二派,是以約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為中心的曼海姆樂派。第三派,是以瓦根扎爾及蒙恩為中心的早期維也納樂派。
在古典派音樂中,雖然歌劇也是一個重要部分,但從整體來看,古典派音樂的特色在於器樂,特別是奏鳴曲和交響曲形式的音樂。曼海姆樂派的室內樂和交響樂不僅對維也納樂派產生了影響,而且對波恩時代的少年貝多芬也給予了直接的影響。
奏鳴曲形式是古典樂派音樂中極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題的對比,中間出現發展部,然後繼以兩個主題反復的再現部。曼海姆樂派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完整的這種形式。在交響樂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樂章的也是曼海姆樂派,在他們的交響樂配器中,木管樂器也採用了雙管編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響樂中加用單簧管這一樂器,也是在曼海姆聽到他們的樂隊的演奏之後學來的。
三、維也納古典樂派: 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❹ 中國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
漢族古代「詩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
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發展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沒有能留下更多的書面資料。但音樂和文學一樣,是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必修課(詳見「六藝」),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有著重要地位;民間則更是充滿了多彩的旋律。
在北伐戰爭時期,中國的音樂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國民革命軍中廣為傳唱,有的是用國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詞。在抗日戰爭時期,音樂家更是同仇敵愾,寫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後,又加入翻譯成中文的蘇聯流行歌曲。各地開始建立交響曲團,演奏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作曲家的新作。
東歐的樂團曾多次到中國表演,中國樂團也參加了許多國際表演會。中國音樂家也嘗試用西方的樂器方法寫作具有中國風味的音樂,比較成功的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納了越劇的部分旋律。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首先從香港及台灣地區進入中國,尤其是台灣的校園歌曲和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陸中國大受歡迎。
(4)歌曲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無法考察。但是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古代音、樂有別。後渾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❺ 流行歌曲的發展史
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於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此期的演唱風格不甚優美,常用類聲喊叫的唱法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這種風格可形容成婉轉、輕柔、鬆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台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後,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台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其標志是謝雷一曲《曼麗》、姚蘇蓉一曲《今天不回家》紅遍東南亞,奠定了台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之前,台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後來逐步創作出處於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後(重心多元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曲開始衰落,由於羅大佑一張《之乎者也》專輯,緊跟著蘇芮一張《搭錯車》專輯,改變了台灣歌壇的風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礎。
本期歌曲風格遠離了中國原有的傳統,受歐美影響更深,以台灣為首的華語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因為在此期間隨科學不斷發展,高科技手段應用到音樂製作中,加之商業化趨向更為明顯,這都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出現華語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景象。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音樂也有所發展。這樣其市場更加廣闊,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間聽眾有明顯的分化現象,流行音樂幾乎成為年青人的專利,多數老年聽眾不能接受。這與上海時期的流行音樂同民間音樂、嚴肅音樂都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情況截然不同。
❻ 流行歌曲發展史
聿懷中學研究論文
英文流行歌曲各階段的發展演變
序言• FOREWORD
作為西方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流行音樂,從一開始就深刻地影響著西方人,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歐美流行音樂的傳入也不斷地影響著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在感受本土流行音樂的同時,更多年輕人通過日益發達的傳媒把目光放在先行一步的英文流行音樂上。 英文流行音樂從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開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40年代Nat King Cole那低沉寬廣的布魯斯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撫慰。50年代「貓王」Elvis Pressley的搖滾促使了一代人自知與覺醒。來自英倫的「Beatles」音樂於60年代更是在全世界颳起搖滾的風潮。美國的鄉村音樂、瑞典ABBA組合的迪斯科音樂都是70年代的樂壇奇范。而80年代是歐美流行音樂大爆炸的年代,音樂商品化走向成熟。Manonna、Jackson這樣的國際巨星應運而生,他們張揚個性、領導潮流。而到20世紀末,英文流行音樂以更加多元化的風格和色彩斑斕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
此篇論文就是從爵士樂,鄉村音樂,搖滾樂三大方面的角度,詳細的向您介紹英文流行歌曲各階段的發展演變。
英文流行音樂的風格及流派
一、
爵士樂
爵士樂的起源
爵士樂的演變:新奧爾良爵士→搖擺樂→比博普→冷爵士→硬博普→自由爵士→搖滾爵士→拉丁爵士和波薩諾瓦→融合爵士→酸爵士
二、美國鄉村音樂
早期鄉村音樂 西部搖擺→藍草音樂→納什維爾之聲——50年代鄉村音樂→鄉村音樂的叛逆時代——60年代鄉村音樂
三、搖滾樂
搖滾樂產生的背景
搖滾樂的來源
搖滾樂的發展
英文流行音樂的發展及評價
關鍵詞:英文流行音樂發展史 西方流行歌曲簡史
關於我們的調查
關於這次研究課題,我們採用的是上網搜索(文獻研究法),調查問卷(調查研究法) 。
我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論文,調查表,一些流行音樂歌曲的音頻等。
關於調查表,調查的主要對象是在校高中生,因此我們只能說明此次調查僅僅代表他們的立場,與我們的觀點和立場無關。我們僅僅是拿他們的數據進行闡訴。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們覺得很多高中生對於英文流行曲並不是相當了解,所以我們認為對英文流行歌曲及其類型發展等諸多方面進行一下調查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136人參與的英語歌曲占你所聽音樂的多少?這道題中約有75%的同學認為英語歌曲占他們所聽音樂的一兩成,並且大部分同學39人(129人參與英語歌曲對你的學習有幫助嗎?這道題),佔30.2%認為英語歌曲對學習沒有幫助,但有35.7%同學認為對英語口語有幫助。對於獲取英文歌曲的途徑,有46.7%(有165人參與)的同學是根據排行榜或者是媒體推薦的。
英文流行音樂的風格及流派的發展
英文流行音樂,亦稱通俗音樂(popular music)美國的流行音樂作為歐洲英文流行音樂的主體,主要是以歐洲及其它國家的傳統音樂、民間音樂以及黑人音樂為基礎,融合而發展起來的。隨著逐漸演化和發展,又產生出新的種類形式,如爵士樂、廷潘胡同歌曲、鄉村音樂、拉格泰姆布魯斯、搖滾樂等。流行音樂是與嚴肅音樂相對而言的,它不同於嚴肅音樂,因為嚴肅音樂常具有較深的思想內涵和一些專門的知識層面,需要聽眾運用自己的知識和修養細細領悟、品味。而流行音樂對於聽眾來說,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來上口,並且對於聽眾不需要更多的專門僅依靠對音樂的心領神會與感性認識就能理解。
美國流行音樂具有更多的自娛性與商業性。其自娛性來自非洲的音樂傳統。影響最大的,如爵士樂、布魯斯、搖滾樂等,都起源於黑人音樂。
英文流行歌曲的風格尤其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入到走向多元化發展的階段,從流行音樂的歷史上來說,並結合我們的數據:在 你知道英文流行歌曲的幾種風格或流派?這道題中,選搖滾的有46人,選爵士的有32人,選鄉村 的有18人,因此我們將重點放在這三方面上
研究體會
為了探究英文流行歌曲各階段的發展演變,使更多和我們一樣的高中生在欣賞英文歌曲的同時能對英文流行歌曲發展做一定的了解。我們的小組每個成員為了這次研究都沒有說過「放棄」二字。
即使我們在最茫然的時候,也就是在藉助網路搜索功能查閱到相當多的資料(大部分資料都是模稜兩可或者擦不著邊地說出英文流行歌曲是由藍調演變而來的),我們都懵了,眾說風雲的說法左右著我們。特別是在看了網路「知道」一欄之後,更加使我們納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組員分工合作,認真分析了收集到的數據資料,按時間編排,最後我們得到了較少人提出的「同步發展」一詞。其實,英文流行歌曲在同一時期是存在很多風格的,它們並不是按某種風格在發中,而是多樣性地進行。在資料中我們還進一步了解了當時的一些背景,這是我們研究的最大收獲之一。
分工合作培養了我們的團隊精神。最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嚴謹的態度將對我們日後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影響,使我們的能力不斷提高。這一次研究的諸多收獲,我們要感謝學校,感謝指導老師,感謝接受調查的同學,謝謝給我們這次機會,我們堅信在接下來的研究性學習中,我們會做得更好!
❼ 背景音樂的發展歷史
背景音樂 英文名稱:Background music
1、 電影聲帶上,伴隨場景的音樂。可以是另外附加上去的配樂,也可以來自收音機等現場的音源,後者亦稱「現場音樂」(SOURCE MUSIC)。多種網際網路通訊都有。
2、 在公共場所連續放送的音樂,以不影響人們對話為放音的響度標准,可以調節人們的精神狀態,創造舒適、溫馨的環境。背景音樂通常不是立體聲系統,多採用音箱分散式放音,故聲音分布均勻,不良聲環境對聽音的影響小。
3、 背景音樂的簡稱是BGM
4、 曲目大多來源於經典名曲。
5、 其曲風多元化,大眾化。
Background Music,英文中意為背景音樂,指在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作為背景襯托的音樂,通常是無人聲的。真正意義上的BGM起源於歐洲的戲曲,自電影有聲化之後BGM得以迅速發展。以BGM指代此義,多出現在動畫行業。動畫界普遍認為,BGM是動畫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它不僅需要配合畫面的情節發展,還必須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是動畫的潤滑劑與推進器。因其重要性,幾乎每一部動畫都會把自己的BGM抽取出來,收錄進相應的原聲帶OST里,作為副產品發售。
在中國的發展幾乎沒啥可解釋的~就像別人發明了電影~咱國一樣可以拍~這叫「影響」而並不能解釋為模仿~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傳播而已~
❽ 世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
流行音樂是在都市文明中發展起來的。有人認為其源頭可上溯至古代希臘、羅馬帝國城市中的游吟歌手,但絕大多數的學者還是傾向現代意義上的流行音樂興起於19世紀的歐美工業化城市。
在19世紀上半葉,流行音樂尚未形成獨立的體裁形式。當時的流行音樂主要有兩種形式:通俗化的的古典音樂和精雅化的的民間音樂。前者是將古典音樂中的一些篇幅短小、音樂語言通俗易懂的小品或選段加以改編,使之變得簡單,然後通過各種傳播手段使其為更多的人接受。19世紀中出版的許多根據歌劇和交響樂的片段改編的鋼琴四手聯彈樂譜就是供廣大市民家庭在茶餘飯後消遣用的。後者是將質朴單純的民間音樂用現代音樂手段加以美化包裝,削弱地方色彩,使其能夠在更大的范圍里流行。如愛爾蘭民歌《倫敦德里小調》(丹尼男孩)和《夏天最後的一朵玫瑰》,19世紀中經過作曲家的改編後,在歐美各國廣為傳唱。即便到了今天,這種通俗化的古典音樂和精雅化的民間音樂依然在流行音樂(尤其是器樂曲)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進入20世紀後,流行音樂逐漸產生了一些獨有的體裁形式,如爵士樂、搖滾樂、「叮砰巷」風格的流行曲等,開始了獨立發展的新時期。然而此時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對流行音樂的影響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在層次和深度上比19世紀更甚。
「鄉村與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音樂原是一種典型的處於原始狀態的美國民間音樂。20年代後,經過廣播電台、唱片公司等媒介的發掘推廣,很快進入了流行音樂領域,成了美國流行音樂中的一處重要分支。在60年代中美國的「民謠復興運動」、80年代歐美流行樂壇的「世界音樂」(World Music)潮流乃至中國的「西北風」中都可以看到民間音樂對流行音樂的巨大影響。還有些民間音樂則與流行音樂完全融和為一體了。像拉美的一些舞蹈音樂(如:控戈、倫巴和桑巴等)就很難確定其窨應歸屬於民間音樂還是流行音樂的范疇。
本世紀20年代初,以格什溫的《布魯斯狂想曲》為代表的美國「交響爵士」(Symphonic Jazz)運動試圖將爵士音樂語言與交響音樂的形式相結合。50年代的「第三潮流」(Third Stream)音樂和60年代末的「藝術搖滾」(Art Rock)則是從音樂思維的層面上將這兩種音樂相融合,比「交響 爵士」更進了一步。70年代末興起的「新時代」(New Age)音樂更是綜合了自中世紀的天主教聖詠、原始部落的宗教樂舞、直至當代鋒派的實驗音樂。
流行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見《中國大網路全書.音樂 舞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