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保護歷史遺址有什麼重要意義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為此,黨的十七大把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號召全黨全國人民「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可見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同時還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意義重大。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築、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由於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於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具有更加現實的緊迫性。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② 你認為保護文化遺產有哪些意義
我國世界遺產內容豐富,歷史悠久,但傳統文化的保護問題形勢非常嚴專峻。一方屬面這些文化遺產給我們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拉力。另一方面,在帶動經濟法真的同時我們忽略了一些本質的問題。韓國搶注了「端午祭」,《無極》劇組破壞了天池、圓明園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生態,節日日漸被忽視,文化古跡遭到嚴重破壞,古長城遺址被破壞等等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鍾,保護傳統文化,急不可待!面對傳統文化遺產被忽視、被遺棄,甚至被破壞,人們大多會責備當事人的道德文化修養,但是,我認為傳統文化保護不力,更多是政府的責任。完善傳統文化遺產的管理措施是解決傳統文化保護不力問題的根本保證。保護傳統文化,政府部門要關注傳統文化的保護,從觀念上給予重視,從物質上給以支持,給傳統文化形式以展示的舞台。
③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改造的意義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④ 文化遺產對歷史有什麼意義
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形成了十分豐厚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承內載了中華文化容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重要見證。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應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合理開發利用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資源。
⑤ 談談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新華社北京月8日電 新華社8日播發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闡述了當前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並對今後的工作提出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就這一指導新時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的意義重點等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 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標志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單霽翔:「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對於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同樣如此。《通知》對新時期工作形勢進行了分析,並進一步指明方向、明確重點、確定目標,是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對我們開啟新的工作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認為這種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認識和實踐兩個層面上。在認識上,《通知》引導我們從全局上把握當前的工作形勢,再次明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並對未來10年的總體目標做了一個大致規劃。《通知》提出,到2010年,我國要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另一個目標就是要使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有步驟、有計劃,逐步推進的過程。 在實踐層面上,《通知》明確指出今後將著力解決的幾大突出問題,比如搞好文物調查研究、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的制定實施,抓好重點文物維修工程,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保護,提高館藏文物保護和展示水平,清理整頓文物流通市場等,而且對下一步工作重點進行了部署,涉及的內容很全面、很具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譬如,在制度建設方面,《通知》要求建立歷史文化名城重大建設項目公示制度、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文化遺產保護定期通報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等;在政策制定方面,《通知》提出要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在機構建設上,《通知》要求成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統一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並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應的文化遺產保護協調機構。《通知》還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的權責,譬如要求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統籌安排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並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檢查落實。 總之,《通知》的下發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建設將起到推動作用。貫徹落實《通知》精神是我們今後工作的一個重點,各級文物行政部門一定要認真組織學習,深刻領會《通知》精神,確保各項要求的進一步落實。 「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凸顯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單霽翔: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借鑒了國外的成功經驗。在我國,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倡議得到越來越多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近兩年的政協提案中,有關委員就關於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呼籲日益強烈。這次國務院在《通知》中決定,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 「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凸顯了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於增強全球華人特別是海峽兩岸同胞對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同時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近幾年,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在逐步增加,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文物保護意識也有很大提高,但是破壞、損毀文化遺產的現象仍然屢有發生,少數地方的領導幹部不按文化遺產工作的客觀規律辦事,公眾關注、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情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設立國家的「文化遺產日」,對於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引導民眾廣泛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我國建立國家保護為主,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新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遺產日」的活動將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在此期間,各級政府和組織可以舉辦相關的公益活動。比如,對保護文化遺產的先進行為予以表彰,公布文化遺產遭受破壞的重大事件,公布依法核定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名單等。各相關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文化遺產日」活動主題,舉辦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面向廣大青少年的宣傳與教育活動,同時還應盡量創造條件讓公眾接近文化遺產,介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當前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仍面臨文化生態、政策環境、行業自身等多方面問題 單霽翔: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譬如城鎮化帶來的基本建設熱潮、經濟發展帶來的旅遊熱等使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築、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使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於人們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從政策環境來看,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雖然有很大增加,但與當今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仍然不相對應。現行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備、完善,法律所確立的各項具體制度依然沒有得到全面貫徹執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普遍存在。 就文化遺產保護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而言,觀念滯後、基礎工作薄弱、體制障礙、人才匱乏等問題仍然束縛著事業的發展。不少從業人員知識結構陳舊,缺乏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不能適應當今的經濟社會環境;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管理體制也有很多不能適應現今形勢。文物基礎工作方面,盡管我們前三年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力氣,也有很大進展,但一些地方的文物保護單位有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記錄檔案、有專門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管理的「四有」工作、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建檔工作還未完成。可以說,我們的工作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還有距離,與文物事業改革和創新的要求還有距離,與文物工作更好地服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的要求還有距離。 近兩年,文博行業的體制改革已經啟動並且向深廣處推進,有的地方已經初顯成效,我們應當以此為契機,逐步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此外,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確實需要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十一大任務勾勒「十一五」期間我國文物保護工作重點 單霽翔:2005年年底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在總結前三年工作的基礎上確定了「十一五」期間的主要工作任務,具體地說有十一項任務:開展文物普查;開展文物調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建設,基本實現文物數據的動態管理和資源共享;加大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力度;建立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良性互動模式,建設好漢長安城、大明宮、隋唐洛陽城等一批重點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配合國家海洋開發戰略,加強水下文物的調查保護;繼續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預備清單制度;建成與中華文明和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博物館體系,加強對博物館藏品保護和管理工作力度,建立全國國有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總目錄;依法規範文物流通秩序,打擊文物非法交易和走私行為;加強科學和技術研究,提高文物保護科技含量;加大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強化科學管理和規范管理等。 此外,《通知》把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提升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來強調,對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及其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我們一定要本著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按照文件的要求,科學規劃,加強協調與自主創新能力,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工作,分步實施,夯實基礎,切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各項工作。
滿意請採納
⑥ 我國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1.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2.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總的來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無論它們最初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先進的還是反動的,都從不同的側面和領域揭示這一定的歷史現象,體現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水平,它們價值和作用是永恆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重大。
4.保護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文化遺產在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6)洛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遺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為保護保存在中國境內的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遺址、藝術形式而啟動的計劃。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四川都江堰、陝西兵馬俑、山東泰山、北京故宮等。
截止至2017年7月,中國已有52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
文化遺產歷程
1985年,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侯仁之起草並與陽含熙、鄭孝燮和羅哲文另外三位委員聯名向政協第六屆三次會議提交了《我國應盡早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積極爭取參加「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利於中國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存和保護》的提案。
由此展開了中國加入保護世界遺產的進程。1985年11月22日,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1987年,中國正式加入該公約及開始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並於同年首批便有6個世界遺產獲成功申報。
截至201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世界遺產共有43項(包括自然遺產9項,文化遺產30項,雙重遺產4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義大利(47項,含跨國項目)和西班牙(44項,含跨國項目)。
2013年6月21日和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7屆會議正式通過決議,分別將中國雲南東南部紅河自治州哈尼梯田和新疆天山列入最新的世界著名遺產名錄。
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並列),其中首都北京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而蘇州是至今唯一承辦過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中國城市(2004年,第28屆)。 中國5000年文化蘊藏了不可估計的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是世界之窗。
⑦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有哪些方面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⑧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保護世界來文化遺產的對象雖然自是物質文 化,但強調的是精神文化——歷史、宗教、思想、藝術、技術等。這些「遺產」蘊藏著人類 的精神和智慧,以她們的歷史高度、文化厚度、自然生命告訴人們:經濟的發展不能破壞自 然和遺產,世界是人與自然、人與文化和諧相處的世界。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但留下來的不是通常所謂物質的「家 產」,而是口傳心授的活文化,包括內容和方法,它由人代代相傳下來,傳承人的血肉之軀 就是文化的載體。傳承方式有家族、師徒、族群、團體、社會傳承等。如果傳承一旦停止,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成為歷史的見證,有時也就完全消失了。所以,沒有傳承人,也就沒有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重點是傳承人。
⑨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意義
政府對歷史文化名城的評定和保護,其主要目的在於保持這些城市的歷史特色、地方版特色、文化權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發展歷程、城市文化的時空連續,確保城市建設的有序發展,其工作重點是保護好文物、歷史地段、歷史遺址和歷史風貌。
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因其豐富的人文資源、深遠的文化影響、廣泛的知名度而吸引海內外眾多旅遊者紛至沓來,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也為發展旅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大家牢記歷史,同時也為了探索古代建築特點和工業技術。也是本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有利證據。
⑩ 文化遺址保護的文化意義
意義
1.有利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
2.有利於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3.是一個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
4.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財富,是人類的共同財富
5.有利於人們客觀評價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