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太湖歷史文化

太湖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3 00:24:33

❶ 何為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一種石灰岩,有水、旱兩種,最早眼宛轉險怪勢,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遊景色等。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據《清異錄》載:五代後晉時代開始有人玩賞,到唐代開始特別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個酷愛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歸仁里和南郭的別墅收藏太湖石極富白居易稱他「休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石,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可見其愛石之深。白居易曾寫有《太湖石記》專門描述太湖石,《雲林石譜》中也專門有記載,而發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綱」指的就是太湖石,從而引起了農民起義。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著名太湖石有蘇州留園的「冠雲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等園林名石。太湖石分為水石和干石兩種,唐吳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動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採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得識。」干石則是4億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

江蘇太湖石。指江蘇太湖產的石頭,多窟窿和褶皺紋理,可造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古人雲:「錯落復崔巍,蒼然玉一堆。峰駢仙掌出,罅拆劍門開」。把我們引入這種千古名石營造的意境之中。太湖石為我國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因產於太湖而得名,它是指產於環繞太湖的蘇州洞庭西山、宜興一帶的石灰岩,其中以黿山和禹期山最為著名。 太湖古稱震澤,又「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太湖面積2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故,古代地質造地運動遺留下了豐富的石材。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而實際面積受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大大縮減,湖底潛出,因此石材料雖然豐富。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於環保而適當限制開采。太湖石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單獨擺設,或疊為假山。太湖石原產蘇州洞庭山太湖邊,由於長年水浪沖擊,產生許多窩孔、穿孔、道孔,形狀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園家青睞。太湖石有三種: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採石工人攜帶工具潛水取石,用大繩捆綁,吊上大船運往工地造園。 明畫家造園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沖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太湖石屬於石灰岩,多為灰色,少見白色、黑色。石灰岩長期經受波浪的沖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細琢、曲折圓潤的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指安徽太湖石基地。安徽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遊熱線之上。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遊觀光、療養休閑的勝地。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因此,安徽太湖石有旅遊、療養的功用。此湖周邊大山,還出產戶外風景石、假山石、大理石板材、鵝卵石又稱巨石(一般在二○噸以上,適合擺在水塘和人工河裡)、基建石、水磨石(地平用)。千百年來,賞石、藏石僅是封建帝王將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閑階級的獨霸娛樂。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提高,廣大勞動人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賞石、藏石已經成為群眾性的日常文化活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因此安徽太湖石文化也迅速崛起。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在《太湖賦》中曰:「斯邑多山,山勢嵯峨而列屏;斯邑多水,水勢回環而縱橫。變幻不可方物者,波光山色也;晦明不可名狀者,暮靄朝暉也。信步月亮灣,山川美景豁雙眸;放眼橘子洲,滄渺碧波盪碧洲。龍山景區,山外有山,神女愧嵯峨之難配;湯灣溫泉,水外有水,河伯慚大小之不侔。將軍山峻拔巍巍,重巒迭嶂;花亭湖波滔泱泱,煙波浩淼。長河落日,煒彩霞而蒸天幕;瀚湖攬月,輝群星而曜穹蒼。山尖寨,雲舒雲卷,望群巒之縹碧;六省坡,花開花落,數季節之輪回。天華尖,蒼龍雲端卷,狂卷嘯聲起;芙蓉寨,猛虎峻崗奔,突奔草木驚。宿鳥依林,松篁迎風而歌;蒼煙落照,牧童橫笛而歸。暖陽照,春意濃,些許微撫人心醉;楓葉落,秋雨涼,幾多惆悵君眼迷。情人島佳人把酒,雲載芳心;狄公亭情郎輟筆,雨送柔意。若隱若現,轉瞬危樓高萬尺;或聚或散,頃刻平湖起煙波。西風洞,人間天府,洞穴奇而幽美;獅子山,西隅屏藩,山川殊而峻勝。群峰綿邈,高山陡立於川際;眾壑迤邐,河流環繞於域中。海會寺,古色神殿余煙渺渺;佛圖寺,沉香雅閣落英紛紛。九龍澗瀑布,奪天工之斧鑿,不能成其形;朴初文化園,蓋神匠之丹青,不可繪其姿。居盛夏則涼風習習若飲冰釀,爽徹肺腑;處寒冬則暖意陣陣如沐春風,日照紅顏...鳥語清脆鳴於林間,荷香芬芳飄之湖畔。春雨淅淅經處,春色漸濃;寒雨霏霏而過,冬意悄退。淅瀝傾搖,嬌媚醉青崗;延綿飄曳,窈窕撫微波。青燈微灼,曾是極樂佛祖白蓮座;紫霞淺繞,嘗為碧游老君逍遙袍。煦風飄飄而至,怡人之姿;瑞雪皚皚蒞臨,豐年之兆。奇山異石,皆是而比比...」。學者王澤生評價道:「景乃石之太湖蘊也」。

房山太湖石,也稱北太湖石,產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地區。該石為石灰岩,形狀大體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渦、溝、環、洞的變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無共鳴聲,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體態麟峋透露,質地堅硬,一般用作修築疊石假山。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層里,因紅色山土的作用,新開採的多呈土紅色、橘紅色、土黃色,日久後表面帶些灰黑色。質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韌性。外觀比較沉實,渾厚雄壯,和南方太湖石外觀的輕巧、清秀、玲瓏有明顯區別。

總之,太湖石,是一種包涵著歷史文化的東東。中國古代就開發利用太湖石很早,太湖石為典型的傳統供石,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聞名於世的,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主要審美特徵,多玲瓏剔透、重巒迭嶂之姿,宜作園林石等。太湖園林石是中華賞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太湖石是皇家園林的布景石材,是園林石的一種.是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形成玲瓏剔透,奇形怪狀的觀賞石。太湖石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或形奇、或色艷、或紋美、或質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現在還有一種廣義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產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的碳酸鹽岩統稱為廣義太湖石!

❷ 蘇州太湖三山島的十類文化

一、地球科學文化——太湖隕擊坑 祖國唯一的一處隕擊坑——太湖,它的佐證地在三山島。在三山島的厥山,南大王爾康教授發現了五通組石英岩遭受沖擊變質的標准特徵——震裂錐,這是我國正式報道的首例;在三山島的澤山,南大王爾康教授在泥盆紀五通組石英岩顆粒中發現了遭受沖擊變質的直接證據——沖擊變形紋,這是多組密集嚴格平行的變形紋,不但穿過了石英顆粒,而且穿過了石英的再生長邊緣,這一發現證明石英晶粒曾經遭受過超高壓的沖擊變質,後一現象在國際上屬於首次發現。
二、遠古文化——三山文化 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遠古人類發祥地之一。1984年在三山島發現了一萬二千年以前的舊石器(打制石器)和古脊椎動物化石,1986年11月舉行的吳文化學術討論會上,人們稱之為「三山文化」,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又不斷發現骨器,大熊貓臼齒,食雜類靈長目丫型齒面臼齒及十萬年前舊石器(一次性打擊)
三、風景名勝文化 她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江蘇省太湖風景名勝區)中的一級景點,景點面積135公頃,三山島面積1.6平方公里,250餘戶,800餘人口,春秋時呼三山,因一島三峰相連而得名,秦漢曰:洞庭山,晉為蓬萊,明叫「小蓬萊」。又稱筆架山、金龜山等。在臨湖秀山之處,素有十大最勝跡,十古寺廟,十古碼頭,十古井,真是十全十美。
四、吳文化 三山島為吳文化發源地,據《尚書 禹貢》載,虞、夏之際(約公元前21世紀)震澤(今太湖)列揚州之境,時有部落陶臣氏、烏陀氏、鴻蒙氏和若繇余氏游居太湖一帶,因助夏禹治太湖水患有功受封賜,其中若繇余氏居地(今蘇州一帶)封為吳,《史記》及《吳縣志》均有記載。據《吳縣志》卷三十三,壇廟祠宇一百二十一頁,水平王廟條第十二項末有詳細記述。今三山島有吳祀祠、及小姑山,小姑村95%以上為吳姓,三山島跨吳縣、吳江、吳興。
五、太湖流域寺廟文化 三山島最具代表性,在1.6平方公里范圍內有十座寺、廟、庵、堂。有春秋時的吳祀祠————娘娘廟,唐朝、咸通九年和十三年的中峰寺和三峰寺、新南寺,每0.16平方公里一座寺廟(240畝一座)。應該說佛教從東漢明帝永正十年(公元67年)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九百餘年,她的以慈為本,深入民心。
六、洞穴學文化 1984年4月9日———11日冒著風雨前來三山島考察、規劃的蘇州市園林管理局黃瑋先生,義務為三山島設計總體規劃進行實地踏勘。在義保小組人員的陪同下,於4月11日下午五時一刻,在清風嶺西南麓沿湖處,發現石灰岩溶洞遺跡一處,從4月12日上午八時開始試掘,至14日挖進了深6米、高2米、寬2米半,至此溶洞已明顯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當時使人欣喜若狂。在溶洞出土的泥中發現了舊石器,一平方米約100餘件。
七、人文文化 三山島有250餘戶,800餘人口,28姓,堂名33隻,其中大姓10戶,以吳、秦、查、許、張、潘、倪、黃、薛、徐。吳姓後嗣世居三山。
八、明、清古建築文化 目前保存得相當完好的明清古建築,還有七——八座,可以讓人們追憶一番五百年來三山島歷史的蹤影。
三山島橋頭的九思堂,為明代建築,它偏柱楠木鼓凳,上有鳳參牡丹官帽頭,下有對角方磚渡方步,,為三品官的住宅,姓宓,子孫在解放後的1956年或1957年間,曾到東山區政府尋祖,據說在遼寧鞍山鋼鐵廠,當時有轎車來。
清儉堂現有房屋54間,典型的清代建築,建於清戊戌春月彀旦(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建造人黃發祥,號黃十萬,其建築風格、廳、堂、落地長窗雕花等,不亞於東山雕花樓。
山東的師儉堂,格式與清儉堂相似,但略小,建於清嘉慶辛酉春月彀旦(嘉慶6年,公元1801年),有大廳、書廳、樓、偏室等,目前建築完好。
橋頭的薛氏念劬堂、許氏四宜堂都很完好,小姑吳氏荊茂堂等。
九、石雕、石碑、墓誌銘文化 石雕有唐代的彌勒佛、六腳雕花香爐座、雕龍香爐、蓮花座、唐.三峰禪寺碑額,唐.八角巨井,唐.順濟橋,清.嘉慶六年江蘇府太湖分府石碑一塊,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和道光十八年(公元1835年)烈女牌坊二座(散件),清道光八年和十二年秦氏宗祠碑記三塊,石雕八仙,歸泉,以及吳氏墓誌銘,石三角陰亭,柱磉石等等不下數百件。
十、自然環境、民俗民風文化 三山島沒有毒蛇,但有碗口粗的蟒蛇,三山島沒有鼬,但有獐等動物。鳥類也很豐富,有紅嘴紅腳黑身的鷯哥、鷹、貓頭鷹、捉鳥鷹、鴛鴦、紅嘴海鷗、鸕、布穀鳥、杜鵑、白頭翁、黃春、斑鳩、野鵪鶉、野鴨等。
三山島的民風相對較淳樸,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婦女出門頭上都帶草帽。三山島至今仍沿用古老的磚灶,而煙囪頂端卻是花色繁多,有梅花形、品字型、玉蘭型、亭子型、平台型、重疊型、橋型等等不下20餘種。
三山島已發現古生代寒武紀(距今約六億年)三葉蟲,奧陶紀(距今約五億年)鸚鵡螺、鷹嘴貝、蜂巢珊瑚、海百莖、海螺以及藻類化石。
三山島不僅是吳縣、蘇州、江蘇省的驕傲,而且是祖國的瑰寶,有朝一日將成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讓世人為之矚目。

❸ 蘇州環太湖的概念

在太湖邊還有一處地形宛如一鉤明月的明月灣古村落,據說因春秋時吳王夫差與回西施答在此賞月而得名,村後石排山上仍保留著西施當年洗妝的畫眉泉遺址。走在用四千五百六十餘條金山花崗條石鋪成的全長一千一百四十米的古道上,穿梭在狀若棋盤的山村中,猶如捲入歷史長河。遊人驚異於村落中高低錯落的建築,各式宅第和祠堂內蘇式彩畫的富麗典雅,石雕、磚雕、木雕的精緻,就連門窗隔扇也是精雕細作,極盡裝飾之美,承載著厚厚的歷史遺痕和奪天工藝,不愧為集清朝江南民居建築之大成。

古建祠堂內、村中小道上、古宅殘桓前、御碼頭邊、千年古香樟樹下,遊客們將自己與這座「太湖魚米之鄉」、「商賈富戶故里」、「江南典型古村落」一同捕捉在鏡頭里,將古村深深地烙在了心上。

❹ 太湖有哪些景點

安慶市五千年文博園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嚴格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准打造的一座世界朝聖東方文明的藝術殿堂,是中華文化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偉大創造。已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現屬於國家4A級景區。

五千年文博園以「中華文化主題公園」為建設宗旨,園內採用古典徽派建築與蘇州園林風格相結合,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碑廊石刻、文化名景盡含其中,處處流露和諧文化的思想,人文氣息濃郁,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經典在這里得以彰顯與傳承,並集旅遊、展演、研討、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為一體。五千年文博園分為三大景區:人文歷史景區、主題公園景區和休閑度假景區。

人文歷史景區佔地600畝,投資人民幣7.2億元。它由中華百工坊、五千年文化走廊、趙泰來博物館群、五千年根雕園、炎黃二帝、龍行天下、孝道園、天上人間、龍飛鳳舞、國際詩林、茶馬古道、大好河山、四大名著文化園、華夏愛情文化園、千米文化古棧道、皖江園及皖江第一街——皖街等景點組成。

主題公園景區和休閑度假景區佔地600餘畝,預投資人民幣10.8億元,目前正在規劃當中,將於2012年建成對外開放。

主題公園景區和休閑度假景區將建設三百六十行文化園、中國地質博物園、華夏農耕文化藝術館、江南植物園、蔬果長廊、生態科普雕塑群、素質拓展基地、農耕文化體驗園、中國水鄉文化園以及展示中華56個民族風採的中華民族塔等景區,充分展示「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科普教育、健身療養、生活體驗」五大功能。

❺ 什麼是太湖邊的文化名城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人稱小上海

蕪湖是歷史上中國的四大米市之一,水陸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到民國時期,繁華程度堪比上海,因此得名小上海。

蕪湖歷來商賈雲集,被很多人譽為安徽的「小上海」,憑借其濃厚的商業氛圍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成為眾多省內外企業家投資發展的沃土。「小上海」這一稱呼由來已久,卻很少有人知道,蕪湖為何被稱為小上海。
蕪湖到底哪裡像上海
蕪湖被稱作「小上海」由來已久,其實這一點絕非沽名釣譽。蕪湖是一個水邊的,徽派的,中西合璧的江南古城,有著2500多年的文明和盛極一時的商埠歷史。你若要問蕪湖到底哪一點像上海,大部分人會回答你,蕪湖人處事精明,這一點很像上海人。
在蕪湖的沿青弋江一線有一條」十里長街「,毛澤東時代曾有西方經濟學家把它稱作中國唯一的」自由貿易市場「。說它十里,絕不誇張,長街至今有很多房屋還是建於元末明初。徽商正是從蕪湖走向世界的,安徽最早的發電廠等近代工業都發端於蕪湖,可以說是商業造就了今天的蕪湖。
翻開蕪湖的歷史,有很多名人在蕪湖留下足跡然後輾轉上海。如京劇界的蓋叫天。演員王瑩,作家阿英,著名女畫家潘玉良等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早期中國電影在上海蓬勃發展,其中還有不少演員是蕪湖人。
在蕪湖的上海移民
蕪湖被稱為小上海,除了與上海的發展歷史相似,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國初期的上海移民湧入,據相關數據統計,到目前為止,上海籍來蕪移民共有20萬人之多。

上海移民來蕪有相互促進作用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又陸續有成批的上海人來到蕪湖,尤其是以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大批上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來到安徽,全省有14.2萬人,蕪湖是一個重要的安置地點。這批人中,很大一部分通過招工招生來到蕪湖就業,安家落戶。八十年代,蕪湖又從上海引進一批工程技術人員,他們在蕪湖的經濟建設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蕪湖的現代化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眾多的上海企業和人員來到蕪湖,帶來了先進的企業管理思想和技術,改善了蕪湖的工業結構,增加了產品的花色品種,促進了蕪湖工業尤其是輕紡工業的發展,同時也解決了上海市當時的就業壓力。而這么多人願意來蕪湖,除了當時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還是由於上海與蕪湖兩地生活習慣差不多有關,生活上基本比較適應。再加上蕪湖號稱「魚米之鄉」,副食品、水產品供應情況比較好,有大米(粳米)吃,也是吸引那麼多上海人來到蕪湖。

❻ 無錫的人文歷史有哪些

無錫建制沿革
無錫建制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無錫、宜興、江陰(代管)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無錫歷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 在新瀆廟墩、 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 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

❼ 太湖的文化傳說

相傳,遠在四千多年前,中國治水祖師夏禹奉舜帝姚重華之命在太湖治理水患,開鑿了三條主要水道,東江、婁江、吳淞江,溝通了太湖與大海的渠道,將洪水疏導入海。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禹治水於吳,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遼闊,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廣為三萬六千頃。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王母娘娘要做壽了,玉皇大帝叫四大金剛抬去了一份厚禮。王母娘娘看見後,高興的連嘴都合不攏了。原來玉皇大帝送的是一個大銀盆,裡面有72顆特大的翡翠,而且還有千姿百態的各種五色玉石雕鑿的飛禽走獸,簡直是一個聚寶盆;遠遠望去,還活象一隻精緻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贊不絕。大家看過《西遊記》都知道,王母娘娘設蟠桃會,沒請弼馬溫,結果齊天大聖孫悟空發了脾氣,大鬧天宮。他見一樣打一樣,當他看見玉帝送的這只大銀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銀盆便從天上落了下來,跌到地上砸了個大洞,銀子便化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萬六千頃的湖,因此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面的一橫落在下面就為一點,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就叫「太湖」。72顆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間。玉石雕刻的魚,就是現在太湖裡肌白如銀、肉嫩味鮮的銀魚。玉石雕刻的飛禽,變成了對對鴛鴦。只有走獸沒有活成。
據科學考證太湖真正面貌是一個海跡湖,地理上稱「瀉湖」。原來這里是一個大海灣,由於長江、錢塘江泥沙的沖積,長江三角洲不斷向東延伸,海灣因灣被泥沙淤積成的沙壩所封閉而形成了太湖,以後在河水和雨水的作用下,海水逐年淡化,於是就成了淡水湖。因此也有人說他是「海的兒子」。
還有一個歷史故事。據歷史記載,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越王被吳王困於會稽,俘至姑蘇,事奉夫差。後來范蠡獻計,把民間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緬酒色,喪失鬥志,終於使越王報仇雪恨,一舉打敗了吳國。「平吳霸越」之功,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但范蠡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是封建社會的一條歷史規律。勾踐這個人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安樂,現在聲名至尊,功高蓋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難以善終。從中原回來之後,范蠡就向勾踐說:「君王好好努力吧!請允許我從此辭去,以後不再進入越國了。」勾踐詫異:「你現在要離我而去,這是為什麼?」勾踐說:「我聽說,做人臣的,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從前君王受辱於會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輔佐君王成就霸業,現在君王的事業已成,而我該接受在會稽使君受辱之罰了。」於是,范蠡悄然離開了越國。有人看見,范蠡攜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後來,經營產業,家資巨萬,成為富翁,世稱陶朱公,壽終正寢。對於范蠡的功成身退,終得善果,歷代的政治家和文人們感慨頗深,晚唐詩人汪遵寫了《五湖》一詩,對范蠡的深謀遠慮大加贊賞:「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颺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❽ 太湖自古有什麼的美稱

太湖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經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3091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為888平方公里,分別為蘇州市的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景區;吳江市的同里景區;常熟市的虞山景區;無錫市的梅梁湖、蠡湖、錫惠、馬山景區;宜興市的陽羨景區等13個景區和無錫市的泰伯廟、泰伯墓2個獨立景點組成。 太湖的自然景觀特徵。太湖風景名勝區「湖不深而遼闊,山不高而清秀」,是一派「平山遠水」、「山長水闊」的「吳中山水」景色。湖面煙波浩淼,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錯落有致。沿湖低山丘陵,逶迤連綿,山水相間,湖岸線曲折蜿蜒,大小水灣串連套合,山重水復與縹渺浩瀚相得益彰,構成一個個千姿百態的天然山水畫面。湖光山色與鑲嵌在山環水抱之中的漁港、村落所構成的田園風光,也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景觀特色畫卷。 太湖的人文景觀特徵。太湖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跡眾多,人文資源豐富,特別是文風之盛,在全國有一定地位。這里不僅自然風光旖旎秀美,也誕生了淵源久遠的史前文化,而且有吳泰伯開創的、在春秋時期一度強盛的大吳國文化。秦朝統一以後,這里又曾幾度處於南朝政治的中心地區,後來更成為全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重點地區之一。富有特色的太湖風景園林建築,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秦漢以後,太湖又成為名士避世隱居之處。南北朝時,建造私家園林和叢林寺廟之風十分盛行。自古以來以來人文薈萃,文物古跡眾多。太湖地區大量明清時期古城、古鎮、古村落、古建築、古墓葬和古文物遺存,以及內涵深厚的吳地文化和水鄉民俗與秀美的太湖自然風光交相輝映,造就了太湖獨特的吳文化人文景觀特徵。 全區現有各種景源733處,其中自然景源190處,人文景源543處,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5處,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里古鎮、甪直古鎮、木瀆古鎮);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陸巷古村,明月灣古村)和3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東山古鎮、西山古鎮、光福古鎮)。截至2008年底,開放景點97個,年遊人次達3692萬。 太湖的景觀類型。 太湖風景名勝區景觀類型概括起來有十大類: 山水交融、構圖秀雅、千姿百態的天然山水畫面; 重巒疊嶂、山勢嵯峨、形態各異的奇峰怪石; 千百年的古樹名柯和繁花似錦、碩果滿山的傳統植物景觀; 洞體深邃、鍾乳瑰麗、奇異萬狀的古溶洞、水洞; 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霧幔、雲海、串月、旭日、晚霞和四季更迭的天象景觀; 常年不涸、甘冽清腴的名泉和曲折幽邃的澗潭溪流; 小橋流水、綠樹人家、稻香桑茂、碧波繁花的江南田園風光; 典雅古樸、富於詩情畫意的各種古典園林、古橋梁、明清古建築群和水鄉文化古鎮; 著名的古雕塑藝術珍品和歷代名人留下的大量碑碣石刻、書法圖畫、詩詞著作; 考古發掘出來的代表江南文化歷史的遠古文物和優美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及其遺跡。

❾ 無錫歷史故事有哪些

無錫建制沿革
無錫建制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無錫、宜興、江陰(代管)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無錫歷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 在新瀆廟墩、 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 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

閱讀全文

與太湖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