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論徐福東渡的歷史意義

論徐福東渡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1 04:38:48

A. 徐福東渡

琅琊,古代地名,位於今山東省膠南市琅琊鎮

B. 徐福東渡日本是否真實對日本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呢

徐福東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彌生文化」的誕生。那時,日本還沒有文字,也沒有農耕版。徐福權給日本帶去了文字、農耕和醫葯技術。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農神」和「醫神」。這是隨著考古及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逐步被發現和發掘的。近年來,在日本福岡縣板付的考古遺址中,又發現了碳化米粒遺存,經碳十四測定,與在朝鮮半島釜山金海地區發現的碳化米為同一類型。說明在同一個歷史時期,日本人民開始了農業生產,尤其是水稻種植。在同一時期,日本也開始使用青銅器和鐵制生產工具以及絲織品等,而且開始有了文字。所有這些,都與此前的日本繩紋文化沒有任何傳承關系。日本學界、考古界公認:彌生文化源於中國北方沿海文化。這也是日本文字為什麼和漢字相似的緣由。

C. 談談你對徐福東渡傳說的認識

徐福東渡傳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象山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象山是徐福「入海求仙」的唯一隱居地,也是最後東渡日本的啟航點,並留下了當代中國唯一的秦代徐福古跡――丹井。象山具有該民間傳說產生並廣泛流傳的特殊地理環境。因此,徐福東渡傳說是長期以來流傳在象山沿海一帶民眾中的重要傳說群。
千百年來,這一傳說以故事、詩歌等民間文學形式口耳相傳,世代流播。它的基本特徵是:1、唯一性:象山所載、所留的諸徐福遺跡是該傳說的其他流傳地所沒有的;象山是徐福東渡過程中惟一的隱居地,也是他曾選定的最後落腳點;象山還是徐福整個航程中最後的啟航點。這使象山「徐福東渡傳說」在整個徐福東渡傳說體系中具有了不可替代、不可復制的惟一性。2.獨特的地域性:象山縣是個「三面環海,一線穿陸」的半島,沿海島礁星羅棋布,岬灣相間,風光奇特。半島四周海港、渡口密布,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象山「徐福東渡傳說」處處都體現了這種地域特色,反映了濃郁的海洋、海島文化,具有濃烈的象山地域文化特色。3、紀實性:記載徐福東渡傳說的史料和留存的歷史遺跡,成了大量產生徐福東渡傳說的重要載體和佐證。民間故事《丹城》、《蓬萊泉的故事》、《龍船津》等都有很強的紀實性。4、傳奇性:徐福在秦朝苛政,秦始皇倒行逆施的情況下,用智慧和謀略,使秦始皇「准其所請」,並能率領龐大船隊遠渡重洋獲得了成功,完成了東渡的歷史奇跡。它給「傳說」蒙上了一層神秘、傳奇的色彩。5、廣泛性和多樣性:徐福東渡傳說流傳廣泛。縱向看,象山從唐朝開始,其後宋、元、明、清、民國時期,各代都創作了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橫向看,象山半島各地根據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和史料內容,產生了許多版本不同的故事和詩文。還影響到海鹽、餘杭、慈溪、鎮海、鄞縣、舟山、台州等沿海一線。
徐福東渡傳說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徐福東渡傳說表現了徐福非同尋常的組織智慧和生活智慧,對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社會建設、文化交流、組織管理等各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啟迪意義。該傳說還反映了我們祖先尋求海外世界、探索海洋秘密的幻想和願望,傳遞了一個抱負宏遠、足智多謀、博學不窮、具有冒險精神的徐福形象,這些印刻在廣大民眾心裡,對民族性格的形成已經並將繼續產生重大影響。傳說中的許多民間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徵,是我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對徐福東渡傳說的研究已演變成中日兩國的文化現象,成為中日兩國共同的文化遺產。「傳說」譜寫了中華民族最早有組織、較大規模向海外文化交流的輝煌歷史和推動日本社會由繩紋文化向彌生文化飛躍的文明歷史。徐福開了中國航海史上的先河和對外文化交流的先河,成了中日韓三國的「和平使者」,這對建立和諧的國際環境,具有啟迪意義。
但是,在現代科技的沖擊下,電視、網路和各種新式媒體的逐漸普及,使民間傳說故事的口頭講述活動愈發受人冷落,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這一古老傳說便失去了流傳的主要載體,加之「徐福東渡傳說」傳承人相繼離世,給口頭故事傳承帶來了後繼乏人的瀕危狀況。
然而,「徐福東渡傳說」永遠在廣大民眾中流傳。近幾年,象山縣委、政府對「徐福東渡傳說」這一文化遺產高度重視和關心,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傳承和發揚。它必將對象山文化、教育和經濟建設發揮重大的作用。

D. 介紹一下徐福東渡的故事

2200多年前,秦始皇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為了永久享有這樣的權力,他妄想得到長生不老之術。於是,不斷派人去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葯。一次,在秦始皇到泰山封禪完後, 東巡路過龍口——當時還叫作黃縣,在當地一把手的安排下,方士徐福以地方名流的身份晉見了皇上,並隨團繼續考察。到了琅琊 (今膠南)的時候,徐福正式上書說渤海中有三神山,裡面住著神仙,吃了山裡的仙葯,個個長生不老, 他願意赴湯蹈火,為皇上取仙葯。秦始皇很高興,給了他很多金銀財寶,命他入海求仙。 但沒多久,徐福就回來了,說, 他見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禮薄,需要美好的童男女和各種工匠用具作為獻禮,才能得到仙葯,秦始皇遂派500童男女隨徐福再次出海。

第二年,泰始皇再次東巡,順便來找徐福,雖然路上遇到了刺客張良用大鐵錘襲擊,但躲過一劫的他仍按原計劃到達琅琊,可惜沒見到 徐福。他再見到徐福的時候已經是十年後, 他的第三次東巡。徐福依然沒有找到仙葯。 他的解釋是這樣的:本來就要拿到仙葯了, 但是海上有大魚護衛仙山,功敗垂成。這次, 秦始皇親目率領弓箭手到海上與大蛟魚搏鬥,殺了條大鯊魚,興沖沖的回去了,想這下子可好了,徐福終於可以拿到仙葯了。但是, 他還是沒有等到仙葯,在返回咸陽的路上, 就病死了,他的手下為了篡位,密不發喪,全國人民都不知道,沒有了借口的徐福一時也騎虎難下,於是在公元前210年,他帶著浩浩盪盪的求仙團隊漂洋過海,尋找虛無縹緲的三神山和靈丹妙葯。從此,再未回到中原。

E. 徐福東渡是什麼歷史事件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隊人馬在泰山封禪刻石,又浩浩盪盪前往渤海。抵達海邊,秦始皇登上芝罘島,縱情濃覽。只見雲海之間,山川人物時隱時現,蔚為壯觀,尤令秦始皇心馳神往。這種景象,本來是海市蜃樓,但方士為迎合秦始皇企望長生的心理,將其說成傳說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機給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長生仙葯。秦始皇大為高興,隨後根據徐福的要求,派重男、童女數千人隨他出海求取仙葯。他本人也在此留連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來的只是徐福空手而歸。徐福自稱見到海神,海神以禮物太薄,拒絕給予仙葯。對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師、穀物種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則不肯離開,一直等候3個月,不見徐福消息,才悵然而回。
其後幾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盧生等入海尋求仙葯,也是一無所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來琅琊。當年徐福入海尋找仙葯,已經九年過去,一直未來歸報。當即派人傳召徐福,徐福連年航海,耗費很大,擔心遭到重譴,奏告秦始皇:「蓬萊仙山確實有仙葯,出海時常遇大蛟魚阻攔,所以不能到達。請派弓箭手一同前往,見到大蛟魚用連弩射擊。」秦始皇下令入海時帶足漁具,自己也准備了連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數十里,經過榮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時,果然見到大蛟魚,當即連弩齊射,大蛟魚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認為此後當可無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葯。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訊了。當年秦始皇病死於沙丘(今河北世鹿東南),而徐福「得平原廣譯,止王不來,」一去再也不回了。

F. 徐福東渡的故事是什麼祥細點的。

徐福東渡 徐福,又作徐市,徐福故里據考證在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鄉徐阜村,根據當地地方誌,徐阜村在明清兩代均稱徐福村,至今這里還流傳著徐福率童男童女浮海東渡之事。但又有一種說法,認為徐福故里為今山東省龍口市。
俗語道:「做了皇帝想成仙」。秦始皇正是這樣的人物。清人丘瓊山《綱鑒合編》曾雲:「始皇既平六國,凡平生志欲無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壽耳。」一些方士投其所好,編織神仙之說,聲稱海上有仙人仙葯,吃了仙葯便可長生不死。徐福就是這種情況下航行入海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隊人馬在泰山封禪刻石,又浩浩盪盪前往渤海。抵達海邊,秦始皇登上芝罘島,縱情濃覽。只見雲海之間,山川人物時隱時現,蔚為壯觀,尤令秦始皇心馳神往。這種景象,本來是海市蜃樓,但方士為迎合秦始皇企望長生的心理,將其說成傳說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機給秦始皇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長生仙葯。秦始皇大為高興,隨後根據徐福的要求,派重男、童女數千人隨他出海求取仙葯。他本人也在此留連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來的只是徐福空手而歸。徐福自稱見到海神,海神以禮物太薄,拒絕給予仙葯。對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要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師、穀物種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則不肯離開,一直等候3個月,不見徐福消息,才悵然而回。
其後幾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盧生等入海尋求仙葯,當然也是一無所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來琅琊。當年徐福入海尋找仙葯,已經九年過去,一直未來歸報。當即派人傳召徐福,徐福連年航海,耗費很大,擔心遭到重譴,奏告秦始皇:「蓬萊仙山確實有仙葯,出海時常遇大蛟魚阻攔,所以不能到達。請派弓箭手一周前往,見到大蛟魚用連弩射擊。」秦始皇下令入海時帶足漁具,自己也准備了連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數十里,經過榮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時,果然見到大蛟魚,當即連弩齊射,大蛟魚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認為此後當可無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葯。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訊了。當年秦始皇病死於沙丘(今河北世鹿東南),而徐福「得平原廣譯,止王不來,」一去再也不回了。
史籍中最早記載徐福史事的是司馬遷,可是沒有講明徐福浮海到了何處。後人以為是台灣或琉球,也有說是美洲,但大多數認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
本世紀以來,中日學者對徐福浮海東渡之事進行了大量研究。馬非百在《秦集史》認為徐福是有目的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實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於海外。」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並認為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29世孫。台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州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
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里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跡、遺跡、墓地,均屬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呈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G. 徐福東渡的產生影響

《史記》中稱,徐福為「齊人」、「方士」,燕、齊海上之方士。這些海上的方士精通航海知識並具有豐富航海經驗。像戰國時的燕國宋毋忌、羨門子等高等方士,都能親自駕船遠航。
《史記·封禪書》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這里所說的「三在夷蠻」的名山,便是所謂的「三神山」。這是戰國方士們都極其嚮往的地方,曾爭言之於皇帝,這當然也是皇帝所求之不得的好事。
徐福東渡,在2000多年前是空前的壯舉。但由於徐福第二次揚帆東渡一去不歸,致使這個航海事件帶有神秘色彩。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這位一心想傳位萬世的皇帝在「南登琅邪」、「留三月」的海上巡遊時,接到了齊人徐福等方士的上書,說海中有「三神山」,於是,秦始皇便「發童男女數千,入海求仙道」。秦始皇派出了一支多達三千人的龐大船隊,去探求「三神山」。
徐福首次渡海的出發地,是在山東半島南端的琅邪。琅邪是當時的一個古港,早在春秋時,這一帶的航海家們就從這里出海,航達朝鮮半島,而後順半島沿岸航行,經過對馬島到達日本九洲。
徐福第二次出海的始發港,由於尚沒有找到史書詳細記載而說法不一。徐福村人(贛榆)傳說是農歷的十月十九日,從他的家鄉贛榆下海。另一個說法是在山東嶗山。還有一種說法是,徐福第二次出海走的仍是第一次的航線,也是在琅邪。這是根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而得知的。因為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稱,徐福第二次航海時,詐稱仙人索取「百工之事」,遂「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如據此推斷,徐福有可能走的仍是上次的舊航路。不僅如此,而且也由此我們得知徐福二渡日本,帶去了古代中國的「百工之事」,如漢字、中草葯和水稻種植等許多文化和科學技術。
徐福東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彌生文化」的誕生。那時,日本還沒有文字,也沒有農耕。徐福給日本帶去了文字、農耕和醫葯技術。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農神」和「醫神」。這是隨著考古及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逐步被發現和發掘的。近年來,在日本福岡縣板付的考古遺址中,又發現了碳化米粒遺存,經碳十四測定,與在朝鮮半島釜山金海地區發現的碳化米為同一類型。說明在同一個歷史時期,日本人民開始了農業生產,尤其是水稻種植。在同一時期,日本也開始使用青銅器和鐵制生產工具以及絲織品等,而且開始有了文字。所有這些,都與此前的日本繩紋文化沒有任何傳承關系。日本學界、考古界公認:彌生文化源於中國北方沿海文化。這也是日本文字為什麼和漢字相似的緣由。
彌生文化起源於日本繩紋文化之後,由於最先是在日本東京彌生町發現出土而定名。它起自公元前二百多年,至公元三百多年之間,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末年及秦漢時期。在彌生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銅劍、銅鐸、銅鐸等。銅鐸以中央日本為多,銅劍、銅鐸則大多在九州。日本學界認為,加工這些器物的原料和技術來自中國。日本學者八木奘三郎說,中國山東省有類似銅劍、銅鐸的器物出現;梅原末治等學者說,「銅鐸之見於日本,無疑意味著中國秦漢人的東渡」。此外,在彌生町遺址中,還出土了中國古鉞、古鏡和秦式匕首和漢字等。日本人喜歡葫蘆都與中國入海的方士有關。
日本學者村新太郎著文,盛贊中國稻米傳入日本的重大意義。他說:「稻米拯救了日本列島飢餓的人們。無論如何稻米要比其他一切都值得感謝。米與牲畜、貝類不同,可以長久貯藏。不久,村落形成了國家。」稻米的傳入,結束了日本的漁獵生活,開始了農耕。那麼,日本始終把徐福奉為「農神」和「醫神」當在情理之中。
近年,據統計,在日本的徐福遺跡有五十多處。清代駐日使館參贊黃遵憲寫有「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萊別有天。鏡璽永傳笠縫殿,倘疑世系出神仙」一詩,並注有「日本傳國重器三:曰劍、曰鏡、曰璽,皆秦制也。」
日本新宮有徐福墓,還有1071字的墓碑。新宮市內更有製作和銷售「徐福天台烏葯」、「徐福壽司」、「徐福酒」等商品的。在速玉神社內,陳列著徐福所用過的鞍、蹬等物。新宮蓬萊山內還有「徐福神龕」,被稱為「徐福之宮」。每年都有「御船祭」、「燈祭」等,都是祭祀徐福的活動。傳說日本還有500年一度的「徐福大祭」。

H. 鑒真東渡有什麼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歷史上,復為弘揚佛法,制鑒真和日本僧人榮睿各自遠離故土,客死異鄉。鑒真不僅把佛教的律宗正式帶入日本,改良了日本傳統的木質建築,而且給日本帶去了中醫中葯的知識,一直被日本視為文化恩人。

(8)論徐福東渡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唐天寶元年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受遣,來中國邀請高僧前往東瀛弘揚佛法。鑒真應邀決意東渡,卻受弟子們的極力阻攔,但不為所動,毅然啟程,其間六次出海,歷經千辛萬苦,雙目失明後依然不屈不撓,終於在公元753年到達東瀛弘揚佛法,傳播大唐文化。

鳩山由紀夫說:「鑒真和尚盡管眼睛看不見,還是多次嘗試東渡日本。最終他終於來到日本,在日本弘揚了佛法。因為有了他,日中兩國的文化聯結直到今天也依然牢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為日本的政治問題,導致中日兩國的政治關系並不算好。我認為這主要是日本方面的問題。盡管如此,還是從中國,從鑒真的故鄉江蘇來了歌劇團,這非常了不起,我發自內心地表示歡迎。」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也對此劇贊賞有加:「每個人都在這部劇中盡了最大努力,特別是演鑒真的演員,他讓我心靈受到了震動,我堅信這樣的演出在日本各地必將震動日本人的心靈。」

I. 徐福的徐福東渡

日韓遺跡及文化
日本和歌山縣新宮市有許多祭祀徐福的神社,廟宇和陵墓,羽田等氏姓也自稱是徐福的後裔,日本歷代天皇都用高規格祭禮祭祀徐福。在濟州島正房瀑布陡峭的崖壁上,刻有齊國刀文「齊臣徐市 遷王過之」疑似古篆字樣。當地傳說游徐福第一次渡海尋找海外神山去的就是濟州島(古名瀛洲),後來徐福主動上書詐騙秦始皇以尋找不死葯為名,保護田氏齊國皇室,帶領三千童男童女、百穀百工、上古歷史、詩書禮儀、魯削切玉,遠渡海外。

求仙葯說
這是目前最為通行的說法,在秦代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齊地和燕地,這樣的方士很多。戰國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時,便有大批齊、燕方士入海求蓬萊仙葯。和徐福同時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盧生、韓終、侯公等。徐福作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個,為始皇入海求葯,是可能的。
避禍復仇說
秦始皇暴政,一部分人敢於揭竿而起,另一部分人就消極抵抗,在沿海地區,就有很多人向海外移民。徐福是知識分子,他不滿秦的暴政,但又無能為力,於是表面上熱衷於尋找仙葯,實際上是尋找合適的機會移民。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朱亞非教授認為。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漢書》中說:「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女人海,求神采葯。因逃不還,天下怨恨。」唐代詩人汪遵《東海》詩也寫道:「漾舟雪浪映花顏,徐福攜將竟不還。同舟危時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灘。」作者把徐福入海不歸比作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的武陵郡漁人避秦亂而移居桃花源之事。也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是為了報秦亡齊國之仇,消滅族之恨而策劃的一次叛離始皇惡政統治的行動。
海外開發說
當時鄒衍的大九州觀點十分流行,認為在海外還有很大的疆土。鄒衍的大九州學說引導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險家積極地開發海外。秦始皇所嚮往的正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跡所到達的,都是他的臣民。於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版圖,就打著求仙葯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實際上,卻是為了實現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呂氏春秋為欲篇》也指出了當時秦國統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東至扶木就是東至扶桑,即後來所說的日本。這應該就是秦始皇對國家版圖的宏偉目標。
東渡何處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這是諸謎中爭論最為激烈的一個。有學者認為,三神山一般是指日本國。日本還保存有很多有關徐福的遺跡,如徐福登陸地、徐福祠、徐福冢、徐福井等。其佐賀市、新宮市等地都被傳為是徐福當年登陸日本的地方。但也有學者認為徐福最終的目的地是韓國。因為韓國也有有關三神山和徐福東渡的傳說和曾活動的遺跡。此外,還有說去了南洋的,也有說到了海南島的,更有說到了美洲的。這種說法認為,徐福東渡是先到了日本,後來又到了美洲,並在美洲自立為王不歸。檀香山遺留下帶有中國篆書刻字的方形岩石,舊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國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這些古代文物是當時徐福這批秦人經過時所遺留的。而墨西哥灣地區有批居住山區的黃種人,據稱是秦采葯人的後代。
在近現代,早在「五四運動」前夕的1918年,陶亞民先生首先發表了《徐福事考》一文,王輯五先生把研究徐福與研究中日海上交通史結合起來,提出了一些新觀點,當時一些著名史學家,如汪向榮、衛挺生等,也參與了這一研究。1981年,汪向榮先生再論「徐福東渡」,又重新掀起了徐福研究的熱潮,而且一改其年輕時認為司馬遷在《史記》里只是原原本本地記載了「方士們的不真實的宣傳」,認為「徐福是實在的人物,他的入海是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計劃的海外移民。」他還指出:若對中日關系史和日本古代史發展過程進行認真觀察、探討的話,也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傳說。近二十年來,這一研究取得了不少矚目的成績。一些中國有影響的史學元老和中青年史學工作者也對這一課題頗感興趣。如復旦大學的吳傑教授、遼寧大學的孟憲仁教授、天津社科院的王金林教授、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等,都曾立著論述。另外像台灣的彭雙松教授、日本的梅原猛教授、壹岐一郎教授、水野明教授等也都對這一課題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然而,由於《史記》對徐福求仙事的記載「語焉不詳」,使得這個歷史事件成為一宗千古疑案,史學界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隻燙手的山芋。近些年來,雖然有人試圖從考古學、人類學、航海史等多角度來佐證這一歷史事件,但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要說認同,只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確有徐福其人,二是確實下過海。至於其出身在何處,在哪兒出海,出過幾次海,東渡的目的是什麼,最後到的「平原廣澤」究竟是什麼地方,這一切還都是爭論的焦點。因此,有些史學家就提出,單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徐福與日本的關系,容易陷入空論與臆測。

J. 徐福東渡的歷史評價

最初提出徐福東渡日本的是五代後周和尚義楚。稱:「日本國亦名倭國,在東海中。秦時,徐福將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國,今人物一如長安。……又東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萊』……徐福至此,謂蓬萊,至今子孫皆曰秦氏。」
義楚稱這一說法來自日本和尚弘順。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認為徐福東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獻詩,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駐日公使黎庶昌、黃遒憲等人,都參觀了徐福墓,並詩文題記。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淵源》中說,戰國先秦時期,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領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隊,「徐福入海東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衛挺生著《徐福入日本建國考》,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者神武天皇仲田玄,並認為他是顓頊之後徐駒王29世孫。台灣學者彭雙松著《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書,進一步充實衛挺生的觀點。
至今日本保存著不少徐福活動的遺跡,如和歌山縣徐福和他的傳員七人墓、徐福宮,九洲島佐賀縣「徐福上陸地」紀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日本只是傳說,找不到可靠的歷史文獻來證明。更有人認為,徐福東渡日本的傳說,是日本10世紀左右的產物,並非最先由中國人提出來的。徐福當時到的只是渤海灣里的島嶼,他在日本的事跡、遺跡、墓地,均屬後人虛設。另外,又有學者認為,徐福東渡是歷史事實,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為徐福東渡的時間與美洲瑪雅文明的興起相吻合,而日本與中國大陸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費巨資,數年才能抵達。人海茫茫,徐福東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閱讀全文

與論徐福東渡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