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慶江津怎麼樣
首先告訴您江津是個好地方,他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從風水學講這是一個人丁旺才的好地理位置!江津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江津古屬於《禹貢》梁州,周屬巴子國,秦屬巴郡,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早期文明在這里繁衍。江津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位於重慶西南長江之濱,距渝中區46公里。江津域地形南高北低,最低處海拔178.5米;最高點海拔l709.4米。主城區平均海撥209.7米,全市面積3200.44平方公里,人口146萬。市區面積15平方公里,主城區人口近20萬,主城區綠化覆蓋率29.9%,人均公共綠化地3.7平方米。江津建縣已有1500多年歷史,縣城在明末戰亂中萬戶蕭疏,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漸次恢復繁榮,逐步成為川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1983年3月3日,江津歸入重慶建制;1992年10月江津撒縣設市。江津在19世紀小期發展成為長江上游著名商埠,到20世紀中期,江津已成為經濟繁榮的「成渝三江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津文化昌明,人才輩出,20世紀初由蔡元培、吳玉章等倡導的留法勤工儉學,江津成行人數佔全國百分之三以上。抗戰時,著名的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區曾一度與重慶沙(沙坪壩)磁(磁器口)文化區、成都金牛(金牛壩)文化區、北碚文化區並列為中國大後方四大文化區之一。江津是共和國元帥聶榮臻的誕生地,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的客死處。江津是現代科技人才的搖籃,在整個20世紀的重慶籍院士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江津人。此外,原中科院院長周光召,兩彈元勛鄧稼先、工程院士丁衡高等也曾就學於此。江津堪稱風景名勝之鄉,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位於市域南端渝、川、黔結合部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以森林為基調,以丹霞地貌為特色,以水景為亮點,綿亘百里,四面飛瀑。是地球同緯度僅存的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珍貴的物種基因庫。江津美食與江津風光一樣的迷人。江津廣柑以錦橙為代表,圓潤鮮澤,果味醇濃,酸甜適度,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名揚中外;江津白酒以「幾江」牌為代表,醇厚廿咧,年產數萬噸,暢銷全國,被譽為江津茅台:江津花生果仁飽滿:酥脆香甜,著名的江津「天府花生」在東南業、北美、西歐和澳大利亞享有良好聲譽:江津米花糖源起太和齋,香脆化渣,江津己成為全國最大的米花糖生產基地。
⑵ 誰知道詳細的江津縣志
江津在行政區劃上為重慶市江津區,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以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江津位於重慶西南長江之濱,距渝小區公路里程50公里;鐵路里程65公里;水路里程72公里。江津城區氣候特徵與重慶相近,但綜合氣象指標要優於重慶。江津區域地形南高北低,最低處珞璜十壩海拔178.5米;最高點四面山蜈蚣壩海拔l 709.4米,主城區平均海拔209.7米,50年一遇洪水位199.門米,全區面積3200.44平方公里,人口145萬。
大江西來,在江津城區受阻於鼎山轉而向北,復受阻於馬駿嶺東巡,再受阻於高家坪南巡南回,最後轉向東北,環鼎山繞了一個幾字形的大彎,故江津又名幾江。
二、歷史沿革
江津古屬於《禹貢》梁州,星臨由大朱雀鬼宿,周屬巴子國,秦屆巴郡,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早期文明在這里繁衍。
江津建縣已有1500多年歷史,過去曾名江州和江陽,公元487年(齊永明五年),江州自郡城(今重慶)移治棘溪口(今江口);公元557年<後周閔帝元年)於縣治設七門郡,改江州為江陽:公元583年(隋開皇二年)改江陽為江津:公元967年(北宋乾德五年)移縣治於幾江。
縣城在明末戰亂中萬戶蕭疏,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漸次恢復繁榮,逐步成為川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
1951年,江津地區行署設治幾江,轄八縣;1960年行署遷永川,但仍保留江津地區行署名稱至1981年:1983年3月3如地、市合並,江津歸入重慶建制;1992年10月江津撒縣設市。2006年10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江津市,設立重慶市江津區。以原江津市的行政區域為江津區的行政區域,江津區人民政府駐幾江街道。
⑶ 你知道江津的歷史有多長嗎從古到今出了多少名人
江津建縣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定名江津迄今已1400多年。江津歷史悠久,古為巴國地。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即在此勞動生息,境內有兩處極具歷史價值的新石器遺址,被命名為「先巴文化」。周赫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為江州縣地。蜀漢先主時(221-223年),設樂城縣。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江州縣治從郡城(現重慶)遷至溪口(今珞璜順江附近),自此單獨設縣。西魏時(553-557年),置七門郡,改江州縣為江陽縣。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縣治移至今址(幾江鎮)。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因縣城地處長江之要津而定名為江津縣,隸屬渝州。明清時,屬川東道重慶府。
1949年11月28日江津解放後,屬川東行署壁山專區,1951年更名為江津專區,縣治由幾江鎮遷至白沙鎮,1956年遷回。1968年改為江津地區。1983年合並到重慶市。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江津縣設立江津市,四川省直轄,由重慶市代管。 1997年重慶直轄後,歸重慶市轄。
江津概況
江津是聶榮臻元帥的家鄉,位於長江上游、三峽庫區尾端,是重慶九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和旅遊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開發,以及145萬人民致富奔小康所產生的巨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為江津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江津是西南地區的重要通道和經濟走廊、重慶市的城郊型經濟發展區。1997年綜合經濟實力名列重慶市40個區(市)縣第4位。具有一批帶動能力較強的支柱產業、優勢行業和拳頭產品。建材、食品、機械、化工、紡織五大支柱產業具有相當規模,是全國食品工業基地縣(市)和重慶市建材工業基地。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總產值、糧食總產量、肉類總產量跨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商品流通日益活躍,市場體系逐步健全。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市整體功能得到明顯改善。科技教育基礎較為雄厚。文化藝術、廣播電視、體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有了較大發展。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江津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江津將緊緊圍繞體制創新、開放開發和富民強市這一主題,利用地處重慶二環線、渝川黔結合部、長江三峽庫尾的優勢,依託重慶主城區,面向川東南、黔北地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保護好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重點實施江津至川東南和黔北地區快速公路幹道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力爭經過10年努力,把江津建成重慶市中等衛星城市和渝西、川東南、黔北經濟圈的經濟中心。
江津是個好地方,竭誠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新老朋友前來旅遊、考察和投資。我們將本著「您發財,我發展」的原則,與您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
http://www.jiangjin.gov.cn/jiangjin_portal/details.aspx?newsid=001601
歷史名人
江津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明代工部尚書江淵是江津唯一列入二十四史的人物,涌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聶榮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先聞、李業農、周澤昭、夏培肅,中國工程院院士周開達,世界著名航空航天專家沈永忠,「天下第一長聯」作者鍾耘舫,「白屋詩人」吳芳吉,著名電影評論家鍾惦棐,中國女排前主教練鄧若曾等傑出人才。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文貴、汪耕、趙仁愷、任繼周,中國工程院院士丁衡高上將、黃熙齡,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火等,曾在此就讀求學。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曾在江津度過了他一生的最後歲月。
http://www.jiangjin.gov.cn/jiangjin_portal/details.aspx?newsid=001331
聶 榮 臻( 1899 ~ 1992 )
簡歷
姓名:聶榮臻
生辰:1899年12月29日
忌日:1992年5月14日
地區:重慶市江津市
黨派:中國共產黨
民族:漢
簡介
軍 事 家、 政 治 家。 中 國 人 民 解 放 軍 創 建 人 和 領 導 人 之 一,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元 帥。 重慶江 津 人。 1919 年 底 赴 法 國 勤 工 儉 學, 1922 年 8 月 參 加 旅 歐 中 國 少 年 共 產 黨 (後 改 稱 中 國 社 會 主 義 青 年 團 旅 歐 支 部 ), 次 年 春 轉 入 中 國 共 產 黨。 1924 年 10 月 到 蘇 聯 學 習。 1925 年 8 月 回 國 後, 歷 任 黃 埔 軍 校 政 治 部 秘 書 兼 政 治 教 官, 中 共 廣 東 區 委 軍 委 成 員、 軍 委 特 派 員, 中 共 湖 北 省 委 軍 委 書 記。 後 在 中 共 中 央 軍 事 委 員 會 參 與 向 北 伐 軍 派 遣 中 共 黨 員 等 工 作。 1927 年 7 月 中 旬 任 中 共 前 敵 軍 委 書 記, 參 加 南 昌 起 義 後 任 起 義 軍 第 11 軍 黨 代 表。 同 年 12 月, 參 與 領 導 廣 州 起 義。 1928 年 任 中 共 廣 東 省 委 軍 委 書 記。
1930 年 初 任 中 共 順 直 省 委 組 織 部 部 長, 同 年 5 月 後 在 中 共 中 央 特 科 和 中 央 軍 委 工 作, 先 後 在 香 港、天 津、 上 海 等 地 堅 持 秘 密 斗 爭。 1931 年 12 月 進 入 中 央 蘇 區, 先 後 任 中 國 工 農 紅 軍 總 政 治 部 副 主 任、 第 一 軍 團 政 治 委 員, 曾 當 選 為 中 華 蘇 維 埃 共 和 國 中 央 執 行 委 員。 同 年 4 月, 作 為 紅 軍 東 路 軍 政 治 委 員 參 與 指 揮 漳 州 戰 役。 1932 年 冬 以 後, 與 軍 團 長 林 彪 率 部 參 加 了 第 四、 第 五 次 反 「圍 剿」。 1935 年, 在 遵 義 會 議 上 支 持 毛 澤 東 的 主 張。 過 金 沙 江 後, 任 中 央 紅 軍 先 遣 隊 政 治 委 員。 曾 率 部 參 加 直 羅 鎮 和 東 征、 西 征 戰 役。 1936 年 11 月, 參 與 指 揮 山 城 堡 戰 役。 抗 日 戰 爭 爆 發 後, 任 八 路 軍 第 115 師 副 師 長、 政 治 委 員, 參 與 指 揮 平 型 關 戰 斗, 取 得 全 國 抗 戰 開 始 後 的 第 一 個 大 勝 利。 1937 年 11 月, 任 晉 察 冀 軍 區 司 令 員 兼 政 治 委 員, 在 晉 察 冀 三 省 邊 界 地 區 創 建 了 敵 後 第 一 個 抗 日 根 據 地。 1939 年 冬 指 揮 雁 宿 崖、 黃 土 嶺 戰 斗, 擊 斃 被 日 軍 稱 為 「名 將 之 花」 的 阿 部 規 秀 中 將 旅 團 長。 1940 年 8 月, 在 「百 團 大 戰」 中, 組 織 指 揮 部 隊 在 正 太、 津 浦、 平 漢、 北 寧 等 鐵 路 線 進 行 破 擊 戰。 1943 年 秋 回 延 安 參 加 整 風 運 動。 1945 年 部 署 晉 察 冀 軍 區 部 隊 對 日 反 攻 作 戰。
解 放 戰 爭 時 期, 任 華 北 軍 區 司 令 員、 中 共 中 央 華 北 局 第 二 書 記、 中 國 人 民 解 放 軍 軍 事 委 員 會 副 總 參 謀 長、 平 津 衛 戍 區 司 令、 北 平 (今 北 京) 市 市 長 等 職。 先 後 參 與 指 揮 正 太、 清 風 店、 石 家 庄、 平 津 等 戰 役。 1950 年 初 任 人 民 解 放 軍 代 總 參 謀 長, 協 助 中 央 軍 委 領 導 人 部 署 人 民 解 放 軍 繼 續 解 放 西 南 地 區 和 東 南 沿 海 島 嶼, 肅 清 國 民 黨 殘 余 武 裝 和 土 匪。 在 抗 美 援 朝 戰 爭 中, 參 與 組 織 中 國 人 民 志 願 軍 出 國 的 部 署、 訓 練、 運 輸、 供 應、 輪 換 等 工 作。 曾 參 與 組 建 各 軍 兵 種 領 導 機 構 和 一 批 軍 事 院 校, 並 組 織 制 定 軍 事 條 令、 條 例 等。 1954 年 任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人 民 革 命 軍 事 委 員 會 副 主 席。 1955 年 被 授 予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元 帥 軍 銜 和 一 級 八 一 勛 章、 一 級 獨 立 自 由 勛 章、 一 級 解 放 勛 章。 1956 年 11 月 任 國 務 院 副 總 理。 1958 年 兼 任 國 務 院 科 學 技 術 委 員 會 主 任。 「文 化 大 革 命」 期 間, 同 林 彪、 江 青 反 革 命 集 團 進 行 了 斗 爭。 1983 ~ 1988 年 任 中 央 軍 事 委 員 會 副 主 席。 是 中 共 第 七 ~ 十 二 屆 中 央 委 員, 第 八 (十 一 中 全 會 補 選)、 十 一 和 十 二 屆 中 央 政 治 局 委 員, 第 四、 五 屆 全 國 人 大 常 委 會 副 委 員 長。 1988 年 7 月 被 授 予 中 國 人 民 解 放 軍 一 級 紅 星 功 勛 榮 譽 章。 1992 年 5 月 14 日 病 逝 於 北 京。 著 有 《聶 榮 臻 回 憶 錄》 (1984)。
http://www.jiangjin.gov.cn/jiangjin_portal/details.aspx?newsid=001909
⑷ 重慶江津古代建築有誰知道。
概況 重慶市復江津區,是制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以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江津位於重慶西南長江之濱,距渝中區公路里程50公里;鐵路里程65公里;水路里程72公里。江津城區氣候特徵與重慶相近,但綜合氣象指標要優於重慶。江津區域地形南高北低,最...
⑸ 介紹一下江津
江津在行政區劃上為重慶市江津區,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以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江津位於重慶西南長江之濱,距渝中區公路里程50公里;鐵路里程65公里;水路里程72公里。江津城區氣候特徵與重慶相近,但綜合氣象指標要優於重慶。江津區域地形南高北低,最低處珞璜十壩海拔178.5米;最高點四面山蜈蚣壩海拔l 709.4米,主城區平均海拔209.7米,50年一遇洪水位199.門米,全區面積320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7.5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8.6萬人,城鎮化率53.8%;戶籍總人口148.6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2萬人,農業人口108.63萬人。
大江西來,在江津城區受阻於鼎山轉而向北,復受阻於馬駿嶺東巡,再受阻於高家坪南巡南回,最後轉向東北,環鼎山繞了一個幾字形的大彎,故江津又名幾江。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江津古屬於《禹貢》梁州,星臨由大朱雀鬼宿,周屬巴子國,秦屆巴郡,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早期文明在這里繁衍。
江津建縣已有1500多年歷史,過去曾名江州和江陽,公元487年(齊永明五年),江州自郡城(今重慶)移治棘溪口(今江口);公元557年<後周閔帝元年)於縣治設七門郡,改江州為江陽:公元583年(隋開皇二年)改江陽為江津:公元967年(北宋乾德五年)移縣治於幾江。
縣城在明末戰亂中萬戶蕭疏,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漸次恢復繁榮,逐步成為川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
1951年,江津地區行署設治幾江,轄八縣;1960年行署遷永川,但仍保留江津地區行署名稱至1981年:1983年3月3日地、市合並,江津歸入重慶建制;1992年10月江津撒縣設市。2006年10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江津市,設立重慶市江津區。以原江津市的行政區域為江津區的行政區域,江津區人民政府駐幾江街道。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江津市位於長江中上游,三峽庫區尾端。地處東經105°49′—106°38′,北緯28°28′—29°28′之間,東西寬80公里,南北長100公里。東鄰巴南、綦江,南靠貴州習水,西依永川、四川合江,北接壁山。地形南高北低,以丘陵兼低山地貌為主,分平階地、丘陵地和山地,其中丘陵佔78.2%,低中山佔21.8%。南部四面山區系雲貴高原過渡到四川盆地的梯形地帶,北部華蓋山等系華瑩山支脈。海拔最高處四面山蜈蚣壩為1709.4米,最低處珞璜鎮中壩為178.5米,相對高差為1530.9米。
江津氣候屬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尚足,無霜期長。市區幾江鎮年平均氣溫18.4℃,冬季平均氣溫7.7℃,夏季平均氣溫28.5℃。年日照時數1273.6小時,年降雨量1030.7毫米,無霜期341天,年濕度81%,太陽總輻射量86.5千卡/平方厘米。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江津資源豐富,是全國商品糧、柑桔、瘦肉型豬、速生豐產林和食品工業基地。全市有主要動植物1800多種,天然氣、石膏、石英砂、石英石、石灰石、礦泉水等10多種礦產儲量豐富。全市現有森林面積118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7.5%以上。水能資源200多萬千瓦。江津擁有聶榮臻元帥陳列館、聶榮臻元帥故居、陳獨秀舊居,風景宜人的黑石山、駱來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等眾多的歷史文物和風景名勝區。江津物產豐富,特產眾多,江津柑桔、江津花生、油酥米花糖等名特產揚名海內外。
[編輯本段]經濟情況
江津在19世紀小期發展成為長江上游著名商埠,中國創辦的第一批公司中就有江津枳殼公司(清.野史大觀),1911年,江津鹿蒿玻璃製品在巴拿馬萬國工藝品展覽競賽中奪得頭等獎。縣內的白沙鎮曾名列全川四大經濟重鎮之一[江油中壩鎮、江津白鎮、渠縣三匯鎮(或射洪太和鎮)、金堂趙家渡鎮]。到20世紀中期,江津已成為經濟繁榮的「成渝三江地區」(成都、重慶和溫江,內江、江津)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津境 內擁有西南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裝機容量達144萬千瓦的珞璜 電廠);重慶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年產180萬噸優質水泥的 江津水泥廠);江津城內目前擁有的數控加上設備和齒輪加工 設備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江津生豬生產名列全國前茅:糧食生產進入全國百強:目前綜合經濟實力在重慶40個區市縣中排名中上。
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9.2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8.1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111.8億元,增長26.8%;第三產業增加值69.34億元,增長9.9%。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4.1%,二季度增長18%,三季度增長16.9%,四季度增長20.4%。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1%、72.9%、20%。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由上年的18.5%、46.3%、35.2%調整為17.4%、51%、31.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263元,增長17 %。
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6.7%,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5.3%。商品零售價格上漲6.6%。
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8.84億元,比上年增加5.97億元,增長46.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1.51億元,增長36.9%。
全年全社會工業總產值302.22億元,比上年增長40.2%,工業增加值97.58億元,增長29.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9.24億元,增長42%。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5.2億元,比上年增長35.3%。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75億元,比上年增長26%,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8.1%。
全年招商引進項目290個,其中外資項目8個。實際利用區外資金64億元,增長56.5%,其中國外資金6393萬美元,增長41.7%。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508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37%。其中,貨物出口5393萬美元,增長33.1%;貨物進口19686萬美元,增長1067.5%。
全年共接待遊客215.4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3%,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03億元,增長28.8%。
年末銀行業各項存款余額184.75億元,比年初增長17.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47.66億元,增長22.8%;企業存款25.62億元,增長15.1%;機關團體存款1.67億元,下降2%。
年末全區常住人口127.51萬人,比上年增加1.0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8.6萬人,增加2.88萬人,城鎮化率53.8%,比上年末提高1.8個百分點。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148.65萬人,比上年增加0.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2萬人,農業人口108.63萬人。當年出生人口1.77萬人,其中男性0.91萬人,女性0.8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1.9‰,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6.1:100(以女性為100)。當年死亡人口0.98萬人,其中男性0.6萬人,女性0.38萬人,死亡率為6.6‰。當年遷入人口1.55萬人,其中市內遷入1.1萬人,市外遷入0.45萬人。當年遷出人口1.45萬人,其中遷往市內1.14萬人,遷往市外0.31萬人。全區常住已婚育齡婦女18.98萬人,其中年內初婚女性0.72萬人;無孩婦女1.18萬人,一孩婦女14.56萬人,二孩婦女3.11萬人。當年常住人口合法生育率為88.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8‰。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28元,比上年增長14.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5411元,比上年增長19.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8%。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江津地處重慶西南長江要津,地跨長江兩岸,東鄰綦江、巴南,西接永川,南連四川合江、貴州習水,北與璧山縣、九龍坡區相鄰,長江流經境內,成渝、川黔鐵路環繞市境,是川南、黔北通往重慶的必經之地,重慶西南方向的交通總口。
江津地域蘊含巨大的交通發展潛力,現有6條國家級通道與江津結緣:長江過境127公里,擁有5個國家級深水港,境內大小溪河通航里程長達305公里,水能蘊藏量近300萬千瓦:成渝、渝黔鐵路過境15站135公里:公路210國道過境53公里;成渝、渝黔高速公路均為江津開有(或預留有)路門。小南海一珞璜長江鐵路大橋和江津長江公路大橋橫跨大江南北。斜貫市域的渝滇快速通道現已列入重慶市米字型八大快速通道規劃。
[編輯本段]人文特點
江津雄踞重慶長江上游咽喉,扼滬渝、控涪合、接滇黔、通藏衛,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清末以來一直為主力師駐超過50名。江津同時也是巴渝地區近現代重要的軍火基地,重慶歷史上最大的鐵炮「三將軍」即為江津所鑄造。江津已兩次被命名為全國的雙擁模範城。
江津文化昌明,人才輩出,20世紀初由蔡元培、吳玉章等倡導的留法勤工儉學,江津成名人數佔全國百分之三以上。
抗戰時,著名的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區曾一度與重慶沙(沙坪壩)磁(磁器口)文化區、成都金牛(金牛壩)文化區、北碚文化區並列為中國大後方四大文化區之一。
江津是明代著名輔相江淵和宋代首築重慶九開八閉堅城以抗元兵的彭大雅的故鄉,是共和國元帥聶榮臻的誕生地,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的客死處,。
江津還出了作者鍾耘舫,「白屋詩人」吳芳吉,著名電影評論家鍾惦,中國女排前主教練鄧若曾等傑出人才。
江津是現代科技人才的搖籃,在整個20世紀的重慶籍院士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江津人。此外,原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兩彈元勛鄧稼先、工程院士丁衡高等也曾就學於這片上地。
[編輯本段]旅遊名勝
江津堪稱風景名勝之鄉,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位於江津區域南端渝、川、黔結合部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以森林為基調,以丹霞地貌為特色,以水景為亮點,綿亘百里,四面飛瀑。四面山西南緊連四川合江佛寶國家森林公園,貴州亦水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赤水國家桫欏保護區、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赤水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四渡赤水國家文物保擴區,貴州習水自然保護區等,組合成我國絕無僅有的首家超大型生態公園,是地球同緯度碩果儀存的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珍貴的物種基因庫。
位於西南部的黑石山--滾子坪省(市)級風景名區橫跨三鎮兩鄉,面積125平方公里,由黑石山、滾子坪、人圓洞、塘河水域和清源宮5個獨立景區單元組成,其中黑石山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入選美國出版的世界風景名勝辭典。
江津東部有駱崍山市級風景名勝區,由駱崍99峰、龍登山、紫荊山和天台湖等景區組成,龍登山曾是明代建文皇帝避難之所,駱崍山上的豬嘴洞曾為田紀雲同志當年露宿之地。
江津西北部有碑槽山市級風景名勝區,主要景觀有碑槽山溶洞群、石門大佛寺、聶帥舊居、石筍山、雲霧坪、利濟橋等,石門大佛為長江邊第一大佛、中國第九大佛和世界最大的觀音菩薩石刻造像。
西南部有以湖、瀑景觀為主的清溪溝市級風景名勝區。
古老的幾江城區,集中了聶帥母校、聶帥陳列館、陳獨秀故居、陳獨秀原某址、天下第—長聯、江公享堂、聖泉寺遺址、石佛寺、蓮花石以及鼎山、幾水等眾多高質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是「一日游」選擇線路的最佳日的地之一。
江津文明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目前已發現固定文物603處,其中古遺址11處,古墓葬265處,古建築67處,石窟及石刻93處,近現代史跡17處,近現代代表性建築3處,其他固定文物127處。在這些固定文化遺產中,屬於新石器時代的3處、漢代49處、宋代19處、明代79處、清代414處、近現代39處,其中有266處已被列入《中國文物地圖冊》。
旅遊路線:
四面山二日游:重慶--江津--四面山龍潭湖--卧龍溝--望鄉台--大洪海--渝黔界碑--中山古鎮--返程
四面山三日游:重慶(成都)--江津--四面山龍潭湖--卧龍溝--望鄉台--大/小洪海--水口寺--中山古鎮--返程
四面山四日游:重慶(成都)--江津聶帥陳列館--萬里長江第一路--望鄉台--大/小洪海--珍珠灘--土地岩--水口寺十里峽谷--朝源觀--龍飛廟--中山古鎮--返程
四面山五日游:重慶(成都)--江津聶帥陳列館--濱江路風光--天下第一長聯--四面山龍潭湖--望鄉台--大/小洪海--珍珠灘--土地岩--水口寺十里峽谷--朝源觀--飛龍廟--大窩鋪原始森林--中山古鎮--返程
江津城區一日游:天下第一長聯--萬里長江第一聯--聶帥陳列館--陳獨透墓--艾坪山兵器演示場--陳獨秀舊居--返程
津北旅遊線二日游:聶帥舊居--石門大佛--碑槽溶洞--臨峰山森林公園--返程
駱崍山二日游:天台湖--獅子頭--駱崍山--雞公嘴--豬嘴洞--返程
黑石山--滾子坪三日游:白沙鎮--黑石山--塘河古鎮--滾子坪九、龍溪--倒流水--石蟆清源官--大圓洞--返程
[編輯本段]美食特產
江津美食與江津風光一樣的迷人。江津廣柑以錦橙為代表,圓潤鮮澤,果味醇濃,酸甜適度,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名揚中外,最近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以頭條新聞介紹了江津廣柑:江津白酒以「幾江」牌為代表,醇厚廿咧,年產數萬噸,暢銷全國,被譽為江津茅台:江津花生果仁飽滿:酥脆香甜,著名的江津「天府花生」在東南業、北美、西歐和澳大利亞享有良好聲譽:江津米花糖源起太和齋,香脆化渣,以「玫瑰」牌和「荷花」牌為代表的江津米花糖日前已佔領全國同類產品50%以上的市場份額,江津己成為全國最大的米花糖生產基地:江津「順發麻糖」與著名的湖北孝感麻糖齊名,合稱中國麻糖姐妹花:江津芝麻圓子香甜爽門,油而不膩,1981年獲重慶「名小吃」稱號;江津肉片色澤金黃,外酥內嫩,1974年入選《四川菜譜》:江津冰糖竽兒泥、江津冰糖藕丸、江津綠豆團、江津夜露霜等小吃清香甜嫩、爽口化渣,1981年分別入選《川東小吃》和《川味小吃菜譜》:江津燦香雞、江津地雷鴨子、江津酸菜魚(鄒魚)等菜品邑、香、味俱仕,享譽巴蜀,流傳全國;江津「四面碧芽」、「駱崍迎春」、「崍山雲霧」等富硒名茶清香鮮醇、湯色綠亮,深受遊客歡迎;江津先鋒花椒品質優良,暢銷全國,供不應求。江津四面山絞股藍、四面山臘肉、四面山豆花、四面山糯包穀以及四面山山珍系列等保健飲品和食品源出天然,絕無污染,最能滿足人們現代生活的需求……。
[編輯本段]江津抗戰遺址
5月29日,筆者從江津區獲悉,該區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發現抗戰遺址23處,該區的抗戰遺址總量由原來的7處上升為30處。
抗戰遺址是與抗日戰爭期間有關的建築或場地。在這次文物普查中,該區文管所通過查閱歷年文物檔案、抗戰回憶文章、《江津縣志》等史志文獻,訪問了經歷抗戰時期的老人,取得了抗戰遺址的第一手線索。
文物專家介紹,新發現的23處抗戰遺址對進一步研究我市的抗戰歷史和摸清我市的文化底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目前,該區文管所用文字敘述、測繪、攝影、衛星定位等方式,對新發現的抗戰遺址的位置、布局、形態、保存現狀、歷史沿革、保護及利用價值等作了全面的記錄,建立了完善的抗戰遺址保護資料。
[編輯本段]對外交流
江津區
都城市 日本 1999-11-18 0939-991118-渝-008
⑹ 重慶江津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津區有9個項目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們分別是旱碼頭龍舟歌會、江津燒酒釀造技藝、江津米花糖製作技藝、江津醬油與醋釀造技藝、邵氏燒燙傷消痕療法、小彩龍舞、清源宮廟會、況氏武術、塘河婚俗。
旱碼頭龍舟歌會簡介:主要盛傳於明末清初,每逢端午節,人們便在街上劃起「旱船」,吼起號子、唱和山歌,然後匯集到壩上黃桷樹下齊唱山歌,久而久之形成了李市的傳統民俗。山歌多數是農民口口相傳,沒有書面歌詞和曲子,曲調有小板搞、十八扯、還陽號、扳搞號子、高山歌等。2011年,李市山歌更是被重慶市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形成今日的「旱碼頭龍舟歌會」。
江津燒酒釀造技藝簡介:「江津產酒甲於省,白沙燒酒甲於津」,這是《江津縣志》中對明朝嘉靖年間「江津白酒」生產的記載。「江津燒酒釀造技藝」最終於2011年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予以系統的整理歸納而形成,並被認定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津米花糖製作技藝簡介:江津米花糖,潔白晶瑩,香甜酥脆,爽口化渣,甜而不膩,風味獨特,百年聲譽,流傳至今。當地老百姓都會利用陰米(糯米)自製炒米糖,加以時日,蔚然成習。江津米花糖製作工藝特殊、流程復雜,從選米、熬糖到製作成品,共八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炒米糖開水」,一句鄉情鄉音,經年流傳,感染了世世代代的中華鄉民。江津米花糖作為人們喜愛的小食品,蜚聲海內外,蘊含著深邃的故土文化含義。
江津醬油與醋釀造技藝簡介:江津醬油、江津醋」釀制技藝至今已有190多年歷史。「江津醋釀制技藝」是採用優質大米、麩皮為主要原料,配置百味中草葯,經釀制而成飲食調味品的傳統技藝。「江津醬油釀造技藝」是採用優質黃豆、小麥為主要原料,釀造「江津醬油」飲食調味品的一項傳統技藝。「江津醬油」發酵在不同時間段經歷「固態發酵」和「稀態發酵」兩次工藝流程,飽含傳統技法技藝,具有自身的工藝特性和技藝特徵。
邵氏燒燙傷消痕療法簡介:「邵氏燒燙傷消痕療法」,系祖傳治療燒傷、燙傷而不留痕跡的一套民間治療方法,是一項急需搶救性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彩龍舞簡介:清康熙年間,「小彩龍舞」已在江津流傳。「小彩龍舞」,因舞蹈者持傳說中的小型龍形道具而得名。「小彩龍舞」也稱「舞小龍」,民間又叫「耍小龍」。1946年,舞龍者技藝切磋,將龍頭加大至50厘米;龍衣長度加至6米,寬度加至25厘米。江津「小彩龍舞」由此而定型,展示於民間。江津「小彩龍舞」常為3人舞,具有典型的地域代表性,形態多變多姿,民間表演玩耍性強。
清源宮廟會簡介:清源宮廟會分為上九會、清醮會、川主會、燈桿會四大會,還有觀音會「王母會」,靈宮會等小型廟會所組成。
況氏武術簡介:況氏武術始創於唐朝,匯集了況氏歷代的武術智慧和汗水。況氏武術主要形成於冷兵器時代,用於保家衛國、強身健體以及治病救人而流傳至今,其間也融匯其他民間武術精華。 況氏武術由況氏祖先唐朝開國侯況昌佰起源,至明朝忠臣西四旗大將軍況祥成,再到入川有史記載的第一代武術傳人清朝武舉人況紹華,一直是一脈單傳至今,現已有十二代。
塘河婚俗簡介:「塘河婚俗」始於宋代,興於明代,清朝傳至重慶的永川、巴南、綦江以及四川的合江,貴州的赤水、習水等縣市,至今,塘河鎮的百姓依然按古老的婚俗禮儀結婚。婚禮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有說媒、做相、開庚、出閣、送親迎娶、鬧房、謝媒等十三個過程,具有濃郁的巴渝人文氣息。
⑺ 江津歷史人物是哪些
聶榮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