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管理學的發展歷史

管理學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1 03:25:56

❶ 中國管理學發展歷程概述

摘要:本文以管理學原理的發展歷程為線索,逐一剖析管理學原理每一發展階段其主流理論中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立足當前的管理思想,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和預測。
關鍵詞:傳統文化管理學原理發展歷程一、問題的提出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
[1]管理的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人的參與,現代管理既然以人為中心,在其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人類傳統文化的反思,通過反思研究傳統文化是如何作用並影響管理理念,從而對管理的現代和未來能有更好的把握。
二、管理學原理發展各階段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
1.戰略思想我國先秦諸子的治國思想和以《孫子兵法》為主的治軍理論,就包含了許多可用於研究企業戰略性決策分析的一般原理方法。道家個人管理的目標是「內聖外王」;儒家主張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大同」,其中,「修己」與「安人」體現了個人管理目標與組織管理目標相統一的辯證關系。個人管理逐步實現從自律到自覺的飛躍,通過推己及人實現組織的目標。對現代企業而言,就是要注重營造一個協調個人、群體乃至社會三者利益的目標鏈,使前一目標的完成成為後一目標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後者的達成又是前者的印證和升華,由此循環往復而形成一個合理的目標流程網路,促成企業最高戰略目標的實現。《孫子兵法》明確提出「五事」、「七計」是決定戰略決策成敗的基本因素。「五事」乃「道、天、地、將、法」。按現代意義來理解,「道」是一種宏觀的、全面的、客觀的政治、經濟環境;「天」,即天時,指機遇;「地」,是地利,即企業的微觀環境;將,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質;法,就是法制、組織的結構、層級關系及相應的規范、准則等。以上「五事」,可作為企業制定經營戰略,進行企業環境分析的總綱。「七計」為「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對現代企業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將自己與競爭對手在這七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比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總之,五事主要分析外部環境存在的威脅與機會、企業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與不足,「七計」更注重與競爭對手的比較。當然,企業在決策時,不僅要了解「五事」、「七計」,更重要的是研究它們作為戰略要素的主次關系及其相互聯系、作用的時間、方式和程度,從整體上觀察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機制,以便作出綜合評價。
2.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與傳統「分」、「合」說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靠一定的組織來完成。組織工作的任務就是設計一個決策和溝通網路,使組織內成員明確誰去做什麼,誰要對什麼結果負責,並消除由於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執行中的障礙。有效的組織應遵循目標一致、跨度合理、指揮統一、權責分明、職能明確等基本原則。[2]這是現代管理學理論關於組織工作的基本觀點。在我國,《荀子》一書集中了對組織問題的探討。荀子認為合群是人類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類結成社會群體的必要前提,沒有等級劃分的限制,群體內部就會發生爭奪。按現代意義來解釋,「分」實際上包含兩層含義:
1)明確為完成管理目標、政策和計劃所必需的活動並加以分門別類。
2)根據現有的人力和物力,並根據環境來使用人力和物力的最佳方法,把上述活動分成各個組。「群分」是由社會分工和職業差別所導致的,也是解決各類組織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組織良性運轉的前提。所以,荀子認為「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也,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而「有分義,則容天下而治」。
[3]在分的基礎上,組織工作的核心應是培養組織成員的團結和協作精神,以提高整個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相應地,《周易》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論斷,意指實現組織目標要通過管理者和組織成員的上下溝通。《孫子兵法》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思想,「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之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故善戰人之勢,入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4]即對組織的要求,更在於其功用,特別是要求組織本身能產生出戰鬥力,這就是「勢」,一旦形成這種組織,又能「擇人而任勢」,按組織的功能需要用人之長,組織就會具有一種「不動則已,動必雷霆萬鈞,一擊成功,無可阻擋之勢。」
3.領導理論與中國傳統激勵方法在現代管理學理論中,領導工作是指「影響人們為組織和集體目標作出貢獻的過程。」領導的實質是通過建立一種追隨關系來實現組織的目標。由於人們往往追隨那些他們認為可提供實現其願望、要求和需要手段的人,因此領導和激勵密切相關,只有理解了人們的真實需要和行為動因,才能更好地理解激勵問題,從而實現有效的領導。多年來,西方學者從不同側面提出了關於人性的各種看法,其中以沙因、波特、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登的人性假設最具有經典意義。他們大致都認為人經歷了從「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到「復雜人」的演變。我國古代有代表性的人性理論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說」(其中包括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道家的「人性自然說」以及法家的「人性好利說」。人性假說是管理者採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為科學都假定人性不是一個「變數」,管理者只有設法去適應人性。這與我國道家、法家的看法不謀而合。只有儒家認為人性是可變的,如荀子主張「導人去偽」,孟子主張「領悟善端」。他們更強調後天的塑造與引導,這比起單純被動地適應人性會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士為知己者死」反映出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追隨關系。《孫子兵法》中分析道:「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儒家孔子提出「施仁政」,強調國家的統治者要像愛護親屬一樣對待臣民,「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愛民必須體現在滿足臣民的需要上,決策時必須順應民心,從而形成凝聚力。「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不分人的貴賤,賞罰要嚴明,這樣才能通過正強化和負強化的激勵作用,來鼓勵先進,鞭策後進,提高組織績效。「任賢律己」,「身先士卒」。這是告誡領導者要知人善任,嚴於律己,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和激勵下屬。在這方面,《周易》、《孫子兵法》都從不同側面提出了對領導者的期望,認為領導者應反身修行,團結和厚待下屬,以達到「上下同欲」的最佳協調狀態。
4.控制與「禮治」、「無為」在管理的控制職能方面,相對而言,西方管理學注重對物化結果或階段性成果的控制,強調控制的實效性;中國傳統文化則偏重於對人的控制,因而控制的標准模糊、不精確但更具柔性。儒家強調「禮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則力推「法治」。「禮」,其實是一種用來規范以等級為中心的社會秩序、社會結構,即建立貴賤、君臣、父子等級從屬關系為核心的名分等次。儒家認為對社會進行控制,必須「兩手並用,先德後刑」。用孟子的話說即:「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最有效的控制,應是「無為而治」,這一思想被彼得·聖吉稱為「無為而治的有機管理」,他認為應盡最大可能地讓下屬面對所有的課題,包括處理企業成長與持續經營之間的兩難困境。換句話說,就是給他們充分的行動自由去實現某構想,並對所產生的結果負全責。不再通過傳統的復雜的控制系統,而是「通過學習來控制」,致力於改善思考品質,加強反思與團隊學習能力,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管理境界。「無為而治」正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命題,老子講的「無為」是達到「無不為」、「無為治」這一目的的手段。確切地說,無為管理的實質是把人的社會性減到最低限度,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來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在歷史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均為「無為而治」的典範。三、管理發展的展望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管理學發展歷程的作用和影響絕不是一種偶然,它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依然並將繼續發揮巨大的促進作用。可以預言,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東西方管理文化的交融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站在現實的角度,我們可以對現代管理的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分析和預測:
1.決策方面中國古代系統思維與現代決策的結合將日趨緊密。前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羅傑·史密斯就從《孫子兵法》中學到了許多東西:「孫子13篇《兵法》可與歷史名著相媲美。今天沒有一個對戰略的相互關系、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它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的重大意義。」
[6]由此可見,《孫子兵法》作為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在形成中國未來管理模式的戰略運籌理論過程中,將會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孫子兵法》對組織的內外部因素和與這些因素相關聯的內外部條件進行系統、動態考察的思維方法,對企業決策者仍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組織方面西方管理慣用「二分法」把完整的組織劃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大對立陣營。中國文化推崇圓滿和諧,認為只有組織內處處融通一致,才能形成一個廣大和諧的系統。打破這一系統,組織便不得安寧。所以管理者不可將自己與下屬決然分離,而應始終把自己視為組織中的一員。相應地,組織劃分不能拘泥於技術的專業化、組合的便利性、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等因素,而應以「和」為管理的終極目標,分工、合作乃是達到「和」所需的手段,這樣,不論部門如何劃分,整體和諧所激發的向心力,就會促成真正的分工合作。

3.領導方面21世紀的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在人本管理從「以個性為本」、「以人性為本」到「以人文為本」的轉化過程中,文化對管理的影響權重日益增加,綿延5000年的華夏文化充分說明了我國在對文化的整合與管理方面的巨大成功。中國古代積累了豐富的選人、用人、觀人的經驗和方法,相對於現代管理,中國古代更注重對人的「德」的考察,更注重候選人在其所處情境下的行為,強調發揮人才的彈性去配合工作的需要。在人性的看法上,中國古代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內養外化,皆可成善」等觀點無疑為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4.控制方面不得人心的控制,是不會長久的。科學的控制方法和技術,如果得不到下屬的真心配合,將會變得毫無用處。這在預算編制、問卷調查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我國古代先哲都非常重視對心理因素的把握,深知人心的向背,才是成敗的關鍵。管理者應「道之以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正人先正己」,運用「德主刑輔」的手段,才能實現「心悅誠服」的控制,以趨向管理的最高境界———「無為而治」。總而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未來的管理模式應該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一切有效的國際經驗被融合並以民主化的形式出現;二是具有獨特的管理創新。這種創新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孕育的,是其他民族只能學習借鑒而無法復制的。如何重組現代管理理論與傳統文化,兼顧人性與理性、和諧與原則,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將是中國管理學者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

❷ 關於管理學的歷史

1.科學管理階段:
-「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主要思想:1.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做法;2.科學的挑選工人,並進行培訓,使其成長;3.與工人親密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以發展起來的原則去辦;4.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相等的。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重要理論:提出了過程管理思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官僚組織理論:韋伯的理想官僚行政組織
主要內容:勞動分工、權利等級、正式選拔、規章制度、非人格化、職業導向;

2.行為管理-由霍桑實驗提出
主要發展方向:1.麥格雷戈的X-Y理論,其中Y理論認為,人們視工作如休閑、娛樂一樣自然;員工一旦做出承諾,便會自我控制和自我引導;員工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積極工作;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想像力、獨創性和創造性;2.需求、動機和激勵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強化理論、期望理論、雙因素激勵理論等;3.關於組織中非正式組織和人與人關系的研究;4.領導方式的研究。

3.管理叢林:社會系統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系統管理、權變理論、經驗主義學派、決策理論、經理人角色。
4.知識管理階段:z理論:研究怎樣使人們恰當的協作起來,以產生最大生產效率,不再是關於人性的研究,而是關於管理模式的理論概括。

❸ 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管理理論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階段、行為科學階段和現代管理理論階段,出現了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管理過程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經理角色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等諸多流派,形成了龐大的管理學知識體系。面對百年形成的龐大的知識體系和眾多的流派,管理學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者一直試圖歸納出管理學發展的邏輯主線。但是,由於百年來管理經典著作所關心的主題過於復雜,包括管理與管理者、領導、組織與人事、效率、市場與顧客、競爭與戰略、創新與變革、現代公司的組織邏輯和管理的國際化等諸多方面。[2] 而從管理學的學科分類角度而言,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營銷管理、組織管理、質量管理等構成管理學的經典內容,而且這些學科還在不斷地豐富、細化、交叉和發展,管理學的新學科、新分支還在不斷地產生。因此,迄今為止,並不存在一個公認的管理學發展歷史邏輯主線。
從現有文獻看,研究者所總結的管理學發展線索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根據管理學的內容構成進行劃分,例如將管理學發展路徑劃分為組織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從古典組織理論、組織行為學、組織社會學、領導科學到企業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進路徑(從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科學理論、決策理論到生產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經營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從廠商理論、產業組織、市場學、消費者理論到戰略管理)。[3] 第二類是根據管理知識的產生方法來進行劃分,例如將管理學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三條線索,即應用管理學(從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理論管理學(以基本的人性假設出發構造的管理理論)和實驗管理學(以管理案例為主的管理學)。[4] 第三類則是根據管理學發展的影響因素來劃分。在著名管理史學家雷恩看來,管理理論的發展與文化環境緊密相聯,管理理論發展既是文化環境的一個過程,也是文化環境的產物。[5] 基於此,有的學者認為存在三條管理學發展軌跡,一是以科學文化為基礎的科學主義線索,由泰勒科學管理開始,包括社會系統理論、管理過程理論、系統管理理論、管理科學理論和決策管理理論等;二是建立在對現代人性基礎的人本主義線索,從梅奧對「社會人」的研究開始,包括個體行為理論、團體行為理論、組織行為理論和管理倫理理論等;三是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礎上的文化主義的線索,由德魯克管理實踐理論開始,包括組織文化理論、戰略管理理論、變革管理理論、知識管理等。[6] 同樣基於對於文化環境對管理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的認識,還存在另外一種管理學發展的線索的劃分,即以資本主義精神為文化基礎的古典組織管理理論、以環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國文化)為基礎的現代管理理論叢林和基於東西方文化滲透的當代管理理論。[7]
顯然,第三類從管理理論發展的環境影響因素角度來分析管理學發展的線索,與前兩類從管理內容和從管理知識產生方式角度劃分管理學發展線索相比,具有時間上的前後繼承性,而前兩類的管理學發展線索在時間上具有並行性。從管理學發展歷史角度考察,無疑從管理理論發展的環境影響因素角度分析管理發展的線索更有價值。但是,僅僅將環境影響因素歸結為文化環境是過於泛泛而又不全面的。

❹ 管理學的發展歷史

1、工廠管理--古典管理階段

工廠管理理論基於科學管理, 以生產管理為主, 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對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 強調工廠應該以制度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 而工人則應當以科學的方法取代過去已經習慣了的工作方式。

2、組織管理--當代管理階段

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梅奧在社會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 對金錢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滿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諧、歸屬 。

3、組織間管理--現代管理階段

在組織管理理論日趨成熟之時, 學者們注意到: 雖然管理學已經建立在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之上, 但員工卻被局限在單個組織中, 並被作為組織人來看待。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 人已成為知識的載體, 知識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知識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問題。

(4)管理學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管理科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使管理在功能、組織、方法和理念上產生根本性變化,從而使管理學研究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管理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因為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管理不僅是決定一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現代生產力的首要構成要素。管理學的教育將會更加普遍,管理學的重要作用將會體現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學發展的理論化、哲學化趨勢。縱觀管理的發展史,由管理活動而管理學,由管理學而管理學原理,由管理學原理而管理哲學,這表明了人類對管理認識深化的歷程,也正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總趨勢。

❺ 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管理學的發展史:
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可以幫助我們安放好自專己的位置。」通過對比屬整理、總結近百年來中外管理學發展歷程,《近代以來中國管理學發展史》筆者王圓圓發現:與西方管理學主要側重和集中於組織的管理尤其是企業的管理不同,相比較而言,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歷程具有六大特點,創建中國管理學也必須基於這六大特點才具有現實性、科學性和可能性。
《近代以來中國管理學發展史》統覽了自1895年以來將近120年的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歷程,論述的是廣義的中國管理學發展概況,包含了治國、治生、治身、治金等諸多學問,融匯了經濟與管理思想的,包括管理理論與實踐。《近代以來中國管理學發展史》包括正式章節12章和附錄2篇,具有知識性、體系性、歷史性、通俗性、趣味性等特點,可作為企業管理人員的「史鑒」讀本、管理研究人員的參考書、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的教材、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學原理」等專業課的教材、MBA與管理類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管理知識愛好者的通俗讀物。

❻ 知識分享:管理學的歷史演變經歷了什麼過程

◎管理學的歷史演變
管理學發展演變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早期管理理論
1.科學管理理論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管理逐步成為一門科學,並形成了科學管理學派。這一學派注重工作任務的分析與設計,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直接的管理目標,以便增強組織效能,即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取得高額利潤和長遠發展。科學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通過在伯利恆鋼鐵公司進行的著名的「搬鐵塊」實驗和「時間—動作分析」,以及相繼完成的「鐵鍬實驗」、「金屬切削實驗」等多項實驗,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工作流程圖」、「計件工資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制度和方法。他於1911年所發表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成為科學管理學派的代表作。泰勒提出了以下科學管理原則:
把工作組織的所有責任分配給經理而不是工人。由管理人員負責工作的計劃和設計,而讓工人執行工作任務。
運用科學方法決定每一工作任務的最好方式。由經理設計每位工人的工作,確定完成任務的標准和方法。
對每一種工作選擇最適合的人。經理應該使每位工人的能力與各自工作的需要相匹配;
對工人進行培訓,以便正確從事其工作。經理應該訓練工人在工作中運用標準的方法。

對工作作業進行監控,以保證正確執行具體工作程序,並取得適當成果。經理應該實施規范的控制,確保所管轄的工人總是以最佳的方式開展工作。
通過計劃工作任務分配和消除中斷動作來提供進一步支持。經理能夠幫助工人繼續完成高水平工作任務。
科學管理的焦點仍然是人。其他一些管理科學家也在科學管理的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亨利·L.甘特(Henry_L.Gantt,1861~1919)建立的「任務獎金工資計劃」,把員工任務成效與管理人員的獎金聯系在一起。他所發明的「計劃比較圖表」,以甘特的名字命名,稱為「甘特圖表」。現代管理中流行的「方案評價與回顧技術」(PERT)就是以甘特圖表為基礎的。弗蘭克·吉爾布雷斯(Frank_Gilbreth,1868~1924)和麗蓮·吉爾布雷斯(Lillian_Gilbreth,1878~1972)夫婦發明的一種快速測量儀,進行了動作研究,對工人操作時的手部動作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確定了每一動作所需的時間。我國企業現行的「勞動定額」、「工時定額」、「計件工資」等管理制度,都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泰勒制」。這些制度與系統的管理目標聯系在一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當時工業心理學的主流以曾經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胡戈·明茨伯格(Hugo_Münsterberg)為代表。他的《心理學與工業效率》一書系統地總結了早期管理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論述了採用心理測驗方法選拔合格員工的心理技術學問題,主要研究職業選拔和職業培訓、工作疲勞、勞動合理化等方面的問題。胡戈·明茨伯格成為把心理學應用於商務與工業的先驅,尤其在工作安全和把能力傾向與工作樣本測驗用於員工選拔方面著稱,並且,第一個把效度驗證作為正式標准程序引入人員選拔實踐。正如胡戈·明茨伯格的經典論著題目所表明的,早期工業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通過更好的員工選拔、培訓方法、工作設計和工作場所布局等關鍵途徑,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其思路與科學管理理論相一致。他所創立的心理技術學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挑選和培養合格的人員去適應他們所要掌握的機器和承擔的工作任務,即解決人適應崗位的問題。這些研究為管理心理學體系的形成做了准備。

2.行政管理理論和組織理論
幾乎在科學管理發展的同時,行政管理學派也日益引人注目。與科學管理學派注重降低生產活動成本的思路不同的是,行政管理學派強調提高行政管理程序的效益。行政管理學派以亨利·法約爾為代表,他在擔任法國礦業及冶金公司的總經理期間,提出了一系列行政管理原則,首先確定了五大管理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到了20世紀70年代,哈羅德·孔茨等管理學家以法約爾的管理職能為框架確定了現代管理學的基本輪廓,之後,更多的管理學家又將管理學的五大職能進一步確定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職能)。法約爾具體論述了14條管理原則:工作分工;②權威與責任;③紀律;④指令單元;⑤指導單元;⑥個體與整體利益;⑦人事報酬;⑧集中化;⑨層次鏈;⑩命令;平等;工齡穩定性;首創精神;團隊協調。

法約爾的理論對於組織管理理論與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馬克斯·韋伯(Max_Weber,1864~1920)的層峰組織模型描述了管理的分化與整合特徵。他提出層峰組織的六大特點:選拔與晉升標准、權威層次、規則與規章、勞動分工、書面文件和所有制分離。上述理論為提高行政管理規范化和組織效能研究,奠定了充分的理論基礎。

❼ 現代管理學的發展史

管理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之一——現代管理發展史
現代管理發展史
瓦特發明蒸汽機,具有真正意義的機器加工工業誕生了,這使得英國有機會作為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一個成為工業化國家。這個時代人類進入了「原始工業」時代。這個時代一切都處於發明和朦朧之中,現代工業的氣息正撲面而來。
然而最初的蒸汽機非常昂貴和龐大,大大限制了工業化發展的速度,也限制了英國人的發展思維,因此日不落帝國逐步被一個新興的流寇帝國——美國所取代,美國人就像祖先當年漂洋過海瘋狂淘金一樣對現代工業產生了濃厚興趣,電力的使用和內燃機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
美國人對現代工業的貢獻應該說是無與倫比的,這不僅表現在硬體方面,更表現在對現代管理理論的貢獻上。泰勒被稱為現代管理之父(科學管理之父)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他在工業管理方面的執著和科學精神至今都有重要意義。英國人發明蒸汽機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泰勒卻把人同機器一樣看待,把人也作為機器來管理,這是工業社會的奴隸制方式,但卻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因此科學的管理變成了殘酷的剝削和壓榨。這個時代就是典型的「物本管理」時代。人類對物質的需求催生著一個個工業速度的神話,效率和速度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切,極盡瘋狂的工業化革命創造出一個個工業奇跡。
日本人是模仿力最強的民族,也可能是進化得還不完全的緣故,明顯保留了猴子的習性,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看法,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這個民族的確是模仿力最強的民族,很虛心學習其他民族的長處,但人家決不停留在學生階段,一旦學到老師的知識,他會反復研究,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並且要找出不足,然後發展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機器、大炮和原子彈讓日本人吃盡苦頭,日本人還慶幸自己有機會第一個親身體驗了現代文明的威力,然後贊不絕口,於是開始了不懈的模仿和發展。現代管理在日本這里的發展也同樣基於這種心態。一開始,日本人對西方的科學管理、質量管理崇拜之至,因此把其奉為神靈,嚴格按這些理論去做,因此從中受益非淺,等自己把老師的東西背得滾瓜爛熟、用得爐火純青的時候,他們發現西方的科學管理對日本人並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重視人的因素才能更有利於發展。於是,一向以點頭哈腰著稱的日本人把「禮儀」推及到「人性化」這個高度,發明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人本管理」,這絕對是現代管理史上一個里程碑。美國人看到徒弟的進步很是羨慕,按照徒弟的做法依樣畫葫蘆,結果發現並不是那麼有效,但始終搞不明白為什麼日本人卻用得那麼得心應手,美國人這個崇尚民主和自由的國度一個個都在爭取自己的自由,誰還會理睬管理者對自己的「關懷」,我行我素決定了美國老師是不可能從本質上學到日本徒弟這一套的。
「人本管理」固然先進,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科學管理和日本人自己的人性化,使得日本工業如日中天,沒有另外哪個國家可以望其項背。因此,中國這個被徒弟欺負過的師父哪裡忍受得了,憑借著近些年我國的飛速發展,老師的本能使自己慢慢恢復了自信。吳甘霖提出「二十一世紀心本管理將在中國率先實施」。這是美好的願望,只要能真正推行並發揚光大,二十一世紀定會成為中國人的時代。
那麼,心本管理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管理呢?「無為而治」是其基本要義,也是現有詞彙中最接近的一個,但肯定是不夠准確的。他需要我國廣大管理者、學著發揮老祖宗的聰明才智,對這一近乎完美的管理模式進行理論探討和付諸實踐,真正發明一套適合中國實際的現代超級管理模式,管理達到了最高水平,技術和工業才能達到最高水平,而不是反過來。

❽ 管理學主要思想和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和組織規模急劇擴大,生產力迅速發展,思想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引起人們對管理理論的普遍重視。因而出現了各種管理學派。
一. 管理過程學派
基本觀點是:
(1) 管理是一個過程,即讓別人同自己去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
(2) 管理過程的五個職能,計劃工作、組織工作、人員配備、指揮和控制
(3) 管理職能具有普遍性,但側重點則因管理級別的不同而異
(4) 管理應具有靈活性,要因地制宜靈活應用。
二. 社會合作學派
這個學派認為,人的相互關系是一個社會系統,它是人們在意見、力量、願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種合作關系。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要圍繞著物質的(機器與材料)生物的(作為一個呼吸空氣和需要空間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會的(群體的相互作用、態度和信息)因素去適應總的合作態度。
三. 經驗或案例學派
這個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經驗來研究管理學問題。通過分析、比較和研究各種各樣成功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以有助於學生和從事實際工作的管理人員理解管理原理,並使之學會有效地從事管理工作。
四. 人際關系行為學派
此學派的依據是,既然管理就是讓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把事情辦好,因此,就必須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這個學派把「社會科學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個性特點到文化關系,范圍廣泛,無所不包。」
五. 群體行為學派
這個學派同人際關系行為學派密切相關,常常被混同。但它關心的主要是一定群體中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一般的人際關系個個人行為;它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心理為基礎。
六.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此學派認為,要解決管理問題,只分析社會合作系統是不夠的,還必須分析研究技術系統對社會系統的影響,以及對個人心理的影響。他們認為,組織的績效,不僅取決於人們的行為態度及其相互影響,而且也取決於人們工作所處的技術環境。
七. 決策理論學派
基本觀點是:由於決策是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因而應該集中研究決策問題,而管理又是以決策為特徵的,所以應該圍繞決策這個核心來形成管理理論。由於決策既要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又要有數學模型的定量描述,所以支持這個學派的學者多數是經濟學家和數學家。
八. 溝通(信息)中心學派
此學派主張把管理人員看成為一個信息中心,並圍繞這一概念來形成管理理論。他們認為,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收信息,儲存信息,以及傳布信息,每一個管理人員的崗位猶如一台電話交換台。
九. 數學(「管理科學」)學派
他們認為,管理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程序、概念、符號以及模型等的演算和推導。贊成這一學派的學者多數是數學家、數理統計家、物理學家、管理理論學家等。
十. 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是在經驗主義學說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但有其自身特點,就是它不局限於研究個別案例,提出個別的解決方法,而是對大量相同的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對所獲得的經驗材料進行概括,目的在於提出適應特定情況的管理組織方案和管理系統方案。它認為在管理中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容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

❾ 管理學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一、中國古代管理的發展、內容和策略。
1、中國古代管理的內容主要是國家管理。
綜觀中國古代管理實踐可以看出,管理與行政基本融為一體。由於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經濟,行政管理是社會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項工程,任何一項管理活動,無不以國家或官府的名義展開,管理實踐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過程中才有表現的機會。實際上,我們所了解的中國古代管理實踐,無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實踐。
2、中國古代管理高度重視管理活動過程中人的因素。
管理過程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別人的同時也被別人管理著。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對這兩方面都有很多精到的見解並且有許多實例可考。中國古人十分強調管理者強調管理者自身的修養,《孫子兵法》認為為將要具備的品質包括智、信、仁、勇、嚴等各個方面。戰國時期的士人就是管理者的人才儲備群體,後來的秀才舉人乃至整個的學校和科舉制度,所有的學習和修養都是為未來的帝國培養合格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准備的。另外,在選材方面,許多先賢更是有大篇幅的精彩論述。墨子提出要「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荀子告誡執政者「無私人以官職事業」,切不可任人唯親,而主張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晏子則進一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應當讓人專司一事,不能要求他無所不能。用人的優點,不用他的短處;用人所擅長的,不用他所不擅長的。這就是任用人才的要略。北宋王安石對以上的幾個方面的思想進行了更加系統化、理論化的論述。他的用人思想可概括為「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其中,教學之道,即堅持學用一致,造就人才;養才之道,即維持政府官員生活的俸祿報酬應採取的方針—— 「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取才之道,即選拔官吏的途徑;任才之道,即根據專長任用人才。這樣完備的論述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其借鑒意義的。
3、中國古代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往往會有十分高超的管理策略。
通過與西方的封建社會時期進行比較,我們會很容易的看到,中國的封建社會出奇的穩定和統一。這也從一個方面顯示了中國古代管理者高超的管理水平。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制度,財政賦稅的管理、官吏的選拔與管理、人口田畝管理、市場與工商業管理、漕運驛遞管理、文書與檔案管理等方面,歷朝歷代都有新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管理人才,在軍事、政治、財政、文化教育與外交等領域,顯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積累了寶貴的管理經驗。戰國時期著名的「商鞅變法」是通過變法提高國家管理水平的一個範例;「文景之治」使國家出現了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萬里長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當時測量、規劃設計、建築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體現了工程指揮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將防洪、排灌、航運綜合規劃,顯示了我國古代工程建設與組織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謂主持的「一舉三得」皇宮修建工程堪稱運用系統管理、統籌規劃的範例。諸如此類的管理實踐不勝枚舉,都體現了中國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閱讀全文

與管理學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