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社區的發展歷史

社區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1 03:25:13

❶ 社區由來的歷史背景

早在社會學者形成社區這一概念之前,社區這種人類社會生活的 社區活動
重要現象就已存在。人類總是合群而居的。人類社會群體的活動離不開一定的地理區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區就是社會群體聚居、活動的場所。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區是農業發展的產物。在遠古游牧社會中,居民逐水草而居,並無固定的住地。嚴格說來,那時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體性質的一種社會群體,不是今天所說的社區。其後,隨著農業的興起,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需要定居於某個地區,於是出現了村莊這樣一種社區。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在廣大鄉村社區之間又出現了城鎮社區。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區進入了都市化的過程,不但城市社區的數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區的經濟基礎與結構功能都不同於以往的社區,其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許多大城市、大都會社區。 社區在類型和規模上的發展,使社區的結構與功能發生了種種變化。以往無論是一個村莊或一個小城鎮,還是一個城市,其地域范圍都具有比較確定的疆界。例如,一個完整的農村社區的地域范圍通常是以其村民的聚居點為中心,並將由這個中心輻射到附近的各種服務功能的射線極限點聯結起來,構成這個農村社區的地理區域。而一個完全的城市社區的地域范圍,通常則是由其市區和包括若干小城鎮及鄉村的郊區構成的。每個社區都有一定的制度、機構和設施,為整個區域服務,以滿足其成員的各種需要。每個社區的社區中心都設有服務性的商店、學校、工廠、政府機關、醫療單位、群眾團體等,以整個社區的地域范圍為其有效的「服務地區」。社區這種社會統一體正是通過它的各種機構和設施的服務活動來推動各種制度的運行,使社區成員在本社區疆界內得以維持其全部日常生活。同時,社區機構設施的有效「服務地區」又是形成和保持該社區疆界的決定性因素。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作為地方社會的社區,其地方性的差異逐漸減少。社會大眾傳播如廣播、電視的普及,國家義務教育的推行,以及各地居民人口流動的增加,各社區之間在規范、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模式上的差異程度已顯著降低。社區的許多地方性功能已為「大社會」的普遍統一的功能所取代。在同一個大社會里,此處社區居民與他處社區居民之間,其相似之點多於相異之點。隨著大城市、大都會的發展,社區地域范圍的疆界也不如以往那麼分明了。一個大城市往往包含著若干個原先相對獨立的社區,但在市政府的機構設置和行政區劃上則又可能與原先各社區的地域分界不一致。長期以來,滿足成員日常謀生的需要,是社區的基本功能之一,社區居民一般都是在本社區內就地勞動謀生。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現代社區的許多居民每天都到本社區以外的地方去上班。因此,社區成員之間除了具有當地居民的共同利益,還分別具有各自從社區以外謀取生計的種種不同利益。這種情況就從社會紐帶和社會交往上削弱了社區地域疆界的確定性。由於全國性的企事業組織和政治、文化團體的出現,地方社區里的工廠、商店、社會團體等等,有不少就是這些全國性組織系統中的下屬單位和分支機構,其決策主要是聽命於本系統的上級組織而不是當地社區。因而,作為地方社會的社區,其自主性也有所削弱。

❷ 寧海社區的發展簡史

2005年1月,寧海社區論壇正式開通運營。
2005年10月,寧海社區在Alexa 躋進全球網站排名1萬名版以內。
2006年7月,寧海社區在Alexa 本地網權站排名暫列第一。
2009年5月,因人力資源不足主動暫停網站及論壇服務。
2010年5月,投入專項資金,恢復論壇服務。

❸ 我國社區管理發展的歷史脈絡

傻了吧,沒有人來回答吧。張老師叫你們自己想,想不到就搜唄。網路這么強大。

❹ 社區建設的歷史之重

這個問題不是很明白,需細化問題。
下面信息供參考。
社區建設指的是一種社區工專作,是指依靠社會力量,屬利用社會資源,強化社區功能,完善社區服務,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社區建設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力推進社會建設,是我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紀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❺ 最世家族社區簡介和發展歷史

愛秀集團網成立於2004年4月,是國內第一個定位於高端品牌唯一一家致力於專業行業文化藝術美女的垂直門戶,提供專業愛秀美女時尚網站

❻ 社區的歷史演變

早在社會學者形成社區這一概念之前,社區這種人類社會生活的 重要現象就已存在。人類總是合群而居的。人類社會群體的活動離不開一定的地理區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區就是社會群體聚居、活動的場所。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區是農業發展的產物。在遠古游牧社會中,居民逐水草而居,並無固定的住地。嚴格說來,那時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體性質的一種社會群體,不是今天所說的社區。其後,隨著農業的興起,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需要定居於某個地區,於是出現了村莊這樣一種社區。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在廣大鄉村社區之間又出現了城鎮社區。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區進入了都市化的過程,不但城市社區的數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區的經濟基礎與結構功能都不同於以往的社區,其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許多大城市、大都會社區。
社區在類型和規模上的發展,使社區的結構與功能發生了種種變化。以往無論是一個村莊或一個小城鎮,還是一個城市,其地域范圍都具有比較確定的疆界。例如,一個完整的農村社區的地域范圍通常是以其村民的聚居點為中心,並將由這個中心輻射到附近的各種服務功能的射線極限點聯結起來,構成這個農村社區的地理區域。而一個完全的城市社區的地域范圍,通常則是由其市區和包括若干小城鎮及鄉村的郊區構成的。每個社區都有一定的制度、機構和設施,為整個區域服務,以滿足其成員的各種需要。每個社區的社區中心都設有服務性的商店、學校、工廠、政府機關、醫療單位、群眾團體等,以整個社區的地域范圍為其有效的「服務地區」。社區這種社會統一體正是通過它的各種機構和設施的服務活動來推動各種制度的運行,使社區成員在本社區疆界內得以維持其全部日常生活。同時,社區機構設施的有效「服務地區」又是形成和保持該社區疆界的決定性因素。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作為地方社會的社區,其地方性的差異逐漸減少。社會大眾傳播如廣播、電視的普及,國家義務教育的推行,以及各地居民人口流動的增加,各社區之間在規范、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模式上的差異程度已顯著降低。社區的許多地方性功能已為「大社會」的普遍統一的功能所取代。在同一個大社會里,此處社區居民與他處社區居民之間,其相似之點多於相異之點。隨著大城市、大都會的發展,社區地域范圍的疆界也不如以往那麼分明了。一個大城市往往包含著若干個原先相對獨立的社區,但在市政府的機構設置和行政區劃上則又可能與原先各社區的地域分界不一致。長期以來,滿足成員日常謀生的需要,是社區的基本功能之一,社區居民一般都是在本社區內就地勞動謀生。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現代社區的許多居民每天都到本社區以外的地方去上班。因此,社區成員之間除了具有當地居民的共同利益,還分別具有各自從社區以外謀取生計的種種不同利益。這種情況就從社會紐帶和社會交往上削弱了社區地域疆界的確定性。由於全國性的企事業組織和政治、文化團體的出現,地方社區里的工廠、商店、社會團體等等,有不少就是這些全國性組織系統中的下屬單位和分支機構,其決策主要是聽命於本系統的上級組織而不是當地社區。因而,作為地方社會的社區,其自主性也有所削弱。

❼ 朝陽社區的歷史沿革

相傳朝陽山上很早就有人居住,但明代以前的朝陽山歷史還沒有發現文字記載。根據現有的族譜資料可知,明末清初以後,陸續有人到朝陽山開荒並定居,一直發展到當今的規模。民國時期,朝陽山分屬平陽北港的水頭、麻步和南港的靈溪管轄。民主革命時期,朝陽山是浙南蘇維埃革命根據地,革命前輩陳阜、顏慶富、胡孫節、屠德川等曾在這里進行過堅苦卓絕的游擊斗爭,1931年冬,中共浙南委員會在朝陽山嶺門頭的陳阜老家成立,並相繼建立了以嶺門頭、張者墓為中心的紅軍游擊隊根據地。1947年,平陽縣委派屠德川、胡孫節在南港區開展革命活動,以朝陽為立足點。1948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陽建立了鄉人民政權,是平陽縣最早建立鄉人民政權的革命老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朝陽山分置兩個鄉,一為朝陽鄉,一為底垟鄉,1957年,兩鄉合並為朝陽鄉,隨後成立朝陽人民公社,歸平陽縣水頭區管轄。1984年後恢復為朝陽鄉。人民政府駐地原在漈頭溫;1990年遷至風門隔。1992年實行撤區擴鎮並鄉後,成為平陽縣的單列鄉。2006年前設12個行政村,2007年編為7個行政村。2011年4月,根據溫州大都市核心區區劃調整方案,原朝陽鄉行政區域並入平陽縣水頭鎮,設立朝陽辦事處,後改為朝陽社區。

❽ 建國來我國街道社區發展歷史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全黨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街道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工作的重要基礎,是社區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想統籌謀劃和開展工作,才能全面提升社區建設的水平,為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根基。 一、堅持系統觀念,推進社區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 街道社區黨組織要成為引領地區全面協調發展的責任。社區建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社區經濟、社會事務、綜合治理、城建城管、社區黨建等直接關繫到社區的整體建設,密不可分,各方面的工作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才能保證黨的工作在街道社區順利進行;只有各個方面共同進步、協調發展,才有街道城區建設總體水平的提高。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同志不太注重社區的全面建設,把社區建設的各個方面割裂開來,搞「單打一」。比如:有的對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社區黨建工作的地位作用認識不清,對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精神文明、組織建設的問題關注的比較少,無論從重視程度,投入精力、物力,還是抓落實的力度上都明顯不夠,總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虛的,在社區建設中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的同志偏重於抓一些所謂的「特色」工作,盡管單項工作比較突出,但社區建設整體水平提高不快,有的甚至在一邊出成績,一邊出問題;有的科室部門在處理局部與全局的關繫上出現偏差,一講所管項工作的重要,就把他強調到不適當的位置,有的只重視自己主抓分管工作重要,對其他工作缺乏相互支持和配合的主動意識,出現了街道社區各項工作相互掣肘的現象,導致社區建設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解決以上這些工作中的問題,根本出路就是要堅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根據各項工作在社區建設中地位和作用,要科學確定到底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各項工作開展井然有序,整體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街道社區黨組織是黨的基層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基層黨組織的形象,直接與社區群眾、轄區單位接觸,工作千頭萬緒。上級布置的工作我們含糊不得,下面請示的工作我們原則不得,棘手「刺頭」的問題我們躲閃不得,街道社區經濟、綜合治理、城建城管、社會事務等項項工作我們都忽視不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學會「彈鋼琴」,既要善於牽住「牛鼻子」,緊緊扭住影響和制約轄區建設的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不放鬆,又要和一般工作結合起來抓,把「千條線」擰成一股「繩」,還要做到以點帶面,確立全面建、整體上的思想,防止和糾正在工作指導上畸輕畸重、單項冒尖等現象發生。 二、堅持長效觀念,推進社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按照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加強新形勢下社區黨組織領導建設,就是要把發展作為一個過程,先解決什麼,後解決什麼,既要重視眼前工作,又要著眼於未來,考慮長遠的發展。我們有些同志,在指導社區工作中,只求一時一事的轟動效應,只考慮如何出彩頭,不考慮對社區城區長遠建設有什麼作用;有的喜歡抓那些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叫得響的有形工作,忽視那些在社區建設起著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社區思想文化教育、黨組織建設等無形工作,導致街道社區建設基礎不扎實,發展後勁不足。 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建設社區。首先要求我們社區黨組織負責人一定要把工作指導思想搞端正,以黨的事業和社區建設為重,認真落實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要求,糾正急功近利、圖名掛號、華而不實的思想偏差和工作作風,自覺擺脫功利思想的纏繞,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處理好抓建設與個人成長進步的關系,切忌重眼前、輕長遠,做到當一任領導負長遠責任。其次要夯實社區建設發展基礎,在抓好長遠性、根本性、基礎性的工作上下功夫,要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圍繞社區建設持續發展開展工作,提高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發揮各類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紐帶核心作用,為社區可持續發展提供組織基礎保證,進一步打牢社區文化基礎、服務保障基礎、綜合治理基礎。三是要積蓄街道社區發展後勁,努力拓寬人才選拔培養的渠道。現在我們選拔社區黨支部書記難,推選優秀的社區黨組織(總支、黨委)書記就更難了。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要進一步拓寬用人渠道,採取向社會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民主選舉等辦法,著力抓好社區區建設的「四支隊伍」,即:社區街道幹部隊伍、社區工作者隊伍、社區黨員隊伍、社區志願者隊伍,在保證他們一定物質生活待遇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提高「四個素質」活動,即:開展崗位技術練武,提高業務素質;開展讀書競賽,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開展優質服務競賽,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開展學習先進活動,提高政治素質。引導社區工作者以社區為「課堂」,以崗位為「舞台」發奮學習,立志成才。為新形勢下社區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務保證。 三、堅持人本觀念,突出提高提高人的素質全面發展 社區黨組織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目中有人」的理念,把促進社區居民群眾的全面發展作為我們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我們鼓樓區率先提出了「負重攀登、首善之區」,「社區建設是城區永恆主題」的工作思路,在社區保障、衛生、教育等社會公益性事業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城區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實際上就是實實在在地堅持貫徹以人為本的城區建設理念。但新時代要求我們如何使轄區的基礎條件與市民文明程度、市民開放心態、文明素質、合作態度和敬業精神有新的進展,讓社區居民在改變城區面貌的同時提高素質、改變自己,這是我們必須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以提高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為目標,是黨的十七大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同時,現代人的基本生活已經解決,未來主要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新形勢下社區建設必須立足人的全面發展,制定有效的對策,採取可行的行動,為提高人的素質全面發展提供必需的基礎保障。 一是要多辦實事,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社區建設要著眼於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從百姓最關心的事情抓起,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千方百計地為居民經濟上解困、生活上解難、思想上解惑。通過「進百家門、知百家情、暖百家心、解百家難」活動,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我們街道社區黨員幹部要深入居民中去,了解民情,體察民意,做居民群眾的知心朋友,成為群眾心聲的觀察員,黨和政府的瞭望所。 二是用好載體,滿足精神文明需求。要努力構築與我們南京大都市社區相適應,滿足居民樂業的社區文化,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重要載體。我們每個街道社區都有歷史、地理、人文環境等不同特色的人文資源,應用好這些不同特色的人文資源,培養人們的認同感;要通過開展舞蹈、戲劇、書畫、工藝等文化活動,豐富生活陶冶情操;要通過建立社區文化聯席會、文化廣場制度,對社區文化進行整體籌劃,形成城區、街道、小區三級文化網,不斷滿足社區居民全面發展的精神需求。 三是積極創造條件,滿足展示才能的心願。人的全面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包括人的素質、能力和思維方面綜合素質的發展,基本能力是發展的核心。當前我們城區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獲得了一定的提高,這使激活人的潛能外部條件已經成熟。我們要抓住機遇,千方百計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舞台。在社區建設中,要大力宣揚和發揚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事例,鼓勵社區群眾多為「小善」,以輿論導向激發居民助民為樂的積極性;要多用身邊的人與事來教育群眾,以身邊經常發生的小事為抓手,以小見大,讓市民群眾制訂公約,自覺執行公約,達到自我教育提高的效果;要根據不同人群持續不斷地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通過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才藝展示等活動吸引社區居民群眾參與展示能力,調動社會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形成按照科學發展觀構建街道社區和諧的良好局面。

❾ 社區的形成過程

前言
雖然「社區」的概念可能范圍大小不一,並沒有明確的界線,也可能不是一種感官場域,沒有人可告訴你確切的地點,但它卻是一群人的生活空間,我們依然感覺它的存在。譬如說,台灣各地的「公館」、「七張犁」、「北門」、「埔」、「坑」、「厝」,以及台北市的艋舺、大稻埕與大龍峒等概念均可說是社區的最佳寫照。

社區生活是一種共有、共治與共享的生活。個人出生後,不僅屬於家庭,也屬於社區。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是在自己所屬的社區范圍內進行,我們的生活方式與人格發展多半受社區組織的影響。有了社區組織,個人生活便獲得許多便利。譬如說,由於職業分工與專業化,生活更為經濟;由於合作技術發展,食物獲取更加豐富與便利。人類生存機會是因社區而增強,這也是它普遍存在的重要理由。

本章的重點在說明社區的意義、社區的重要性、傳統社區的特色及其演變,以及現代社區的特色、問題與解決,並藉由社區(Community)、社區意識(Community Consciousness)、傳統農業社區、現代都市社區、社區總體營造、社區工作(Community Work)與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等重要概念,逐一論述社區的相關理念與事實,期使我們能對社區的形成有進一步的認識。

社區的范圍很難界定,既非行政界域,也無明確界線。然而,對於某一群人而言,社區卻是個人發展認同感與歸屬感,並擁有某些權利與義務的具體存在生活空間。社區也是一種制度、組織或體系,這種組織或體系依其空間分布來說,即是一種區位結構或區位體系。基本上,社區與團體、結社或社會並不能劃上等號,但其概念則包括五個要素:(一)一群居民:居民是社區主體,其人口特徵則表現在社區組合上;(二)地理空間:也是生活空間,包括自然資源與公共設施等;(三)社會互動:社會互動是居民發展社會網路的關鍵,也是社區持續生存的動力;(四)組織體系:社區是一種組織結構,必然有社會組織運作的現象;(五)心理情感:居民間有相當的共識、認同與歸屬,並且形成一種心理依附,進而追求共同目標。

歷史發展而言,傳統農業社區與現代都市社區是社區的兩種主要表現形式。農業社區是指某地區居民及其制度所保有的結合形式,在此地區的居民或為散居農村,或是集居村鎮,而以村鄉為其共同活動中心。農業社區或鄉村社區有四個主要特徵:(一)以農業為主的一群人;(二)生活在某特定地區的人有密切的互動關系;(三)享有相同價值與規范;(四)有強烈的我群觀念,並帶有濃厚的共同意識。至於都市社區則是一個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人口密度高、社會流動大、個人匿名性高與高度專業分工。它所展現的是一種異質性現象、職業機能互賴、科層制的發展、理性與個人主義導向的人際關系,並且依賴形式的社會控制。

社區發展的概念絕非憑空想像,而是有其歷史淵源。二次大戰後,聯合國基於世界多數區域,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由於受戰爭影響而凋敝殘破、貧窮落後,甚或面臨物質嚴重短缺,故而提出社區發展方式。在此世界潮流下,我國於民國五十四年訂定民生主義階段的社會政策,並在六○年代大力推動社區發展。時至今日,台灣地區的社區發展工作已實施數十年。溯其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第一個十年計畫是以農村社區為主要對象,基礎工程與生福利是其主要工作內涵。第二個十年計畫則以都市社區為實施對象,開始考慮到台灣都市化的快速發展,尤其重視精神倫理建設。然而,北高兩市的實際經驗顯示:都市社區發展工作較農村社區更困難。究其原因,除都市人有忙碌、疏離、流動性與匿名性等較高的特性外,「社區」范圍的日漸模糊,也是引起都市「社區意識」、「社區認同」,乃至「社區參與」薄弱的要因。

眾所周知,社區發展是一種綜合性工作。要做好社區發展工作,需要整體社區居民參與,並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居民的社區意識,使居住認同社區組織,關心社區事務,進而利用社區資源維護自己的社區環境,深切體認社區是「利害相關,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過去,由於我們較重視社區硬體建設,相對忽視居民的社區認同,致使社區發展理想與實際間落差過大,甚至有名無實。因此,當前社區發展政策的首要任務即是如何強化居民的社區認同與社區意識,如何透過各種社區活動的辦理,加強居民的社區參與與情誼,進而使他們自動自發、相互合作,融合成社區生命共同體,形成社區發展的動力。

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成為政府與民間特別重視的熱門觀念,也變成台灣社區發展政策的重要依據。整體而言,社區總體營造所要達成的目標是:在政治層面上,推動民主化與公共化概念,強調「由下而上」的居民參與,讓社區居民管理自己,也思考其未來;在經濟策略上,著重「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試圖尋求「在地性」經濟發展策略,藉以維持地方產業與生態環境之平衡;在社會改革上,藉由社區總體營的社會運動改造社會風氣,培養公義與私利並重價值觀,重視社區互助與人際互動,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期使社區居民成為社區的真正主人而非臨時過客;在文化功能上,藉由文化保存與重建地方文化特色,拯救地方歷史古跡與文化遺產,以及美化居住空間與景觀等社區文化運動凝聚社區意識,並且形塑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

社區

「社區」(community)的定義可依不同觀念而有不同說法:(一)空間、地理或地域觀念:社區是地理、社會與地域組織的單位,也是居民在特定地理界限內從事共同互賴生活,並具有地緣感或集體意識的人口集團;(二)心理、情感與意識觀念:社區是具有我群感、認同感或共同價值觀的人群實踐日常生活與社會互動的情感單位;(三)經濟與職業觀念:社區是與職業密切相關的經濟單位,例如新竹科學園區、大學城或軍事單位等;(四)政治與國際觀念:國家與國家間的互動隨全球經濟與政治變化而日趨頻繁,國際社會若有唇齒相依的深切感受,便會積極加入「國際社區」,例如聯合國、世界銀行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

綜合學者專家的看法,社區是指佔有一定區域的一群人,因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生活水準、職業聲望或其他方面的差異而造成各種不同的地域,並且形成彼此相互依存的關系。具體而言,社區具有三個要素:(一)它是一個有一定境界的人口集團;(二)它的居民具有地緣感覺或某些集體意識與行為;(三)它有一個或多個共同活動或服務的中心。據此,我們可得出幾個重要概念:(一)「社區」本身具有雙重意義,「社」注重社區中的人際關系,「區」則有地區或環境的意涵,該名詞指涉人與環境的結合體;(二)社區不同於行政區,而且是動態的,具有高度彈性的,並非硬性的規定或劃分;(三)社區問題的產生與解決與整個社區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與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因此,社區發展政策必須與社區習俗和文化密切配合。

社區意識

「社區意識」(community consciousness)是指社區居民對於其所居住社區有一種心理情感,亦即歸屬感與認同感。他既認同這個社區,也屬於社區成員的一分子,好比自己對故鄉與國家的情感一般。這是一種對於所屬社區的責任心與榮譽感,也是參與社區活動的動力。就此意義而言,社區意識至少有三個要件:(一)居民對於所屬社區具有認同與情感;(二)居民關心社區公共事務與共同利益;(三)居民願意表達看法或採取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問題。

社區意識是守望相助的關鍵,也是形成生命共同體的要素,但卻需要透過居民互動來培養。在台灣,除鄰里長原有業務外,多數社區工作是靠家庭主婦來推動。老舊社區還有節慶或廟會為主的聚會活動,新興社區則面臨人力與場地的兩難,於是,在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下,實在難以形成社區意識。然而,抗議也是形成社區意識的另一途徑。雖然這種形成方式不是常態,但在台灣現階段,卻也有促進改革的功能。當社區共同利益遭到破壞或來自內部的不合理時,就有可能激發居民自行組織與抗爭行動的意識。譬如說,花園新城、慶城社區與汐止白馬山莊等,都曾因為抗議治安、道路與環境等問題而激發居民保衛家園的社區意識。

社區發展

台灣地區的社區發展已有三十年以上歷史,由於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也獲得相當成果。若追溯社區發展歷史軌跡,我們當可發現:第一個十年計畫是以農村社區為主要對象,基礎工程與生福利是主要的工作內涵。第二個十年計畫則以都市社區為實施對象,精神倫理建設是強調的重點。近年來,社區發展層次從早期的硬體建設擴展到抗爭游說與組織參與等軟體運作范圍,並且著重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改善社區經濟、環境、治安、交通、衛生、福利與教育文化等事務,企求重建鄰里關系與社會安定。

就理論上來說,社區發展有三種主要精神:(一)社區發展工作必須解決社區居民切身需求問題;(二)社區居民必須積極參與;(三)居民的自助是社區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社區發展可說是一種組織與教育民眾的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運動。社區發展的目的在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協調各社區關系、運用社區內外資源、採取社區自助行動,達到引導社區的社會變遷與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社區組織

「社區組織」(community organization)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的社會生活方式,或各種社會制度相互關系的總體結構。任何社區都是社會關系的一環,也是有組織的體系。這種組織或體系依其空間的分布狀態,我們稱之為「區位結構」(ecological structure),而就其各部分關系來看,它又是一個區位體系。近年來,社區組織原則與方法經常被應用至農村地區,社區發展工作也從農村擴展到都市。因此,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間的差別日微,甚至有相互通用的趨勢。

社區組織的意義在社會學與社會福利著作中有許多不同解釋,或說明工作程序,或強調工作目標,或著重工作方法。但綜合學者的普遍說法,社區組織是一種社會工作過程,其目標在充分運用社區資源以適應社區需求,並促進社會團體協調與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具體而言,社區組織的重點是:(一)利用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二)讓地方人士體認避免沖突與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三)社會福利機構的建立、調整與工作配合;(四)社區民主自治與專家合作關系的建立。

社區資源

「社區資源」(community resources)是指社區內外所有可以動員,並且有助於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需求、促進社區成長與達成社區目標的力量總稱或動力因素。它不僅涵蓋有形物質資源與無形精神資源,也包含兩者整合後所創造的力量。有形物質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與財產。無形精神資源則指社區意識的力量,其中融入信仰追求與社團宗旨所形成之個體意願與整體目標。

雖然社區資源在學理或實務分類上相當繁多,但最常用的社區資源可分為五種類型:(一)自然環境資源:包括地形、地貌與自然景觀等;(二)人力資源:例如社區中的親友、師生、社團幹部、政治領袖人物與工商企業人士等均屬之;(三)物力資源:包括社區活動所需器材、工具、房舍、物料與設備等;(四)財力資源:例如活動經費、捐款、補助與經費等;(五)組織資源:包括社區內的學校、社團、工商企業、公司團體與基金會等。社區資源能否充分運用,有賴社區資源的發現、規劃、整合與動用。然而,社區資源的整合不限於社區內,也可超越社區。藉由各種社區活動與組織的運作,可以促使資源網路的形成、茁壯與擴大,並且有助於達成整體社區發展的目標。

傳統農業社區

傳統農業社區是由居住在一有限地域內具有共同利益,並有共同滿足其需求方式之人群所組成。美國社會學辭典為農業社區所下的定義是:「面對面結合的一個地區,比鄰里大,在此地區內,多數居民利用其集體生活所需之社會、經濟、教育、宗教及其他勞務,並對於基本態度與行為有一般的投合,通常是以村或鎮為中心。」

早期的農業社區有如一個原始部落,自成一個小世界。農民自己生產東西,製造工具與服裝,而將其剩餘產品售給鄰市。近代一般先進國家的農業社區因受現代化、都市化與工業化影響,先前的自給自足現今多半已不復存在,轉而必須依賴都市;一切生產、運輸、交易與消費可說是以都市為轉移中心。同樣的,由於台灣土地改革成功,工業日漸發達,農民生活水準大幅提升,農業社區也有很大的轉變。近年來,都市化程度逐年提高,台灣農業社區也逐漸呈現若干現代化風貌。

現代都市社區

一般社會學者認為:都市特性在於它是一種心理與物質結構,也是人類共同營生的地方,其主要特徵是它的社會組織與制度。因此,現代都市社區系指一個集中在有限地域內的人口集團,在法律上具有社團法人的地位,在經濟上具有分工與互賴的特色,在政治上具有地方政府的體制。它的主要營生方式不是直接依賴耕種與捕魚等來獲取食物,而是靠著工商業、人事服務與其他專門技能以謀生。在社會互動與社會關繫上,它也多半是集體的與間接的。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委託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所進行的一份研究指出:台灣地區的都市社區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一)傳統市街:位於都市較老舊地區,居民世居比例高,住商混合性最強,社區凝聚力也高,但因發展時間長,房屋外觀顯得簡陋,土地與建築物的產權相當復雜,例如台北的迪化街、萬華一帶與延平北路某些地段;(二)零散發展型社區:原可能是老舊平房或日式大宅院,經地主改建或建商合作而成為較新式住宅區。由於它是新舊雜陳居住型態,都市景觀相當零亂,新住與原住人口間缺乏一體感,彼此情誼較傳統市街淡薄;(三)公共服務部門所提供之住宅:包括國營事業提供的宿舍社區,如中油與台糖等;政府機構提供的員工住宅,如中興新村眷舍;以及居住地狹小但各種福利齊備的傳統眷村;(四)市地重劃區:原為農業用地,經重劃後改成建地,屬於新開發社區,住戶的社經地位也較高,例如木柵與大直重劃區;(五)民間造鎮計畫社區:大多選在都市外圍地區,有不少為山坡地帶,透過大面積土地與低廉地價的整體規劃與設備而開發完成的社區。這類社區發展上的最大困難是住戶偶居例不小時,居民社區參與意願低,相對缺乏認同感與我群意識。

社區總體營造

對於台灣社政單位與社區居民而言,「社區發展」或「社區工作」幾已耳熟能詳,但「社區總體營造」(tot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則是一個新概念與新名詞。民國八十三年,該概念由行政院文建會提出並作為一種施政計畫。這個外來名詞主要結合日本「造町」、英國「社區建造」(community building)與美國「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等三個概念,尤其強調社區生命共同體意識、社區參與和社區文化。

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大致採取日本的觀念與作法。換言之,它先依據社區特色從各種角度切入,然後帶動其他相關項目,例如地方產業文化包裝、民俗活動開發與街道景觀整理等,最後整合成總體的營造計畫。然而,這種強調社區景觀、地方產業與文化展現的作法,也使部分人士懷疑社區發展政策是否轉變?社區文化活動是否要由另一批人辦理?社區發展與文化建設如何相輔相成?均是政策、人力與執行上的重要課題。就此而言,社區總體營造理念代表的是一種寧靜的革命或思想模式的轉變,其結果不僅在營造新社區的形成,也要營造新個人、新社會與新文化的風貌;不但要找回個人的感性,也要營造可以永續經營的家園。譬如說,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社區的文化重建與嘉義縣新港鄉的造街計畫等皆是社區總體營造的範例。

社區工作

「社區工作」(community work)涵蓋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也是社會工作專業者協助社區居民凝聚社區意識與推展社區事務的一種專業活動。早期,先進國家的社區工作常與教會和醫院結合。近年來,則積極運用義工以協助多樣化的社區工作,例如戒毒宣導、義賣募款與社區運動等。至於我國的社區工作發展,早期是以成立團體組織為主,例如媽媽教室與社區童子軍等。繼之,藉由社區活動以增加社區意識與社區認同,例如民俗技藝活動與社區園游會等。近年來,若干資源較豐富的社區,更積極舉辦社區環保與美化環境等有關的社區工作。

未來,台灣都市化程度勢必與日俱增,因此,要使現代都市社區生根化、組織化與長期化發展,社區工作應從幾個方向努力:(一)硬體與軟體設施相互配合:過去,社區活動中心與圖書館等公共設施興建完成後,往往缺乏專業人員管理與維護,致使無法發揮應有功能,殊為可惜。今後,在籌建社區硬體設施時,也需相關軟體與人員的配合;(二)重新厘訂社區范圍:過去,社區常依行政區域劃分,難以激發居民社區認同。未來的社區范圍應加以檢討,或可透過居民自覺、自動參與和組織社區以發揮凝聚力,自然形成明顯的社區界限;(三)社區規劃應配合生活圈與醫療網理念:國土計畫已將台灣地區劃分成十八個生活圈,未來的社區事務應盡量配合生活圈與醫療網,才能方便民眾生活與就醫;(四)亟待社工員發揮專業服務功能:過去,若干縣市首長對社工員定位不清且未能善加利用,因此,今後,妥善規劃與應用社工員以從事社區工作是社區發展的重要環節;(五)妥善利用社區組織與社區資源:社區內外的公共或私人設施與機構均是社區可利用的豐富資源,今後,社區組織與社區資源的結合是社區發展的的重要工作。

社區參與

「社區參與」(community participation)是一種社區居民自我覺醒的過程,也是居民對於周遭生活環境關心與投入程度的標志。透過社區活動與公共事務的參與,除了可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也可改善現代都市社區的冷漠面貌。因此,社區參與不僅反映出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也進一步形成以社區為行動單位的集體力量。然而,社區參與並無一定的模式可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相關經驗的學習與傳承,確認社區的問題與資源,以及尋求適切的解決方法。更重要的是:參與過程的所有組織、協調與執行都應由社區居民自動自發的參與,其他相關專業團體或組織則應以促成方式居間協調社區居民。

1990年代初期,台灣活潑多樣的自力救濟與新社會運動漸趨沉寂。後來,一些以社區共同權益與環境意識為訴求的自發性社區參與運動開始接替。譬如說,從台北縣貢寮鄉民堅決阻止核四興建到台北市民生社區輻射鋼筋污染的自救運動等,皆為向內凝聚社區意識與資源,向外積極介入公共政策決定與執行的範例。其實,這些自發性的社區參與已開始扮演行動者的角色。回顧過去,居民參與初期可能因長久保守心態限制或組織運動經驗不足,有些在執行中即無疾而終,有些則變成長期抗爭或兩敗俱傷。展望未來,社區組織應發展出一套參與公共事務的策略,詳細規劃未來社區藍圖,期使將自力救濟式的行動轉變成公民社會的社區參與。

閱讀全文

與社區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