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依蘭歷史文化

依蘭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1 03:14:09

❶ 請教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的歷史沿革拜託了各位 謝謝

依蘭縣 依蘭縣面積4672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依蘭鎮,郵編:154800。代碼:230123。區號:0451。拼音:Yilan Xian。 依蘭縣隸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和佳木斯市之間,20世紀80年代屬於佳木斯市,在九十年代為了給哈爾濱市提供煤氣,而被劃歸哈爾濱市。依蘭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里山美、水美、人也美的地方!也是一座古城。當年,宋代皇帝宋欽宗和宋徽宗兩個皇帝就是在依蘭鎮五國城這個地方,被囚禁的,也就是著名的「坐井觀天」。 在依蘭鎮的西邊、北邊、東邊有三條江圍繞,分別是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這三條河在這里匯合流入黑龍江。 依蘭地處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爾濱市251公里,東距佳木斯76公里,版圖狀如楓葉,形似蝴蝶,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完達山脈三山對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四水交匯,總面積4616平方公里,人口37萬,轄9個鄉鎮、13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依蘭鎮。 依蘭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差異很大,年均氣溫在2.6-3.1攝氏度,無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適於水稻和大豆生長。 依蘭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倭肯哈達洞穴的發現,證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清代設三姓副都統衙門,又稱「三姓」,是滿清發祥地,又是北宋徽、欽二帝「坐井觀天」的軟禁之地。依蘭全縣有可耕地17l萬畝,土壤肥沃,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之一。境內山多林密,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有野豬、黑熊、狍子、野雞、蕨菜、蘑菇、猴頭、木耳等,有13科63種魚類;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藏有銅、錫、鋁、金、鎂等、非金屬礦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其中煤的貯量達3.7億噸,是發展煤化工業的優質原料、極具開發前途。 依蘭縣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秀麗。丹清河風景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的巴蘭河漂流被譽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觀歷史底蘊深厚,「五國城」、「土城子」、「靖邊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依蘭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8.5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6.7億元、3.8億元、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之比為36:21:43;財政總收入完成1.09億元,其中地方預算內收入0.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3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548元,農民人均收入2023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億元,城鄉居民存款余額13億元。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畜牧業占總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綠色食品、經濟作物、食品、生豬、山產品和奶牛6個產業鏈。工業行業中,機械、紡織、亞麻、電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優勢。第三產業中,旅遊業資源豐富、優勢突出,日漸成為產業支柱。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網·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區劃網站 依蘭原名三姓,滿語為「依蘭哈喇」(即:依蘭為「三」,哈喇是「姓」)。據《三姓志》載:清初,松花江中游胡爾哈河(今牡丹江)口、湯旺河口、湯旺河口順流而下瑪那哈地方及胡爾哈河正東倭和地方分別有赫哲人數十戶或百餘戶居住。天聰年間,挑選胡爾哈河一帶赫哲1000人,前往山東征剿。於順治二年(1645年),對未出「天花」赫哲人等由軍營全行撤回,「因為出力,將此赫哲人等一並作為新滿洲,國語依冊(伊徹)滿洲。隨將盧業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魯等四族長編為世管佐領。」又據偽滿《依蘭紀略》記載, 「嗣以胡氏徙居寧古塔,只余盧、葛、舒三姓,遂呼斯地為三姓」。簡稱「依蘭」。依蘭,古為肅慎地,唐屬渤海、黑水都督府分轄,遼為女真五國部地(即剖阿里、盆奴里、奧里米、越里篤、越里吉五國)。「越里吉」居於五國最西之三姓為「五國頭城」,亦稱「五國城 」,為歷代軍事重鎮。金設胡里改路,初設萬戶府,後改設節度使。元設胡里改軍民萬戶府,明設奴兒干都司忽兒海衛。清初,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築城,始設三姓協領衙門。 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批准,添設三姓地方副都統,管理旗務,鎮守地方。翌年 3月12日(清雍正十年二月十六日),委任二等侍衛覺羅七十五為副都統。所轄疆域包括黑龍江下游、松花江中下游與烏蘇里江流域以及海濱和庫頁島等地。三姓向為重鎮,又是松花江水路干線的中繼要港。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吉林將軍上奏:「三姓一城,為吉江(吉林、黑龍江的簡稱)門戶,又為松花、牡丹兩江匯流東下之區,地多沃壤,戶口殷繁」,請求設置府治。1906年2月15日(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獲准,設置依蘭府,隸於濱江關道。知府於同年8月2日(農歷六月十三日)啟用依蘭府關防。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於依蘭府城設置東北路兵備道,管理依蘭、密山、臨江(今同江)一帶邊務及東北沿邊兵備事宜,並管理依蘭等處關稅、交涉事宜,同時裁撤三姓副都統。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將依蘭府改為依蘭縣。1914年6月,將東北路道改為依蘭道,依蘭縣隸屬依蘭道管轄。1929年2月,撤銷依蘭道,由吉林省直轄。全縣總人口16.4萬人,時為二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改隸三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依蘭縣隸屬合江省管轄。1947年春,將土龍山、宏克力一帶劃出,於土龍山設置依東縣;將雙河一帶劃出,於雙河區設置雙河縣;將刁翎、三道通一帶劃出,於刁翎區設置刁翎縣。原依蘭全境「一分為四」。1948年6月,撤銷依東縣,將其北部宏克力一帶劃歸依蘭縣,將其南部土龍山一帶劃歸樺南縣。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依蘭縣改隸松江省管轄。1953年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1.7萬人,為丁等縣。1954年8月,松江、黑龍江兩省合並後,隸屬黑龍江省管轄,劃入合江專區。1985年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改由佳木斯市領導。從1991年4月1日起,劃歸哈爾濱市領導。 1992年,依蘭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縣城座落在牡丹江、倭肯河注入松花江的匯合處,三面環水。西與方正縣、通河縣、鐵力市接壤,北與伊春市、湯原縣、佳木斯市為鄰,東與樺南縣、勃利縣毗連,南與林口縣相接。全縣總面積4658平方公里。全縣共轄7鎮、13鄉。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36.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5萬人;滿、朝鮮、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2萬人,占總人口的5.3%。縣政府駐地依蘭鎮。 (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 依蘭是滿語「依蘭哈喇」的簡稱。清初時,此城曾叫和屯噶珊(漢文叫古城屯)後因赫哲族的葛、盧、胡三姓居住,並成為此地的地方族長,便改名依蘭哈喇。「依蘭哈喇」漢語的意思為「三姓」,「依蘭」為「三」,「哈喇」為「姓」,後簡稱為「依蘭」,沿用為地名。 虞夏商為肅慎地;漢晉為挹婁地;南北朝時屬安骨部的屬境;隋為靺鞨;唐屬忽汗州;金屬胡爾哈路;元為海蘭府顧達勒達(指生女真而言)路地;明為胡爾哈部;清初,努兒哈赤征服東海薩哈連部時,把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性)、盧業勒(盧姓)遷居於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築城,設協領,此城原名是和屯葛珊(漢文叫古城屯),被王姓所據後,改名依蘭哈喇(漢文三姓)。雍正十年(1732年)設三姓副都統,管轄松花江下游、烏蘇里江、黑龍江下游直到庫頁島的廣大地區,三姓副都統歸吉林將軍管轄,光緒八年(1882年)設三姓廳,三十二年(1906年)設依蘭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依蘭縣,三年六月劃屬吉林省依蘭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歸省直接管轄,依蘭隸屬吉林省,為二等縣;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省公署官制,確立東北為五省,依蘭縣仍屬吉林省,為甲類縣;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為十四省,依蘭劃屬三江省所轄,在此後歷次行政機構改革中此縣均隸屬於三江省管轄。直至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依蘭劃屬合江省所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又將依蘭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2000年,依蘭縣轄7個鎮、10個鄉、1個民族鄉:依蘭鎮、達連河鎮、江灣鎮、三道崗鎮、道台橋鎮、宏克力鎮、德裕鎮、土城子鄉、演武基鄉、長崗鄉、護林鄉、平原鄉、團山子鄉、湧泉鄉、愚公鄉、蛛山鄉、紅星鄉、迎蘭朝鮮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6410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依蘭鎮 73430 達連河鎮 37522 宏克力鎮 13885 道台橋鎮 20037 三道崗鎮 22319 德裕鎮 15231 江灣鎮 10748 演武基鄉 14959 珠山鄉 10406 湧泉鄉 14185 愚公鄉 17144 團山子鄉 18596 平原鄉 19566 護林鄉 18405 長崗鄉 16109 土城子鄉 9717 紅星鄉 13961 迎蘭朝鮮族鄉 17888

❷ 黑龍江省哈爾濱的歷史文化

一、哈爾濱(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黑龍江省省會,中國東北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約為5.384萬平方公里,轄9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其中市轄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2014年戶籍總人口994萬人。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熱點旅遊城市和國際冰雪文化名城。是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中心城市」 及「對俄合作中心城市」 。有「冰城」、「天鵝項下的珍珠」、」丁香城「以及「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美稱,還有「文化之都」、「音樂之都」、「冰城夏都」的美譽。

二、哈爾濱歷史:

1、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於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

2、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3、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這里,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4、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並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後來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5、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後涌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餘萬。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6、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並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文化大革命」期間,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7、1996年,國務院批准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並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里。

❸ 黑龍江省依蘭縣簡介

簡介
依蘭地處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西部,西距哈爾濱市251公里,東距佳木斯76公里,版圖狀如楓葉,形似蝴蝶,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完達山脈三山對峙,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蘭河四水交匯,總面積4616平方公里,人口37萬,轄9個鄉鎮、13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依蘭鎮。
依蘭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差異很大,年均氣溫在2.6-3.1℃,無霜期137天,年降水量600毫米,適於水稻和大豆生長。
歷史文化
依蘭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倭肯哈達洞穴的發現,證明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清代設三姓副都統衙門,又稱"三姓",是滿清發祥地,又是北宋徽、欽二帝"坐井觀天"的軟禁之地。
依蘭全縣有可耕地17l萬畝,土壤肥沃,是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之一。境內山多林密,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有野豬、黑熊、狍子、野雞、蕨菜、蘑菇、猴頭、木耳等,有13科63種魚類;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藏有銅、錫、鋁、金、鎂等、非金屬礦藏有石英、石棉、石墨、煤、水晶石、大理岩等,距依蘭縣所在地以西15公里的達連河鎮、採煤歷史悠久、抗日期間曾遭受過日軍掠奪性開采、其中煤的貯量達3.7億噸,是發展煤化工業的優質原料、極具開發前途。
旅遊資源
依蘭縣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秀麗。丹清河風景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的巴蘭河漂流被譽為"北方第一漂";人文景觀歷史底蘊深厚,"五國城"、"土城子""靖邊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建設
2011年依蘭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00,598萬元,同比增長24.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4,356萬元,同比增長30.7%。財政收入繼2009年財政收入完成5.6億元、2010年財政收入完成8億元後,2011年我縣財政收入一舉突破10億元大關,兩年翻一番,純增4.5億元。
農業發展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畜牧業占總收入的47.8%,初步建成了綠色食品、經濟作物、食品、生豬、山產品和奶牛6個產業鏈。工業行業中,機械、紡織、亞麻、電力、浸油、食糖等具有一定優勢。第三產業中,旅遊業資源豐富、優勢突出,日漸成為產業支柱。

❹ 哈爾濱依蘭縣的發展如何

依蘭我去過,是參加報達推出的的漂流旅遊。就在依蘭的巴蘭河上游。依蘭近幾年發展相當快,在縣城裡行走,感覺與城市無異。說明當地領導者很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感和推陳出新的魄力。以下是我找到的資料,希望能給你提供一些幫助。
依蘭,歷史悠久,素有「聲聞塞北三千里,名貫江南十六州」之美譽。是黑龍江省設治最長的縣份,她既是滿清發祥地,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北宋徽宗、欽宗「坐井觀天」幽禁之地。
資源豐富。有耕地250萬畝,盛產大豆、玉米、水稻,是國家重要的產糧大縣和商品糧基地縣;有天然牧場15萬畝,林地280萬畝;有以松、牡、倭、巴四大水系為主的中小河流18條,水庫15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是著名的黑龍江林蛙產地,各種山野菜、葯材存量很大;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的儲量為6.9億噸,亞洲最大的氣化廠、哈依煤氣就坐落在依蘭境內。
旅遊勝地。有倭肯哈達古人洞穴,遼金以來的城池、建築遺址,省級風景名勝丹清河景區、「北方第一漂」巴蘭河漂流、小興安嶺風情谷、原始森林、冰川峽谷等都能使遊人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盡享心情的釋放。
基礎設施完備。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日益增強。這里交通便利,同三公路貫穿境內,哈蘿、依勃等省級公路也在縣內通過,松花江水道明水期可運航哈爾濱及俄羅斯,是連接哈、佳、牡、伊、雙、七、鶴等八個城市的重要交通樞紐;這里通訊網路齊全。有郵電所18個,行動電話信號覆蓋城鄉每個角落,寬頻傳輸網可以與世界各地實現國際互聯;這里水電供應充足。有水廠三座,日供水量15,000噸;電力供應屬佳木斯國網,同時有晨光水電站一座。完善的基礎設施,齊備的城市功能為各路客商來依蘭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
據上述資源、產業優勢和發展條件,依蘭鼓勵外商在以下領域進行廣泛投資。
鼓勵投資發展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牡丹江梯級水電、長江屯水電等水電資源和風力發電項目;鼓勵投資建設牡丹江水源給排水、城鎮集中供熱、垃圾及污水處理等項目。
鼓勵投資開發建設煤化工業。利用煤炭資源優勢,依託哈爾濱氣化廠,開發煤衍生油項目,對氣化廠副產品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利用煤矸石建設凈水劑、優質水泥、熱電廠等項目;開發建設活性炭、型煤、免燒磚等項目。
鼓勵投資發展綠、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中草葯材種植業。
鼓勵投資建設生態旅遊。充分利用依蘭的生態環境、文化底蘊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利條件,發展原始森林、漂流、高山滑雪等旅遊項目;開發建設小興安嶺風情谷、環城公園、古城山莊等旅遊景點,建設「坐井觀天」園,滿祖宗祠,民俗風情園、民俗一條街等人文景區。
鼓勵投資發展木材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我縣豐富的木材資源和靠近俄羅斯進口木材的地域優勢,開發細木工板、科技木、夾心板、建築模板四大類板材加工項目。
鼓勵外商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租賃、出售、嫁接改造。
為了支持縣外知名企業、有識之士來我縣投資發展,縣委、縣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財政、規費、用地、水、電、路等方面給予了最大優惠和便利,設外來投資企業發展基金,免費為外來投資企業辦理各種證照,外來投資企業免收行政事業性收費,並努力做到辦事零收費、工作零打擾、服務零等待、溝通零距離。
山水依蘭,人文古城。這里自然資源豐富,產業優勢明顯,歷史文化厚重,生態環境怡人,是一座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城市,是您創業圖騰的發達之地。真誠歡迎各界有識之士蒞臨這片熱土,合作發展,共創輝煌!

❺ 依蘭五國城的由來是什麼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什麼時候滅!這句寫在民族英雄岳飛《滿江紅》一詞中的話,抒發了作者怒發沖冠的憤恨之情。而靖康恥,指的是北宋亡國的恥辱,即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把徽宗、欽宗一齊擄去,最後死在五國城裡。

個五國城,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的松花江南岸。五國城遺址尚在,城址呈長方形,周長為2210米,城垣為夯築土牆,現存殘垣高約3米。據傳城內曾有枯井一口,就是宋徽宗和宋欽宗的坐井觀天處。據史學家分析,所謂坐井觀天的井,大約是土牢之類,冬暖夏涼,否則二宗不會在寒冷的東北活那麼久的。五國城又稱五國頭城、五國部盟城。公元10世紀,分布在依蘭以下松花江和黑龍江沿岸的生女真人,形成了五大部族。作為我國東北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是肅慎人的後裔,在五代時開始改稱女真,共有72部,各自為政,不相統制。生女真是72部之一。當時被遼統治者遷到遼陽以南編入遼籍的,叫做熟女真;在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的被稱為生女真。五國部其實就是生女真,包括剖阿里、盆奴里、奧里米、越里篤和越里吉。越里吉是五國部的盟首,因此越里吉的所在地依蘭,被稱為五國城。五國部初由遼統治,後來加入完顏阿骨打的女真聯盟,推翻了遼國的統治,五國城遂成為金朝的重要城池。

❻ 依蘭鎮的歷史沿革

依蘭鎮,原名「三姓城」。三姓城是一座依山傍水、風光秀麗的歷史古城。遼為女真五國部之越里吉國故城,設於今依蘭鎮城區北門外,史稱五國頭城(亦稱五國城)。金代設置胡里改路,初置萬戶,後改設節度使,治所設於五國城舊址。北宋徽、欽二帝被金俘至上京會寧府,後由韓州徙五國城監禁,俗傳「坐井觀天」,先後死於五國城。元代於胡里改路舊址設置胡里改萬戶府,並於今依蘭鎮西郊馬大屯設置斡朵憐萬戶府。明代為忽兒海衛治所。清初,1665年(清康熙四年),已「設土城有官守」。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始派協領駐守三姓。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添設三姓副都統駐守後,1733年(清雍正
十一年)於舊城南側,修築三姓城。城呈方形,每邊長1.5華里,東、西、南、北分設四門。到清代中葉,三姓城成為三江中下游流域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被稱為邊外七大重鎮之一。
清末,1906年2月(清光緒三十二年正月),添設民官,三姓城遂為依蘭府城。1909年(清宣統元年),裁撤三姓副都統,設置吉林省東北路道,道署駐三姓城。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府、廳、州一律改縣,遂由府城改為縣城,劃為一區。1914年6月,東北路道改為依蘭道,道、縣公署同駐三姓城。依蘭縣公署於1915年在縣城北門外開辟商埠地,1921年再興商埠,擴充用地。三姓城是哈爾濱以下最大貿易口岸,是糧食、木材、毛皮、山產品的集散地。東北淪陷後,初稱三姓保,1938年改為依蘭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為依蘭縣城區,後改為第一區。1955年5月,改為依蘭鎮。1958年10月,將馬大鄉並人改稱依蘭鎮公社。1980年復改稱依蘭鎮。

閱讀全文

與依蘭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