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響的發展歷史
數字音響的主要復特點制1、信噪比高數字音響記錄形式是二進制碼, 重放時只需判斷「0」或「1」。因此, 記錄媒介的雜訊對重放信號的信噪比幾乎沒有影響。而模擬音響記錄形式是連續的聲音信號,在錄放過程中會受到諸如磁帶...----
❷ 音箱的發展歷史
音響技術的發展
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紀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上世紀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家庭組合音響的種類
通常所講的組合音響有台式組合音響和落地式組合音響兩大類。由於要求組合音響有比較高的聲音質量,所以它的兩只音箱一般體積都較大。
按主機的結構(層數)劃分,音響有一體的和分層的兩類。在一體的組合音響中,它的各部分電路(包括電唱機)都在一個外殼之中,這種結構一般用於低檔的組合音響中。在分層的組合音響中,根據機器的檔次不同所分的層數也不一樣。分層較多的組合音響中有:電唱機一層、CD唱機一層、調諧器一層、雙卡錄放音座一層、音調控制器一層、主功率放大器一層。在分層較少的組合音響中,電唱機、CD唱機各分一層,其他為一層。
微型化、數字化、專業化、影視化是家庭音響必然的發展趨勢。
微型化音響。微型台式組合音響已有較長的發展史,在1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高級超小型組合音響。但由於聽音喇叭、立體聲電唱機、錄音卡座沒有很好解決,所以一直停留在較低的檔次上。為了創造小巧的音響世界,不但要從放大器、控制部件、左右音箱上下功夫,還得從調諧器、CD唱機和錄音卡座方面一起考慮。
數字化音響。數字技術是一種新技術,所以數字音響在解決模擬音響雜訊的失真問題時發展而成。音響採用了數字技術之後,記錄的數字信號從取樣頻率到量化特性,有清晰的解像度,沒有色抖動,得到是非常清晰的圖像。而且可以和上位機互換,這與模擬錄放像設備無法比擬。數字錄音可以把時間、人名、地址一起錄入帶中,採用微型鍵盤來完成編目工作,更換曲目編號,再加上遙控功能,使你能夠自動地搜索需要的曲目,使用方便。
影視聽設備一體化。數字音響隨著電聲技術、影視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它們在家庭中可以構成混然一體的多媒體影視音頻系統。這樣的系統,能聽到各種在輸入端增添各種需要的信號輸入和功能轉換,通過電腦處理就能使受眾看到各種圖像和聽到各種聲音。
❸ 音箱發明的由來
音箱發明的由來http://jxzx.szfte.cn/cnschool/upload/homepage/subject/research/upload/new.asp?id=343音箱的歷史 如果不是因為Marshall音箱,Cream和Jimi Hendrix Experience在60年代末時就不會那麼出色,如果Cream和Hendrix沒有那麼棒,重金屬可能就沒有誕生。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重金屬音樂,那麼也不會有《Guitar World》雜志。那麼你們這些讀者可能現在正在學吹單簧管,或者在努力訓練成為一名體育明星。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欠這個非常熱心的有涵養的倫敦紳士一個大人情——他的名字是Jim Marshall。Marshall音箱是搖滾樂發展歷程中最偉大的豐碑,同時影響了搖滾樂歷史中最有影響力的偉大吉他手們:Pete Townsend、Jimi Hendrix、Eric Clapton、Jeff Beck、Jimmy Page、Ritchie Blackmore、Mick Ralphs、Angus Young、Billy Gibbons、Eddie Van Halen、Yngwie Malmsteen、Slash、Dave Navarro和Tom Morello,這里只列出一部分人。今年(2002年)是Marshall Amplification公司成立的第40個年頭。正是我們做一個全面的回顧Marshall歷史的好時機。 作為一位現年已是79歲的老人,Jim Marshall仍然一如既往的每天都去位於英國Milton Keynes的公司總部參與一切和公司有關的運作。「我仍然早上6點就起床,我從來都是第一個進公司,我不喜歡浪費光陰。」 Jim Marshall 13歲就進入了演藝圈,他做過從跳踢踏舞、合唱團員、鼓手、樂團領隊和打鼓指導。在1960年,他在Hanwell的Uxbridge路旁開了他的第一家專門賣鼓的商店。但是在經常光顧商店的年輕搖滾樂手的鼓動和要求下,Marshall也開始做起了其他樂器的生意,包括電吉他和擴音器/音箱。這些鼓動他的樂手中就有一個吉他手,他的名字是Pete Townsend。在之後的幾年內,他和他的樂隊The Who走紅了整個英國,但是在1960年時,Marshall只知道這個年輕人是他的一個吹薩克斯管的老朋友Cliff Townsend的兒子。 Marshall回憶當時年輕的Pete總是和他的朋友在抱怨。「Pete總是說,『在倫敦西面的樂器店裡,那的人總是瞧不起我們,就因為我們是玩搖滾樂的。為什麼你不在你的店裡賣吉他和音箱呢?』我就說,「我只會打鼓,我可不懂吉他和音箱,不過我可以試試。』我試了,自從這個「試」字出了口,我就一直成功至今。」 很多那個時代的大樂團的樂手都對搖滾樂有很大的成見。但是Marshall很早就對這些不在乎了。「Mick Waller(後來與Jeff Beck和Rod Stewart合作)是最早跟我學鼓的學生中的一個,他就要我教他學打搖滾樂鼓。」「我就告訴他『其實那是很容易的,因為節奏全是四分音符,和拉丁音樂一樣,只不過重音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相信我,這種流行的東西幾個月以後就會被人們忘記。』我當時有多麼的糊塗啊?」 Marshall在一個非常適合的時機進入了音樂樂器這一行。The Beatles1963年的首張專集開啟了英國搖滾樂征服美國和全世界流行音樂界的篇章。全世界都在關注著英國。但是多數英國樂手用的樂器都是美國做的。Marshall的商店裡賣的最好的兩件樂器是Gretsch Country Gentleman (George Harrison非常喜歡用的琴)和幾乎完全美國製作的Fender Tremoulx音箱。 但這個局面將馬上改變。在1962年,Jim Marshall雇了一個修理工——Ken Bran,他曾經是倫敦走場樂隊Peppy & the New York Twisters的成員。兩個人都經常和光顧商店的樂手交流意見。其中包括Pete Townsend,錄音棚手Big Jim Sullivan和當時的流行樂隊Brian Poole & the Tremoloes的成員。「他們來我的商店看我,說外面能買到的音箱不適合他們玩的這種音樂。」所以Marshall決定試一試自己製作為當時的搖滾樂量身定做的音箱。從純粹的經濟角度上來說,這個主意也是非常可行的,因為英國產的音箱可以以比美國進口的音箱更便宜的價格在英國本土出售。 Jim Marshall在二戰期間曾修理過戰斗機上的電路,但是他從來沒有音響器材方面的經驗。「我和Ken Bran談過,然後他說『我的技術還不夠獨立的從什麼都沒有開始製作一個音箱。但我知道EMI有個特聰明的18歲孩子,叫Dudley Craven。』我就說,『帶他來見我,我和他聊聊。』後來我就問這個年輕人,『你願意加入我們的團隊一起製作第一個搖滾樂音箱嗎?』他說,『我太願意了,但是我現在在EMI打工。』我問他,『你掙多少錢?』他回答,『一周四個英鎊。』我說,『如果我一周發你15英鎊,和Ken一樣呢?』他爽快的答應了。可能現在聽起來挺可笑的,但是當時15英鎊可是不少錢呢。」 到1962年9月,Bran和Craven已經完成了第一個Marshall音箱的雛形。那是一個模仿了Fender Bassman 5F6A的35瓦音箱。雖然有些電路的偏壓和阻尼器和其他的零件因為當時可供選擇電器零件缺乏的限制而有所不同。但是Marshall仍需要為它製作一個Cab。Marshall以前在樂團里時就製作過喇叭音箱,他就在家裡的車庫里開始做了起來。他一開始是打算根據Bran和Craven的設計加上分開的兩個12英寸的喇叭。 「但是擴音器很快就把喇叭給爆了,因為當時的喇叭只能承受25瓦。所以我就說,『我試試用4個喇叭。』但是我需要把它做的盡可能的小。因為當時的交通運輸全靠小貨車。我把喇叭箱子的後蓋上蓋上了一塊硬板,因為我知道那樣更好聽。」 這么一個平凡的考慮就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4X12喇叭箱子,命中註定要成為搖滾音箱設計中的經典。「但是當我把擴音器放在直面的喇叭箱子上時,它怎麼看也不好看,看起來太平常了。所以我把喇叭箱子做成了正面有斜度的樣子。」 封閉式的音箱後蓋也證明了比它之前的開放式的有更緊的音質。而且,Bran和Craven製作的電路也產生了獨特的音色。兩者結合,產生了非常不同於Fender Bassman的音色,Marshall團隊設計音箱最初的參照物。一個全新的聲音就這樣誕生了。這個Marshall的第一個音箱最初被叫做MARK II但最終確定在了JTM45。代表了Jim和Terry Marshall,Terry就是Jim的兒子,在一個倫敦的樂隊里吹SAX,也是店裡的幫手。不用說也知道,他的樂隊的設備總是最好的。 還有很多其他的倫敦樂隊感謝Marshall。直到1962年底,JTM45已經開始生產而且銷量非常好。Marshall總是在不停的改進和更新他的產品。到1964年,Marshall開始使用KT66電子管,把音箱的瓦數從35提升到45。 1965年對Marshall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從生意上來說,Jim和一家英國公司Rose-Morris簽了一份15年的代理銷售合同。這份合同為他的生意提供了原始資本,但是有代價。相反,Marshall相信這份和Rose-Morris簽的合同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Rose-Morris根本就不懂經營。比如說,他們在我的價格上提高了55%,就等於直接把我們自己的產品從世界市場上給擠了出去,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Rose-Morris合同同時也把Marshall原本已經建立起來的銷售網路給中斷了,其中包括Jim的老朋友Johnny Jones,在英國北部銷售Marshall的音箱。為了補償他的這位朋友,Jim開發了Park的品牌。基本上就是Marshall音箱,但是商標上寫著Park (也是Jones老婆Margaret的娘家名)。這樣Jones就可以在不違背Rose-Morris合同的前提下繼續銷售Jim的產品了。在之後的歲月中,Marshall經常用Park牌子來常試一些實驗性的產品和那些Rose-Morris不感興趣的產品。也是Marshall根據不同的商業需要所注冊的不同品牌。其中有Big M (針對德國市場)、Kitchen-Marshall(提供給英國北部的Kitchen樂器連鎖店)和Narb(Ken Bran的姓的字母倒過來拼寫)。因為這些牌子的稀少和怪異,所以在音箱收藏市場上總能賣出高價來。
❹ 誰能告訴我音響的起源和歷史
音響技術的發展
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紀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上世紀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家庭組合音響的種類
通常所講的組合音響有台式組合音響和落地式組合音響兩大類。由於要求組合音響有比較高的聲音質量,所以它的兩只音箱一般體積都較大。
按主機的結構(層數)劃分,音響有一體的和分層的兩類。在一體的組合音響中,它的各部分電路(包括電唱機)都在一個外殼之中,這種結構一般用於低檔的組合音響中。在分層的組合音響中,根據機器的檔次不同所分的層數也不一樣。分層較多的組合音響中有:電唱機一層、CD唱機一層、調諧器一層、雙卡錄放音座一層、音調控制器一層、主功率放大器一層。在分層較少的組合音響中,電唱機、CD唱機各分一層,其他為一層。
微型化、數字化、專業化、影視化是家庭音響必然的發展趨勢。
微型化音響。微型台式組合音響已有較長的發展史,在1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高級超小型組合音響。但由於聽音喇叭、立體聲電唱機、錄音卡座沒有很好解決,所以一直停留在較低的檔次上。為了創造小巧的音響世界,不但要從放大器、控制部件、左右音箱上下功夫,還得從調諧器、CD唱機和錄音卡座方面一起考慮。
數字化音響。數字技術是一種新技術,所以數字音響在解決模擬音響雜訊的失真問題時發展而成。音響採用了數字技術之後,記錄的數字信號從取樣頻率到量化特性,有清晰的解像度,沒有色抖動,得到是非常清晰的圖像。而且可以和上位機互換,這與模擬錄放像設備無法比擬。數字錄音可以把時間、人名、地址一起錄入帶中,採用微型鍵盤來完成編目工作,更換曲目編號,再加上遙控功能,使你能夠自動地搜索需要的曲目,使用方便。
影視聽設備一體化。數字音響隨著電聲技術、影視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它們在家庭中可以構成混然一體的多媒體影視音頻系統。這樣的系統,能聽到各種在輸入端增添各種需要的信號輸入和功能轉換,通過電腦處理就能使受眾看到各種圖像和聽到各種聲音。
❺ 音箱詳細歷史
音箱
多媒體音箱的發展史
一、 多媒體音箱的發展
多媒體音箱的發展是伴隨著個人電腦的發展而發展的。個人電腦在早期時,那時電腦里還沒有音效卡,更沒有CD-ROM。音效卡出現的初期,在電腦機箱里只有一個小喇叭或是外掛一個簡單的小音箱也就可以滿足使用了。但隨著電腦的發展,電腦在多媒體領域里表現出極強的功能,隨著電腦游戲、音樂CD、MP3、VCD、DVD等逐步的出現,以及網上功能的逐步擴展(網路會議及網路電話),都對電腦聲音的回放提出了越來越多和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音頻規范Audio Codec』97的制定,對多媒體音效提出了最低的技術要求和相應的標准,而PC』99規范的出台則對多媒體音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樣也就促使了電腦多媒體音箱的不斷發展,以至於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品種繁多琳琅滿目的各種多媒體音箱。最近又提出發展信息家電的思路,我們相信多媒音箱也會隨之有更新的發展。
二、 多媒體音箱的種類
多媒體音箱的種類按照不同的分類法有不同的結果,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些常見的分類:
1.按照箱體材質分,常見的有塑料箱和木質箱;
2.按照喇叭單元的數量分,有單喇叭單元的(全頻帶單元)和雙(或三)喇叭單元的(二或三分頻);
3.按照聲道數量分有雙聲道立體聲(2.0式)、雙聲道另加一超重低音聲道(兩點式環繞)、四聲道加一超重低音聲道(四點式環繞)和五聲道加一超重低音獨立聲道(5.1式)音箱等;
4.按喇叭單元的結構分,有普通喇叭單元、平面喇叭單元、鋁帶喇叭單元等。
註:普通喇叭單元又可以根據振膜的材料不同來分,如中低音單元有:紙盆、羊毛盆、防彈布盆、聚丙烯盆、金屬盆等材料,高音單元有金屬球頂、軟膜球頂等;
5.根據電腦輸出口來分,有普通介面(音效卡輸出)音箱和USB介面音箱;
6.根據功率放大器的內外置分有有源音箱(放大器內置)和無源音箱(放大器外置,高檔機型或有特別要求的才採用);
7.按價格分,一般認為價格每對(不含超重低音,後同)在200元以下的為普通音箱,價格在每對在200~700元之間的為中檔產品,價格在700元以上的一般為高檔產品。但實際情況也可能與此有些出入,這還得根據產品的品牌以及實際性能而定;
8.按用途來分,有普通用途音箱、有娛樂用途音箱(如游戲、VCD、DVD和音樂欣賞)以及專業用途的音箱(如MIDI製作、發燒級音樂欣賞)。
三、多媒體音箱的特點
早期的多媒體音箱只要能滿足一般簡單發聲要求即可,因此只要求成本低,實用可靠,而很少從聲學高保真重放的角度和聲場建立這兩方面來考慮多媒體音箱的設計與製造。但從現在音效卡的發展來看,原來的設計思想早已過時,它已不能發揮中高檔音效卡的性能,也不符多媒體音箱發展的要求。因此站在發展的角度,我們看看現代多媒體音箱有些什麼特點。
1.技術的發展對多媒體音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音效卡技術的發展,音效卡的性能指標已較從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早期的音效卡基本上都是ISA卡,D/A轉換位數也基本上是16bit的。這一階段的許多音效卡產品其信噪比(S/N)都不夠高,很難談得上滿足高保真重放這一要求。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PCI音效卡的出現,上述問題基本上都得到了解決,而且少數產品的D/A轉換位數高達20bit、S/N更高達110dB(多數產品都大於90dB),因此具備了高保真重放的基本條件。
2.隨著USB介面的出現與應用,給多媒體音箱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天地。大家知道電腦內的電磁污染十分嚴重,那麼通過機箱內的音效卡處理的音頻信號多少都要受到一些「污染」。如果將聲音信號的處理通過USB口在機箱外進行處理,勢必使電磁污染要少許多,聲音也會「干凈」許多。當然,不通過USB介面也有治理電磁污染的辦法,但相對成本會提高。
3.數碼聲問題。我們知道絕大多數電腦的音頻D/A解碼是16bit的,這與目前的家用音響區別較大。目前,高檔家用音響的D/A部分基本上都是18或20bit的。低bit的D/A解碼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數碼聲」問題。數碼聲給人的聽感就是聲音毛糙,不悅耳、不耐聽,缺乏流暢、細膩的感覺。bit數越高,聲音就越細膩。
4.從聲學的角度來看多媒體音箱,它所建立的聲場模式應該是「近聲場」模式,它與一般的影劇院、家庭影院的聲音重放的聲學特徵不同,而更接近於音樂錄音棚內的監聽環境。所以對多媒體高保真聲音重放的要求應該區別於一般的家用高保真系統。
5.對聲音重放稍有認識的朋友都知道,音箱擺放的穩定度和位置對聲音重放的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而電腦多媒體音箱的擺放除了少數專業玩家對此有特別要求外,大多數人不會特別為音箱做一對專門的擺放腳架,人們基本上把多媒體音箱都是擺放在電腦桌上。如果擺在這些位置上的音箱重放聲音的下限頻率低於150Hz時,這時音箱的振動勢必會引起工作檯面的共振,從而影響聲音重放的質量,同時也會使顯示屏的畫面產生抖動從而影響電腦的正常工作。這也就是目前許多稍高級一些的產品要採用兩點式環繞或四點式環繞結構的原因之一。這種方式不把超低音箱單元放在檯面上,避免了共振帶來的音質惡化和對顯示器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電腦多媒體音箱的擺放位置多為顯示器兩邊,因此還要求多媒體音箱必須是防磁結構。
6.相對於家庭音響系統而言,電腦多媒體音箱的最大電、聲功率的要求不是很大,考慮到「功率裕度」的問題,一般家用音響的不失真功率(RMS)要求在2×100W左右,而一般多媒體音箱的不失真功率則在2×20W左右就足夠了(不含超重低音),普通的則在2×5W也就可以了。不過,如果用戶要把多媒體音響當為家庭音響供全家人使用,那就要另當別論了,這時所要求的電、聲功率與家用音響比就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不過應該很少有人這樣做。
http://group.zol.com.cn/2/34_11337.html
❻ 音響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後,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在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音響技術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場效應管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各有其特點。預計音響技術今後的發展主流為數字音響技術
❼ 誰能告訴我音箱的起源和歷史
誰能告訴我音箱的起源和歷史?音箱技術的發展 音箱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版、晶體管、集成電路權、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
❽ 功放機的歷史發展
音頻功率放大器是一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領域,幾十年來,人們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無論從線路技術還是元器件方面,乃至於思想認識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回顧一下功率放大器的發展歷程,對我們廣大音響愛好者來說也許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
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後,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在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80年代,數字功放成為了新一代的寵兒。
❾ 音響的歷史
音響技術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電子管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上世紀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主要技術指標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晶體管
上世紀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集成電路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場效應管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音響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❿ 音響是誰發明的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後,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於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態范圍等特點。 在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於音響電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產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於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態范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採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音響技術的發展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場效應管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各有其特點。預計音響技術今後的發展主流為數字音響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