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歷史文化知識有哪些
二、北京建築歷史文化
1、傳統建築
北京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專名城。屬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
2、皇家建築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3、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於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築。
⑵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所必須知道的常識
【禮教】
《金剛經》是(佛教)著作
唐朝六渡日本宣揚佛教為當時兩國邦交做出巨大貢獻的是(鑒真)
道教創始於(東漢)注1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其中祭祀活動被稱為(吉禮)注2
按照古人的飲食禮儀,在上一道燒魚時應該(魚尾向著客人)
俎是古時的一種禮器,為祭祀時使用,用途是(宰殺和擺放祭祀用的牲畜)
古人以「孝悌」為美德,其中悌指的(尊敬兄長)
古人講究尊稱禮節,談到對方父親一般稱為(令尊)
古人講究謙辭禮讓,談到自己兒子一般稱為(犬子)
古人稱呼自己父親的侄女婿為(堂姐夫/妹夫)
古人稱「拙荊」指(自己的妻子)
古人稱「連襟」指(姐妹之丈夫)
在古代,下列哪個詞語中用來稱呼對方妻子(令困)
【歷史常識】
下列年代相對最早的一個朝代或時期是(漢)
東晉和西晉的順序是(先有西晉後有東晉)
唐朝前是(隋朝)
唐朝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下面哪個省不在三省之列(下書省)注3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不包括(楚)
下列朝代按時間順排列應為(夏商周)
曾經東征高麗的隋煬帝名叫(楊廣)
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地點大澤鄉在哪個省(安徽)
不屬於二十四史的史書是(史通)
李世民在位期間的治平局面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國號是(貞觀)
唐朝的開國皇帝是(唐太祖)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建造者是(李冰)
墨子屬於(墨家)
莊子屬於(道家)
提倡「兼愛,非攻」的是(墨家)
【琴棋書畫】
被稱為酒仙的是(李白)
「說琴諫國王」所說的是(鄒忌諫齊王)
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樂器是哪一類(吹奏樂器)
五音是(宮商角徵羽)不包括(雅)
吹奏橫笛的正確口型應該是(嘴角向兩邊)
古人所稱的「鍬秤」指的是哪種物品(棋盤)
中國象棋棋盤上的「米」字形方框叫做(九宮)
以下哪一個是象棋中不會出現的走法(象四進五,士二進四)
關於象棋的說法錯誤的是(兵和卒只允許前行,不能後退和平移)
以下關於象棋的說法,哪個是正確的(象棋起源較早,戰國時期就已有記載)
關於圍棋的說法錯誤的是(圍棋的棋子分數量同的黑白子)
圍棋開局的落子規則是(執黑先行)
圍棋的棋盤圖案是(橫豎十九條直線)
圍棋棋子緊鄰的直線交叉點成為(氣)
被稱為「文房四寶」的是(筆墨紙硯)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被譽為「書聖」的是(王羲之)
被譽為「草聖」的是(張旭)
有畫聖美譽的吳道子是哪朝人(唐朝)
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義的字典是(說文解字)注4
著名的《女史箴圖》是哪位畫家的作品(顧愷之)
「夢幻西遊」四個字一共由多少筆畫組成(三十二畫)
「唐」(十畫)
「朝」(十二畫)
「長安」(十畫)
【唐詩】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首膾炙人口的《俠客行》出自(李白)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出自(《長恨歌》)
被稱為樂府雙壁的是《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古詩名句「夕陽無限好」的下句是(只是近黃昏)
古詩名句「前山鳥飛絕」的下句是(萬徑人蹤滅)
古詩名句「舉杯邀明月」的下句是(對影成三人)
古詩名句「男兒何不帶吳鉤」的下句是(收取關山五十州)
古詩名句「東邊日出西邊雨」的下句是(道是無晴還有晴)
古詩名句「正是江南好風景」的下句是(落花時節又逢君)
古詩名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的下句是(白雲千載空悠悠)
古詩名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下句是(水村山郭酒旗風)
古詩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下句是(我輩豈是蓬蒿人)
古詩名句「十年一覺揚州夢」的下句是(贏得青樓薄倖名)
古詩名句「今日聽君歌一曲」的下句是(暫憑杯酒長精神)
古詩名句「幾處早鶯爭暖樹」的下句是(誰家新燕啄春泥)
古詩名句「黃河遠上白雲間」的下句是(一片孤城萬仞山)
古詩名句「可憐九月初三夜」的下句是(露似珍珠月似弓)
古詩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的下句是(無人知是荔枝來)
【古代常識】
下列哪個稱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稱「不惑之年」是指(四十歲)注5
古代所稱「垂髫」只說女子(十三歲)
古代稱20歲的少年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種(炊具)
古語所稱「按圖索驥」的驥是(良馬)
古代文人所稱的「懷袖雅物」是(扇)
古代科舉考試按順序排列需要經過(鄉試會試院試殿試)注6
下列不屬於二十四史的史書的是(史通)
五嶽之說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稱為(南嶽)注7
古代地理所稱「陽」指的是(山南水北)
古人的「謚號」指的是(帝王所專用的稱號)
我國古代四大藝術是指(棋琴畫書)
人們所稱的「三伏」出現在農歷的(六月)
下列屬於十二地支的是(午)注8
古人用「六畜興旺」形容家境繁榮,其中六畜指(豬馬牛羊犬雞)
左遷指的是(降官)注9
古代人所說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
長城修建後關內關外的說法中「關」指的是(山海關)
古代「上元節」是指(元宵節)注10
古代「重陽節」是指(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喝的是(菊花酒)
古語所稱「細軟」是指(錢財)
凌晨1:00至3:00古代稱為(丙夜)
古時的二更相當於現在的(1-3點)
在我國古代,下列哪個時段指現在的19:00-21:00(黃昏)
我國農歷把每月初一稱為(晦日)
【工藝建築】
以下哪個是古代著名「唐三彩」工藝中的基本色彩之一(白色)
我國古代稱為「千年冰」的是(水晶)
我國古代稱為「吉金」的是(青銅)
關於白玉的是(水井)
我國被稱為「建築業鼻祖」的是(魯班)
古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產生了火葯爆竹,最初用來(驅散瘟疫,鎮妖避邪)
唐朝著名醫生孫思邈曾為四大放明之一(火葯)做出過卓越貢獻
東漢時期發明的「水排」作用在於(提高冶鐵質量)
最早的手工藝品是(瓷器)
著名的「趙州橋」位於(河北省)
【茶酒中葯】
龍井茶屬於(綠茶)
古人泡茶注重用水,以下被視為上等茶水的是(山泉水)
我國第一部詳細記述茶藝的著作是(唐代陸羽的《茶經》)
我國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
以下最早在中國出現的酒是(黃酒)
「煮酒論英雄」的典故發生在(三國時期)
「交杯酒」一般出現在哪種場合(結婚喜宴)
中草葯里的「三七」的入葯部分實際是植物的(莖)
中草葯里的「甘草」的入葯部分實際是植物的(根)
中草葯人參主要功效是(補氣固元,生津安神)
中葯配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基本禁忌,一般不可同時入葯的是(乾草和甘邃)
下列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一味中葯是(金銀花)
提出「望聞問切」等醫療手段的是(扁鵲)
古代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
古代所稱的「杏林高手」是指(醫術高明之人)
【游戲知識】
魔族門派中只收男弟子的門派是(獅駝嶺)
人族門派中只收女弟子的門派是(女兒村)
一隻召喚獸出戰多場卻沒有損失忠誠度和壽命,可能是因為(是在擂台切磋)
戰斗中捕捉怪物的快捷鍵是(Alt+G)
召喚獸是否聽從主人的召喚出戰,取決於它的(忠誠度)
能夠提高防禦力的寶石是(月亮石)
下列具有補充氣血功效的裝備特技是(氣歸術)
下列具有補充魔法值功效的裝備特技是(凝氣決)
五行相剋相生注11
【注釋】
道教創始於東漢,創始人為張道陵,奉老子為教主,大家勿將道教和道家兩個概念混淆。
中國古代「五禮」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
關於六部:[吏部]其職責為官職任免升調[戶部]其職責為土地稅收戶口 [禮部]其職責為典禮科舉學校[刑部]其職責為司法刑獄案件
[兵部]其職責為軍事軍隊邊防[工部]其職責為工程營造水利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的「第一」主要是唐朝之前的(畢竟游戲的時代背景為唐朝,考試題目不應超越歷史)為大家羅列一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第一部葯典《神農本草經》第一部神話小說《搜神記》第一部中醫學典籍《黃帝內經》第一部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我為大家整理如下
類別 含義 類別 含義
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而立之年 30歲
孩提 2—3歲的兒童 不惑之年 40歲
垂髫 幼年(又叫總角) 知命之年 50歲
豆蔻 女子13歲 花甲之年 60歲
及笄 女子15歲 古稀之年 70歲
加冠 男子20歲(又叫弱冠) 耄耋之年 80,90 歲
頤之年 100歲
6.古代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
等級 含義
院試 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 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 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7.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8.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9.古代官職詞語
類別 拜除 遷翟 左遷 罷黜 徵辟 出徙 乞骸骨
含義 受官 陞官 降官 免官 招聘 京官調任地方官 大臣辭職
10.古代主要節日
類別 含 義 類別 含 義
元日 正月初一
七夕 七月初七,婦女乞巧
人日 正月初七,主小孩
中元 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上元 正月十五,又叫燈節
中秋 八月十五
社日 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重陽 九月初九
寒食 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冬至 節氣的起點
清明 四月初。掃墓。祭祀
臘日 臘月初八
端午 五月初五(屈原)
除夕 一年的最後一日的晚上
11.天地萬物都存在著金、木、土、水、火五種屬性,稱之為五行。而五行之間又有相剋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環不斷,生生不息
【補充】
還有些其他科舉考試中題目所涉及的方面
1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分古琴和古箏兩種版本
[廣陵散]作者為嵇康,古箏演奏
[平沙落雁]琵琶演奏
[梅花三弄]笛子演奏
[十面埋伏]琵琶獨奏
[夕陽蕭鼓]琵琶獨奏
[漁樵問答]古琴名曲
[胡笳十八拍]作者為蔡文姬,枇杷古曲
[漢宮秋月]琵琶演奏
[陽春白雪]琵琶套曲
我國的三大國粹:中國畫,中國醫學,中國京劇
我國的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湖心亭
我國的四大名樓:岳陽樓,黃鶴樓,藤王閣,大觀樓
我國詩歌史上的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詩]
〈〈水經注〉〉是漢代桑欽的一部河道學專著
三國時代數學家劉徽提出了圓周率計算方法割圓法
隋朝工匠李春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
關於科舉考試題目所涉及的知識甚廣,收集整理上有一定難度,借鑒了游戲論壇的的幾位作者的文章,但我撰寫此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擴充玩家對於題目的認知廣度,作者學識畢竟有局限性,有不當錯誤之處請各位指出和我交流討論,在此感謝一直為我提供幫助的廣東區清輝圓的夢幻西遊玩家。
一、年齡稱謂
0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02、孩提:指2——3歲的兒童
03、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05、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06、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08、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09、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11、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13、期頤之年:一百歲
二、明清科舉考試(起於隋代,盛於明清,清光緒31年廢止)
(1)等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 ,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其中,第一名叫「狀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內容:四書五經等,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節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04)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0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四、古代的刑罰
(01)黥刑:又叫「墨刑」,額頰上刺字塗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將腳砍掉(和氏璧)
(05)宮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馬遷)
(06)臏刑:剔去膝蓋骨(孫臏)
(07)大辟:砍頭
(08)炮烙:將人燒烤死
(09)車裂:又叫「五馬分屍」(商鞅)
(10)湯鑊:將人煮死
(11)腰斬:從腰部斬籪
(12)凌遲:又叫「千刀萬剮」
(13)棄市:暴屍街頭
五、古代紀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紀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來紀年的方法。其特點是:
A、天乾和地支各一位組成一個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乾和地支的相配永遠是單數對單數、雙數對雙數,不可能出現奇偶相組合。
C、60年一循環,周而復始。
*將公歷年換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號紀年:從漢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號,後就用帝王年號來紀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可兼用,如:順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紀年:用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紀年方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關官職的問題
1、詞語
(1)授官:除 拜
(2)陞官:遷 擢
(3)降官:謫 左遷
(4)免官:罷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調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辭職: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職任免升調等)
(2)戶部(土地稅收戶口等)
(3)禮部(典禮科舉學校等)
(4)刑部(司法刑獄案件等)
(5)兵部(軍事軍隊邊防等)
(6)工部(工程營造水利等)
*「六部」是漢以後的中央官職,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⑶ 歷史常識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西方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史學究竟是什麼?以上關於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雖然在文獻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確定的,但是從邏輯序列上講,它們其實與歷史學自身演進的自然歷史過程和人們對它加以認識的思想史過程是基本相符的。「史有二義」和今人的「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與「知識體系」說、「超科學」或「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科學」說,可以看作是分別對應於歷史學在其發展歷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個時代的客觀存在事實在歷史學家思想上或理論上的表現形式。其中,「科學」說中的一般「科學」說和其他兩種史學解說,分別反映了歷史學第四個發展時代中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期;至於後者,更確切地說,是當代史學實踐的客觀存在狀態在歷史學家理論形式上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是史學理論工作者對當代史學實踐進行抽象性認識的理論結果。而當今中國歷史學界史學界說紛紜,不過是史學實踐日趨復雜多元的紛亂現實在史學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認識混亂的切實反映;而且,各自對史學定義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義者學術背景和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的影響。
在今人的幾種史學的定義中,就中國未來史學的發展而言,比較有意義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學」說、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說和蔣大椿先生的「整合學」說。其中,李、蔣二說雖各自從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對歷史學的特性的認識上,實基本一致,因此可作進一步的融合而成為一派之說。就目前的研究狀況而言,未來中國史學本體論研究,如果說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的話,那麼,它們無疑是值得援用為學派建立和發展的理論基礎的解說。
因為,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它更是一門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
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由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既存事實,對歷史學是什麼的回答,就不應該再繼續停留在一般歷史學的認識階段,而必須把它當做一門完成的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來看待。中國歷史學理應歸屬於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而不是也不應該是任何別的什麼歷史學。與此同時,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不能滿足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時代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史學認識水平,必須結合後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特別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史學實踐的現實存在狀況,從而作出我們時代的關於史學的確切定義。史學定義的重新確定,必須符合並反映這個時代要求。
歷史學對於個體歷史學家來說,它可以成為他賴以謀生的一種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職業手段,也不妨可以成為他從歷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質或從歷史中認識人類自身的一種方式,或是作為他提高其文化藝術體驗和鑒賞能力的一種有益的精神活動;個體歷史學家當然亦可以是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外的其他歷史觀來指導其歷史研究;而且,並非每一個體歷史學家、每一次具體的史學實踐,都必須承擔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運動特殊規律的任務。但是,諸如此類產生於歷史認識和歷史學發揮其功能與作用過程中,僅僅來自史學主體的主觀認識和這種認識形式、認識手段的特殊性和歷史學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發生在個體史學主體身上的特殊現象,來自歷史學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產生的特性,而不是產生於歷史學確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本身,更非結合今天歷史學發展現實狀況的東西,是不能成為否定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根據的。
從特性方面講,盡管歷史學或多或少地具有其他社會科學甚至人文學科(如文學、藝術)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在於這些一般特性,而在於它根源於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把自己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特性,其中較顯著且重要者有:它與哲學相比的特殊性特徵,與一般社會科學相比的綜合性、整體性特徵,與文學相比的真實性特徵。[19]在歷史學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些人文學科一般性特性的東西,同樣不能成為否定它是一門科學的根據。
因此,任何關於歷史學不是科學的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都不能拿來作為重新確定史學的定義的基礎性材料。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20]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律為前提,然後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21]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別於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徵,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22]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現在,我們可以給歷史學——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定義作如下確定和簡要說明: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現在與創造未來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編輯本段
歷史學科的體系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古代天文學:對太空的觀察,計算星象
歷史地理學:研究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對於考古學等提供借鑒
編輯本段
歷史學的分類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亞洲史、歐洲史、非洲史、大洋洲歷史、美洲歷史、各國歷史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 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 經濟史 | 農業史 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 醫學史 | 交通史
編輯本段
中國歷史的幾條規律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 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境左右命運,東強西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展才能得於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禦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禦的重點.同時,我們由於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目前,北方的強敵暫時構不對我的威脅,但向南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
10、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定都北京和西安的朝代必然強大,定都南京和杭州的朝代必然弱小.
西漢、唐、元、明、清這些歷史上比較長命的王朝都是定都北京,而晉、南宋、南陳,南唐、民國這些短命王朝都是定都南就或者臨安(杭州)。這主要是因為南方脂粉之地,歌舞昇平,令人醉生夢死的原因吧。
⑷ 歷史文化相關知識
我回答下第一個問題:歐洲和中國封建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中央集權的程度不同。中國封建制下中央集權相當集中,幾本處於人治的狀態,君主的權利幾乎是無窮大,對地方的統治力很強大,地方長官只有治理權,而無領土權;而歐洲的封建制下君主也只是對自己的領地有直接統治權,歐洲大小封地到處都是,幾本上整個領土都被分封掉。地方長官就是領主,領主的土地是君主也無法直接剝奪的,地方的平民是先向本地領主效忠,本地領主再向君主效忠,君權集中程度不夠,完全建立在封地領主的忠誠上。
ps:中國是政治獨立,宗教基本沒有進入統治階層;而歐洲是政、教同時擁有統治權,甚至教權在政權之上。
1、我國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總體上看,現階段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
2、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我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從國情出發制定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設計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是保證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協調均衡發展的根本保證。而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的國情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我們建設新農村面臨的國情是怎樣的呢?
1、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不是農業強國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還未發生根本變化——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很大的國家,也就是說,中國根本上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不是一個工業大國。
與發達國家相比,這是我們的一大劣勢。然而,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不是絕的,從人口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就是糧食這個角度來看,農業大國自有其發展優勢。尤其中國有佔世界的1/6人口,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沒有農業大國這個優勢,我們就很難保證糧食自給自足,更別談對其他國家提供糧食援助了。
我們要放眼世界看中國。
在世界各國紛紛積極發展工業、服務業時,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06年10月9日發布的一項報告讓世界為之震驚。報告稱,全球正面臨著30年來最為嚴重的糧食危機,有40個國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迫切需要國際社會提供糧食援助,否則就可能面臨飢荒。美國媒體則報道稱,目前全球的糧食儲備只能勉強滿足人們50多天的需求,已經跌破糧食儲備70天的安全線。這些警告是否言過其實?世界糧食安全到底處於什麼狀況?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名單,40個糧食短缺國中 有26個非洲國家(安哥拉、蒲隆地、衣索比亞、幾內亞、肯亞、賴比瑞亞、尼日、獅子山、索馬里、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烏干達、辛巴威等),10個亞洲國家(阿富汗、印尼、伊拉克、朝鮮、黎巴嫩、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東帝汶),3個拉丁美洲國家(哥倫比亞、古巴、海地)和俄羅斯(指車臣共和國)。
這項名為《農業收成預計和糧食現狀》的報告顯示,全球一些地區2006年農作物減產已成定局,預計全球糧食產量只有20.13億噸,與2004年的26.8億噸相比,已經是連續第二年呈下降趨勢。美國農業部對全球糧食產量的預測更為悲觀,認為2006年只有19.84億噸,這意味著將會有大量的缺口要靠往年的存糧來填補。
糧食安全不單單是解決溫飽問題,其戰略意義也不可小視。目前,世界糧食分布不均是一大特點。全世界共有近15億公頃的耕地,近1/2被用作糧食生產。從大洲看,世界糧食生產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糧食出口國主要集中在10幾個國家,而進口國則達100多個。近些年,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等國不僅是儲糧大戶,更控制了世界糧食出口量的80%左右。一些發達國家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廣闊的耕地資源,生產著遠遠超過其本身消費量的糧食,而且這些糧食還成了對其他國家進行政治和經濟干預的「武器」。
造成目前世界上一些地區糧食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地理因素。土地退化,耕地數量減少,人口與土地的比例嚴重失衡,無法滿足糧食供應,導致很多國家常年糧食短缺,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二是自然災害。反常的炎熱和乾旱無雨的天氣使全球很多糧食生產國不同程度的減產。印度和巴基斯坦史無前例的洪水造成了上百萬人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而尼泊爾約有4.5萬人受乾旱和水災影響,急需外部糧食援助。反常的天氣也對蘇丹及東非一些地區造成了嚴重影響,使當地農民本就貧困不堪的生活雪上加霜。
三是政局不穩和持續的戰亂。伊拉克、阿富汗、蘇丹等國受到地區沖突和安全局勢惡化的影響,當地不少居民正在等待國際糧食援助。
四是政策因素。國際市場政策與國家發展政策的非科學,甚至背離人性、遠違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盲目鼓勵工業發展,形成社會畸形格局。工業品不僅不能吃,而且有的工業生產還依賴農業,消耗糧食。
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在糧食問題上中國一直受到世界的關注,並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上個世紀,美國有個社會學家萊斯特·布朗曾寫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大肆炒作「中國糧食威脅論」。鄰國日本也不斷出現擔心中國人「吃掉」他們糧食的聲音。
事實卻是,中國沒有讓別人養,反而養活了世界上很多人。近25年來,世界主要農產品增長份額20%以上來自中國,中國糧食年產量從3億噸增至5億噸,不僅以事實回答了布朗的質疑,還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員「中國在全球千年發展目標中所做的貢獻,給予再高評價也不過分」的贊譽,同時讓所謂「中國糧食威脅論」不攻自破。
2006年成為一個分水嶺,此後中國不再接受聯合國的糧食援助。9月,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報告稱,中國在2005年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國。報告說,中國2005年提供的對外糧食援助比上一年增長2.6倍。中國對外糧食援助的主要對象是朝鮮,其他的受援國有賴比瑞亞、幾內亞比索、斯里蘭卡等10多個國家。
如果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世界上約有1/5的國家處於缺糧狀態,那麼這種局面是否會蔓延,導致世界范圍內的飢荒呢?瑞典農業科技大學的糧食問題專家約翰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飢荒問題的核心,是究竟多少糧食才能滿足當前的人口需要。關於這個問題,各國專家曾有過不同的統計。例如美國有一本書叫《挽救之道》,認為世界上只能生存5億到9億人,其餘的人全屬「多餘」,應該被消滅。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通過計算說,全球耕地的潛在供應力為360億人口。最近幾年,多數學者認為,按當今的經濟發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糧食供應的極限人口應在110億左右。
約翰松認為,就全球而論,當前糧食的供應基本能滿足需求,今後若干年也會如此,但只要糧食供求的不平衡沒有消除,在部分國家出現飢荒就會成為一種常態。同時他也指出,由於飢荒引起移民潮等動盪,會反過來影響到那些糧食生產和出口的發達國家,這樣,全球出現飢荒就不是危言聳聽。
我認為,中國的劣勢不在於農業大國,而在於不是農業強國。如果中國成為農業強國,不僅可以實現社會經濟更快、更好的持續發展,而且還可以為世界進步發揮更大的作用。
發達國家農業投資額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通常為10%以上。中國1990年財政支出用於農業的比重為10%,1995年下降為6.3%,2001年為5.5%。2006年有所增加,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農業投資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但是與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業資金投入不足,使許多相關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形成了政策落實斷層、基礎建設斷層、科研工作斷層、農技推廣斷層等問題。
在13億人口中,有70%是農民,可是農民的素質很低,大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和半文盲。
除了個別機械化大農場外,廣大的農村仍然使用著鐵犁、木耬、耕牛,生產工具極其落後,與春秋戰國時期沒有本質區別。
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有的因四季耕種不得輪休,導致地力極薄;有的因遠離水源,無灌溉條件,從古至今一直靠天種地、靠天放牧、靠天吃飯;有的因破壞了自然環境,造成沙化、鹽鹼化程度日趨嚴重。
除了水稻、小麥、玉米等幾種良種在一部分農村得到推廣外,大部分五穀雜糧仍舊用普通的種子,並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農產品產量和科技含量極低。有許多地方連台像樣的機器也沒有,農產品加工增值轉化能力極其微弱,甚至幾乎等於零。
農業組織化程度很低,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分散,無法開展集約經營、規模經營。山村耕地有限,不適宜大面積耕作,可是廣袤的大平原也是東一塊小麥、西一塊玉米,田間管理極其粗放,短期行為嚴重,既沒有規模效益,也沒有長期效益。
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土地產出率很低,農產品成本很高,質量很差,價格呈下降趨勢,不僅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而且農民面臨著增產不增收的尷尬處境。
2、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民是主體公民
印度
參考資料:http://www.world68.com/sort.asp?bid=8(印度網站導航)
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陸,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十億人口以及上百種語言。如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印度的地形分為三部分:尼泊爾以西的中,印邊境為喜馬拉雅山地,北部主要是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印度"(舊譯:「天竺」、「身毒「)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得名於印度河。印度人自稱「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與印度接壤的國家包括了孟加拉國、緬甸、中國、不丹、錫金(印度已將其歸並為自己的一個邦,而不再將其視為鄰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印度又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隔海相望。(除此之外,按印度的觀點阿富汗也是它的一個鄰國)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政治
3 行政區
3.1 邦
3.2 聯合屬地
3.3 國家首都
4 地理
5 經濟
6 人口
7 文化
8 其他
9 外部鏈接
[編輯]歷史
參見:印度歷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了。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這里;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後,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紀侵犯了這塊土地,隨後是12世紀到來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紀末到達此地的歐洲商人。
在擊敗了當地的莫卧兒帝國後,英國在19世紀成功地獲得了印度全境的控制權。而由莫罕達斯·甘地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領導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終於為印度在1947年贏來了完全的獨立。這塊次大陸最終被分成「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回教國家巴基斯坦。
雖然印度的經濟成就引人注目,她依然面臨了多項挑戰,例如與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領土沖突、人口膨脹、環境破壞、貧窮以及印度國內的種族以及宗教沖突。
⑸ 高中歷史文化常識
必修一
1、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 秦始皇 。
2、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南京條約》 。
3、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是 三元里人民抗英 。
4、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是 平型關大捷 。
5、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是 台兒庄戰役 。
6、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是 抗日戰爭 。
7、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同盟會 。
8、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9、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 辛亥革命 。
10、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 中共二大制定 。
1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的是 遵義會議 。
12、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13、「一國兩制」構想首次得到成功運用是在解決 台灣 問題上。
1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次提出是 1953 年 周恩來 會見 印度 代表團時。
15、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 日內瓦會議 。
16、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 亞非萬隆會議 。
17、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 《十二銅表法》 。
18、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是 《1787年聯邦憲法》 。
19、美國首任總統是 華盛頓 。
20、馬克思第一次指明無產階級是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人類解放的力量是在1844年發表的 《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 。
21、國際工人運動第一個戰斗綱領是 《共產黨宣言》
22、十月革命勝利後,成立了以列寧為首的世界上第一個 工農蘇維埃 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 社會主義 國家。
23、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召開是在 1961 年。
必修二
1、1763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的是 英國 。
2、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 英國 ,並首先從 棉紡織業 業開始。
3、1866年,西門子 發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4、第一座中心發電廠是1882年 愛迪生 建立的 紐約市珍珠街發電廠 。
5、歐洲統一貨幣建設邁出的第一步是 維爾納計劃 。
6、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是 亞太經合組織 。
7、亞太經合組織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於1993年在 美國西雅圖 舉行。
必修三
1、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的是 孔子 ;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是 太學 。
2、儒家學派和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分別是 孔子 和 墨子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非子 。
3、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是 李悝 所著的 《法經》 。
4、在古代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的是 紙 。
5、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 《金剛經》 。
使用銅活字印製的最大的一部書是 《古今圖書集成》 。
6、「書聖」是指 王羲之 ,「詩聖」是指 杜甫 。
7、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是 《詩經》 。
8、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是 林則徐 。
9、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是 《四洲志》 。
10、當時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最詳備的世界史地著作是 《海國圖志》 。
11、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的是「 師夷長技以制夷 」。
12、在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的人是 梁啟超 。
13、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 建成,標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時代。
1964年中國第一顆 原子彈 爆炸成功。
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 牛胰島素 。
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 氫彈 。
1970年用自製「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把中國第一顆 人造衛星 送入預定軌道。
1984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 實驗通訊衛星 ,隨後第一顆實用通訊衛星升空。
14、1988年9月, 鄧小平 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15、中國航天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是 楊利偉 。
16、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的第一次理論大綜合的是 基因測序任務和水稻基因工作框架序列圖 。
17、 1946 年 美 國研製出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18、拜倫最具有代表性、戰斗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長詩 《唐璜》 。
19、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的是 貝多芬 。
20、貝多芬最輝煌和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是他寫的 《英雄交響曲》 。
21、音樂史上最早在交響樂中加入合唱的作品,「音樂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傑作」是
貝多芬的 合唱交響曲 。
22、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是 司湯達 。
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是 《紅與黑》 。
23、列夫·托爾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長篇巨著是《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戰爭與和平》。
其中他藝術上最完美的一部長篇小說是 《安娜卡列尼娜》 。
24、俄國民族樂派成就最大的音樂家是 柴可夫斯基 。
25、後期印象主義繪畫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 梵谷 。
26、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 泰戈爾 。
27、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1918年 魯迅 發表的 《狂人日記》 。
28、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 盧米埃爾 兄弟在巴黎反映了人類第一部電影,宣告了電影時代的到來。
29、世界上第一次提出「電視」這一名稱的是 賽列克 。
30、1954年,美 國成功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電視機。
31、搖滾樂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偶像是「貓王」艾維斯·普萊斯利 (美國)。
⑹ 關於文化常識。/歷史
C是錯的,吏、戶、 六部
禮、兵、刑、工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⑺ 中國歷史常識
有本書叫中國歷史常識
《中國歷史常識》為向青少年介紹中國歷史,吳晗於1963年至回1965年間組織了一批答專家學者,包括著名歷史學家汪篯、白壽彝、鄧廣銘、鄭天挺、翁獨健、胡厚宣、陰法魯、何茲全、戴逸、等人編寫了這部《中國歷史常識》,從北京猿人一直寫到北伐戰爭,幾乎囊括了中國歷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識、典章制度,是學習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經典讀物。
⑻ 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知識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商代的甲骨文、鍾鼎文實物資料,本世紀以來不斷出土;戰國到秦漢的竹簡、木牘和帛書、帛畫,近年來也有大量出土實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牘所佔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
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我們的先人就發現了磁石的吸引力。約公元前3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利用磁石的指極性發明了指示南北方向的儀器--司南,這就是指南針的雛形。據《韓非子有度篇》介紹,司南是用天然磁石製成,它的樣子像勺,圓底,可以在平滑的刻有方位的底盤上自由運轉,當它靜止時,勺柄就指向南方。約公元10世紀,古人採用磁性較強的人工磁石,並用薄鐵片做成魚形和針形,最終做成了指南針。同一時期,沈括還發現了磁偏角的存在,從而發現指南針不完全指南。沈括的這一發現比歐洲人早400年。指南針的發明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航海,由此我國的航海業也蓬勃發展起來。由於航海業的發展,大約在公元12-13世紀,我國發明的指南針通過海路傳入阿拉伯地區,又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指南針傳入歐洲後,為哥倫布發明美洲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象任何發明創造一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有它的社會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中國社會進步到北宋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傳播信息。活字印刷術正是為解決這個社會需要所提出的問題而產生的。印刷術必須用紙和墨。中國早在漢代就發明了紙和油煙、松煙兩種墨。紙和墨的發明為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戰國秦漢以來出現的印章和拓碑等復制文字、圖畫的方法又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技術條件。據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載,畢升的活字印刷術可以分為三個主要步驟:首先要在膠泥製成的小方塊上刻好一個個的單字,放在火上燒硬,變成陶活字。平時將這些陶活字裝入紙袋,按照字音韻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其次,依照稿本揀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塊鐵版上,字下放一層脂蠟和紙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臘熔化後,再用另一塊鐵版在上面壓一壓,使字面平整,待鐵版冷卻,_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鐵版上,這就是排版。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施墨印刷。印刷完畢,將鐵版重新放到火上燒,脂蠟一化,便可將活字揀出來,再放回紙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備再用。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⑼ 歷史文學常識有哪些
中國歷史文學常識集錦
(一)
【科舉職官】〖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成、向秀、王戎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二)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三)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四)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五嶽】〖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