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認為人類社會組織形式演進有什麼特點
、將社會組織制度劃分為原始社會時代、民族國家社會時代和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三種宏觀歷史形態,既是對社會歷史五形態分期理論的辯證繼承,亦是對其辯證發展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類始終只能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進程中的時候,才會發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頁)既然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已成為當代人類無法否認的社會歷史的客觀現實,將全球一體化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歷史形態的提出也就成為當代人類「能夠解決的任務」;既然解決全球一體化社會宏觀歷史形態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進程中的時候」,因此,對其進行理論考察研究亦就必然「會發生」.
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種基本形態,這種劃分方法和觀點在十九世紀是一種偉大的進步,奠定了社會歷史形態科學理論觀的理論基礎,在社會歷史形態理論領域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但是,由於五形態理論產生於十九世紀,因此,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進步,隨著時代的變遷,五形態理論必然會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從方法論方面來看.原始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都屬於無私有制、無階級、無民族國家的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屬於存在私有制、階級、民族國家的社會形態,從社會組織制度形態的角度,我們可將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概括為「民族國家社會形態」.因此,我們可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民族國家社會、全球一體化社會三種宏觀歷史形態或三個宏觀歷史時代.進一步可將原始社會宏觀歷史時代劃分為原始自然社會歷史時期、原始母系氏族社會歷史時期、原始父系氏族社會歷史時期、原始氏族部落聯盟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四個中觀歷史時期;可將民族國家社會宏觀歷史時代劃分為奴隸制社會歷史時期、封建制社會歷史時期、資本主義社會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四個中觀歷史時期;可將全球一體化社會宏觀歷史時代劃分為全球一體化網路社會歷史時期、全球一體化文化生態社會歷史時期、近地太空文明社會歷史時期、遠地太空文明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四個中觀社會歷史時
② 原始居民的社會組織形式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歷程
1.舊石器時代
這一時期人類還只能製造簡單的石器,通過狩獵和採集維持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人們通過血緣關系維持著家族內部的關系。在血緣家族內部,婚姻按照輩數來劃分,同一輩分的人互為夫妻。而在不同輩分之間則不通婚。這樣一個家族就是一個社會集團和生產單位。內部兩性有分工,男性狩獵,女性進行採集和撫育小孩。
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轉入了相對的定居生活。人口逐漸增多,同時認識到家族內部同輩之間近親婚姻對人類體質的危害,原先的血緣家族為氏族公社所取代,同時形成了族外婚制。互相通婚的兩個氏族就形成了部落。一個氏族的成員必須和另一氏族的成員通婚。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氏族的世系只能按母系計算,所以叫做母系氏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是指在生產中誰起的作用大而言的,並非前面作者所說.譬如,如果整個社會女性的工作處於主導地位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屬於母系氏族,反之則是父系氏族.)
2.中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細石器被大量使用。廣泛使用弓箭;已知馴狗;在一些地方還發現了獨木舟和木槳
3.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得到了全盛。婚姻制度由群婚轉向對偶婚,形成了比較確定的夫妻關系。在氏族內部,除個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財產歸集體公有。有威望的年長婦女擔任首領,氏族的最高權力機關是氏族議事會,參加者是全體的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表決權。
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稱、共同信仰和領地。當氏族內部的成員受到外人傷害,全族會為他復仇。
③ 社會組織方式的演進,是人類政治文明的主要內容 歷史
社會管理及政治體制
④ 人類社會經歷了哪些歷史階段
人類社會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目前正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過渡。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
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
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2、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3、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4、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
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5、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⑤ 人類最早出現的社會組織是什麼
伏羲與華夏文明之人類社會組織方式的初創【昊英】【2006-8-1】【1587】【收藏此頁】
摘要:
人類社會的獨特組織文明的創始,讓我們的祖先告別了動物群自發組織方式的高級階段。這一過程可能也經過不斷的反復,但從中國的傳說史看,應該說從伏羲氏部落的創始開始穩定下來。
一、定義人類社會組織文明的開端標志該如何選擇
人類定義自己是如何區別與動物的話題,已經談論了很長時間。以往的權威定義現在面臨著現代動物學新研究成果的挑戰。以勞動工具的製造和使用、語言文化的進步,這些非常重要而又相對籠統的概念,來作為區別動物群與人類社會的標志,現在看來已經需要進一步商榷,至少需要更加准確細致的、可量化的重新定義。
除了上述兩種區分標志外,筆者認為採用人類自身是否具備社會組織方式的智能化建設能力,來作為區分動物群和人類社會的標志是最科學的。從傳說史資料的分析結果看,伏羲文明應該就是華夏文明社會組織制度,真正開始智能化、標准化建設的起源。
在分析伏羲文明之前,應該簡單總結一下從動物群到人和類社會的演化歷程。在恩格斯著述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收錄了大量的觀察和分析原始人類的考察報告,這些資料大量記述了歐洲殖民時代殖民者中的人類學研究者,在被殖民地區研究原始部族習俗的資料。以這些資料和當前可以接觸到的其它資信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從動物種群到人類社會的進化發展規則。這個社會規則的進化過程,也應該是華夏文明的開端——伏羲文明形成時所遵守的。
1、兩個相鄰領地的原始人類母系種群,它們是依照動物群普遍遵循的驅逐成年雄性(兒子)的習俗,以及以弱肉強食原則無條件吸納在爭斗中獲勝的強壯雄性流浪者(王,動物母系種群中唯一的「丈夫」)為種群共夫的習俗生存。
2、當種群「語言和感情文化相對發達」後,會開始自發地出現父親(王)「指點」兒子們前往自己的母親種群(往往是相鄰或相對相鄰的另一種群)的情況。相鄰的、通常也是敵對的母系種群之間使用的獨立語言在這種情況下逐漸實現趨同化融合,也同時漫漫地形成了一種墨認成俗的種群間的「婚姻」交換方式。
3、這種新型「婚姻」交換習俗與母系種群的意志無關,因為她們和動物群本能「婚姻」習俗一樣,起初只接受最強壯的一個雄性為她們的共同丈夫。
4、智能的發達和語言的進步,再加上嚴酷的生存環境,開始迫使成年後被母群驅逐而不得不獨自流浪的雄性,逐漸發展出合作共存的智力文化,並經常... ...
請您登陸會員後瀏覽完整內容。
⑥ 人類最早出現的社會組織是什麼這種社會組織在中國最早產生於何時其典型代表有哪幾個各生活在哪一地區
原始群 primitive horde 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體。如美國民族學家L.H.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中所說的「人類的童年」,處於蒙昧時代低級階段。又譯作群、群團、原始群團。德文為Rudel,英文為horde ,意即人類遠祖的群體。這個階段遠自約1400萬年前的臘瑪古猿和後來的南方古猿,到早更新世人類出現時為止。這種正在形成中的人使用天然木棒和石頭作為工具,靠採集、狩獵為生。他們為了抵禦毒蛇猛獸及自然力的襲擊而進行協作,必須聚處群居,開始形成並使用音節語言。兩性關系沒有限制,無婚姻規范和家庭形式。他們還不是真正的人類。 另一種意見認為原始群就是包括直立人在內的真正人類社會的群體,並提出將原始社會劃分為原始群和原始氏族社會兩個階段。學術界對此未有定論。 編輯本段中國理論分期 中國現今的理論認為,中國歷史中的原始群(約前170萬年——約前10萬年)分為:原始群前期(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和金牛人);原始群後期(有馬壩人、長陽人和丁村人).而原始群和其後的氏族公社時期是中國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的兩個階段。 編輯本段定義 原始群:原始群是從猿到人進化時期的群團,屬於正在形成中的群體,恩格斯稱它為蒙昧時期低級階段.那時,人類剛剛從動物界中分離出來,居住和流徙於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和湖岸河邊.為了對付十分困難和嚴峻的生活環境,人們結成幾十個人的小群體即原始群,依靠集體的力量生存.在原始群中,人們共同採集可食的植物,捕食昆蟲,獵取野獸,吸吮蜂蜜.出於食物來源缺乏,即使得到一點點,也要在原始群中分食.他們使用天然棍棒或製作粗糙石器,集體進行採集和獰獵,過著群居雜婚的生活,性關系相當混雜,但母子關系相當清楚.原始群是人類社會的雛形,是原始社會的最初階段,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早,中期的人類社會組織. 原始群是一個專門名詞,通常特指從猿到人過渡時期的群體,代表從猿到人的過渡期。現代科學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群體生存的時期是迄今所知原始群形成和產生發展的時期,其經歷的時間約從距今1400 萬年前至距今 300 多萬年前。 以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阿法種)為代表的原始群,被不少專家們認為是人類的遠祖,亦即人類早期的直系祖先。中國雲南祿豐石灰壩和湖北建始高坪已分別發現了這兩種古猿的化石,它們的發現表明在我國境內亦曾存在過象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式的原始群。 人是一切動物中最社會化的動物,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標志之一便是社會化、群體化、組織化。人類社會發展的前身或雛形是具有一定社會本能的高度發達的猿群,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均是這樣的猿群。他們正處在從猿到人的過渡時期,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為了生存,他們以群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集體地勞動,集體地生活,集體地與大自然進行抗爭。這種集體性相互依賴的組合,構成了最早的原始群體,並初具一定的原始組織意義。從人類社團組織的角度考察,這種原始群或可稱為人類最早的社團組織雛型。但嚴格而言,這種社團組織雛型,組織性尚不穩定,尚未有真正的組織原則和規例,在群體生活中,唯有母子之間的關系較密切,故母權能起到某些作用。 象臘瑪古猿和南方古猿這樣的原始群,由於在世界范圍內均有一定量的較廣泛的分布發現(指化石資料),其在客觀事實上構成了一定的發展規律性、習慣性或流行性。故這一組織性不穩定、沒有真正的組織原則和規例的最早的社團組織雛型,從習俗學角度審視,其應是人類真正的社團組織習俗誕生、形成的前身或母體,可稱為人類社團習俗的雛型。 原始群這種社團組織和社團習俗雛型發展的必然結果,便是人類真正的社團組織和社團習俗的誕生。
⑦ 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歷程
在這之後的十多年裡,非政府組織自身的活動以及它們同聯合國的關系都處在較低的水平,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發展。一直到1968年,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通過的1296號決議中,規定了聯合國同非政府組織關系的法律框架。該決議肯定了非政府組織的范疇,同時允許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以及聯合國體系中的其他機構中獲得咨詢地位。自此以後,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被有意識地、越來越廣泛地引入了聯合國體系的運作。
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中,專門設有一個非政府組織委員會,負責審核批准接納非政府組織,並且認可它們在聯合國的咨詢地位和觀察員身份。非政府組織委員會有權要求在經社理事會注冊的非政府組織提交書面陳述。獲得經社理事會中咨詢地位的非政府組織,有權以咨詢者和觀察者的身份出席經社理事會議並參加聯合國的各種會議,並有權在會上作口頭發言和書面發言,它們還可以應經社理事會的請求提供各種形式的咨詢。
聯合國1296號決議規定,非政府組織如要在經社理事會中得到咨詢地位,首先應致力於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及其附屬機構所關注的問題,如國際經濟、社會、環境、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科學、技術、人道主義和人權,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的問題。這些非政府組織的宗旨與使命,不得同聯合國憲章的精神、宗旨以及原則相抵觸。它們應支持聯合國的工作,傳播有關聯合國所遵行原則的知識。在經社理事會享有咨詢地位的非政府組織,必須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國際性,應具有代表其成員發言的權威。這個決議還規定,非政府組織如要在聯合國注冊,其組織成員必須以民主的方式參與組織活動,應有民主決策機制,應具有責任機制的安排和決策過程的透明度。這些非政府組織必須向聯合國提交其預算和資金來源的資料,資金來源應公開,任何來自政府的資助都必須向經社理事會非政府組織委員會報告。該決議還鼓勵各國同性質的組織組成國際性聯盟,以便能更好地在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之間發揮一種紐帶傳送作用。除經社理事會外,聯合國的公共信息部也制定了一套與非政府組織保持關系的規定,允許非政府組織在公共信息部享有咨詢地位,側重於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傳播信息方面的作用。
1996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通過的1996/31號決議對聯合國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咨詢關系再次作了規定。1968年決議只承認國際性非政府組織,而1996年決議則進一步承認了在各國和各地區活動的非政府組織。允許各國和各地區的非政府組織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地在經社理事會發表意見,而不必像以往那樣必須通過在經社理事會里有咨詢地位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去間接地表達自己的主張。該決議要求非政府組織支持聯合國的工作,加強了經社理事會非政府組織委員會的作用,並為非政府組織參加聯合國組織的正式國際會議及會議准備階段制定了規則。經社理事會在其1996年的297號決議中,決定提請聯合國大會審議非政府組織全面參與聯合國工作的問題。
非政府組織圍繞著聯合國體系的各次國際會議所建立起來的聯系機制,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形成的。在聯合國召開國際會議的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舉行同樣議題的非政府組織國際論壇,是非政府組織參與和影響聯合國決策的一種重要方式。與聯合國的國際會議平行的非政府組織國際論壇,第一次是在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大會期間召開的,以後成為慣例。如1992年裡約熱內盧的環境與發展大會,1994年開羅的人口與發展會議,1995年的哥本哈根社會發展會議,1995年北京的世界婦女大會,1996年伊斯坦布爾的聯合國第二次人類住區大會等。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聯合國體系內的各政府間國際組織也在進行組織和職能方面的調整,努力發展同非政府組織的聯系和合作機制。在聯合國體系內,有2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致力於各類發展事業,如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開發協會、糧農組織、世界糧食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農業和發展國際基金、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另外還有一些較小的組織。這些組織的成員是各國政府,其活動受官方決策的支配。聯合國體系內的這些組織,有的設有專門的部門處理與非政府組織有關的事務,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設有非政府組織會議,世界銀行設有非政府組織—銀行委員會。還有一些聯合國機構與特定的非政府組織有著經常性的密切聯系。如在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與志願機構國際委員會之間,在聯合國人類居住中心與住區國際聯盟之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環境聯盟中心之間。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也通過各種方式同非政府組織合作,聯合國志願者署在亞非拉的許多發展中發展中國家積極支持非政府組織和社區組織的組織建設。
1980~2010年間,非政府組織一詞在國際活動的各領域里得到日益廣泛的使用。
首先,非政府組織的本意只是指不是政府的組織,其實質意思在中文裡面與之最相應的是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不僅是指聯合國體系所認定和接納的民間組織,還包括其他各種民間組織,特別是在國際場所活動以及有較多國際聯系的民間組織。截至2010年,有2000多個非政府組織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享有正式的咨詢地位,有1500多個非政府組織同聯合國的公共信息部建立了正式的工作聯系。在2002年聯合國在南非召開的世界可持續發展全球會議上,有3500多個非政府組織獲得了與會的資格。除此之外,在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以及國際領域,還有數目眾多的各種形式的非政府組織。單是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2010年就有約40000餘個。但是,這些被納入統計的非政府組織,一般都是具有合法地位的、有公開的組織章程以及透明的財務管理的民間組織。諸如非法的恐怖主義組織或者地下的黑社會組織等都不屬於非政府組織。宗教組織和政黨通常也不被看作是非政府組織。
其次,非政府組織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民意,但它們在民意代表方面有很多局限性。非政府組織是民間社會的組織,其公開宣稱的使命和價值觀,可以是公益性的,或者是服務於特定的人群。但在現實生活中,非政府組織能否真正代表民意,以及在多大程序上能成為民意的代表,是很不確定的。如果一個非政府組織是由其成員實行民主管理的,那麼充其量,該組織只具有代表其組織成員的利益和願望的授權。由於很多非政府組織並沒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個別領導人往往能對其起支配作用,況且政府、資本等各種力量是一些非政府組織建立和維持的主要推動力,所以,盡管非政府組織的確可以反映某種來自民間的呼聲,但對其是否反映某種真實的民意以及在多大程度和范圍反映民意,卻是要作具體而深入的分析和判斷的。
非政府組織(NGO)這一概念主要是指「處於政府與私營企業之間的那塊制度空間」。它是現代社會結構分化的產物,是一個社會政治制度與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斷趨向分離過程中所衍生的社會自組織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各種民間的或半官方性質的社團組織正在蓬勃發展。但由於這些國家特殊的發展路徑,其社團組織在特徵、功能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非政府組織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
⑧ 組織社會學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各階段主要思想
組織社會學的歷史發展脈絡:
早期的組織社會學是在研究官僚制組織的結構學派的基礎上,吸收管理學派、人際關系學派的研究成果發展起來的。
現代對社會組織的研究基本沿著上述三個學派的研究方向發展。始自法約爾、泰勒等人的從管理的實際需要出發對社會組織的研究,逐步發展為管理科學;始自梅奧等人的對組織中的人的心理、行為、人際關系的研究,發展為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組織行為學;韋伯從社會學角度對官僚制組織的分析,發展為組織社會學。
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英、美等國眾多的社會學家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社會組織進行研究,提出了各種理論見解,組織社會學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社會學分支學科。
各階段主要思想:
早期階段:各種社會組織盡管目標不同,遇到的情況各異,但存在著結構與程序上的共同性。從這些共性中可以發現一些適用於各種組織的普遍的管理原則。他們還認為,「合理—合法的權威」存在於官僚制組織中。
發展階段:把組織稱為一個系統,對社會組織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闡明組織的本質,把人、人的行為作為分析對象。
成熟階段:闡述了社會組織是對更廣泛的社會系統發揮某種功能的、為了實現特定目的而組織化的一種社會系統。組織本身是由各個子系統構成的,各子系統對組織來說也發揮著特定的功能。社會學中的出現了社會交換、沖突理論等組織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