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同安洗墨池的典故是哪位歷史名人
同安洗墨池的典故和蘇頌有關。
顏立水(原同安縣文化局局長、地方史專家):蘇頌回在故鄉同安留下了答眾多文化遺跡,這些歷史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現在的洗墨池,當時只有五六歲的蘇頌,就在池邊的蘆山堂讀書,原來叫洗馬池,因為蘇頌改為洗墨池,該地名沿用至今。朱熹發現蘇頌是同安人後,最早宣傳蘇頌,通過宣傳蘇頌品德、學問等,以此教育學生,改變民風。朱熹還最早創建蘇公祠,目前蘇公祠保存完好。此外還把同安「榮義坊」改為「丞相坊」來宣傳蘇頌,該遺跡也保存至今。同安保存了眾多蘇頌歷史遺跡,是作為蘇頌故里的最有力證據,政府要把蘇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利用好。
⑵ 廈門名勝古跡
鼓浪嶼是一個面積1.78平方公里的小島,與廈門島隔海相對。廈鼓海峽稱為鷺江。鼓浪嶼景觀秀麗多姿,素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和音樂之鄉、鋼琴之島之譽,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鼓浪嶼島上海岸線蜿蜒曲折,坡綏沙細的天然海濱浴場環布四周,鬼斧神工的碎石奇趣天成,令人遐想萬千。島上崗巒起伏,錯落有致。 最高峰日光岩是廈門的象徵,有未上日光岩等於沒到廈門之說,鼓浪嶼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樹木繁茂,鳥語花香,空氣清新,今人心曠神怡;山和海相擁,自然造化和人工雕鑿相映成趣,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更為園中園勝景。由於鼓浪嶼島上的天然景觀眾多,所以為了保護這一國家級的旅遊景區,政府主管部門早已開始了有效地管理措施,除了旅遊景觀的開發建設外,已不許增加工廠和破壞環境的建築, 最有特色的是,鼓浪嶼街區除了環島旅遊電瓶車外見不到任何其他機動車輛,更聽不到車馬的喧囂,因為有嚴格規定,不許任何其他機動車輛上島;所以,當您漫步在鼓浪嶼那潔簡幽雅的柏油小道上時,就會感到實實在在是一處天然美麗之島。
【南普陀寺】千年古剎
南普陀寺有「千年古剎」之稱,位於五老峰山下,比鄰廈門大學。它始建於唐代,為閩南著名古剎之一,因奉祀觀音為主,又在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南普陀薈集了閩南淵源 流長的歷史文化,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 藏經閣、左右廂房、鍾鼓樓等構成的建築群,雄偉壯觀,頗具佛教特色,更具「佛法無邊」之威嚴。寺院內設有旅遊購物紀念品的專賣處,可以買到有關佛事的各種物品。每年農歷2月19日、6 月19日、9月19日為觀音誕生日。是時,寺內均舉行盛大活動,可見到眾多的善男信女,手持燃香,祈求健康、財富和快樂。即使在平常時,也是人流不斷,多為國內外遊人及本地的信奉者前來參拜,香火鼎盛,遠近聞名。現光拜佛之後, 稍適休息,還可以攀岩直上。登上山頂、俯看廈門大學園景和廈港一帶的風光。
南普陀寺內的四大金剛、彌勒、韋陀、三寶、千手觀音、十八羅漢等塑像,神態各異,富 有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藏經閣珍藏著佛經、宋 鍾、玉佛等許多佛教的珍貴文物,後山一帶有歷代名家石刻多處。近年來,海外捐資、政府撥款新修了山門、兜率陀院、阿蘭若處、須摩提國、 太虛台以及多處墓塔。古剎新姿,遠勝舊觀。在 南普陀寺內,遊客還可品嘗獨具一格的著名南普 陀素菜。
位於南普陀寺一側的閩南佛學院,創辦於1925年,在海內外久負盛名,是宏揚佛法、培養佛家弟子的搖籃。目前,有很多學生在此就學。
【五老峰】橫插天際 氣派非凡
南普陀寺後的五老峰,崛起於廈門港海濱,橫插天際,氣派非凡。五個山頭崢嶸凌空,時有白雲繚繞,縹縹渺渺,遠遠望去,好像是五個須發皆白,閱盡人間滄桑的老人翹首遙望茫茫大海。這就是廈門八景之一「五老凌霄」。
石坡上鐫刻著「五老峰」三字,迎面巨石上,刻著一個特大的「佛」字,高四米多,寬三米多,這字是清朝光緒乙已(公元1869年)振慧 所書。「佛」字岩左側,有僑胞捐建的對南普陀寺中興有建樹的景峰和尚與喜參和尚墓塔,左側穿過石徑,有轉逢和尚墓塔。轉逢和尚墓塔下側,有普照寺遺址。普照寺是唐朝陳啟公布施開辟的,以洞為室,建普照寺。寺內石洞壁上,有明代太常宗載題刻的「飛泉」二字。半山腰,有一兜率陀院,現已修茸一新。近旁,有太虛大師之塔亟太虛大師紀念亭。深入其中,您還可見到 五老峰上遍布著的相思樹,這種樹被稱為「台灣相思樹」。若是您攀岩直上,美麗的廈門大學校園風光和廈門港景色將一覽無余。
【同安孔廟】現為同安區博物館
同安孔廟座落在同安區城東溪西畔,始建於五代,現存的建築是清朝乾隆年間重建的大成殿。
如今的孔廟已成為同安區博物館,陳列著自西漢以來同安的史跡和文物。寺廟北側的場地,擺放著200多件從全區各地收集的石雕、碑刻,神態各異,造型逼真,人稱「同安兵馬俑」。
⑶ 廈門的歷史簡介
廈門遠古時為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先秦時期,廈門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不久裁撤,並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州駐地在晉江縣 。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 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
元朝,屬泉州路。明朝,實行里都圖制,廈門為嘉禾里,下設四個都,每個都下轄兩個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寧衛的中、左兩個千戶所移駐嘉禾嶼,並築廈門城,此後遂以中左所作為廈門島的代稱。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興泉道移駐廈門,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興泉永道,管轄興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廈門成為福建東南沿海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廈門成為《南京條約》中規定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廈門正式開埠。光緒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廈門鼓浪嶼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嶼成為「萬國租界」。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淪陷,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1949年09月,同安縣、廈門市分別解放,同安縣屬第五專區(1950年改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53年,同安縣集美鎮歸廈門市轄。1958年01月,撤禾山區,改設郊區。1958年08月,同安縣由晉江專區劃屬廈門。
2003年05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廈門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撤銷廈門市鼓浪嶼區和開元區,其行政區域劃歸思明區管轄,杏林區更名為海滄區,設立翔安區。行政區調整後,廈門市下轄思明、湖裡、集美、海滄、同安和翔安6個區,至2016年12月底不變。
2014年12月,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廈門片區共43.78平方公里。
(3)同安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廈門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以佛教為主。閩南古剎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在海內外負盛名;基督教新街禮拜堂被稱為「中華第一聖堂」;天主教廈門教區設於鼓浪嶼,是閩南天主教對外交往的中心。
正月初三忌拜年,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麼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以廈門菜為代表之一的閩菜位列中國八大菜系,兼帶台灣、潮汕風味。廈門菜餚創出清、鮮、淡、脆、略帶微辣的獨特風味,尤以生猛海鮮、仿古葯膳、普陀素菜、風味小吃著稱。
廈門全年盛產海鮮,種類繁多,有龍蝦、鮑魚、螃蟹,還是蝦、螺、貝類等。特色小吃有:面線糊、沙茶麵、土筍凍、海蠣煎、炸五香、花生湯、燒肉粽等。
⑷ 廈門同安麗田園的歷史
麗田園既占文化景觀之秀美,又領同安沃溪河流之浩淼,集原生態景觀、閩南民專俗文化屬、閩南古民居、悠久的農耕文化於一地,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異常豐富。「春色好,千里綠田園。柳舞鶯啼花似海,櫓搖魚躍水如天。歸雁過雲山」楊光的這首《憶江南》,概括了麗田園秀麗、廣闊、靜謐的原生態自然環境。
⑸ 同安縣的歷史文化
同安縣地處閩南金三角中心地帶,閩國時期正式設縣,歷史文化積淀豐厚。這里的農民畫發展較早,普及面廣,長期吸收戲曲,舞蹈、音樂的精華,建立了一支以農民為主體,兼有年畫、風俗畫、牆畫、綉花、剪紙、雕刻等多畫種的業余美術隊伍。
這幾年又不斷吸收當代國畫和西洋畫的技巧,使當地農民畫從題材內容到表現形式,都從量多面廣向高質量、高技巧發展,多次參加省級以上各種展覽活動,獲獎率較高,其中《香蕉家禽》、《農村經濟搞活了》、《同安車鼓》、《龍舟競渡》等4 幅入選1983年全國農民畫展並獲獎。
《同安車鼓》被選送出國巡展。 1987年作品《春》入選參加中國首屆藝術節展出並收藏。1988年有14 幅作品入選省農民書畫大賽展,4幅獲優秀獎。1989年《春》、《採茶舞》、《錦上添花》、《春播忙》收入《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選萃》一書。 1988年,同安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同安幅員廣袤,地靈人傑。唐代定居現地廈門禾山「南陳北薛」的陳黯、薛令之,開同安「海濱鄒魯」之先河;北宋同安白礁神醫吳本又醫濟人成為今天閩台兩地共同信仰的英靈;蘇頌以成功研製「水運儀象台」攀登十一世紀中外科技高峰;
南宋朱熹首任同安,興賢育才,留芳千古。由明至清,銀同寶地,更是英賢競立,人才輩出。「理學名宦」「林希元」「二疑」體用,為朱子之真傳嫡派;「雙冠南宮」的許鍾斗被泉州府地稱為「天下第一敖(能幹),許獬進士頭(即會元)」;洪朝選居官清廉,剛介直聲;陳永華渡台先賢,創功立業。
⑹ 同安的變化
同安以前是農業大縣,改革開放之初的全部工業家當只有一家糖廠、一家榨油廠、一家農械廠和一家陶瓷廠,而工業發展初期只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推動,經濟發展速度較慢。區劃調整以來,特別是2005年以來,同安堅持「工業立區」的發展戰略,致力打造「工業、旅遊、物流」三大基地,緊緊抓住市委、市政府推動同安工業集中區和環東海域開發建設的大好時機,大力發展工業,外來務工人員迅速增加、財政收入迅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大、城市化進程迅速增快。全區生產總值,全區從1978年的1.1億元(大同安)增加到2008年的120億元,年均遞增16.93%。財政總收入,從1978年的801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18億元,年均遞增19.78%。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690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275億元,年均遞增22.09%。城市建成區面積,從原來的方圓幾百米拓展到目前的25平方公里。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01元增長到2008年的預計7200元,增長70.29倍。人均平均期望壽命,從1978年的63.34歲提高到2008年的預計75歲。此外,全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民醫保、城鄉低保、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等各種社會保障措施全面落實,基本實現了大跨越。
⑺ 同安的歷史
晉太康
印象同安
三年(282年)析東安縣(駐地今福建省 南安市)置同安縣,當年即廢。康貞元十九年(803年)析晉安4鄉置大同場,為縣之前身。
後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正式升場置縣,轄3鄉11里,隸屬於泉州府。轄區包括今廈 門、同安縣、金門縣及龍海一部分。[1]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並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府為清源軍(轄今泉州、廈 門、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昇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
宋同安縣下轄3鄉33里,後並為27里,再縮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風、嘉禾(以上屬綏德鄉)、長興、從順、感化、歸德(以上屬永豐鄉)、仁德、安仁、積善(以上屬明盛鄉)。[2]
元代改里為都,3鄉之下統44都。永豐鄉下轄原從順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歸德里西界9~10都,原長興里東界1~3都,計13都;明盛鄉下轄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積善里西界17~20都,計10都;綏德鄉下轄原同禾里東界4~7都,原民安里東界8~11都,原翔風里東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計21都。[2] 元代屬於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復里制,里下轄都。增置在坊里轄縣城2隅。全縣共劃3鄉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為防倭患,盡徙大小嶝島2都人民於內陸。永樂元年(1403年)從順里5都並為3都,感化里3都並為1都,長興里3都並為1都,歸德里2都並為1都,縣轄3鄉12里2隅35都。後都下設圖。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復其舊。至此,同安縣下轄12里2隅37都53圖。[2]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 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 綏德鄉 嘉禾里 改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
清代開始,隸屬福建 興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 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 門。清沿明制。乾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風、民安2里(丙洲除外,劃歸從順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馬巷廳。光緒間行保甲制,改圖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層級為:縣→鄉→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戶)。全縣共3鄉9里21都。[2]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 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4月,劃出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不久廢。
民國元年(1912年),裁馬巷廳復歸同安縣。至民國36年,穩定為13鄉鎮150保2325甲,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1] 民國四年,1915年劃出 金門島和附近島嶼設置金門縣。
1933年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治所泉州),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 門, 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地同安縣)。
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廈 門、泉州、莆田)。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 廈門島淪陷, 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進入了福建大陸,攻入廈門, 後金門戰役(古寧頭戰役),金門炮戰。詳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3] 相關 文章和詞條(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正式劃上了句號)。
1949年9月 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泉 州,管轄泉州、莆田、廈門。
1950年7月 改屬福建省泉州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後改名為晉江專區。
1953年11月 劃出同安縣集美鄉到廈門市郊。
1958年10月 從晉江專區劃出改隸於廈 門。
1970年8月 再劃歸晉江地區。
1973年9月 歸隸廈門市。[2]
1949年後縣以下建制歷經區、鄉、公社、鄉鎮、鎮的變更。
1996年12月 全縣轄19鎮、場(不含良種場),共18個居委會213個村委會。轄域面積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縮小為1078.55平方公里。[1]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
2003年0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分出設立廈門市翔安區,將廈門市同安區所轄新店、新圩、馬巷、內厝、大嶝5個鎮劃歸翔安區管轄。2003年09月,撤銷開元區、鼓浪嶼區,大幅減少政府編制,節約行政開支,促進社會發展,降低施政成本。行政區劃調整前:同安區面積1048平方千米,人口55萬。行政區劃調整後,同安區轄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蓮花鎮、新民鎮、洪塘鎮、西柯鎮、汀溪鎮、五顯鎮。區人民政府駐祥平街道。現有土地總面積658平方公里,人口71萬(其中外來人口37.6萬)。
⑻ 同安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古老的廈門同安,形似一枚閃光的銀錠,在歲月的淘洗中散發出古樸迷人的光澤。背倚高山,南襟大海,時光的經緯織就了千古銀城悠遠的文脈。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秀麗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溫泉資源、特色鮮明的閩南古民居、星羅棋布的峰嶺、縱橫交錯的溪渠……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同安,一個兼具人文氣息與自然生態美景的城市休閑後花園,正散發著迷人的魅力,逐漸成為忙碌的都市人心之所向之地。
此次「廈門新20景」的評選,作為廈門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區,同安推出20美景強勢參選。下面,請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先來欣賞同安的20山水人文美景。
同安孔廟
●創建時間:五代
●地點:東溪西畔
●亮點:廈門地區唯一一座祭祀孔子最完整最大型的古建築
同安文廟俗稱孔廟,是古同安「聲名文物之邦」文明歷史的見證,也是現在廈門地區唯一一座祭祀孔子最完整最大型的古建築,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同安孔廟為五代首位縣令陳洪濟(今金門人)創建,原在登龍坊,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遷建於「同安母親河」東溪西畔至今。歷史上多次興修,現存建築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維修的規制。
梵寺書院
●地點:同安城東北里許
●景點:大輪山,梵天寺,大輪山文公書院
同安城東北里許的大輪山,因「群峰自北奔躍如車輪」而名。山麓梵天寺始建隋唐,是禪宗南派臨濟宗寺廟。2012年,仁慈法師主持翻修大雄寶殿。朱熹首仕同安時常到大輪山梵天寺遊玩,留下近十處墨寶。大輪山文公書院,是泉州府屬最早的官辦書院,明代金門籍的鄉賢名宦許獬、蔡獻臣、蔡復一、王道顯等都曾在書院讀書留宿。書院里還有福建僅存朱熹最早的畫像。
開閩第一
●地點:同安銀城東北12公里處
●亮點:「閩王」王審知入閩最早的根據地
同安銀城東北12公里處的北辰山,因「高拱北辰」而名,俗稱北山,是福建省風景名勝區、國家4A景區。北辰山景區內有十二龍潭自然景觀和閩王文化人文景觀。十二龍潭是廈門地區最大的瀑布景觀。南宋朱熹首仕同安時,不但率同僚奠祭北山,還在龍潭留下「仙苑」題刻。北辰山是「閩王」王審知入閩最早的根據地。為了拓展「閩王文化」內涵,近十年來,景區內先後修建了閩王紀念館等。
梅山玉佛
●地點:梅山西麓
●景點:梅山,梅山寺,88尊石佛像,石質山門等
梅山與大輪山相對峙,中隔東溪,以其為同邑之藩障故又名同山,朱熹曾於寺後石壁以硃砂寫「同山」兩字。梅山西麓有梅山寺,隋唐始建。石龕上安放88尊石佛像。梅山寺的石質山門,用花崗岩雕刻而成,是全省罕見的石山門。大雄寶殿內有一尊全國罕見的高大玉佛,由慈明法師采自緬甸整塊白玉雕成,高5.65米,寬4米,厚3米,重65噸,質地溫潤細膩,晶瑩剔透。
蘆山鍾聲
●景點:蘆山堂,蘇頌公園
●亮點:公元1020年,蘇頌誕生於蘆山堂
同安蘆山堂,是蘇頌五世祖蘇光誨始建於五代後晉開運年間(944—946年)的府第,子孫世居。宋天禧四年(1020年)蘇頌誕生於此。蘆山堂是蘇氏蘆山派入閩發源地,衍居海內外的後裔紛紛到此尋根謁祖,成為聯絡海內外鄉情的紐帶,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頌是宋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官至宰相,是集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於一身的古代先哲。蘇頌主持編著的《本草圖經》是我國上承隋唐下開元明的葯物學巨著。蘇頌主持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水運儀象台」,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蘇頌著的《新儀象法要》是「水運儀象台」的構造說明書,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機械圖紙。在同安蘇頌公園內,復原的水運儀象台可以運轉,是國內首台按1︰1比例仿製的儀象台。
宋元古道
●創建時間:宋代
●地點:汀溪鎮前格
●亮點:廈門地區保留最為完整的「茶馬古道」
汀溪鎮前格五里林自然村和半嶺自然村山中,保存一段宋代始建的蜿蜒古道,因古時借用驢騾牲畜馱運物資,故被稱為「茶馬古道」。現存古道長五里,是廈門地區保留最為完整的「茶馬古道」。古道以不規則石塊鋪設,寬度1—2米。古道向北通往安溪、南安,向南抵達同安縣城。同安母親河西溪上游的草仔市碼頭,正是這條古道水陸聯運的銜接點。山區生產的山貨,用馬馱人挑,走這條山路到草仔市碼頭裝船,然後出海沿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各地。這條茶馬古道,是研究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交流互補的實物資料,被同安區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羅漢山緣
●地點:蓮花鎮
●亮點:分布著500尊羅漢。
走進羅漢山,梵音裊裊。尼泊爾比丘尼瓊英·卓瑪和四川活佛秦麥·洛桑的佛歌在羅漢山流淌。羅漢山位於蓮花鎮,這里分布著500尊形態各異的羅漢。這里還供奉有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和溫婉慈悲的觀音菩薩。羅漢山為旅人專設「禪音空間」,敞開大門,歡迎所有想進來的人。這里食宿休閑功能一應俱全。未來,一千多畝的有機蔬菜基地還將在羅漢山綿延鋪開。
蓮花太華
●地點:蓮花山
●亮點:朱熹在蓮花山留墨,還把山名取為蓮花山
朱熹曾三探蓮花山,一探,留墨寶;二探,留詩句;三探,留山名。蓮花山以摩崖石刻著稱,最著名當屬朱熹題寫的「太華岩」三字。朱熹看到山巔巨石形似蓮花時,就把山名取為蓮花山。現在的蓮花山植被豐富,是一個天然的森林公園。蓮花山上曾有太華岩寺,據傳始建於宋朝,但毀於清末,後經重建。蓮花山內還有一座佛心寺,與太華岩寺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南國紫禁
●地點:同安城東五里,東溪岸邊
●亮點:福建首個影視拍攝基地
同安城東五里,東溪岸邊,有一座「南國紫禁城」,內有天安門、太和殿、養心殿、御花園、頤和園長廊和明清一條街,是仿古人造景觀,但也不失皇家氣派。現為國家4A景區,也是福建首個影視拍攝基地,在這里拍攝了《皇宮寶貝》、《開台英雄鄭成功》、《施琅將軍》等多部電視劇。穿過牌樓式的大門,便見金水橋。過金水橋便是天安門,它的規模是北京天安門的四分之一。
五峰古堡
●地點:汀溪鎮五峰村
●亮點: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汀溪鎮五峰村,因地處群山環抱,五峰突起而名。莊上自然村土樓溪旁有座土樓叫德安樓,是清代許氏族人聚居的古堡。1933年,十九路軍入閩後曾駐兵於此。後來逐漸荒蕪,僅存方形牆體。經過鄉村旅遊開發,現已經成為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福建省農業旅遊示範點、廈門十大美麗鄉村。
雲頂杜鵑
地點:汀溪鎮境內雲頂山
亮點:每年三四月滿山杜鵑花盛開
雲頂山在同安區最北部,汀溪鎮境內,與安溪、南安交界,海拔為1175.2米。作為廈門的最高峰,雲頂山山頂常有雲霧繚繞,也就得了雲頂山之名。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開,是雲頂山最美的風景。每年的三至四月,雲頂山就迎來了杜鵑花的天堂。從汪前村直至山頂,火辣辣的杜鵑花不畏險峰,一路開放,直把整個山頭都開成了汪洋恣肆的花海。雲頂山上不僅有花,還有三個村子,梯田、石屋、綠樹繪就了田園風光圖。
西坑梯田
地點:蓮花鎮西北邊陲
亮點:廈門「小西藏」
白雲深處有人家,廈門「小西藏」——西坑就藏在雲霧後面。這個位於同安區蓮花鎮西北邊陲的高山村落,只有一百多戶人家,絕大部分以種茶為生。村莊被梯田式茶園環繞著,從山腳到山頂,一層一層,整齊有序。村裡,紅瓦白牆,龍脊鳳檐,雕飾精美的連氏宗祠,石頭砌成的古厝,民房前後左右堆滿的木材,村民曬著的地瓜干、筍干、芥菜乾,無一不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山裡的村民,善良淳樸,人來了就招手喊著「來喝茶」,滿是人情味。
夢幻方特
地點:同安區中洲大橋附近
亮點:高科技的夢幻樂園
廈門方特夢幻王國,佔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是一座大型高科技第四代主題公園,其最大特點是以現代高科技手段全新演繹古老的中華文化,以高科技互動體驗營造夢幻的感受。它由飛越極限、決戰金山寺、秦陵歷險、宇宙博覽會、叢林的故事、宇宙小勇士、生命之光、聊齋、逃出恐龍島、唐古拉雪山、暴風眼、極地快車、水世界、魔法城堡等十幾個大型主題項目區組成,涵蓋主題項目、游樂項目、休閑及景觀項目數百項。
盛鄉美泉
地點:汀溪小鎮
亮點:各種自然溫泉,養生休閑
廈門京閩盛之鄉溫泉度假酒店,坐落於同安區「生態第一鎮」汀溪小鎮,依山傍水,猶如人間仙境。它是一家享譽海內外的溫泉酒店,溫泉水引自汀溪地下天然碳酸氫鈉熱泉,其水質為弱鹼性,溫和純凈,有「美人湯」、「神仙水」的美譽,園區內還有溶洞溫泉,堪稱一絕。此外,還有精心打造的瀑布溫泉、峽谷溫泉、梯田溫泉、貓洞溫泉等多種奇特自然溫泉度假景觀。它的夜色也特別美,五顏六色的夜景燈,讓每一汪泉水熠熠生輝。
金光林海
地點:蓮花鎮內田村
亮點:廈門市的「自然氧吧」
金光湖景區位於蓮花鎮內田村,景區山形如「湖」狀,四周六條山嶺和兩座小山交相環抱,構成「金」字形,旭日初生、葉露晶瑩、金光閃閃,故名「金光湖」。
金光湖林內古木參天,藤蘿交纏,灌木叢叢,野草茵茵,林海茫茫,被譽為「閩南的西雙版納」。高溫季節,金光湖林區內氣溫低於林外1℃-5℃,低溫季節,林內溫度高於林外2℃左右,林中含氧量和負離子數高於城市的5-7倍,堪稱少有的「天然氧吧」 。
古龍醬園
地點:同安區集中路古龍工業園內
亮點:濃縮三千多年中國醬文化史
廈門古龍醬文化園,擁有亞洲最大的傳統醬油釀缸曬場,總面積近5萬平方米,傳統醬缸 55559個,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其古法釀造醬油和醬文化濃縮了三千多年中國醬文化史,已被列入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醬文化園展館總共分為9個區域,寓意「龍生九象」。依次分為前廳、序廳、歷史長廊、現代古龍、特色醬坊、拿戈盧酒文化中心、古龍食品展示中心、古龍美食廳、銷售服務廳,其特色醬坊等展示了醬料的生產工藝流程和歷史文化內涵。
茶園疊水
地點:貫穿蓮花鎮軍營村和白交祠村
亮點:登山、賞古、品農家菜
一條中心溪疊水步道,貫穿著蓮花鎮軍營村和白交祠村,成為引人入勝的游覽線路。高山茶園層層疊疊,蒼翠欲滴,村內茶香滿溢;在環村疊水步道走走停停,聽聽潺潺流水聲,看看別致小拱橋;穿梭在小竹林中,沿山而上,美麗村景盡收眼底。這里有古寨石刻、登山步道、古民居、魯班宮、百丈崖、烽火台和喂馬槽遺跡;這里的地瓜個兒大,粗纖維少,皮薄肉嫩,香甜爽口;這里的芥菜、包心菜、土豬、土雞鴨美味可口……處處令人流連忘返。
頂上人家
地點:同安頂村村
亮點:可以當水果吃的茭白
距廈門島約40公里,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同安頂村村,山水如詩如畫,被國家農業部門評選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那裡有古色古香的民居,善良淳樸的村民,還有可以當水果吃的茭白。位於頂村的「頂上人家」景區,佔地面積5000多畝,已建成萬金灣國際露營地俱樂部、頂上國際山地車俱樂部、六度廬民宿、青出於藍農牧體驗場、「森呼吸」戶外運動等旅遊項目,景區集低碳養生等幾大功能於一體,為遊客提供個性化、特色化體驗。
麗田園夢
地點:蓮花鎮雲洋村
亮點:廈門的「四季花園」
麗田園,位於同安區蓮花鎮雲洋村。因景區內綠影婆娑、農舍依稀、花團錦簇,風光旖旎,淳樸農家味,有「閩南小麗江」之稱。麗田園景區立足生態資源優勢,開發出世外竹源、江南水鄉、百花園、主題拍攝園、閩南農耕文化園等主要自然生態景點;同時,還特別推出新概念旅遊項目,集合戶外拓展、農耕體驗、文化教育、水上娛樂、鄉村旅遊等,是「四季花園」,也是「攝影勝地」,更是城市居民體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最佳場所。
野山谷幽
地點:同安西北部蓮花鎮小坪村與水洋村的交界處
亮點:「七仙峰」、「疊瀑群」、「母子峰」、「百丈崖」
位於同安西北部蓮花鎮小坪村與水洋村的交界處的野山谷,是廈門蓮花國家森林公園六大景區之一,總佔地面積6227畝,以「森林、幽谷、飛瀑、流泉、雨林」而聞名,形成『山在水中,水繞山流』之景。園內水體景觀清秀雋美,縱橫交錯的疊水溪流蜿蜒縈回。其主要游覽點有玉女潭、跳跳潭、淚潭,還有散落山澗中的磐石、洞穴等。尤其讓人稱奇的是「七仙峰」、「疊瀑群」、「母子峰」、「百丈崖」更是千姿百態、錯落有序。
古城同安擁有令人羨慕的山水資源,海相依,山相隨,無論是「小家碧玉」的景點,還是「大家閨秀」的名勝,無不透出一股靈動的美,散發出一種撩人的風情。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趕緊跟小夥伴約起吧!
⑼ 同安鍾樓的歷史
位於廈門市同安區老城區中心的南門路65號,與同安影劇院遙對。始建於1930年(民國十九年),為紀念在護國戰爭中犧牲的庄尊賢、潘節文兩位烈士所建。 同安古城中心,聳立著一座鍾樓。沒有報時的裝置,也沒有悠揚的鍾聲,古老的鍾樓俯瞰著腳下的車水馬龍,獨守寂寞。 91年前護國戰爭的風雲早已化為塵煙消逝於時光的軌跡中,獨有這鍾樓,給後人留下憑吊的印記。 「民國五年(1916年)6月1日(農歷端午節)之夜,同安發生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的『護國之役』,『中華革命黨人』庄尊賢、潘節文率『閩南討袁聯軍』攻打縣城,與北洋軍一營血戰,不幸中炮犧牲。因軍心渙散、彈葯不繼,同安反袁之役失敗。1930年,辛亥元老陳延香先生募資在城中心建『鍾樓』以紀念兩烈士。」 這便是鍾樓的由來。隨著它的建成,同安縣城有了新的最高點。如今,古老的同安城早已車水馬龍,然而鍾樓依然是屹立於老城區的地標。「到鍾樓。」只要你報出這三個字,同安的摩的司機便能准確無誤地把你送達目的地,不用再費其他言語。 然而,鍾樓的存在,對於新同安人而言,更多的也只是一個地標,隨意問幾個30歲以下的同安人:「鍾樓歷史由來如何?」得到的回答不是瞠目相對,便是面面相覷了。 原同安縣文化局局長、文史專家顏立水老先生回憶了鍾樓舊事。 抗戰時期直到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鍾樓都是空襲警報的「發布中心」。先是從原同安後河教堂搬來一口1921年美國鑄的鍾,後來換成了防空警報器,遇有飛機來襲,急促的鍾聲和尖厲的防空警報便曾先後從這里響起。 「警報聲很長,在鄉下都能聽得見。」顏老說,1954年台灣飛行員胡弘一駕機起義後,就迫降於今同安雙溪公園附近的溪邊,當時,鍾樓上的防空警報響了好久。 上世紀60年代起,鍾樓又成了同安消防隊的駐地,直到1988年,消防隊搬走。時年,顏老在同安縣文化局局長任上,他組織人員拆掉了鍾樓周圍的一些建築,並重新對其進行裝修,才恢復了鍾樓原貌。此後,鍾樓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當年做防空警報用的鍾和防空警報器都還在鍾樓上,只不過都已成為文物,而鍾樓也在周遭的塵囂中獨守寂寞,回味往昔。
⑽ 廈門歷史
福建有四大島,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島,東山島,金門島,廈門島。
宋元明清的廈門,指的都是廈門島。歷史上的廈門,行政級別很低,它隸屬同安縣,「同安縣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縣隸屬泉州府。據最新唐墓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唐時廈門,稱嘉禾嶼,又名嘉禾里。宋時延續此名,稱其「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不過,在24巻簡明《中國大網路全書》里,尚查不到「嘉禾嶼」詞條,可見其默默無聞。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興築廈門城,城建成於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廈門之名。清初,鄭成功據廈門,以廈門為反清復台基地,設思明州,旋廢。民國元年,改設思明縣。1933年先改為思明市,後改為廈門市。連同鼓浪嶼,廈門市面積總共不過約為130平方公里,可謂彈丸之地、蕞爾小島。現在廈門面積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島外的擴展。由於填海造地,目前實際面積已達1645平方公里。這個數字不大,但已經是本島面積的十多倍。
廈門地理位置,於東經118°04′04〃,北緯24°26′46〃,《民國廈門志》說它「實屏蔽澎、台,控制浙、粵」,《台灣府志》雲:「台郡、廈島,鳥之兩翼」。明設中左所,清駐水師提督、海防廳、台廈兵備道、興泉永道。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閩之保障,海疆之要區也。故武則命水師提督五營弁兵守之,文則移興泉永道、泉防同知駐焉。」(《道光廈門志》)也就是說,廈門本身的行政級別低,但在廈門設置的軍事機構與行政機構級別很高,台廈兵備道連台灣都管了,興泉永道署管興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廈門看作一個人,他出身貧寒,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漁夫,是灌園織布的村姑。如果把廈門視為一本書,它開篇平平,沒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筆,有哲理,越來越引人入勝,創造過輝煌的篇章。
廈門歷史地位的彰顯,始於明末清初。明永樂以後,中國閉關自守。鄭成功為籌集軍餉,在廈門設立五商、十行,以廈門港為中心,積極開展海外及沿海地區的貿易。眾所周知,南宋時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榮帶動了它管轄而離它不遠的廈門的發展。後刺桐港沒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沒落時,興起的是廈門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閩海關在廈門設立。近代的廈門,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覬覦之地。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廈門與廣州、上海、寧波、福州一起,被迫成為對外通商的口岸,也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這是廈門的恥辱,但也是廈門抗辱奮爭、發展的契機。新中國建立後,台灣海峽兩岸關於「一個中國」的「對話」,使廈門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那「對話」的形式很特殊,是軍事對峙,是「萬炮震金門」。改革開放以後,廈門成為經濟特區、副省級單列市,越來越為全國乃至世界所關注。著名經濟學家錢偉長預言,廈門的未來將成為東方紐約港。盡管這只是一種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確確,廈門更輝煌的篇章,有待未來寫出。
相比起中原歷史文化名城,廈門歷史不長,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廈門,今之廈門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1700多年(從它第一次建縣,即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於廈門的人類文明史就更長了,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就多次在本島西南部採集到石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發現12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調查,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漫步廈門,我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它懷抱里沒有埋藏國之重器,也罕見令人震驚的世之珍寶,然而,它在近現代抗爭中崛起,擁有不遙遠過去的輝煌;他飽含歷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鐵馬之聲猶縈在耳,一部近現代的發展史歷歷在目。它盈蘊深遠的文脈,充滿現代化活力,讓人觸得到深沉而強有力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