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宣帝改曰都護有何歷史意義

宣帝改曰都護有何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1 00:09:04

1. 《後漢書-西域傳》材料中的「武帝」指誰「宣帝改日都護」是指哪一年發生的什麼事件有何意義

漢武帝劉徹

公元50年,設立西域都護,標志西域正式為中央管轄

2. 「宣帝改日都護」是指哪一年有何意義

時間: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60年)
事件: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開始對西域各國進行軍事和政治上的管理。

意義:

漢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有著重要意義。首先是使西域諸國擺脫了匈奴的殘酷統治,轉向生產技術先進,經濟比較發達的漢王朝,從而加強了與內地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聯系。這種聯系無疑是有利於當地社會發展的,對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著深遠的影響。匈奴是個奴隸制國家,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目的是向各國勒索奴婢和財物,「備其逋租,高其價值,嚴以期會」(《後漢書·班勇傳》),以最大限度的剝削強加在各族人民頭上。漢開西域後情況迥然不同,諸國不需向漢貢賦納稅,漢派駐在西域的戍卒和官員,其給養供奉完全取之於屯田和內地朝廷,不要各國負擔。同時,內地的農業灌溉技術和冶煉工業等由此而傳播到西域,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提高。漢朝的統一有效的治理,使西域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生活環境,這也符合於各族人民的願望。因此,西域各國「不樂匈奴」而「慕漢」。每當漢不在西域設置都護,匈奴勢力卷土重來的時候,西域諸國無不「區區東望扣關者數矣」(《後漢書·西域傳》),熱切地嚮往著內地,希望能重開玉門關、陽關,恢復漢的管轄。
西域都護府使被匈奴切斷了的「絲綢之路」得以恢復發展,暢通無阻,各國人民在這條中西交通要道上撒下了友誼的種子。西域的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豌豆等)、胡瓜(黃瓜)、胡蔥(大蔥)、胡蘿卜等植物和駱駝、驢、馬的優良品種傳入中原,內地的絲綢織品和鐵器等工藝品、生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東西方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地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生活。
漢西域都護府這種管轄方式,也為中國後世王朝開創了先例,十六國後涼呂光在統一西域後,曾仿效漢代,設置西域大都護,行使主權。唐代,在邊區各族先後統轄在一個政府下之後,也分別設置了都護府。唐東北有「安東都護府」;北邊有「安北」、「單於」等都護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護府;西南有「保寧」、「支南」都護府。這都借鑒於漢代,適應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形成和鞏固的需要,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

3. 武帝時,西域內屬,有三十六國。漢為置使者、校尉領護之。宣帝改曰都護

張騫通西域 建立都護府

4. 材料中「北虜」指誰「宣帝改曰都護」是哪一年的事「都護」的職能如何它的設置有何意義

「北虜」指匈奴。 西域都護府的最高軍政陞官稱西域都護,由漢朝中央委派,其級別略同於內地的郡太守。西域都護府是漢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構。它的建立,標志著西域正式隸屬於漢朝版圖,成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西域都護府之設立和都護之建號,是西域史上極具重要意義的大事。 關於西漢西域都護始置之年代,學術界大致有三種不同觀點。 第一觀點:認為西域都護設立於漢神爵三年(前59年)。以《新疆簡史》為代表。 《新疆簡史》(第一冊)第37頁注釋說:「西域都護初設年代,《漢書·百官公卿表》作地節二年(前68年)同書《傅常鄭甘陳段傳贊》亦作地節二年,這顯然是以它的前身護鄯善以西使者的設置年代作為它的設置年代了。同書《宣帝紀》載神爵二年(前60年)鄭吉迎日逐王時,其職銜已作為西域都護,這也是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同書《鄭吉傳》作神爵中,《西域傳》作神爵三年(前59年)考慮到此事是發生在匈奴日逐王歸屬漢朝之後,神爵三年的說法是可取的。」 持這種觀點的學術認為「護鄯善以西使者」與「西域都護」是兩個不同的官職,不應將前者始置之時間等同於後者,西域都護始置之年代應以《漢書·西域傳》為准。 《漢書·西域傳》載:「至宣帝時,……時漢獨護南道,未能盡並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後日逐王畔單於,將眾來降,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既至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吉為安遠侯。是歲,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並護北道,故號曰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矣。」 第二種觀點:認為西域都護始置於漢神爵二年(前60年)。胡三省、錢大昕、徐松等均採用此說,《新疆歷史詞典》亦沿用是說,影響甚廣。 《資治通鑒》卷26「神爵二年」條雲:「吉既破車師,降日逐王,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吉於是中西域而立幕府,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餘里。」考異曰:「《百官表》曰『西域都護,加官,地節二年初置。』蓋誤以神爵為地節也。西域傳又雲:『神爵三年』亦誤。」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一方面認為《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說西域都護置於地節二年(前68年)之誤,另一方面,也例舉證據說,神爵二年時,鄭吉已是西域都護。如《漢書·鄭吉傳》就稱:「上嘉其功效,乃下詔曰:『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拊循外蠻,宣明威信,迎匈奴單於兄日逐王眾,擊破車師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為安遠侯,食邑千戶。』」 然隨著居延漢簡材料的發現,神爵二年說也受到了挑戰,根據延漢簡的記錄,西域都護似初置於神爵二年之前,故學術界又提出了第三種觀點。第三種觀點:認為西域都護始置於神爵二年之前。有人認為不晚於元康二年。①也有人認為建號於地節二年。②其主要根據是居延漢簡記: 元康四年二月己未朔乙亥使護鄯善以西校尉吉副衛司馬富昌丞慶都尉宣建都□ 乃元康二年五月癸未以使都護檄收遣尉丞赦將施刑士五十人送至將車□發(謝桂華)等《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92頁。 簡中「使都護檄書」,表明為當時已有都護之職無疑,《漢書·百官公卿表》稱,都護建號於地節二年未必有誤。 我們認為都護建號於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的說法是可信的。除上引居延漢簡可以為證外,《漢書》之《百官公卿表》和《傅常鄭甘陳段贊》也有相似之記載。 或許有人會說,當時鄭吉之身份僅為比四百石的侍郎,與《漢書·百官公卿表》所稱以比二千石的騎都尉、諫大夫任都護並不相符。產生這種疑問,主要是未能明白西漢所設都護一職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而造成的。其實都護在設立之初未必由二千石的官吏充任。

5. 「宣地改曰都護」是哪一年發生的事情有何意義

西域都護府是漢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構。它的建立,標志著西域正式隸屬於漢朝版圖,成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西域都護府的最高軍政陞官稱西域都護,由漢朝中央委派,其級別略同於內地的郡太守。西域都護府之設立和都護之建號,是西域史上極具重要意義的大事。因而,學術界很早以來就十分重視對它的研究。但由於文。,以期有助於研究的深入。



關於西漢西域都護始置之年代,學術界大致有三種不同觀點。
第一觀點:認為西域都護設立於漢神爵三年(前59年)。以《新疆簡史》為代表。
《新疆簡史》(第一冊)第37頁注釋說:「西域都護初設年代,《漢書·百官公卿表》作地節二年(前68年)同書《傅常鄭甘陳段傳贊》亦作地節二年,這顯然是以它的前身護鄯善以西使者的設置年代作為它的設置年代了。同書《宣帝紀》載神爵二年(前60年)鄭吉迎日逐王時,其職銜已作為西域都護,這也是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同書《鄭吉傳》作神爵中,《西域傳》作神爵三年(前59年)考慮到此事是發生在匈奴日逐王歸屬漢朝之後,神爵三年的說法是可取的。」
持這種觀點的學術認為「護鄯善以西使者」與「西域都護」是兩個不同的官職,不應將前者始置之時間等同於後者,西域都護始置之年代應以《漢書·西域傳》為准。
《漢書·西域傳》載:「至宣帝時,……時漢獨護南道,未能盡並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後日逐王畔單於,將眾來降,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既至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吉為安遠侯。是歲,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並護北道,故號曰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矣。」
第二種觀點:認為西域都護始置於漢神爵二年(前60年)。胡三省、錢大昕、徐松等均採用此說,《新疆歷史詞典》亦沿用是說,影響甚廣。
《資治通鑒》卷26「神爵二年」條雲:「吉既破車師,降日逐王,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吉於是中西域而立幕府,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餘里。」考異曰:「《百官表》曰『西域都護,加官,地節二年初置。』蓋誤以神爵為地節也。西域傳又雲:『神爵三年』亦誤。」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一方面認為《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說西域都護置於地節二年(前68年)之誤,另一方面,也例舉證據說,神爵二年時,鄭吉已是西域都護。如《漢書·鄭吉傳》就稱:「上嘉其功效,乃下詔曰:『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拊循外蠻,宣明威信,迎匈奴單於兄日逐王眾,擊破車師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為安遠侯,食邑千戶。』」
然隨著居延漢簡材料的發現,神爵二年說也受到了挑戰,根據延漢簡的記錄,西域都護似初置於神爵二年之前,故學術界又提出了第三種觀點。第三種觀點:認為西域都護始置於神爵二年之前。有人認為不晚於元康二年。①也有人認為建號於地節二年。②其主要根據是居延漢簡記:
元康四年二月己未朔乙亥使護鄯善以西校尉吉副衛司馬富昌丞慶都尉宣建都□
乃元康二年五月癸未以使都護檄收遣尉丞赦將施刑士五十人送至將車□發(謝桂華)等《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92頁。
簡中「使都護檄書」,表明為當時已有都護之職無疑,《漢書·百官公卿表》稱,都護建號於地節二年未必有誤。
我們認為都護建號於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的說法是可信的。除上引居延漢簡可以為證外,《漢書》之《百官公卿表》和《傅常鄭甘陳段贊》也有相似之記載。
或許有人會說,當時鄭吉之身份僅為比四百石的侍郎,與《漢書·百官公卿表》所稱以比二千石的騎都尉、諫大夫任都護並不相符。產生這種疑問,主要是未能明白西漢所設都護一職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而造成的。其實都護在設立之初未必由二千石的官吏充任。



西漢初期,已強盛的匈奴一直是其嚴重的威脅,由於無力反擊,自高祖至文景,西漢對匈奴奉行「和親」政策,妻以公主,厚予饋贈。然匈奴依然不斷南下擾邊劫掠人畜。武帝繼位後,經文帝、景帝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勢大增。漢武帝劉徹採取了斷絕和親,反擊匈奴的戰略。公元前138年,張騫應募奉命出使西域,相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然「不得要領」。公元前116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試圖聯絡烏孫,共抗匈奴,但又因烏孫內部分裂,未能成功。張騫的兩次出使,雖未達到與大月氏、烏孫結盟的目的,卻使涌進對西域情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漢與西域諸國的聯系日益密切。李廣利伐大宛後,西域震 , 多遣使來貢。西漢「於是自敦煌西對鹽澤,往往起這,而輪台、渠犁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③開始在西域屯田。有學者認為使者和校尉為二官。按漢制,凡出於朝廷之特命者,往往具使者之稱,其奉命出使異國者無論矣。④領護者,顏師古注曰:「統領保護營田之事也」。可見,使者校尉之職責,主要是屯田積谷,供應出使西域各國的使者。
輪台、渠犁屯田後,桑弘羊建議「益墾溉田」、「置校尉三人分護」,擴大屯田,但未被武帝採納。
宣帝「地節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熹將免刑罪人田渠犁,積谷,欲以攻車師。」屯田規模,也較前朝有了明顯的擴大,屯田士卒達千五百人之眾。
我們可以看出,宣帝屯田渠犁時,其屯田的方式及規模,幾乎就是武帝征和年間桑弘羊所提出諫議的具體實施。如,田士由「有累重敢徒者」招募而來,規模也增至千五百人。故我們有理由認為當時對屯田的管理極可能是「置校尉三人分護」。地節二年秋收以後,「吉、熹發諸國兵萬餘人,自與所將田士千五百人共擊車師,攻交河城,破之。」但因軍食用盡,不得不罷兵,歸田渠犁。次年,秋收後,吉等再次發兵攻車師,車師王降。車師王降漢後,匈奴深為不安,即遣騎兵來攻田者。「吉乃與校尉盡將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往田,」但由於匈奴不斷增兵,吉等被圍困於車師城中,漢遣長羅侯率張掖、酒泉騎兵相援,匈奴撤兵,車師之圍方解。經過這次較量後,漢罷車師屯田。《漢書·西域傳》記,「胡騎引去,吉乃得出,歸渠犁,凡三校尉屯田。」我們認為既然稱渠犁屯田為「凡三校尉屯田」,正好說明漢在渠犁屯田尚未形成統一的領導。
也許有人認為,三校尉受鄭吉統一節制。我們認為不妥。其一,從文獻中我們未能找到明確的記載。相反,甘露年間,西漢政府為調解烏孫大、小昆彌間的矛盾曾遣長羅侯常惠將兵屯田赤谷城。《漢書·西域傳》明確記曰:「漢復遣長羅侯惠將三校屯赤谷。」其二,地節二年漢屯田渠犁後,為與匈奴爭奪車師,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斗爭。在整個活動中,一位名「熹」的官吏,常與鄭吉並稱,或可說明二人互不統屬。《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地節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熹將名刑罪人田渠犁」,同年秋,「吉、熹發諸國兵萬人,自與所將田士千五百人共擊車師。」同書又載:「匈奴聞車師降漢,發兵攻車師,吉、熹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熹即留一候與卒二十人留守王,吉乃引兵歸渠犁。」(匈奴)遣騎來擊田者,吉乃與校尉盡將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往田。其三,「熹」既為校尉,即使鄭吉以侍郎之職領使者校尉之銜,則二者同為校尉應無領屬關系。況且鄭吉時官職僅為秩比四百石之侍郎,官職低於校尉司馬熹。吳?i禳先生在《敦煌懸泉遺址簡牘整理簡介》(《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熹」官職當作軍司馬,而不為校尉,我們認為不妥。據《漢書·西域傳》記,地節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熹將免刑罪人田渠犁。」可知,鄭吉、司馬熹均系全名。即便懸泉所出土的元康三年(前63年)簡牘中所提到的「軍司馬熹均系全名。」即是此人,也不足以否定他曾為校尉。據《史記》、《漢書》記載,負責輪台、渠犁屯田者均稱使者校尉。⑤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宣帝地節二年西漢在渠犁的屯田,是按照征和年間桑弘羊給武帝諫議的方式和規模進行的,其對屯田的管理,是由三校違法分護的,並沒能形成統一的領導。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秋收後,吉、熹「復發兵攻車師王於石城。王聞漢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發兵。王來還,與貴人蘇獨猶議欲降漢,恐不見信。蘇猶教王擊匈奴邊國小蒲類,斬首,略其人民,以降吉。」同書又載:「匈奴聞車師降漢,發兵攻車師,吉、熹即留一候與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歸渠犁。……吉即迎其(指車師王)妻子置渠犁。東奏事,至酒泉,有詔還田渠犁及車師,蓋積谷以安西國,侵匈奴。吉還,傳送車師王妻子詣長安,賞賜甚厚,每朝會四夷,常尊顯以示之。」車師降漢時在地節三年秋天以後,而傳送車師王妻子詣長安在地節四年(前66年)。
車師降漢是西漢西域爭奪的重大勝利,鄭吉在此役中立有大功,因而被遷升為衛司馬。據《漢書·鄭吉傳》載,吉「因發諸國兵功破車師,遷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漢書·西域傳》亦記:「至宣帝時,遣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數國。」《資治通鑒》記此事於元康二年(前64年)。衛司馬,即屯衛司馬。屬衛尉,秩比千石。⑥
隨著鄭吉的本官由令郎遷為衛司馬,其加銜也變為「護鄯善以西使者(校尉)」。
其實,無論是使者校尉,還是護鄯善以西使者(校尉),均可視為都護之前身。⑦因為《後漢書·西域傳》載:「開帝時,西域內屬,有三十六國。漢為置使者校尉領護之,宣帝改曰都護。」這一點,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同樣可以窺見其一斑。據《資治通鑒》卷25「元康元年」條:馮奉世以衛候使持節送大宛諸國客至伊循城時,莎車王弟呼屠征與旁國共殺其王及漢使奚充國,叛漢隔絕南道。「都護鄭吉、校尉司馬熹皆在北道諸國間」,馮奉世以節發諸國兵平定了這次叛亂。文獻已記鄭吉為都護,而時間恰在鄭吉以衛司馬兼護鄯善以西使者(校尉)之前。從這段材料同樣可以看出,除在北道以西南道諸國也是聞吉的重要任務。既然如此,那麼,文獻何以又於元康二年(前64年)稱:「以鄭吉為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⑧究其原因,這主要是西漢調整其西域政策,使漢匈關系出現暫時緩和的結果。
匈奴壺衍單於死後,虛閭權渠單於繼位,「是時,漢以匈奴不能為邊寇,罷塞外諸城以休百姓。單於聞之,喜,如貴人謀,欲與漢和親。」⑨而西漢雖以鄭吉等屯田渠犁,欲攻取車師,但與匈奴數次交鋒後,也並未能占據車師,反而造成邊郡睏乏,難以動兵。因此,宣帝採納了魏相的諫議,在迎還被圍困於車師的鄭吉後,「盡徒車師國民令居渠犁,遂以車師故地與匈奴。以鄭吉為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⑩在戰略上表現出一種收縮的態勢。而此時鄭吉之加銜「護鄯善以西使者(校尉)」正是這一態勢的集中反映,並不能據以否認,鄭吉在任此職之前,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國是其重要職責。
神爵二年,由於匈奴日逐王降漢,才使西域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漢書·宣帝記》載:「秋,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將人眾萬余來降,使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迎日逐,破車師,皆封列侯。」至此,包括車師在內的西域南北兩道諸國才置於西域都護的領護之下。鄭吉之本官也已由衛司馬遷為比二千石之騎都尉。《漢書·西域傳》又言:「於是徒屯田,田於北(按,當作「比」)胥 ,披莎車之地,屯田校尉始屬都護。」遷往比胥 的屯田校尉歸屬都護,說明西漢在西域的屯田領導權進一步趨於統一。於是都護治烏壘城,正式開府。
即使如此,負責鄯善國屯田的伊循都尉仍受敦煌太守節制。有懸泉漢簡可以為證:
1.敦煌伊循都尉臣大倉上書一封……。甘露四年六月庚子上……。(Ⅱ90DXT0216③:111)
2.□敦煌伊循都尉大倉謂過所縣……傳舍,從者如律令……。(Ⅰ90DXT0111②:73)
3.七月乙丑,敦煌太守千秋、長史奉熹、守部候修仁行丞事,不當用者小府、伊循城都尉、守部都尉、尉官侯移縣泉、廣至、敦煌郡庫,承書從事,下當前用者如詔書。/掾平、卒史敞、府佐奉宗。(Ⅴ92DXT1312③:44)
甘露四年即公元前50年,據張德芳先生考證簡3當在元帝初元年間(前48~前45年)。時已距神爵三年(前59年)西域都護仍未能統領玉門關、陽關以西至鄯善以西使者(校尉),無非是據實而言。
又據敦煌懸泉漢簡:
入上書一封,車師己校、伊循田臣強。月辛亥日下鋪時,臨泉驛漢受平望馬益。(V92DXT1310③:67)
另據羅布淖爾漢簡一五記雲: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戌朔辛 □守居盧訾倉車師戊校□。
前簡所記「車師己校、伊循田臣」似為一人,說明車師己校己兼領伊循屯田。後簡亦稱居盧訾倉為車師戊校所守。此兩條材料表明,至遲在漢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伊循屯田已由敦煌太守節制轉歸西域都護領屬。至此,西域都護的管轄范圍始名實相符。

注釋:
①劉洪波:《關於西域都護的始置時間》,載《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②張維華:《西漢都護通考》,載《漢史論集》齊魯書社,1980年。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37頁。
③《漢書·西域傳》。
④張維華:《西漢都護通考》。
⑤張維華及余太山的前揭文。
⑥王先謙:《漢書補注》卷十九:「屯司馬,若後漢南宮。南屯司馬或衛司馬,屯而為衛,上文據衛尉雲掌宮門衛屯兵,明其證也。」又據《後漢書·百官志》屯司馬,秩比千石。
⑦余太山先生亦認為使者校尉是西域都護的前身。見前引書第233頁。
⑧《資治通鑒》卷25,元康二年條。
⑨《資治通鑒》卷24,宣帝地節二年。
⑩《資治通鑒》卷25,宣帝元康二年。

西域都護府的設置。西域一詞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西域指今甘肅敦煌古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以東的今新疆地區;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遠至中亞或更遠至歐洲東部和北非地區。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的勢力已到了西域地區,控制了當地許多分散的小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企圖聯合烏孫、大月氏,以抗擊匈奴。公元前102年又遠征在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獲勝。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來貢。於是在敦煌至羅布泊之間設立交通亭站,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南)、渠犁(今庫爾勒)等處屯田。這時漢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烏孫以東猶在匈奴控制之下。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天山南北才完全擺脫匈奴的統治。漢朝置西域都護府於烏壘城(今輪台東)。都護轄區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烏孫、帕米爾地區的無雷和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等。
漢武帝時漢朝疆域空前遼闊:東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流球群島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包括九州島。北至北冰洋,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6. 《後漢書 西域傳》中北虜指誰"宣帝改曰都護」指哪一年的事有何意義

樓上第二條是對的
意義就是新疆地區開始歸中央政府管轄

第一條一看就是的
漢朝時候哪來的北魏 那是南北朝
漢朝時候北虜就指匈奴

7. 「宣帝改曰護都」是哪一年發生的什麼事件有何意義

漢西域都護的始置及其年代
來 源: 中國長城博物館 作 者:劉國防 發布時間: 2006-03-17 16:11:34.0
頁面功能 【字體:大 中 小】【點評】【關閉】

西域都護府是漢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構。它的建立,標志著西域正式隸屬於漢朝版圖,成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西域都護府的最高軍政陞官稱西域都護,由漢朝中央委派,其級別略同於內地的郡太守。西域都護府之設立和都護之建號,是西域史上極具重要意義的大事。因而,學術界很早以來就十分重視對它的研究。但由於文。,以期有助於研究的深入。



關於西漢西域都護始置之年代,學術界大致有三種不同觀點。
第一觀點:認為西域都護設立於漢神爵三年(前59年)。以《新疆簡史》為代表。
《新疆簡史》(第一冊)第37頁注釋說:「西域都護初設年代,《漢書·百官公卿表》作地節二年(前68年)同書《傅常鄭甘陳段傳贊》亦作地節二年,這顯然是以它的前身護鄯善以西使者的設置年代作為它的設置年代了。同書《宣帝紀》載神爵二年(前60年)鄭吉迎日逐王時,其職銜已作為西域都護,這也是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同書《鄭吉傳》作神爵中,《西域傳》作神爵三年(前59年)考慮到此事是發生在匈奴日逐王歸屬漢朝之後,神爵三年的說法是可取的。」
持這種觀點的學術認為「護鄯善以西使者」與「西域都護」是兩個不同的官職,不應將前者始置之時間等同於後者,西域都護始置之年代應以《漢書·西域傳》為准。
《漢書·西域傳》載:「至宣帝時,……時漢獨護南道,未能盡並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後日逐王畔單於,將眾來降,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既至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吉為安遠侯。是歲,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並護北道,故號曰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矣。」
第二種觀點:認為西域都護始置於漢神爵二年(前60年)。胡三省、錢大昕、徐松等均採用此說,《新疆歷史詞典》亦沿用是說,影響甚廣。
《資治通鑒》卷26「神爵二年」條雲:「吉既破車師,降日逐王,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吉於是中西域而立幕府,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餘里。」考異曰:「《百官表》曰『西域都護,加官,地節二年初置。』蓋誤以神爵為地節也。西域傳又雲:『神爵三年』亦誤。」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一方面認為《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說西域都護置於地節二年(前68年)之誤,另一方面,也例舉證據說,神爵二年時,鄭吉已是西域都護。如《漢書·鄭吉傳》就稱:「上嘉其功效,乃下詔曰:『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拊循外蠻,宣明威信,迎匈奴單於兄日逐王眾,擊破車師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為安遠侯,食邑千戶。』」
然隨著居延漢簡材料的發現,神爵二年說也受到了挑戰,根據延漢簡的記錄,西域都護似初置於神爵二年之前,故學術界又提出了第三種觀點。第三種觀點:認為西域都護始置於神爵二年之前。有人認為不晚於元康二年。①也有人認為建號於地節二年。②其主要根據是居延漢簡記:
元康四年二月己未朔乙亥使護鄯善以西校尉吉副衛司馬富昌丞慶都尉宣建都□
乃元康二年五月癸未以使都護檄收遣尉丞赦將施刑士五十人送至將車□發(謝桂華)等《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92頁。
簡中「使都護檄書」,表明為當時已有都護之職無疑,《漢書·百官公卿表》稱,都護建號於地節二年未必有誤。
我們認為都護建號於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的說法是可信的。除上引居延漢簡可以為證外,《漢書》之《百官公卿表》和《傅常鄭甘陳段贊》也有相似之記載。
或許有人會說,當時鄭吉之身份僅為比四百石的侍郎,與《漢書·百官公卿表》所稱以比二千石的騎都尉、諫大夫任都護並不相符。產生這種疑問,主要是未能明白西漢所設都護一職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而造成的。其實都護在設立之初未必由二千石的官吏充任。



西漢初期,已強盛的匈奴一直是其嚴重的威脅,由於無力反擊,自高祖至文景,西漢對匈奴奉行「和親」政策,妻以公主,厚予饋贈。然匈奴依然不斷南下擾邊劫掠人畜。武帝繼位後,經文帝、景帝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勢大增。漢武帝劉徹採取了斷絕和親,反擊匈奴的戰略。公元前138年,張騫應募奉命出使西域,相約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然「不得要領」。公元前116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試圖聯絡烏孫,共抗匈奴,但又因烏孫內部分裂,未能成功。張騫的兩次出使,雖未達到與大月氏、烏孫結盟的目的,卻使涌進對西域情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漢與西域諸國的聯系日益密切。李廣利伐大宛後,西域震 , 多遣使來貢。西漢「於是自敦煌西對鹽澤,往往起這,而輪台、渠犁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③開始在西域屯田。有學者認為使者和校尉為二官。按漢制,凡出於朝廷之特命者,往往具使者之稱,其奉命出使異國者無論矣。④領護者,顏師古注曰:「統領保護營田之事也」。可見,使者校尉之職責,主要是屯田積谷,供應出使西域各國的使者。
輪台、渠犁屯田後,桑弘羊建議「益墾溉田」、「置校尉三人分護」,擴大屯田,但未被武帝採納。
宣帝「地節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熹將免刑罪人田渠犁,積谷,欲以攻車師。」屯田規模,也較前朝有了明顯的擴大,屯田士卒達千五百人之眾。
我們可以看出,宣帝屯田渠犁時,其屯田的方式及規模,幾乎就是武帝征和年間桑弘羊所提出諫議的具體實施。如,田士由「有累重敢徒者」招募而來,規模也增至千五百人。故我們有理由認為當時對屯田的管理極可能是「置校尉三人分護」。地節二年秋收以後,「吉、熹發諸國兵萬餘人,自與所將田士千五百人共擊車師,攻交河城,破之。」但因軍食用盡,不得不罷兵,歸田渠犁。次年,秋收後,吉等再次發兵攻車師,車師王降。車師王降漢後,匈奴深為不安,即遣騎兵來攻田者。「吉乃與校尉盡將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往田,」但由於匈奴不斷增兵,吉等被圍困於車師城中,漢遣長羅侯率張掖、酒泉騎兵相援,匈奴撤兵,車師之圍方解。經過這次較量後,漢罷車師屯田。《漢書·西域傳》記,「胡騎引去,吉乃得出,歸渠犁,凡三校尉屯田。」我們認為既然稱渠犁屯田為「凡三校尉屯田」,正好說明漢在渠犁屯田尚未形成統一的領導。
也許有人認為,三校尉受鄭吉統一節制。我們認為不妥。其一,從文獻中我們未能找到明確的記載。相反,甘露年間,西漢政府為調解烏孫大、小昆彌間的矛盾曾遣長羅侯常惠將兵屯田赤谷城。《漢書·西域傳》明確記曰:「漢復遣長羅侯惠將三校屯赤谷。」其二,地節二年漢屯田渠犁後,為與匈奴爭奪車師,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斗爭。在整個活動中,一位名「熹」的官吏,常與鄭吉並稱,或可說明二人互不統屬。《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地節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熹將名刑罪人田渠犁」,同年秋,「吉、熹發諸國兵萬人,自與所將田士千五百人共擊車師。」同書又載:「匈奴聞車師降漢,發兵攻車師,吉、熹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熹即留一候與卒二十人留守王,吉乃引兵歸渠犁。」(匈奴)遣騎來擊田者,吉乃與校尉盡將渠犁田士千五百人往田。其三,「熹」既為校尉,即使鄭吉以侍郎之職領使者校尉之銜,則二者同為校尉應無領屬關系。況且鄭吉時官職僅為秩比四百石之侍郎,官職低於校尉司馬熹。吳?i禳先生在《敦煌懸泉遺址簡牘整理簡介》(《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熹」官職當作軍司馬,而不為校尉,我們認為不妥。據《漢書·西域傳》記,地節二年「漢遣侍郎鄭吉、校尉司馬熹將免刑罪人田渠犁。」可知,鄭吉、司馬熹均系全名。即便懸泉所出土的元康三年(前63年)簡牘中所提到的「軍司馬熹均系全名。」即是此人,也不足以否定他曾為校尉。據《史記》、《漢書》記載,負責輪台、渠犁屯田者均稱使者校尉。⑤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宣帝地節二年西漢在渠犁的屯田,是按照征和年間桑弘羊給武帝諫議的方式和規模進行的,其對屯田的管理,是由三校違法分護的,並沒能形成統一的領導。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秋收後,吉、熹「復發兵攻車師王於石城。王聞漢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發兵。王來還,與貴人蘇獨猶議欲降漢,恐不見信。蘇猶教王擊匈奴邊國小蒲類,斬首,略其人民,以降吉。」同書又載:「匈奴聞車師降漢,發兵攻車師,吉、熹即留一候與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歸渠犁。……吉即迎其(指車師王)妻子置渠犁。東奏事,至酒泉,有詔還田渠犁及車師,蓋積谷以安西國,侵匈奴。吉還,傳送車師王妻子詣長安,賞賜甚厚,每朝會四夷,常尊顯以示之。」車師降漢時在地節三年秋天以後,而傳送車師王妻子詣長安在地節四年(前66年)。
車師降漢是西漢西域爭奪的重大勝利,鄭吉在此役中立有大功,因而被遷升為衛司馬。據《漢書·鄭吉傳》載,吉「因發諸國兵功破車師,遷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漢書·西域傳》亦記:「至宣帝時,遣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數國。」《資治通鑒》記此事於元康二年(前64年)。衛司馬,即屯衛司馬。屬衛尉,秩比千石。⑥
隨著鄭吉的本官由令郎遷為衛司馬,其加銜也變為「護鄯善以西使者(校尉)」。
其實,無論是使者校尉,還是護鄯善以西使者(校尉),均可視為都護之前身。⑦因為《後漢書·西域傳》載:「開帝時,西域內屬,有三十六國。漢為置使者校尉領護之,宣帝改曰都護。」這一點,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同樣可以窺見其一斑。據《資治通鑒》卷25「元康元年」條:馮奉世以衛候使持節送大宛諸國客至伊循城時,莎車王弟呼屠征與旁國共殺其王及漢使奚充國,叛漢隔絕南道。「都護鄭吉、校尉司馬熹皆在北道諸國間」,馮奉世以節發諸國兵平定了這次叛亂。文獻已記鄭吉為都護,而時間恰在鄭吉以衛司馬兼護鄯善以西使者(校尉)之前。從這段材料同樣可以看出,除在北道以西南道諸國也是聞吉的重要任務。既然如此,那麼,文獻何以又於元康二年(前64年)稱:「以鄭吉為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⑧究其原因,這主要是西漢調整其西域政策,使漢匈關系出現暫時緩和的結果。
匈奴壺衍單於死後,虛閭權渠單於繼位,「是時,漢以匈奴不能為邊寇,罷塞外諸城以休百姓。單於聞之,喜,如貴人謀,欲與漢和親。」⑨而西漢雖以鄭吉等屯田渠犁,欲攻取車師,但與匈奴數次交鋒後,也並未能占據車師,反而造成邊郡睏乏,難以動兵。因此,宣帝採納了魏相的諫議,在迎還被圍困於車師的鄭吉後,「盡徒車師國民令居渠犁,遂以車師故地與匈奴。以鄭吉為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⑩在戰略上表現出一種收縮的態勢。而此時鄭吉之加銜「護鄯善以西使者(校尉)」正是這一態勢的集中反映,並不能據以否認,鄭吉在任此職之前,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國是其重要職責。
神爵二年,由於匈奴日逐王降漢,才使西域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漢書·宣帝記》載:「秋,匈奴日逐王先賢撣將人眾萬余來降,使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迎日逐,破車師,皆封列侯。」至此,包括車師在內的西域南北兩道諸國才置於西域都護的領護之下。鄭吉之本官也已由衛司馬遷為比二千石之騎都尉。《漢書·西域傳》又言:「於是徒屯田,田於北(按,當作「比」)胥 ,披莎車之地,屯田校尉始屬都護。」遷往比胥 的屯田校尉歸屬都護,說明西漢在西域的屯田領導權進一步趨於統一。於是都護治烏壘城,正式開府。
即使如此,負責鄯善國屯田的伊循都尉仍受敦煌太守節制。有懸泉漢簡可以為證:
1.敦煌伊循都尉臣大倉上書一封……。甘露四年六月庚子上……。(Ⅱ90DXT0216③:111)
2.□敦煌伊循都尉大倉謂過所縣……傳舍,從者如律令……。(Ⅰ90DXT0111②:73)
3.七月乙丑,敦煌太守千秋、長史奉熹、守部候修仁行丞事,不當用者小府、伊循城都尉、守部都尉、尉官侯移縣泉、廣至、敦煌郡庫,承書從事,下當前用者如詔書。/掾平、卒史敞、府佐奉宗。(Ⅴ92DXT1312③:44)
甘露四年即公元前50年,據張德芳先生考證簡3當在元帝初元年間(前48~前45年)。時已距神爵三年(前59年)西域都護仍未能統領玉門關、陽關以西至鄯善以西使者(校尉),無非是據實而言。
又據敦煌懸泉漢簡:
入上書一封,車師己校、伊循田臣強。月辛亥日下鋪時,臨泉驛漢受平望馬益。(V92DXT1310③:67)
另據羅布淖爾漢簡一五記雲: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戌朔辛 □守居盧訾倉車師戊校□。
前簡所記「車師己校、伊循田臣」似為一人,說明車師己校己兼領伊循屯田。後簡亦稱居盧訾倉為車師戊校所守。此兩條材料表明,至遲在漢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伊循屯田已由敦煌太守節制轉歸西域都護領屬。至此,西域都護的管轄范圍始名實相符。

注釋:
①劉洪波:《關於西域都護的始置時間》,載《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②張維華:《西漢都護通考》,載《漢史論集》齊魯書社,1980年。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237頁。
③《漢書·西域傳》。
④張維華:《西漢都護通考》。
⑤張維華及余太山的前揭文。
⑥王先謙:《漢書補注》卷十九:「屯司馬,若後漢南宮。南屯司馬或衛司馬,屯而為衛,上文據衛尉雲掌宮門衛屯兵,明其證也。」又據《後漢書·百官志》屯司馬,秩比千石。
⑦余太山先生亦認為使者校尉是西域都護的前身。見前引書第233頁。
⑧《資治通鑒》卷25,元康二年條。
⑨《資治通鑒》卷24,宣帝地節二年。
⑩《資治通鑒》卷25,宣帝元康二年。

西域都護府的設置。西域一詞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西域指今甘肅敦煌古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以東的今新疆地區;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遠至中亞或更遠至歐洲東部和北非地區。公元前2世紀初,匈奴的勢力已到了西域地區,控制了當地許多分散的小國。漢武帝時曾於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企圖聯合烏孫、大月氏,以抗擊匈奴。公元前102年又遠征在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獲勝。自此西域震恐,多遣使來貢。於是在敦煌至羅布泊之間設立交通亭站,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南)、渠犁(今庫爾勒)等處屯田。這時漢朝只控制到天山南路。北路自烏孫以東猶在匈奴控制之下。至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天山南北才完全擺脫匈奴的統治。漢朝置西域都護府於烏壘城(今輪台東)。都護轄區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烏孫、帕米爾地區的無雷和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等。
漢武帝時漢朝疆域空前遼闊:東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流球群島暨朝鮮半島中北部,包括九州島。北至北冰洋,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8. 宣帝改曰都護指什麼有何意義

有些人或許已經跟你見過最後一面了,只是你還沒發覺。生活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五個字:珍惜眼前人。

9. "宣帝改曰都護"是那一年,有何意義

時間: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60年)
事件: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開始對西域各國進行軍事和政治上的管理.
意義:
漢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有著重要意義.首先是使西域諸國擺脫了匈奴的殘酷統治,轉向生產技術先進,經濟比較發達的漢王朝,從而加強了與內地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聯系.這種聯系無疑是有利於當地社會發展的,對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著深遠的影響.匈奴是個奴隸制國家,在西域設置「僮僕都尉」,目的是向各國勒索奴婢和財物,「備其逋租,高其價值,嚴以期會」(《後漢書·班勇傳》),以最大限度的剝削強加在各族人民頭上.漢開西域後情況迥然不同,諸國不需向漢貢賦納稅,漢派駐在西域的戍卒和官員,其給養供奉完全取之於屯田和內地朝廷,不要各國負擔.同時,內地的農業灌溉技術和冶煉工業等由此而傳播到西域,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提高.漢朝的統一有效的治理,使西域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生活環境,這也符合於各族人民的願望.因此,西域各國「不樂匈奴」而「慕漢」.每當漢不在西域設置都護,匈奴勢力卷土重來的時候,西域諸國無不「區區東望扣關者數矣」(《後漢書·西域傳》),熱切地嚮往著內地,希望能重開玉門關、陽關,恢復漢的管轄.
西域都護府使被匈奴切斷了的「絲綢之路」得以恢復發展,暢通無阻,各國人民在這條中西交通要道上撒下了友誼的種子.西域的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豌豆等)、胡瓜(黃瓜)、胡蔥(大蔥)、胡蘿卜等植物和駱駝、驢、馬的優良品種傳入中原,內地的絲綢織品和鐵器等工藝品、生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東西方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地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生活.
漢西域都護府這種管轄方式,也為中國後世王朝開創了先例,十六國後涼呂光在統一西域後,曾仿效漢代,設置西域大都護,行使主權.唐代,在邊區各族先後統轄在一個政府下之後,也分別設置了都護府.唐東北有「安東都護府」;北邊有「安北」、「單於」等都護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護府;西南有「保寧」、「支南」都護府.這都借鑒於漢代,適應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形成和鞏固的需要,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

閱讀全文

與宣帝改曰都護有何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