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北滄州的由來與歷史一前叫什麼
滄州因施耐庵先生的一部《水滸》而名揚天下,但滄州也因一部《水滸》而被天下人誤讀了幾百年。
出差到外地,朋友們知我是滄州人,總是說:滄州啊,知道,林沖發配的地方。要麼就問:你們滄州是不是特別荒涼?要不林沖怎麼會往那兒發配呢。
我告訴他們,我曾翻遍了正史和野史,沒有找到一條關於滄州在任何朝代曾成為流放地的記載。至於林沖發配滄州,純是小說家言。可這頂「莫須有」的帽子一戴,心理的真實就變成了歷史的真實。不可思議的是很多滄州人自己也不清楚這一點,每每與外地人說:俺們滄州你知道吧,就是林沖發配那地方!
一座城市被誤讀,它的歷史命運往往會因之而扭曲乃至改變。其實滄州的名氣,萬萬不應是因為那位子虛烏有的林教頭,它實在是京畿人文淵藪,是個名人輩出的地方。
滄州應該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它的魅力在於它深厚的文化積淀。
喜歡讀《詩經》的人很少會想到《詩經》與滄州的關系,殊不知,滄州正是《詩經》的傳出地。如果沒有漢博士毛萇在這里開館授《詩》,那麼這部被稱為世界文學史瑰寶的詩典將會永遠湮滅於秦火的坑灰之中。您大概不會想到,《詩經》的重要傳本———《韓詩外傳》的作者韓嬰,也是滄州人。
喜歡唐詩的朋友自然背得出被譽為「五言長城」的劉長卿和邊塞詩人高適的詩,這兩位閃爍在唐代文學星空中的璀璨星座,原本從滄州大地上升起。喜歡宋詞的人對「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那首詞不會陌生,但您萬萬不會想到,詞作者李之儀也是滄州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是文學史上抹不掉的名字,他的一首「天凈沙」人人耳熟能詳,這位馬致遠,被證明就是滄州人。如果沒有滄州人紀曉嵐,也許不可能有被稱作「中國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的七萬九千卷的《四庫全書》和被視為同《聊齋志異》並列「兩大絕調」的《閱微草堂筆記》……當代大作家王蒙、蔣子龍、哲學家張岱年……他們都是這塊土地的驕傲。前不久滄州文學院繪制出全國第一張文學地圖———《滄州文學地圖》,那上面開列出從西周到當代的文學名家有四百多位,而且還標示出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全國文學名家,多有與滄州發生過文學上的關系。張衡在任河間相時寫下過《四愁詩》、《歸田賦》等名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黃庭堅、蘇軾,都留下過與滄州有關的文字。
滄州被誤讀之二,還因為這里是舉世聞名的武術之鄉。《漢書》上記載過一個名叫龔遂的太守,就因治滄州時提出過一項「賣刀還犢」的政令而名垂青史,可見其武風熾盛且源遠流長。滄州出的一些武術名家也確實了得,比如霍元甲,比如大刀王五、千斤王王子平,還有曾任南京國術館館長的張之江等等。歷史上素有「鏢不喊滄」之說,所以一些不了解滄州的朋友認為滄州人很粗魯,愛舞刀弄棒。其實武術也是一種文化形態,滄州人走遍天下,行俠仗義,但滄州人絕不是粗魯的莽漢,跟一個真正的滄州人交往,是盡可以以身家性命相托的。因為滄州人把心掛在了自己的胸膛外邊。
滄州的文化結構不是單一的,滄州有四個方言區,南部東部屬漢語官話系統次魯方言區,中部是本土方言區,北部屬天津次方言區,西部則屬華北官話系統冀中土話群,依這四個方言區也形成了形態不盡相同的文化板塊。一條縱貫全境的京杭大運河,既是一條南北交通大動脈也是一條文化的傳輸帶,使滄州的地緣文化較早接受了先進文化的浸染,同時,海洋文化與內陸平原文化的融合、齊魯文化與燕趙文化的交匯,更形成了滄州人文性格中最突出的因素。
或許,在這個物質化了的消費時代,滄州人性格是有些「落伍」了。
曾經有一個滄州漢子,在蘭州火車站遇到一個雙腳凍爛、身無分文的溫州青年,他毅然把這個在車站廣場爬來爬去的異鄉人背起來,背上了火車,而且這一背就一直輾轉送到了遠在他家鄉幾千里外的溫州。到了溫州,連這個青年的家人都不願意接納他,又是這位滄州漢子把他背進了醫院,為他出了醫葯費。後來索性救人救到底,又把這位截了肢的青年人從溫州接回他的家鄉黃驊,幫他開了一家服裝裁剪店來謀生。這件事曾在全國引起過一場很大的波動,並由此引發了商品時代人際關系的深層思索。而當有記者問起這位名叫張俊嶺的滄州漢子為什麼會這么做時,他只簡單說了一句話:我是滄州人。似乎這種道義感是與滄州人與生俱來的,它融在滄州人的骨髓里、血液中。
滄州人敦本務實,「實事求是」這條成語發源於滄州。一個特別願意結交滄州人的外地朋友總結滄州人的特點,說滄州人優點是「實在」,缺點是「傻實在」。似乎在這個物質化了的時代,滄州人的性格有點格格不入,殊不知,也正是因為這種品格,讓滄州人得益良多。
毋須諱言,滄州這塊土地是貧瘠的,尤其是東部地區,大片的鹽鹼地、蒹葭連天的大草窪讓這里多了幾分地老天荒的蒼涼,可是這里的人們卻一代代活得快樂而踏實。每天,總有笛子和嗩吶安慰平原上的落日,他們曾是出色的忍者,他們對苦難忍受的力量多年來一直讓我感動。誕生於這塊蒼涼的土地上的藝術,也就有了這塊土地的秉性。比如滄州木板大鼓(京韻大鼓即由此發源而來),比如黃驊漁鼓,都是這塊大土地的「神曲」啊!那種野茫和淳厚一下子就能把你帶進了他們的世界。我曾在一個日落的黃昏坐在一條破舊的木船上,聽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漁民唱漁鼓,嘶啞蒼涼的「三拔氣」漁鼓調從他那掉光了牙齒的嘴裡唱出來,是那麼盪氣回腸:「降人生哎好艱難,人是那個陽間的混水魚,波打那個浪推爭的一口氣……」給他伴奏的只有腳下湧起的海浪和呼嘯的海風,聽得我淚流滿面,那個場景久久不能忘懷。
⑵ 河北滄州的由來與歷史是什麼一前叫什麼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
上古時期,滄州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巨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三國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後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
唐朝貞觀元(公元627年)屬河北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滄州置景城郡,治清池縣(今河北滄州市東南)。轄境相當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靜海縣和河北省青縣、泊頭市以東,東光縣及山東省寧津、樂陵、無棣等市縣以北地區。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滄州。
北宋又改為景城郡,後廢。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中華民國初屬直隸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廢道府制,改屬河北省。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晉察冀邊區冀中、津南行署和山東渤海區行署轄。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滄縣專區,專署駐滄縣鎮,轄11個縣。1958年6月,天津市歸屬河北省後,滄縣專區與天津專區合並,稱天津專區,專署駐天津市,同年9月,滄縣鎮改設滄州市(縣級),隨後撤消並入滄縣。1959年初撤天津專區並入天津市。1961年6月1日,恢復滄州專區,並恢復滄州市(縣級),專署駐滄州市。1967年12月,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轄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駐滄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並為滄州市,市政府駐運河區。
⑶ 滄縣的歷史沿革
滄縣境,春秋、戰國時期為燕、齊、趙三國地。
秦屬巨鹿郡。
西漢置浮陽縣(治所在東關村),屬幽州渤海郡。
東漢、三國、兩晉,浮陽縣屬冀州渤海郡。
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渤海、章武二郡之地置浮陽郡,郡治浮陽,屬瀛州。熙平二年(517),分冀瀛二州之地置滄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浮陽為清地,(治所未變)。
唐武德五年(662)於長蘆(今滄州市區)置景州,清池屬之。
五代時,清池縣屬滄州景城郡橫海軍節度。
北宋,清池縣屬河北東路滄州景城軍節度。
元代,清池縣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景城郡。延祜元年(1314)五月,徒州治於長蘆故縣。
明,滄州屬北平行中書省,後改為北平布政司。洪武二年(1369)徒州治於長蘆鎮(今滄州市區),省清池縣並入滄州。
清初,滄州屬直隸省河間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雍正九年(1731)改為散州,由天津府轄。
民國二年(1913)滄州改名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民國二十五(1936)春,滄縣劃屬河北省第七督察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滄縣政區幾經變動,先後建立滄縣,青城縣、四邊縣、建國縣、青滄交縣。1947年,滄縣城解放,城區設滄市。
1949年8月,滄縣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是年,滄市改為滄鎮。1953年,滄鎮歸滄縣轄。1958年,滄縣屬天津專區轄。是年11 月,滄縣和滄鎮合並稱滄州市。12月,天津專區並入天津市,滄州市屬天津市轄。1959年1月撤銷滄州市,改稱滄縣。1961年6月,滄縣屬滄州地區轄。是年7月,滄縣城關人民公社劃出,設滄州市。1968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仍轄滄縣。1983年11月,滄縣屬滄州市轄。
⑷ 滄州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滄州部分地區在上古時期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三國時屬魏國,唐朝屬河北道,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
⑸ 滄州的發展史,與現在相比有什麼變化
十七大以來滄州的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變化
十七大以來,
是滄州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一年。
十七大
以來,
在省委、
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
全省各地各部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
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
觀、
大力實施科教興冀、
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四大主體戰略,
緊緊圍繞實現又好
又快發展,強力推進全市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
第一,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十七大以來,滄州經濟發展保持了較快增長。全省生
產總值持續增長,經濟增長更是加快腳步,特別是
2011
年,
2011
年是全市經濟發展較快、較好的一年,各項主要
經濟指標全部超額完成任務,增長速度均居全省前列,其
中,地區生產總值、全部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直接利用外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等
6
項指標增速居全省前三位。
全市全部財政收入達到
271.2
億元,
完成預算
114.1%
,同比增長
28.9%
,增幅居全省第二位,總量蟬聯全省第三。其中,一般
預算收入完成
91.3
億元,完成年初預算的
122.9%
,同比增長
41%
,增幅居全省
第二位。滄州已經以嶄新的面貌步入河北省經濟先進市行列。
注重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調整結構、
轉變發展方式上來,
按照存量調強、
增量調優的方針,
不斷調整經濟結構,
逐步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結構體系,
產業結
構趨向優化。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已佔整體經濟的半壁江山。
第二,農村經濟取得巨大成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河北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之一,盛產小麥、玉米、穀子、薯類、棉
花、花生、大豆、蘋果、梨、板栗等。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生
了新的變化,
以尊重農民利益,
充分發揮集體和農戶積極性,
大力提高農村生產
力為出發點,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農村經濟注入了
新的生機。
2006
年以來,認真貫徹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取消了
農業稅,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快速增長,
農產品生產能力大幅提高。通過發展畜牧、蔬菜、牧草和林果
⑹ 滄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古城,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是全
滄州因瀕臨渤海抄而得名。
上古時期,滄州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
環渤海地區核心城市——滄州市
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巨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
三國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後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
唐朝貞觀元(公元627年)屬河北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滄州置景城郡,治清池縣(今河北滄州市東南)。轄境相當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靜海縣和河北省青縣、泊頭市以東,東光縣及山東省寧津、樂陵、無棣等市縣以北地區。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滄州。
北宋又改為景城郡,後廢。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
⑺ 說說 河北 滄州市 的歷史!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滄州部分地區在上古時期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巨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三國時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後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河北道,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中華民國初屬直隸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廢道府制,改屬河北省。 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晉察冀邊區冀中、津南行署和山東渤海區行署轄,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設滄縣專區,專署駐滄縣鎮,轄11個縣。1958年6月,天津市歸屬河北省後,滄縣專區與天津專區合並,稱天津專區,專署駐天津市,同年9月滄縣鎮改設滄州市(縣級),隨後撤消並入滄縣。1959年初撤天津專區並入天津市。1961年6月1日,恢復滄州專區,並恢復滄州市(縣級),專署駐滄州市。1967年12月,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駐滄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並,稱滄州市,市政府駐運河區。
目前,滄州市轄新華區、運河區等2個區,滄縣、青縣、東光縣、 海興縣、鹽山縣、肅寧縣、南皮縣、吳橋縣、獻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 等10個縣,2個管理區(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原中捷友誼農場]、滄州市南大港管理區[原南大港農場]),代管泊頭市、任丘市、黃驊市、河間市等4個省轄(縣級)市。我市共有有鄉鎮167個,其中鎮73個,街道辦事處20個。全市總人口677萬人,人口密度477人/平方公里。滄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漢、回、滿、蒙等20多個民族,在總人口中,漢族佔98.4%,少數民族佔1.6%。
⑻ 滄州有哪些歷史
滄州古為幽、兗二州地。西漢文帝置浮陽縣,為勃海郡治。南北朝時,分屬北魏瀛州、冀州,浮陽縣為浮陽郡治。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設立滄州,取滄海之意,治饒安縣(今鹽山縣西南),轄浮陽、安德、樂陵三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置長蘆縣,治今市區西,屬章武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浮陽縣更名清池縣,屬滄州。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移滄州治至今城區。《元和郡縣志》記曰:滄州「後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以滄海為名。」清池、長蘆兩縣屬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長蘆縣入清池縣,清池縣為滄州治。金朝仍置滄州。元徙滄州及清池縣治至長蘆鎮,屬河間路。明洪武初省清池縣入滄州,屬京師河間府。清初滄州屬河間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隸天津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改滄州為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為屬津海道。1928年廢道制。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滄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7年6月,中國共產黨軍隊發動青滄戰役佔領滄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8月,降滄州為滄鎮,劃滄縣、青縣、黃驊、建國(今滄縣、河間交界)、任丘、河間、獻縣、肅寧、交河、泊頭鎮、滄鎮為滄縣專區。
1958年撤銷滄縣專區,並入天津專區。1961年復設滄州專區,並設滄州市,為專署駐地。1968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
1983年,滄州市升為省轄市,並劃入滄州地區的滄縣。1986年將青縣劃歸滄州市。1993年撤銷滄州地區,所屬縣市劃歸滄州市。
滄州是中國的武術之鄉,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
(8)滄州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滄州武術,源於春秋,興於明清,至民國及近代臻於鼎盛,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家輩出,影響廣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和「鏢不喊滄」之說。
滄州武鄉的形成,與其沿河濱海、南北要沖、畿輔重鎮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動等復雜歷史因素,俠義豪放、古道熱腸、率真剛毅的鮮明地域品格密切相關。
滄州武術拳種豐富,門派眾多,豪俠雲集,名家輩出。丁發祥、霍殿閣、張之江、王子平、佟忠義等名宿巨擘蜚聲中外,吳連枝、王志海、劉連俊、苗曉蘭、郭貴增等中青年武師實力雄強,王曉楠、崔文娟、李蒙蒙、闞文聰等新秀活躍現代武壇。
滄州人民崇文尚武,武術愛好者遍布城鄉。滄州市1992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地級市武術之鄉,滄州武術2006年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被北京奧組委確定為奧運精品旅遊路線,2011年被評為「最中國武術之鄉」,2019又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武術之鄉段位制試點單位」。
滄州武術具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個性特徵。
滄州武術淵源流長。濫觴於春秋時期的滄州武術,歷經兩千年陶冶嬗變,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滄州武風浩盪,最早見於正史記載的是《漢書·龔遂傳》。古聖先賢因勢利導,誠心可鑒,睿智而圓融地實現了官府意志與百姓福祉的良性互動。
滄州武術門派眾多豐富。上世紀80年代,全國挖掘出來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拳種129個,源起和盛傳於滄州的拳種多達53個,佔全國總量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滄州」的中華武術大格局中舉足輕重。
滄州武術獨樹一幟。滄州武術的代表性拳種有八大門派:劈掛、燕青、六合、八極、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瘋魔棍、苗刀、戳腳、麒麟拳、陰手槍等拳械更為滄州所特有。
滄州武術兼收並蓄。在秉持傳統技法的同時,滄州武術以氣象恢弘的開放品格,陸續吸納了跆拳道和規范武術套路等現代成分,不斷擴張和豐裕著自身的拳種體系
滄州武術名家輩出,八極拳宗師丁發祥打敗沙俄兩名來華立「國擂」的大力士和技擊高手戰勝「中華第一擂」,被康熙皇帝賜封為「鐵壯士武俠」。
霍殿閣被末代皇帝聘為武師,王正誼(大刀王五)襄助譚嗣同變法聲震京師,王子平(千斤王)屢勝外國大力士為國爭光,張之江出任中央國術館首任館長,都為武林美談。
特色鮮明的滄州武術,在被稱為「國術」的中華武術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拳種富集地和典範傳承地,
是根植於民間的中華武術的典型縮影,是古老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遺存,堪稱武林聖地和中華武術網路全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武術
⑼ 滄州有多少年歷史
滄州市是一座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城,因鐵獅子象徵著它的古老文明,又稱「獅專城」。滄州歷史悠久,屬據史料記載,始建於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割瀛冀二州之地建滄州,蓋取滄海之名。清初升直隸州,後改屬天津府。1983年11月15日升格為省轄市,1988年3月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93年6月19日撤滄州地區,地市合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