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淮南歷史文化

淮南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0 23:29:19

① 淮南有什麼歷史文化古跡

淮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濱,前秦與東晉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即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源出於此。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組織撰寫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區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躍,革命斗爭連續不斷,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淮南地區流行的花鼓燈,鄉土氣息極為濃郁,舞姿與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區還先後發掘出蔡昭侯、蔡聲侯等12座古墓,發掘、徵集的歷史文物達千餘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賴山集,有楚春申君黃歇墓。位於市東部的上窯鎮,有古壽州窯遺址,隋唐時頗負盛名,遺址現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洞山八景、壽塘關、茅仙洞、硤山口等風景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② 淮南特色是什麼

1.淮南豆腐菜是以豆腐為主要原料,輔以不同配料,經過不同烹調方法和製作工藝製作出來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菜餚,是營養學、葯理學和神話傳說的完美結合,具有口感細膩,營養味美,是美食林中的一支奇葩。淮南豆腐菜是徽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為徽菜的輝煌創造過業績,也必將為徽 菜的創新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淮南是豆腐的發源地,故豆腐名菜眾多。特別是近幾年,在廣大烹飪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也能製作數百種豆腐菜餚,這些菜餚不僅製作精美,而且看起來賞心悅目,吃起來味美香溢,說起來各有典故。如今,豆腐菜已成為淮南市的一張城市名片,承載著傳播豆腐文化,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每年一屆的中國豆腐文化節,更為淮南豆腐菜的推廣和傳播架起了一座橋梁。如今,淮南豆腐菜走出國門,成為世界人民共享的珍親愛的朋友!如您到淮南,請千萬不要錯過品嘗的機會噢!

2.淮南牛肉湯選料講究,取制江淮一帶的黃牛為原料,用牛骨頭熬湯,煮牛肉時必須浸泡血污,內臟清洗干凈,均可下鍋同煮,還用自製的牛油,將炸制好淮椒(紅干椒)做成紅油。牛肉湯故以湯為主,湯不醇則無味,然牛肉湯的燙制方法多樣,都取用當地特產,淮芋粉、綠豆餅、豆腐皮(干章、百頁)、豆圓子等為輔料。淮南牛肉湯,給人的感覺是:湯濃醇鮮,香辣適口,原料豐富,味足味厚,令人回味無窮,四季皆宜。

3.洛河豆餅:又稱洛澗豆片、金錢餅、小豆餅(以洛河、上窯一帶為主要生產區)。做法:將綠豆粉、麵粉加水和成水粉漿,下平鍋中攤(烙)成似銅錢狀大小的餅片。可炒、炸、燴、掛箱等,當地有軟炒豆餅、香炸豆餅、怪味豆餅、掛箱豆餅,是入饌佳品。典故:傳說在清朝道光年間,古洛澗(洛河)大灣,連年飢慌,壽州知府令鄭氏為洛澗郡長鄭郡令赴任,勤懇為民,治郡有方,鼓勵鄉鄰務農經商,並提議制豆餅為商品,是時洛河一帶盛行,故影響四方 。

4.夏集面圓:又稱莊子面圓、貢圓、白圓、飪子等口味咸鮮適度,香醇爽口,南北皆宜。典故:有關夏集面圓傳說很多,因它地取古壽州。相傳夏集面圓,曾作為貢品,以謝聖上聖明,解百姓於火熱、飢餓之中,救大命之恩。又有說:「莊子」曾經游塵途經壽春一帶,飢渴難忍,投一老農婦家,農婦用當地的「飪子」招待了他,莊子吃後,贊不絕口,頗為感激,故流傳至今。

5 .上窯饊子:上窯古稱秦墟,歷來就有經商之習,是三縣一市重鎮,商賈雲集,騷客多集此地,故民風盛行。當地人每逢傳統節曰和走親訪友時,多有拎上集市的一種看似金黃澄澄、一反反整齊如梭地捆紮在一起的「點心」,大家都把它稱「饊子」,也有稱「油果」、「油麵條」等的。總之這種食品由來已久,據相傳和考證:「饊子」很可能是在明末清初就傳入上窯一帶,解放前多有人食用,據老人回憶,上窯街上的「饊子」做的最地道的有兩家,就是「楊氏炸饊鋪」和「蔡氏炸饊鋪」。上窯「饊子」和其它地方的「饊子」相比,有所不同。原因是它一直保持傳統工藝,用麵粉、明礬、精鹽、白糖等和成油麵,經過餳制過程,制饊藝人用其高超、熟練的技術把油麵盤擰成網被形,下入六成以上的油鍋中浸炸定形,成品後有乳白色、淡黃色、金黃色,軟、脆、焦、酥、香、鮮、咸、微甜等特點。它可直接食用,也可燴、涮、淡季制餒,可做主料、輔料。由於其食用方便,價廉質優,頗受當地鄉鄰和外地客人喜愛 。

6.祁集豆圓:「淮河三豆」之一,「綠豆圓」又稱「小豆圓」、「糊蝦圓」,以淮河經淮南地界,分河北、河南,均有大小不同的生產場家和作坊、店鋪。綠豆圓是用綠豆粉、淮河蝦皮、麵粉、綠豆芽或黃豆芽瓣,合拌在一起,製成小圓子放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制呈金黃色時,即浮出油麵,澇出瀝油。綠豆圓子易保管、易儲存、能散裝、能裝袋裝,食用極為方便,即可煮、燴、燙、涮,也可直接食用,冷、熱、干、濕均可。據傳淮河以北原鳳台縣祁集(今淮南潘集),有一戶祁氏母女二人以泡豆芽營生,一曰清晨母女二人將制好的黃豆芽運往河南、田家庵集市上,途經淮河渡口,巧遇擺渡老漢劉氏父子,劉氏父子主要以捕魚、捉蝦為生,並有時幫人擺渡過河。這樣兩家便成熟人,互不客道,你來我往,經常祁家給劉家一把豆芽,而劉家也時常給祁家一些小魚、小蝦,久而久之,祁、劉兩家關系就一天一天親近起來了,二老都有一個心願,希望兩家的孩子能結百年姻緣。兩家的孩子更是情意綿綿,卿卿我我,終於在一年的八月初六,祁家姑娘用豆芽瓣剁成粒狀,加上綠豆粉和劉家送的小蝦皮做成的圓子,圓了兩家緣份,也圓了二老的心願。

③ 怎麼形容安徽,還有安徽的歷史文化

安徽是老莊故里,黃梅之鄉,名人薈萃。

安徽歷史著名人物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子。《莊子》主要寓示的哲學思想為: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及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以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解釋宇廟萬物的產生。現在的淮南市還有庄墓.
關於老子,安徽人同河南人對於他的原籍問題爭執比較激烈。但學界還是傾向於認同老子出自安徽!因為老子莊子文化的核心區是淮河流域。另有南宋湖南歷史名人朱熹,他的主要著作為《資治通鑒綱目》。另外他對於儒家的中庸之學給予充實的完善。其次為東漢末年的曹操父子也是安徽人。創造的建安文學對後世影響很大。
安徽人愛唱黃梅戲。京劇也是來自一安徽的徽劇。徽商稱雄商界300年,胡雪岩等,對中國政治和文化的影響還勝於晉商.安徽的男人淳樸少言,文武兼備,才思敏捷。安徽的女人朦朦朧朧,皮膚白凈,當地人說是「水色好」。
安徽為中國文化之都,桐城散文代表了中國文學之最高水平。曾國藩(曾剃頭)就公開寫文章說湘文化源自安徽桐城派散文。徽文化為中國僅有兩個地方文化體系之一。
安徽人愛造反,所以出了個朱元璋;安徽人又趨於中庸實用,所以出了個主宰中國半過多世紀內政外交的李鴻章,以及後來的段祺瑞。但安徽實為人傑地靈之地。《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醫學家華佗,以及什麼周瑜,包青天,還有陳獨秀,胡適之,陶行知,還有最先獲得諾貝爾獎的那楊振寧、李正道等等都為地道的安徽人。
安徽人自古就是民族的中堅,歷史上的無數民族交鋒戰爭都以安徽為主陣地,東晉淝水之戰,8萬江淮兵擊潰了鮮卑100萬軍隊,朱元璋的起 義更是恢復了民族主體文化。淮軍、北洋軍隊、新四軍、國軍的孫立人、戴安瀾帶領中國軍隊血染緬甸戰場,衛立煌、張治中、馮玉祥等巢湖三大將則為抗日立下了歷史功勛。安徽大別山區則出了王明、李克龍、洪學智等200多個紅軍將軍以上人物,六安與湖北黃安並稱中國的兩安將軍縣!

④ 淮南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淮河第一峽
淮河第一峽滔滔淮水東流,遇八公山阻擋,在此折回倒流,將硤石劈為兩半,奪路而下,這就是淮河第一峽——硤山口。洞山游園
洞山游園
|是舜耕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脈橫亘在市區,東西走向。峰谷蜿蜒逶迤,景區秀麗,動植物資源豐富
淮南新四軍紀念林
新四軍紀念林園區淮南新四軍紀念林是2002年10月興建的。 紀念林位於上窯森林公園花果山上,以樹和碑相結合。
春申君陵園
位於淮南市謝家集區李郢孜鎮境內。陵園背山面水,北靠八公山山脈的賴山,南鄰瓦埠湖,距李郢孜鎮政府西50米,其封土高19米,底徑87米,佔地總面積7000平方米。
焦崗湖
焦崗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淮南市西南部,北距毛集鎮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過,交通便利。焦崗湖以「水」聞名,東與風景秀麗的八公山,南與歷史文化名城壽縣毗鄰
壽州窯遺址
在淮南市。分布於下窯、泥咀子、管家咀、馬崗、外窯等等處。均系六朝末年至隋唐時代的壽州民窯窯址。淮南市原屬壽州,故統稱壽州窯,以其瓷色黃見稱於世。
忘情谷
據傳,孫蟠在修建青琅館後,讀書習畫,寄情山水,忘世間煩憂,見此谷清幽可人,遂於谷中一巨石上書刻「忘情」二字,因年代久遠,原跡無可考。谷中有曲徑小溪
南唐烽火
南塘是八公山中著名的風景勝地,它不光風景秀麗,而且千百年來還廣為流傳著宋太祖趙匡胤在南塘被圍困,最後打敗南唐政權,建立宋朝的故事。
樂澗套
樂澗套俗稱老澗套,位於南塘西2公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高林密,翠色醉人。 1978年後,考古學家在該地發現古生物化石堆積層。
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
歷史文化名山八公山,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由大小四十餘座山峰疊嶂而成,方圓達二百餘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41.2米。
茅仙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茅仙洞由茅仙古洞和清天觀組成,座落於淮南市鳳台縣城西南3.5公里處之雙峰山陡壁南坡,洞門高約5尺,進深達10餘丈,
上窯森林公園
公園位於著名能源城淮南市東北部,他依託鍾靈毓秀的上窯山水,橫卧於美麗富饒的高塘湖之濱。 北靠淮河與懷遠的「白乳泉」、「聖泉「
龍湖公園
龍湖公園坐落於淮南市田家庵區西北部,始建於1957年,於1980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目前全市卡放最早、設施完備的公園 佔地面積65.4公頃,分東、西、南三區。

⑤ 淮南有哪些文化古跡

淮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濱,前秦與東晉之間版發生了一權場大戰,即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源出於此。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組織撰寫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區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躍,革命斗爭連續不斷,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淮南地區流行的花鼓燈,鄉土氣息極為濃郁,舞姿與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區還先後發掘出蔡昭侯、蔡聲侯等12座古墓,發掘、徵集的歷史文物達千餘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賴山集,有楚春申君黃歇墓。位於市東部的上窯鎮,有古壽州窯遺址,隋唐時頗負盛名,遺址現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洞山八景、壽塘關、茅仙洞、硤山口等風景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⑥ 什麼是淮鹽文化

淮鹽產區淮鹽,閃光的人文結晶體 相傳,鹽的始祖是夙沙氏 ,夙沙煮海,成了關於鹽的遠古的歌謠。而淮鹽,恰似淮海小調,從2500多年前的歷史煙塵中悠悠唱來,激越高亢,回味彌長。當「煮海之利,兩淮為最」、「華東金庫」、「色白、粒大、干」等美譽冠之而來的時候,淮鹽,這個響亮的品牌,就為江蘇鹽業在全國鹽行業中烙上了晶亮的鏤痕。 淮鹽,無疑是蘇北大地上閃爍在時光深處的燦爛的人文結晶。 淮鹽因淮河(廢黃河故道)橫貫江蘇鹽場而得名,河南的稱淮南鹽場,河北的稱淮北鹽場。江蘇鹽場分布在北起蘇魯交界的綉針河口,南至長江口這一斜形狹長的海岸帶上,跨越連雲港、鹽城、淮安、南通4市的13個縣、區,佔地653平方公里。江蘇海岸帶有全國最為廣闊的沿海灘塗,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適宜海鹽生產。淮鹽產區是中國四大海鹽產區之一。 淮鹽經過深層次發展,如今已被濃郁的文化氛圍所包裹。淮鹽人以「誠信立足、創新致遠」為核心價值觀,以「為人類健康作貢獻,為職工幸福謀發展,為國家繁榮創財富」為庄嚴使命,以「成為中國聲譽最佳、實力最強的新型鹽業公司」為目標,大力推進「鑄魂、塑形、固本、強身」四大工程,全面實施信息化管理工程。河海交匯,日月催生,海陸轉換,滄桑變化。淮鹽,這個「綠色食品、美味之源」,終於走過落後和艱辛,走進市場經濟的萬里晴空,走進改革開放的萬紫千紅的春天。 淮鹽文化,值得走近親密體驗。近年來,隨著淮北鹽場逐步劃轉地方,大部分鹽田都已服從市用、工用和港用。特別是2008年連雲港市議港會議決定正式啟動徐圩片區開發,使得淮北大地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淮鹽生產區徐圩鹽場,也將面臨一個新的發展歷程。也許正因為連雲港市「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的強勢推進,使得極具淮鹽文化色彩的蘇北淮鹽產區正在急劇濃縮,傳統的淮鹽工藝及古老的淮鹽民俗面臨著漸漸流失的危機。由此而產生的淮鹽生態保護區構想,也折射出當代淮鹽人對於兩千多年淮鹽歷史文化風雨滄桑的記憶。 沒有理由遺棄的一種文化 淮鹽,古人曰之為淮南淮北之地所產海鹽也。淮鹽生產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淮鹽文化研究者認為,淮北鹽業起始於周,發展於唐宋、興盛於明清。而淮北日曬灘制鹽,則是由宋元時期的煎鹽變革而來,以海水為原料,以鹽灘為主要設備,以太陽和風力為能源,將海水提煉濃縮成鹵水,放入結晶池內曝曬成鹽,色白、粒大、乾爽。清光緒二十九年之後,由於淮南海勢東移,土壤淡化,鹽產日絀,煎鹽逐漸被淘汰,而日益興盛起來的淮北日曬灘制鹽,通過灘曬技術的不斷改進,從分散的小型磚池灘曬逐漸向大型泥池灘曬過度,使得淮北產鹽佔到兩淮總鹽量的80%以上,從而奠定淮鹽在我國鹽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因為如此,才帶動了淮鹽產、運、銷經濟一路強勢興起,官方政府才得以依靠大量鹽稅夯實一個國家的財政基礎。從漢唐到明清,兩淮鹽稅在財力上雄踞全國各大鹽區之首。 清道光年間淮北鹽政改革家陶澍曾曰:「東南財賦,淮鹽最大,天下鹽務,淮課最重。」歷代封建王朝重征淮北鹽稅,卻不用於淮北鹽民,使得各路鹽商備受其苦,淮北鹽民和鹽運船民更是備受其害。六百里灘和水,千年的苦難,厚重下一層層鹽民血和淚;百餘里淮鹽漕運,千年的滄桑,演繹出一個個鹽運船民終年風雨的悲與苦。或許淮鹽文化的成熟與發展,與他們千年的支撐,不無關系。盡管期間朝代更迭、建制變遷,鹽民世輩承受著人間最為繁重的勞作和最為困苦的生活,然而他們在各個歷史時期所創造的淮鹽文化足以令每一位當代淮鹽人受益終身。 淮鹽,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幾千年來,歷經滄桑,積淀的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精神流芳於世。淮鹽的興衰,得益於淮鹽工藝千年的進化,得益於歷代淮鹽商人從中形成的「水上絲綢之路」,也得益於歷代官方政府管理與納稅制度的改革。也正是淮鹽的興衰,造就了淮鹽文化的厚重,它既得益於歷代淮鹽人風雨不當的人生,又得益於鹽河水系的流淌與沉澱。古海州戲曲的繁榮,尤其是古雅清幽「海州五大宮調」的形成與傳播,與悠長鹽河的文化溝通和融合不無關系。 有著千年凝重與卓異的淮鹽文化,不僅表現出種類繁多的鹽俗事象,源遠流長,而且對其所涵蓋的社會內容和人文意境表現出濃厚的地域色彩,其非凡的氣韻與魅力,令人嘆為觀止。然而當強勢推進的經濟社會徹底摧毀淮鹽人近乎原生態生活框架的時候,我們提倡對淮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不僅僅是對一段歷史文明的認可,而且更是給新時期淮鹽發展一個新層次的定位。構建淮鹽生態保護區和弘揚淮鹽文化,不僅是淮鹽產業加快轉型的一個途徑,而且是一種地域文化在一個時代不斷發展的一項舉措。 碧海銀灘的淮鹽風情,不知曾撩撥過多少詩翁墨客、鹽官運使的心弦。諸多有關鹽和鹽業的傳說代代相傳,始終閃爍著早期鹽民的智慧靈光。盛傳於淮北大地的歌謠、諺語、謎語、歇後語等文化流風,無不鹹味十足,可謂是洋洋大觀。歷代淮鹽經濟的繁榮,也不知豐富過多少鹽家珍味,沙光魚的傳說與其鮮美的湯汁一樣,膾炙人口,餘味無窮。兩千年的淮鹽文化積淀,深深融入歷史的魂魄,潛移默化浸潤著一代又一代鹽民的心靈。它既沒有因為工藝演繹而消融,也沒有因為鹽政流變而湮滅。它既是歷代淮鹽人在與大自然的拼搏和抵禦侵略、反對壓迫的斗爭中不斷積累形成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創建現代淮鹽企業文化的源頭。

⑦ 淮南八公山區歷史文化有哪些

八公山區,制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位於淮南市西部,淮河南岸。總面積105平方公里。2011年,總人口18萬人。全區轄3個街道、2個鎮:新莊孜街道、土壩孜街道、畢家崗街道、八公山鎮、山王鎮。共有25個社區、21個村委會。區政府駐新莊孜街道。淮南鐵路水張線和淮(南)利(辛)公路縱貫區境。特產有八公山豆腐。名勝古跡有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八公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洗雲泉、玉露泉、嵐香泉、八公仙閣、孫家花園、南塘、石林、玉筍、石門潭等。

⑧ 安徽淮南古老的壽縣有什麼特別之處

壽縣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古城建於宋代,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境內有安豐塘、楚王墓、孔廟、報恩寺、古城牆、淮南王墓等著名景點。壽縣別稱壽州、壽春,位於安徽省淮南市,瀕臨淮河,傍依八公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壽縣古城牆是中國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要早100年。

三、壽縣的文化風情。

花鼓燈是流行於壽縣民間的一種歌舞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花鼓燈。花鼓燈以舞為主,載歌載舞,以傘把子、鼓架子、小丑和蘭花為主,傘把子手持岔傘,以岔傘的交換來指揮舞台上的表演。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他們是整個花鼓燈表演中的主要角色。壽州鑼鼓是綜合了當地傳統的“十八番”“鳳凰三點頭”“兔子扒窩”“長流水”“大、小絞絲”等鑼鼓譜的精華改編而成。演奏效果既有江浙一帶“十番鑼鼓”柔和的特點,也有北方“威風鑼鼓”激昂的特點。

⑨ 安徽淮南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蚌埠人主要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等。另外,舊時農歷七月七過牛郎織女節,各戲班演《天河配》;七月十五過中元節,亦為「鬼節」,由佛門或地方人士集款,請和尚、尼姑搭台誦經,晚上在淮河放河燈,在街上放路燈,為「孤鬼」超度亡靈;九月九過重陽節,城裡人結伴秋遊,登高望遠。50年代後,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僅有清明節相沿至今。按公歷規定的國家法定節日,習俗與外地基本相同。

一、端午節

孩子打扮是節,孩子要穿「老虎頭」鞋;褂子用虎、蛇、蚌、蟹、蜈蚣為圖案的花布製作,胸前佩帶老虎或其它動物形狀的香荷包,內裝香草,或用絲線系長命鎖掛於脖上,或佩帶五色絲線之類,以示驅除「災魔」和不祥。也有用絲線編小網兜盛咸鴨蛋,佩帶胸前。家裡人為孩子用雄黃酒擦抹耳、鼻、腳手心、肚臍等處,以祛瘟解毒,意在安度炎暑,不染疫疾。

淮河競龍舟皖北在古代曾為楚地,蚌埠歷史上競龍舟風氣頗盛。民國前期年景盛時,城區商店全日或半日放假,准學徒去淮河邊觀看龍舟。百餘家糧行的行劃子(小船)上面插有三角小紅旗,寫上自己糧行的字型大小,老闆攜家人盛裝乘上,向有往來關系的糧船賀節,同時觀看龍舟。一般市民亦有人雇小船流動觀看。有時,河中龍舟有數十條之多,競舟者多為鹽糧駁運船工。節日期間,岸邊桅桿林立,河心龍舟相競,上百條行劃子穿插其間,擁擠河面。城裡已是萬人空巷,擁至岸邊,圍成人牆。水上紅旗招展,岸邊鑼鼓震耳,呼應喝彩。龍舟競渡頗為壯觀。每條龍舟上,各有一排年輕漢子,頭扎紅巾,身穿彩服,手搖木漿,劈波斬浪,好似離弦之箭向前猛沖,鑼鼓聲、號子聲及兩岸觀眾的喝彩聲響徹數里之外。競渡自上午起,到夕陽西下結束。除競龍舟外,遊船上還常有《下水摸洋錢》、《四老爺鑽麵缸》等小劇目演出,扮演的漁公漁婆相互斗戲,有時故意落水嬉鬧一番,以顯示水性,在觀龍舟的人群中逗起陣陣喧笑。此俗相沿至50年代初消失。

工廠商店例規舊時,一般工廠商店端午節必擺出酒肉,讓徒工大吃大喝。從五月初六起店員可午睡,不打夜班,到九月重陽節止。各家商店往來賒欠帳目,節前結清。浴客洗澡對茶役小帳要多付一些。醬園店對常來采購的廚師、娘姨依照各家交易大小,奉送「外塊」,多少不等。

民間衛生習俗城鄉人家在端午節於庭院土牆角,多用雄黃酒噴灑消毒滅菌。孩子腳手脖及頸上拴香包,意以芳香氣味驅趕蚊蠅。各家門前及婦女、孩子的頭上常插艾,避邪驅瘟。有童謠雲:「端午不戴艾,死了變個老鱉蓋」。農家常采菖蒲、車前子、艾掛屋檐下風干,用於暑天燒開水喝,祛暑解熱。端午當日,捉蟾蜍(俗稱癩猴子)將墨塊塞入其肚中,風干後取墨塊研磨用來治療胙腮。但據農家傳說,此日蟾蜍極難見到,並有「癩猴子躲端午」之說。城區的富裕人家,從端午起吃素。節後,城鄉老少男女便更換春裝,有「吃罷端午粽,來把棉衣送」的說法。

端午節飲食端午節前,一般居民家庭包粽子。清明節前的咸鴨蛋,在端午節時取出,與粽子一起吃。早晨習慣買糖糕、油條為早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端午節食品平時也常用,此俗淡化。

二、中秋節

舊時,一般人家過此節除吃月餅外,還烙發面小糖餅,並購魚肉蔬菜加餐。懷遠石榴為中秋節的水果佳品。各家商店除要結清往來賒欠帳目外,節前要對商會要人以及社會上有往來關系者送禮應酬。30年代後,以二馬路四美茶食店售出的煙、酒、罐頭、鐵聽餅乾等紮成的成套禮品為時髦。鄉村的小富之家一般設案焚香,陳月餅、石榴等貢品,敬月祭祖,在明月當空下全家圍坐,取意中秋團圓。也有年輕人摘毛冬瓜畫上人面五官,送不育夫妻,祝願早生子女。孩子有的去田野「偷青」(花生、蘿卜、向日葵),邊吃邊戲鬧。50年代後,城鄉中秋節多項舊俗逐漸廢棄或淡化,保存有吃月餅、改善節日伙食等習慣。中青年人家多逢此節向父母送禮,與家人吃「團圓飯」;如與國慶節相近,兩節同度。放假期間,人際往來多,市民愛上街購物,或帶子女游樂。

三、春節 舊時,蚌埠一般居民家庭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後開始辦年貨,稱之為「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十二月二十三過祭灶節,年三十晚全家團聚。正月初一開春,互拜新年,吃喝玩樂,走親訪友。初五過小年,「接財神」。十五過元宵節。各類習俗與皖北城鄉有許多相似之處。

吃臘八飯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幼年在鳳陽放牛,飢餓難忍,捉鼠充飢,卻從洞中挖出大米、玉米、豆子、花生等,於是熬粥充飢。他做皇帝後仍食此粥,並賜名「臘八粥」。蚌埠鳳陽籍人家舊時重視吃臘八飯,用大米和五穀雜糧熬粥。此俗今已不存。

祭灶舊時,城郊此風尤甚。俗語雲:「君祭三(23),民祭四(24),王八祭五(25),鱉祭六(26)」(後兩個日指妓院龜頭、鴇母、妓女的祭日),但一般人家都選在二十三日晚祭灶。祭灶時,虔誠之家設案焚香,擺出供品。祭灶時,人的心態因家境而異:富戶人家祈求長命富貴,勞苦大眾終年奔波難得溫飽平安,藉以聊以自慰。建國後此俗漸廢。祭灶前,城區街頭常有賣大米熬的「糖瓜」,市民買回家置碗里用沸水焐化,再拌入炒麵,擀薄後捲成條狀,切成小方塊即成酥脆香甜的面糖,蚌埠人稱之為「祭灶糖」,此俗至今未絕。

蒸饅頭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日後,城郊一般家庭主婦忙於發面蒸饅頭,間有帶紅棗及其它菜餡的包子,用笆斗盛滿,可供全家食用至正月十五,有的大饅頭要留到二月二才吃盡。新年開始一般不做飯,吃上年饅頭,農家謂之「家有存糧,小麥見黃」。城區居民蒸饅頭也以「家有存糧」圖吉利,又可在節日期間盡情玩樂,少動煙火。蒸饅頭忌孩子在一旁記數。

躲債鄉村貧苦人家常因欠地主和富戶人家債款,年前外出躲避,直至貼上新門神方敢回家,稱過年如過關。故有人家借春聯抒發哀怨之情曰:「吃上頓,沒下頓,頓頓間斷;借新帳,還老帳,帳帳不清」。

收節帳與端午、中秋節相同,在春節前,城區各家商行店鋪對外往來帳務,凡人欠或欠人的,均務求了清。除夕晚年飯前,有店家徒弟登門收帳。

除夕團圓吃年飯舊時除夕晚上,全家老幼團聚吃年飯。飯前應先祭祖宗。年飯中必有魚,意為「年年有餘」;有雞為「吉利」,有豆腐為「有福」。有時年飯要吃過午夜,表示合家團聚辭舊迎新。飯畢,主婦在灶前焚香接「灶神爺」。晚輩向長輩叩頭「辭歲」,未成年子女可得紅紙包「壓歲錢」。除夕夜不熄燈,為「長命燈」。堂屋內全家人圍火盆聊天守歲,此俗相沿至今。但60年代後,祭祖和接「灶神」已漸消失。年飯時間在晚上或中午者均有。進入80年代後,除夕晚上各家一般都在觀看電視中的新春晚會節目,在歡笑中守歲。子夜時刻燃放鞭炮,迎接新春。

投賀年片舊時除夕晚上,城區各家商店和廠家老闆多派徒弟挑燈夜行,找一些商店和大戶人家,從門縫內投賀年片,一夜往往要投出數百張。此片為紅色,上印「恭賀春禧」及某某字型大小敬賀字樣。老闆賀而不親臨其門,以此禮搶先拜年,又乘機擴大業務影響。

新年開賭舊時,城鄉賭風盛行,尤以鄉村為甚,實為春節陋習。城區商店新年開賭,以賭輸贏試生意運氣。鄉村開賭除因當時社會原因外,還因淮河三五年一次洪澇,大片河灘地收欠無定,許多家難有安居樂業的戀土之心,甚至茅屋四周連樹也不種,故農民常有「賭贏了快活,賭輸了就討飯,不輸也會叫水漂去」的說法。賭癮重者,兩張牌九,翻轉過後即定輸贏。此間傾家盪產者不乏其人。民國15年(1926年),西郊席家溝曾有一農戶費盡財力於秋後娶妻,春節開賭失利,竟以新娘押上,結果又輸。當被人逼至家中交付新娘時,見新娘已聞訊弔死,自己也投井身亡。

初五過小年舊時逢此日,不出門拜年,全家團聚,俗稱「過小年」。商人在此日還有接「財神」的習俗。建國後此俗漸廢棄。

吃春酒從初二至十五期間,親友互邀飲宴,謂之「請春酒」。舊時,城裡人尤其富豪之家盛行此風,藉以聯絡和交際社會關系,或為生意場上應酬。請春酒不還席。

十五元宵節元宵俗稱「湯圓子」。舊時,各家於正月十五日晚上煮元宵,備酒餚。是日亦為燈節,十四齣燈為「亮燈」,十五為「正燈」,十六為「殘燈」。各家商店門前一般懸掛兩個紅燈籠,有的店鋪在燈上打「字唬」,吸引路人圍觀。一般居民家的孩子,晚上挑燈籠在門口及街巷玩耍,有「麒麟送子」、「鯉魚跳龍門」等式樣花燈。童謠雲:「正月十五大似年,轉腰拾個太平錢;太平錢上四個字,榮華富貴萬萬年」。游藝場內晚上玩花鼓燈,以鳳陽和懷遠籍人最精。男扮女裝的「蘭花」與「傘把子」對唱花鼓燈歌,邊扭邊唱,贏得一片喝彩。此外,還有旱船、蚌精舞、踩高蹺等玩耍活動。是日晚上,農村各家除門首掛紅燈籠外,孩子們常聚集燃篝火,用舊掃帚頭或柴草把子,燃著向天投擲,名曰「火把」。接著,大人小孩提燈結伴,到集鎮上玩耍。集鎮上有玩獅子、撐旱船的,還有騎「毛驢」的小姐,坐獨桿轎的「四老爺」,踩高蹺的「鬼神」。有的高蹺隊還走村串鄉到集市上比賽,名曰「踩街」,直至深夜方休。

春節習俗變革建國後,蚌埠由舊時的商埠逐漸變為工業城市,商人過節的那種「收節帳」、「投賀年片」等特有的現象消失。民間種種迷信禁忌日漸淡漠,新年開賭作為陋習被禁止,但新年團聚、游樂、飲食等習俗相沿。1958年後,黨和政府提倡移風易俗,開始改變民間傳統的春節習俗。各工廠企業曾提倡春節打破常規,加班增產,發雙份薪;師徒之間歡聚慶功,破除燒香祭祀等迷信活動。1965年,全市開展「提倡過一個革命化春節」的活動,進行憶苦思甜的階級教育,曾有一些工廠在春節組織職工吃「憶苦飯」。「文化大革命」期間,春節習俗被沖淡,曾以「大批促大幹」淹沒了春節喜慶氣氛。1977年後,春節作為人民傳統節日,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有關單位曾多次在春節期間舉辦玩龍燈、劃旱船、舞獅子等大型游樂活動。1984年、1985年的正月十五,各機關、工廠、團體單位,在統一組織下,進行過燈會比賽活動。

附:淮河船民舊時過春節獨特習俗

船民過春節,節令與陸地相同,但因其在水上行船營生,迷信較多,與陸地相比,獨特的習慣做法有以下幾項:

照船照船又名「燎船」。除夕早晨,船民們爭先早起,以圖早遇「財神爺」。當家人起床後,首先點一個火把,沿船四周走一遍,意為用火驅趕晦氣,恐邪氣附船不吉利。

掛紅船家進入臘月,就買好一隻單冠、翹尾、無一根雜毛的紅公雞,待除夕照船後,先點香磕頭,燒黃裱紙,然後在船頭殺雞,用血在船的前擋浪板上往下瀝,意為「走紅」開財門。船民以雞血在擋浪板上瀝得血跡越長越高興,認為新年內能多做長途好生意,發大財。

敬大王掛紅之後或初一早晨,船家在船頭設香案,供紅公雞(此雞為掛紅後的公雞,捋毛時在頭、尾、翅膀各留一撮雞毛,表示為活雞)、鯉魚、豬頭(配有四個蹄,一條尾,表示為整豬),另有饅頭等,敬大王。窮困船家僅用雞蛋、豆腐、槽頭肉作供品,稱為「小三牲」。敬時,黃河船幫多備有大鑼,每敲三遍一停,鑼聲節奏為先緊後慢再緊,停時放一個大炮仗。敬後不再行船,以圖吉利。

貼春聯船家貼春聯,內容依照貼在船的位置而定。書「船頭無浪行千里」、「舵後生風送九洲」者,分別貼在前後擋浪板上;書「開門看到河中寶」、「吊桶打起四方財」者貼艙門兩邊;書「抬頭見喜」者貼門上方;書「對我生財」者貼門內上方;書「大將軍八面威風」或「九天真元雷聲普化眾生」者貼大桅桿上;書「二將軍掛印封侯」者貼二桅桿上;書「三將軍定力如神」者貼將軍柱上(即纜繩柱)。另外,三個「福」字貼船頭,三個「祿」字(用綠紙寫)貼在船後。

蒸饅頭船家蒸饅頭的面計子只能用手掐,不用刀切,怕刀切面是切斷了「面龍」。頭鍋饅頭蒸好,先拿一個放在盤子里,擱在廒頭上作為標志,別人見了不再相互串船。開籠取熟饅頭要反復念叨「元寶滿倉自買自裝」等吉利話。

新年用水以初一起,船家不再從河中取水,初三燒香後才取用。同時要備好污水桶,用後的水暫存桶中,初三後才能倒,否則是把「財氣」倒出去了。

掛連紙又稱「掛廊」,除夕晚上進行。船家用紅綠紙剪成菱形圖案並連在一起,粘在芝麻桿上,然後掛正艙門上。芝麻桿意指「芝麻開花節節高」,連紙意為生意連續不斷。一般船家初三或初五取下,燒香後燒掉,謂之「送連」。有俗話說:「三天燒了連門紙,各干各的舊營生」。送連後,船家即開始正常生活。但有富裕船家往往在正月十五後才燒香放炮,起錨行船。

升大王旗淮河上的河南幫、黃河幫船民多在年三十晚上有此舉。旗為長方形,紅色(也有用白色)。一人邊升邊唱,其他人道好。初升一半即停,子夜升到大半,初一早晨升到旗桿頂端。初五中午降旗。

活船為船家除夕晚上的集體活動。一般由船老大或伙計頭任領號人,手拉鐵鏈抖動唱《活船歌》(打號子),眾人再應聲「呀呀喲」,用腳使勁在船上跺跳。平時船家愛船如命,此刻卻恐怕船板跺得不響。許多船在一起時,活船的歡唱聲、跺跳聲,此起彼伏,形成了船家過年的一種獨特景緻。

閱讀全文

與淮南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