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流瑜伽的發展歷程
流瑜伽(hatha vinyasa flow yoga)是時下很流行的一種瑜伽,在練習的過程中以行如流水般流暢的動作組合來強健身體,它比較側重伸展性,力量性,柔韌性,耐力,專注力的全面鍛煉,讓每個核心體式都能使用不同的連接體式(vinyasa)進行緊密串聯.它的體式之間的銜接給人一氣呵成之感。Flow Yoga中的Flow意為」流動,流暢」,所以稱「流瑜伽」,即動作像行雲流水一樣,緩慢流暢,當流水遇到岩石時,會激起浪花,流瑜伽也穿插有快速的節拍性動作組合。
流瑜伽,也有人稱其為「流水瑜伽」。是在瑜伽傳播到西方後在歐美誕生並確立的流派,是哈他瑜伽與阿斯湯嘎瑜伽的混合體。它的練習風格和難度都介於兩者之間。
流瑜伽常見練習的開始大多是從傳統拜日開始,並不是使用ashtanga的A和B(很多人認為應該使用阿斯湯伽的AB,這是錯誤的)。採用傳統拜日進行身體的預熱練習,使身心達到統一和諧的狀態,再進入不同體式的練習(我們稱為核心體式),標准練習中核心體式必須多為跨立類型,用vinyasa(連接部分)進行每一個核心體式的串聯,同時嚴格保證核心體式和串聯體式間連接的緊密性。以倒立或比較大的伸展結束,同樣最後保證10分鍾以上的休息時間。
當然,根據針對不同練習者有不同的難度和風格調整,所以在這里我們就可以把流瑜伽的串聯分為三級:
一級串聯:使用vinyasa連接每一個獨立體式,區分左右,這里需要注意的是vinyasa不存在跳躍,不使用阿斯湯伽的跳躍連接,而均是單腿移動串聯。
二級串聯:放棄vinyasa,讓每個核心體式之間進行緊密連接的變化串聯,但必須保證體式均為站立跨立類型。
三級串聯:本級別串聯是針對很多年齡過大,體質過弱類型的人群練習,為了依然能讓練習保持流暢的感覺,並且能讓很多身體素質不是很高的人群可以參與而設立。只需要保證體式間的變換流暢即可,可簡化使用坐姿態,戰立姿態等標准流瑜伽不會出現的姿態體式。
適合:健康的年輕人,想減肥排毒的人,哈他瑜伽修煉半年以上。不建議體弱多病者練習。
可針對輕度自閉症,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群進行很好的調理。
流瑜伽的英文是「hatha vinyasa flow yoga」簡稱「flow yoga」,意思屬於主流哈達瑜伽(注重體式ASNA練習的唯一主流流派)中使用vinyasa進行行雲流水般連接的瑜伽體式練習。可以認為,流瑜伽是練習阿斯湯伽瑜伽的台階和初級階段,是阿斯湯伽瑜伽的簡化。通過練習流瑜伽可以為練習阿斯湯伽瑜伽打下堅實的身體體能的基礎。
流瑜伽是阿斯湯伽瑜伽的簡化,流瑜伽相對阿斯湯伽瑜伽來說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所接受,在降低體位難度的基礎上,增加一些過度的體位,讓體位之間通過巧妙的連接串聯在一起練習,使得整個練習過程相同行雲流水一般,並且不像阿斯湯伽那樣固定所有練習環節和體式,流瑜伽有更多的可變性,讓練習者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對於練習者來說,達到了身體舒展的目的。
練習和教授流瑜伽,可以更全面的提高一個老師授課水平,一個練習者的練習水平,自我控制和獨立練習的水平。
流瑜伽比較自由與隨意,在練習的過程中強調呼吸同動作的一一對應,與阿斯湯伽不同的是,流瑜伽只使用普通的腹式呼吸狀態即可,很多不了解瑜伽的人宣揚流瑜伽使用ujjayi呼吸,這是錯誤的,畢竟我們知道一點就是:阿斯湯伽是唯一一個使用高級呼吸法的流派。流可以說是一個平民化的阿斯湯伽瑜伽,它主要是減小了練習Vinyasa的難度(流瑜伽使用單腿移動,而不是跳躍),降低了難度和強度,提高了練習的可編程性,不強制約束在某些范圍內,也考慮到練習者的體力,情緒的變化對練習的影響,所以練習者可以在練習過程中創造出符合自己身體條件的順序組合,這也大大提高了練習者的興趣。通過這種方法練習,為普通大眾和初學者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也為以後真正練習阿斯湯伽瑜伽鋪平了道路。
流瑜伽體式安排相對阿斯湯伽瑜伽比較而言柔和簡單一些,也具有簡單的挑戰性,但它的最大特點是靈活空間比較大,可進行調整到適合不同人群,可以是初學者,也可以是練習十年的高級者,可以是體弱僵硬的,也可以是身強力壯的。但是它又比傳統哈他練習要體力消耗大,會讓練習者不斷出汗,通過不斷可以喚醒內在的能量,依靠有節奏的呼吸和體位運動協調同步,引起身體內部能量的一種連續的流動,從而加熱身體,把氧分帶到血液,滋養腺體和內部器官,清潔和凈化神經系統,通過汗液排出不需要的毒素。當身體熱度上升時,毒素燃燒起來並排出身體系統,從而建構一個更為輕快的、更強壯的身體和清晰的思想。
流瑜伽整體體式安排上講究流動性和連貫性,起落轉承有致有序,練習過程中比較側重於伸展性、力量性、耐力、專注力的全面鍛煉(比較忽略柔韌和平衡,標準的流瑜伽練習更是不可能出現)。
目前為止,流瑜伽的體式組合順序都是有豐富練習和教授經驗的老師進行合理的編排後形成的。這些老師大部分有阿斯湯伽瑜伽和Iyengar瑜伽的練習背景,所以他們可以非常合理的應用安全的手法和順序組合幫助練習者提高身體力量和靈活性,改善僵硬的症狀等,讓身體更健康,更富有青春的氣息和動力。
② 瑜伽的發展歷史
現代學者將瑜伽分為四個時期:
1、前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5000年開始,直到梨俱吠陀的出現為止,約有3000多年的時期,是瑜伽原始發展,缺少文字記載的時期,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的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2、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籠統的記載下來,到了《奧義書》明確的記載瑜伽,到《薄伽梵歌》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修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並行不悖。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大聖哲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訂為完整的八支體系。帕坦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祖。
3、後古典時期
由《瑜伽經》以後,為後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奧義書」,密教和訶陀瑜伽。「瑜伽奧義書」有二十一部,在這些「奧義書」中,純粹認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它們都有必要通過苦行的修練技術所導致的生理轉化和精神體會,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地。
因此,產生出了節食、禁慾,體位法,七輪等,加上咒語、手印身印尚師之結合,是後古典時期瑜伽的精華。
19世紀的「克須那摩卻那」是現代瑜伽之父。其後的「愛恩加」和「第斯克佳」是聖王瑜伽的領導者。另外印度錫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濕婆阿蘭達」瑜伽也是二個重要的瑜伽派別,一個練氣一個練心。
4、瑜伽的現代發展
瑜伽發展到了今天,已經成為世界廣泛傳播的一項身心鍛煉修習法。從印度傳至歐美、亞太、非洲等等,因為它對心理的減壓以及對生理的保健等明顯作用而備受推崇。
同時不斷演變出了各種各式的瑜伽分支方法,比如熱瑜伽、哈他瑜伽、高溫瑜伽、養生瑜伽等等,以及一些瑜伽管理科學。
(2)瑜伽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2014年12月11日,聯大宣布6月21日為國際瑜伽日,2015年舉辦了首屆6.21國際瑜伽日。
瑜伽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古典瑜伽,一個是現代瑜伽,現在還包括了正位瑜伽。
瑜伽能加速新陳代謝,去除體內廢物,形體修復、調理養顏從內及外;瑜伽能帶給你優雅氣質、輕盈體態,提高人的內外在的氣質;瑜伽能增強身體力量和肌體彈性,身體四肢均衡發展,使你變得越來越開朗、活力、身心愉悅。
瑜伽能預防和治療各種身心相關的疾病,背痛、肩痛、頸痛、頭痛、關節痛、失眠、消化系統紊亂、痛經、脫發等都有顯著療效;瑜伽能調節身心系統,改善血液環境,促進內分泌平衡,內在充滿能量。
③ 瑜伽的起源和歷史,創始人是誰
瑜伽是「yoga」的譯音,含義是「軛」,指用農具軛將兩頭牛連在一起耕地,駕奴牛馬之意。兩頭牛用軛連接起來耕種,就要步調一致,和諧統一,不然就要無法幹活。有「連接、結合、和諧」之意,後引申為「連接、拓展靈性的方法」,即把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加以引導、運用和實施。
當代哲學研究者與瑜伽學者,根據考證與傳說,想像並描述了瑜伽的萌生過程: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側,有一座高達8000米的聖母山,那裡有許多隱修者,他們通過靜坐苦修,很多人修成聖人,於是開始有一部分人羨慕並追隨他們,這些聖人就以口訣的方式將修煉秘法傳授給追隨者,這就是最初的瑜伽行者。
初期的瑜伽行者都是苦修者,常年在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腳下向大自然挑戰。要想長壽而健康的活下去,就必須面對「疾病」、「死亡」、「肉體」、「靈魂」及人與宇宙的關系,他們仔細觀察動物,看它們如何適應自然的生活,如何實施有效的呼吸、攝取食物、排泄、休息、睡眠以及克服疾病,根據這些觀察,結合人類的身體結構、各個系統,這就是瑜伽體位法產生的淵源;
同時他們解析精神如何左右健康,探索出控制心理的手段,追求使身體、心靈和自然和諧統一的方法,從而開發人體潛能、智慧和靈性,這便是瑜伽靜坐冥想法的緣起。
開始時,瑜伽行者局限於在喜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帶修持,後擴展到寺院、鄉間小舍。當瑜伽的修持者在深沉的靜坐中進入最深層次時,就會獲得個體意識與宇宙意識的結合,喚醒內在沉睡的能量,得到開悟和最大愉悅,從而使瑜伽具備了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間流傳開來。
現代學者將瑜伽的發展歷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 .原始時期:公元前2500—3000年,印度修行者在原始森林從動物身上參悟瑜伽的修持方法,在梧桐山谷,主要以密傳得方式,歷1000年的演變,文字記載少,以靜坐、冥想及苦行的形式出現。此時的瑜伽為密教瑜伽。印度河文明時期,印度次大陸有一群原住民在大地四處游盪,萬物給他們無限靈感,舉行復雜嚴肅的儀式,祭祀神靈,以此叩問生命的真相,對性力的崇拜,特異功能、長生是密教瑜伽的特徵。
傳統意義上的瑜伽是一種針對內心靈魂的修持術,瑜伽的發展一直伴隨著印度宗教的歷史演變,瑜伽的內涵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的發展和豐富起來。
2. 吠陀時期:瑜伽最初的概念出現 15世紀—8世紀,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加劇了印度土著文明的衰落,帶來了婆羅門文化,其宗教經典《吠陀》中首次提出了瑜伽的概念,將瑜伽定義為「 約束」或「戒律」,但無體式,在其最後一部經典 中,將瑜伽作為一種自我約束的方法,也包括了呼吸控制的一些內容,當時是信奉神的教士們為了更好的唱誦而產生的。吠陀瑜伽修習的目標開始有主要基於肉體練習來達到自我解脫,而過渡到證悟梵我合一的宗教哲學高度。
3 .前經典時期: 成為修行的方式
公元前6世紀(內觀)13世紀在印度消亡,穆斯蘭教入侵,迫信義斯蘭教,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5世紀,在宗教經典《奧義書》中,無體式,指一種可以徹底擺脫痛苦的籠統的修行方法,在此有兩種瑜伽流派盛行,即:業、智瑜伽。業瑜伽強調宗教儀式,智瑜伽著重對宗教典籍的學習和理解。兩種修煉方式均可使人最終達到解脫的境界。
4 .經典時期:重要的瑜伽經典出現 公元前5世紀—公元2世紀,兩部經典著作《博伽梵歌》、《瑜伽經》。《博伽梵歌》起源於《奧義書》,主要講各種與神性的溝通方式,其內容包裹王瑜伽、奉愛瑜伽、業瑜伽、智瑜伽。《瑜伽經》講通過精神上的凈化獲得身、心、靈平衡的狀態,它將瑜伽定義為一種抑制心念多變的修行方式。即:數論思想與瑜伽派修持理論之大成,嚴守八支分法,以獲得解脫,回歸真實的自我狀態。八支分法即:「習練瑜伽的八個步驟;自律、精進、靜坐、調息、制感、執持、禪定、三摩地。」它是王瑜伽的中心,用於獲得開悟的途徑。
5.後經典時期:現代瑜伽蓬勃發展時期 公元2世紀—公元19世紀,對現代瑜伽影響深厚的密教(坦多羅),他認為終極自由只有通過嚴格的苦行和冥想才能得到,利用對女神的崇拜,最終獲得自由,他們認為事物都有相對性和兩重性(善與惡、熱與冷、陰與陽),從痛苦中解脫的唯一途徑是,將身體中所有的相對性和兩重性連接並融合起來。帕坦伽利-雖然強調了鍛煉身體並凈化的必要性,但同時認為人體是不潔凈的,一個真正開悟的瑜伽士,會盡量擺脫人群的陪伴,以避免受到污染。但(坦多羅)瑜伽派十分欣賞人的身體,認為濕婆神存在於人的身體中,並認為自然萬物的本源是性力,就位於脊柱骨的下方。世界並不是一個幻覺,而是神性的證明,人們可以通過對世界的體驗,更接近神性。他們更偏向象徵性的方式使男女能量結合,他們依賴艱苦的瑜伽體位來喚醒體內的女性力量,並從身體中提煉出開,後將她與位於頭頂的男性力量結合,他們比任何瑜伽士更尊重女性。
6.哈他瑜伽的歷史 公元19世紀—公元21世紀(至今),哈他瑜伽只是後經典時期一個很小的不太重要的瑜伽流派,但也是當代最受西方世界歡迎的瑜伽流派,由於迷戀於身體和神通修煉,在當時的印度教中多少有點異端的嫌疑,它的理論起源於坦多羅瑜伽,同時還吸取了佛教、煉金術和濕婆教的因素,哈他瑜伽是也相信事物的正反相對,如:男和女、熱和冷、快樂和悲傷,所引起的疾病、痛苦和誤解。哈他瑜伽的「哈」指太陽,「他」指月亮。哈他就是太陽和月亮的結合,意味著相輔相成,哈他瑜伽對兩性結合興趣並沒有像坦多羅瑜伽那麼大,它更熱衷於將肉身轉化為微妙的神聖身體,從而得到開悟。
在整個後經典時期,哈他瑜伽都是一個邊緣性的流派,但產生了數量驚人的專著,其中哈他瑜伽之光,描述了16種體式,大多數是蓮花式的變體,介紹了多種潔凈法,8種調息技巧和多種特殊的收束法。另一著作是《濕婆本集》,它強調即使是一個普通人(男性)也可以練習瑜伽,它列出了一套復雜的生命體系,命名了84 種不同的瑜伽體式,還描述了5種具體的生命氣和控制這些生命氣的具體技巧,它主張練習瑜伽,不僅可以治病,也可以獲得神秘的超能力。
當今最流行的瑜伽形式——哈他瑜伽的體式,最早是促進健康和改變外表為重點而出現在我們的文化中的,但是隨著練習者對瑜伽的逐步深入,他們通過瑜伽所獲得的身體協調性和柔韌性會使其進入生命中更深入、更精神化的境界,身、心、靈的統一,成為他們追求的最終目標
④ 請問瑜伽的發展歷程是怎麼樣的
瑜伽的發展歷程:
瑜伽(Yoga)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與天合一,他們以不同的瑜伽修煉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動作、穩定的頭腦、宗教性的責任、無欲無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創造。
瑜伽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前300年的著名瑜伽大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瑜伽的重要理論經典著作),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帕坦伽利是一個對瑜伽有巨大意義的聖人。他撰寫了《瑜伽經》,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系統。在這部著作里,他闡述了瑜伽的定義、 瑜伽的內容 、瑜伽給身體內部帶來的變化等等。
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經有了很長的實踐期,但是沒有任何人給瑜伽一個系統的解釋,帕坦伽利開創了一個整體的瑜伽體系。所以帕坦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祖。嚴格來說,瑜伽是一種身心鍛煉的統稱,好比中國講返本歸源、導引等等,瑜伽在印度也是一個身心修練的通泛名詞。有一段時期進行各種身心修練的人不管任何派別,都被尊稱為瑜伽士(Yogi,女性為Yogini)。
古印度的宗教哲學派別林立,不過有三本著作被大多數印度人尊為經典,一是「奧義書」,二為「薄伽梵歌」,三「瑜伽經」,古印度婆羅門教提倡「梵我合一」理論,由於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師同時也是印度教祖師商羯羅的影響,這三本書也被往後大多數的瑜伽士奉為經典。瑜伽術本是一種身心修持術,表面上看似與宗教無關,也可以說古印度任何宗教都採用。它的最高目的是實現人的一切可能,從精神(小我)與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識)的合一(即「梵我合一」),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他教派所說的最高目的,瑜伽術都是被認可的途徑之一。
印度古語有雲:世上有兩種超越太陽軌道(獲得永恆)的方式,一是在瑜伽中離棄世間;二是在戰場上委棄身體。這其實與中國傳統價值觀有所契合,例如道教的「功德成神」說,與儒家的「忠烈祠」信仰。
⑤ 瑜伽的起源和發展
瑜伽術原產於古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為了實現解脫而採用的一種修持方式,後來這種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納,故成為印度宗教特有的產物。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原來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歐草原一帶的雅利安人開始南下,途徑伊朗和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並征服當地民族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原是游牧民族,侵佔印度河流域後定居下來,他們一方面學習農耕知識,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文化。其中,他們把達羅毗荼人的瑜伽活動也吸收過來,作為實現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補充。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信仰的婆羅門教已經形成,當時出現的《梨俱吠陀》就是婆羅門教產生的標志。有關瑜伽的最早文字記載,已出現在《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雖然是一部贊美神靈的詩歌集,但其中有一首詩,專門描述了人通過瑜伽所獲得的神奇智慧和力量。
公元前7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涌現出一批探討宇宙起源、人的本質、人與世界關系的哲學經典,統稱奧義書。在奧義書中,婆羅門教的先哲們進一步發展瑜伽思想,並對瑜伽實踐作了具體闡述。例如,《石氏奧義書》把瑜伽解釋為「統制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白驢奧義書》論述了瑜伽的各種行法,如身體的姿勢、呼吸的調整、修習的場所和目的等。《慈氏奧義書》對瑜伽行法作了系統的分類,形成最初的「六支行法」。這六支行包括調息、制感、靜慮、執持、觀慧和三昧。此時,關於瑜伽的學說基本成形,它已成為婆羅門教的主要修持方式,其特點是通過對身體、感官和心思的控制,達到人與神、個人靈魂與宇宙本體相結合的神秘境界。
公元前4世紀以後,進入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時代,瑜伽已在印度民間廣為流行。《摩訶婆羅多》記載了許多有關瑜伽的內容,無論對身體修煉,還是對精神控制,都有生動的敘述。在這個時期,瑜伽的形式也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瑜伽術。在《薄伽梵歌》中曾提到三種瑜伽:「智瑜伽」、「業瑜伽」和「信瑜伽」,此後又產生了「王瑜伽」。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瑜伽學說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哲學流派,名為「瑜伽派」,並且成為婆羅門教六大正統哲學流派之一。瑜伽派的創始人為波顛闍利 (Patajali),他所著的《瑜伽經》(Yoga-stra)是該派的主要經典。《瑜伽經》對以前的瑜伽方法和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總結,並把它進一步理論化。這樣,瑜伽學說就上升為一個既有完整理論,又有實踐知識的系統哲學體系
4世紀以後,古代婆羅門教經過改革,出現了全新的面貌,人們把此後的婆羅門教稱為「新婆羅門教」。我們今天所說的「印度教」,就是指這種「新婆羅門教」。
在印度教的時代,瑜伽被各種教派廣泛採納,並出現了不少新的種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12世紀出現的「訶特瑜伽」 (Hathayoga)。「訶特瑜伽」,意譯為「力量瑜伽」。此種瑜伽的創始人為古羅俱商那特,著有《訶特瑜伽》和《護牛頌》等書。訶特瑜伽有幾十種功法,測重於調息、坐法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訓練。因此,它後來演化為一種體育鍛煉的方式或保健體操,現在在歐美和我國流行的主要是這種瑜伽的現代版。
⑥ 瑜伽的起源和概念
瑜伽起源於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瑜伽發源回印度北部的喜馬答拉雅山麓地帶,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煉身心時,無意中發現各種動物與植物天生具有治療、放鬆、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時能不經任何治療而自然痊癒。於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據動物的姿勢觀察、模仿並親自體驗,創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鍛煉系統,也就是體位法。這些姿勢歷經了五千多年的錘煉,瑜伽教給人們的治癒法,讓世世代代的人從中獲益。
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
⑦ 瑜伽有哪些發展歷程
現代學者將瑜伽的發展歷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原始時期:公元前2500—年,印度修行者在原始森林從動物身上參悟瑜伽的修持方法,在梧桐山谷,主要以密傳得方式,歷1000年的演變,文字記載少,以靜坐、冥想及苦行的形式出現。此時的瑜伽為密教瑜伽。
2. 吠陀時期:瑜伽最初的概念出現 15世紀—8世紀,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入侵,加劇了印度土著文明的衰落,帶來了婆羅門文化,其宗教經典《吠陀》中首次提出了瑜伽的概念,將瑜伽定義為「 約束」或「戒律」,但無體式,在其最後一部經典 中,將瑜伽作為一種自我約束的方法,也包括了呼吸控制的一些內容,當時是信奉神的教士們為了更好的唱誦而產生的。
3 .前經典時期: 成為修行的方式
公元前6世紀(內觀)13世紀在印度消亡,穆斯蘭教入侵,迫信義斯蘭教,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5世紀,在宗教經典《奧義書》中,無體式,指一種可以徹底擺脫痛苦的籠統的修行方法,在此有兩種瑜伽流派盛行,即:業、智瑜伽。
4 .經典時期:重要的瑜伽經典出現 公元前5世紀—公元2世紀,兩部經典著作《博伽梵歌》、《瑜伽經》。《博伽梵歌》起源於《奧義書》,主要講各種與神性的溝通方式,其內容包裹王瑜伽、奉愛瑜伽、業瑜伽、智瑜伽。
5.後經典時期:現代瑜伽蓬勃發展時期 公元2世紀—公元19世紀,對現代瑜伽影響深厚的密教(坦多羅),他認為終極自由只有通過嚴格的苦行和冥想才能得到,利用對女神的崇拜,最終獲得自由,他們認為事物都有相對性和兩重性(善與惡、熱與冷、陰與陽),從痛苦中解脫的唯一途徑是,將身體中所有的相對性和兩重性連接並融合起來。
6.哈他瑜伽的歷史 公元19世紀—公元21世紀(至今),哈他瑜伽只是後經典時期一個很小的不太重要的瑜伽流派,但也是當代最受西方世界歡迎的瑜伽流派,由於迷戀於身體和神通修煉,在當時的印度教中多少有點異端的嫌疑,它的理論起源於坦多羅瑜伽,同時還吸取了佛教、煉金術和濕婆教的因素,哈他瑜伽是也相信事物的正反相對。
⑧ 瑜伽的起源,歷史,要詳細的,好的有加分!!!速度!!
Yoga一字,是從印度梵語yug或yuj而來,是一個發音,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瑜伽就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與天合一,他們以不同的瑜伽修煉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動作、穩定的頭腦、宗教性的責任、無欲無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創造。
近年在世界各地興起和大熱的瑜伽,並非只是一套流行或時髦的健身運動這么簡單。瑜伽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識修煉方法,集哲學、科學和藝術於一身。瑜伽的基礎建築在古印度哲學上,數千年來,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經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的瑜伽信徒發展了瑜伽體系,因為他們深信通過運動身體和調控呼吸,可以完全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遠健康的身體。
【起源】
五千年前,在古老的印度,高僧們為求進入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經常僻居原始森林,靜坐冥想。在長時間單純生活之後,高僧們從觀察生物中體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則,再從生物的生存法則,驗證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應身體內部的微妙變化,於是人類懂得了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從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體,開始進行健康的維護和調理,以及對疾並創痛的醫治本能。幾千年的鑽研歸納下來,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論完整、確切實用的養身健身體系這就是瑜伽。
瑜伽的函義為"結合","平衡","統一",不僅是知性的、感性的,而且要理性的去實踐"它",瑜珈是讓我們去身體力行的運動。
考古學家曾在印度河流域發掘到一件保存完好的陶器,上面描畫著瑜伽人物做冥想時的形態,這件陶器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可見瑜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
再簡單一點來說,瑜伽是生理上的動態運動及心靈上的練習,也是應用在每天的生活哲學。瑜伽的最終目標就是能控制自己,能駕御肉身感官,以及能馴服似乎永無休止的內心。感官的集中點就是心意,能夠駕御心意,即代表能夠駕御感官;通過把感官、身體與有意識的呼吸相配合來實現對身體的控制。這些技巧不但對肌肉和骨骼的鍛煉有益,也能強化神經系統、內分泌腺體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過激發人體潛在能量來促進身體健康。
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腺體和主要器官的狀況決定著一個人的健康程度。有規律的瑜伽練習有助於消除心理緊張,以及由於疏忽身體健康或提早衰老而造成的體能下降。因此練習瑜伽能保持活力,令思路清晰。
現代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壓力較大。當然,適度的壓力也是必要的,因為壓力可以激發興趣,振奮精神,使人精力充沛。但是,如果這種壓力超過我們所能承受的限度,身體就會感到緊張不適,自我免疫力下降,體力不支,有時還包括心理上的挫敗感、肌肉緊張(可導致脊椎疼痛)、疲累不堪、呼吸短促甚至神志不清等。
瑜伽包含伸展、力量、耐力和強化心肺功能的練習,促進身體健康,有協調整個機體的功能,學習如何使身體健康運作的同時也增加了身體的活力。此外,培養心靈和諧和情感穩定的狀態也引導你改善自身的生理、感情、心理和精神狀態,使身體協調平衡,保持健康。
【發展歷史】
現代學者將瑜伽分為三個時期:
一、前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5000年開始,直到(犁俱吠陀)的出現為止,約有3000多年的時期,是瑜伽原始發展,缺少文字記載的時期,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的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二、古典時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統的記載下來,到了《奧義書》確的記載瑜伽,到《伽梵歌》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修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並行不悖。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聖哲派坦佳里(pan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
三、後古典時期:
由「瑜伽經」以後,為後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奧義書」,密教和訶陀瑜伽。「瑜伽奧義書」有二十一部,在這些「奧義書」中,純粹認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它們都有必要通過苦行的修練技術所導致的生理轉化和精神體會,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產生出了節食、禁慾,體位法,七輪等,加上咒語、手英身英尚師之結合,是後古典時期瑜伽的精華。
19世紀的「克須那摩卻那」是現代瑜伽之父。其後的「愛恩加」和「第斯克佳」是聖王瑜伽的領導者。另外印度錫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濕婆阿蘭達」瑜伽也是二個重要的瑜伽派別。一個練氣一個練心。
⑨ 古典瑜伽的發展歷史
學者將瑜伽分為五個時期:
一、吠陀瑜伽吠陀文獻(大約在公元前2500-1500年)是大量的古印度典籍的綜合,在這其中一開始提及瑜伽。
二、前古典時期:由公元前5000年開始,直到(犁俱吠陀)的出現為止,約有3000多年的時期,是瑜伽原始發展,缺少文字記載的時期,瑜伽由一個原始的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為修行的法門,其中的靜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三、古典時期: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經》統的記載下來,到了《奧義書》確的記載瑜伽,到《伽梵歌》出現,完成了瑜伽行法與吠檀多哲學的合一,使瑜伽這一民間的靈修實踐變為正統,由強調行法到行為、信仰、知識三者並行不悖。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印度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
四、後古典時期:由「瑜伽經」以後,為後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奧義書」,密教和訶陀瑜伽。「瑜伽奧義書」有二十一部,在這些「奧義書」中,純粹認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達到解脫的唯一方法,它們都有必要通過苦行的修練技術所導致的生理轉化和精神體會,才能達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產生出了節食、禁慾,體位法,七輪等,加上咒語、手英身英尚師之結合,是後古典時期瑜伽的精華。
五、現代瑜伽1893年,維偉克南達在宗教會議上介紹瑜伽,並從此給美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從此瑜伽開始在這一大洲廣為傳播。
⑩ 瑜伽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瑜伽起源於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瑜伽發源專印度北部的喜屬馬拉雅山麓地帶,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煉身心時,無意中發現各種動物與植物天生具有治療、放鬆、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時能不經任何治療而自然痊癒。於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據動物的姿勢觀察、模仿並親自體驗,創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鍛煉系統,也就是體位法。這些姿勢歷經了五千多年的錘煉,瑜伽教給人們的治癒法,讓世世代代的人從中獲益。